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和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南郭先生和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南郭先生和狼范文1

南郭先生从皇宫逃出来之后,日夜奔波来到了好朋友东瓜家中。东瓜好奇地问:“南郭,你不是在皇宫做官吗?怎么来到我家了?”“说来话长,其实我……只不过在三百里滥竽充数,今日投靠你是为了借你的那本《吹竽宝典》的。南郭先生上气不接下气的说。这可不行,这宝典我传家宝也,不可借给你呀!”东瓜火冒三丈。“要不我有钱了,咱们五五平分?”南郭先生心急如焚地说。东瓜板着儿脸死活也不答应。南郭先生在无奈之下使出了秘密武器——撒娇。南郭先生扑的一声就跪在了地上,东瓜连忙扶他起来,可南郭先生说什么也不行,只可以将宝典借给他才可。东瓜在焦虑之下将《吹竽宝典》借给了南郭先生。

自从南郭先生得到宝典后天天练习,可吹的像鬼哭狼嚎,害的东瓜被邻居狠狠责骂:“吵什么,还让人睡觉吗!”

这天之后南郭先生再也不敢吹竽了。因为他怕东的邻居来找自己麻烦,所以将《吹竽宝典》还给了东瓜。东瓜心想:这朋友毛病又犯了,唉半途而废的家伙。不知过了十几天南郭与东瓜一起游山玩水,他们先去了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全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1亩。东瓜拉着南郭的手说:‘‘别愣在这了,快进去看看。’’终于进来了东笑容满面的说。就在这个时候南郭先生看见了四五个儿童在孔庙外面的大树下画什么东西,他仔细一看原来这几个儿童想画一枝牡丹花回去卖,可怎么也画不好不是线条太粗,就是画的太用力把宣纸弄破了可他们并不放弃一心一意的把牡丹的轮廓画起来接着又把花瓣描粗一点再红绿两颜色分别涂在花瓣和花枝上这样的一枝精美的牡丹花就画好,南郭先生觉得他们这种坚持不解的精神是自己缺少的,便用十两银子买下了下来是为了整天看到它提醒自己不可以放弃回到家后,他便全神贯注地学习这本书,他先吹了一首《渴望春天》这次因为他的动作标准一个音也没差,南郭先生高兴便继续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南郭先生苦练十年终于将所有歌吹的令人心情舒畅。第二天南郭先生告别东回到了皇宫乐队,他凭着自己高超的技术当上了皇宫乐队的指挥者但他也不忘旧情连忙写奏折给皇上,想让皇上让好友东瓜当国师因为他家有数不尽的兵书,武功密级……经过再三肯求东与南郭先生都在皇宫工作 。

南郭先生 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当上了皇宫乐队的指挥者,为和我们不向南郭先生一样做一个坚持不解的人呢?

指导老师:黄丽娟

南郭先生和狼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设情境 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趣味诱导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中,为教学创造最佳的时机。

1.故事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会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例如,教《谈骨气》前,讲述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取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教《滥竽充数》时由南郭先生的故事导入。

2.歌曲导入法。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进入文章的情境。例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放唱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风风火火闯九州》。教师引导:“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教《孤独之旅》时由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导入。教《春》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3.诗词导入法。讲授新课之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有的人》由鲁迅的《自嘲》诗导入。教《菜园小记》由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导入。

4.影视导入法。利用影视、录像、影碟等放映精彩片段,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先放映反映1998年抗洪题材的影视作品《惊涛骇浪》的片段,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胸怀。教《泰坦尼克号》(节选)时放映《泰坦尼克号》影片中杰克与罗丝在沉船后的生离死别的片段,再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5.图示导入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课文内容制做成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导入所学内容。例如,教《藤野先生》、《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狼》、《皇帝的新装》等文章时将课文内容以图片的形式投影出来,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形式灵活多样,开拓知识面,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上讲:“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知识需要了解,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性人格。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心、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1.教材切入要有独创性。独到的切入点能创造想象环境,激活想象欲望,引导多向思维,鼓励创新见解。学习鲁迅的《社戏》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采用了这样的切入点:假如你要和他们交朋友,你最喜欢(A、鲁迅B、双喜C、阿发D、其他少年),理由。这一切入点有很强的独创性,一经出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独到的切入点带动了整篇文章的创新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的老师》(魏巍)一文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其效果更佳。

2.课堂提问要有激活性。教师要善于把握和抓住课堂设疑释难的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教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议题:你认为南郭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结合课文和动画内容深入挖掘。他们认为:南郭先生是一个靠吃“大锅饭”、混日子的人;南郭先生是一个具有自知之明的人;南郭先生是一个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之所以能够出现这么多合乎情理的中肯的评价,是因为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针对课文的理解,各类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木兰诗》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议题: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南郭先生和狼范文3

忘不了中国动画曾经的辉煌,那些记忆深处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动画作品:《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雪孩子》《天书奇谭》《葫芦娃》《崂山道士》《鹬蚌相争》《没头脑和不高兴》《三个和尚》《过猴山》《南郭先生》《哪吒闹海》《九色鹿》《人参果》……

不过很遗憾,在和几位同事热烈讨论这些动画片时,却没有人像记住臼井仪人一样说得出以上动画片的主要作者。但大家还是很庆幸小时候能看到这么多内容、类型、风格都很多样化,“中国风”明显的经典动画片。即便今天在网上翻出这些旧作,也能看出在当时条件下创作者精工细作的真诚,能够看到这些动画在形式、内容上的创新,以及作品呈现出的创作者的智慧和艺术灵性。相较当下国内动画业现状,我很担心现在乃至以后的孩子们还有多少中国优秀动画片可看。

大批失去本土特色拷贝欧美日的作品、“机器化大生产”后粗制滥造的动画片涌向荧屏。没人愿意轻易冒险,而拷贝老外已经成功的样板,相对来说或许失败率会小一点,至于有没有本土特色对动画公司来说并不性命攸关。

有从事动画创作的朋友说,以前的大师们是真的全心全意要做出精品动画来,那是种荣耀与使命感,也有沉下心来搞创作的条件。现在的老板们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想法,但当前中国动画从生存到发展真的是举步维艰,最现实的考虑还是弄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尽快变成钱。整个制作业浓厚的商业环境也使得创作人的心态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创作作品,从而催生众多自己不满意但侥幸希望市场满意的“商品”……

窃以为,从国内儿童动画片当前状况来看,急功近利纯商业的市场环境未必有助其发展。以水墨动画的“绝迹”来说,首要原因是成本高昂,市场前景不明朗。而短篇动画的淡出视野,也有利益驱动的市场很难得到“直接消费者”青睐的原因。

南郭先生和狼范文4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空间;创新火苗

语文学科涉及到自然、人文和社会等多方面知识,其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尤为突出,有利于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新的欲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探究,才能激活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能力。

笔者就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作了以下大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营造的,当教师用激情感化学生的同时,也会被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所感染,从而促使学生更积极的挖掘潜能,使课堂充满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务必千方百计的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切实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从而不断诱发学生的强烈的创新欲望。我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经常走两条路:

第一条,创设现场情境:文本中的故事情节由于是书面的,往往不能让学生产生激情,所以,教师有的放矢的创设现场情境很有必要。譬如,我在执教蒲松龄的《狼》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我就安排了如此的情景表演:首先请一个男学生模仿狼叫,创造一种可怖的氛围,然后让学生讨论狼在一起商量对付屠夫的语言,突出狼的凶恶狡诈,最后又让学生参加表演“屠夫杀狼”这一场景,使课堂气氛及文章情节同时进入,从而使学生初步感悟作品的主旨。

第二条,创设矛盾情境:许多文本表述的是不同时代的特定事件,学生往往对一些词句产生矛盾性的困惑。譬如,当学生学完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我在总结性点拨是向学生提出:“大约孔乙已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的?假如不矛盾,作者为什么如此叙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兴高采烈讨论中,最终感悟到作者如此的独具匠心——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他的卑微身价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和淹没,他不劳动是无法养活自己的,而且还被打断了腿,一定会死;但又说他“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很多年,根本没有办法考证孔乙己的真实情况,所以鲁迅只能说“大约”死了。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途径是多渠道的,但不管采用什么途径,目的只有一个: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启发想象,扩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知识是恰似浩瀚的星空,而想象概括着宇宙见的万物,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学生的语文阅读实际上也是对作品的语言通过想象再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诸如人物艺术形象的再塑造,完整故事情节的续写和读歌意境的再现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先安排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有些学生写到皇帝一时恼羞成怒,最后把小孩及其家人全部残酷地处死了;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一次游行大典后,感到痛心疾首,从此改邪归正,治理朝政,最后成为一名人人拥戴的明君。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文本材料通过扩想、续想、联想、假想、反想和推理等途径,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想象中续听、续说和续写。当学生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们可让学生去想象:假如于勒以“大款”的形象出现在船上,菲利普夫妇会怎样对待他呢?当阅读《滥竽充数》这则材料后,可以鼓励让学生思考:假如那些乐师们都能伸出温暖的双手去帮助南郭先生,结果又会如何?类似的想象过程不仅丰富了师生互动的节奏,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创新空间。

三、质疑问难,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苗

“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支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善疑多问,自主质疑。目前使用新教材中所选的名家经典之作虽然脍炙人口,其文本和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绝不等于迷信。实践证明:不少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和注释不精切的条文。如果我们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会有误”为由,那一定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吹毛求疵”,勇于挣脱已有“定论”的束缚,找出更符合科学的东西。譬如,我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课前布置学生注意观察桃、杏、梨的开花季节和先后顺序,在课文进入时,我就这样提问学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否科学和真实?”通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们最后一致认为:按照植物自然生长规律,应该是桃花开杏花败,杏花先开,桃花后开,那么,课文中这句话就应该是“杏树、桃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才是更精妙的描述了。

南郭先生和狼范文5

一、寓言的特点

如果要写出好的寓言故事,我们首先要了解寓言的特点。

在俄国,有一个关于“寓言”的故事。一个女郎求见国王,可是国王无论如何也不肯见她,还差点把她关进监狱,后来她穿上了寓言的外衣,国王高兴地接见了她。这女郎是谁?其实她就是“真理”,因为“真理”是裸的。的真理人们看了会觉得刺眼,需要将它包装起来,而这包装就是“寓言”。寓言就是包含着某种真理的故事,是哲学的文学表现。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寓人生哲理、智慧于言中。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1.比喻性。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谕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

2.故事性。寓言多用一个故事做载体来阐发它的哲理。故事是寓言的糖衣,没有了这层糖衣,也就过于直白而无法吸引读者。

3.说教性。叙述故事不是寓言的目的,通过讲故事来达到说教才是其根本目的。说教是故事这个糖衣包裹着的药丸,糖衣只是吸引人,药丸才具有功效。

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的特点做了既形象又精确的概括:“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二、寓言的分类及写法指导

寓言的分类很多,可根据寓意的复杂性分为复调寓言和单调寓言;根据阅读对象分为成人寓言和儿童寓言。本文为便于说明,把寓言分为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和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两种类型。

(一)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写法指导

这类寓言描写的对象是动、植物,故事情节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在写作时应重点考虑如下几方面内容。

1.营造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

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所叙述的故事是动、植物界发生的,但它是现实生活的变形,是人的拟物化,是怪诞离奇的现实生活。如何让这些故事吸引人?最有效的办法是制造悬念。制造悬念的方法有很多,用得比较多的有:①误会式,在写作时有意造成动物或植物之间的误会,以形成对动物或植物的有利或不利的环境,以此来展示动、植物以及事件的性质,造成文章的波澜。如《黔之驴》,老虎误会驴这一“庞然大物”要吃了自己,结果“大骇”,逃得远远的。这一“误会”有力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后文发现驴没有什么本领并吃了驴,作了铺垫。②伏笔式,指写作时,先在前文提到一件事物或一个问题,暂不说清楚,到后文适当的地方才加以详述或予以点明,这样的一伏一应,也可以使寓言曲折生动。如拉・封丹的《太阳和青蛙》,暴君要结婚了,举国欢腾,而伊索却认为“实在非常愚蠢”,这是伏笔。故事紧接着写太阳的婚礼,池沼里的居民为自己的命运担忧,“那可要生出半打太阳”。忽然间,读者明白了“一个暴君将会生出无数的暴君”,百姓的命运将会更苦。③突转式,指故事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地发生急剧变化。如《鹬蚌相争》的结尾,故事突转,被渔翁捡了去。克雷洛夫的《执政的象》也采用了“突转式”,大象当上了执政官,非常讲究公道,他对狼剥羊皮的丑恶勾当很生气,但听了狼的一番叙述后,故事发生了突转,大象竟然同意狼剥羊皮,从而告诉人们愚蠢再加上“软心肠”是多么可怕啊。

2.拟人化的写法。

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必须是拟人化的,拟人就是把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思想等赋予动、植物,使之能像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既有人的品质,又有动、植物的特征。

3.夸张的手法。

要使故事情节怪诞离奇,就必然使用夸张的手法。夸张能使“不能”的事情成为“可能”,使“平庸”成为“神奇甚至神勇”,使“丑陋”成为“美丽”,有时夸张得近似于荒诞,有时夸张得近似于漫画。

4.配有“说教”的结尾。

一般而言,为方便理解,寓言会在结尾处配上相应的“寓示”性的文字,这就是通常说的“说教”,这在西方寓言中,更为普遍。“说教”的结尾,将前文的故事(寓体)与寓意(主旨)直接连接起来;有时也用比较隐蔽的办法,如寓言主人公最后说的一句话。但其目的还是让读者在故事中“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在设计“说教”的结尾时,要注意故事与“说教”的统一,不能为求怪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使读者无法捉摸故事蕴涵的“生活意义”,却在文末“强装”“说教”的尾巴;也不能为求“说教”,而忽视对故事情节的渲染刻画,从而影响读者对寓意的接受。

(二)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写法指导

在我国,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早在《庄子》中就有出现,像《庖丁解牛》《秋水》等都是《庄子》中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名篇,它们都具有许多共同点:人物的神情、动作刻画细致;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文字表达。这些特点实际上也是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的特点。除此,我们还可以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虽然寓言不必一定要有性格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但我们知道,寓言毕竟还是通过“人物”“动、植物”具体形象的塑造来寄托寓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是正面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也可以是侧面的烘托、陪衬、对比;还可以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像《愚公移山》里的愚公、《东施效颦》里的东施、《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叶公好龙》中的叶公,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至今仍然可以在一些人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因此,精心塑造人物形象会有助于寓意的表达。

2.追求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前贤有云: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寓言家金江先生也说:身体的真理可笑,枯燥无味的讲道讨嫌,而衣着华丽的寓言大受欢迎。文似看山不喜平,可见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还是受人欢迎的。如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常见的办法有:①设置误会,是为故事发展而设置的人物之间的不信任或不理解,从而推动故事发展的一种方法。行文有了误会就有人物之间的矛盾,有矛盾就会让行文生姿。②巧合法,是所有故事类的文体最常用的手法。它是一种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相遇,使矛盾发生或矛盾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起伏变化的手法。合理运用巧合法,可以使故事“巧”而生“妙”而生“趣”,如克雷洛夫的《鹰和鼹鼠》,鹰王和鹰后搬迁巧遇鼹鼠,鼹鼠警告它们“高大的橡树是不安全的,有倒掉的危险”,然而鹰王和鹰后不听,一次鹰王觅食归来,发现树倒使得鹰后连同小鹰都摔死了。读来倍感妙趣横生。③蓄势法,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故事似乎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掀起,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其优点是有“蓄”就有“转”,就有艺术冲击力。如《叶公好龙》,好像故事的发展应该沿着叶公因好龙而获利益的线索发展,但故事偏让真龙突然出现在叶公家里,叶公吓得要命,从而揭示叶公好龙的虚伪。这样“蓄”得自然,“转”得也自然,给人无穷的艺术感受。④抑扬法,通过对人物的褒贬,造成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抑”就是贬低,“扬”就是抬高。在运用时,往往是该“扬”却从“抑”处下笔,该“抑”却从“扬”处下手,造成反差对比,加深读者对人物、故事的印象。由于文势曲折变化,摇曳生姿,所以也增强了语言的可读性。如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寓言一开始铺陈“齐人”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酒足饭饱的,自称是与“贵人”来往,这是“扬”;有一天妻子尾随,才发现原来是吃坟场里人们祭祀的物品,这是“抑”。通过一扬一抑,揭示了“齐人”的虚伪。

3.锻造简洁优美的语言。

上一篇赞美生命之光

下一篇苏轼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