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1

一、文言文阅读的选材特点

纵观全国各省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材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人物传记为主,历史事件次之

201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选材,有个现象值得关注:人物传记和历史事件成为命题者青睐的对象。抽取包括全国各主要考区和课改区的100份试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将以《五柳先生传》《陈禾》等为代表的人物传记作为命题材料的计51个考区,将以《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隆中对》《晏子使楚》等为代表的历史事件作为命题材料的计30个考区,二者占文言文阅读选材的81G。这些材料,要么语言精练、用词典范,要么思想深邃、给人启迪,兼具选拔考试和延伸教育的双重意义。

2.选文内容浅显易懂,注重熏陶渐染

“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所抽样的100份试卷中,无论是从选材形式还是从所选材料上看,文言文阅读在选材时大多切合了“浅易”这一课标要求,即便呈现的是稍难的阅读材料,命题人也一般会在文后附上简明的注释。如山西卷的《慎终如始》一文,命题人在文后对“受图定鼎”“贻厥孙谋”“垂拱岩廊”“万乘”等较难理解的字句一一作了注释,从而降低了考生阅读文言材料的难度。

命题人在选材时,还特别注重所选作品对考生人生的指导和启迪。选文有表现自然风物的,如(北京卷、云南曲靖卷)《三峡》记述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考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有言物论理的,如(湖南常德卷、青海西宁卷、黑龙江齐齐哈尔卷)《河中石兽》启发我们“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有吟咏人文历史的,如(湖北黄石卷、湖南永州卷)《O权劝学》告诉我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抒写人生感悟的,如(贵州铜仁卷、湖南张家界卷)《鱼我所欲也》告诫我们“人应保持善良的本性,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3.课内课外并举,对比阅读比重增加

在所抽样的100份试卷中,文言文阅读语段中包含课外文言语段的考区为63个,其中以课内外对比阅读呈现材料的考区为43个,较之2015年随机抽样的100份试卷,两者分别增加了11个和8个。根据目前的选材情况,我们可以预见,这一“课内课外并举,对比阅读增多”的选材特点,在今后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中会进一步强化。

二、文言文阅读的设题及解题

近几年来,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设题方式一直都趋于稳定,由过去的“言多文少”转变为现在的“言文并重”,考查方向从单一知识能力的考查转变为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即既考查“文言”也考查“文章”。从考查角度来看,对“文言”的考查,主要涉及正确划分朗读节奏,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等;对“文章”的考查,即考查对文言文的综合分析能力,包括筛选与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感知情感态度、揣摩评价探究等方面。从题型来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拓展题等四种题型。下面以2016年云南昆明卷文言文阅读真题为例,探究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设题及解题规律。

【真题回放】

阅读下列两则文选,回答问题。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①殊:根本。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匕箸: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4)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咸: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具体考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解析】(1)“食”的本义是“食物”“粮食”,用在“再”(两次)的后面,“食”就活用为动词;也可以运用“语境推断法”,“日”和“食”两个名词连在一起用,“食”就作动词,意思为“提供食物”“给饭吃”。(2)理解“被”的意思,可运用“课文迁移法”,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字可类比得出,这里的“被”是通假字,通“披”,意思是“穿”。同样,第(3)(4)题中的“遗”“咸”,都可运用“课文迁移法”来释义,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遗”字可推知“遗”是“给予”的意思,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的“咸”推知“咸”为“全”“都”的意思。解释“咸”字,也可用“成语印证法”,从“老少咸宜”“百废咸举”等成语来推知“咸”的意思。

答案】(1)提供食物 (2)通“披”,穿 (3)给予,赠送 (4)全,都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以中有足乐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学而不思则罔

D.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具体考查“则”“以”“而”“为”的用法和意义。

【解析】解答这类题时,应先通晓词语所处句子的意思,再推断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对“则”的理解,前一个可运用“语境推断法”,“则”表示“俟其欣悦”和“又请焉”之间的承接,也可运用“代入检验法”,由“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的“则”推断其意思为“就”;后一个可运用“语境推断法”,“则”前后内容之间为转折关系,“则”译为“却”。C项,对“而”的理解,可用“语境推断法”,观察“而”字前后内容的关系,判断出“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而”前后内容为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的“而”前后内容为转折关系。D项,对“为”的理解,可运用“词性判断法”,“有司业、博士为之师”的“为”是动词,意思是“作为”,“其印为予群从所得”的“为”是介词,表被动。B项,两个“以”后面介绍的都是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都译为“由于、因为”。

【答案】B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析】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解答本题先用“替换法”,把“媵人”替换为“仆人”,“汤”替换为“热水”,再用“对译法”,把“以”译为“用”,“乃”译为“才”,“和”译为“暖和”,然后一一代入句子再行翻译,尽量做到词句顺畅,表意清晰。

【答案】仆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盖(我的)身体,(我)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历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文 句\&学习态度或方法\&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 \&甲文: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一心向学\&乙文: B \&循序渐进\&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和对比阅读的能力。

【解析】本题相对简单,根据表格中左右两项的对应提示,很容易就能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提炼出相应的学习态度或方法。

【答案】示例:A.虚心求教(或:恭敬有礼)

B.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 C.勤奋刻苦(或:反复诵读)

理解文言文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步 骤\&解 说\&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信息是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楚所筛选的信息与题干要求是否高度一致。\&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题干所给的信息是孤立的,但做题时不能孤立地妄加揣摩,而应带着题干信息回归原文,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以文推断,概括品性\&依据文章语句,透过故事情节、人物言行、议论评价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概括性格品质。\&]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写法、表现内容和表达情感或主题三个角度去分析。

【答案】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总结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甲文强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条件;乙文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三、中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

1.夯实文言基础,归类识别整理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既是理解和把握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实词释义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属基础等级考查的必考题型,考点包括常用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虚词辨义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难点,常考的有“之”“而”“乃”“其”“为”“以”“因”“于”等,初中阶段考查的虚词虽然不多,但由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较为复杂,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常用的方法有二:一是进行大量的诵读。对课内所学的每篇文言文都要熟读,最好达到背诵程度,以培养文言语感;对所学文言文篇目的课下注解做到时读时记,以便形成积累。二是归纳、整理。对学过的文言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采用分课制作卡片的形式,一课一卡,帮助记忆。

2.善用联想迁移,学会以内养外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2

一、选材特点

文言断句题主要有两个命题来源:一是来源于文言文阅读材料,多选择一些评价、议论性语句;二是来源于另选文段,多为名家名篇中选段,从体裁看多为议论性文体。

二、设题形式及分值

从文言文断句题的设题形式看,多数省市采取用“/”给下列文段断句的形式,少数省市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一般为3至6分。设题形式如下:

例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浙江卷第19题)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例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新课标Ⅱ卷第5题)

A.而是时青宫日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注下/

B.而是时青宫日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注下/

C.而是时青宫日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注下/

D.而是时青宫日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注下/

三、技巧点拨

(一)统览全文,分析层次

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理解。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分清层次,弄清讲了几层意思,每一层起于何句,止于何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何。如:

例3. 断句(新课标Ⅱ卷第5题)

而是时青宫日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注下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大意。文段写的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断句为:而是时青宫日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注下

(二)抓清主干,理清语序

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最后是宾语;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给文言断句,首先抓住句子的主干,然后根据语序逐层理清关系。如:

例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浙江卷第19题)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此句中“君加以谦德”主语为君,谓语为加,宾语为谦德,在此需停顿。“常公之知”常公为主语 ,知为谓语,所以应是一句话,在此需停顿。“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主语为君之声,谓语为腾,在此停顿。 “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句中时人为主语,谓为谓语,宾语由“常公能识真”充当。故此题答案为: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三)借助标志,恰当断句

一般虚词出现的位置较固定。或在句末,或在句首,或与特定词语结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结构,给文言断句可以先找它们。如:

例5. 断句(湖南卷第7题)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解析:“也”这个虚词一般放在句中或句末,句中表停顿,句末表语气,此句中也处为停顿。虚词“者”一般放句中或句末,同样句中表停顿,句末表语气,此句中者处停顿。“则”一般放在句首或句中,在句中为句首。再结合其它知识这题的答案为: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四)辨明句式,依据修辞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如:

例6. 断句(广东卷第7题)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解析:整个句子延续了“四六”的基本句式,去掉人名“尧”、副词“惟”、语气词“耳”,都是四字结构,又对仗整齐――“天地享之”“百姓戴之”所以答案为: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例7. 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重庆卷第11题)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3

2.文中对槐花,木棉花的描写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相同之处:

(2)不同之处:

3、为什么我以前没感到盛开的槐花是奇迹,印度朋友也没感到木棉花神奇(用原文句子回答)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发现、欣赏自己身边生活的美?

美文閲读网阅读答案大全提供中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供查询。如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说明文阅读题答案,现代文阅读题答案,记叙文阅读题答案等。

参考答案:

(1)满树繁花殷红和灿烂运用的的是联想的手法.

(2)相同之处:都写了花朵之多,花朵一直开到树的高处

不同之处:写槐花时,先写花开的繁多,再写花朵开到高空。写木棉花时先写花盛开到云天,再写花朵多到挂满枝头。

(3)因为“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出。”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4

关键词 初中教学 文言文 阅读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是一大重点。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古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固定句式,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听、读、问、练”能力,从听觉(听)、视觉(读)、触觉(写)等方面入手,同时,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而为中考大战加上有力的砝码。笔者将从自身经验出发,在“视听、诵读、提问、教授、练写”等方面系统地论述初中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1 视听:刺激听觉,培养兴趣

文言文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精华,其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只有调动全身感官,细细品读,才能领略其纷繁多样的面貌。文言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中播放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让学生掌握不懂的字词,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启发其思考,乐曲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当然,视听觉刺激并不局限于听朗读带和乐曲,教师在课堂上还可利用教学挂图、影片录像、flas等视听觉型教具,同时配上相关的作者简介或者文章背景介绍,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并且在这一过程里,学生感受文章感情,教师适当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刺激学习欲望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全方位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从而为顺利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诵读:加强诵读,培养古文语感

文言文学习是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应该重视诵读,在多读多记的基础上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培养出良好的古文语感。语感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理解、感知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内在言语活动过程,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强烈的语感在反复诵读中形成。众所周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坚持不懈地诵读,不仅读清每字每句,同时避免“死读书”的误区,此乃一举两得。同时,在诵读中,学生应该自觉创设问题情境,将诵读主体设身其中,深刻体会文章的精神和情感,充分调动自身经验,大胆发挥想象,对作品诠释出个性化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加快对文章的记忆,更好地完成诵读目的,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古文语感。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文言诵读,并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检查,不仅有学生背,老师听的传统方式,还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布置诵读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言文背诵大赛、文言作品鉴赏比赛等活动,设置不同奖项和奖品,进而加强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带动课堂学习的轻松气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和厌倦心理,更进一步促进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形成。

3提问:鼓励提问,实行“赞美教育”

由于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固定句式复杂和古汉语常识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应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可通过收集写有学生学习古文困难的字条或者创造条件让学生当面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古文学习的困惑,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给学生一个“交流和开放的课堂”,拉近距离对话。朱熹说:“学贵有疑”,巴尔扎克也曾言:“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可见,不懂就问、大胆质疑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必备技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切领会问题,从而将得到的答案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积累。同时,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的“避困难”心理,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夸奖,实行“赞美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大胆提问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风尚。

4教授:多样化教授,提升课堂控制技能

新课程语文观明确指出:“课堂控制是教师一种重要的职业能力。”课堂控制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教材、调控时间、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等为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师是教学教授活动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激情。因此,教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自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授课过程中注重课堂节奏的紧张与舒缓、课程难度的轻重、要起伏进行体现教材的重难点。例如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上课开始,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道行走?(2)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教师利用提问导入法,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从而开启下文,接着提示句子停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随后分析文章,课中教师时刻注意发音和语速,将重点放在文中第二、三段,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学习“且”(将)、“惩”(苦)、“以”(凭)、“如……何?”(把……怎么样?)、“诸”(之于)、“簸箕”(用簸箕装石头)等难点词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并且重点分析愚公移山精神,学习他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一切,还要注重强化训练,分发文字资料,加强课堂实战练习,巩固知识的学习。总之,教师要积极提高课堂控制技能,自觉用专业素养武装自己,用自身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5练写:强化练写,提高创作能力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5

一、考纲解读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近几年全国高考卷文言文试题特点

(一)选文特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一直选用人物传记类散文作为测试材料,从1994 年到2013 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一直是人物传记,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以近三年全国卷为例,2011年节选自《宋史・何灌传》,2012年课标全国卷节选自《宋史・萧燧传》,2013年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结局有时还有后人的评论。

从命题角度看,所有考点全部来自高中语文教材范围,来自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见的文言知识,所谓立足于课内,选材于课外。

(二)设题特点

以近三年全国卷为例,文言文试题分为两种类型:选择题(3道共9分)和主观翻译题(2道共10分),其中三道选择题测试角度也很固定,分别是实词考查、信息筛选、分析概括题。

1.实词考查题:

2013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

从近三年高考试题可知,实词考查以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为主,重点考察实词的语境义。

2、信息筛选题

2013年: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天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从高考题来看,信息筛选题题干指明传主的某一方面的特点,题肢由6个从文中抽取的句子组成,备选项各为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符合要求的一项。从设误特点上,6个句子其中有2-3句不合要求。

3.分析概括题

2013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此题概括评价中心思想或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

4.句子翻译

2012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要求翻译的句子文言现象较为集中,涉及实词理解、虚词意义与用法、句式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

这四题的安排顺序是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个别的字词语句文段到全文内容的理解,每一题都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找答案。学生一般的做法是,先阅读一遍文章,然后对照原文按照题目顺序一个一个做下。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很多时间,纠缠于选文字词句的理解而不得要领,而且也违背了人们认知事物时从面到点,从粗到细的规律。

三.应对策略

第一步:利用信息

1、读信息筛选题题干――定中心

此题思路是把文中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

做题时,先阅读这个题目的题干,2013年:“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通过这题我们就知道这篇文章的人物及人物“深受朝廷的器重”。带着这个中心去读原文,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读分析概述题选项――粗略了解文章内容

此题所给选项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第二步:节节划读――理清文章脉络

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三步:读题目,定答案

1、文言实词题:带进原文

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反复印证。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等文言现象。

2、信息筛选题:细究题干

先分析题干要求,要选出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选项等等。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如2012年:“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 ①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

①表现他的不畏官不阿谀,那我们先把有①的排除。⑤表现他的勤俭节约,把有⑤的排除。⑥表现他体恤百姓,也可排除。那就可以很轻松的得出正确答案C。

3、分析概括题:理解文意,按图索骥

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何时、什么情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如2012年: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遭到萧的拒绝。 答案为A。秦桧的亲党(不是秦桧与其亲党)秘密告诉萧燧,说他一定会主持秋试。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

4、文言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的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

如2012年翻译: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要注意实词“贤否”“宜”“图”,虚词要注意“以”。这些就是关键点,也是得分点。

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萧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这句要注意实词:“与”“旧治”“坐视”,虚词要注意“安”“于”,还要注意倒装句状语后置。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6

一、课前初读,读对字句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读懂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字词句。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硬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学案导读

作为初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必然会感觉到无从下手,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考虑到这一问题,然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把学生领入文言文这扇门。本人的做法是在课前通过学案导读,让学生掌握生僻字、多音字、古字的读音及意义,先把文章读通顺。例如,教学《马说》时,给学生一份学案: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并写出其意义:骈死、槽枥、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尽粟、一石、食不饱、食马者、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

(2)写出自己不会读的字或认为重要的字词。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食或尽粟一石。

通过课前学案导学,学生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主动求知,且因为可以在文中轻松地找到答案,所以感觉学习文言文没那么难,就有兴趣继续学习了。

2.同伴带读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陶行知于1934年开始推行他的“小先生制”,即学习好的或年级高的学生教学习差的或较小的学生的制度。把这一做法应用到文言文教学中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在班里,总会有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不敢开口读书,怕读错,所以在早读课上和课前三分钟安排语文课代表及语文学习小组组长带读,把将要学习的文言文读通、读顺。每天坚持这么做,既能争取到更多的读书时间又能让学困生敢于读书、更乐于读书。这样的“兵教兵”让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

二、课中再读,读懂文本

1.合作研读

初中语文实行课改这么多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渗透在每一节课堂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师生、生生的合作研读尤为重要。在这一环节中,各学习小组借助学习资料结合文本注释,句句落实,段段过关。以小组为单位,从重点实词、虚词、活用词、多义词、通假字、重点句的翻译和课文的理解等多方面去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结束后,推荐一位学生代表小组在全班讲解或者到黑板上板演。在小组和班内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找出课文的重点知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质疑品读

虽然文言文学习要字词句落实,但也不能单纯把古文作为一堆词句来理解,而应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掌握整体文意,即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课堂上的品读质疑就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围绕“石”和“潭”来质疑:为什么叫小石潭?文章侧重写“石”还是“潭”?如何写“石”和“潭”?为什么要写石潭?通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就可以从文中的重点词句中找到答案,并学习到独特的写作手法,感受石潭的美,体会作者的情了。

三、课上听读,读出情感

1.教师范读

读文言文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通过朗读,可以把握作品中的感情、深意。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方面去体会作品。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捕蛇者说》时,教师用低沉、悲伤、缓慢的语调朗读蒋氏的自述,特别是蒋氏和乡邻们的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学生能感受到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

2.生生互读

有交流才会有提高。在听老师和同学范读的基础上小组互读、互听可以使学生借鉴别人的见解,汲取别人的优点。特别是学困生不能理解的地方,在互读互听时,通过互疑互答,绝大部分难点都可以解决,极个别难懂的地方教师再启发引导。同伴间互相听读,互相指正,就能更深刻地感受文言文语言的凝炼与优美,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能读清节奏,读出感情。通过反复诵读,是可以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目的的。

四、课后续读,读到韵味

“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巩固与拓展十分重要。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课内的文言文就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学生也无法真正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和韵味,更无法提高欣赏、品味文言文作品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课后查找与所学文章相关的资料或同类、同作家的作品进行续读。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除了与《岳阳楼记》进行对比阅读以外,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其姐妹篇《丰乐亭记》,并找出两文的共同点。通过阅读比较、质疑争辩、统一归纳,学生体会到了这两篇散文间接、含蓄地抒发了作者“乐”与“醉”之中的愤郁和不平,也更深入地感受到欧阳修身为地方长官,能在百忙中“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以读为主线,课前初读,读对字句;课中再读,读懂文本;课上听读,读出情感;课后续读,读到韵味。同时,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读”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