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友谊的名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现友谊的名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现友谊的名句范文1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前言】

《寄令狐郎中》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之一,这是诗人闲居洛阳时所作。这首诗以感谢故人关心之名籍以修好,意在不言,诗中有感念旧恩故交之意,却无卑屈趋奉之态;有感慨身世落寞之辞,却无乞援望荐之意;情意虽谈不上浓至深厚,却比较真诚,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平等而真诚的关系。

【注释】

①令狐郎中:即令狐绹,其时在朝中任考功郎中。

②嵩:嵩山,在今河南省。

③秦:指今陕西。意即一在洛阳(作者),一在长安(令狐绹)。

④双鲤:指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⑤迢迢:遥远的样子。

⑥休问:别问。

⑦梁园:汉梁孝王刘武的园林,此喻指楚幕,司马相如等文士都曾客游梁园。此处比喻自己昔年游于令狐门下。

⑧茂陵: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以汉武帝陵墓而得名。司马相如因患病,家居茂陵,作者此时也卧病洛阳。

【翻译】

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长久离居;千里迢迢,你寄来一封慰问的书信。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

【鉴赏】

这是公元845年(会昌五年)秋天,作者闲居洛阳时回寄给在长安的旧友令狐绹的一首诗。令狐绹当时任右司郎中,所以题称“寄令狐郎中”。

表现友谊的名句范文2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表现友谊的名句范文3

一、《鼠与人》体现出来乡土情结

斯坦贝克高度关注人类在贫苦物质条件下的生存状态。[2]在中篇小说中,斯坦贝克创作的小说《鼠与人》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小说名字源于英国诗人彭斯的名句。在《鼠与人》这篇长篇小说中,鼠与人的最初的打算到最终往往落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小说描写的地方是作者斯坦贝克的家乡加利福尼亚中部的萨利纳斯。小说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是美国失业工人,这些人物有着悲惨的命运遭遇。故事中有两个人物形象值得注意,一个人物形象是乔治,乔治个子虽然矮小,但是却十分精明能干;另一个人物形象是莱尼,莱尼虽然身材高大魁梧,但是存在智力方面的缺陷,这两个人是流浪的农业工人。

两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是好朋友,就这样一直相互扶持着,通过出卖劳动力的方式,给不同的农场主劳动。两个人的梦想很简单也很朴实,都希望能有一个安稳的家,过着乡村式的生活,养着几只小兔子,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能养几只小鸡是最好不过了,这种安定的生活一直以来是两个人的憧憬。莱尼特别喜爱小动物,由于自己抚摸小动物的时候用力过大,常常会将小动物给捏死。这种抚摸上的嗜好又一次体现在抚摸一个女孩红色的衣服上,最终被农场主给撵了回来。这次两个人来到了萨利纳斯的一个农场,又开始干起了季节性的雇工工作。农场主的儿子柯利特别傲慢,常常将欺负别人作为自己的喜好。[3]他的妻子更是放荡,常常跑到工人当中没事找事,非要惹出点事情来方好。柯利的妻子发现莱尼一个人在干草活,于是就想整他。这个女人让莱尼抚摸她的头发,但是当抚摸她头发的时候,她大声乱叫,吓得莱尼不知所措,一时紧张将其给掐死了,由于害怕事情败露,莱尼就一个人逃到了河边的树林里。莱尼的好朋友乔治发现出了大事,于是跑到河边找到了莱尼。为了保证莱尼不受绞刑的痛苦,乔治再一次给莱尼描述农场场景,最终无奈下,忍着痛苦举枪将莱尼给打死了。故事情节的发生显得是那样自然,丝毫看不到任何复杂性,但是却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这些食不果腹的劳动者不惜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的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破碎的梦想,最终都无法挣脱被剥削的命运。

二、社会文化内涵下《鼠与人》中的道德悖论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斯坦贝克敏锐地发现了人类意识里对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敬畏和热爱。[3]两个人物的出场是文章的主题基调,两个人怀着对土地的渴望,然而,最终梦想却幻灭了。两个人怀着深厚的友谊进入到雇佣性的劳动中。这种美好的友谊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他们的妒忌,甚至还会容易产生一些胡乱性的猜想,给枯燥的工厂生活带来一丝暖意。[4]当有克鲁克斯和砍迪两个人的加入,他们似乎离梦想越来越近,梦想看似有实现的可能。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梦想幻灭了,仿佛在做一场不可能实现的梦,悲剧性的是人物的生命无法保全。作者斯坦贝克反复阐述了这些弱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并将其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种无情的社会现实是当时社会情况的真实流露。从而也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社会文化内涵中的道德悖论。在人的生存当中,带有侵略性和欺骗性等因素往往是一些恶性的东西,人们在赞扬善良和仁慈这些美好品质的时候,以和谐文化品德为载体的人却要遭受着来自失败的命运,或许这是适者生存的社会,同时也是当时无情社会的真实表现。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条件下,这种社会文化中的道德悖论能够在人物身上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无疑不是一种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最好表现,同时也凸显了人物身上那种悲剧性的色彩成分。作者斯坦贝克将自己的构思融入到小说人物悲惨命运的刻画上,设计了人与鼠的关系,终将逃不脱命运的安排。诗人彭斯对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感悟,并在其著作《致田鼠》中作了很好的体现,人物的悲惨命运就如同田鼠一样,人与物相比较之下,能够更好地体现人类的脆弱。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最终的命运遭遇却是显得那样苍白和无助,命运不单单是老鼠的命运,更是人命运的最终注定。老鼠失去的可能是自己精心构建的小窝,而人失去的不单单是这些,还有来自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人失去的是做人的尊严。作者斯坦贝克借助小说来表现主旨精神也最合适不过。工业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与土地的和谐的天然关系,导致许多像莱尼那样因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成了可怜的弃儿的,无论这些小人物在社会生活中怎样谨慎,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但是最终都无法逃脱来自肉体和精神双重折磨下的梦想幻灭。小说中的乔治有着精明的头脑,正是这种精明使其能够时刻保护莱尼不受伤害,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但是莱尼的一次次闯祸,不得不使两个人离开当下的农场,进入到下一个农场劳作。虽然有时候乔治也抱怨莱尼连累自己,也想过如果没有莱尼,自己也可以和其他工人一样进城吃喝玩乐,但是其还是对两个人的梦想十分憧憬,希望能有属于两个人的一片土地,能在一起养几只小动物,同时将这些梦想的细节一遍遍讲给莱尼听,不断为这样的梦想而努力。这样憧憬性的梦想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控制,莱尼失手杀死了农场主的儿媳,受到了其他人蛊惑的乔治亲手用枪打死了自己的同伴。事实上,乔治并没有因为打死莱尼而使自己过得更好一些,放弃了莱尼,两个人的梦想也就这样破灭了,从而再也无法突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导致了乔治要忍受孤独的痛苦,还要承受打死莱尼精神上的折磨。

乔治无论怎样精明,借助精明的头脑改变现实情况的做法最终如同受到命运摆动布老鼠一样,成了作者斯坦贝克对社会内涵中的道德悖论中悲剧而又心酸的人物。智力低下的莱尼是两个人友谊建立的基础。在这个渴望梦想的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膜,彼此之间互不信任,相互防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建立在这种隔膜上的。莱尼虽然智商低下,然而心灵却十分纯洁,这也是两个人友谊得以建立的天然土壤,在乔治最终的生涯中,莱尼的这种纯洁形象无疑是他生命中的美好天使。莱尼的纯洁使其失手将小狗和老鼠给弄死了,后来农场主儿媳也被其给失手杀死了。莱尼的弱智导致其土地梦、房子梦以及在土地上养小动物的梦想就这样停止了。这种智力上的表现最终导致了自己生命的丧失。也正是这种弱智让莱尼无视人性中存在的隔膜,将友谊的温暖带给了老坎迪和黑人马夫克鲁克斯,让冷漠的工地不再显得那样枯燥。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莱尼终究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是绝大多数弱势群体中的一人,这种弱势的政治地位导致了其最终悲惨的命运。社会看重的是最终的结果,而不是行为过程中的动机和动作,也可以说莱尼的死是无法避免的。莱尼的死体现了当时弱肉强食的社会现状,这也是不变的自然法则。小说中莱尼的命运更像是命运规则中的老鼠形象,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道德悖论,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三、结语

表现友谊的名句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顺德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②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表现友谊的名句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顺德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②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表现友谊的名句范文6

一、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将学生推向自我锻炼的前台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受教者,更是素质教育的主人。教师既要做好以之为对象的教育教学设计、组织工作,更要积极为他们营造“全员参与、全方位锻炼”的氛围,使之在学校这一素质教育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一)将学生推向教科研的前台,在“师生互动”中锻炼学习能力

一是要积极创新观念,使学生融入到教科研活动中。致力于探索“教法”和“学法”的改革之路,通过课程改革,创建开放式教学格局,有效地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树立走下讲台的教师新形象,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同时,树立走上讲台的学生新形象,使学生由“弱势群体”转化为“平等中的主体”,顺利地由“教师讲学生听”向“教师引导学生唱戏”转变;“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向“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共唱一台戏”转变。师生评价也由“教师单方面评价学生的师道尊严式”格局向“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相长”式格局转变,使学生在这一“民主型”“参与型”“师生互动”教科研氛围里,进一步增强主角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大教科研的参与融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整体构建德育“全员参与”格局,使学生融入德育工作中。要不断创新社区教育模式、家长会模式、班主任和学生考核评价模式、主题班会模式,不断创新德育科研机制,在实践中解决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的问题,不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将学生推向学校管理的前台,在“校生互动”中锻炼组织管理能力

一是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学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主人。教师要帮助学生牢固地树立这一观念,使之顺利地实现由“受教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想学校之所想,谋学校之所需,解学校之所难,当好校长的“小参谋”、老师的“小助手”,当好校风校纪的“纠察员”、课堂教学的“评判员”,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前台”增长见识,锻炼才干。

二是要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要在学校管理中精心构建“生生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组织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的干部,切实担当起校风校纪纠察和管理重任。然而,要管好别人,首先必须管好自己。管理者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学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他们在校风校纪的纠察和管理中不断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在管理他人的同时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使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规范的操行去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要在校风校纪管理中营造“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全员管理氛围。不管是学生骨干,还是普通学生,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都可以随时批评指正违反校风校纪的行为,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个学生都会自觉地加强自我修养,加大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力度。“生生互动”式管理模式,已经以其显著效果和教师的不可替代性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广泛采用。

三是要增强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凡是学生可以做的事情,就让学生去做;凡是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去解决。教师要自觉主动地从台前退至幕后,让出足够的空间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比如,校刊由学生担任主编和编辑,广播站由学生担任记者和播音员……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学校的活动,增强自我锻炼的意识,强化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将学生推向校际交流的前台,在“校校互动”中锻炼语言交际能力

学校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尽可能多地请兄弟学校来校开展一些互动性活动,通过组织实施这些有益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与市外、省外乃至国外兄弟学校学生沟通信息、增强友谊的“交流平台”,使之在“校校、生生互动”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交流心得、锻炼能力。2002年12月,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成功举办了“哈佛与我面对面――校园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组团来校进行文化交流。在这次国际名校学子与我校学生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活动中,本土学生不但获取了大量的文化、学习信息以及名校学子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还展示了自己出色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将学生推向社会活动的前台,在“校区互动”中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活动,如:低年级学生的劳技课,高年级学生赴井冈山社会实践,“义工联”的公益活动,社区的“扶贫济困”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活动的前台,既了解社会、上好人生的“社会启蒙课”,又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调研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助人为乐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

(五)将学生推向全面发展的前台,打造“动感之校”

近年来,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在素质教育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完成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任务的基础上,还设置了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在高中语文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开设《名篇名句识记背诵》《书法书写》《语音诵读》《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等;在体卫艺教育中引入新兴的教学项目,形成以“低年级男拳女舞、高年级橄榄球”为重点的体育分类教育特色,以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为重点的卫生教育特色,以“中学生民乐团”和开设声乐、民乐、舞蹈、书法、形体、美术等选修课程为重点的艺术教育特色……让学生亲力打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体美特色的“动感之校”,进一步得到艺术熏陶和体质锻炼,进一步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创建“诚实守信”环境,将学生推向自我教育的前台

中学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自律自控能力是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成效及人生成功的基石。因而,要达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就必须从初一年级开始,注重对学生自律自控能力的培养。近日,有多家媒体刊载了有关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期中考试实行“考试无监考,诚信在我心”的举措,意在培养学生自律自强精神的报道。这对学校改革学生教育与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学生的素质教育,实在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开放考试,是学校对学生充分信任的表现,其本身就是对学生诚信度和自律能力的一种测试。能否通过这一测试,是学生能否顺利实现自我教育的第一步。创建“诚实守信”环境,可以以改革考试办法为突破口,在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开放”教育管理新路,在学校营造“信任、自信、互信”的育人氛围,使学校可信、使学生自信、使教师和学生互信,从而使学生在这样“受信任、受尊重”的环境里,增强自律自重意识,形成自尊自强精神,加大自我教育力度,不断地提高自我控制、自我锻炼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前台,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和科学学习方法,形成“无须扬鞭自奋蹄”的比学赶帮格局,在“自我教育”的氛围中锻炼才干,健康成长。

三、打造“特长之星”摇篮,将学生推向自我发展的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