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范文1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要完成七年级上册的全部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奇妙的声明现象、严整的生命结构、生物的生活环境)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生物的分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5、6、7、8四个班的生物学教学任务。初一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加之生物学又是一门新的课程,因此,教学中注意想办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理念
1、立足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突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3、强调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客观讲述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可能产生的正负两方面影响。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实际引入科学,再回到现实生活,始终渗透sts精神。
5、落实《纲要》提出的具体课改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6、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7、发挥学科优势,以科学的生理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四、教学工作策略措施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认真研究教材和新课程的相关知识,将新课程理念融会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同学们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自己。
2、研究每个知识点,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层次,严格控制深度和广度,掌握每个重点和难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能力。
3、加强备课的环节和内容设计,既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实现自主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新境界。
4、积极参加学校和各级组织的学习进修机会,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可以增长见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有较大的进步,对学生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影响。
5、积极向其他优秀教师请教,既包括知识方面也包含教学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并加以优化利用从本质上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6、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实验和现代化教学仪器和教学设施,使同学们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促进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和毅力。
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范文2
第一单元是认识生命,这里总括地介绍了生命的世界里有形形的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也简要的介绍了生物学的来历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单元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单元具体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和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同时用实验和演示的方法介绍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验证了生物体由器官和系统组成。这两单元内容不多,具有综合性,但必须要慎重对待,特别是要介绍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要讲究方式方法,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学习生物学状态,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第三单元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本单元的内容较多,分三部份:
第一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它具体详细的介绍了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这部份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难点。也是、本教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多运用生活实例,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
第二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在这儿告诉我们了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
第三部份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这部份是需要同学们多看课外资料,多观察生活环境,明确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为什么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城市。
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关注大多数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只关注将来有希望成为生物学家的少数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最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但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留有空间。所以在全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他们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并鼓励同学之间合作交流。
二、教学措施及教学方法
在教法方面,课前充分备好课,包括教材、教参、相关教具及学生上节说学习状况。上课严肃纪律,首先自己不迟到,不早退,也不拖堂;上课有教学目标,突出教这重点,引导学生攻破难点。维持学生课堂秩序,保持大部分同学进入学习状态。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部分同学能对本科产生浓厚兴趣。在学法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例如:可布置课外做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能力,也获得了知识。同时注重训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利用现有资源:教科书、课外书、网络资源获生物学知识。还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的课题题目就是: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本学科运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方式,提倡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是本学科的教学改革研究主题。探究是生物学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学教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物学的这一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的特点,获取知识和能力,形成科学态度,本教材在每个单元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选题的探究活动,本人就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寻找相关信息、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收集数据、做出解释,并与他们协作和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不应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所以本人在教学中会运用多样化的教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本人根据教材内容、要求不同,计划采用以下教学方式:讲授与演示、模型制作,小组讨论、角色游戏等。另外本人将与其他老师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助,使教学工作得到更大的进步。
三、布置作业和单元测试
配合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材课后设计的作业,不需要另外布置作业,以减轻学生负担。期中、期末之前各进行1次单元考试,第10周要进行期中复习。期中考试题不能出得太难,让好学的学生有较好的成绩。期末统考前要留有充分的复习时间。
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渗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有些已经严重影响到部分地区的生态和人民的健康。而这些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恶果,都让人们愈发体会到保护环境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中学生物学科与环境科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环境科学的教育上,生物学科任课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将环境科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在新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将对青少年环保意识的教育纳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中。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转变环境科学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有可无”的观点,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按照《课标》要求,将环境教育目标纳入教学计划,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和整理有关环境科学的资料,加强自身对该领域的学习,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二、精心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知识教育
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中都有着与环境相关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课堂精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中,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于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三、关注热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动态信息
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上,随时可见有关环境、生态的新闻。教师在平时应注意收集相关信息,特别是热点信息,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中,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什么是PM2.5?这项指标的监测有什么意义?”“你知道2012年年底至2013年年初发生在我国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的成因吗?它给当地人民带来什么危害?”等。将这些有关环境的动态信息引入教学过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开展活动,让环保意识渗透在学生的习惯中
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环境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因此,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知识和关注动态外,还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让环保意识渗透在他们的习惯中,在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以下类别的活动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些意识和习惯。
1.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在各种纪念日,如“地球日”“植树节”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组织学生投校园广播稿,办相关黑板报,开办小型展览会,为学校树木挂牌等。(2)开展各种调查活动,如,调查校园、小区内的植被种类和分布,调查本地水污染、空气污染情况等。(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环保相关的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
2.规范日常行为
(1)通过日常教学,让学生了解哪些是环保行为,这些行为虽然不起眼,但如果人人做到,却能改变我们的环境和生活。(2)倡议学生力行“节约”,从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饭等小事做起,让学生针对各种环保行为自制每日达标表格,并采用监督评议机制,一周一小节,评出“环保标兵”。
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物 研究性学习 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其核心要义就是鼓励学生肯学、会学,而不是被动听讲。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研究性学习即以培养学生研究态度与探索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运用于生物课程教学中。如要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价值,教师应当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去执行。
一、明确研究定位
纵观整个初中生物实验,既有单纯的室内操作,又有较为复杂的室外观察,每个实验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定位,定位包括研究的主题与目的,即除了要清楚此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外,还应明确借助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的教学为例,其中的一个实验是“学会显微镜的用法”,其教学目标为:了解显微镜各个部位的名称和用途,学会使用显微镜去观察细胞等。教材中对实验的要求较为简单,只要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即可。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和趣味性,让学生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四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细胞装片,以帮助学生理解镜头越短,与玻片的距离越远,物镜放大倍数就越低,而显微镜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多。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字(提醒学生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且透明)。总之,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定位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研究过程的“脱轨”。
二、设计研究方法
虽然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但要完成实验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操作上,还要包括对文献研究(如实验前先了解有哪些注意事项,可能会出现哪些突况等)、考察调查(如某些实验可能需要实验者去户外采集实验标本或数据等)等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的相互结合。因此,学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进行比较复杂的户外实验时。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教学为例,在讲解第四节有关“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馒头在人体口腔中的变化,以“馒头被咀嚼后变甜跟哪些因素有关”“各自有什么作用”“馒头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等问题展开研究。考虑到这一实验会涉及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分泌、馒头中淀粉的特性等多种因素,教师需要采用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来完成,即把馒头切成三块并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分别进行有唾液的搅拌处理、无唾液的搅拌处理、有唾液无搅拌的处理,再通过三支试管的对比实验来说明口腔中唾液里的唾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总之,设计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三、讨论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是不定性的、可变的、可议的。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讨论研究成果。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让学生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过程。该实验要求:学生首先要清楚如何进行操作实验,包括实验前是否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暗处理,如装有酒精和叶片的小烧瓶是否需要隔水加热?在遮盖一部分叶片时可以选用什么材料进行遮盖?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讨论、磋商和探索。实验过程中以及实验后出现的若干现象,如酒精的作用是什么?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不变蓝又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在实验操作前往往并不能预计到,且不同学生操作实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讨论研究成果的目的一方面是时时监测实验过程,另一方面要借助实验来发现问题、探索未知。总之,讨论研究成果的目的在于保证研究性学习有所收获。
四、评估研究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合理评估研究过程,不以研究成果的好坏作为最高标准,而应重视研究过程中的学生体验。考虑到研究性学习本身存在的诸多难以预测的变量,每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可能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操作、谨慎求证,最终实现了个人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有的学生可能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而变得更加外向、开朗,最终实现个人情商素质的提升;有的学生则改正了平常的不良学习习惯,发现了个人的潜在能力等,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实现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研究并评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不仅能为下一次研究性教学提供修正优化的依据,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找准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切入点。总之,评估研究过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综合素质。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不少实验课程,其中一些实验仅需学生了解即可,而有些实验则需要学生自主操作,无论教学要求如何,其实质都离不开“研究”。因此,这也是许多教师尝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为了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教师应以明确研究定位设计研究方法讨论研究成果评估研究过程为教学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研究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桂香,丁盛茂.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生物学教学,2001(5).
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范文5
一、课程内容:课程建设与文化发展同向
学校制订了《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和《航华二中探究型课程方案》,结合校情、教情、学情开展科目设计,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在科目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开发学生潜能。近几年,学校先后开设了30多门校本课程,其中一些课程已经有了与之匹配的校本教材。
在对校本课程进行探索的几年里,一方面,学校要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创建保持一致,与学校的文化发展相契合。学校于2012年提出“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并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为办学思想,以“包容自信、乐观向上”为学生的品格导向,追求“博纳、超越”的学校精神和“包容开放、自信挑战”的学校文化。
除此之外,基于初中学校的性质和特点,课程设计还应与基础课程和学校活动全面融合,让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并受益。因此,学校把目光从基础型课程的知识视野延伸出去,拓展、探究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了海洋政治、海洋地理、海洋与物理化学、海洋与艺术、海上运动以及航海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特色”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求学校整体思考课程建设,构建系统的特色校本课程。基于对特色课程构建与学生不同年龄段学习特点的考量,学校尝试分年级设计海洋特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通适性课程上,以探究课整班授课方式,做了如下设计:海洋由水构成,低年级段首先认识海水;其次认识海洋生物,并对海洋资源进行认识;在了解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知识后,要知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学生对海洋认识的加深,高年级要上升到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海洋精神的教育。课程依据梯度设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等。
学校还设计了与海洋教育相关的科普活动和分年级段的德育系列活动。科普活动,设计了以“走向深蓝”为主题的科技节或科技周;德育系列活动有六年级的“浪花一朵朵”,七年级的“海燕振翅飞”,八年级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九年级的“扬起远航的风帆”。
三、课程实施: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根据基础型课程要全面、拓展型课程要针对性强、探究型课程要系统性强的原则,学校结合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诉求,寻找最佳的实施途径,使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1.基础型课程渗透海洋文化精神。基础型课程主要以呼应海洋文化教育特色为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海洋精神、品质等方面的价值培养,提升学生海洋文化的知识素养及基础能力。例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基础性学科中,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上,凸显海洋文化教育特色,挖掘基础课程中有关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识别能力、交互能力等。通过专题形式,提炼、渗透、融合各科知识,逐渐形成单元专题。教师的基础型课程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以海洋文化相关文本进行特色教学,后来开始提炼海洋文化教育教学案例,发展到现阶段则以“人人课堂”构建教学要求,落实学校“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培养目标。
2.拓展型课程拓宽海洋文化知识。学校围绕“海洋科普教育平台构建”,共开设了6门拓展型课程,并配备了6名教师承担课程实施工作。拓展型课程采用走班制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由教导处统一管理,主要在六七年级中开设。上课时间固定在周一下午的自主拓展活动课,每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在30左右。目前,教师可以在课程中使用《神奇的海水》《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海洋探宝》《海洋权益纵横》《让海洋述说历史》《海洋动物探秘》《蓝色桅影》7本编印成册的校本教材。
3.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探究型课程是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探究型课程主要在六至八年级中开设,定位于单元教学,即以学校自编的分年级单元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课程安排在学校正常课表中。单元主题依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
四、n程评价:课程实施与育人目标一致
学校从课程的计划准备和实施效果两方面入手,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评价表》,侧重于对任课教师在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教学实效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案(或校本教材)、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效果、课堂管理等。评价方法主要有:听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检查教学设计等。
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对话式 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
现代社会是以交流与沟通为主的社会,对话成为重要的沟通媒介,现代社会也围绕着对话意识展开,因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采用对话式教学方法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首先,我国现行的初中教学思想仍然以数理化为主,以应试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学校对于教师的考评也主要以教学成绩为主,因而导致其他学科不受重视。初中思想品德虽然也在中招考试范围之内,但由于所占分值较小,因而,成为冷门学科之一。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小组也未对政治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经费并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授课内容陈旧、枯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互动性差;初中思想品德所选教参与案例不有待更新,因而与时政相脱节;其次,广大偏远山区经济水品发展落后,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只能采取以教材讲授为主;再者,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仍旧采用传统的问答式对话方式,学生普遍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上种种现象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二、对话式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把握好对话式教学的课堂时间
对话式教学的应用在最初阶段会遇到诸多麻烦,一但养成习惯后,可以扩宽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习惯后的教学时间会大大缩短。因而,教师要尽量安排好课堂教学时间,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增加对话式教学的比例,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交流中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例如,七年级《法不可违》一课,由于内容偏多,需要一至两个课时。教师需要在保证理论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综合把握和调控时间,将对话式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开始阶段,由于学生对于法律知识不了解、不清楚对话式教学的流程,会表现出一定的消极应对性,但随着法律知识的增加,对话式教学模式的熟悉,会逐渐扩展自己的思维,积极加入到对话式教学互动中。
2、提高师生对话互动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培养起师生对话及学生之间对话交流意识,师生主动交流和探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业进度和水平,以调整今后的课堂教学计划。此外,要建立起高水平的政治专业师资队伍,以教师渊博的知识、强大的人格魅力、高深的学术修养,引导和影响学生积极向学。例如,八年级《隐私和隐私权》的教学任务,明确指出了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已经具备了个人隐私意识,希望拥有自己的心灵空间,有自己的秘密,而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的监督者、引导者,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会涉入到学生的某些隐私,这就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格局,才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而不致于侵犯学生的隐私。
3、积极创建对话式课堂教学情景
对话式课堂教学情景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基于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对话,可以通过交谈、倾听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更是师生间的相互接纳与包容,秉承的是尊重和理解的原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分享和交流,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收获与学习,更是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思想碰撞,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九年级的《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中,就授课内容,提出问题:人与人不同,因而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不尽相同,那么如何保证每个人都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因而,可以使用“答问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对话方式,营造出对话式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收到思维同步、情感共鸣的效果。
4、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实现由单向教学模式向对话式教学模式的转换,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其转换的前提和基础。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话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尊重价值主体的多元化特征,突破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局限,服务于新型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培养需求。例如,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七年级《新学校,新同学》的教学实践中,该单元要求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以更好地适应老师、同学、环境等方面的新变化;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与同学建立好新的友谊。这些知识目标的设定与实践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加强交流、沟通与互动的过程,进而确立起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