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间麦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间麦词范文1
论文关键词:时空体理论;前史时问;心理时空
“时空体(赫罗诺托普,直译为‘时空’)”一词是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从数学科学的术语中借用而来的,其意为文学中已经艺术地把握了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互问的重要联系。巴赫金指出艺术作品的基本形式是“时空体”,“在文学中的艺术时空体里,空问和时间标志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的整体中。”这一“整体”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它为客观现实提供形象的构思,提供其他艺术手段所无法获取的新信息”。它见形于“道路、城市、广场、房屋”等等,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底蕴。
文学史上无论东西方往往都以“家庭”为一“整体”。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实的《白鹿原》,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无不体现着“家”这一时空体独特的网络性质。肖洛霍夫的经典之作《静静的顿河》同样如此。
肖洛霍夫曾在答索非亚作家与读者的信中说:“写作《静静的顿河》的主要任务,是表现顿河边疆区的人们的生活。”小说中的“生活”是以家庭生活为核心的,通过家庭生活的时空体框架以多种方式再现出来。
一、家——时空体形象的建立
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每一个家庭都有其形成过程,可以上溯到好几代人的历史。小说《静静的顿河》以前史时间的方式,概述了以麦列霍夫家为主的几个哥萨克家庭的形成过程。
前史时间是指情节开始之前所发生事件的时间。一般小说中对“前史”的叙述,常常是用补叙或插叙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叙述节奏上的缓慢平稳以及与情节发展不直接相融合的特点。小说《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开放性的史诗巨著,在叙述“家”的前史内容时,节奏总是平和、缓慢的。作者采用一种前史时间直接切入的方法,即以独立的一节为时问单元,平铺直叙地展开前史的内容,切入到小说的整体叙述中。通过每节前史的叙述,使读者能更完整地了解家以及家庭成员以前的故事,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作者开篇直叙麦列霍夫家的空问位置:“麦列霍夫家的院子,就在村子的尽头。牲口院子的小门朝北,正对着顿河……东,……是一条将军大道,……向南望去,是一道石灰岩的山梁。西面,是一条街道,这条街穿过一个广场,直通河边滩地。”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村子的名称,而是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麦列霍夫家的地理位置作了精确地介绍,使人对麦列霍夫家有一个整体的空问概念。在此基础上,追述到上次俄土战争时期,讲述了麦列霍夫家的形成史。“在顿河流域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听到的类似民间传说的这一类故事”,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微型的时空体,可以单独成篇。但它一旦溶入到家的时空体中,就“不仅仅是为了解释高鼻子哥萨克麦列霍夫家族从哪里来的,而且为小说中心人物‘固执’性格的个性化提供了可能。”紧接着,作品以“一家人全齐了”一句,结束了麦列霍夫家前史的叙述,开始小说第二节的叙述,将家归于作品现实时间的进程中:麦列霍夫一家欢快、和睦的生活。
至于对婀克西妮亚、娜塔莉亚、以及麦霍夫各家前史的叙述,作者采取的也是同一种方式。如作品在叙述阿克西妮亚家庭情况时,实际上的时间是从阿克西妮亚的丈夫司捷潘快要入营当兵时开始。在此之前这个家庭的情况,作者以独立的一节直接切入作品。在这一节里,小说分了几个时间段:“阿克西妮亚十七岁”,“出嫁前一年的秋天”,“在生孩子以前的一年半时间里”,“一年半以后”。这些时问段里,作者着力描写的是阿克西妮亚凄惨的生活,并不是为写前史而写前史,而是为阿克西妮亚与格里高利的情感发展埋下伏笔。之后,作者以“送司捷潘入营以后”、“那次拉网捕鱼以后”几个时问短语使小说的叙述归于现在时空。
小说里有对过去的回首,更多的是对现在的展现。家的时空体形象建立的方式之二是现在时空的展现。“时空体决定着文学作品在与实际现实生活的关系方面的艺术统一体。”现在时空的展现更多的是反映以家为核心的现实生活,有乡村劳动的种种情景,有哥萨克的民俗风情,还有哥萨克家庭的团聚等等。作品在展现每一部分现实生活时,叙述的时问极为缓慢,强调的是对空间的呈现与深层挖掘,以此来具体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乡村的劳动生活,是着重通过以格里高利一家人为主体的钓鱼、捕鱼、割草三次劳动来展现的。钓鱼发生在顿河上,时间是从黎明时分到太阳升到半棵橡树高后。作者用了三页的篇幅描述格里高利父子俩短短几个小时的钓鱼之乐。时间隐去的一刹那,空间呈现活蹦乱跳的鲤鱼形象:“两俄尺长,好象红铜铸成”,“弯弯的大尾巴”,“划开水面”,“扑腾”一跳。大雷雨之时正是逮鱼的良好时机。格里高利父子、杜尼亚、阿克西妮亚、玛拉什卡,在一片咆哮声、怒吼声的顿河上撒网捕鱼。作者力图再现捕鱼的艰辛和刺激,以及格里高利和阿克西妮感自然发展的过程。另外,作者还专辟一节,详细地叙述了割草的情况。小说中整个割草的过程分为四个时间段:清早起,午饭时,天黑了,半夜里。在清早起来之后这个时间段里,空间场面的展现既有整体的,又有局部的。作者首先粗笔勾勒割草的整体情况:整个草场“闪耀着女人们过节穿的裙子、艳丽的绣花围裙、五颜六色的花头巾”,草丛在人们的镰刀下“颤动和叹息”。随后,空间范围逐渐缩小,集中描写起迟了的麦列霍夫一家,以及阿克西妮亚来到草场上的情况。最后,空间点的描绘则浓缩在格里高利一个人身上。在割草时,格里高利的视线寻找的是穿绣花白裙的阿克西妮亚,以致格里高利不小心砍着了一只小野鸭。这时,小说的时间和空间也随之而凝固在被砍成两半的小鸭子身上:棕黄色的小鸭,绒毛里冒着热气,粉红色的血泡,小眼顽皮地眯缝着。格里高利为此懊恼不已。在接下来的几个时间段里,作者的叙述方式也大致如此:或是一笔带过整个场面,或是着重描述在劳动中格里高利对阿克西妮亚的迷恋与执著。直至半夜里,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悄悄走到一起。割草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场面,但一旦融入了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的感情纠葛,就格外富有生机和情趣。格里高利热爱劳动、善良仁慈的品格也在劳动的场景中突现出来。
关于哥萨克民俗风情,最突出的场面是格里高利家娶亲。整个婚礼的时间只延续了一天,但作者是浓墨重彩,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呈现其热闹非凡,在空间上突出三个地点:柯尔叔诺夫家、教堂、麦列霍夫家,每一个地方,作者极尽空间描写之能事,将婚礼中的任何一个细微情节都展现出来,表现出顿河哥萨克独特的风俗风貌,体现了哥萨克人粗犷、豪放的个性。如,彼得罗到柯尔叔诺夫家接亲时,傧相和媒婆斗嘴,玛里什卡手举擀面杖,格莉普卡摇晃着筛子,新娘却端坐在圣像下;柯尔叔诺夫老头子一声令下,新娘就“卖了”,于是一块手绢牵起了新郎和新娘等等。
作者除了对哥萨克人的和谐、快乐的日常生活在时空上作最充分的体现外,还多次突出描写了哥萨克人从战场上回家的动人场面,这也是反映哥萨克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哥萨克人家庭团聚的叙述,体现出了哥萨克人的喜悦和欢欣,也弥漫着凄凉和愁苦的情绪。如,作品中有一段前线士兵返家情形的描述:“一个衣服褴褛、满身虱子、骨瘦如柴”的家人回来,亲人总是要乱忙一阵子:“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为父亲效劳,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女主人“一会儿端饭拿酒”,“一会儿拿干净衬衣”,哆嗦的手指头“怎么也不能把线穿进针眼儿里”。这是一种令人深感悲戚的欢笑,一种“含泪的欢笑”。同时,作者也把亲人没有回家的情节深刻空间化了:普罗霍尔,沙米尔的老婆因丈夫没有回家,痛苦地“拿头在硬邦邦的地上乱撞,拿牙齿啃黄土地”,孩子们“就像羊群一样在旁边挤成一堆.用吓得瞪圆了的眼睛望着妈妈,大声哭号着。”阿列克塞·别士尼亚克的老妈妈伏在有儿子汗味的衬衣上,眼泪一滴一滴地流着。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景中,时间被忽略,呈现给读者的只是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空间画面。
吉洪诺夫曾评价肖洛霍夫的书,“顽强地忠于真实,没有半句假话,没有虚伪的浪漫情调。”的确,从现在时空体的展现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对生活细节的真实反映,它是一种客观的时空展现。
肖洛霍夫小说中家的时空体形象建立的第三种方式是心理时空的回归。主观的心理时空,是作为与客观现实时空的对立面而提出的,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时空。它是倾心于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的时空境界。正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俗语以及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等等。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人物的心理时空是以回归于家的形式表现的。身在战场的哥萨克人,心底里是对昔日家庭幸福生活的无比眷恋。无论是他们的所思、所想,还是歌唱、谈话,都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对家的思念之情。尽管远离家乡,他们也不能割舍这份情意。士兵们中间常常传出“年轻的长官呀,放我回家去吧”等充溢着感伤睛调的歌子。被捕的也忍不住有人谈家,谈家里的人谈家里的收成。格里高利对哥哥说:“要有翅膀,我马上就飞回去。”格里高利初次入营时,军营里的生活烦闷无聊,他心里就像压了一块石头,真想飞马急驰赶回家。当格里高利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苦闷徘徊时,他心底里呈现的是对家的憧憬:正是春耕时节,有嫩草的芳香,黑土的香味,可以照料牲口,堆干草垛。心理的时空隐伏着“情”的流淌,哥萨克人对家的回归心理正反映了他们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从以上家的时空体形象建立的三种方式中可以看出,作品的艺术时空并不是以顿河哥萨克人的诸多家庭为依据散点式建构的,而是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中心也有边缘。作品里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建立家的时空体形象,都是以麦列霍夫家为其建构的中心,为其叙述的重点。
二、麦列霍夫家——时空的聚焦点
麦列霍夫家是整部小说结构的核心。著名的肖洛霍夫研究专家赫瓦托夫就曾指出过:“肖洛霍夫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了几个家庭:麦列霍夫家,柯尔叔诺夫家,莫霍夫家,李斯特尼次基家。然而,麦列霍夫家的那几间小木屋,才是史诗的思想结构的中心,情节从那里展开,又在那里结束。”可以说,麦列霍夫家是作品时空结构的聚焦点。
麦列霍夫家是联系着小说中众多家庭的纽带。小说中形形的角色都与麦列霍夫家的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司捷潘家的阿克西妮亚是格里高利的情人,哥尔叔诺夫家的娜塔莉亚是格里高利的妻子,李斯特尼次基家是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的寄居地,柯晒沃依家是杜尼亚的婆家,至于麦霍夫家,格里高利在那里曾卖过鱼,也曾希望在那里干活。这样,小说以麦列霍夫家为中心,编织成了一个时空网络。
文学评论中人们常把格里高利作为情节结构的中心,但不能不看到,“家对于格里高利来说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式”。格里高利骨子里就无法脱离自己的家。即使心爱的人愿与他一起出走,他也只是说:“你想,我能离开家到哪儿去?”不管是出于个人的意愿,还是国家的命令离开家,他内心里依然与家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可见,格里高利只是家的一员,作品时空所聚焦的是麦列霍夫家,而并非格里高利一个人。
“我们看一下《静静的顿河》艺术结构。处于中心的是麦列霍夫家;这个家庭和其它一些家庭(柯尔叔诺夫家,麦霍夫家,阿司塔霍夫家)一起表现了顿河哥萨克的亚民族性;这种亚民族性写进了更为广泛的系统中——俄罗斯的民族性之中。”这正是小说的美学意义之所在。
空间麦词范文2
作为在线杂志阅读平台,麦米网刚经历过了新的升级改版。然而,1984年出生的麦米网CEO?Ken?Huang对于目前的改版并不是相当满意。年轻的他对于自身事业发展的想法却并不年轻。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我们目前实际是在操作内容,希望将麦米变成一个比较优质的阅读社群”、“未来我们是想做Web3.0,目前没有办法做到,因此目前暂时升级至Web2.5。”
这个年轻的创业者认为麦米的盈利离他还比较遥远,“我们目前还在创业期间,想要在这个时间段盈利不太现实。这不仅仅是我们,整个世界在电子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真正踏实的模式以进行盈利。”Ken认为,未来他们的目标是将麦米打造成内容搜索引擎,此外还将推出社交类的产品—“M1”。该产品旨在将“内容的艺术家”—编辑,推向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了解杂志内容的缔造者。
优质化阅读社群
麦米到底在做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在经营内容,我们想把很多的内容集中起来,变成是一个比较优质化的阅读社群。”
从目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发展的情况来看,众多传统媒体将纸质的内容变换成电子版本形式,以便于让读者在互联网上阅读纸质内容。
然而,Ken认为这样的发展意义并不是很大。“很多人尝试过,没有太大的效应。”
麦米更希望把一个专业化的内容去呈现出来。有数据表明,每个人除了工作需要以外,每天不会上超过5个网站。“对于现代人来说,求知欲望越来越强,那么在网页上接触到的内容往往不足以满足他们自己,他们会往更深度的内容去发展,这些深度的内容哪里可以找到,基本上是很少。”麦米正是填补了这个深度内容阅读的空缺。
据Ken介绍,麦米网目前已经与三百多家杂志进行了合作,有内容的免费授权。“但我们对于其授权的内容并不是硬搬”,Ken说道,“杂志给到我们的并没有纯文字的版本,我们目前还要做的就是根据杂志提供的内容进行几十万个关键词的提炼,以便于读者在麦米上进行内容的搜索,因此我们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搜索引擎,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数据库”。
经营Web3.0
Ken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我本身是一个很追求完美的人,我一定会将网站改到我满意为止。”
在今年的4月,麦米刚经历了一次改变。此次改版以全面升级用户体验为宗旨,对版块设置、内容整合、页面风格、功能运用等进行了全新的调整和优化。改版后的网站不仅在视觉方面更加新颖时尚,新增频道和分类导航也优化了针对读者的内容推荐,便于用户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新升级的网站能够设置个性化的菜单,将内容更加频道化、精细化。
“但目前做的还是Web2.5的形式,我们的目标是经营Web3.0的概念。”Ken表示。
何为麦米所定义的Web3.0?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网站就能够了解读者本身的个性、阅读等多方面的内容。在Web3.0中,无需自身设置阅读菜单,网站便能够通过曾经的阅读习惯,为读者量身定做一个个性化的菜单,在每次登陆之时,你只能看到自己设定的频道。
未来麦米将推出社交类型的产品“M1”。这个产品的口号是“内容的艺术家”。“我觉得编辑是一个神奇的群体,他们会找到一些好的题材去写,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他们这个内容的艺术家推到前台呢?让别人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能够了解这篇文章的编辑。”M1能够将这个媒体圈经营出来,让读、作者双方在内容上、业务上有深度的交流以及讨论的空间。
关注每一个员工的价值
Ken对于目前网站的盈利并不十分在意,他觉得这还不是谈盈利的时候。“这不仅仅是我们,全世界在电子化的过程中还没有找到真正踏实的模式,因此我们不会轻易的讲盈利这两个字,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遥远。”
和其他创业者一样,Ken在创业的过程中几度遇到资金的压力。“由于策略和战线拖的很长,后台这一部分在缺少了资金来源后就完全断掉了。也由于资金的短缺,我们的团队曾经就剩我一个人在孤军奋战。”
目前麦米的团队已经扩大到了40人,这个号称外滩中心下班最早的团队拥有极高的工作效率。Ken对于员工的把控慎重而给予其个人的空间。
空间麦词范文3
关键词:留白艺术;语文教学;作用
中学语文课文里所收录的名家名篇,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除了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采用了艺术创作中的“留白”手法。下面笔者将结合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些具体内容,来谈一谈其中“留白”手法的运用。
一、留白艺术在中学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小说情节安排上喜用“留白”
小说中故事情节的设计恰当运用“留白”艺术,能让读者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对作者提供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这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集中了读者的注意力,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如《最后一课》中,结尾之处作者对韩麦尔老师的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法兰西万岁”把故事推向了,“使出全身的力量”倾注了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无限情深,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这里,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结尾作者的“留白”艺术———韩麦尔老师的“定格”和无声的手势,又将韩麦尔老师更深层的情感表露无遗。一个手势,不留一语,既隐含了韩麦尔先生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极大痛苦,又道出了这位爱国者对国家的深情,对祖国语言的眷恋,对将不能再讲法语的无比沉痛之情。话语虽无,结局也短,但表达的感情却非常深刻,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此处的“留白”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韩麦尔老师的结局会怎样?小弗郞士以后还会说法语吗?沦陷区的人民会站起来反抗吗?经过读者的想象和创造,文章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此时,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学创作中留有“空白”才能够让读者去想象、去深思、去探索,文学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诗词创作喜用“留白”
诗词之美,也须“留白”。清代袁枚引严冬友语:“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诗中“留白”,欲言又止或戛然而止,能吊足读者的胃口,让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第三节后面四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眼前的“长夜沾湿”是何情景?“何由彻”漫漫寒冷雨夜如何度过?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所思何事?诗歌中的“留白”之处引人深思。在深思的过程中读者才能明白杜甫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深思中读者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封建社会中人民生活的困苦,也才能体会杜甫那颗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好的文章不在于说得多,而在于能打动人。就这点来说,“留白”不失为一种智慧。
二、如何运用留白艺术指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就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自愿地去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首先,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停顿,留出一定的空白,能让学生静下心来,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和老师所讲述的知识进行思索。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比老师“一言堂”灌输模式下所提供的知识要多得多。所以,中学语文老师在授课时,要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并留出“空白”。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课文导入时就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留有“留白”,然后再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这样的开头,学生要感兴趣得多。其次,“留白”式的课堂教学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疏有密,使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运用“留白”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留有一定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本中“留白”之处进行探究、思考和补充,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点,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妙镜。可见“,留白”式教学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雯低.年级学生真性阅读课堂构建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1):12-13.
空间麦词范文4
【关键词】黑山头金矿 卡拉麦里大断裂 火山岩含金建造 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387―01
黑山头金矿为核工业部216大队在1990年开展1:20万化探测量时发现的,通过近期地质工作,大致查明了矿体的分布、规模、形态、厚度及品位等变化情况,扩大了矿床规模。在此,提出观点和认识,为今后在该区找金工作提供思路[1]。
1.区域地质特征
黑山头金矿位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境内,卡拉麦里山脉东段、默钦乌拉山脉西段。研究区大地构造处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准噶尔微板块,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2]。依据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卡拉麦里、索罗巴斯套、纸房三条大断裂构成该区主要的构造格架(见图1),卡拉麦里大断裂派生的北北西向次级断裂比较发育,为该区金矿的导矿、容矿构造,控制着区内金矿床(点)的展布;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华力西中期超基性、酸性岩浆岩与石炭系火山岩含金建造分布广泛,成矿条件十分有利。研究区属唐巴勒-卡拉麦里金、铬、铜、钼成矿带[3],区域上规模较大的金矿有双泉金矿、马王庙金矿、索尔巴斯陶、大红山金矿、东窝子金矿、大小金沟金矿和黑山头、骆驼井子等数十处金矿点,这些金矿床(点)均严格受卡拉麦里-麦钦乌拉大断裂控制。矿床类型主要有岩浆热液型、火山岩型、构造破碎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等。1:5万化探成果显示Au、Ag、Cu、Sb异常套合较好,其分布特征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多受石炭系地层、华力西中期超基性性岩体及黑云母花岗岩控制,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
2.研究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研究区位于巴里坤县煤矿北西方向约45千米处,区域性卡拉麦里大断裂和纸房深大断裂之间。区内石炭系含金建造和华力西中期岩浆岩比较发育,二者均受卡拉麦里大断裂的北北西向次级断裂-索罗巴斯套大断裂的控制,形成北北西向带状延伸的格局。
区内出露地层以石炭系为主,为下石炭统南明水组(C1n),划分为南明水组上段和南明水组中段。其中,南明水组中段的岩石组合主要为一套海相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在靠近超基性岩体的地层中,常见有褐黄色的石英-碳酸岩脉和石英脉,呈带状分布,带中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强烈,是找金的有利部位。黑山头AuⅠ-1、AuⅠ-2、AuⅠ-3号矿体均产出于该岩性段与超基性岩的内接触带上。
2.2构造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发育,编号为F1-F6。其中F3断裂为卡拉麦里断裂的次级断裂,该断裂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是含矿热液的有利通道和储矿构造。沿断裂带上岩石造破、蚀变强烈,石英脉、石英-碳酸岩脉比较发育,后者褐铁矿化、硅化较强,石英细网脉极其发育。AuⅠ-1、AuⅠ-2、AuⅠ-3三个金矿体均产出于F3断裂带上。
2.3岩浆岩
研究区内岩浆岩分布极为广泛,以超基性和酸性岩为主,多呈岩基、岩枝产出,走向为北北西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AuⅠ-1、AuⅠ-2、AuⅠ-3矿体均产出于华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的纯橄榄岩与地层的外接触带上,金矿体走向和岩体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3.矿体特征
3.1矿带特征
研究区共圈出矿带两条,编号为Ⅰ号矿带和Ⅱ号矿带。其中Ⅰ号矿带规模较大,呈北北西向沿F3断裂带展布,严格受F3断裂构造控制。矿带断续长3.5千米,宽50-150米,走向330°。矿带产出于华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的全蛇纹石化纯橄榄岩与下石炭统南明水组上段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的外接触带上。矿带中部产出AuⅠ-1、AuⅠ-2、AuⅠ-1三个金矿体,含矿岩石为灰白色石英脉和褐红色、褐黄色石英-碳酸岩脉及近脉围岩-蚀变凝灰岩。
3.2矿体特征
黑山头金区共圈出金矿体四个,编号为AuⅠ-1、AuⅠ-2、AuⅠ-3、AuⅡ-1。其中AuⅠ-1、AuⅠ-2、AuⅠ-3矿体产出于Ⅰ号矿带中;AuⅡ-矿体产出于Ⅱ号矿带中。
(1)AuⅠ-1矿体
矿体分布于矿区中南部,产出于Ⅰ号矿带中部,矿体长约60米,倾向220°,倾角84°,厚4.23米,平均品位1.49×10-6。含矿岩性为石英-碳酸岩脉、褐铁矿化石英脉及近脉蚀变凝灰岩,矿石具金矿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其中金矿化与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关系比较密切,显微镜下可见22粒自然金。
(2)AuⅠ-2矿体
AuⅠ-2矿体长约40米,倾向230°,倾角75°,厚2.35米,平均品位9.56×10-6。含矿岩性东北侧为石英-碳酸岩脉,西南侧为石英脉及二者之间所夹的蚀变凝灰岩,其中石英-碳酸岩脉含金1.32-11.86×10-6.,石英脉含金2.8×10-6,蚀变凝灰岩含金33.38×10-6。岩石具金矿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
(3)AuⅠ-3矿体
AuⅠ-2矿体长约38米,倾向240°,倾角80°,厚3.87米,平均品位2.71×10-6。含矿岩性东北侧为石英-碳酸岩脉,西南侧为石英脉。其中石英-碳酸岩脉金含1.91-7.16×10-6。石英脉金含1.10×10-6,岩石具金矿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
3.3矿石质量
3.3.1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由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其中金属矿物有自然金、褐铁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斜长石等。
自然金:多次生金,见有少量原生金。次生金呈微细粒他形浸染状、集合体状存在于粉末-胶状假象褐铁矿中和存在于假象褐铁矿边缘;原生金呈他形-半自形粒状存在,以包裹金和裂隙金存在于石英脉或脉中褐铁矿边部,原生金还存在于黄铁矿的裂隙中。
褐铁矿:黑褐色、深褐色、褐红色,半自形-自形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假像状,风化形成具格架蜂窝的胶状结构,常淋失留下假象空洞,见粉末土状褐铁矿残留于空洞之中,为黄铁矿氧化的产物。
黄铁矿:浅黄色,金属光泽,多呈残晶存在,半自形-自形立方体状。粒径0.03-4毫米,多在2毫米以上,常聚集成团块状或条带状,其中伴生有黄铜矿、黝铜矿、辉铜矿。
3.3.2矿石组构
矿石结构构造见表1
4.矿床成因
在华力西中期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超基性、酸性岩类,其中侵入岩以纯橄榄岩和花岗岩为主;喷出岩为玄武岩、安山岩及中基性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这套岩石含金量较高。华力西中期的流纹斑岩、英安斑岩等浅成岩侵位后,其后期的岩浆热液与原岩的脱水作用、矿物的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变质热液混合,对金属元素及其他元素具有很强的溶解力,使大范围低含量的金开始升价活化形成络合物,在热梯度、压力梯度和化学位能的影响下,不断向构造软弱带运动形成高含金带,随着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温度、压力、组份浓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含金热液迅速向扩容空间富集而形成矿化石英碳酸岩脉、石英脉,并使近脉围岩-凝灰岩中的金活化而形成金矿(化)体。
其后,由于动力变质作用的影响,矿化石英-碳酸岩脉、石英脉、矿化凝灰岩发生碎裂、变质,产生重结晶作用,使金进一步富集。
综上所述,根据矿体的产出部位及空间分布、矿物成分及矿石特征、围岩蚀变特征等,结合本区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征,推断黑山头金矿成因类型为中—低温岩浆热液石英-碳酸岩脉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1] 东天山康古尔塔格六红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
[2] 董连慧,李卫东,张良臣,新疆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J] .新疆地质,
[3] 周济元,崔炳芳,肖惠良,陈世忠,新疆若羌县黑山头金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地质学报,2003年。
空间麦词范文5
关键词:减震器布置;悬挂系统;减震性能
1.什么是减震器
何为减振器? 减振器就是指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的一种减震装置。当汽车行驶在不平路面上的时候,即使吸震弹簧能够把来自路面的震动过滤缓冲掉,但是弹簧由于自身的原因还是存在往复的运动,而这时减震器就是来抑制弹簧的反复跳跃运动的的。要注意减振器不能过软,否则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上下颠簸。但是减振器也不能过硬,否则会产生过大的阻碍力量,那样有碍弹簧有效运转。
2.减震器的工作原理
减震器是如何运转的呢?在悬架系统中,当弹性元件受一定程度的冲击时她会产生一些震动,为保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把悬架中与弹性元件两者并联在一起来安装减震器,就可以减轻车声的振动幅度。在多数情况下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减震器为液力减震器,它们的运作原理如下:当车架和车桥间的震动会产生相对运动,在此时减震器内的活塞就会出现上下移动的运动状态,这样减震器内部的的油液就会重复地从一个腔通过不同的孔隙进入到其他的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会产生阻碍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的热能,再经过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在油液通道截面和等因素不变时,阻碍力会随车架与车桥之间的相对运动而速度增减,这也与油液粘度存在一定的关联。
减震器和弹性元件这两者肩负着缓冲击和减震的工作任务,当阻碍力非常大的时候,会把悬架弹性变坏,严重的会损坏减震器的连接件。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调节弹性元件与减震器之间的矛盾,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在压缩行程(车桥和车架相互靠近),减震器阻尼力较小,以便充分发挥弹性元件的弹性作用,缓和冲击。这时,弹性元件起主要作用。
其次,在悬架伸张行程中(车桥和车架相互远离),减震器阻尼力应大,迅速减震。
其三, 当车桥(或车轮)与车桥间的相对速度过大时,要求减震器能自动加大液流量,使阻尼力始终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以避免承受过大的冲击载荷。
在汽车悬架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是筒式减震器,且在压缩和伸张行程中均能起减震作用叫双向作用式减震器,还有采用新式减震器,它包括充气式减震器和阻力可调式减震器。
3.减震器布置与悬挂系统的减震性能之间的关系
减震器的布置对悬挂系统的减震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汽车的前后悬挂系统包括弹簧和减震器两个部分,按照结构来分,多见有 以下结构形式,麦佛逊,双A臂(双横杆),拖曳臂,扭力梁和多连杆。
麦佛逊式悬挂多用于前轮,是独立悬挂的一种,而且是结构非常简单的一种,布置紧凑,节省空间,前轮定位变化小,具有良好的行驶稳定性。所以,大部分的轿车前悬均采用这种结构,差别主要在选材和减震器、弹簧的调校上面。 但麦弗逊式悬架在使用中也有缺点,就是行驶在不平路面时,车轮容易自动转向,故驾驶者必须用力保持方向盘的方向,当受到剧烈冲击时,减震器易造成弯曲,因而影响转向性能,所以很多不吝惜空间和成本的豪华轿车上面并没有采用此种形式。
双A臂悬挂拥有上下两个摇臂,起横向力由两个摇臂同时吸收,支柱只承载车身重量。因此横向刚度大。由于上下使用不等长摇臂(上长下短),让车轮在上下运动时能自动改变外倾角并且减小轮距变化减小轮胎磨损。并且也能自适应路面,轮胎接地面积大,贴地性好。但是由于多了一个上摇臂,所以需要站用较大的空间,本田的轿车前悬喜欢采用这种结构,civic为人所称道的操控性,前悬的双A臂有一定的功劳。
拖曳臂式悬挂系统是专为后轮设计的悬挂系统,像标致车系、雪铁龙车系、欧宝车系等欧洲轿车比较喜欢采用这种悬挂系统。拖曳臂式悬挂系统的最大优点是左右两轮的空间较大,而且车身的外倾角没有变化,避震器不发生弯曲应力,所以摩擦小,乘坐性佳,当其刹车时除了车头较重会往下沉外,拖曳臂悬吊的后轮也会往下沉平衡车身,而其缺点是无法提供精准的几何控制,不过如果调校得当,可以用最少的成本和空间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现在的小车多采用这种形式的后悬挂。
扭力梁悬挂是一种半独立悬挂方式,这种悬挂结构简单,传力可靠,但两轮受冲击震动时会互相影响。对细小的震动能够较好地过滤,而对于大坑洞的反应会比较生硬,大众集团的车型多采用此种后悬挂,不过最新的PQ35平台均改成了多连杆式。
多连杆悬挂系统,又分为5连杆和4连杆。多连杆后悬挂能实现主销后倾角的最佳位置,大幅度减少来自路面的前后方向力,从而改善加速和制动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同时也保证了直线行驶的稳定性,在车辆转弯或制动时,5连杆后悬挂结构可使后轮形成正前束,提高了车辆的控制性能,减少转向不足的情况。很多豪华轿车的前悬也使用了4连杆前悬 它通过运动学原理巧妙地将牵引力、制动力和转向力分离,同时赋予车辆精确的转向控制。
由此可见,虽然多连杆有很多先天的优点,似乎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一下多了这么多受力点,调校会比较困难,而且在占用空间和成本上没有优势,所以我们在购车时不必太在意是否采用了多连杆,如果是A级以下额车型,前麦佛逊,后拖曳臂是非常好的搭配,B级以上则各车厂有不同的喜好,原则上只要和整车风格协调一致,我们大可不必非要认定一种悬挂方式,如果追求性能,那么可以去专业改装店做深度调校。它并不是用来支持车身的重量而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和吸收路面冲击的能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减震器对于提高汽车行驶时的舒适度至关重要,减震器合理布置有助于悬挂系统的减震性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亮. 车辆悬架系统中新减振元件设计和减振控制算法研究[D]. 湖南大学 2008
空间麦词范文6
【关键词】媒介;媒介技术;传播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创建到现在,不过是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现象则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步的。并且,媒介和传者与受者两者一样,是作为最基本的传播要素而出现的,它是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手段、载体。在最初的传播历史中,媒介表现为语音、语言和一些简单的符号等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随着现代印刷机的发明,传播第一次有了现代性的意义,开始跨越以前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摆脱了时间性与地域性的制约,使地球上每一个个体都身陷于现代传媒的巨大旋涡之中。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电台、电视等媒介也竞相跃上传播的舞台,并且,每一个媒介的产生,都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境况,甚至同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文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特别是电视的发明与成熟,其作用更是巨大,这也使得媒介技术分析的现实意义迅速而明晰地凸显出来。在媒介分析理论界中至今享有盛誉的理论大师:雷蒙·威廉斯、麦克卢汉、梅罗维兹都有着自己对独特的理论思辩。
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的时间里,更是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更新提速的年头,数码技术、光纤卫星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大放异彩。在所有这些技术逐渐走向融合和协调的基础上,世界性的因特网迅速崛起,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媒介,它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国家疆界,还打破了文字、声音、图象等各种符号形式的隔膜,更使得个人的单向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个层次类型和规模的传播走向统一。其影响的触角也正伸向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于传媒界而言,这些变化中包含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传播学研究界而言,这些令人激动的变化构成推动媒介分析研究的动力:一方面,要对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新环境、新实践作出深刻的分析和解释,离不开传播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传播领域层出不穷的新变化,将一系列有关信息传播高新技术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新传播研究课题摆在了学术界面前。将传播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从前人的成果中获取启示,而又追求联系实际充实传播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传播学界的双重任务。媒介分析作为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分析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的关系为核心的研究部类,正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切入口。
一提到媒介分析理论,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名字便是麦克卢汉,殊不知,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尼斯的影响,他自己也把英尼斯称为“良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尼斯就在他的专著《帝国与传播》、《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中广泛分析了人类转播的各种形式、各种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把传播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考察的媒介理论。比起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英尼斯的媒介理论要早问世十多年。
英尼斯从20世纪40年代初起,在他生命的最后10来个年头里,他把传播置于人类历史运转的核心位置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媒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与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英尼斯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也就是说,传播媒介或具有长久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的倾向性,或具有易于运输却难以保存的倾向性,前者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纸、石头等,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后者便于对空间的控制,如轻便的纸张,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空间的媒介”。根据英尼斯的观点,就这两种媒介同权利结构的关系而言,“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的贸易,有助于帝国领土扩展,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英氏还探讨了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两者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他的媒介理论认为,建立在强调时间偏向的传播手段或强调空间偏向的传播手段基础上的两种不同的权威和知识垄断——宗教的或国家政府的,道德的或科技的,是帝国兴衰的主要动力、文明兴衰的主要动力。这种理论还把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视为辨证的统一体,认为一味地向时间倾斜和向空间倾斜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地机制。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作者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态度,尽管英氏很看重媒介技术发展史在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但他并未从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中看到解决现代文明中如下重要问题的希望:如何发展道德的力量去和物质科学所释放出来的力量向抗衡,以维持一种社会的平衡。例如,他在《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一书中,英尼斯对知识的机械化中所隐伏的问题作了如下的评论:“机械化强调了复杂性和混乱,它造成了知识领域的垄断。对于任何文明而言,如果它不屈服于这种知识的垄断的影响,对此进行一些批判性的调查和提出批判性的报告已成为极其重要的事项。思想自由正处于被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机械化及伴随他们的西方文明摧毁的危险之中。”也许尽管英尼斯在对待科技的态度方面的悲观论调和怀旧情绪并不可取。但是他对现代西方文明过于强调物质科技的力量,忽视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确是每一个习惯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所必须尊重的。
假如说英尼斯是将媒介技术与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先驱,那么麦克卢汉则是继续开拓这一领域、并在传播学领域研究中确立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研究传统的关键人物。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以其一系列大胆新颖的论点,迅速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重视,非但如此,他还在美国媒体与大众之间掀起了一阵麦氏风暴。[page_break]
麦克卢汉最为重要的一个论点应该是“媒介即讯息”,这即是麦克卢汉与另一学者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的书名,也是其媒介理论的发人深思的主题。麦氏从功能和效果两个方面阐述了“媒介即讯息”的论点。首先,麦氏从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如果有人要问,‘那么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它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身就是非言语的’”。此外,麦克卢汉还从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效果的角度赖理解“内容”,认为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是什么样的讯息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也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麦克卢汉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其“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他把媒介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衡”的概念。他指出,使用不同的传播技术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例如,文字与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眼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器官——耳朵的延伸,而电视则是全身感觉器官的延伸。麦氏根据人类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手段的演变,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传播时期以及电子传播时期。在每个时期,人类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思维的方式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与此相应的是部落文化、脱离部落文化和重归部落文化。他认为人的感觉需要平衡,任何一种感觉一旦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另外的感觉的作用被人们所疏远,这样的个体不会是健全的。而新兴的电子传播时期,将会使人重新走向和谐,使人的各种感觉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另外,麦还有关于“冷媒介、热媒介”的理论。
二人把媒介技术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进行考察,强调媒介技术本身的作用,在传播学研究中开创了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新的研究传统。这是此二人学说的重要历史地位。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存在着重要的缺陷:陷入了唯技术决定论的悖论。他们的媒介理论都失之于过分强调媒介技术的作用,把媒介描绘称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大动力。从而被学界批评为陷入唯技术决定论的极端。这是我们在阅读他们的著作,吸取其精华思想时所必须警醒的。除此之外,两人在写作中,常常对一些基础的定义未作明确的界定,而为了追求一种夸张的风格造成了思维逻辑上的混乱。这一点也同样需要读者加以注意。
与此二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英国著名学者,西方批判学派中的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先锋、西方的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威廉斯毕生致力于文化研究,于他而言,大众传媒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化研究就是研究整个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首先,他认为,对媒介文化研究要运用一种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其认为,文化现象(包括媒介文化)是和所有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一部分,它们的变化牵涉到所有社会现象包括内在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运动过程,“在任何时候,它都即包括对现代的反应,也包括对历史的延续。”其次,他把文化研究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试图探询文化制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可以从他以下观点看出来:第一,强调社会传播过程就是意义和定义在社会上建立并且历史地演变的过程,强调传播和社会制度机构、习俗之间关系密切。第二,指出大众传播的商业形式并非象某些人吹嘘的那样是自由的大众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实际上由商业系统控制社会的模式。第三,指出文化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传媒文化中的种种问题的社会性。他反对非此即彼的简单两分法去看待社会文化问题,大众文化中存在着内容低劣等问题,但并不是孤立的,他主张把他们看作社会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这其中包括:对过去真正的通俗文化传统的蔑视;作为人类文化伟大成就的伟大文化传统又被搞成少数人的独占;投机商们的乘虚而入。
对于传媒科技发展与社会关系这一问题,威廉斯批评了传播界占有显赫地位的两位大师的理论,一是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二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威廉斯对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颇为不满,他认为这一模式遗漏了对真正社会与文化过程至关重要的“意向”问题,如果忽略了为什么目的而传播,那么就等于忽略了所有真正的社会与文化过程。这涉及到传播过程所指向的意向和利益等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西方传媒的真正意向常常与有关当局公开宣言的意向有很大的区别,并与那些假象的一般的社会过程中的情形有很大区别。只有对意向的正确分析,才能更深的理解西方传媒的内在制度。
威廉斯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批评,首先,他认为在麦氏的媒介理论中,实际上见不到社会的踪影,它丝毫不能解释不同的媒介特征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间的相互关联。麦氏的理论虽然关注到不同媒介不特殊性,但只是把它们臆断地指派给媒介的心理功能。其次,麦氏的理论不但认可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现状,而且尤其认可这种社会文化状况的内在倾向。也就是说,它缺乏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理性批判,最后,麦的理论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混乱的缺陷。
在提出对这两者进行批评的同时,威廉斯也谈到了自己对媒介文化意向与社会科技发展关系的看法:第一,所有技术的创造与发展都是为了有助于已知的人类实践,这是基本的意向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第二,在许多情况下,技术往往产生原先并未预料到的使用情况与效果,他们也是对初使意向的真正的修正。第三,真正的决定是一个过程,一个牵涉到整个现实的社会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总之,媒介技术是媒介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它往往能引起巨大的传播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本身巨变。所以媒介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定义,其蕴涵的社会含义值得更多有识之士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