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游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班幼儿游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班幼儿游戏

中班幼儿游戏范文1

一、增加角色法:在游戏过程中,当孩子处于无奈之时,应在原来确立的角色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符合孩子需要的角色,给予一定的职责参与游戏,确保游戏秩序稳步推进。

现象一:

角色游戏开始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银行领钱,有的力气大往前拥挤,有的干脆靠银行的“熟人”关系不排队就领钱,于是拥挤和吵闹自然爆发了。面对孩子们因为对游戏渴望而产生的冲突,我的解决方法是:增加角色法。我立即扮演警察角色,以警察的身份冷静地平息了即将“爆发的战争”。而且每次游戏孩子们如果拥挤,一看到我,就会偷偷说:“朱老师警察来了!”还真有趣!以后啊,我就把警察拓展到孩子身上,一只帽子或者一根皮带就达到了对警察角色的确立。最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便衣警察,孩子开始实行自我管理了。

二、谈话转移法:教师巧妙地利用游戏情境中的语言,引导孩子坚守岗位,开心游戏,避免不受角色限制的自由式游戏。

现象二:

一大早,“舒心巴士”的司机上班了,那是没有责任感的蔡文滔,瞧,他刚开了一会儿,见没人乘车,便跑到贝贝家大摇大摆地烧起饭菜了。还差点把贝贝也抢到汽车上去玩。我了解情况后,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保持着风度、耐住性子说:“司机,你肯定已经饿了,不过,还有人要乘你的巴士呢!快,待会儿我派人送一盒饭来,工作要紧,不然车子脱班了,下次人们就不愿意乘你的车了。”于是,他乖乖地又去上班了。经过谈话引导,转移了孩子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不失为一种指导好的方法吧。

三、介入感染法:教师以实际行动介入游戏,以正面示范的方法感染孩子游戏,引领孩子遵守游戏规则,做到文明游戏。

现象三:

“小舞台”上演员演得可真热闹!瞧,下面看戏的人好自在:有的吃着刚在商店买来的棒棒糖,有的拿着玩具玩,邵彦在不停地拿着两个望远镜乱摆弄,我连忙说:“快,借我一个望远镜!”津津有味地看演出,孩子们可能被我感染了,一个个也认真地看了起来,还不时地跟我一起鼓掌。

四、智慧点燃法:当孩子解决问题受阻时,教师用建议的方法指导孩子交往,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点燃孩子的游戏智慧,体验游戏快乐。

现象四:

中班幼儿游戏范文2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桌面游戏 合作行为

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首次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的要求,而“合作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桌面游戏中,幼儿自由交流交往的机会多,从而促进了合作行为的产生。

一、现状描述

(一)幼儿合作行为正常出现。

案例一:某天早晨,幼儿陶陶来到了幼儿园并选择了插塑玩具坐下来玩。过了一会,小雪也来到幼儿园,并走到她旁边,这个时候陶陶就开始跟小雪聊了起来。陶陶:“我在玩这个,你要来吗?”小雪:“好啊。”于是小雪也拿起玩具开始玩。玩了一会以后,陶陶问小雪:“你在搭什么呀?”“我在搭一个很厉害的吹泡泡的东西。那你在搭什么?”“我在做蝴蝶结。”“好漂亮,那我们一起做蝴蝶结吧!”“好呀!”于是小雪就开始跟陶陶一起做蝴蝶结。

以上案例中,幼儿在进行桌面操作的时候,主动与同伴进行愉快的交流,并且在交流后选择一起实现同一个目标,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也能“商量”、“讨论”,达成一致后再一起完成操作,说明幼儿的合作行为已经出现。

(二)幼儿合作行为出现晚。

案例二:某天早晨,幼儿悦悦来园来得有些晚了,进班时大部分幼儿都已经坐下来玩玩具了,于是她挑选了放着积木的桌子旁边坐下开始玩游戏,这个时候她发现边上的熙熙正在搭一个什么,于是悦悦就说:“你在搭什么?”“我在搭城堡啊!”“那我能和你一起搭吗?”“不行,我要自己搭。”

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在同伴提出合作的建议时并不接受,坚持要自己完成,相对于其他幼儿主动接受他人的合作建议来说,合作行为出现得要晚一些。

(三)幼儿合作行为发展良好。

案例三:某天下午,班级中开展区域活动,幼儿衡衡先来到面具店,准备动手开始装饰,这个时候幼儿彬彬也来到面具店的附近,但还没有决定玩哪个,衡衡就对彬彬说道:“来和我一起玩这个吧,我们要做出最漂亮的面具!”彬彬被这个提议吸引住了,便走过去和衡衡一起做了起来,在做的过程中两个人还会商量哪个装饰品更好看、做完了面具要送给谁等话题。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发现,部分幼儿已经能够主动去邀请别人来跟自己一起完成操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幼儿不仅已经产生合作的行为,而且能够主动邀请别人,可见合作品质的发展已有跨越性的突破,合作行为发展良好。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缺乏自信心。

案例四:幼儿成成在幼儿园里的时候常常坐在位子上一个人发呆,很少与同伴进行交流,上课的时候被老师请到也不回答,但每到放学看到妈妈都会立刻开心地跑过去。由此,研究者得出还没有产生合作意向的幼儿并不是很善于与人交往,或者说不是很善于与自己不亲密的外界的人或社会交往,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只与自己非常亲密的人交往而拒绝与其他人交往,因此,他们产生合作意向的可能性很小,也就很难产生合作的行为。

(二)未脱离以自我为中心。

案例五:幼儿阳阳在与研究者交流的时候明确透露出自己不想与人合作的意愿,当研究者问及原因的时候,她则回答:不喜欢。据了解阳阳是个性格很活泼的小女孩,在刚入学的时候还是一个独生子,家里的父母长辈对这个孩子是百依百顺,研究者认为这可能让幼儿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从而就阻断这种合作的意识的产生。也就是说,幼儿在还没有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时,他们很难产生合作的意愿。

(三)与同伴相处时间少。

案例六:幼儿欣欣在开学第一天来了以后就请了长达一个月的病假,研究者并没有机会与她接触,而在一个月以后欣欣来园了,她是个很安静的女孩,不透露自己的想法也不常与其他幼儿交流,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幼儿由于长时间请假,与其他幼儿、老师的相处时间不多,对他们不够了解、信任,因此在班级中很不自在,也就很难尝试与别人合作,他们产生合作的意向的时间会比一般幼儿往后推。

三、思考与建议

影响幼儿合作行为的原因很多,根据这些原因,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几点仅供参考的建议。

(一)多夸奖、鼓励缺乏自信心的幼儿

研究者认为帮助缺乏自信心的幼儿的第一步就是为他们建立自信心。在平时的生活中,多鼓励幼儿做他们以前不敢尝试的事情,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往,虽然一开始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但尝试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慢慢熟练了,而教师和家长这个时候一定要在旁边鼓励幼儿做,帮助他们与他人构建联系,跨出第一步。

(二)引导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换位思考。

对于还没有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研究者认为教师和家长可以多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比如有的幼儿在吃点心时觉得点心很好吃想多吃一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还有别的小朋友还没吃到,要是你吃了的话,别的小朋友就没有了,如果你是那个还没吃的小朋友那你的一份被别人吃了你会开心吗?你再等一等,等老师全部发完了,如果有多的再发给你好吗?”这样的引导既不会让幼儿感到不舒服,又让他明白必须考虑班级里其他的幼儿,并且让他知道老师是关心他的,会把多的留给他,让他学会等待。

(三)陪伴幼儿、丰富幼儿与外界交往的机会。

对于缺乏与同龄人相处机会的幼儿,研究者给出的建议是:第一家长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分享一些读物,多听孩子的心声;第二在孩子的病情有好转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到社区、公园里走走,亲近自然,与同龄的幼儿多交往。

参考文献:

[1]张婕.角色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J].新乡学院学报,2012(8).

[2]牟燕茹.自选游戏中幼儿合作现象的考察与反思[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中班幼儿游戏范文3

中班是幼儿从平行游戏到合作交往游戏的过渡期。中班幼儿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已有了与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与同伴游戏、玩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交往的经验、合作的意识和技巧,在与同伴的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1)许多孩子羞于主动交往,不会向同伴提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2)自我意识强,不能较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缺少必要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不知道如何与同伴合作,产生了许多交往方面的问题。

角色游戏是学习与人合作和协调能力的主要途径。幼儿在与同伴的平等相处中,要学习如何把自己与他人的期望和需要相协调,学会与他人共同相处、相互合作。许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许多习惯和经历,对孩子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那如何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呢?首先,要求教师要观察为先,在游戏中能发现问题和捕捉好的游戏经验。其次,要求教师在幼儿游戏中采取一定的观察指导策略,有目的地进行师幼互动或引导生生互动,并反思互动效果,及时作出调整,提高角色游戏中观察指导的有效性。本学期,我在观察班级的角色游戏时实施了一些游戏策略。

一、开展游戏之前,注重言语引导

每次开展游戏之前,我们总是针对前一次游戏情境,对幼儿进行再次引导。如上一次发现孩子在游戏之中使用了不文明的语言,这一次我们就提出要求:请使用文明用语交流。同时请孩子们说说什么是文明用语等。如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请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好吗?”“愿意和我合作吗?”……商量语:“……可以吗?”“还需要什么?”“能借我一下吗?”“换一种方法,好吗?”……还有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等。

我们在开展游戏之前,还要介绍新材料、新游戏的使用方法。如我们在益智区里投放了自制棋,并介绍了游戏规则:是两个人玩的,由石头、剪子、布或协商来定谁先耍骰子,再根据骰子的点数走,谁先到,谁就胜利。

二、开展游戏之时,注意观察幼儿

在开展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幼儿的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只有在自由的、主动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观察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游戏时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当然,教师不是单纯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有时候也需要结束潜伏,适时介入游戏。有一次,区角游戏开始后不久,我发现理发店里有问题:发型师奕洁、一诺在争抢客人彦泽,她们只有一个客人,但两个人都想为他理发。奕洁说:“彦泽明明坐在我这边的位子,又不是你的客人。”一诺不理奕洁,对彦泽说:“彦泽,我帮你理发,好不好,等会我们一起玩。”彦泽看看奕洁,看看一诺,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结束了潜伏,走到了她们中间。奕洁一看到我,就哭着说:“徐老师,彦泽明明是我的客人,可一诺非要抢过去。”说完,呜呜呜地哭起来。我问:“你们都想做发型师,可是客人只有一个,除了抢生意,还有别的方法吗?”奕洁还在哭,一诺则低下头动起了小脑筋……过了一会儿,一诺说:“我们可以再去找一个客人。”我点头鼓励她去这么做,不一会,她把烛琪拉过来做客人了。

在游戏中,我们还注重让能力强的帮带能力弱的,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我们班张某、田某某等属于能力弱的,我经常发现他们会落单,没有朋友与他们一起玩。他们也很少主动和同伴交往,在角色游戏中经常演配角。一天,我发现田某某默默地一个人坐着,我让他去找朋友玩,他看了一眼四周,轻轻地对我说:“我没有朋友。”于是我跟谭某某、肖某某等能力强的幼儿商量,决定以后就让她们带动田某某加入角色游戏。

三、开展游戏之后,注重总结提升

游戏后的交流活动是帮助幼儿共同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平台,同时,它又是一个让幼儿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很好途径。在矛盾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矛盾的双方倾听到,还要让更多幼儿参与进来,并试着理解别人的想法。

像上面那个案例,我在集体点评时问他们:“理发店里的没有客人,怎么办呢?”许多孩子一开始还回答不出来,我就让一诺把她拉客人的方法介绍了一下。接着我再问:“我们想想,小区附近的理发店是怎样来吸引顾客的?”我将游戏情境生活化后,孩子们的思维似乎突然爆发出来:有的说可以做广告;有的说可以打折,降价吸引顾客;还有的说可以设计一些新的发型,贴在门口等。我及时地鼓励了这些孩子,并请他们下次自己来设计广告。

我们在点评时,经常将观察时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孩子们来观察这些图片,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试着想各种办法进行合作:遇到矛盾如何协商解决;当玩具或积木材料不够用时,如何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如何找小朋友协助;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如何主动帮助他等。通过这些合作情境的描述,使幼儿逐渐学习了合作的方法、策略,并在合作中学会了合作。

我们在点评时,还注重为孩子树立榜样。中班幼儿的同伴意识已逐渐增强,榜样的作用对于幼儿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对在角色游戏有合作行为的幼儿进行了积极评价和鼓励,以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

四、及时调整游戏规则

这学期一开始,我们请孩子们挂牌进区角,娃娃家、理发店、爱心医院里谁做爸爸、谁做妈妈、谁是发型师、谁是客人、谁是医生、谁是护士、谁是病人都是孩子们自己说,两两一起玩的现象比较多,角色比较混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在娃娃家里投放了围裙、厨师帽等;在理发店里投放了 “发型师” 工作牌;在爱心医院投放了白汗衫做工作服。这样之后,孩子们的角色就分配得很清楚。

但过了一阶段,我发现这几个区角里的幼儿都争着做主角,客人、病人经常无所事事,而且他们其实是很喜欢在这几个区角走动的。我就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让角色游戏里的幼儿走动起来呢?我和朱老师商量以后,决定大幅度修改角色游戏规则:每个区角就两个插牌,请上课表现好的幼儿进这几个角色游戏区角里做爸爸、妈妈、发型师、医生、护士,其他孩子就做客人、病人。这样,孩子们的上课纪律明显有所好转。但我们同时发现,允许孩子走动了以后,区角游戏的常规会很乱,这应是下学期我们要改进的地方。

当然,孩子的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局限在区角游戏中,我们还注重在户外体育锻炼中设计各类合作游戏,如传球、顶锅盖等;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互相帮忙穿脱衣裤、垫毛巾等。

中班幼儿游戏范文4

关键词:数学教学;序号;游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考虑学生数学认知上的特点,要将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作为教学目标,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在游戏中学。将教育活动游戏化,可让幼儿在游戏中激发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游戏中获取和掌握数学知识。本文就以幼儿中班数学1~10的序号学习为例,谈谈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一、教育游戏化对幼儿学习数学的作用

绝大部分幼儿在上学前没有经过学校正规的数学教育,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只是停留在能机械背出数字顺序层面,他们对基础数学知识的认知其实都是相当有限,若幼儿园老师只是单纯对数学数字的书写、排序,简单加减运算等内容进行讲解教学的话,很容易出现学生听不懂或者根本听不进去的现象,时间久了反而会引起对数学学习的反感,对幼儿以后系统接受小学、中学的数学教育造成影响,因此幼儿园的数学老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是众所周知的,若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吸引力的游戏中的话,可以通过幼儿对游戏的关注,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和掌握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二、幼儿数学1~10的序号教学中利用游戏促进幼儿学习的实践分析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常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可以很流利背出10以内的数字顺序,也可以较熟练地将这些数字排成倒序,但是当老师要求学生按照倒数的顺序进行排排站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当幼儿中班在上1~10的序号数学课时,老师就可以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游戏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字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认识10以内的序数,并会从不同的方向辨别数序,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创设游戏情境。可以制作图像幻灯片,没有条件的话,教师也可以手绘或者打印一些图片,画出一个有六层,每层有十个房间且每个房间都住有不同小动物的一个动物之家。再分别在一张卡片上画出动物之家里所有的小动物。在课程开始之后为幼儿营造一个帮小动物们回家的情境,并一一为幼儿展示动物之家和动物之家里所有的小动物们。这时,幼儿看到一个个色彩鲜艳的可爱小动物时就会表现得很激动,很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也都会集中在老师说的话中。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数一数,尝试着说出每个小动物的家都在哪一层的哪一个房间里。游戏情境中的幼儿就都会积极地帮小动物回家,在一次次的帮助中加深对数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除了做卡片让幼儿帮小动物回家的游戏之外,老师可开展的游戏教学活动还有很多。例如,为幼儿再创设一个去小动物家里做客的游戏情境,老师说:“小朋友们,动物之家的小动物们要求我们去他们家里做客呢,你们想不想去啊?想去的话要先按老师要求的顺序排好队哦!”然后老师就要每一个幼儿安排特定的顺序,有的是正数第三位,有的是倒数第五位,总之是从不同的方向安排小朋友们的顺序,让小朋友们自己进行排序站位。即便有的小朋友的站位会发生错误,老师需要对其进行鼓励,并适当引导他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幼儿不仅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游戏的快乐,也真真切切地学会了从不同方向准确辨别数序的技能。

从知识层面来说,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内容是最简单和基本的,并不要求幼儿可以有多少数学知识的积累,但是对幼儿园学生的数学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游戏化中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中班幼儿游戏范文5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4~5岁幼儿与人交往的愿望欲渐强烈,但由于处于角色的“归属感阶段”,中班又是人与人交往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冲突幼儿间常有类似的对话:“这就是我的就不给你”“我家里谁谁教我这样的”“在家里,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做的”等等。显然,在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经验丰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成为了解决幼儿与幼儿间的冲突的重点。笔者考虑到中班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考虑到家庭及亲子交往对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遂以“亲子游戏”为发展、提高的平台促其发展。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亲子游戏系在亲子感情基础上,以家庭内父母与幼儿间的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促进幼儿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发展,使其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活动。那么,如何利用亲子游戏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呢?显然,这为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提供了契机:家长明确定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解疑答惑、尊重差异、灵活指导。

一、向家长阐明游戏重要性,破除“游戏不同于学习”的传统观念

在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中开设“亲子游戏”专栏,帮助家长获得、理解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平台,围绕“疑难困惑”展开讨论,寻找解决方法等,促使家长对幼儿年龄特点和游戏作用“再认识”,利于亲子游戏的有效开展。

二、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1.父母自身提高

幼儿天生好模仿,而父母则是其学习的榜样。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文化修养。不少研究表明,父母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关系。知识文化水平越高的父母,他们越倾向于理性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年龄特征,理性地对待孩子问题,很少粗暴地对待孩子。

2.态度改变

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家长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势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异常态度。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充分尊重,在对待其教育问题时,要考虑其年龄特点,聆听心声,多多沟通等。两个个体拥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切忌将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

3.亲子沟通

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每周两至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二小时。沟通的内容可以根据游戏开展情况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产生。沟通时,尽可能多的给予幼儿充分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从而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当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情绪发泄对幼儿成长来说也很重要。每周让孩子发泄一次,让孩子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耐心地听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耐心地接受,不反驳但可做一定解释。

4.在游戏中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1)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在游戏结束后,物归原处。

(2)根据幼儿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游戏前,与幼儿一同协商选择游戏材料并进行明确分工。游戏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暂停游戏讨论解决方案等。

(3)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家长要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兴趣爱好,应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幼儿,切忌体罚、溺爱或逗乐幼儿以在游戏中与幼儿结成平等的玩伴关系。 如有特别问题无法解决,家长可与老师及时沟通合作解决。

三、精心设计亲子游戏内容,提供系统方案

亲子游戏多以养为主,教养融合。在注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创设丰富、适宜的环境来实现大脑与环境之间有效的物质和信息交换以达到“自然发展、和谐发展、充实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方案的设计上应注意。

1.游戏多样化

不同游戏预设目标多指向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获得,可体现不同的发展方向,促使幼儿获得多重发展。每组家庭能够找到适应自己的游戏以激发家长参与的热度。

2.游戏设计源于生活

无论是材料投放还是场地利用,多选用幼儿常见、熟悉的资源,如扑克、靠垫等。在玩法设计上,可改编经典游戏,如捉迷藏、丢手绢等,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熟悉有趣的游戏可为游戏玩法的创新提供可能。

3.实现“寓教于乐”

活动方案中,应当包含活动的有效引导和现场支持,让家长逐渐明白“在游戏中如何观察幼儿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等教育观念,促使家长的指导行为也逐步从“茫然――尝试――顿悟”过渡并逐步提升。

四、家园互通、及时反馈、适时调整

中班幼儿游戏范文6

一、创造良好环境,激发交往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交往环境。一方面,教师要热情地对待幼儿,经常给他们灿烂的微笑和温暖的问候,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像妈妈一样喜欢自己。对于幼儿的主动接触,教师要用肢体或言语等进行积极回应,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交往体验。另一方面,教师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如两位搭伴教师间的关系、教师与保育员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间的关系等等。当幼儿看到教师与他人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友善相处,友好合作,他们也会学着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同伴。

二、创造多种条件,提供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是在与同伴的接触中形成和发展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幼儿的交往概念就很难形成,交往能力也就很难发展。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条件,提供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交往,感受交往的快乐。

教师要经常鼓励他们敢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并尽量给他们说话和游戏的机会,增强他们的交往自信,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与同伴交往的障碍。

三、教些技能和方法,促进交往的质量

幼儿缺乏生活经验,更缺乏交往经验,为了使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人,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教幼儿一些简单而实用的交往技能和方法。

如,要将教育幼儿礼貌待人渗透在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要求幼儿和教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

总之,中班年龄是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期,更好地支持、促进和巩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