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龙吟辛弃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龙吟辛弃疾范文1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其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贺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来源:文章屋网 )
水龙吟辛弃疾范文2
一、怀古立宗,谈论古今
《永遇乐》一词,作者题作“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即以与京口(今江苏镇江)这一历史名城相关的英雄人物为慨叹对象。京口一带的山川形胜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南北形势紧急时的特殊意义,所以历史上许多有关北伐的故事曾在这里发生。作者选取了三国时期的孙权和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作为议论的对象,展开了一幅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作者在寻觅英雄、呼吸英雄气息的同时,也在展示自己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作者“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豪放的气魄。
二、借古喻今,展开议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作者借许汜不为陈登所礼又为刘备所讥的事,表明自己豪气不减,只是无法施展。他以酣畅之笔墨,谈论人生,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他这样以议论为主的词,可使懦夫立志。同样,《永遇乐》一词中,作者借元嘉八年宋文帝北伐拓跋焘而惨败的历史教训来提醒当时的主战派,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要谨慎处理北伐事宜。以拓跋焘占领江北后,中原父老在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下的赛社假想现象,警示南宋统治者早图恢复大计,不可使中原民心生变。这样的劝谏,较之范成大的“几时真有六军来”的哭诉更显示出了辛弃疾清醒的政治卓见。
三、借古自况,倾吐积郁
在借用典故抒感方面,辛弃疾不同于前人借他人樽酒,浇自己心中块垒的传统的做法。他用典实如同出于己手,像这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作者巧妙地借用了苏轼的“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和桓温北征时的慨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语句,将它们糅合,将实际要说的话略去,使语句更具有表现力和跌宕起伏的气势。这样的技法,在这两首词中还不止所引之处,兹不再多举。辛弃疾在词中,自我与古人还形成了一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相对关系,收到了以前诗词用典所没有的表达效果。
四、借古明义,丰富意象
水龙吟辛弃疾范文3
据笔者统计,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收录的63首诗词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登临的有19首。[注]这些作品一般具有意境阔大、兴象高远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作品为例,观照登临诗词的文化内涵。
一、 景象:雄浑和壮阔。居高,汇集生动的形象;临远,展现开阔的意境。
不管是登山、登台、登楼、登阁,登临行为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居高临下、俯视大地的宽广视角,诗人即景会心,将从制高点看到的景象扫描进作品,作品就呈现出登临之作特有的艺术效果。
作者登临获得的景象不会局限一隅,往往在空间上比较广阔,层次上比较分明,意境上比较雄浑。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由近而远描写所见景象: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辽阔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茫茫愁思充溢其中。近观芙蓉出水,惊风“乱”,薜荔附墙,密雨“斜侵”。远视则茂密丛林遮断千里之目,曲折江流有似九回之肠。城楼之登临令诗人获得了一个宽广视角,从这一视角目睹的凄凉景观,特别适宜表达时代悲声、志士悲歌。
柳永《八声甘州》展示的登临景象之雄浑壮阔“不减唐人高处”(苏轼语)。这是一个暮雨后的清秋时节,词人俯瞰大地: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猛烈凄厉的霜风过处,关塞江河,骤然冷落,只有落日一抹惨淡的余晖,投向词人所在的高楼。于是,红花凋敝,翠草减色,万物的芳华随着秋雨的侵蚀和霜风的摧残逐渐消歇。《八声甘州》描摹的景物,有着开阔博大的形象和深致邈远的意境。东流江水、冷落关山、当楼夕照,都显得形象博大,在这样开阔的背景之下抒发人生悲情,便显得气势沉雄,兴象高远。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宰相》),“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辛弃疾《沁园春》),诗歌史上,这类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常常出诸登临之作。这是因为,雄浑壮阔的景象往往与居高临远密切关联。居高,汇集生动的形象;临远,展现开阔的意境。假如不是登临仰望或俯视,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这样视野开阔的形象。
二、 望远:思乡和怀人。遥望远方,幻化故乡情景;翻涌思绪,浮现亲人形象。
独在异乡的异客登临高处遥望远方,眼前最容易幻化出故乡风物。杜牧《题齐安城楼》:“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秦观《满庭芳》:“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与此同时,登临高处遥望,最容易由此及彼,念及亲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柳永《西平乐》:“秦楼风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遥望远方,幻化故乡情景;翻涌思绪,浮现亲人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视野,传送思乡怀人之情的登临之作不胜枚举。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汉乐府》)眷恋故乡、怀乡思归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登临行为酿就的这种情感犹为强烈。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乡魂”黯然凄楚,愁绪缠绕心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词人月明中倚楼凝想,愁怀更甚,不由发出“休独倚”的慨叹。消愁不免“倚楼”,“倚楼”更添离愁,高楼独倚的场景透射出乡愁离思之深重。
社会生活中,朋友间那种肝胆相照的友情,恋人间那种生死相依的恋情,曾感动过无数的读者。《寄李儋元锡》是一首向友人倾吐政治怀抱和苦闷的诗。韦应物与友人分别已届一年,“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需要友人深厚的情谊来浇洗胸中的块垒,诗人西楼望月,成为异地怀人的一个经典画面。“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一个片断,展现的是扁舟游子与楼上佳人间相思相望的一个镜头,传达着永恒的相思情愫。众所周知,因其永恒,这一镜头在唐诗宋词中被反复展示。
柳永《八声甘州》将思乡和怀人紧密结合起来,呈现出强劲的艺术张力: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是羁旅行役词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怀人名作。暮雨潇潇,江天寥阔。词人在楼上“正恁凝愁”,佳人在故乡“登楼望”。自己之所以“不忍登高临远”,是因为“故乡邈远,归思难收”。词人反复突出“登”“倚”动作,铺展出登楼行为蕴含的文化意蕴,取得了言少意丰的效果。
三、 叩问:历史和现实。仰望天空,引发思古幽情;俯视大地,触发伤今意识。
登临创造了一个天人对话的机会,诗人思接千载,很容易进入与古人沟通的话语情境。陈子昂《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王安石《桂枝香》:“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辛弃疾《水龙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诗人思古情绪的引发,登临是一种重要媒介。
仰望天空,对话古人,引发思古幽情。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西晋名将羊祜。时光流逝,朝代更替,羊公碑却依然屹立岘山。“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来自今日的登临。当诗人将目光投向幽远的时空,缅怀古人,不禁凄然伤怀。胜地登临,睹今思昔,是登临之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另一方面,诗人总是将目光投向现实。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刘克庄《贺新郎》:“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俯视大地,关注苍生,触发伤今意识,登临行为是一种催化剂。
南宋词坛的许多登临之作,悲壮之声为其基本音调,爱国之情为其基本内涵,不知感发和沸腾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梦幻和热血。辛弃疾《菩萨蛮》“借水怨山”(周济语),抒怀郁孤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青山可以遮断视线,却阻挡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百姓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江水千折百回,终究会汹涌翻腾,滚滚向东流去。这是用冲破重峦叠嶂的滔滔江水,表达词人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决心。因登临而引发深重忧患意识的作品,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尤为突出。
四、 愁思:孤独和愤激。置身天地间,催化孤独感;游目楼台外,触发愤激情。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王粲《登楼赋》)然而,事实上,登临的效果往往与登临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登高临远引起诗人悲情,差不多成了登临之作的主旋律。宋玉《高唐赋》:“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太息垂泪,登高远望,使人心悴。”“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管锥篇》第三册876页)钱钟书先生对登临之作主体情感的概括,诚不刊之论。
“客羁臣逐,士耽女怀,孤愤单情,伤高望远,厥理易明。”(同上)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置身广阔大地、寥廓天空之际,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在这里,登临幽州台成了引发诗人悲情的催化剂。外在形象的孤独,内心深处的孤独,这种“陈子昂式”的孤独在唐诗宋词里屡见不鲜。登临者在偌大的空间之中面对茫茫宇宙,顿时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孤单,那种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辛弃疾《水龙吟》的孤独感表现为抒情主体对知音的渴望与呼唤: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夕阳西沉,孤雁悲鸣,登上建康赏心亭的词人辛弃疾看到腰间佩戴的宝刀,情不自禁地拍打着亭上的栏杆。“把吴钩看了”三句,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展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高度概括了那些空有恢复之志却难觅知音的孤独者心态。
登临行为对作家情感产生的影响,在那些悲剧人物的作品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非同寻常的意义。岳飞《满江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之耻,至今未雪;臣子之恨,何时泯灭?深仇大恨,不共戴天。词作对女真贵族蹂躏中原、荼毒生灵的切齿之恨,“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陈廷焯语)。作者那种“壮怀激烈”的悲愤之情,令多少志士扼腕喟叹。
置身天地间,催化孤独感;游目楼台外,触发愤激情。在南宋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刻,登临之作中不断出现高亢激越的时代悲声。“曳杖危楼去”的张元,“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贺新郎》)。“佳处缥缈着危楼”的陆游,“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水调歌头》)。“送我今夜岳阳楼”的张孝祥,“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水调歌头》)。“楚望古湘州”的袁去华,“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水调歌头》)。在南宋这个特定的时代,有志之士发出的登临“悲声大合唱”,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的仁人志士发出的最强音。
五、 悬念:遥想和梦幻。对面落笔,遥寄深情;梦里写怀,幻化奇景。
登临行为的虚化是诗家常用的一种手法。对面落笔,遥寄深情。作者的叙述视角不是瞄准自身,而是撇开己方,落笔对面,转换角度,易位主客,通过写对方的情态来展现深邃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杜荀鹤《新雁》:“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诗人从故园落笔,不明言自己思乡,却用“想得”一词,勾起故乡亲人登楼赏月思念自己的联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设身处地遥想山东兄弟“登高”之时如何思念自己,以曲笔写出“忆山东兄弟”之情。
对面落笔寄深情这种手法,宋词中亦多见。欧阳修《踏莎行》: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楼高”三句,是行者对居者的设想。行者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居者的离愁,又由居者的离愁而想到居者会登高望远。别上楼去靠着高高的栏杆痴望了吧!人已行远,杳无踪影。这就语多一层曲折,通过写对方的情感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梦里写怀,幻化奇景。这种手法特别适宜表现浪漫情感。通常所言的登高,大多是登临实地,别有一种登高,不是踏实而是蹈虚。李清照《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凭虚御空,下视云雾笼盖,千帆飞舞。梦中蹈虚,不仅听到天帝殷勤相问,还向天帝一吐衷曲。辛弃疾《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词人登天而望,与月为伴,俯仰之间,人事已经千年,在浩浩茫茫的太空,遇到素所景仰的太白和东坡,于是相约携行,直上广寒。这些词作写梦中登临,突破了高度限制,幻化出奇丽景观,高扬着浪漫主义精神。
写梦中登临之作唐诗中已多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展现的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为此中迥出之篇: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当年攀登的云梯,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这一切奇景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一处,辉煌灿烂,气象万千。
六、 熟套:倚楼和凭栏。倚楼,凸现时间之长;凭栏,显示空间之广。
“言凭高眺远、忧从中来者,亦成巢臼。”“摹写楼危阁迥,凝睇含愁,栏干凭暖,渐成倚声熟套。”(钱钟书《管锥篇》第三册877页)当登临行为被广泛地写入作品,积久成习,就有了程式的性质与意义。程式化的登临行为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古典诗词中写得最多的两种登临行为――倚楼和凭栏。倚楼和凭栏出现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广,说明其对诗词的介入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诗人借倚楼、凭栏这些动作寄托了种种情感。
作家们在抒发各种愁情时,往往借助于倚楼这一行为来表现。白居易《长相思》:“月明人倚楼。”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而在宋词中,凭栏现象更是层见错出。戴复古《木兰花慢》:“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归鸿。”秦观《画堂春》:“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倚楼,凸现时间之长,伫立楼阁,怅望弥久身体疲惫才有“倚”的必要。凭栏,显示空间之广,栏杆将空间切割为二,栏内的狭小和栏外的旷远引起登临者对大自然广阔空间的向往。面对茫茫苍天,作家独自登临,可以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抒发人生的感叹。栏杆是抒情主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把握自然景观的凭借。凭栏远眺,抒情主体的情绪便借着目力与想象飞越远方,凭栏过程既是情绪的蓄积,也是情感的倾泻。
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语句: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李《浣溪沙》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赵嘏描写的情景韵味清远: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倚楼人正吹奏横笛。柳永想象的细节委婉动人:佳人倚楼眺望,多少次误识归舟,又多少次化喜为悲。李悲秋的感触含蓄不尽:风雨高楼,泪花纷飞,凭栏寄恨。岳飞悲愤的情感喷涌而出:雨后凭栏,怒发冲冠,百感交集。
诗人常有登临行为,但又常常害怕登临。于是“一登楼,就发愁”成了一种常态。不少倚楼和凭栏之作表露出这样的情绪。《唐多令》:“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怕上层楼,十日雨。”万俟咏《昭君怨》:“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潘枋《南乡子》:“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两种矛盾的心理反映出词人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给登楼之作染上了一层悲凉色彩。
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又读到这样的语句: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欧阳修《踏莎行》)
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李煜《浪淘沙令》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欧阳修的词句,表达了羁旅之人心中的牵挂;范仲淹的词句,表达了不眠之人心中的伤情。李煜“莫凭栏”三字之中,蕴含着多少血和泪;柳永“不忍”一语之内,寄托了多少怨和愁。当倚楼和凭栏被“莫”“不”“休”这类副词限定以后,倚楼和凭栏简直就是愁与恨的代名词。
“因发愁,怕登楼”的另一种表述是故作潇洒和开脱。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还读到这样的语句: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杜牧故作调侃之语,其实内心并不超然,正言欲反,“愤激之思,以旷达出之”(缪钺语)。辛弃疾以“欲说还休”四字故作洒脱,更显得愁思疑重,无法解脱却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却又无从诉说,故言“欲说还休”。
自从王粲写了《登楼赋》,抒发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淹兮少留”的感叹之后,历代登临之作,层出不穷,延绵不绝。这些作品,或欣赏山川之美,或寄托儿女之情,或感怀乡国之悲,或抒写人生之愁。一次次浸于前人千古凭高的华章之中,一次次提升了我们的视界,又一次次丰富了我们的心灵。从这一角度欣赏《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登临诗词,的确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享受。
[注]:
水龙吟辛弃疾范文4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古诗词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能增强国人的骨气,是中国深厚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母体,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包含的精神追求十分丰富,如奋斗精神、爱国情怀、担当意识、公德意识、治国理念、价值理念等,都是文化自信的产物,能有效达成对学生三观的培养。为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重担,从教学与实践活动等多视角着手,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品质及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获得更为持久的发展。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举措
(一)学习欣赏,树立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均为文学经典,其欣赏价值是很高的。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之中,教师不可以将古诗词当作记叙文来教,而要借助学习欣赏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在感受中获得有效的发展。第一,欣赏命题之美。比如在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时,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怎样触景生情,恰当命题。词人辛弃疾登楼想起了国家,词的题目信手拈来,即时命名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自然简约,毫不累赘。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足点上感受他们当时当刻的所思所想,在激情满怀之下如何命题,才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学问的博大精深,引发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佩服之情,增强文化自豪感,树立起文化自尊心及自信心。第二,感受言志之美。很多古诗词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言志之美,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言志之美。如《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体现了作者屈原即使道路再艰难,也要为民探寻更好的生存之路的勇气,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及品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及品质支撑,才有一代代爱国志士前赴后继、精忠报国,为国家更好的发展而不断努力。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引导之后,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树立文化自信。(二)有效训练,提高文化自信。第一,开展朗诵训练。即向学生渗透朗读古诗词的基本技巧,把握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使朗读更加优美与雅致。相信通过教师对学生朗诵古诗词的训练之后,学生必能深刻把握诗人创作时的情绪,朗诵出情感和诗味。第二,模仿习作训练。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模仿写作训练极为重要。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生活实情,让学生根据某首古诗词去仿作,主要从命题、格律规范、句式押韵、表情达意四方面来仿写。其要求不需要十分严格,只需要让学生尽力而为,有所收获即可。在学生仿写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评价活动,对每位学生的作品都进行及时的肯定与引导,相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自信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文化自信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三)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针对高中古诗词教学而言,想要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要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而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并不是随意的,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及古诗词教学息息相关。比如即将过年之时,教师可以联合校方举办“中华古诗词大会”活动,鼓励班级中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其评价嘉宾可以由校方领导、语文教师等来担任,在全校掀起一股学习古诗词的热潮。活动主要以背诵中国古诗词为形式,以赏析中华诗词的视角,寻找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品味生活中存在的美好。相信在此种实践活动的带动下,学生不仅能对古诗词进行重温,还能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中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自信。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必须要循序渐进地培养、提高与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自身的更好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水龙吟辛弃疾范文5
《大学语文》试题(A)
一、填空题(12分)
(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1分)
1.《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 》 或《 》。
2.《 》是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3.李白诗歌充满浪漫色彩,诗歌风格豪放飘逸,被誉为 。
4.《垓下之围》节选自 ,作者是 。
5.戴望舒的《雨巷》一诗中的丁香姑娘,运用了 手法。
(二)名句、诗词填空(每空1分)
1.人生代代无穷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
3.春风桃李花开日, 。(白居易《长恨歌》)
4.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二、解释下列带“ ”的词语(每词1分,共10分)
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6.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简析题(38分)
(一)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本段描写了哪两种景象?(2分)二者的关系是什么?(4分)
2.从这段话来看,《秋水》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讲道理的?(4分)
3.这段话中,包含并演化出的两个成语是什么?(4分)
(二)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片,然后回答问题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三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2.词人借“树犹如此”这个典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以下内容,回答问题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呵!
(——选自《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这节诗中运用的意象有哪些?(4分)
2.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含义?(4分)
3.这节诗中的“你”和“我”是什么关系?(4分)
4.这节诗句写的是什么时期的祖国?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作文题(40分)
(一)应用写作: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份通知。(10分)
水龙吟辛弃疾范文6
1、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2、怕歌愁舞懒逢迎。——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3、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4、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5、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
6、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夏完淳《婆罗门引·春尽夜》
7、不道愁人不喜听。——万俟咏《长相思·雨》
8、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晏几道《点绛唇·花信来时》
9、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10、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11、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12、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13、池上凭阑愁无侣。——柳永《甘草子·秋暮》
14、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15、教人怎不伤情。——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16、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17、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9、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0、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
21、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22、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23、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24、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25、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刘致《山坡羊·燕城述怀》
26、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
27、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28、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29、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30、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纳兰性德《好事近·帘外五更风》
31、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32、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李璟《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33、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34、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与恭《思母》
35、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韦庄《归国遥·春欲晚》
36、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37、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38、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39、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40、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张籍《蓟北旅思》
41、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42、斜阳只与黄昏近。——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4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44、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45、泪痕早已先书满。——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46、安排肠断到黄昏。——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47、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王昌龄《送柴侍御》
48、愁损辞乡去国人。——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49、湘娥竹上泪痕浓。——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50、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51、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琐窗寒·玉兰》
52、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也,试问花知否?——曹组《蓦山溪·梅》
53、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54、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纳兰性德《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5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56、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57、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58、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郑觉齐《扬州慢·琼花》
59、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6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61、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62、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纳兰性德《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
63、黄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悦道心。——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64、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65、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66、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