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课件

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1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件计算机基础教学课件

时光飞快,回顾本学期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按照我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的要求,我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在教育教学上,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

二、教学工作方面

计算机基础课虽然在医学类院校不是主要课目,但计算机在如今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不管什么行业,计算机都是离不开的,包括医院,现今都是信息化办工,从挂号到抓药,全部网络化。因此,大学生在学校学好计算机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本人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坚持学校领导的安排,以教书育人为已任。珍惜每一次的教课机会,努力工作,规范行为。

首先,根据教学计划,提前做好课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力求吃透教材,抓重点、难点,同时拓展知识面,针对相关章节,补充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钻研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及新的信息,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②经常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③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同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课,

通过上网查资料,集中其他老师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其次,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每节课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准备。上课时认真讲课,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密度合理,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精讲精练,不出现知识性错误。力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操作课间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素养。注意课堂管理,每节课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下课前要求学生把上机内容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我的邮件,以作平时成绩的一个考察项目。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三、今后工作计划: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计算机教学工作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2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 教学做一体化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确立了课程建设总体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并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体系。在此基础上,为精品课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争取出版优秀的教材、创建优秀教师队伍、树立优秀教学理念、组织科学的教学内容、开发优秀的教学手段、形成优秀的教学管理模式。

1 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协调教学系统的各方面因素,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配合用现代技术开发出来的软件平成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反映最新的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成果,通过案例来介绍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同时力争做到同一个应用针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表现为:

根据实际应用需要,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相关工作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整合原有课程内容,按照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形成为主线,依据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服务性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情境为载体,设计了计算机的配置与使用、认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基本网络应用共6个学习情境 。

教学活动全部在一体化实训室展开,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每个情境中通过若干个工作任务让学生进行案例同步训练、案例自主训练、案例拓展训练来让学生初识工具、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2 一体化教学模式各子系统

2.1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自成立以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与关怀。经过不断的锤炼,到今天打造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这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专兼职、双师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稳定、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这是一支团结向上的团队,做到了资源共享,无私助人。课程组整体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着近距离接触,并及时将其融入教学和教改之中。目前,已形成一支具有团队精神,负于责任和使命感,以中青年教师为一线教学骨干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其中多数教师获得过院级各类教学奖项,形成了本课程教学和建设的后备力量。

2.2 教材建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选用自编教材《计算机实用基础情境式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计算机实用基础情境式教程》是课程组目前根据工学结合思想,基于行动导向开发的适应我校一体化教学的教材,该教材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整合在计算机的配置与使用、操作系统的应用、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PT、基础网络应用6个学习情境中,每个情境又以情境描述、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实施、工作任务总结和技能拓展几个部分组成,能够很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方便教师“教”“学”“做”的开展,锻炼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的各项能力。

2.3 教学网站建设

学校有很好的网络环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建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通过网站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共享优秀资源。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应用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网站已投入使用,可以满足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交流。网络教学资源库由教学文件、课程录像、习题库等组成,其中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PPT课件、FLASH课件、视频教程、案例、实训项目、学习指导、历年考题等;课程录像资源包括课堂实录、案例操作录像等;习题库中主要是书上的全部习题。学生还可以上传作业、在线测试等。教师可以实现在线批阅,推荐优秀作业等。

2.4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要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建立健全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重视综合性、创新性实训课程;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5 建立综合评价和网络考试系统

为了更好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我们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即“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方式”,两者各占50%,前者侧重于单项技能测试,后者侧重于综合运用。为了实现考试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我们开发了考试题库,并准备建立电子考试系统,以实现教考分离、实现个性化教学、标准化教学的重要工具。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体系。

3 结语

高职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多年的实践验证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我们精心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建设,使教学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以其互动性强、协作性强、教学相长等特点在为提高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实用型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3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81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内容,理解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生修完该课程后,应具备以下技能:一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能力;二是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Access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三是多媒体信息(声音、图像)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四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如信息、文件传输、信息检索、邮件服务、信息安全等)。

1 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水平差异大

大学新生来自于不同省市、地区,由于国家对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没有统一的要求;加之,受学生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新生入学后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见到过有些新生可以很轻松的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可以熟练使用一些常用软件,但是有些学生却连关机都不清楚,差距之大不言而喻。这就给我们一线教师设置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1.2 课程不受重视,学时削减

好多学校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都要削减学时,在削减学时时首当其冲的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之类课程进行学时压缩。因为好多人对这门课程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学过计算机基础类的相关课程,并且从小就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操作已经很熟练了,不需要再用那么多学时来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了。其实,现在所谓的学生熟悉计算机,只不过是他们对QQ比较熟悉,对网游、网购、听歌、看电影比较熟悉而已。好多新生对Word的基本操作根本不熟,就更不用提Excel等其他软件,当然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1.3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导致很多老师不愿意教这门课程,认为对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没有好处。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投入也相对较少,一线教师没有太多参加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这就使得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些。

1.4 教学内容不分层次

对于这门课程,大多学校都是不分专业、不分学生程度的学,完全按照同一个教学大纲、同一个课件进行教学。这对于文理科学生今后的学习是不利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有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听他会的知识时会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又会觉得老师讲得过快,跟不上,而丧失学习的自信。这些都是在建设本课程时、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1.5 教学模式单一、死板

目前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大多院校都采用理论课与上机课相结合。理论课是教师讲授为主,上机课是以老师布置作业、学生操作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单一、死板,没有将学生放在主置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实还算是填鸭式教学。

2 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逐一克服,可用以下方法解决。

2.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该重视该课程,纠正对本课程的粗浅知识,对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多加投入,让一线教师有机会多参加培训、会议,不断充实自己,以拓宽眼界、拓展课程建设的思路。

2.2 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其他高校经验,可采用在新生入学后进行摸底考试,根据结果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设免修、快班、慢班三个不同层次,快慢班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进度,但要求学生最终都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又利于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充电提高[1]。

此外,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经济管理系的学生要在数据库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上多花时间,因为这和他们日后的工作紧密相连。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要在多媒体这部分内容上多下功夫,同样也是由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后会和多媒体技术打交道较多,诸如此类,为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以前的不分专业学的模式。

2.3 改变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2]。以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为主体”,现在我们应该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讲解信息安全这部分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整理好。上课时,抽选一个或几个学生让他讲解他总结的信息安全隐患有哪些,有了这些隐患会带来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再来讲解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比如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大家给他打分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均可以采用。

在考核方式上,不能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积累也可以考评一个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分数比例上应该提高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成绩所占的比例。此外,期末的考评应采用题库随机抽题等形式,这样对学生来说更加公平,对教师来说也可以减轻一定的工作量。

3 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建设中必定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计算机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其发展及更新速度很快,这就要求在对这门课程的建设中要不断更新理念,合理解决问题,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佳,陈玉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31):57-59.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郭娜,防灾科技学院灾害信息工程系,河北三河 065201

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4

 

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改革方案,改进了考核方式,并对教改方案实施之后的教学效果与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该教改方案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日益普及,相当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降低教学效率且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和学习,作为师生交流平台的网络课程网站也从传统的PC版向移动网络课程发展。本院以Tomcat为服务器,采用jQuery Mobile和HTML框架,利用Dreamweaver和MyEclipse设计并实现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移动网络微课程网站。该网站主要实现了移动设备上的课件浏览、师生交流及服务器上对消息、微课程教学视频、课件等后台管理功能。

 

网站已通过校园网,如图1。手机用户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可访问本微课程网站,教师登录后即可对所有课件资源进行上传、修改、删除等维护。学生论坛让移动用户和PC用户可随时随地都可参与课程交流,满足了学生和老师对课程的各种需求。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广东省高校联合研制开发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自主学习平台[1],逐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及规划。

 

1.1 课程改革思路

 

考虑到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教育,且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专业设置等因素,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依托学院新建好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改革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把网络教学模式引入到计算机应用课程中;适当弱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专业特性开设不同次层与难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与科研的需求[3-4]。

 

1.2 课程改革方案

 

1.2.1 引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到课程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本院在2011年10月份在广东省教指委的指导下已搭建好计算机应用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平台有以下主要功能: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监督与管理有关教学活动;编制试题和进行评分;将实时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为下一次教学过程提供支撑[5]。

 

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建立丰富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提高授课教师的工作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平台综合测试模块下的摸底考试进行学前测试。然后按摸底成绩实施分层教学:摸底考试成绩60分以上(含60)者可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选择免修且对这样计算出的分数不满意者,可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摸底考试成绩在50分和60分之间者可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参加课堂授课,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摸底考试成绩50分以下者必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授课,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

 

1.2.2 弱化计算机应用课程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自主练习。

 

考虑到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是“非零起点”的,本方案把该课程由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改变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组织教师建立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同时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3 实施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考分离”。

 

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实验操作环境与网络考试环境,逐步实施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考分离”,从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试制度。

 

2 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2.1 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⑴ 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

 

由于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摸底测试不及格的学生。他们看到很多学生通过了摸底测试,而且有部分学生的摸底测试成绩优秀,这些学生不需参加课堂学习,这使他们感到一定的压力,所以想通过这个学期的课堂学习提高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有的学生不仅在自己的班上认真听课,而且主动去其他班听课。有的学生虽然通过了摸底测试,但希望期末获得更好成绩,期望获得优秀奖学金,追求高分,也积极的来参加课堂学习。所以分层次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

 

⑵ 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没有分层次教学时,由于一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也来教室上课,对课上他们熟悉的内容,他们就会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课,时常出现打游戏,上网,带耳机听音乐的情况。这就严重干扰了那些没有基础的学生。学生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遇到问题,自己又无法解决,教师只能重复讲解,有时一个问题要重复讲解三次以上,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

 

采用分层次教学之后,由于多数通过摸底测试的学生没有参加课堂学习,来到课堂学习的学生都是主动学习的学生,不会出现打游戏、上网、听音乐闲聊的情况,想学习的学生不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干扰,能做到集中精力听课,这样教师就不用多次重复讲授内容,基本上讲一次,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到、听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⑶ 课堂教学对象更有针对性

 

由于课堂学习的人数相对较少,老师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对那些相对水平较低的学生,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讲解,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更有针对性。容易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小班授课效果也好。

 

2.2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⑴ 学生成绩总体提高情况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成绩提高符合一个规律,即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分数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自主学习的学生,再次是免修的学生。这说明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主学习的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学习也有一定的效果,免修的学生提高的幅度相对较小。

 

⑵ 学生成绩提高幅度分析

 

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大,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出勤率高,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完成作业,课后自主学习,多数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平台的所有知识点的测试,所以成绩提高幅度很大;自主学习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较小,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觉性不强,学期初基本没有使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由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没有通过摸底测试,须参加期末考试,他们往往突击使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由于学习的时间短,成绩提高幅度较小;免修的大部分学生成绩没有提高,部分免修的学生觉得考试已经及格了,没有期末考试的压力了,也没有老师督促,就放松了学习,提高幅度较小。也有部分原因是免修的学生基础好,进步空间相对小,上课和自主学习的学生基础相对差,进步空间相对大一些。

 

2.3 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

 

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平台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可进行反复练习。部分学生通过看教学视频自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同时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程更具科学性。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提供的学习平台作用十分明显。该教改方案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案。

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5

关键词: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1 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农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教学的对象也一般都是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由于时展的需要,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大力普及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精神,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很多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没有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学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但是还有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山区的学生,收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在大学之前都还没有接触到有关计算机的任何知识,导致他们在计算机操作方面比较薄弱。农业院校的生源来自山区的学生的数量较多,所以学生具有的差异性就更加明显。目前很多的农业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是采取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重复的内容,对于学习没有积极性,而另一部分由于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对于一些知识无法理解,削减了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最终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1.2 教材内容组织不当

各个农业院校一般都是使用的统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教材在本身的编写上都是有一定的顺序性的,但是老师在教学时候都是按照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点。一般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最开始就讲解进制的转换是不太适宜的,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接触二进制与进制的转换,会难以接受,很难去完全理解,一开始就会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但是将子网掩码和IP地址和该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话,学生反而会对进制转换这部分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1.3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现代农业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般都是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它能够利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个黑板枯燥的教学形式。但是伴随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老师都非常的依赖多媒体课件,都是按部就班的照着课件中的内容复述一遍给学生听,认为课件能够完全的替代粉笔和黑板,学生在课堂上就是望着投影,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点鼠标,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1.4 在实验环节没有明确的任务和严格的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同的。然而很多学生都没有重视实验课程,经常出现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上机操作的时候打游戏看电影以及做一些和课堂无关的事情。老师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很难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干涉的效果不错,这样一节实验课下来,很多学生都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布置明确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对学生完成的效果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没有目标和压力,出现了自由、懒散的现象。

2 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措施

2.1 建设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是集中授课,统一上机实践。教学模式上也从早期的黑板加粉笔发展到了计算机加大屏幕之后伴随科技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也体现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在不断的优化改革。

在校园网络的支持下形成了网络化教学平台,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要积极使用网络化教学环境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功能,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使得农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能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校的教育技术部门可以在CIA课件制作、教学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的科研综合服务,在专门的FTP服务器上创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咨询、教学资源以及在、上交作业的专用的服务器,使得学生和老师都能使用互联网和局域网,优化教学模式。现在一般都是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答疑、交作业、评价等都提升到了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为CAI课件然后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按照自己课件的顺序单一的讲解,要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举出一些和学生专业有关的实际操作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后为了方便学生复习巩固,老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后练习放在网络平台上面,通过网络平台构建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解答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

2.2 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面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面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需要采取分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培养计划。在大一学生统一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考试的内容一般按照全国计算机大纲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成绩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就是在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和一些操作,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免修这门课程。B层学习本身具有计算机相关知识,但是面对实际问题不能完全的处理,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学的时间和内容上进行调整,增加一些其他的选修课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掌握计算机的情况,查缺补漏,加深学习的深度。C层的学生一般是没有学习过计算机课程的,这部分学生需要循序渐进的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学习。

2.3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建议使用“2+X+Y”模式,2就表示《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门基础课程,主要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素质,基础课程主要分两个学期进行,具体教学根据A、B、C三个层次的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X表示核心层,包含有设计一门语言程序,让学生初步的了解一些编程问题。Y代表提高层,有很多选修的课程构成,比如《计算机农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等,主要是对学生实际专业起到辅导作用。

2.4 采用实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应用性较强,在讲授知识点时,可以采用一些实例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引出知识点的概念。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演示,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去完成一些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时,老师可以首先展示自己PowerPoint制作优美的幻灯片,将各种制作技巧都运用在其中,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对制作过程充满好奇,带着极大的学习兴趣来听老师讲解的制作过程,然后学生再用作业的形式动手完成自己的幻灯片,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学习的知识,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实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要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樊爱京,孙亚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1(06):177-178.

[2]张爱国,蒋兰玲,宋晓强.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07):51-52+95.

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6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实践环节、知识更新快、相关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这一课程的发展需求。所以必须在重新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传授新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的的多元化,满足时代需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实施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教学

课堂教学中,采取讲授为主,演示法、实验法和研究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挖掘潜能。在教授理论的课程中,主要采取讲授法,让学生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同时要将讲述与讲解结合起来。讲述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内容和学科的逻辑体系有一个条理性的认识;而讲解就是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说明、解释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

2、实施师生协作式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主讲教师的帮助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开发出同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并演示评比。在相互协作中完成学些任务,有助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增强共同合作的能力,培养其主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同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演示评比计算机作品,一方面是在评比作品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在评比学生合作的质量。要将优秀的计算机作品留下来,作为案例,让下一届的学生来模仿学习。

3、师资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素质也要逐步提高,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校方要创造良好环境,让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师能够更好的从事学习、教学和科研;并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给中青年教师安排一定的进修学习,使其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优化职称结构。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一些优秀的科研人才,以便提高教学水平,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4、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在课堂教授《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课程要同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有:“课程目标”、“教学课件”、“课程教案”、“笔试测试”、“顶目练习”、“机试练习”、“素材下载”、“在线讨论”7 大模块。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模块清晰。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不能够熟练掌握学习内容,而网络课程正好能够弥补之一缺憾,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学生能够课程进度,在网络课程上进行提前学习。因为该课程需要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所以网络课程特别开设了笔试测试模块,对真实考试场景进行模仿,学生能够据此来测试自己的水平,最终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网络化,使得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延长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5实验室建设

教学的实施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的影响。在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方面,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有的设备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另外由于没有依据教学需求来进行新建实验室的规划和管理,使得有些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来辅助计算机教学,可以用那些价格较为便宜、使用起来方便,便于控制的控制台,将那些实用价值的不大的投影机替换掉。此外,还用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重视教学软件的投入,强化实验人员的配备,以便推进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网络教学的开展。

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一讲解,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引道、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我发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习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索,查询资料,相互探讨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Word这一软件的使用时,教师安排给学生一个对文章进行排版设计的作业。学生要做的就是要启动word软件,然后编辑文字,最后对所编辑的文字进行排版。排版效果却各有不同,这时学生就需要自主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他们就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查找相关资料、相互交流等方式来进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而且这样也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效果

同改革前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比,我们发现经过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种提高具体表现为:

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由于助学、助教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课堂的充分参与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果获得了显著提高。为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了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案例,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课件、网络课堂,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获得提高。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效果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提高了考试成绩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因为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学生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进而增强了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了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我院学生拥有明显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优势。这正是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充分体现。

结论: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对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社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模式,强化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建设,着力推进课程改革,深入推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开展,以使教学效果的提高,推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其表,尹建新,易晓梅.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类教学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4):78- 81.

[2] 胡佳.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信息,2009(24):367- 368.

[3] 项丹.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2).

[4] 李勇帆.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3):36-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