节气小雪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气小雪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气小雪古诗

节气小雪古诗范文1

我常常想,老鼠那么爱大米,除了因为那是它的温饱之物外,一定是美味吸引了它。结合我们的作文教学,面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我想是教师在做“无米之炊”,导致学生也做“无米之炊”;教师策略少,没有把准学生的兴趣点,导致作文难。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借故事之“米”,让学生爱上写作。

一、故事帮忙,“爱上大米”

其实,故事就是作文的一种常见形式。学生从小到大就是听着故事成长起来的,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小故事,是学生成长的伙伴,我们不妨将那些学生喜爱的故事作为引其“出洞”的“大米”。

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给他们讲加拿大著名童书作家彼得·雷诺兹《点》的故事,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一个叫瓦斯蒂的学生,美术课结束了却没有画出任何东西,他认为自己根本画不出什么。老师走到他跟前说,随便画一笔吧。瓦斯蒂认为老师在瞎耽误工夫,就随意地甚至带着情绪狠狠地在纸上戳了一个点。老师仔细地看了看,然后郑重地请他签上自己的名字。一周以后,瓦斯蒂在美术教室发现了自己的那张画。它已经被老师用精美的相框装裱起来,挂在了墙上。瓦斯蒂看着那张画,认为自己还可以画得更好一点,他就拿来从没打开过的颜料,在各种纸上尝试用各种方式画点。两周以后,瓦斯蒂的个人画展《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时一个学生告诉他,我多想像你一样,做一个艺术家。瓦斯蒂递给学生一张纸:“随便画一笔吧!”学生认真地画了一条线,瓦斯蒂认真看过后,说:“请签上你的名字。”

我告诉学生,像小瓦斯缔一样,从做一件最简单的事开始并坚持下去,你就会一步一步做更多更好的事,一路上还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

每周老师可以讲三个故事,让学生每天读一个故事,鼓励学生在故事中树立信心,开展“小故事大道理”的活动,让学生爱上听故事,爱上读故事。

二、“借米下炊”,三步走起来

学生惧怕写作文的原因,一是“无米下锅”,二是不懂得用文字表达。我们不如来个“借米下炊”。如何借“米”?借什么“米”?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推介故事,教师分类筛选,巧设训练“陷阱”,慢慢引“鱼”上钩。

1.长故事缩写训练

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的一个原因是不愿意多写字。缩写故事、转述故事能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实践中,我采取了三步走的方式:一是用自己的话先说一说这个故事;二是写下记忆的内容;三是教给学生缩写和转述的方法。这样,三步走下来,学生由说到写,由易到难,再加上我们挑选的都是学生喜欢的作品,学生写起来兴趣很高。

例如,学生缩写的《爱心树》:“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和一个男孩是好朋友。每天男孩都跑来和它一起玩,小男孩要什么,大树就满足他什么。他们很快乐。可是,小男孩慢慢长大了,有时很长时间才来看大树。每次来看望大树,小男孩都向大树索取他想要的东西,每次大树都愉快地答应他。从果实到树枝再到树干……最后,小男孩老了,他又回来了。大树说:‘非常抱歉,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他说:‘我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我太累了。’于是他坐下了。大树很快乐。”就这样,学生在转述过程中学会了讲故事。

2.短故事扩写训练

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脑海中的形象丰富起来,尤其是那些自己喜欢、印象深刻的形象,学生们甚至可以背下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体悟到一些描写的方法。教师可先进行句子扩写训练,将短句扩展成长句,将一句扩展成两句,将三句扩展成一段。慢慢地,学生就会从简单记事发展到学会具体描述。长期训练下来,学生感觉自己的创作精彩多了。

3.听故事仿写训练

听故事仿写训练也是分两步走,先是训练片段仿写,然后仿写故事。

仿写要求有学生的创作,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写故事,或者发挥想象写故事。就拿《点》这故事来说,学生的仿写可谓内容丰富。有的学生回忆自己在第一次回答问题时得到老师的夸奖才有勇气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有的同学写自己因为数学老师的一句夸奖而成为班里的“数学大王”;有的同学因为语文老师的“你的语言有童趣,老师喜欢看你的作品”而备受鼓舞,成为班级的小诗人……这样的例子很多,在仿写中,学生构思故事的框架、布局的方法,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样的一系列训练,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脑海中的故事多了,形象多了,思维被打开,遣词造句的能力提高了,开始观察生活,开始创作了。

三、“找米下锅”,我的作文我做主

学生们的兴趣来了,老师更要用好“鼓励”这一利剑,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于是,我开展了“我的作文我做主”的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爱的米”,题目由学生定,题材由学生定。学生得到了尊重,热情被激发起来,“下炊”指日可待。

秋天来了,学生们推荐写《美味的水果》;学完老舍先生的《猫》,学生们就建议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冬天一来,我们就定下了“冬日之约”——等待第一场雪,后来一位同学建议来个“四季之约”,大家一起观察各具特色的季节之变。

看,他们笔下的冬天多有趣:“下雪了,雪飘到了树上和房子上,那上面都是白白的。树上的叶子都飘下来了,叶子在地上睡着了,雪花给叶子铺上了白白的棉被,叶子就不冷了。”

他们笔下的春天更美丽了:“花儿们都争奇斗艳,看谁最美。月季在枝头开出了很小很小的花骨朵儿,即将绽开自己美丽的笑脸。桃花开花了,杏花也开花了。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各自炫耀起自己的美丽。桃花像小姑娘抹了粉底,杏花像小姑娘抹了腮红。如果每两朵花是一对朋友,那不得有成千上万对朋友?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

四、激励、赞美,让兴趣不减

学生都渴望被肯定,尤其是当学生有了创作的热情,有了创作的兴趣,刚刚起步作文的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除了语言的鼓励,当堂宣读以外,管建刚老师用班级报激励他的学生。我们还可以利用班级园地、班级博客、校刊等形式,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郭子健的妈妈说:“学生喜欢写作文,是从你们的班级博客开始的。老师的鼓励、家长的重视,还有小读者的赞美,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

节气小雪古诗范文2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有关天文历法的科学知识。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

[解读·探究]

一、二十八宿

典例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解读:“斗”,这里指(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典例2:“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吴敬梓《范进中举》)

解读:星宿,星官名,古代把星座称做星宿。二十八宿之一,朱鸟七宿的第四宿,共七星。

典例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

解读: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

相对。

典例4: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解读:星汉,即银河,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典例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解读: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点拨: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二、二十四节气

典例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解读: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典例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解读:清明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4月5日。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典例8:“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礼记》)

解读: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点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古代纪年、纪时法

典例9: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读: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44年。

典例10: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解读:“孟冬”代农历十月。

典例11: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崤。(《崤之战》)

解读:“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点拨:我国古代按时间的纪法可分为四种:第一,纪年法有: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例9”属于年号纪年法;第二,纪月法有:序数纪月法、地支纪月法、时节纪月法。“例10”是时节纪月法;第三,纪日法有:序数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干支月相兼用法。“例11”是干支纪日法;第四,纪时法:天色纪时法、地支纪时法。

[巩固·飞跃]

指出下列各项纪时纪年法。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2.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

节气小雪古诗范文3

一段课程,让我走过诗意四季

乙未年(2015年)的冬至那天,我们终于走上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农历天空下的古诗词”之旅。这是我和雨滴班的孩子们向往的一种生活。

我们从姚合的《冬至日》开始――献寿人皆庆,南山复北堂。从今千万日,此日又初长。是啊,这一天,太阳将向着我们回归,

白昼渐长。于是,我们一起绘制“九九消寒图”,为生活增添一抹温暖、幽香与期盼――当梅花怒

放的时候,春天也便来到了我们身旁。

立春,我们约定“从今克己应犹及”;雨水,我们探寻“最是一年春好处”;惊蛰,我们相遇“向风却是最先迎”……于是,有很多的期许,有很多的愿望,有很多的梦想就这样破土萌发!

粉面桃花,绽放在我们的心中;国色牡丹,惊艳于我们的眼前;劲挺翠竹,摇曳在我们的思里;映日荷花,吐芳于我们的指

间……还有端午“竞渡争先”的精神,也一并带给我们更多信心与力量。叩问、理疗、成长……是啊,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从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暑假后,我们从“白露”继续航行。中秋月,我们唱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伴着这样的吟唱,这皎月也便活在了孩子们的生命中了吧。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十里飘香。直到今天,桂花的幽香似乎依然在鼻尖萦绕。转眼间,霜降节气到了,万物萧瑟,唯有傲放。饮菊,画菊,仿写菊诗……于是,我们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啊,“不是花中偏爱菊”只因“百草摧时始起花”。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谁言冬日最萧条?于是,我们一同走入了“可怜冬景似春华”的冬天。与“冻笔新诗懒写”的李白不同,孩子们仿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篇,于是,“冬天”“雪花”便成了一首首的诗行绽放在我们眼前。

冬之韵

云凡真

菡萏已残菊消容,

西风吹响杜蘅薨。

最是一年寒冷季,

孤僻之心无人懂。

清之雪

云凡真

■白清寒如璨冰,

苍山之顶地之灵。

梅必退让三分白,

但却胜出一段香。

难忘“小雪”节气里应景的雪,的《沁园春・雪》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壮美河山的豪迈,更有对于人生、对于明天的思考与憧憬!

“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节气,我们读起了“离别”主题的诗词。八首“离别”,不仅仅让我们重温着一段段醇厚、真挚的友情,也让我们想起了这一年的“春夏秋冬”,这一年的“风霜雨雪”……

于是,我们在丙申年(2016年)的冬至,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穿越二十四节气,我们彼此生命陪伴,一同描绘着一段别样的风景,书写着我们自己的故事!

熟悉的教室里,孩子们唱着李叔同的《送别》,我看到有不

舍、有留恋、也有欣然与微笑。是啊,离别意味着开启,我们告别了一年的“农历天空下”,因为编织――和当下、和生活、和生命的编织,这些诗词,已成为一粒粒种子,一定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

真的要说再见了――

难忘每个周日下午,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完成一周课程资料后的喜悦;难忘每次晨诵后,将孩子们的生活编织进仿写小诗,和孩子一同分享的惬意;难忘将班级的故事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看到孩子们悄然成长的那份欣慰――

一段课程,我们整整走了一年。

由此,我和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个人,让我遇见成长之美

“我想取的,是在时间的流里沉淀下来的一些东西。也许,它们相对于自己来说,更有珍藏的意义与价值,更耐品味,滋味悠长。”这是我在5月“乡村新教育专题研讨会暨全国新教育焦作开放周活动”结束后,写下的一段话。

从接到硕果老师的短信开始,我便在心中装下了这件事――“探寻乡村教育的突围之路”焦作开放周活动。从研究室秦老师那里得知给我的报告设定的主题是“x和写”的时候,我便开始构思,列出简单的提纲,并从自己的“行走”中陆续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

这个任务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头。直到抽时间开了班“夜车”,将初稿写好,发给了秦老师之后,才稍稍感到了几分轻松。

很快,我接到秦老师的短信,让及时和飓风大姐联系,因为飓风大姐要在出发来焦作之前给我们简单说一下稿子,然后是我们的自主修改,并希望可以在她周日晚到后,看到我们修改过后的二稿。这样,在周一和我们一同磨稿的时候,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拨通飓风大姐的电话,略带沙哑的声音,陌生却又熟悉。“好有诗意哟。”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那亲切的声音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在我耳边,铺展于我眼前。

“这是你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你最大的缺点。”飓风大姐上来便一针见血。心头瞬间的阵痛之后,我很快便镇定下来,跟着飓风大姐的思路走着。“稿子中少理性的东西,教室里的东西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传递给孩子们的。”飓风大姐希望我将稿子中的诗性收一下,增添理性的思考与概括。比如,读书节后的启发,家长卷入共读方法的提炼,激励孩子们持续阅读的策略,孩子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孩子们的行动有什么样的变化?阅读过程中,读写如何与生活结合,与生命成长结合?如何实现生命在场?师生共写的东西是如何“活”出来的?

……

说实话,听了飓风大姐的建议,感觉要对这个稿子动“大手术”了。于是,一块石头再次压在心头。

理性的思考、凝炼与提升。于是,我把记录了飓风大姐建议的纸条放在电脑旁,反复地看,对照着自己的稿子,一点点试着修改。

为了更安静地工作,周日我到学校。安安静静的办公室里,我独自一人再次修改自己的稿子。直到对稿子比较满意,并完成了PPT的制作,将二稿发给了飓风

大姐。

周一早上,我如约找飓风大姐磨稿子。风尘仆仆的飓风大姐一边让我先坐下休息一会儿,一边忙着给我温水沏茶。

飓风大姐肯定了我的二稿。然后我们坐下来,一点点开始说稿子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读的过程中写,就要解决写什么,如何写,何时写的问题。显然,我的做法是“少而精透”的,是教师的示范,是“心发感动”与“生命契合”时再写。而这些都需要在稿子中呈现出来,便于大家借鉴学习。

比如,当自己的书写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之后,孩子们、家长的变化是怎样的?也许,没有刻意地追求,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孩子、家长、老师,大家都变得越来越美好!这些,也应该交待清楚。

……

就这样,从9点多,到11点半,两个多小时,飓风大姐再一次领着我对稿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推敲。

中午,再次对稿子和课件进行调整!晚上,继续找飓风大姐试讲稿子。飓风大姐又针对三稿中不足的地方逐一梳理,切磋琢磨。比如,节奏有些快,板块之间的停顿应该再清晰些;几个生命故事内容呈现的方式,“每周期语”和“一周飞鸿”课件的美化……课件制作遇到了拦路虎,飓风大姐便乐此不疲、不厌其烦地手把手一点点教,为我演示,帮我完成。那样谦和慈爱,那样精益求精,那样激情澎湃!

飓风大姐反复提醒我要将最终的文字稿给她,她第二天的点评时要用到的。好一个尽责、守业的飓风大姐!

离开宾馆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街上,灯火阑珊,我却没有丝毫困意。回到家,对稿子、课件进行最后的完善,当我将最终的四稿以及课件拷贝到优盘里,合上电脑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

5点半起床,再次将稿子检查一遍,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洗漱后,便忙赶到车站和硕果老师会合,乘车到武陟会场。

路上和同样找飓风大姐磨稿子的毛莹老师聊天。毛老师说,飓风大姐对她太好了。

我说,怎么个好法?

“从来不着急,不认为我什么都不会……”

我忽然想起去年在种子研训营学习时,在讲台上那个言辞犀利、咄咄逼人的飓风大姐。台上、台下,昨日、今朝,真是判若两人。

会议间隙,飓风大姐见缝插针,给我们谈高年级的共读问题。飓风大姐建议我们读《草房子》和《影之翼》。一本书,一学期的精读恐怕都不够呢。“时间很宝贵。”飓风大姐一直对我们说,“有时间大家就坐在一起,我们可以多聊一会儿。”可是,活动安排得非常紧凑,话题未曾深入,便需要乘车到学校参观了。

回来的途中我还在想,要不要找飓风大姐继续我们的“共读”题。我知道,对于飓风大姐来说,她一定是欢迎的。可是,我又实在是不忍心,因为听毛老师说,昨天,飓风大姐也就是只睡了两三个小时。也许,没有了我的讨扰,飓风大姐晚上可以稍早些休息。这样想来,也便打消了去找飓风大姐的念头。

对于工作,飓风大姐是挚爱的,近乎于狂热,一谈到工作便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这就是一个生命的真实,是生命的一种在场。因为在思维模式与表达方法上与飓风大姐的不同,这次开放周稿子的打磨总是磕磕碰碰的,好在有飓风大姐帮忙。

直到我读到了飓风大姐2015的年度叙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姐要将自己重新打碎,零落成土,化为春泥更护花。

飓风大姐是新教育的贵人,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一本书,让我沐浴教育微光

一本书对于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可以这样告诉你,它见证着一种可能,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可能。正是这样的可能,使得我们不再迷惘,即便今日雾霾纠缠,我们依然目光如炬……

从2016年8月21日接到新网师韩老师的电话开始,我便着手准备共读。中间和花王老师交流了几次,并尝试对我负责的“养育孩子”这一章撰写授课稿。

我在网上购买了《夏山学校》《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夏山学校毕业生》等共读书籍,撰写了万余字的备课资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是如此,在3个月的时间里,反复阅读着《夏山学校》,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游历与涤荡。

对于自由,对于自由孩子的养育,我越发觉是那么的弥足珍贵。虽然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因为我知道,任何改变都不是等待而来。

于是,我不觉地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一间教室开始,“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我希望孩子们的“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

那天,再次收到韩老师的短信:“齐老师,您好!明晚19:30在新网师课堂恭候您。”我心里暖暖的!我想,这就是新网师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智慧的分享,还有朋友的彼此慰藉。

2016年11月29日,终于在新网师《夏山学校》共读课程中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7:30,在大家

的问候中,我们准时开始了“夏山

之旅”。

可以看出,大家对于阅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书中谈到的一些话题,努力用自己的经历去印证,对于自己尚未觉醒的地方也能够积极进行反思。虽然我一直在注意着授课的时间,努力做到张弛有度,但是,在授课的后半段,时间还是有些紧张,于是不得不及时对内容进行了删减,授课的节奏也有些“手忙脚乱”了。

好在大家都是怀着一颗包容的心而来,21:30,当我们结束授课的时候,鲜花与感谢齐飞,掌声共赞扬一色。于是,几个月的惦念终于暂时画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

我始终认为,阅读是打开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窗,很多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的,总可以通过作者的记录与思考实现与自己认知的及时对接。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种营养的补给。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呆在一间小小的教室,一个封闭的校园,营养的贫乏造成了我们成长中养分的补给不足。因此,读书、思考,特别是集体的共读,更能够帮助我们在“众人拾柴”中,看到智慧的火焰,汲取心灵的温暖。

“我们没有书,也没有金科玉律,更没有权威。我们只有对孩子有信心的少数家长、医生和教师,决心不以错误的干扰阻止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我们也只是卑微的人性真理的寻求者。”读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践行。关于“养育孩子”,关于《夏山学校》,更多的智慧在民间,在你我手中,在大家心里,在我们新教育人对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求索之中。

感谢这次难忘的共读之旅!

用“一段课程”“一个人”“一本书”来记录自己一年的经历,似乎有些过于简单。可是,我们的教育生活原本不就是简单、从容的吗?

如果说,这一年自己还幸运地拥有哪些故事,捡拾了哪些美好,也许,下面的这些也可以算作自己生命留下的印迹:

雨滴班开启了“挑战不可能(2)”的征程,“万条成语”的诵读与积累;参加新教育晨诵读本“思与行”的部分编写;我被评为2016年度新教育榜样教师;生命叙事剧《夏洛的网》终于和孩子们相

遇,孩子们自己完成剧本的编写与演出道具的准备、排练,最终将一个隽永的故事化为一段难忘的回忆;我们依然在“想象节”中创造着,玩陶泥巴、设计门票、创意纸条、拼图大战。

新的学期,我们将继续挑战“万条成语”,做事有始有终;重温“唐诗三百首”,实现温故而知新;完成《影之翼》《草房子》的共读,真正“把一本书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