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增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增收范文1
农民持续增收遭遇挑战
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8%,比2007年9.5%的增幅降低了1.5个百分点。而在2009年,农民增收将面临工资性收入减少、农产品价格下行、农资价格上升等挑战,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
贵州作为农业比重较大的欠发达、欠开发省份,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更大。2008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左右,与2007年19.6%的增幅相比增速明显放缓,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继续拉大。
对贵州而言,制约2009年农民增收的最重要原因是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去年下半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沿海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减产甚至倒闭,大量农民工面临失业或大幅减薪。经济形势不景气之下,不少农民工选择提前返乡。贵州作为重要劳务输出省份之一,自2008年11月起,逐渐迎来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在贵州,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收入结构中占35.8%,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意味着,农民工失业或减薪将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大幅减少。
调查显示,2009年,贵州省因金融危机返乡农民工人数在130万人至150万人之间,占全省在外务工农民总数的20%以上。如按每个农民工年收入6000元计算,100万农民工返乡将造成全省农民纯收入总数减少60亿元。如分摊到全省2852.8万农业人口身上,相当于人均减收210元,占全省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 。“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使得全省农民增收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表示。
与此同时,另一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家庭经营性收入也面临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资价格上升的双重夹击。“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省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较为明显,而农资价格一直在上涨。”省农业厅市场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李刚毅告诉本刊记者,虽然春节期间价格有所回升,可是春节刚过,各类农产品价格又出现走低的趋势,一些农产品出现销路不畅的苗头。与此同时,化肥等主要农资价格则持续上涨。这意味着农民生产比较效益可能下降,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前景堪忧。
挑战来自外界,也来自自身
2008年12月,一批在贵州大学赛恩培训中心完成电焊技术培训的农民工顺利找到工作,其中还有人被上海的企业录用。此时,正是失业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期。
“其实,现在沿海地区的企业还是缺工的。” 省农办劳动力转移培训处处长高松告诉本刊记者,“不过它们不缺普通工人,缺的是掌握一定技术的技工。”春节过后,广州、深圳等地都举办了多场企业用工招聘会,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前去应聘者众多,不少企业却没有招满。这是因为,企业对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要求提高了,再不像以前那样来者不拒。农民工流入大省江苏省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农民工文化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90%的岗位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0%的岗位要求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事实证明,农民工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有更多选择。
根据贵州省有关部门之前的调查,贵州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年多。由于文化较低,企业用工需求旺盛时,他们大多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虽然辛苦,得到的报酬却很少。2008年以来,随着劳动力市场形势逆转,企业用人标准提高,他们中的很多人便遭到淘汰。
与此同时,不少农民工虽然持有初中文凭,实际却没有达到初中生的文化水平。而职业技能培训效果和受培训者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文化水平低、基础差,学习其他技能自然比较困难。在省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中,有些农民工觉得自己跟不上,培训还没结束人就不见了。“农村基础教育还应更加务实,不能只是发发文凭,或单纯追求升学率,而是要让进入学校学习的孩子真正学到今后一辈子受用的知识。”负责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高松对此颇有感触。
与之相应,农产品价格波动这一影响贵州农民增收的另一重要因素,既有市场需求减少、市场连锁效应等原因,也与我省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有很大关系。
“如果像‘老干妈’这样的龙头企业再多一些,贵州农产品的价格会稳定得多。”省农业厅果蔬站的工作人员邵宇告诉本刊记者。他举了一个例子,2008年夏天,贵州西红柿丰收,反而出现了菜农“丰收却减收”的现象。西红柿收购价一度大幅下跌,收购价最低时曾跌破每斤1角。“表面看来,似乎是西红柿太多了,卖不出去,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下降。然而,其实去年贵州全省西红柿总产量还抵不上外省农业大县一个县的产量,并不存在供求关系明显失调。”邵宇认为,“如果多一些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按照生产需求,和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就不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了。”
此外,农户与市场对接能力不强、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各生产环节的联系较为松散也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内在原因。例如,去年西红柿收购价虽然曾经大幅下跌,其零售价格变动并不明显,即使在收购价跌至每斤1角时,省内主要城市菜场里西红柿的零售价始终维持在每公斤3元左右。“收购价和零售价相差比较大。” 省农业厅市场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李刚毅说,“因为中间经历的环节多,农民实际没有得到很多实惠。”
千方百计保增收
“从总体上看,我省农业弱、农民穷、农村落后的局面还未根本转变,‘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和特征在农村表现得尤其突出,农业农村发展还处于艰难的爬坡上坎阶段。我们必须更加解放思想,增强危机意识,采取果断措施,培育积极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努力保持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面对严峻挑战,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传递了一种理性而客观的声音。
据悉,2009年贵州省委1号文件将从九方面对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进行部署。现将其中部分要点内容摘要如下。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政策,并结合贵州实际,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马铃薯、茶叶、特色畜产品纳入良种补贴范围。将更多适合贵州山地特点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认真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回流农民工基本情况,加强组织、引导与服务。努力巩固现有输出渠道,开辟新的劳务市场,稳定农民工外出规模。引导回流农民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提高农民工的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资源优势、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选准特色优势产业予以支持,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企业集团参与贵州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黔”系品牌。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增收范文2
2003年,中国农业的增加值为17247亿元,比上年增长2.5%。农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 产总值(116694亿元)的14.8%。由于播种面积减少4.3%和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等原因, 粮食总产量为8613亿斤,比上年减少528亿斤,减产的幅度约为5.8%。乡镇企业继续发展 ,增加值约为36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劳动力离乡外出就业的人数继续增加,总 数约为990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00万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比上年增加146元, 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幅度为4.3%。总的看,2003年,农业和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在 继续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覆盖面已稳步扩大到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农林牧渔业和 乡镇企业的生产,以及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等,都继续稳步发展,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继续稳 步增加。应该说,在2003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冲击和多种自然灾 害频繁发生的严重影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
在2003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 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3%,增幅比上年下降0.5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非典疫情的影响,使二季度农民收入出现了负增长。但总的看,自19 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一直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7 年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年均增长4%,仅相当 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
二是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19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 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 ,城镇居民为8500元,差距已扩大为1:3.24。
农民增收范文3
关键词:农业 增收 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245-02
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我国目前最主要任务之一,然而要想促进农民增收就需要采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努力提升农村的整体面貌。
1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要对当前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加快对现有农业结构的调整,努力改善现有农产品的质量,及时对现有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要充分考虑优势产业资源,并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有优势的农业产业和特色产品。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市场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对于适合生产各种林果、蔬菜和特色产业的地区,我们就重点发展这些农产品;对于适合生产瓜菜、食用菌和反季无公害果蔬的城镇郊区,我们就重点发展这些农产品。然而具体发展什么品种的农产品,我们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大力生a市场需要而且又赚钱的农产品;还要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此外,还要挑选一批有规模、有水平、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以促进“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建立,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2 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一是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努力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结合,根据产业发展情况,争取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二是增加农民的种养业收入。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和市场情况,大力增加传统农业的科技投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牧业和蔬菜、林果等其他特色产业,使农民能够通过产业经营实现增收。三是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鼓励农民积极创办采摘园、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乡村绿色旅游产业,吸引城市企业和社会组织多把事业办在农村,并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帮助和推动农民致富。
3 努力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农民,我们要想建设新农村,首先就需要努力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然而要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农民树立新观念。目前,很多农户种植的农产品中,自用的只是占一小部分,而其余的一大部分都需要通过市场进行销售处理。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农民树立起正确的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和价格观念,要让他们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后,按需选择适合种植农作物品种。二是要让农民善于应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技术与新的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技术进行种植。要让农民对新的农业科技及时进行学习,做到对新技术运用自如,进而提升农民收入。三是要精准定位,要能提前预测哪些农产品会在市场上大卖,进而进行精准定位,选择要种植的农产品种类,但目前仍有一部分地区的农民不能很好地掌握市场供求的一手信息,盲目地进行种植,进而会有产品滞留的风险,所以我们要及时帮助这些农民了解市场信息,可以指导他们多多深入市场,亲身进行实地调查,或多看农业方面的节目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及时了解市场动态,积极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看准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农产品,充分了解其生长周期、生长条件等,看其是否适合本地种植,还要结合其价格高低及预期收益有多少等,通过对比分析,综合考虑精准定位,进而确定种植自身适合的、所需的农产品。
4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因为农民是经济中的弱势群体,所以实现农民增收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国家已经正式提出了一系列的对农民有利的措施,并且大力支持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保障农产品种植业的稳健发展,但要想真正促进农民增收,还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适当地提高对农民的粮食补贴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农用物资产品的综合贴补,建立健全贴补动态调整机制,进而增加农民的综合性收入补贴,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产业种植全过程的机械化普及,还要及时向农民普及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而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加快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民的收益,使农民增收。
5 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要不断完善农业市场信息体系,进而更好地选择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要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进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过关,要不断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充分保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促进保证农民能够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信息体系,首先应由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一个网站,并及时在网站上精准的农业信息,政府要及早着手研究制定农业市场信息标准并且对其进行逐步统一,要保证农业市场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就是在世贸组织条款规定的框架内,提高农民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借助先进科技,在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方面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其作用就是指导加工,规范市场;还要切实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示范和实施,对于农业龙头企业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过程,全程实行标准化,而且对其质量按照质量标准予以核实,充分保证其农产品的质量,实实在在地做到无害化,建立自己的品牌,打造高品质农产品,借助品牌的力量促进农民增收。还要建立建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对于国际权威部门认定的质量监测标准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切实做好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进而确保农产品的安全。
6 大力发展科技,建立现代农业体系
中国过去的传统农业体系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农户的农业知识落后,技术也落后,农业资源根本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这就使得农村生产力水平极低,现在为了农民增收,必须要打破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要重视科技创新、技术推广,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而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7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系“市场、企业、农户”三方的社会团体,所以要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鼓励、引导和扶持。此外,还要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引导组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和物流中心,以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链和“农户+农合组织+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化体系,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
综上所述,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该文只是对能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些途径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大家以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农民增收范文4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市从*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公文易文秘资源网-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年起,*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年起,*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增收范文5
关键词:湖北农民增收;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
湖北省农村地区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推动实施,这一制度的推行,解放了劳动力,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产品产量,还切实的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末期,大部分农民迫于生活的压力开始南下务工,而且这种趋势出现明显的增长。新世纪时期,湖北省农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南方城市转移,并且推动了南方城市的经济发展。然而,农村的土地出现了空置现象,大量土地无人经营,农村青壮年大多离乡背井除外打工,老年人则管理土地生产,造成农产品产量低,工作效率也较低。对于湖北省来说,整体的经济发展速度较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尤为明显,急需解决;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对农村土地的现有局面进行进一步部署,力求解决农村当前面临的问题。
二、湖北农村增收面临主要难题及原因
湖北省增收面临问题主要的原因的制约在于土地不能够实行规模化的运作和劳动力不能够及时转移就业。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成为农民增收的症结。具体表述:
湖北省作为中部的一个省区,仍然有部分的农村生产条件较低,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一、由旱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产不稳定,农业生产依旧要“靠天吃饭”。二、自然环境压力较大。湖北省在发展农业时,违背了自然规律,盲目肆意扩大耕地面积,破坏生态平衡,毁林开荒造成滑坡、泥石流等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此外,在退耕还林以及建设公路、铁路、房屋、城镇、工业园、开发区时,对应该注意不破坏农业生产条件,尽量少占用农地,尽可能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三、具体在农业耕作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较低,大多采用人力劳作,部分地区仍然采用着原始的刀耕火种,在广泛种植后仅仅有着微薄的收获。四、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水利设施过于陈旧老化,年久失修破坏严重,相关配套设施也不够齐全,对自然灾害抵抗能力不足,造成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当今时代,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社会化已经开始普及。湖北省在全国农工业中属于重要的生产基地,因此,为了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应当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扭转现有土地状况的速度。
扭转现有的农村土地状况对于建设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展工农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始终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方面,农业科学技术和研究的应用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农业科学研究并没有与生产紧密联系,相关服务和体制也不够完善,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效率较低,使得技术得不到普及,科研成果转化率也较低,在湖北省一些偏远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无法得到使用,当地农民仍然在使用原始简单的耕作方式。土地扭转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扩大农村生产土地的规模,发挥规模价值,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劳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效率的提高,还能够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平衡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说,湖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和劳动力大省,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有着一定历史性。从我国古代开始,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安宁,人口数量也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随着人口膨胀逐步缩减,人地矛盾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个问题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解决:一、对土地进行开垦,扩大土地使用面积,然而这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如果出现没有开采土地或是土地不适宜开采的情况,就会导致许多环境和生态破坏;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定居,会对城市建设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就业和社会安定两个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的途径就是圈地运动,通过圈地,有效带动了农业人口到城市就业,成为市民。其他的国家,例如法国、美国等都有类似的现象,只不过是方式不一样。通过对各个国家的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推动进步的要求。
从一定程度上说,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湖北,推动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到城市就业有着一定现实性。首先,我国拥有着大量农村人口,年均增长劳动力过百万,致使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对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率造成挤压,降低了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以及农民收入水平。其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外打工,无心农耕,希望找到新的提高收入的方式。然而,这使得农村劳动力紧缺,大量土地闲置,无人耕种,农村发展受到影响。对于农村发展而言,发展现代化农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对于推动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说,转移剩余劳动力和扭转农村土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扭转农村土地会对原有的小农生产造成冲击,先进的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生产发展也会使部分农民失业,但是扭转农村土地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兴起新的农业服务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构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也能够有力的推动湖北省扭转土地现有状况,加快转换速度,还能够推动农业专业化生产进程,二者是相互推动,相互发展的。
三、化解湖北农民增收问题的策略
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速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土地扭转,不仅可以将农村和城市、农业和企业、粮食和多种经营有效结合,还能够大力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土地扭转将是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和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国家当前的政策方针,根据当地特色制定不同的方案,力争获得国家的产业扶持。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对观念时时更新,增加相关补助,结合现代化工业理念优化农业结构。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专业化生产以及服务社会化水平,逐步实现一体化经营,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实现种养殖、产供销、加工贸易工业一体化,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生产实体经济。在增加湖北省农民收入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结合每个地方的实际,推动资源的优化布局,集中发展,连片经营,形成一村一品牌,一乡以产业的格局。二、通过培植大户的方式,在农村先富有一部分人,然后先富带后富,通过一户带动一方,一村带动多村,然后形成有规模的基地。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基地发展,建立相关中介组织,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供更好地服务,提高基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
第一,推动土地流转,实行大户种植养殖模式。在农村先富有一部分人,然后先富带后富,通过一户带动一方,一村带动多村,然后形成有规模的基地。此外,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农村生产效率,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第二,充分利用湖北省的自身优势,对特色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扩大其辐射范围提高带动能力。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来说,龙头企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够调动起千家万户,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完成产业化经营。一、在进行农业企业经营时,可以依据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进行多方位的改革,特别是对中小企业采取放宽政策,培植龙头企业,扩大其规模,提高其经营水平,增强其实力。二、大力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三、充分利用外资,形成合资企业走对外发展的道路。四、提高产品质量,建设完善标准化体系。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农民想要获得较高收入,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了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应当具备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单纯依靠几个技术员和农业专家是无济于事的。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更本所在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因此,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来提高农民文化涵养。
第四,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应当完善好相关服务工作,特别是养老问题、子女教育、户籍制度等等涉及到老百姓最为基本利益的问题,必须有一个相对合理,并且能够稳步推进的改革保障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广大农户的支持,才能够有利于推动发展。
总的来说,湖北省面临着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大问题,导致了农村农民收入不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任务较为艰巨,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各方不断去探索新的模式和途径,来推动这项工作,来完成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和胜,德忠.关于农民增收减负途径的深层次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2002(1).
[2]李秀兰.谈谈缩小农民收入差距的问题[J].经济工作导刊,2001(12).
农民增收范文6
和李程飞一样,在沈丘县,还有不少农民种植了黑小麦。“按照今年的行情,种植黑小麦比普通小麦每667平方米增收700元左右,这多亏了老苏啊。”说起种植黑小麦让大家增收的过程,乡亲们都忘不了“土地创客”老苏。
大伙儿所说的老苏,名叫苏伟,是沈丘巨龙黑小麦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早年从事面粉行业,对小麦有很深的感情。在一次外出考察时,他意外地发现在一些城市的超市、大酒店、快餐厅,一个黑馒头卖到2元钱,黑面条一碗卖到10元钱,而且市场看好,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这一情况让苏伟看到了商机,经过市场调查,他发现黑小麦种植技术和普通小麦区别不大,凡是能种植普通小麦的土地,几乎都可以栽培黑小麦。
“黑小麦每667平方米产量一般在400千克左右,在管理好的情况下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500千克以上,按良种出售,每667平方米产量收入可达4000-5000元,深加工产生的价值更高。”苏伟说。看到黑小麦这样好的市场前景,2012年3月,苏伟成立了巨龙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决定和父老乡亲把这一项目做大做强,提高土地产出值,圆农民增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