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范文1

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中,不得不说,空气污染是较为刺眼的一个。然而外国的青年朋友们,于它,中国人并不讳言。之所以不选择,是因为它呈现的只是一个瞬间且并非全部的中国。哗众取宠的人当然没有去读懂中国。

中国是传统的中国,不如就先借“中华美食”来帮你们读懂她。中华美食,如北京烤鸭、阳澄湖大闸蟹等等,星汉灿烂。或许你们也曾经在自己的家乡品尝过这些美食,毕竟世界各地都有中式餐馆。不过,单纯吃过,只能算认识了中国的食物。外国青年朋友们,你们可吃过月饼?吃过月饼,可知道中秋节?你们可吃过粽子?吃过粽子,可知道端午节?中华美食与传统节日“捆绑”在一起的并不少。在中秋节,一家人一起,分吃象征团圆的月饼,赏着圆月,唱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中国的家情怀;在端午节,一家人一起,品尝纪念屈原的粽子,看赛龙舟,吟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中国的国情怀。领略美食,领略传统文化,读懂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当能读懂传统的中国。

中国是传统的,却又是时尚的。不说你们,就连中国台湾的青年人都没能意识到这一点。了解移动支付,则能助你们读懂时尚的中国。我们出去吃饭、买衣服,几乎可以不用带钱包,付账的时候只需要连一下网络,用手机扫扫二维码;而在家里,随时可以用手机里的支付宝、微信等APP缴交水电费、煤气管费。外国青年朋友们,传统的中国并不落后守旧,现在的中国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中国,中国的青年人和你们一样,好奇、进取、创新。我们当然吃得起茶叶蛋,甚至我们买茶叶蛋的时候都是用的移动支付。

外国青年朋友们,你们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中国?街边小报?网络节目?这些渠道大概都没介绍过中国的移动支付。如果你们能来中国,吃一吃中华美食,扫一扫二维码,中国的传统与时尚立刻变得鲜活。如果你们暂时来不了中国,不妨去看一看《舌尖上的中国》,不妨百度一下中国的移动支付。

当然,中国的传统服饰,中国的传统戏曲,中国的共享单车,中国的高速铁路……也能帮外国青年朋友们读懂中国。而中华美食、移动支付,则已呈现了我所认识的中国。中国,她是传统而时尚的。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范文2

小时候,妈妈说我是个对文字痴迷的孩子。

当我还不会握笔的时候,我便用小手轻轻抚摸着书页里的文字,心中油生敬畏之情。

“妈妈,我看到字里边有天使在唱歌呢。”我抬头看着妈妈。“傻孩子,字里怎么会有天使呢?”妈妈轻拍我的小脑门。“天使藏在里边不让妈妈看见呢,我要把她找出来。”于是我很快便学着握笔写字。

我执拗地觉得只要我会写字,我心中那个天使就会出现,飞到我和妈妈身边。所以,我很认真,也很努力,握着铅笔,由横竖撇捺到一个个歪歪斜斜的方块字,再到造句,写文章。

而天使,也一天天地随着我笔的舞动而清晰起来,我细细地用笔,用文字让她更实在……

小学的我是如此真切地热爱着作文!每到作文课,我不再和同桌开小差,拿着笔,在绿色的方格纸上尽情地抒写着我那充满童真的光怪陆离的梦幻。我深信天使在那小小的字里行间必定也和我一起成长着,我那时笔下的文字虽然幼稚,然而却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我也得到了诵读于班上或是额外的写作辅导的奖赏。

你看你看,天使的脸正在浮现,在我小学的作文中,在我儿童的欢乐中……

上了中学,随着对文学作品的日渐喜爱,我更加坚定了对写作的热爱,也看见我心中的天使已在字里行间隐隐地出现了……

我开始投稿,然而每次寄出的稿件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我的写作梦想开始动摇,再加上成长的烦恼和生活挫折如潮水般袭来,我埋怨着命运不公,命运多舛,不再握笔作文,从此一蹶不振。

那一天在电视上看到雕刻家把石头雕成美丽的天使,那一刻,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手中的笔正是雕刻家的刻刀,我也应用笔这把“刻刀”雕出我心中的天使——我的梦想,我对生活的追求。

你看你看,天使的脸再一次清晰了……

我重新握起笔,挥洒我的激情,描绘我的理想。生活的阳光也开始向我投来新的微笑。

我笔下的文字更显成熟理智了,我的作品渐渐开始被发表了,我对生命的热爱也日益增加了……

这一天,我拿着稿件录用通知和被印成铅字的文章,笑着抱着妈妈:“妈妈,我把天使雕刻出来了!你看你看,天使的脸!”

“你这个对文字痴迷的傻孩子。”

时光荏苒,我笔不倦,清茶一杯,夜灯一盏,再构一卷立体美文。

我梦不灭,我心不止,就让天使在文字里和我的理想和信念一同歌唱吧。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范文3

1、修辞开篇,展示文采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动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

在高考作文,你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定能使文章增色添辉。下面例子中,运用比喻、排比,使语言形象生动、气势畅达、音韵和谐。

例:千载风雨兴衰,你,静静地贮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唯有无字碑留下了你的浩叹。抚摸着那凹凹凸凸的碑身,沧桑而感慨,你,只是略略扬起那时柔时刚的嘴角。此时,风,依旧凛冽;苍穹,依旧浩渺,你无语,碑无字,却完整地记下了你的不凡,青史依旧为你长流,在那看似空白的无字碑上,却无限延伸着你——那个唐朝女皇的博大与智慧。(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点点空白悠悠情思》)

2、悬念导入,吸引读者

高考作文在开始写之前,不妨用3-6分钟精心构思,用悬念导入,这样容易抓住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吸引人们阅读,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例:很小很小的时候,总是喜爱看妈妈穿白色的裙子,她那么美,那么快乐,被妈妈牵着小手好幸福好幸福!那时候,妈妈就是我心中的天使。然而妈妈却爱亲昵地叫着我:“安琪,你是天使!”

我不是天使,要不被接进天堂的怎会是妈妈,而不是我呢?(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我是天使》)

3、故事先行,引人入胜

高考作文故事先行,能引人入胜。例子中的“蚌育珍珠”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它具体形象,引人入胜,包含着一个经历艰辛困苦获得成功的道理。

作者叙写的这个故事很好地契合“雨燕减肥”这一话题的深刻寓意。标题中的“它”,正是困难、挫折、艰难险阻等的代称,突破它们,人生将变得壮美无比。作者以这故事先行,既能引人入胜,又切合话题。

例:夏日里的炎热炙烤着大地,不知不觉中,海边多起了游泳的人。向远处望去,几个小孩像在搜寻着什么,带着好奇我走了过去,才知他们是在寻找珍珠……一颗小小的沙砾被蚌无意识地吞噬在嘴里,蚌觉得好痛,似乎有一把尖刀刺向它的喉咙。但一切都无可奈何,只能日日夜夜地把它磨小、磨亮才能将它吐出。终于有一天,蚌被海水冲上了海滩,一个小男孩发现了蚌嘴里的沙砾,把它取了出来,但它不再是粗糙的沙砾,而是一颗灿烂夺目的珍珠,蚌感觉轻松了许多,重新回到了海洋中。蚌育珍珠从此为人们所知,于是它的故事被人们所传颂,生命从此有了夺目的光彩,每一次去海边,我都带着崇高的敬意注视着蚌的艰辛。(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穿过它,生命从此壮美》)

4、引用开头,突出主题

引用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文章开头法,巧妙地借用诗歌、名言、典故、俗谚语开篇,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当然,引用要突出主题,要准确、得体,切忌张冠李戴、弄巧成拙。

例子以引用诗词名句开篇,从多方面多角度论述了“意气”,增强了论证效果,突出了主题。

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5、设问开头,引人深思

高考作文开头围绕主题设问,有问有答,能引人深思,突出主题。看看下面的例子,开头围绕“纵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这一主题,通过一连串的“问”和“答”,开启了思绪,突出了主题。

例:倘若你是一粒种子,告诉我,你会怎样?是等待春天的召唤,还是迫于与寒冬挣扎?倘若你是一掬清泉,告诉我,你会怎样?是任凭风儿的吹荡,还是勇于激起浪花?倘若你是沧海桑田中的一颗沙砾,告诉我,你会怎样?是受命于雨打风吹化成一缕尘烟,还是敢于摩擦出晶莹的珍珠?……大凡成功之士都会选择后者,纵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磨炼出与成功的默契》)

6、破“旧”开篇,反衬主题

所谓破“旧”,就是用逆向思维,从新的角度打破旧有的思想观念,提出新的思想观念。破“旧”开篇,就是先写出旧有的思想观念,然后否定它,并提出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反衬主题的正确。

下面例子中先写出刘禹锡的观点“千淘万路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然后否定它,并提出作者新的观点“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从而反衬了主题的正确,令人耳目一新。

例:刘禹锡说:“千淘万路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那可不一定,就算巨轮上的帆任凭它再顽强,再牢固也有被狂风袭卷的时候。人生亦如此,若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只能说明你的毅志力比较顽强,并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所以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走与停》)

7、比兴开篇,烘托主题

“比兴”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高考作文也可借他物比兴,作为开篇之法。当然,所用的他物,必须与“所咏之辞”有内在的联系。

下面的例子从自然界写起,由物及人,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这里的“比兴”与“所咏之辞”——“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是相吻合的,从而烘托了主题。

例:若生为林木,我当欣欣以向荣;若生为幽草,我当萋萋而摇绿。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范文4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赤壁赋》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就非常精彩。作者面对月夜秋江的美景,先是飘飘欲仙“饮酒乐甚”,但紧接着哀婉、凄切的箫声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阴影,让人不禁怆然而泪下。最终在主客问答之间主人胸襟又得以开阔,精神得以旷达,于是主客两人开怀畅饮,由悲伤又转到了快乐。从乐到悲再转到乐的情感流转和对比使行文跌宕起伏,别有意蕴。在呈现主客问答的内容时,文章把历史上的“一世之雄”和如今的“吾与子”进行多方面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到人生的短促无常。而作者在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的对比分析之中,最终领悟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才又开始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自然美景……读完全文,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是对比手法,让文章变化多姿;是对比手法,让文章意境开阔;是对比手法,让文章充满思辨的力量。

在写作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必能使我们的作文显得色彩鲜明,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在人生中作出正确的抉择。当然,在具体运用时要抓住三个要点:

第一,借助对比强化悲喜感情。如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萤火星空》中,考生先以全家到天目山度假时“父亲提议在山间散散步,大家欣然同意……”开头,再写自己虽然走在昏暗的山道上,倒也觉得“别有一番情趣”,并通过自己偶然抬头,惊讶发现的一片星空“繁星满天,忽明忽暗”,从没见过这么多的星星的“我”于是惊喜地叫大家看,大家也非常叹服这片星空的美,轻松的文字过后作者突然笔墨一转,因为他忽然想到自家楼下灌木丛里的萤火虫消失已经很长时间的情况,并由此想到“生活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里,抬头望见的都是高楼大厦,我们都快忘记仰望星空的姿态了”。更令人悲伤的是由于人们不断入侵黑夜,并私自将黑夜点亮,“黑夜的精灵——萤火虫却被逼退到了不为人知的角落”,在充满忧思的分析后作者提出了“还我们一片萤火,一片星空”的希望。考生假期中远离城市的山间漫步,美好而充满情趣,萤火星空,生机盎然,让人欣喜,也足以感动读者,而都市生活那“萤火星空”不再的惆怅又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悲喜感情的对比,既使文本内容跌宕起伏,又强化了主题表达,令人动容。

第二,借助对比形成今昔对照。如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安然相对不惊飞》中,考生把现代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和古人寻幽探险的“虔诚而小心”进行纵向比较,古人虽然流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美好情景,但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知道适可而止,作者认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又不对其惊扰的方式,这样才会“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作者反思现在人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几乎没有隐藏多少对于高山的畏惧与不安。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丽,“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我相信频发的灾难是自然备受重压后愤怒的呐喊”。到时人虽“登上了山顶,却发觉自己已一无所有。”那样的人类会不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惶恐?考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而去”的原因,提出要想自然与人安然相对不惊飞就要做到“人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的解决方法。作文显现了难得的大思路,虽触及的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问题,却是通过感性具体的古今内容对比表达出来的,既见意趣,又见慧解,更具历史辩证法的意识,让人印象深刻。

第三,借助对比突出对错抉择。如2013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点亮万家灯火》中,考生一开头就写道“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对比式的开头既开宗明义,又突出矛盾多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作者认为“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面对别人的热心你却嗤之以鼻,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作者也反对“虑者,乃忧虑、焦虑”,因为这也非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而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才是值得肯定的。由此自然得出结论“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作者在逐步的对比分析中,不仅针对现实,而且明确正确错误,是非曲直,让人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点亮万家灯火”的方式,令读者涵咏不已。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范文5

经过长期的训练,绝大部分考生一般不会让“艺术的真实脱离生活的真实”而逆乎自然,违背事理,堆砌不真实的材料,而给人以矫揉造作的虚假感觉;也不会因分不清感情的积极与消极、高尚与卑劣,一味“作贱”自己,而使文章脱离真善美的人性定位,打上畸形价值观的社会印记。并且,他们大都能认识到,只有真情才能动人,因而很想张开自己的感觉之网,网住任何一个情感与思想的火花,成就真情之作。但更多的时候,脑中有话,笔下难言;心中有情,笔下无爱;万千块垒,一吐不快。不是太多而泛滥,就是太少而寡淡,读者读来苍白无力,味同嚼蜡。

那么如何写出真情之文,成就优秀之作呢?一句话回答是“嫁与春风巧用媒”。巧借一些媒介,让情有所托,意有所寄,从而使文章情真意切,鲜活动人。

一。以生活的“动情物”为媒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柯汉琳教授在一次报告会上这样明确表示:“现在中学生写作文,越来越有一个明显倾向,堆积华丽的辞藻,通篇使用精美的修辞,但文章中没有考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读起来缺乏真情实感,这些没有实际内容、只是空有一个花架子的作文当然很难得高分……” 柯汉琳教授的话语指出了写出文章真情实感的一个根本所在――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现实的生活,身边的人和事,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关注生活,思考生活,重视人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可贵之处,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我的真实感受,才能成就真情之文。请看命题作文《再见》中的一个片断:

我看见了那个光着脚丫手捧白沙的丫头,正踉踉跄跄地从远方跑来,挣脱了母亲的手,便认为那叫自由;邻家大哥哥的一抹浅笑,让她手中的沙不停地细碎地流;不安分的知了在那棵大树下与伙伴们和歌,她也会认真思考到底把手绢轻轻放在谁的背后……童年呵,童年的那抹纯真的色彩让我双眸顿时如雾霭中的湖泊。但是,每个人都要学着跟童年说再见,虽然多么不舍那个沾满糖果粒的洋娃娃,那声“再见”始终要对一生仅有的一次童年呢喃而出。

短短几行文字,以好几个温馨、甜蜜的生活画面串起对美好童年的回忆,读者也从中获得了对童年生活的臆想和怀念。这份真情的把握,得益于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的源头,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与真实感受。

二。以情感的“触发点”为媒

如果说以生活的“动情物”为媒强调的是对生活的关注与感悟,那么以情感的“触发点”为媒突出的则是自我的融入与体验。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爆发,往往有其特定的触发点,或是绽放在眼前的一朵花,或是不经意中的一句话,或是突然闯入的一个人……考生如能采撷这些触感波澜的“点”,情注于景,情寄于事,情融于理,写出自己最真切的体验,最深刻的感悟,最透彻的理解,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来得独特,来得动人。大凡高分作文,往往融入了自我的深切体验和理解。请看高考满分作文《站在老家的门口》中的一个片段:

不经意就走到了老家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朱红色的门漆,朽蚀了高悬的门檐。叩门的手停在半空,不知该进还是走开。一路的疑问一一跳出,儿时的画面纷至沓来。我们的胡同院还在吗?那棵高大的槐树还在等着我放学回家吧!那古墙焦急地等着我的情书吧!我闭上眼。

作者站在老家门口,目睹岁月印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作者以老家的门为情感的触发点,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表现了久别老家后“近家情更怯”的复杂心情,给全文奠定了一种似梦非梦、亦虚亦实的抒情基调。这种情感是作者再见经岁月斑驳后的老家的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换一个人面对同样的画面,其必不会是产生同样的情感。

三。以灵活多样的表达技巧为媒

除了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真情的载体、用一颗真心摩擦出情感的火花之外,我们还需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表达技巧,来抒写生活,抒发真情。这些技巧可以是细节描写,典型生动的细节往往是抒情的突破口,细节的刻画能达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可以是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双方是两把锤炼真情的大锤,“百炼之后始见真”,在矛盾双方的胶着状态之中最易凸显真情;可以是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传情达意,运用排比对比鲜明有力地说理抒怀;可以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结合,只有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议论抒情,文章内容才见丰富,形象才会饱满,文意才能得到深化和拓展;可以是恰当的文体、合适的人称,书信体、日记体更便于进行情与情的交流,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更适合于心与心的碰撞。如下面这个片断:

我从来没有想过,在很久之后的现在,我需要靠回忆和幻想来体味父爱。仰望璀璨的星空,不知道那里是否有您的眼睛,在俯瞰着大地,俯瞰着我。您可看到,玉兰树已经有三个现在的我这么高了,小时候你把我抱在手上,轻轻一抛,就可超出树顶,现在我使劲踮起脚尖仰望,也望不到树顶的模样。小时候我跌跌撞撞地走路,时不时有一双大手迎向我,现在,我经常栽跟头,难过得泪水直流,我只能在梦中再见那双大手,仿佛又有了巨大的力量,然后抬头挺胸往前走……父亲,您是我心中那抹永远的安详,给我生命以永恒的力量。

这个片断,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以琐忆托起情感,事因情而真切,情因事而感人。其思维在情感的河流里穿梭,语言在情感的波浪里跳跃,读来激荡心灵。

四。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为媒

感情是否真挚动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或激情荡漾,富于想象;或机智幽默,妙趣横生;或委婉得体,合情合理;或寓庄于谐,嬉笑怒骂……让读者或豪情满怀,或开心一笑,或心头大喜,或凝眸深思……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最能撩拨读者的情思,赢得读者的喜爱。请看高考满分作文《只待蓦然回首》片断: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范文6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更应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载体。这些习惯包括作文习惯、阅读习惯、听说习惯,等等。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卷组老师,一直在呼吁优秀的议论文作品。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高考考生的作文很不尽人意,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堪忧。加之高考作文总分60分,占试卷总分150分的40%,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挖掘课本素材便是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方法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也为后来的高考作好备考工作,更符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现在,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素材的学习习惯,结合几个实例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培养意识。激发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习惯意识的培养。这些年来,高考试卷几乎不直接从课本中取材出题(名句默写除外),但是课本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阅读、写作、听说等能力的媒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本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性,对素材的积累,应先课本内,后课本外,读写相联,由易到难。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老师讲课,课外真正拿出时间来积累素材的学生不会很多,而且也费时费力。特别是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就有点“天方夜谭”了。如果我们呼吁学生尊重课本,他们就会发现课本素材其实是很精彩的。同时,教师可以举出几篇灵活运用课本素材而得高分甚至满分的高考作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引导学生挖掘课本中的素材,好好利用身边这个既实惠又方便的素材宝库。

例如,2006年广东省江门市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陆游,一位爱国的诗人,热衷于诗歌,一生勤奋创作。可人的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可大家不能灰心,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了,这就是我的名句。对于此诗的由来,请听我娓娓道来。……

听了我的故事,大家必然有所启悟。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名师对这篇高考满分作文解读时说,“作文素材其实无处不在,只是如何发现的问题,即便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课本素材,只要精心采撷,照样能够出彩”。

二、钻研课本。构筑平台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能力和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有备而来。

为了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素材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花大力气钻研课本,挖掘课本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又如何为观点服务。总之,教师事先要设想出本课素材的实际效用,如适用话题、深度立意、构思布局、精彩语段。

例如,上高二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三课《民为贵》时,笔者选取课本注释(即“武王,指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之子。商纣暴虐无道,他率军打败了商纣,夺取了天下,定都镐京,分封诸侯,建立了周王朝,是古代名君之一。纣,商代最末的君主,沉迷酒色,暴虐无道,曾杀害九侯(又称鬼侯)、鄂侯、比干、梅伯等人,又曾囚禁周文王、箕子等。武王会合西南各族进攻商,商的士兵前线倒戈,纣王失败自焚”),作为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素材习惯的突破点,设想从下面几个角度去思考如何与作文挂钩:

1.学会提炼话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才”、“性格、命运”,等等。

2.对材料认知要具体而细微。“具体而细微”,即对材料要十分熟悉,渗透到细节。有些学生在举例时通常太笼统,甚至张冠李戴,犯一些知识性的低级错误。如果举例论证时注意了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就能提升作文的知识文化含量,从而充分展现出作者知识的深广度和思维的严密性。如“定都镐京,分封诸侯”好过只会说“周武王有武有谋”,“杀害九侯、比干等人”“囚禁文王、箕子”好过只会说商纣残暴,大杀忠臣。

3.材料的陈述要精炼。语言精炼、优美是议论文出彩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长短句、整散句就是使语言精炼的一个好方法。如“武王夺取天下,定都镐京,分封诸侯,建立周王朝”,谓语成分用的几乎都是四字的动宾短语,读起来铿锵有力,使语言具有整齐美、匀称美、节奏感,文采由此而生。

4.运用对比论证。在论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时,可举商纣暴虐无道失天下和武王替天行道夺天下二例。两个素材正反对比,鲜明强烈,完全可以使议论文说理更透彻,更能以理服人。

三、强化训练,深层诱导

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挖掘课本素材的习惯,是在不断地训练中逐步形成的。在训练前,教师应大致预测一下学生挖掘素材时会遇到的困难,如能提出多少话题,能学到什么样的构思。这样,在强化训练中才能及时有效地点拨冷场的学生,让他们凭借教师这根拐杖,顺利实现这节课的目的。若要课堂气氛活跃些,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协作竞争),集众人的智慧,交流出更多的思想。无论是学生个人作答,还是小组的智慧结晶,教师都应及时点评学生问题反馈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并给予诚挚的赞许和科学合理的建议,使学生既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清楚了自己思维中的欠缺所在。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强化训练的过程。

当然,光有这些素材是不够的,笔者又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尝试给课本素材加些议论分析的文字,再由学生毛遂自荐(较困难,习惯了名正言顺地点名回答)或学生推荐他人(也可抽学号等)读出自己的“杰作”。听学生答完后,笔者先赞后评再总结,如总结“隐士与孔子对比,无不看出孔子关心天下纷乱,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天下变革的情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孔子及其学生积极参与乱世的治理,和牺牲自我勇于改革的精神,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有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也时常出现,因此,每个人都应立足本职,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的各项活动”。

强化训练的过程与方式,教师可自由把握,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素材的学习习惯,挖出对作文有帮助的“宝典”。

《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广东卷)》,将作文要“深刻”解释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即好的文章应该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因此,在强化训练的同时,还要诱导学生思索、研究课本素材深广的思想内涵,课文蕴含的哲理和相关道理,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或某些作品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等等。在评改学生作文时,笔者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记起的大多是课本素材的表层现象,对深层的东西理解不了,也不重视。比如,在论述“古来圣贤皆寂寞”这一观点时,一学生举了《先秦诸子选读》中孔子的事例,即孔子的抉择得不到长沮、桀溺、荷礤丈人等的理解而寂寞。该生阐述到此就戛然而止了,并没有挖掘孔子寂寞背后的闪光点——“仁”以为己任。浅尝辄止,只能使文章思想内涵单薄肤浅。甚至有的学生举例时张冠李戴,打着墨子的旗号干着韩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