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道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道德范文1
田秀云教授的著作《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孰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在这方面进行了深人探索。该著作由“导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道德的特性、价值、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社会道德”部分系统阐述了社会道德的原则规范体系,既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重大社会领域的道德,也包括社会公共生活、职业活动和婚姻家庭等特殊领域的道德。“个体道德”相对于社会道德而言,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和个体化,它既包括个体道德品质和内心道德准则,也包括一定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评价以及个体道德境界的升华和道德理想人格的实现。全书立意宏大、结构严谨,论述深人浅出,语言风格朴素平实,对复杂的道德现象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使读者在无形中偶有所得。
社会道德范文2
[关键词];社会道德;《(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12-03
是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与教育家,他的革命活动和教育贡献一直备受关注和高度评价。而实际上,他在近代修身、伦理教科书的编译领域也有出色的成就,但却长期被学界忽视。他曾于1902年下半年至1903年6月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卸职后与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编辑上又有长期的合作,他所编辑和翻译的修身、伦理类教科书有:《中学修身教科书》(1907―1908年版),《伦理学原理》((德)泡尔生著,编译,1909年版),《(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1912年版,据《中学修身教科书》修订),《中国伦理学史》(1927年版),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些书集中反映了他的伦理道德思想,这里仅以可查的《(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为例,专论其社会道德思想。
一、公义、公德、公礼是其主要内容
在该书中,将其社会道德思想概括为公义、公德和公礼三大方面。公义是社会道德思想体系的重点内容,他用了较多的笔墨来论述。他认为公义是“不侵他人权利”,“人与人互不相侵,而公义立矣”,即认为公义是对所有人的普遍要求,非个别要求。这与我国传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思想极为相合。而权利为何?他指出,“吾人之权利,莫重于生命、财产、名誉”。即三者是人权中最重要的三个,且其重要性依序递减,三者的得失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求人们尊重人权,不侵害他人人权。如何做呢?首先,要敬畏生命,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他认为,“盖一人之权利,即以其一人利害之关系为范围,过此以往,则制裁之任在于国家矣”,“刑罚之权,属于国家,而非私人之所得与”,即只有国家有刑罚之权,而个人没有伤害他人生命的权力。因此他主张,人际之间发生冲突或个人乃至国家权利受到侵犯时,应秉持“法治”精神,先去寻求法律的调解和保护,而不应选择决斗、复仇等野蛮方式。同时,他又肯定了正当防卫的合法性,认为人们虽然没有侵害他人的权利,但有自我保护的权利。其次,不侵害他人的财产。他认为,财产是人们辛勤劳动所得,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财产之可重,次于生命,而盗窃之罪,次于杀伤”,因此,对于他人的财产权,决不可侵害。具体而言:不能盗窃、诱骗和欺诈;借贷他人财产,要按期偿还,并偿付利息;替人保管财物者,应当妥善保管,使其完好无损;贸易时,应讲信用,遵守商业道德;被借者和保管者在索取报酬时,但应以市价为准,不可无限索取。最后,要不损害他人的名誉。他认为,名誉是人的“无形财产”,“第二性命”。可保之生前,传之身后,裨益子孙,人们爱护之“或过于生命”。因此,对待他人之名誉,不仅不能损害,还要加以保护。具体而言就是,不能谗诬、诽谤,要替人隐恶、隐私,“成人之美而救其过”,评人论事,应“平心以判之”。但又强调,替人隐私和隐恶也要有限度,不能与社会利益相冲突。
公德是其社会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守“公义”。只能不侵害他人权利,却不能裨益他人,因此。守“公义”之外,还要行“公德”,他将之称为博爱与公益,即爱护同类和做对公众有益之事。首先。以博爱之心爱护同类。他指出,博爱之必要不仅在于人类有“同类相恤之天性”,有“不忍”之心,还在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弱势群体历代皆有,无法避免。他接着指出了行善助人的原则,其一要目的纯正,应为爱而善,不可为名利而善;其二要遵循由近及远的顺序,由爱家人开始,再到爱国人与整个人类;其三要图永久之利,不可养成受者的依赖心。其次,开世务,兴公益。他认为,行善助人只对少数人有益,而公益则对人人有益,因此,行善助人之外,还要开世务、兴公益。他主张人们走出家庭,举办各种正当职业,以各尽其职裨益社会,或兴办修河渠、缮堤防、筑港埠、开道路、拓荒芜、设医院、建学校、设图书馆、建育婴堂与养老院等公益事业。最后,爱护公共财产。
公礼,即社会公共礼仪,在那里,称为礼让与威仪。他认为,与人相处,不仅要讲理,更要讲情,只有情理兼顾,才能有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而礼是“本乎感情而发为仪节”,其要在“不伤彼我之感情,丽互表其相爱相敬之诚”,“以爱敬为本”,即以情感为根本的,因此,与人相处讲情感,就要讲礼仪。所讲的礼的核心内容是礼让,即谦让。他认为,日常交际中,只有互相谦让,才能少生冲突,不伤感情。但又指出,谦让也要有限度,分场合,要有所让,有所不让。在日常交际中应以谦让为美德,而在思想与信仰上就不能一味谦让,而应坚持自己的立场。接着又指出,人们身处社会,不仅要对个人礼让,还要对社会全体礼让。而对于社会全体之礼让,就称为威仪。“威仪者,对于社会之礼让也。”这就要求人们在各种公众场合,如道路、宴会、葬礼等场合,都要遵循一定的公共礼仪。
概言之,即以义相守,以德相期,依礼而行。这不仅是的待人之道,也是他对公众与团体之道。他的社会道德体系着重强调了对“公”的责任与义务,即要求人们守“公义”,讲“公德”,行“公礼”(即公共礼仪),不是从利私着眼,而是从利公着眼,要求人们为了社会的安宁秩序而践履社会道德。
二、自由、平等、亲爱是其核心精神
随着民初共和体制的确立,民初的修身教科书都将自由、平等、亲爱等价值列入德目中。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系列的初小、高小教科书都将自由、平等、亲爱列入其中,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制中华”系列的初小、高小教科书还将三者视为共和国民精神着重强调,如初小教科书第8册中讲道,“共和国民之精神有三:其一日自由。人民依法律之保障,其身体、家宅、财产、营业、言论、著作、集会、结社、书信、迁徙、信教,皆得自由。”“其二日平等。共和国之人民,在人格上、法律上,皆为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其三日亲爱。共和国中,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然非各不相顾,如散沙然,遂可以为国也”,而应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教民亲睦”,“互相亲爱”。可见,自由、平等、亲爱在民初已经成为普遍价值。于其1912年发表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也曾将此三者标举为公民道德的核心内容。他说:“何谓公民道德?日: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日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在他同年所编的《(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他也将此贯彻于他
的社会道德思想之中。正是意识到人们都有平等的天赋人权和自由,且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他才要求人们守“公义”,不侵犯他人的人权。同时,他还意识到自由与平等的相对性,他所讲的自由是“法律自由”,即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相对自由,而他所指代的平等也是相对平等,而非绝对的平等主义,是法律与人格上的平等,在社会地位、职业分工、长幼辈分上又允许有差别。他的公德、公礼思想,则集中反映了亲爱的价值。他认为,人类有“同类相恤”与同情弱者的天性,因此,在守公义之外,还要讲公德、行公礼,对同类心存博爱,彼此互助,相互礼让,各尽其职,参与公益事业,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礼仪。因此,的社会道德思想的核心精神就是自由、平等、亲爱。
三、社会有机体论和天赋人权说是其理论基础
社会有机体论是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斯宾赛提出,他在其《社会学原理》中详尽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两者的一个重要共性就是整体内的各部分相互依存,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部分。这一理论随着1903年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也深受其影响,该理论还成为其社会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石。他指出,社会是趋向相同的多个个体集合而成的有机体,“凡趋向相同利害与共之人,集而为群”,即为社会,“一人即社会之一分子,一分子之危害,必有关于全体之平和,犹之人身虽仅伤其一处,而即有害于全体之健康也”,即认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密切关系,个体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而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也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发展高度。因此,个体在为己的同时,对他人和社会整体也要尽一定责任和义务,惟有如此,个体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而正是社会对个体发展如此重要,社会道德思想才成为必要。
天赋人权说,又称自然权利说,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政治与法律思想的重要议题。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自然权利”作了界定:“同种或同等的人们既毫无差别的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美国《独立宣言》对“自然权利”作了这样的解释:“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从他们‘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见,自然权利在资产阶级语境中是指人的生存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以及财产所有权等人的最基本的权利。该学说在清末传人中国,成为进步人士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深受影响,这集中反映在他的“公义”思想中。正是意识到人人都有天赋的生命、财产、名誉的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每个人都有遵守“公义”,不侵害他人人权的义务。
四、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改造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
社会道德范文3
作者:叶敬林
甲: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
合:晚上好!
甲:给大伙演出非常的高兴!借此机会想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
乙:哦!那你要送上什么样的祝福?
甲:你听着!我说一段!我说一段!
乙:这就来了!
甲:这相声一说笑连环,学生我是帽子刚带、鞋子刚穿,浑身衣服纽扣才挤完,一步两两步三,三三九转站在了咱们财经学院1号礼堂的舞台上!这么为大家来表演!往下看,往下观,今天朋友们来的全,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生、有新生、这个有中年、还有少年,还有咱们广西财经学院的领导、老师在下边,我站在这个1号礼堂的舞台之上给大家,声嘶力竭请个安,祝愿今天到场的所有的好朋友,祝你们:这个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满面红光、硬硬梆梆、万寿无疆!谢谢!
乙:好!鼓掌!
甲:谢谢!诶!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
乙:注意什么?
甲: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里,无形的存在着一种社会道德!正是因为遵循着这种道德,人与人之间才可以相互融洽的相处;正因为遵守着这种道德,人与人之间才可以彼此相互的信任!
乙:是、是、是!
甲:正因为有了这种社会道德的存在,才使得社会风气得以提升!
乙:你说了这么多,这种无形的道德到底是什么呀?麻烦你受累给大家说说!
甲:可以呀!就我刚才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两个字!
乙:哪两个字?
甲:“诚信”二字!
乙:哦!
甲:广西财经学院的校训也说的好!
乙:又怎么说的?
甲:“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由此可见,诚信对于生活在社会的每一个人甚至包括我们大学生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
乙:没错!
甲:社会如果缺少了“诚信”这种道德的话,生活当中你就处处受骗上当呀!
乙:至于嘛!不就是没遵守诚信嘛,也不至于受骗上当吧!
甲:要不今天咱们俩来表演一下好不好?
乙:可以呀!
甲:那好!现在我先分配一下角色啊!你扮演一个卖衣服的老板,我扮演一个来买衣服的顾客!咱们看看缺少了诚信这种道德,不管是老板还是顾客两个人是怎么受骗上当的!
乙:那就抓紧时间开始吧!
甲:开始啊!老板!
乙:哎哟!欢迎光临!随便看一下!
甲:诶!有什么新货啊?
乙:有啊!这边的衣服都是刚到的新货!
甲:哎呀!太漂亮了!我真想全部都拿回家去!
乙:喜欢你就拿去吧!
甲:我真拿回去了!
乙:拿去吧!
甲;好的!我走了!
乙:诶!走吧!等会儿!回来!
甲:怎么了?
乙:你还没给钱呢!
甲:这还要钱呀!
乙:多新鲜呀!我这是做生意,不是慈善机构!
甲:要钱我就不要了!
乙:你搞清楚了!是买不是要!
甲:对对对!要钱我就不买了!
乙:我怎么觉得还是要啊!少买一点,先买一件怎么样?
甲:可以呀!我最听老板的话了!老板叫我买,我就买!老板不叫我买!
乙;你怎么样?
甲:我还是要买!这件衣服多少钱!
乙:这件一百块钱!
甲:怎么这么贵!
乙:外贸货呀!
甲;还能还价吗?
乙:哎哟!这已经是最便宜了!
甲:老板!实话实说!我身上只有八十块钱呀!
乙:成交!衣服拿去!
甲:诶!不是一分钱都不少吗?
乙:什么少不少的!交个朋友嘛!先拿去穿,剩下的二十块钱下回你来的时候把它给补上不就完了嘛!
甲:那多不好意思呀!
乙:朋友嘛!
甲;这是八十块钱!
乙:这是你的衣服!
甲:谢谢了啊!再见了啊!明天我把那而是块钱给补上啊!到了第二天,我急急忙忙的把那剩下的钱给补上了!
乙:既然这钱都补上了!这不说明讲了诚信,有信用呀!
甲:这你不懂!
乙:我不懂?
甲:这叫“放长线,钓大鱼”!先让老板对我产生了信任,对我放松了警惕,接着我就开始“钓大鱼”了!
乙:你怎么个钓法?
甲:于是我又看中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比上次那件贵!
乙:贵多少?
甲:一百块钱!有了上次的经验,这会我主动的出机!老板这价格还有得少吗?
乙:哎哟!小伙子!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你到别家买没有哪家像我卖得这么便宜的!
甲:老板!我确实很喜欢!只可惜身上的钱没带够!我这叫做“估计重施”!
乙;看出来了!这回带了多少钱呀?
甲:一百块钱!
乙:比上回多八十!
甲:老板,你看这样好不好!我先给你一百块钱!衣服我先拿走!明天我再把剩下一百块钱给你补上!
乙:不太好吧!毕竟是一百块钱呀!要不等明天钱够了,你再来买,这衣服我给你留着!
甲:我求求你了!老板!我今晚上就想穿,明天我一定把钱给你送过来!我这个人是最讲信用的了!
乙:好吧!好吧!我这个人就是心软,最听不得别人求我了!拿去吧!
甲:谢谢老板!再见了老板!
乙:再见!一天过去了!
甲:钱没还!
乙:十天过去了!
甲:钱还是没还!
乙:这钱就打水漂了!这人太没有诚信了!说好了把钱给补上的!到现在人影都不见一个!
甲:行了!你说我没有诚信,老板你也不是什么老实人啊!
乙:怎么回事?
甲:那天我穿着这件衣服去逛街,碰见我的一个朋友,巧得是他穿的衣服和我的衣服一模一样!
乙:哦!“撞衫”了!
甲:兄弟!这衣服你花多少钱买的?哥哥!一百块钱呀!
乙:瞧那得意的劲!
甲:兄弟!你亏大发了!同样这件衣服,你知道哥哥多少钱买的吗?不知道!
乙:那是多少钱买的呀?
甲:五十块钱!我还纳闷呢!怎么可能呀!,他还特意的带我到他买衣服的那家店!我一看,确实是卖五十块钱!你那个老板也够缺德的啊!五十块钱的衣服你卖到了两百!我还以为我耍了点小聪明!小赚一点儿,没想到,还是赔了!
乙:嘿!嘿!这就叫聪明反被!
甲:还说卖的是最便宜的!骗子呀!一点诚意都没有!
乙:你也不是没讲信用!没把钱给补上呀!
甲:哎呀!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乙:活该!这就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甲: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遵循诚信道德是非常的重要的!
乙;没错!我还发现啊!除了买卖双方要遵守这个诚信道德外,做为一个大学生,也应该要讲诚信!
甲:那你具体说说,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
乙:我觉得主要表现在考试上!
甲:太对了!如今这考试呀!最能体现学生到底讲不讲诚信了!
乙:可不是嘛!如今考试考的是学生的能力,城信坚决不作弊!
甲:说得太好了!
乙:这不上回,期末考试,我的同桌老抄我的答案!
甲:偷看!这可不好啊!
乙:成绩公布的那天,我得了97分!
甲:嚯!高分!
乙:我同桌却考了个不及格!
甲:诶!奇怪了!他抄你的他反而还不及格!这不活见鬼了嘛!
乙:这你就不懂了吧!我同桌抄我的不假!可他光顾着抄了,却忘了我们的考试卷是分a、b两卷的!所以我的正确答案搬到他那张考卷上那就是错误答案!既然是错误的答案,你琢磨琢磨他能及格嘛!
甲:嚯!和着这作弊也会不及格呀!诶!对了!你一说这个事吧,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来!
乙:什么事?
甲:这不上个月,刚吃过晚饭,我和我的女朋友在新修好的马路上悠闲的散步!
乙:瞧瞧!多恩爱呀!
甲: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我发现我旁边没人了!
乙:哦!女朋友没了!赶紧找找吧!
甲:刚才还要和我比翼双飞,永不分离的!一会儿的功夫就变心了!
乙:这也太快了吧!
甲:亲爱的!敢问你在何方?就在这个时候,从地下传来凄惨的声音!
乙:什么声音!
甲:我在这呢!我低头一看!我女朋友原来掉进了下水道里了!
乙:怎么会掉下去呢?
甲:原来呀!这条马路刚修好!修路的大意忘了把井盖给盖上了,口口声声声称要保证老百姓的安全!如今安全却安全到井里去了!
乙:这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一点儿诚信都没有!
甲:亲爱的!你还健在吗?
乙:话都不会说了!
甲:(唱)天上有个月亮,地下有个女友!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啊!哪个缺德,没有良心啊!啊!啊!
乙:瞧瞧!唱得多悲惨啊!
甲:唱到这里,我女朋友自己从井里爬出来了!吓了我一跳!诶!亲爱的!你怎么自己就爬出来了?
乙:是啊!她怎么自己爬出来了?
甲:她说了一句话把我给逗乐!
乙:她说了句什么话?
甲:亲爱的,我没事!
乙:怎么会没事呢?跌到井里!
甲:是真的!因为井底下
乙:怎么样?
甲:还有三个垫背的!
社会道德范文4
关键词 道德冷漠 管理机制 公德意识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71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Moral Indifference
XU Chuanchu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6)
Abstract "Moral indifference" has become the moral life of a major chronic disease, it is not only about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is not conducive to long-term stability, digging deep social and moral indifference reason, it is b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poor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West negative trend culture shock caused problems for moral indifference, building good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essential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caring foster and strengthen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ral indifferenc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moral sense.
Key words moral indifference; management mechanism; moral sense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冷漠问题的事件,如“南京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现实生活也普遍存在着冷漠现象,诸如行政冷漠、执法冷漠、医疗冷漠等问题,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道德风气,把人们的道德良知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风口浪尖上,针对这些事件,社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人们不禁疑问,什么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是什么,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以及道德意义。
1 道德冷漠及其现状
道德冷漠,是指人们道德感麻木及冷漠的现象。本质上是指一种特定的畸变状态的道德心理及道德行为,在日常生活当中,具体的表现是人们怀疑及漠视道德行为等对道德的冷漠的感情,以及拒斥和推卸道德义务等的消极性的道德态度及道德行为。①在当今我国社会,道德冷漠主要表现为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和感恩之情的缺失,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没有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而放任他人处于困境之中,例如“小悦悦事件”,众多路人经过却没有人关心孩子,这是缺乏助人为乐意识的表现;在困境之中得到他人的帮助,没有及时地感谢报答而是诬陷好人,使救助者心寒,综上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当前的蝇头小利,对道德怀有一种冷漠的感情,不愿意承担甚至推卸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这种做法是断不可取的,不利于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了社会风气,需要我们从根本上予以抵制和消除。
2 道德冷漠问题的原因
道德冷漠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一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社会关系逐渐经济化,竞争逐步加剧。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力、西方消极思潮的冲击,极易引起个人心理的变化,导致道德冷漠现象的加剧。
2.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社会公德缺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决定了人们的道德关系。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这种经济制度改革改变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经济关系,也必然影响到人们之间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产生了“拜金主义”,推崇金钱至上,把金钱作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唯一标准,淡漠了亲情、友情在人际之间的重要性,把人们之间的关系理解为裸的金钱关系。另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前人们的收入也基本在同一水平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竞争在激发起人们的本身潜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不同,这样人的心态就产生了新的不平衡。②市场经济使得人们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得人们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大,感情逐渐淡漠。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为了职位、机会等利益而勾心斗角,会为了金钱而产生争执,会出现攀比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得人们的感情逐渐淡漠,助人为乐品质以及感恩之情的缺失也就很普遍了。中国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管理环节上方方面面,并没有同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许多道德问题还与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密切相关的。
2.2 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力
道德冷漠问题和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力有很大的关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曾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是抓经济文明的手很硬,抓精神文明的手相对疲软,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文明建设、道德建设往往被忽略不计,使得针对经济建设相配套的制度建设相对落后。例如现今大家所关心的质量安全问题,虽然是许多无德商人的行径,但也和许多监管部门的无能有关,管理者腐败以及制度管理的漏洞都给无德商人以可乘之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方面的管理机制及其管理的能力均没有同步跟上来。有关专家就指出,这样的情况,犹如高铁在高速中的转弯,并且运行管理机制及人的制控能力等因素又相对缺失,这样的高速发展,肯定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除了在制度设计方面,社会管理的资源优化方面也会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当今“权责明确”意识还未深入到每个领导心中,问责机制不健全,导致针对事件处罚力度不大,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导致类似案件屡次发生,制度缺陷是这类事件的最大原因。
2.3 西方思潮以及价值观念的冲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开放程度越加越高,涌入我国的除了世界各国经验、技术以外,西方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潮也在渗透入我们社会的许多方面。我国传统的文化也受到了外来的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直接导致我国建国以来,长期宣扬的“大公无私”及“舍己为公”的道德价值观的衰败。因此,西方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念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念,这样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思潮,很易影响和破坏我国当前的还并不完善的道德体系。③西方文化以个人为中心,崇尚个人的自由以及权利,这在表面上很容易误导我们其中一部分同胞产生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本没有错,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传承了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公无私”“舍己为公”是我们所应秉持的道德操守,西方利己观念严重影响了这种良好价值观的传承。此外,西方思潮种类繁多,名目多样,许多不良价值观掺杂其中,容易混淆视听,使人们难以分辨好坏,这也是西方思潮以及价值观念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观冲击的重要方面。
3 我国对社会道德冷漠的对策
道德冷漠现象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它不仅不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极易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道德冷漠问题刻不容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及道德意义。
3.1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
针对道德冷漠现象,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在传统文化方面,大力弘扬“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精神,在对待他人时,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在对待国家以及集体利益时,推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人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前面,多为他人着想和考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弘扬“文明”“和谐”“友善”的观念,以一颗真诚、友善的心对待他人。此外,提高公众的社会道德意识。重中之重是必须要提高我国公民对社会公德的义务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对于这种义务,公众要产生情感上的敬重。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大力宣扬和教育,形成全社会重视社会公德的良好风尚,从而,也使社会公德转化为我国每一个公民的内在德性。同时,使大家都能树立起道德责任感及荣辱观,更自觉地承担起对社会及对他人的社会责任,建立起我国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3.2 健全社会管理机制以及法律法规建设
在社会机制建设方面,我们要建立德福一致的奖惩制度,维护“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理想信条。如果国家和社会能够确保每个人在行善和作恶后都能得到应有的报答,那么每个人就会秉承这个信条一代代传承下去,道德冷漠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国家方面,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制定见义勇为基金,为帮助他人者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通过立法对见义不为者进行适度的惩罚,对人们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社会层面,提倡和鼓励各个基金组织支持见义勇为基金,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逐步建立起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基金保障体系和道德高尚者的奖励机制,避免“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悲剧的发生。
3.3 矫正道德冷漠开展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把道德爱心是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把法制、人性及其情感相互统一起来,并建立起我国新的社会道德体系及其道德评价的标准,教育及引导社会公众,乐于助人和关爱他人,形成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约束的和谐关系。培育人们的爱心,需要从三个层次来展开。首先,要学会爱自己以及家人,爱惜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名誉,在家庭里,做到尊老爱幼,夫妻和睦,这些一般人都可以做到。其次,要学会孕育“大爱”,把我们的言行融入到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的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爱心指数,那么每个人就会成为道德的楷模,道德冷漠问题也就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近些年社会道德冷漠问题不断出现,主要表现为感恩之情的缺失以及助人为乐热情的减少,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经济、体制建设、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个人道德心理的发展,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开展爱心培育工作。社会道德冷漠问题虽然突出,但是我们应当明白,道德冷漠现象毕竟是道德支流,随着各项措施的开展,问题将逐步地减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道德冷漠问题将逐步减少,社会道德风气将会越来越好。
注释
① 肖士英.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9-36.
社会道德范文5
关健词:道德道德缺失表现对策
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现今的道德缺失已不再仅仅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失衡,而是以群体为尺度的集体道德缺失:蔑视道德、缺失诚信、耻言理想、职业道德滑坡。道德的底线也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主要是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警匪勾绪,、“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假冒伪劣、、挥霍浪费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漂娟、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又滋生蔓延起来,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1.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而言已经过时了。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五、六千年,而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过时,她贯穿古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其较大的社会利益。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百年来却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原因在于,现代文明的标志被许多人误解为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达,科学技术强,文化就先进的错误观念已经深人人心,因此造成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缺失了。
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只是间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指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反被中国人继承了,如重男轻女、官本位的观念早已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再如儒家学说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道德原则一直被中国人所推崇,使人们自然形成崇尚权利的意识。同时,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也使得人们交往的圈子狭小,社会公共意识淡薄,自私保守,缺乏创造性思维。
人类没有抽象的道德,人类所有的道德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要想提升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巫需拯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2.健全道德建设中的制度机制
唤醒人们的良知,养成人们的善恶道德理性,形成正确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仅靠道德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加强包括法制在内的制度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因为只有提供一套公正、健全的制度机制系统,并将基础的道德规范和要求经法定程序予以权威化,这样才能为人们划出行为的界限,使之明确道德行为选择的合理空间,促使个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充分考虑可能招致的利害得失,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一方面,我国法制不健全。由于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造成对违法违纪的败德者惩处力度不够。例如,对制假售假,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包括已经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上述规定可知:对于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者而言,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稽查力度有限和规定不够详细的现实约束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者只要10次中有5次,甚至只要有3次能逃脱处罚,就有利可图。
另一方面,执法不严,执法弹性过大,出现“以党纪代替法律处罚”的现象,从而使法律丧失了尊严。司法人员、政府官员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他们负有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义务。连这些社会公正的守护人都为了私利而弄虚造假,那就证实了公共权力的霉变、腐烂,社会诚信则将化为云烟。权大于法,使法律臣服于公权,整个社会就会导致出现“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的不良后果。
社会道德范文6
Abstract: Harmony is the contradictory unity of opposites,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contradictory to the organic unity of two or more parties in the society, will be in an orderly state of society.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pressing moral choice to solve one of the important ethical issues, ethics should be given to people to make the correct moral choice to provide useful help.
关键词:和谐社会 道德选择 公正 奉献
Key words:Harmonious society and moral choice justice dedication
作者简介:吴 然(1955―),男,江苏徐州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党支部书记,教授。
孙 扬(1985―),男,河北秦皇岛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赵 雪(1984―),女,河北保定人,石家庄铁道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经济制度研究。
众所周知,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社会矛盾的存在,无矛盾也就无所谓和谐,矛盾的完全对立和绝对统一都与和谐无关,和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谐社会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或多方有机统一的社会,必将是处于一种有序状态的社会。生活于这个社会之中的人们,应该是讲道德、守法纪之人。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这是多么美好的社会啊!可惜的是,这种在“正名”基础上人们安分守己的所谓“天下归仁”式的和谐社会,始终只是孔老夫子“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一相情愿,是他生前和死后的两千多年都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美好的梦。这在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的这种社会矛盾与冲突是不可调和的,正如所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只有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我们才能满怀信心的说,建设和谐的社会不是梦!当然,我们不会也不能走“克己复礼”的老路。同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又决定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还不可能做到“六亿神州尽舜尧”。
一、建设和谐社会进行道德选择的必要性
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文明中,西方人就始终受一种共识的指导,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价值体系。不管这种价值体系是希腊的未知神、基督教《圣经》中的救世主、犹太人《圣经・旧约》的耶和华,还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所谓的自然规律。而兼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价值体系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在西方人看来,如果没有上帝,一个社会就不可能有协调、公正与和睦。然而,指导西方多个世纪的行为的共识在20世纪终于终结了。人们开始认为,不存在上帝,不存在绝对的超然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既然没有绝对的超然的价值体系,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绝对的道德准则。人们生活在一种相对主义的环境中,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价值世界之中。
中国的人价值观念,早已不属于传统的儒、道、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久前才提出,要在全民之中形成共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我们关于其他时代和其他文化中人们处理价值问题的知识成倍的增加,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由绝对走向相对,由一元走向多元。今天的人们实际上已经生活在大不相同的风俗习惯之中,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不仅存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之中,而且存在于同一社会内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一问题各持已见,人们已不再持有相同的价值观念。不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们确实在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人类实践和思维的飞速发展,今天的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具有重叠的多元的视角。现代化诚然是对古老田园生活的否定,把人们从那种质朴的和谐境界带到了充满竞争的生活氛围之中,整个社会也由相对的静止、宁静转为使人兴奋和不安的高速运转和冲突之中。但这决不是说和谐已经失去意义,相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以及生态的平衡,既是现代化走向成功的前提,又是现代化努力追求的目的。
二、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需要科学伦理学的指导
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认为,在今天的道德选择中必须坚持己他两利的原则,这是一种新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是以集体本位为特征的,而新集体主义则强调了对个性的尊重。前者主张:“大河有水小河满”,后者强调“小河无水大河干”;前者主张“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后者强调“集体的事未必就是大事,个人的事未必就是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更加注重维护个人的正当合法权益。在明确利己的道德价值的同时,新集体主义又肯定了必要时无私利他与自我牺牲的道德价值。这些观点,既符合集体主义原则,又超越了传统的集体主义原则。例如对“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道德价值的肯定,明确是在不可两全的情况下的一种正确的道德选择,而在可以两全的情况下,就不是正确的道德选择,从而不具有最大的道德价值。以往集体主义理论的偏差在于,不区分“可不可以两全”的具体情况,而是片面地一味肯定个人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道德价值,从而形成一种实际的误导,似乎“越左越革命”。因为,没有明确为己、利己行为的道德价值,从而否定了人利己的正当性和应有的道德价值,也就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道德选择。
不论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伦理思想,还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现代道德观,都在倡导一种“道德至上”的观点。其实,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的崩溃)和获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是人类为了达到利己目的(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而创造的害己手段(压抑、限制每个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因此,道德不是为了道德和品德自身,而是为了道德和品德自身之外的利益、幸福;不是为了道义,而是为了功利――为了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最终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个人的幸福。道德是以利他为导向的,却必须以利己为根基,是利他与利己的统一,道德之利乃共同利益之利。这就突破了传统的“道义至上主义”和利他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偏颇,强调了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利性,这显然是一种“功利主义”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核心的要求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道德建设也同样如此。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道德是一种“必要的恶”,必要的恶也是一种恶,恶就不是好东西,但必要之恶又是为了取得好的结果所必需的,由于净余额为善,因此它又是好东西。在这里,好与坏都不是绝对的。以药为例,“是药三分毒”,可对于有病之人,它又是好东西。所以,还是要有道德――但必须是优良的道德。因为优良的道德是治病的良药,而不是害人的毒药。既使是治病的良药,用少了不管用,用多了也是会害死人,这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例如,“奉献精神”是社会成员所必需的,但怎样才能让人们“勇于奉献、乐于奉献”呢?如果说,像过去所奉行的那种所谓“无私奉献”的道德标准,让道德高尚的人“白干”,结果是经常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凄惨景象,人们大多看到的是“老实人吃亏,好人不得好报”等等,其结果就会使我们倡导的道德的号召力还不如宗教。为什么?佛教讲好人得好报,天主教讲好人升天堂,有一种温暖的心灵慰籍。既然大家要爱这个社会大家庭,为她奉献,社会就要让那些做出了奉献的人感到人间社会的温暖,让人们切实感到为他人其实是为自己,不是白干!有了这种信念,你想人们能不“勇于奉献、乐于奉献”吗?
三、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必须以公正为基础
我们今天究竟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呢?一种道德只有当其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在性质上同质,从而在功能上耦合,它才能获得内在的活力。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道德上不能一味的只强调奉献,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必须以公正为基础,是在公正基础上的无私奉献。因此,道德重建的基础是注重培养公民公正的德性,公正的德性是其它更为高尚的德性赖以成长的基础。
公正是贡献与索取的统一,是同等的利害相交换的行为。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在各种德性中,人们认为公正是最重要的。”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说的一段话,启发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一观点的深意,这段话的意思是:圣经中说到,撒母耳的儿子在别士巴由撒母耳立为士师以后,收受贿赂,以公肥私。于是以色列人民便不再要上帝做他们的国王,而是要求撒母耳为他们选一个国王来治理他们,就像其他国家一样。这说明,上帝如果不公道,人们连对上帝的信仰都会失去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更清楚的揭示了公正的重要性,他说:“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其说是仁慈,毋宁说是公正。没有仁慈,社会固然处于一种令人不快的状态,却仍然能够存在;但是,不公正的盛行则必定使社会完全崩溃。”可见,公正是多么的重要啊!可是,我们从上小学就开始接受利他主义道德观的教育,读的课本上,有教人要诚实的“说谎的孩子”的故事,有教人谦让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有教人智慧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等,就是没有教人公正的故事。直到今天似乎还是这样。因此,我们并不懂得公正的深意。要么,把公正理解为平均主义而热衷“吃大锅饭”;要么,忽视公正而造成贫富悬殊和腐败的盛行。前者导致了社会的普遍贫困,后者则是民众产生“仇富”、“仇官”心理的根本原因。前者使我们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后者曾经一再导致人民革命的发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不懂得或不重视公正的民族是可悲的,更是可怕的。
自然,从道德境界上看公正并不高尚,正如休谟所言:“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如果每样东西都同样丰富地供给于人类,或者每个人对于每个人都有像对自己的那种慈爱的感情和关怀,那么人类对正义和非义也就都不会知道了。”由公正来自客观上的财富相对匮乏和主观上的自利与有限的慷慨可以看出:公正的要义就是斤斤计较的等利交换。显然,我们倡导的“无私奉献”不是公正,也没有人说它是公正。不论是我们塑造的道德楷模――从雷锋到孔繁森,还是我们对待这些楷模的态度以及给予他们的待遇,都与公正无关。他们的言行超越了公正,我们对他们提出了比公正要高尚得多的道德标准――无私奉献。然而,如果没有公正这个最低的道德基础,就难免会有“老实人吃亏”的埋怨声。一个历来十分重视诚实正直品德教育的民族,时至今日竟面临诚实正直美德缺失的危险,以至于今天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重点仍然是诚实!这难道还不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参考文献:
[1]黄显中.公正德性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