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名著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范文1

关键词:初中;名著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83-02

经典名著,穿越时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会让青少年终生受益。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语文课标中要求初中生"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应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呢?笔者谈谈浅见。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悦读"名著

名著阅读的引导要有趣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要"多方善诱导",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向,激发他们对名著的浓厚兴趣,才会实现名著的"悦读"。

1.1课文引路,"诱"读名著。有的课文是名著的节选,可把它们作为引子,诱导学生进入名著神圣的殿堂。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了《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荒岛余生》,九年级上册选了《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和《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它们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文笔深得学生青睐,再通过朗读比赛、编演课本剧等形式深入展现其魅力,便会吊足学生的阅读胃口,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推出原著,会有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1.1.1要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1.1.2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如,开展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活动",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时间长了,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话题,成了大家心灵的需求,学生觉得,不读点名著,似乎挺没品味。

1.1.3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媒体造势,"引"读名著 。许多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都有同名的电视连续剧;散文集《朝花夕拾》有对应电影《风雨故园》;小说《童年》有对应电影《我的童年》……在读某部名著前,先组织学生在光影世界中"阅读"--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片段,再设计相关的语文活动,通过层层渲染、不断造势,吸引学生去读文本。

1.3开展活动,"促"读名著。初中生思维活跃,但看问题缺乏深度,思维的表面化导致了阅读的浅层次。教师应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通过读书报告会、撰写颁奖词、手抄报展览、名著故事会、诵读大比拼等活动,促使学生阅读名著。

2.教给阅读方法 ,会读名著

文学名著,顾名思义是中外文学史上有定评的,在语言运用方面具有示范性特征的重要作品,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1要关注序、跋和目录。读名著前先阅读书前的序和书后的跋,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和写作意旨,快速有效地理解作品。文学作品往往结构复杂,头绪繁多。让学生浏览全书的目录,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全书的结构,提取内容要点。

2.2要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略读、浏览重在培养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和从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或作品的主要观点。精读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对名著中的重要细节、精彩片段、话外之音,要引领学生静心细读,和他们一起去品味其构思的奇巧,揣摩其布局的精妙,欣赏其语言的优美等,来获取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2.3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历代学者总结出来的读书经验,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做笔记可帮记忆、储资料、促思考、提效率。它包括:

(1)圈点勾画写批注。小到字词,大到书的重点、难点都可在书上画线或做上各种符号圈点;稍纵即逝的零思碎想,亦可记在书的"天头""地脚"或其他空白处成为眉批、脚注或旁批,以备参考。

(2)日积月累作摘抄。让学生摘录妙词佳句、历史典故等,经常翻阅,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摘抄的基本形式有:语录式摘抄,提要式摘抄,赏析式摘抄,研究式摘抄,组合式摘抄。

(3)条分缕析列提纲。指导学生概括出所读名著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或者指导学生写出某一章节的提要和基本内容,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4)评析归纳抒心得。学生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或有感而发补充论证,或评论得失指摘错误,或自悟自得抒写情感,可随时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写作成文。

3.引导自主阅读,善读名著

名著阅读应是自觉的行为,只有主动阅读才会有独立深思和自由人格。

3.1倡导自主阅读,要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名著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恩格斯在《致玛·晗克奈斯》一文中说"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本名著,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们要允许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

名著阅读范文2

笔者归纳总结了10种名著简答题的题型,分析了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并分析一些简答题,希望能够对这种题型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一、情节复述题

这十部名著基本以小说为主,而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和环境。因而这三点是考查的重点,事实证明,这三年的高考简答题大部分都离不开这三要素。情节复述题的三个关键词是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否则该情节就不完整了。此外这一题型是较为常见的题型,难度系数也较低,建议在平时训练时可倾向于稍微陌生化的情节,大大小小的资料上反复出现的复述题估计不会再考查了,毕竟高考题还是需要创新,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

二、人物形象特点题

分析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对此的评价。一般而言,名著简答题重在对前两者的考查。如果题目中明确指出性格特征、形象特点这样的词语,那么学生作答时只要抓住性格就可以了;如果题目中并没有明确导向,学生需同时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此外概括人物性格需注意两点:第一,运用四字短语,这样言简意赅,整齐明了;第二,多角度考虑,层次分明,分析深刻。

三、环境题

环境题容易被考生与老师忽略,其实这种题型是相当重要的,如,09年考查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就是一道环境题,荣国府就是《红楼梦》中众多人物上演悲欢离合的场所。环境题的考查只要重视并不难,因为十部名著中重要的环境并不多,最主要的有荣国府、大观园、荆州、雷雨、周公馆、高公馆、边城、丹麦、索漠城、大海、鲁镇等。在分析时,需要从特点及作用两方面去考虑。

四、含义分析题

分析含义题可以分析重要语句,也可以分析重要词语(如,题目)。10年的高考题分析了《老人与海》中的名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因此,在复习时有必要将重要语句和重要词语单独列出来思考分析。

五、原因分析题

阅读名著要想收获颇丰,一定存在追问探究这一环节,只有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探究,理解得才会更深更多。原因分析题就是思考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鼓励学生思考得更深入、更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与能力。这种题型一般绝不可能是一方面,学生要多角度思考,角度越多,你的答案越严谨慎密。

六、意义分析题

名著的魅力不仅在于鲜明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更在于它深刻的意义。追问这个人物的意义,追问这个情节的意义,追问这个环境的意义,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意义分析题一般都涉及到主题与时代。

七、作用题

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题型,出题角度多变,范围极广,然而名著阅读中的作用题与现代文阅读中的作用题有很大的不同。名著阅读中的作用题很少涉及到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内容的理解。因而在分析作用题时要联系情节、人物、环境与主题,这样才能找到答题的方向。

八、概括题

概括题是最近两年来高考的新宠,确实也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题型要求很高,不仅要熟悉考查的内容,而且还要求用精炼的语句概括表述。首先,在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概括能力;其次,在阅读名著时,对于一些可以概括的重要内容需特别敏感,自己有意识地去概括,去归纳总结。

九、关联性题

关联性题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具体而言有下面几类:

第一类:几件相关事情之间的逻辑性。长篇名著的特点是情节错综复杂,盘根交错,因而把多件事情放在一起考符合长篇名著的特色。学生在复习时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事件,而要联系前因后果,前后贯通,整体思考。

第二类:多个人物的联系、对比和分类。在名著考查中,可以单个地考查一个人物,也可以同时考查几个人物,而且在几个人物的联系、对比和分类中更能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类:一个人的多重性格或其性格变化过程。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所以分析一个人需动态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考虑。

十、技巧类题

名著阅读范文3

关键词: 阅读 兴趣 体验 积累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在阅读中才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把握语文学习的真谛。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规定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阅读课,早应走进语文课堂,而要延展于课堂之外。实践中我们发现,阅读是孩子精神家园的乐园,尤其是阅读名著。在阅读中,他们可以享受乐趣,思维可以自由驰骋,能获得创新的源泉,思想可以得到升华,情操可以得到陶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

阅读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说明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语文教学才有质的飞跃。名著的天地非常广阔。阅读名著,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广泛的文学背景相结合,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但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指导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个性,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读者。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做好学生阅读的导航者,我结合一些教学体验,谈谈认识。

一、强化教师“导”读

我们经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用我校的一个宗旨来说,你如何要求学生,就要如此要求自己。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路上走得更远,首先教师要有阅读意识与阅读体验,做经常阅读的人。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阅读体验,没有博览群书,却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名著,那么无异于纸上谈兵。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广阔。语文教学,不能仅囿于课本,而要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教师作为学生名著阅读的导航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名著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阅读名著对他们身心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我们读名著,如同站在文学巨人的肩膀上观人生,识社会,看天下。余秋雨先生说:“名著其实就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当你攀上这座知识的顶峰时,你一定会有“一览众山小”的眼界与胸怀。那么,学生阅读的就不仅仅是书籍,而是人生,是境界。

二、激发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产生了兴趣,就无需老师的说教与督促,自然而然,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阅读,这才算是真正走近了名著。《围城》中说,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其实阅读教学,也提倡内外结合。就是以课本为契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项链》一文时,我发现学生对莫泊桑的作品比较感兴趣,借机简单介绍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两个朋友》,并推荐他们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同时推荐很多其他外国名著,如:《复活》、《巴黎圣母院》、《简・爱》等。后来在一次名著交流会上,有学生比较深刻谈到了阅读《羊脂球》、《简・爱》等名著的体验。在惊喜与惊讶中,我明白了,学生的眼光也在课外。兴趣,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内的文章,更激发了他们阅读课外名著作品的渴望。

三、鼓励学生“多”读

阅读名著,贵在体验。名著阅读教学,应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我的名著教学阅读的时间,既安排在课内,又延伸于课外。课内,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语文课或自习课进行阅读。阅读的时候要求“用笔”“用心”。“用心”就是静读,全身心投入地阅读。“用笔”,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如对好词好句的积累,人物的认识,环境描写的点评,作品情感的感悟等及时做好笔记。课外,可利用周末、节假日阅读。久而久之,阅读习惯养成了,我也不用三令五申地要求了,到时间,他们都会自觉阅读,如同履行承诺一般。还每两周安排一次名著交流会,将他们短期阅读或长期阅读的感受做一次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组员轮流展示,并将好的交流成果编辑成集,作为班级阅读笔记保存。撰写读后感,也是促进名著交流的一种形式。读后感的撰写,不限字数,不论语言,只重感悟和体验。这样,日积月累,既扩大了阅读的信息量,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力和表达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四、引导学生“会”读

名著阅读范文4

这组调查数据显示,我校绝大部分初中生不能坚持阅读完整本原著,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种阅读现状下,老师和学生为了应对中考名著检测,必然用练习代替读原著,这种现象被称为“伪阅读”。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地市中考名著检测题以“文段阅读题”或叙述故事情节为主,这些考题力争杜绝“伪阅读”,引导学生回归名著“真”阅读,即从头至尾读原著。要实现名著“真阅读”,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阅读任务。下文,笔者将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落实名著“真阅读”。

一、阅读时间的落实

保证适量的阅读时间,是实现名著“真阅读”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本校抽样调查显示,造成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大困难是作业太多,没时间和精力阅读。解决这一矛盾的较好方法是教师进行作业内容的调整,把名著阅读纳为学生的语文常规作业,确保学生每天有至少15分钟的名著阅读时间。为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课文相关的读读背背的任务争取在课堂上多完成一些。这样,名著阅读不占用学生其他科作业时间,家长才会支持,学生也乐意完成阅读任务。

二、阅读计划的落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师生必须落实阅读计划,既能明确阅读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又能有效地督促阅读进度。

首先,落实学期阅读计划。结合课本“名著导读”,明确本学期要阅读几部名著,同时明确每部名著阅读完成的大致时间。如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涉及《骆驼祥子》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作品,期中考前阅读《骆驼祥子》,期中考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其次,落实每部作品的阅读计划。

1.明确阅读目标。从头至尾读完整本原著;及时做读书笔记;能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

2.明确阅读量和阅读进度。明确每天的阅读量有两大依据,一是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二是学生每天需安排的最小阅读时间。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45万8千字,笔者任教班级学生平均阅读速度为450字/分钟,每天安排15分钟的阅读时间,10分钟左右的做读书笔记的时间,这部名著需要68天才能读完。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公式“总页数÷68=?”,得出每天阅读的页数,然后要求学生填写日期进度表,明确每天的阅读进度,也方便教师和家长的督促、落实。

三、阅读方法的落实

1.落实基本的阅读方法。教师应加强对基本阅读方法――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指导和落实。阅读一部名著,用浏览的方法看序、跋、目录、索引、后记等内容,了解作者的重要主张和书的大纲架构。对每天要完成的阅读内容先用略读的方法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整体感知所阅读章节的内容要点,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再用精读法,或阅读经典情节,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研读重要语句、揣摩重点字词,或理解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落实做读书笔记。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教师必须落实做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1)落实读书笔记的格式和形式。学生须掌握读书笔记的基本格式。除了文章内容,还要注明作品出处,包括书名、作者、版本、页数和日期,以便日后引用时查找核对。名著的文体不同,读书笔记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诗集《繁星・春水》的笔记形式可以是摘录经典诗句并加以赏析,或写读后感;科学小品《昆虫记》的笔记形式可以是“叙事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笔记形式可以是概述情节并注意摘抄名言,或分析人物形象,或写读后感。

(2)落实读书笔记的内容。每读一部名著,教师可以给出读书笔记的范例,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如小说的读书笔记,概括内容时要注意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注意准确记录小说的细节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第一章,大部分同学做的读书笔记很简单:“保尔报复神甫,把烟末撒在了神甫的复活节用的发面里,被学校开除了。他到了车站食堂工作。”教师示范如下:“十二岁的保尔因打架被神甫带到了高年级上课(事情的起因),保尔对《圣经》和生活的出入有所质疑,神甫把他打得鼻青脸肿。保尔因为报复神甫对他的侮辱,把烟末撒在了神甫的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事情的经过),被学校开除了(事情的结果)。他到了车站食堂工作。每个月八个卢布(细节内容)。领班弗罗霞告诉了保尔的工作内容:倒开水、烧开水、擦刀叉(细节内容)”。学生学习范例,坚持做完了整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既锻炼了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也为快速回忆名著内容提供了线索,还为解答试题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3)落实读书笔记的完成。做读书笔记是艰苦的,教师不及时跟进、落实,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检查读书笔记的完成情况。可以一周安排一次检查,查看读书笔记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是否有缺漏;也可以在阅读交流活动中巡查,并要求及时纠错和补缺补漏;还可以请读书笔记做得较优秀的同学当老师的小助手,隔两三天检查一次同学们的读书笔记,帮助做读书笔记有困难的同学,并督促其及时跟上阅读进度。

四、阅读内容的落实

教师同样要采取多种方式落实阅读内容,防止半途而废现象的发生。落实的方式主要有:

1.课前五分钟名著阅读交流。据笔者实践,利用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时间进行阅读交流,是落实阅读内容的主要途径。交流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促进交流活动顺利进行:

(1)根据名著的文体特征采取适当的交流方式。诗集《繁星・春水》适合读、背、赏析;传记《名人传》更适合说说自己的感悟;散文《朝花夕拾》适合提出阅读疑问,师生一起解答;小说《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等,适合概述或复述故事情节。

(2)每天定人、定量、定时。一般是按座号每天安排两位同学到讲台上与大家一起交流;提前告知每位同学交流内容的起始、结束部分;每位同学交流时间为两分钟左右。对能力较弱的同学可降低要求,比如可以让他们用复述的方式,完成普通同学二分之一的交流任务。

(3)要求并鼓励学生敢说。每次交流任务结束,教师应对学生的声音是否洪亮、吐字是否清晰、表情(包括肢体语言)是否自然等方面加以点评,评价时以鼓励为主,激励引导学生敢开口说,敢声音洪亮地说。

(4)及时纠错或补缺漏。每位同学交流内容结束,座位上的学生或指出讲台上同学概述内容的错误之处,或补充其遗漏之处,或解答疑问,教师则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学生读书笔记上的错误、缺漏之处。

2.检查读书笔记。这点,上文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3.适量的检测。检测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迁移。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使用有阅读练习题版本的学生与全班同学共享阅读练习题,加强对章节内容的掌握和答题能力。整本书阅读结束,教师要精编检测题,编写的检测题要广,要细,要重点突出。“广”是指试题涉及的内容全面,涉及作家作品、主要内容、典型事件、写作特色、阅读感受和体验等。“细”是指对名著的主要情节要注意细节内容,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是保尔在什么境况、什么时候说的。“重点突出”是指针对考题“深阅读”的倾向,重点训练学生对情节的概括和表述能力、对经典语段的鉴赏评价能力。同时,教师要落实检测题的复习和巩固。复习方式可以是同学之间在课间互相抽查;也可以是利用课前五分钟活动时间,教师进行抽查和点评;还可以是学生结合读书笔记的内容,对检测题进行补充,出题考同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现名著“真阅读”,师生都需要韧性,教师要进行有效落实,学生要坚持阅读,日复一日,学生养成了终身受用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名著阅读就不再是学生考试的障碍。

参考资料:

名著阅读范文5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是促使学生搞好阅读的关键。

第一,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是名著的节选,我们要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我们可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切入,每到精彩处戛然而止,一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真让学生"欲罢不能",由此吸引大批学生阅读原著,一睹为快。

第二、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推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思考,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例如:语文课前三分钟"名著推荐活动;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话题,成了大家心灵的需求,学生觉得,不读点名著,似乎挺没品味。这样,从交流的需要出发,学生从名著中就能读出乐趣,读出成就感。

第三,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许多名著都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近来还出现了"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有很多名家对名著的讲解,例如: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周思源《品红楼》等等。在学生阅读名著前,先让他们看影片、听讲解,层层渲染、不断造势,诱导学生去自主地阅读有关书籍,使关切的心情变成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明确的阅读目标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关键阶段。所以要使阅读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就必须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参照课标和教材,我把初中三年的阅读目标设定如下:

七年级(上):必读:《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七年级(下):必读:《童年》《昆虫记》

八年级(上):必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八年级(下):必读:《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九年级(上):必读:《水浒》《傅雷家书》

九年级(下):必读:《格列佛游记》《简o爱》

三、形式多样的阅读引导

学生的阅读是为了有所得,所以必须有一定的阅读指向。正如北京大学教授蒋绍愚说的"不加引导,就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读一些通俗文艺、消遣作品,而终身和经典无缘"。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是非常必要的,由此我们可作以下方法指导:

(一)精读。

精读适用于篇幅短小、精美的文章。精读就是逐字逐句反复诵读、仔细揣摩、精心钻研、寻求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要求读者能通过推敲词句、准确地理清文脉,把握中心意思,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构思及所运用的表现的法。精读的内容是对字、词、句、篇的理解。

(二)略读

略读就是粗略地读,是一种只求"观其大略"的阅读方式。略读与精读不同,它着眼于通观大意或专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它要求读者能在大量的快速的阅读中,略去枝节,抓住主干,舍弃次要,抓住关键,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或确定需要精读的重点。

略读的基本特点是纵观大意,迅速把握主要之处。略读的基本特点说明,读者在阅读时注意力多放在那些中心句子上,对说明中心、论证观点的语句可一带而过,着重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主旨。略读是一种有目的、精神高度集中的阅读活动。

精读和略读这两种读书方法,是由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阅读材料和不同的阅读环境所决定的,各有用处,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运用。这两种阅读方法是交叉运用,互为补充的,阅读中恰当的运用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三)朗读。

朗读是一种基础性阅读,是训练阅读能力的必经阶段。简单地说,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大声读出来,本质上,它是一种凭借语音来感受文字内涵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朗读经过目——脑——口——耳——脑的动作转化,要求朗读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心到、口到。

(四)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地读。它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默读不需要逐字逐句细看,常常伴随着跳读和猜读,可以大大加快阅读的速度。默读有助于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运用默读法应注意以下问题:感知文字符号一般不应以字为默读单位,要求在一个极短暂的注视之间接收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一个词或一个词组、一个句子。默读时不能口中念念有词。默读速度要适中偏快。默读是为了理解和记忆,因此要结合笔记,眼观大意,或读后复述大意。

(五)速读。

速读即快速阅读,它是一种从文字中迅速有效地提取所需信息的阅读方法。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读法,是一个由视神经将文字信息直接传给大脑,瞬间完成识别、组合、选择和储存的过程。速读是以理解和记忆为前提的,读得快,理解得快,获得信息迅速,同时要求输入信息也快,这才是高层次的阅读水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速读呢?

首先要养成默读的习惯。

其次要求速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大脑要迅速成反应。

再次,要养成整体认知的习惯。

(六)背诵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古代就有背诵文章的良好传统。背诵该以"理解"为基础。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是经验之谈。现代文学大师鲁迅、茅盾、巴金等人学习写作也都依靠背诵,多读多写。多读多背名家名篇和优秀时文,不但可以丰富语汇、优化语言、养成语感、接受表达经验,而且能吸收文化积淀,获取情感体验,陶冶心灵。读背多了,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典范的语言材料,头脑里就形成了一定数量典范的话语模式,加上经常地表达训练,这样,原话阅读就有了直觉的意会能力,说话写作就能准确地表达。

四、必要的名著阅读训练,与中考链接。

名著阅读范文6

一、古典名著思辨性阅读指导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便是古典名著,教育部门规定教师在中小学生语文课程的教授之中必须穿插古典名著内容的教学,以达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而在现行的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进行古典名著阅读时出现了学生完全不理解、或者仅仅是字面理解的状况。这不仅导致了教学的失败,而且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在此,笔者以《水浒传》为例展开思辨性阅读方式指导的探讨。

二、古典名著思辨性阅读指导策略

1.明确教学目的

在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填式”的灌输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机械地对古典名著进行记忆,而对于思辨性阅读涉及较浅或者根本没有涉及。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学生在阅读古典文学时的一知半解。因此教师明确教学目的是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2.传授阅读方式

在以往的传统阅读方式中,大多采用书本阅读的形式,但是书本知识的枯燥让中学生很难安心下来阅读。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例如《水浒传》的教学可以将电影、电视中的片段进行编辑裁剪,然后让学生以别样的方式进行阅读。

3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学生在阅读名著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思辨性阅读指导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对于思考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可以进行补充,最后达到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的能力。

4.采用递进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接受古典名著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古典名著时肯定会有抗拒心理,因为古典名著一般都很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让学生接受古典名著的阅读。

5.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自然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能讲得精彩有趣,自然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喜欢阅读古典名著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