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创新训练;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3-02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在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11月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首次在国家层面上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旨在通过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计划于2006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2011年开始,教育部决定把原来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把原来的“创新性实验”一个项目拓展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个项目。
一、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组织形式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下面简称“创新计划”)是面向本科生(1至3年级学生),以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的形式展开的科技立项项目,一个项目一般限3人参加。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选题,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准备、实施和项目完成后的总结等一系列工作。创新计划目前只对部分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开放。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的申请计划直接向教育部提交,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地方所属高校需要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向教育部提交申报计划,再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
二、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目标
教育部最新下发的教高函〔2012〕5号文件明确指出:“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
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1.提高全体认识,做好宣传和申报组织工作。各级组织部门要注重引导学生申报项目和参与训练过程,认真做好项目申报的宣传发动工作,向学生宣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背景、形式、要求、目的和意义等。在申报项目时,力求学生自愿与选拔相结合,一般要求申请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择优录取,选取创新性强的优秀方案向上级推荐。
2.制定配套管理措施,政策上保驾护航。学校不仅要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的开展,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使大学生创新计划进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此,可以考虑把创新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参加项目的学生能由此获得一定的学分。对于通过创新计划认定的项目,可替代部分与专业教学相近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学分,通过验收的项目计算第二课堂学分。此外,学校可制定相应的评奖、评优和免试研究生的优惠、倾斜政策,引导和鼓励学生多产出创新成果。
3.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为创新计划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各高校可以依托学科优势,建立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结合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国家或省级教学基地、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验区等等,建立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密切结合的教学体系,推进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学校创新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实施自主型、开放性的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创新训练实施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和物质保障。
4.加强跟踪管理工作,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对于获得批准的项目,要狠抓落实,切实执行。把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工作列入到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的工作计划。组织专家认真做好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听取项目中期汇报,并跟踪后续工作成果。在进行中期检查时,特别要注意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学生在项目进展中碰到困难,更改题目、更换指导教师等,要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创新计划提供师资保障。鼓励校内教师,特别是有科研项目和科研实力的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导师,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训练和实践,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参加全国经验交流会议,多方接受先进的组织和指导经验,组建一支稳定的、既有科研项目实践水平又有指导学生实践经验的优秀导师队伍,为有效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6.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不断探索新路子。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创新文化氛围,为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支持有创新计划项目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和共享资源的机会,探索一套从大学生创新计划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四、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创新人才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执行一个项目就能完成的工程,而是需要大学阶段一系列的综合训练培养才能达到目标。因此,高校应该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契机,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下面我们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几点探索性建议:
1.重视基础教育,谨防拔苗助长。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要特别重视大学数学、英语和计算机三门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训练。由于学生在大一时就可以参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很容易导致学生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项目中,导致只重专业、忽视基础的倾向。如果不及时引导就很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的风气,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反而容易造成人才的夭折和损失。
2.把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首先,教师必需牢固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向探究历程,把创新意识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事物,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其次,教师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注入教学内容中,把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与研究方法带入到课程教学中。
3.搭建多种科技竞赛平台,建立团队式创新活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科技竞赛平台,如“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在科技竞赛平台上,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制作和运行各个环节的技能训练,激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借助各种竞赛或创新训练计划建立相应的竞赛或项目组,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协作完成实际任务。利用学生社团建立各种创新团队,近年不少高校在这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华中科技大学的dian团队、联创团队等都是十分成功的例子[2]。
4.做好拔尖人才的发现、跟踪和持续培养工作。对于从各种竞赛或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发现,跟踪服务,重点培养。对这些学生可以实行特别的精英培养模式,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跟踪培养方案,例如,配备专门的导师、提前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或提前跟着导师做实际课题等等,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2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局党组按照县人才办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安排部署重点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开展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农业农村局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农业农村局实际,制定了《2020年农业农村局人才工作要点》、《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训方案》、《农村实用人才盘点方案》。统筹部署2020年人才工作、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盘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认真抓好2020年全县人才工作。
(一)加大培训力度,持续提升农村人才能力素质。
2020年,依托县职教中心、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和泰金种业农民田间学校等农民培训教育机构,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按照“理论授课+实操练习+观摩学习”的模式,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提升培训效果,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创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做法,全年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人。局属各单位结合自身业务,开展以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农村电商及互联网+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疫、农作物田间技术管理、畜牧技术推广、动物疾病防疫、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脱贫攻坚等为重点的专项培训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技能水平,全年共培训2500余人次。
(二)认真开展人才盘点工作,做好人才统计。
根据平罗县人才盘点工作方案,按照“应统尽统”的原则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人才盘点工作,共盘点农村实用人才12845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265人,中级以上职称201人。经研究认定行业领军人才1人,优秀拔尖人才3人,青年后备人才13人,年轻储备人才10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共入库79人。高技能人才盘点入库27人。根据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反馈情况,研究提出农学、植物保护、作物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园艺学、市场营销5个行业紧缺专业。
(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三百三千”、农技人员下基层平台,高起点统筹谋划、高标准组织实施,推动农技人员下基层开展农业综合服务。开展专家和农技人员与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两个带头人结对帮扶活动,共成立五个瓜菜产业指导组、七个优质粮食产业指导组,服务乐海山西瓜专业合作社、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等19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把配套集成、简单易学的种养技术、防灾减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授给服务主体。
(四)聚焦人才项目,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依托泰金种业已建成的中国工程院邹学校院士工作站和自治区农业领域专家资源,突出瓜菜育种攻关,加强农业关键性技术突破,支持科研人员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自主选题开展研究,不断创新锻炼人才,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同时我局积极与泰金种业开展项目合作,以项目带科研,以科研促发展,2020年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化育种大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展示园,冷凉菜品种选育及种子生产项目,为高端农技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第六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通过5G牧场建设,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共享等合作,探索建立协同创新团队,开展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畜禽健康养殖、优质畜产品生产等关键技术培训,共同培育畜牧人才,共同推进畜牧业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专业水平较低、分布不均、技能认证评价体系不全。农村实用人才力量薄弱,作用发挥有限。农村实用人才整体能力水平较低,学历、职称、农业专业技术水平均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缺少领军型、拔尖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学历在高中以下,知识水平有限,专业技术不高,缺少具备一定农业专业知识水平的农村实用人才,导致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普及困难,人才技术水平提升较慢。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多,但分布不均匀,多为经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集中于生产型人员,为乡村种植/养殖能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人员均为个体工商户和村干部,人才类别单一,农机技术人才较少,服务型、带动型人才短缺。大部分农业一线人员年龄偏大,缺少青壮年农村实用人才,后备人才乏力,长此以往易出现人才断层,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评价制度不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能等级认定体系不健全,给农村实用人才的统计管理造成困难。
(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后备力量缺乏。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技术骨干人员参加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农业发展需要。乡镇基层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齐,专业性的、技术性的工作人员紧缺。新招录人员从事工作时间较短,对基层工作不熟悉,基层农技推广经验少,职称普遍较低,不能较好的胜任岗位工作。
(三)农业技术培训实效不高。因农业技术知识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大部分农民学员文化水平较低,接受农业技术知识能力有限,导致理论授课实效性不高,农业技术培训的实际效果有待加强。
三、2021年人才工作计划
(一)继续开展各类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以畜牧中心、农机化中心、农技中心以及各乡镇畜牧站和农业服务中心等单位作为培训工作的切入点,在各乡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工作,增加实操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直观效果,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水平。扎实做好种养殖大户基础技能培训工作,将种养殖大户培训与局属相关单位及各乡镇站所业务工作挂钩,采取现场作业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种养殖大户切实能够通过培训提升技术水平,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
(二)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模式。为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疫情风险,将充分运用线上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开展在线学习,围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绿色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组织专家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打造精品课程,走出高素质农民培训“新路子”,实现农民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线上渠道参加农业知识培训。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建议
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我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理清学院未来办学思路和发展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模式和特色,大力推进我院教育改革和各项工作机制的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系采取分组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本次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围绕“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现实意义”、“形成什么样的本科教育思想观、教育质量观”等主题进行专题学习和深入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对高校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学质量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教学质量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由于各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定位等不同,对教学质量的理解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较有代表性的对于教学质量的内涵描述有以下三种:(1)“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2)“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3)“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
以上几种对于教学质量的理解,虽然措辞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含义表明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各种人才。教学质量的内涵从狭义层面上讲,是指符合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规定的教学标准条件的总和;从广义层面上讲,教学质量是指教学成果、教学管理工作等符合既定的培养规格、目标和要求。其主要体现在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所具备的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教学质量没有一个单一的质量标准,而是一个有机组合起来的概念体系,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结果和反映。
二、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必要性
“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本科教学工程”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有益于课程、教育基地、教育示范发展中心建设及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主要有: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教育基地、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等,这些项目的建设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有益于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有益于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改善以及名师、大师的培养。国家大学生校外教育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整合各类实验实践资源,加强内涵建设。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学术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促使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提高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二)有益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通过制订覆盖所有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高校联合制订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这些将有益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给出了具体措施。
(三)有益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紧紧抓住影响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选择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有效推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要注重整体推进,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坚持重点突破,要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发挥国家级项目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作用,调动地方、高校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通过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育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三、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
首先,本科院校应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路和对策;把教学尽职履责和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各系部工作的重要依据,实行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第二,将教学工作质量与教师职务聘任挂钩。在对教师的综合考核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对于不主讲本科课程,或达不到本科教学基本工作量和质量要求的教师,不能进行岗位聘任。在现有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于教学质量高,教学成绩突出,得到广泛认同的教师可突破职称评定条件晋升职称。
(二)严抓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应培养一批师德高、业务强、有热情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教师应具有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坚持教书育人。学校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第二、提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比如规定每学年至少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专业课程。在低年级增设教学教授岗位。第三,建立和完善新进教师助教制度。新进教师助教时间至少一年,开新课、新开课实行授课资格审批制。
(三)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首先,坚持“德育首位”的思想。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充分发挥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其次,加强学风建设。要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依法治教,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格评分标准,坚决遏制考试舞弊现象,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弘扬良好学风。
(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监控机制
首先要增强教学质量评估的责任主体意识,建立自我评估制度。以学院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及专项评估等为主要内容,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关键领域进行开展自评;完善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定期公布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编制公布教学质量报告,定期组织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第二,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学督导机构,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第三,设立教学类专项经费。学校设立质量工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开发基金、知名学者讲学、教师奖励、学科竞赛奖励等专项经费,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直接经费投入。第四,重视教研室建设。教研室应坚持每两周一次教研活动;坚持教研室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坚持教师间互相听课制度。
(五)合理规划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关系到为社会培养具有何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问题,其本身就是教学质量的体现。学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发展及社会的需求等多方面情况,合理规划专业结构和专业数量。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做到有所侧重,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侧重服务于地方区域,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随着科技在不断创新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新的行业也在不断出现。为此,各高校必须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建立健全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同时,在专业设置时也不能一味增设热门专业,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六)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各高校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形成自己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重点大学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于一般地方院校,应强调要抓好某一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品牌专业建设,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产学研相结合,在软硬件方面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要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灵魂,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高等职业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保证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重视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最基础、最根本的建设。所谓“名师出高徒”不仅是指教师的学业学术水平,更是指教师的道德品质。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做有为之人。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和重视师德建设,使教师以良好的精神风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显得的尤为重要了。
二、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一)领导重视,科学规划,确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列入到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抢占教师队伍建设的制高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要有明确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和管理方案,明确”双师型”的标准和培养目标,鼓励教师拔尖,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企业锻炼,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学校应采取派专业课教师脱产到企业下工地实践的方式,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使教师并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可以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运用于理论教学中。
(三)压担子、引路子、一帮一,加快”双师型”教师尽快成长。要实现专兼职“双师型”教师在学历和技能上的双达标,公共课教师均达到本科、研究生学历,专业课教师应至少获得本专业相关的1至2个技术等级证书,向“双师型”发展;同时,学校可以通过采取压担子、老教师一帮一,帮助年轻教师等方式,使年轻教师有压力,有动力,有乐趣,逐渐培养他们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三、启动“教学名师”工程,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
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水平代表着学校某个专业的水平,是学校声誉和教学质量的标志。学校要建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学习成长机制,根据专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挑选一批具有较好的师德师风,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通过选派他们参加国家、省和市级学习、访问、培训,以及让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教改实验,学习、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逐步承担起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科研指导的责任,加快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切实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吸收企业、行业专家及能工巧匠
通过吸收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聘期企业兼职教师等途径,建立企业积极参与教学的机制,构建与企业工作环境相一致的教学环境,使企业人员能够直接运用企业培训手段(理念、教材、环境等)对学生进行教学,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确保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五、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建新的教育模式,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
(一)要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学校通过有意识的专业的创新教育。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拥有的丰富的创造力,从而自觉地锻炼自己的创新素质,这是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
(二)改革教学内容,增加课外的学习时间。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用顺应时展的思想观念来指导,以知识能力创新的综合要求确定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开设如音乐、影视鉴赏、文学赏析等人文课程,使人文与科技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同时要加大实验性、实践性的课程数量,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并结合本专业的新发展、新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动手、组织、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教师根据自身研究与亲身体验进行课堂教学,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中不应当只是灌输现成知识,应当运用提问、观察、互动等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技术,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建立新型考试模式,探索一种全新的激励体制。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现、培养和提高的新的考试模式,用以考察学生的创新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努力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法,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赵雪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执行省港中20__年9月—2015年8月三年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文件精神。唱响“师德教育”主旋律,组织好教师各种类型培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教科研带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落实、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做好职称、人事、档案整理及其它日常工作,务实创新,与时俱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努力开创学校师训和教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1.践行师德承诺、落实志愿导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抓好各级各类培训和教学竞赛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深化《“宜文化”的生态教育研究》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建设。
4.做好十二五课题的指导和管理,提高学校的教科研层次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5.以镇江市和丹徒区名师工作室为龙头,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
三、具体措施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设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要把“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师德承诺活动深入推进,要依托年级部,进一步落实名师教师志愿导学活动。
加强师德教育,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积极开展“规范从教、自尊自律”的师表行动和师德先进人物推荐评选活动,用身边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引导教师做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倡导爱岗敬业的社会责任、严谨笃学的治学态度、奋发进取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法律知识教育,使教师具备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素养。
探索绩效考核背景下教师队伍管理的新思路,建章立制、严格管理,引导教师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加强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严格职业纪律,规范从教行为,注重形象、自尊自律,以父母之心、手足之情关爱、服务每个学生,以自己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以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出色的工作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完善师德考评机制、师德作风监督机制,设立师德建设举报电话(学生宿舍区)和双休日校级领导、家长接待日制度,继续开展学生评教师,家长评教师和教师互评活动,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2.加快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战略合作、名师导航、进修送学、点课、磨课、公开课、校本培训等多元化的培训进修,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分层次、分学科继续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培训、引智培训和出国培训。本年度要认真落实与陕西师范大学“战略合作基地学校”的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高层次教育研究机构在教师培训、课题研究和方面的作用。今年继续委派化学教师出国学习交流。
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方案,建立“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校本研修制度。加大图书更新的投入和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发挥教育信息网和教师图书阅览室作用,促进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阅览室的期刊杂志自主学习、自主培训、自我提高。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培训和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力争实现2015年研究生学历达33%的目标。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竞赛和优质课、教师网页、课件制作评比以及“教海探航”、“新世纪园丁大赛”等高层次论文评比和业务竞赛活动,鼓励教师沿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务实之路,从事“草根化”科研,加大教师在业务竞赛和教科研方面的奖励力度以及各类进修培训的投入,积极营造教师自主发展的学习文化和主动学习愿望。
激发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实现教师培训由“任务驱动”向“主动发展”的转型。加强教师专业素质考核,促进教师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落实教师发展目标管理和评价,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构建业务见长、梯度晋升的教师专业成长、主动发展新的格局。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包括师德修养、教学能力、敬业精神)得到有效提升。以建立教师梯队、强调分层管理为突破口,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量体裁衣”的教师成长菜单。每位教 师明确自我发展的类型与层次,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在个人申报、教研组推荐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一批培养对象,重点培养,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人民教育家为梯队的名师队伍。
3.认真实施刚刚创建成功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基地——“宜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项目,开展好项目建设(目标、思路和工程),把握好项目进度,发挥好项目效用,要注重硬件建设与内涵提升,注重实践创新与互动应用相结合。以课程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项目引领发展,以课程丰富内容,以基地拓展课堂,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也促进全校教师和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4.德育管理队伍是学校教师队伍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本学年将与镇江翔平心理健康培训中心合作,对学校德育管理队伍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知识的培训,准备每学期组织15人左右参加培训,培训对象为行政干部和班主任,拟通过两学期完成主要培训计划,如有需要也可举办第3期培训。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6
一、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模式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观和育人理念已成为一种责任和必需。
(一)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个学段间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重视活动育人与教学育人的有机融合,不断丰富育人形式和内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二)树立新型服务观念,建设服务型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机关的背景下,学校首先应该把“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落实,把“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内化为学校文化,把当前从事的工作当做一种责任和义务,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追求而不只是一种职业定位,只有这样,教师的心才能真正潜下来,静下来。
(三)树立长远发展观念,教育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为学生成为人才奠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只能是为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书本理论知识只能是人生发展的专业基础,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为让学生成为未来人才做准备、打基础的地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适应社会,创造未来。
二、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向目标要动力,向细节要超越,向管理要质量,向科研要创新”。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学校工作管理的创新。要坚持走“制度+情感+目标”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文化,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一)创新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教师管理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管理制度由“重规范”向“重促进”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形式”向“重效果”转变。教师评价制度要充分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和激励性。要明确规范制度,提升“规范”境界,引领教师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品位追求,用发展的目标激励教职员工,摒弃“只按制度工作”的传统思维;要坚持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特别要注重优秀教师群体的建设,专门制定教师团队发展评价激励制度,使评价激励的重点聚集在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赢”的结合面上。使学校管理更趋科学化、高效化。引导和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方向发展。
(二)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构建各学段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沟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把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学校发展为本,推进学校工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明确目标,首先要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地定位学校发展目标愿景,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自上而下确定各部门在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引导全体师生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发展计划,自下而上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二是科学计划,近期规划要落实长远规划,学年计划要落实近期规划,学期计划要落实学年计划,周工作安排要落实学期工作计划;三是狠抓落实,实行教师岗位竞聘制和领导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要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要做到工作标准有高度,过程管理有力度,考核评价有尺度。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式的外延管理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转变;由事务型管理向流程式管理转变;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民主式管理转变。
三、落实课改精神,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改革是动力。深化教学改革要以课标为依据,以常规为基石,以科研为依托,以课堂为载体,实现“六化”,即教师素质品位化,师生交往人文化,教学设计科学化,习题训练精炼化,课堂教学高效化。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进课堂要求“六带”,即“带着微笑进课堂,带着激情进课堂,带着爱心进课堂,带着自信进课堂,带着责任进课堂,带着反思进课堂”。具体要明确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两大转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落实三维目标,创设“四多时空”(课堂给学生多一点深入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消化反馈和校正的时间,多一点动手实践的时间,多一点了解社会的时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督查、研究和指导,实现课堂教学“零距离”管理。教研组要有计划地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评课活动和专题研究。
(二)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教育改革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三)以评价体系为导向。建立并逐步完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四)以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学校在全面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按要求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规定课程的同时,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强化队伍建设,关注教师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能力强、水平高,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一)加强师德建设。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良好习惯的训练师,知识技能的奠基者。要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校长亲自抓,常抓不懈,要求师生做到的,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首先必须做到,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引领全校师生强化拼搏奉献意识、主人责任意识和行为示范意识。以校本培训为平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德培训。要重视做好每年一次的师德标兵评选表彰工作,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评优聘用的前提和重要指标,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努力抓好集体备课、校本研修、名师育名师和校际结对帮扶等活动,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教师培训模式,走“以训带研,以研促训,研训结合”的校本研训新路子,要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研修培训、同伴互助、自学反思、课题带动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强化教师的竞争进取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学习反思意识和专业成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