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范文1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 “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 盛起来。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乐。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许多大型乐舞。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分为“春秋”、 “战国”两个时期。

25、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 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领导下打败了越国。

28、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29、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30、《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 还要注意“道”“德”相长。

31、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33、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易》、《诗》、《礼》、《乐》、老子授经图孙武像 《尚书》、《春秋》等 “六经”。

34、孔子享年73岁,死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5、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36、孙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

37、《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

38、《孙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因此被称为“兵学圣典”,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商战、体育等领域。

39、《孙膑兵法》是另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时期的孙膑所著,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40、齐将田忌与齐王赛马屡败。孙膑教田忌改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败一场;再用自己的上等马、中等马分别与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对阵,田忌胜二场,总比分2:1,田忌胜。“孙膑赛马”是一个很著名的策略。

41、战国时期开始后,各个诸侯国都和周王一样,自称为王,其中的七个强国号称“战国七雄”,他们展开了“兼天下”、“一宇内”的战争。

4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盛行“钟鼓之乐”。近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乐器。

43、在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有一套大型编钟,最为珍贵。这套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400余年,现在仍能以准确的音调、优美的音色演奏古今乐曲。

44、中国古代第一个享有盛誉的名医,是春秋战国后期的民间医生扁鹊 。

45、扁鹊精通各种医术,又总结前人方法,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

46、“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战国争雄激烈之时,也是百家争鸣鼎盛之际。

47、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为中国西部的一个诸侯国,疆域较小,国力不盛,始终被中原诸侯鄙视。但自从实行了商鞅变法后,国势蒸蒸日上,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48、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 秦王嬴政,开始亲理朝政,经过短短的17年,灭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

49、秦灭六国后,赢政称“皇帝”,意即“德过三皇,功高五帝”。

历史知识范文2

关键词:历史知识;快速;记忆

历史是过去和现在永无止境的对话,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值得记忆和需要记忆的东西。那么,要学好历史,就要进行必不可少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历史,记住了多少才算学到了多少,但完全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那么,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记得快、记得多、记得牢呢?

一、提纲挈领,快速记忆

提纲挈领这里是指通过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分析、总结,将其归纳成简明扼要的提纲进行快速记忆。我们平常看到的教材目录,则是最精炼的提纲了,它能展示教材的主要脉络,从而帮助学生由点到面对历史知识进行整体记忆。大到教材的一个单元,小至某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列提纲、抓要点去掌握其主要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可列提纲如下:

这个提纲是整个第四单元的“缩写”,记住了它,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由此及彼,联想记忆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已知的去联想未知的,把要记忆的内容和大脑中已有的记忆材料建立联系,能收到一叶知秋、快速多容量记忆的效果。例如,阿拉伯帝国在我国史书上称大食,三个哈里发国家分别称为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学们靠死记硬背常常弄错。可让学生这样联想记忆: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地处沙漠附近,沙漠地区气候炎热,人们被太阳晒的墨黑,因此称为黑衣大食;开罗哈里发国家地处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庄稼葱绿,所以称之为绿衣大食;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地处大西洋东岸,远眺大海,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衣大食。如此将三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名称一联系,学生很容易记牢了。

三、生动直观,形象记忆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为了获得生动的形象,在记忆过程中,应多利用图片、幻灯、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帮助记忆。通过光、声、像、色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高度集中和积极思考中进行学习,这样,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目前的电视节目中像“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栏目以及军事频道等都具有很强的历史知识性,学生不仅在愉快中完成了学习,而且还养成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学习习惯。

四、挖掘本质,比较记忆

比较记忆在历史教学中最常见也最有效,通过比较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发掘事件、现象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再理解,分清易混淆的事件和现象,形成知识的立体结构。例如:俄国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1]学生常常混为一谈。其实这两次改革的性质与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封建农奴主的改革,是建立在剥削农奴基础上,使俄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而进行的,改革的结果虽也使俄国废除了部分封建陋习,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地位,为俄国侵略扩张创造了物质条件;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则属于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农奴制严重危机的产物,其改革自上而下进行,结果废除了农奴制,俄国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

五、朗朗上口,歌诀记忆

实验结果证明,诗歌比散文识记时间短,再现的数量多,这表明诗歌的韵律、节奏有助于识记。因此,我们可将一些学习材料通过语言上的加工,赋予其外在的音韵和节奏,不仅能增加记忆的趣味性,而且还能使记忆保持长久。例如科举制的创立可编成歌谣:

科举诞生隋朝时,炀帝最先设进士,

实行“学而优则仕”,公平竞争用考试。

太宗玄宗武则天,完善科举是关键,

太宗重教扩国学,进士第一称状元,

则天“武举”选武士,诗赋考试玄宗时。

教育文艺大发展,科举改善用人制,

此制延续一千三,清朝末年才废止。

由于歌谣的形式简短齐整,语言生动活泼,所以便于记忆。

六、轻松有趣,谐音记忆

利用谐音记忆,可以使枯燥无味的学习材料,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行记忆。例如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裙” [1]。又如我国五大经济特区是: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深圳市和海南省。可记作:“猪头下深海”(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再如记忆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时,可归纳成“屋(乌)外有两只鹅(俄)”,即乌克兰、外高加索、白俄罗斯、俄罗斯。” [2]

总之,历史学科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以上的记忆方法外,还有多种记忆形式,因此,在学习历史时应该以加深理解为基础,采用多种不同的记忆方法从多角度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参考文献:

历史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历史知识;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21-01

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影响很大。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比较多,在地理课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中的历史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

一、纳入地理知识的体系,建立地理、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在备课时,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研究,使其纳入地理知识的体系之中,建立地理、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例如:讲述世界主要航线时,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如:“四个人两条路线绕地球一圈”、以及“好望角”、“西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名称的由来;伊朗(波斯)、阿拉伯(大食)、印度(天竺)、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叶卡特琳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伏尔加格勒(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等古今地名的演变。我国六大古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北京始于西周蓟城、春秋时代即成为燕国的国都,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今长安)始于西周的镐京,以后成为秦、汉、隋、唐各朝首都。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在战国时代是魏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战国金陵邑,以后成为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首都,此外,明朝初年、和中华民国也定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钱唐县,到五代成为吴越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南宋的首都。六大古都至少都已经有了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代水利工程讲述中的历史知识有: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秦朝史禄负责开凿了灵渠,勾通湘江和漓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另外,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发掘人头骨化石,测定为二百多万年以前的遗物,因此推断人类在二、三百万年以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与教材第四纪出现人类相吻合。 我国从夏朝开始制定了“夏历”;商朝人们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时代鲁国天文学家经观测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测得出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得子午线长度。……备课面广,讲课内容就丰富,就会造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联系历史,突出地理教学的特点

地理课教学过程中,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巧妙地与地理新知识加以联系。这样联系历史,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如讲述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时,可简介俄国在17世纪中期,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18世纪,俄国夺取了芬兰湾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地区, 然后向东扩张一直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19世纪沙俄又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 把外高加索完全并吞了。以后,沙俄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和新疆大片领土,共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我国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沙俄侵占后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从19世纪20年代起到80年代,沙俄逐步侵占了包括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塔吉克人居住的中亚、西亚广大地区。从1922年至194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等1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先后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一个统一国家,首都莫斯科。从1990年3月到1991年12月,苏联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前苏联外,其余均先后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从而改变了东欧的版图。1990年10月3日,战后分裂长达41年的德国统一,南斯拉夫1992年“一分为五”,因领土、民族等原因,爆发了“波黑战争”,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末也恢复战前的两个国家。在教学中较好地联系上述知识,能起到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添学科趣味性等方面的作用。

三、举例联系,确切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

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运用“洋流”知识,可进一步讲解国际人口迁移;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洋流运输贩卖黑人到美洲,归程利用加那利寒流到非洲,中程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欧洲。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还借助于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内容,可结合讲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现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并提出太阳系学说;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把哥白尼学说更推进一步,认为大自然是无限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明了“三定律”;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制造了天文望远镜等知识。景观地理知识中,可适当讲述云冈石窟是南北朝统治者为了宣传佛教而开凿的,教材封面是第二十窟里一座高达十三点七米的大佛像,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当时著名的石窟还有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隋唐时代又开凿了甘肃敦煌莫高窟(又叫千佛洞),莫高窟里的雕像、壁画等都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

历史知识范文4

1. 提纲挈领,把知识简约化

历史学科的知识浩瀚,时间性强,阶段性特征明显,知识的纵横联系密切。在教学时,学生感到知识庞杂,难以记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以课标为依据,梳理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切实弄清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精确定位各个知识点,就像精致的裁缝用一根细细的丝线把一颗颗晶莹美丽的珍珠串连起来,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简约化。

表1

主张代表 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

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封建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理之源在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穷理不必向外探究,只要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致良知;知行合一。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3《程朱理学》一课,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知识难记,尤其是程朱、陆王的思想主张。老师们也认为该知识难教,常常出现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似是而非。我在教学时,依据课标要求。采用了类别结构法、列表比较法,将四位思想家的思想梳理、归纳如表1:

我采用这种方法梳理知识后,学生们都说好记,知识层次清晰,不易混淆。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深化知识,比较程朱理学与路王心学的主要区别。学生们分析上表,很容易回答得出:一是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二是认识论,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陆王心学提倡反省内心。

2. 运用史料,把知识细化

在一次考试中,有两个学生吧“东欧剧变”写出“东欧巨变”,阅卷老师没有给分,学生不服气,气冲冲地问我:错在哪儿?我解释说“东欧剧变”中的“剧变”不等于“东欧巨变”中的“巨变”,“巨变”是指巨大的变化,而“剧变”则不然。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剧”字,我引用了如下细节材料:

英国某战略研究所于1990年1月写的一份报告认为,原计划1995年在东欧实现的演变目标到80年代末就提前实现了。美国《时代周刊》曾用“10”概括东欧六国的这一剧变事态,即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鲜活的具体数字:10年、10个月、10周、10天、10个小时,充分说明了东欧剧变之“剧”的特点:变化范围广、速度快、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因此被称为“剧变”而非“巨变”。

上述学生出现错误是他们对知识掌握不够准确,其原因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认识能力不够强。我采取了运用历史事件的细节引导、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效果很好。因此,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注意运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细节去分析、刻画、描述,能够有效地促进和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使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学生不容易忘记。

历史知识范文5

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课本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不仅不能冷落课本,反而要读懂、读精、读深。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精选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把训练贯穿于教材与课堂之中,一方面要让课本知识延伸,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向深层发展。学生形成历史能力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对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其次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要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其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比较,学生能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为使学生在学习中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本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其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时期“八・一三”时,可联系“九・一八”、“一・二八”、“七七”,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纵向联系。如讲到世界史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又如将中外历史上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再如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与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沙俄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便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

三、点面比较

点面比较是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可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眼界。中国的古代史与近代史反差强烈,作为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有的高中生在学习中国史时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既然郑成功意义伟大,为何又肯定清军进驻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作用?为什么说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而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是一个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提出了激烈的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还表现在对、等的评价上。

历史知识范文6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 就强调: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思索和探究。丰富课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势在必行。

历史知识的课外积累,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如何转变学习观念,掌握基础知识。首先要正确认识,历史学习不是为了单纯地记忆知识,而是为了更好的积累知识。须知,有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才会有知识运用的可能;有了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才会有方法技能、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最终才会形成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单一强化背诵记忆知识,而是要想着用什么方法丰富历史知识,以达到理解、熟知的程度,一旦需要运用基础知识时,即使不能信手拈来,也能在脑海快捷地查找到。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也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 因此,丰富课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意义 极大。

(1)可以使师生成为学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中的载体。乡土历史底蕴的挖掘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养成积极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为探究性学习。在资料选择上,以涞源地区历史发展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参考,同时,也给学生学习探究的基本方式方法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这种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体的乡土历史学习方式和教师点拨引领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将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和具体,更能激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新学习思路,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2)可以激趣,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情趣和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可相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交往能力。

(3)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兴趣盎然的良好历史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乡土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研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计划,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而且更重要的要把它转化为学生学习乡土课程资源的能力。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激发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增强自己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多种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对历史教师的需求,同时也会使历史教师受益终生。

历史知识的课外积累,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如何转变学习观念,掌握基础知识。首先要正确认识,历史复习不是为了单纯地记忆知识,而是为了更好的积累知识。须知,有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才会有知识运用的可能;有了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才会有方法技能、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最终才会形成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不要单一强化背诵记忆知识,而是要想着用什么方法积累知识,以达到理解、熟知的程度,一旦需要运用基础知识时,即使不能信手拈来,也能在脑海快捷地查找到。

新课改要求学生应该有丰富的课外知识,但是时间上有困难。其实历史知识就蕴含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下面是课外积累历史知识的几个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