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后知不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而后知不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1

一、博学知新

为人师者必须勤奋学习,博学知新,不断充实提高完善自我,而后才能为师。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师要以创新的精神把自己所学的系统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提高其道德觉悟,发展其智力,培养其能力,开拓其创造性思维,使其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自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切实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实为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二、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模范行为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人”必须先“正己”,只有正己于先,方能正人于后。墨子的“以身戴行”和孟子的“教者必以正”都解释了为人师者以身作则的极端重要性。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思想品质、作风行为都在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学生的可塑性极强,他们不仅向书本学习,更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端品为先”,以身作则。

三、教学相长

传统师德对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也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如《礼记·学记》中所讲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而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师通过施教而知道自己还有不甚明了之处。学生知不足,就会反省自己,奋发学习;教师知不足,就会自强不息,增益其所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2

现在的孩子真的该好好学习这句话了。从字义上去理解,我想就是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把学习当作一回事来做,这里的“好”即是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一般的好,不是强迫的好,而是发自内心的、出自求知的、来自远大理想的好,两个“好”就体现了一种切切实实的、脚踏实地的那种学习姿态,没有做作,没有虚张,没有花哨,只告诉你学习应该是“好好”地学。还有呢?就是要“天天向上”,这里既是“好好学习”的目的,更是培养人才的目的。人生就不是完善的,学而知之,学而善之,要告教化才能不断进步,“向上”即是从善,要有好学的精神,要有见贤思齐的思想,要能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情操、有文化、有知识、有才干的人。“向上”是一切的“上”,所谓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凡是值得学的我们都要学,凡是不可学的坚决不学,而“向”更能说明一种自觉主动的姿态,一种积极奋发的样子,从善如流的心情。而且“向上”之外,还在于“天天”。一个人要进步不难,难的是每天进步,哪怕是进步一点,这里有希望、有责任、有寄托,是对少年儿童殷切的期望、真诚的教诲。

想来这种话不是随便说出口的,尽管它朴实得就像一张白纸,明白得如同一杯开水,但它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育人当以此为鉴,学子当以此为镜。

人若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可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学而不厌了。人若能每天进步一点,我们又何愁事业不成、功名不就呢?而“学”不仅是学生的事,“学”也可以是任何人的事,唯有学,然后知,而后又博又专,唯有学,才知不足,才有创新,才有改革,才有活力和希望。人如此,社会如此,世界亦如此。道如此,佛如此,上帝亦如此。

如今,我们很多学生丢却了这一把金钥匙,当令我们这一辈感动得流泪的画面只能引起他们嘻笑的时候,当真挚的情感付出只换来嗤鼻一笑的时候,试问,人文精神何在?学问精神何在?人类真正文明求索的精神何在?人而不知其耻者,比比皆是,道义放在一边者,举目俯拾可得,好学求进只作笑谈者,摩肩接踵。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3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6、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11、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1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1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8、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9、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22、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2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7、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3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3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41、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4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4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4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4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50、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53、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4、见侮而不斗,辱也。

55、多行不义必自毙。

56、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57、哀哀父母,生我劬(qú ,过分劳苦)劳。

5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60、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6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6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6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6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6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6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6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68、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6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7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7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7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7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7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7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7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7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7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8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8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83、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

8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86、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8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8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8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9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91、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

9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93、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9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9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96、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9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9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9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0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0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102、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0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0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0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0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07、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0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0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1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113、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114、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16、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清增广贤文

1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4

2、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柏拉图

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遇

5、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达·芬奇

6、宽恕而不忘却,就如同把斧头埋在土里而把斧柄留在外面一样。——美国.巴斯克里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8、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1、生活就是战斗。——柯罗连科

12、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13、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15、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16、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雨果

1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18、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西塞罗

19、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2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1、辱,莫大于不知耻。——王通

22、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鲁迅

2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24、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6、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27、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28、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结果是甜蜜的。——法.卢梭

2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0、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2、私心胜者,可以灭公。——林逋

3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34、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也可以远害。——洪应明

35、学无止境。——荀子

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3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3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9、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40、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41、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当从忠厚。——薜渲

4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4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44、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林宽

45、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6、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47、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法.雨果

4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9、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爱因斯坦

50、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51、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5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53、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薜渲

5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5、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5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5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58、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59、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62、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6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6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6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66、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67、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普希金

68、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列宁

6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70、知耻近乎勇。——孔丘

71、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7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73、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

7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7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76、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斯宾诺

77、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78、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俄.普希金

79、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80、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82、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8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85、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86、酿蜜不嫌花少;读书不弃分与秒。

8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88、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89、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

9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1、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

9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93、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94、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95、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96、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97、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9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5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1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1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1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2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2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2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2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2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2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9、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3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3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33、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35、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3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3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3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4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4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43、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44、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4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4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4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48、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4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50、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51、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5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53、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5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5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5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7、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58、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59、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60、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不须多。——王安石

6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6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6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6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6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6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6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6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7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7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7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7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74、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77、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7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7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8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81、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8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8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8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8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6、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8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8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8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90、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91、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9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9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4、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9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96、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97、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9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9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10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01、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0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10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10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0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0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07、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0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0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110、《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11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1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1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115、学无止境。——荀子

11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17、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118、玩物丧志。——书经

119、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120、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1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2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123、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24、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12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26、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2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12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1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30、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3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13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33、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13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13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36、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13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3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13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140、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1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4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4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4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4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14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14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4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6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文言文断句。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上个世纪“五四”之后才产生的。过去刻板印刷的时代,文言文根本没有标点。有的只是“句读”,即在一段文字的结尾加一个“O”,称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结束;在句间停顿的字旁边加一个“、”,称为“读”(d u),表示语气的逗留、舒缓和停顿。所以韩愈在其《师说》中才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书籍,为节省版面,甚至连句读也没有。

现在,我们同学的课业任务增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只抱着经书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文言文,但是,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学习与继承的需要,断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应该学习并掌握。也因此,《北京市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断句”作为一项考查内容明确列出来。这是有其深意的。

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呢?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练习?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

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

例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例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其可怪也欤!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年》)

例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矣。”(《 国 语· 晋 语 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

(1)感叹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也,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③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感叹句,同时也都是带有标志性语气助词的句子, 断起来并不难,老师笔记《文言文断句》。

(2)骈偶句

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如: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③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文中划线部分,句式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语义节奏和语音节奏感都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正是骈赋体文章的特点。断句,正可以根据这一点,理解了其中一句,其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初读时,可以前后比照,反复斟酌,再行推断。

或以为这样的骈偶句只出现在辞赋这样的以整句为主要句式的韵文当中,其实不然,在一些散(散句)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称、整齐,有节奏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们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表露。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以辞赋为文章正宗,赋体文字一直是文人展露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成为古人必学的重要文体。所以,即使写散文,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笔下流出一些整句来。如:

①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问答句

在文言文中,无论是叙事性文章还是议论性文章,都常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曰”,此外还有“对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转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语句,常常要在这些“曰”字后断句。如上面例5。课文中的例子如:

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里要注意,和“曰”字有关的句子,其前面断句的位置很重要。断与不断,断在哪里,很有讲究。一般地说,如果前后联系比较紧,或者前面是对“曰”的修饰,一般不断。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6: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划线部分的句子,如果诵读的节奏快一些,“之”字后可以不断,“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相反,诵读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顿,读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两种断法,并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都可以。考试时为阅卷方便,一般也不会在这些地方出题。

但是有一种情况需特别注意。比如下面一段:

例7: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唐孙樵《书何易于》)

划线部分的断句,是一问一答。“曰”字后肯定要断,问题是“曰”字前面怎么断,断在何处。不看下文,仅看“曰”字前,“刺史惊问易于曰”,可以有两种断法:一,“刺史惊问,易于曰:……”。二,不断,即“刺史惊问易于曰:……”。这两种断法,表现了对文章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问,何易于答,即“曰”字后的话是何易于说的,而后者就变成了刺史问,即“曰”字后面的话是刺史问的。根据下文,可知这话是何易于说的,因此,第一种断法正确。

再看一个例子:

例8: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文中画线部分“曰”字前也有两种断法:一,“扁鹊请除,左右曰:……”,这种断法表明后面是“左右”说的。二,不断,即“扁鹊请除左右曰”,这表明“曰”字后面的话是扁鹊说的。根据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种断法是正确的。

如果在这些地方出题,那就不仅考查了句读,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

(4)对应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还有内容上的相关性。利用这些特殊的句子,可以在断句方面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提示。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9:

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魏邯郸淳《笑林》)

文中画线部分,有两个前后对应性的句子。一个是“竖执之,不可入”,一个是“横执之,(亦)不可入”,这表明叙述的是两个相关的不同的方面,前面断了,后面也要同样断;后面断了,前面也应相应断。如果断成:“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就打破了前后句子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断法应该是:“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四、参考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文里有很多固定的词语结构,常常是单独运用的,必须和其他句子划分开来。如:

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孟子·离娄下)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虽”相当于今天的“虽然”,“然”是“这样”的意思。必须注意其区别。

也有些是和其他句子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断开。如:

①是近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

类似的词语在前面讲发语词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多谈。

有些词是表示时间的,如:俄、俄顷、俄而、无何、居无何、顷之、须臾、有间等,也不能断开。

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于、中期、骑劫等,我们阅读时常犯的错误是不把它们按人名来看待,而是望文生义,从而影响我们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判别的方法,是看它们是否在文中反复出现。反复出现,往往就是作为独立的词语结构存在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就可以判断为专有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