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钢铁企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钢铁企业发展

钢铁企业发展范文1

我国钢铁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过渡期。以前,钢铁需求迅猛发展,市场机会吸引了大量企业,许多企业没有成熟的战略,并没有把客户当成“上帝”,缺乏必须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随着市场成熟,生产导向的经营模式必然被市场导向的模式所替代。我国钢铁企业要完善现代化营销体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与客户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对客户进行差异化分析和个性化管理;建设垂直型分销系统,加大开发网络交易平台;拓展技术咨询、合作开发、钢材剪裁、物流配送、融资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实施差异化领先战略,应致力于寻找差异化空间,引导钢铁需求,开拓钢铁用途,创造蓝海市场。比如,宝钢镀锡板项目起初的产品设计大纲我国钢铁企业摆脱困境的战略选择只是“马口铁”,但在主动的市场开拓下,转到钢制两片罐用材,做到“薄如纸张”,在我国打造出了钢制两片易拉罐的新品牌和新产业。如果众多的钢铁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必然带来钢铁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的困境。钢铁企业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销研产相结合,加快产品和服务的调整。

二、我国钢铁企业的低成本领先战略

低成本领先战略之所以可以有效的提升5种竞争力,是因为低成本领先企业在价格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成本优势意味着当对手已经失去利润时,企业仍然可获得利润;买方和供应商的谈价压力只能将价格压到效率居于其次的竞争对手的水平;低成本对潜在的竞争对手也构成强大的防卫;面对替代产品的压力,低成本领先者比其他企业更具灵活性。波特认为,实施低成本领先战略,必须把降低成本贯穿到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去,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尽管质量、服务以及其他方面也不容忽视,但贯穿于整个战略中的主题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致力于降低成本:

(一)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铁矿石价格跌宕是影响钢材成本最大的因素。铁矿石主要依靠进口,而世界的矿石被三家企业控制,我国尽管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但是我国企业却没掌握价格话语权。我国企业实施低成本领先战略,必须增强对上游企业的谈价能力,保障资源供应的稳定性。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增强谈价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向前纵向一体化。提高行业集中度的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重组。从全球的范围来看,钢铁业兼并重组是趋势。我国钢铁产业的进退壁垒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行政体制性壁垒。政府部门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审批,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建立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促使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企业集聚,形成几个具有高度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钢铁集团,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在力量上形成抗衡。国际铁矿开采存在暴利,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企业实施向上游一体化,开发利用国际铁矿资源。我国钢铁企业还要积极加大国内铁矿开采力度,我国铁矿的查明率为27%,待查明和待开采的铁矿潜力巨大。只有积极参与开发铁矿,才能逐渐打破矿石垄断。

(二)提高运营效率

据国际钢铁协会统计,2012年全球钢铁企业产量排名,中国有6家企业进入前10名。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由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交易成本和分工协作,企业效率与规模经济相关。但是,有关研究证明,我国大型和特大型钢铁企业相对中小企业而言,并不具备显著的效率优势。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规模在增加的同时,管理成本会上升,如果增加的管理成本抵消了规模效益,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性。因此,实施低成本领先战略,需要上从管理上求效率。我国钢铁企业的后勤成本远超发达国家的企业。原料储备资金占用较高,车辆空载率高,重复搬运,流动路径不合理,运输效率低下。我国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约占产品总成本的20%~30%,而发达国家只有8%~10%。在生产环节,我国企业生产流程较长,副产品多,能耗大。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能耗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在10%左右。我国钢铁企业需要合理安排仓储,加强原材料管理;研究开发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协同的多目标综合优化管控系统;跟踪市场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在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推动高效、低成本、绿色冶金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小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三、实施两种战略的注意事项

钢铁企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微利时代 钢铁企业 非钢产业 发展 探讨

一、微利时代钢铁企业的非钢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钢铁行业是全球性强周期行业,钢铁行业由极度扩张必将转入收缩期。当前中国经济实施稳增长调结构转型,钢铁行业整体需求放缓,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愈演愈烈。据统计,2013年中国钢产量约为7.8亿吨,比上年增长6%以上,占世界钢产量比例由2000年的15%提高到50%。伴随而至的是全行业利润总额和归属各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直线下降,钢铁行业已进入微利或亏损时代。究其原因错综复杂,表面上看是由于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涨价、市场需求萎缩、产能严重过剩,但更深层次原因乃政企职能错位和无序的市场竞争所致。

钢铁行业的微利或亏损经营现状,必将促成全行业的兼并重组,大幅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减少同区域同质化价格竞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事实上,韩国和日本的钢企也同样面临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严峻局面,但其主要企业的经济效益比我国大型钢企要好,毋庸置疑集中度较高的市场结构显然是摆脱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面临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钢铁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寻求企业内部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转型。在积极探索减产增效、稳产增效、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当务之急的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商业经营模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全方位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在这种全行业的历史变革中,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步由钢铁主业的竞争扩大到全产业链的竞争,为规避产业周期性风险,将目光投向相关多元产业,积极开拓非钢产业,已成为中国钢铁企业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

二、微利时代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协调发展原则

我国钢铁资源丰富,铁矿资源储量大,想要最大限度发挥非钢产业链效益就要利用钢铁资源自有优势。利用现有资源、装备和人员发展以资源产业、金融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四大非钢产业为主的钢铁主业上下游产业链,最大限度盘活现有非钢资产并进行非钢产业投资,形成“以钢为主、多元协同”的发展机制。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强大的钢铁主业对非钢产业给予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反过来,发展壮大起来的非钢产业也将促进钢铁主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充分发挥钢铁主业的效益并有效节约资源。

效益优先原则就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一切经济行为的首要目标,非钢产业的优先效益原则也是如此。微利时代钢铁企业的非钢产业发展中,旧有项目施工和新的项目建立中经济效益占首要地位,但是由于偏重于短期行为,致使经济效益状况不佳,难以为非钢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最终仍达不到安置人员、服务主业和职工生活并促进非钢产业发展的目的。所以,效益优先应成为非钢产业发展和决策所应遵守的首要原则,这是非钢产业战略战术的关键。

(二)所为不为原则

非钢产业要有一个定位的方式目标。基本原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老的产业和项目,在自身实际情况不利时要学会放弃;新项目的决策要坚持所不为原则,冷静头脑,认真分析条件,作出正确决断。纵观不少企业为了产业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不仅分散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导致产业结构失调,产业竞争力下降,最终不利于非钢产业站稳脚跟。

(三)专业规模原则

我国钢铁企业的非钢产业,主要由大量的中小企业组成,具有规模优势并发展专业化的非钢企业并不多,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当前整个行业存在企业间非钢产业的结构趋于相同,结构设置基本相同,经营模式趋于同步,产品多样化更是参差不齐,非钢产业特色化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多,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非钢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微时代钢铁企业的非刚产业可持续化发展。非钢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下发展起来就必须改组和新建,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规模化的国际发展道路,并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措施。专业化和规模化相辅相成,专业化是规模化的前提条件,规模化是专业化的内在要求。没有专业化,就形成不了规模,就没有规模效益,。没有专业化,就形成不了规模,难以给人信任感。所以,在专业化的前提下追求规模的扩大化,是扩大规模的必要手段,在规模化的前提下实现专业化是提升企业信誉度的有力保障。

(四)发展标准原则

目前,各企业对非钢产业的发展标准认识不清,对高起点高水平认识还不够。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发展微利时代钢铁企业的非钢发展,一定要在着眼于全球竞争的前提下,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无论是钢铁企业还是钢铁企业下的非钢产业,它们的一切经济技术资金管理都应该是高起点高水平的。

三、微利时代钢铁企业的非钢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战略

(一)明确思路,实现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

想要实现产业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就一定要明确思路,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非钢产业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存在一定弊端。只有通过对微利时代钢铁企业的产业做到深入的了解,对项目各项进行可行性分析后才能依据实际情况并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因此,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各项工作成为非钢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尽可能发挥现有钢铁产业的人员、技术和经营管理优势,并对钢铁资源的再利用;最后要对非钢产业的效益进行评估并确立发展模式。

(二)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科学发展

钢铁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在非钢产业链条上应用科学技术实现科学发展。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物流业,实现物流畅通,促进企业整体效益优化,成本降低。同时,原材料也是构成钢铁行业发展的关键,材料的好坏严重影响产业业务流程的开展,也会对钢铁产业造成影响,非钢产业可通过利用钢铁行业的市场优势,对原材料依据材质进行筛选,比对价格做采购,从而使钢铁产业与非钢产业成为质量优质产业。

二是发展与主业有关并能够发挥主业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大部分是属于在市场竞争中对本行业的发展而设置的辅助配套业务行业,只需要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到位就能发展起来并能够发挥效用,既能实现快速的发展,也能有利于加强非钢产业的后盾力量,抵抗市场竞争的冲击。

(三)吸引优质人才,在全企业内培育多元化人才,提高技术创新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非钢产业技术形成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以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产品和产业升级是非钢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说到底,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流动的血液,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培训体制,全面的培养有技术有能力的多元化人才,确保非钢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为非钢产业注入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风气,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前景。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华,才能增强企业的动力,加快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微利时代的钢铁企业非钢产业与钢铁主业相辅相成,非钢产业要以钢铁主业发展的为大前提,为改变不合理的经营模式或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有益尝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只有实现了钢铁企业和非钢企业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最终的发展,才能确保整个集团的效益,才能在面临国内对钢铁的需求放缓、钢铁产能过剩短期内难以解决等问题的时候,钢铁业进入微利时代。充分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非钢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发展的今天,非钢产业越来越成为钢铁企业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定能在经济大潮下不断前进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晓林.金融危机给钢铁行业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5:79

[2]陶恩魁.对“后危机时代”钢铁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3:16

[3]中国冶金报第138期(总5996期)第1版,2013年12月7日

钢铁企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

中小钢铁企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沙钢;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79-03

2011年,全球经济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整个宏观环境逐渐陷入衰退境地。日本海啸,欧元区债务危机,泰国大规模的洪水灾害,而在全球市场,仍然有较大的通胀压力,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的产品价格都很高,如后发达的国家,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实施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环境恶化,后期有经济衰退的风险。作为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钢铁行业景气周期与经济增长周期高度正相关。具体来说,当经济强劲复苏和增长时,必将带动钢铁行业进入一个更高的经济状态,反之,当经济增速放缓,钢铁行业景气也相应落入下滑轨道。在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背景之下,2011年全球钢铁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受其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同样不容乐观。2012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继续面临市场需求减弱、钢材价格下降、原燃材料价格高位,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的严峻形势,第一季度钢铁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由钢铁生产主业亏损变为行业亏损,亏损面达33%。国际市场需求乏力,国内经济增速也表现下滑,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回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造船、机械等主要用钢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使得上半年建材、板材等钢材品种销售均表现不佳。市场需求明显萎缩,钢材价格大幅下跌,整个钢铁行业基本上是微利经营,部分企业甚至是处于亏损状态,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钢铁企业面临的发展困难更是可见一斑。

1 中小型钢铁企业发展现状

(1)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2年钢材产量达到7.16亿吨,年底,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7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4.9%,今年的钢铁产量预计将达到8亿吨,产能利用率将继续降低。2012年1至10月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4142亿元,总量虽然激增,但实际的需求量却并未伴随着产能的增加而增加,2012年国内钢铁消费量在6.7-6.8亿吨之间,钢铁消费需求增长低于产能的扩张,虽然通过国家产业政策,淘汰了部分的产能,但由于新增产能大得多,被淘汰的落后产能被扩大的产能所抵消了因此产能过剩这一严重问题仍将围绕未来的钢铁行业,身处行业低层的中小钢铁企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产品价格下跌压力。

(2)激烈的资源竞争。中小型钢铁企业因为没有铁矿石进口许可证资格,因此只能从大型钢企购入原材料,这样就使得大型钢铁企业垄断定价的能力提高,大型钢企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地转移给了这些中小钢铁企业。中小钢铁企业承受使用进口矿额外价格的压力,而为满足其生产资源的需求,它们把希望寄于国内资源上,导致本地资源“物以稀为贵”的状况,使国内矿价提高70%以上,又加剧了国内矿石资源的竞争程度。与此同时,上游原料产品如水、电、煤、油、运输的持续涨价,也增加了中小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其处在亏损的边缘。

(3)低端的第三产品。中小型钢铁企业由于设备差,科技水平低,钢材的生产以建筑类长线钢材为主,属中低端范围产品,而民营资本投资钢铁行业的进入者为了赚取超额利润,大都倾向于选择投资少、成效快的建筑长材项目,其产品与中小钢企相似,因相似性及低廉的价格,和中小钢铁企业在同类市场上激烈竞争,这就完全出乎了中小型钢铁企业的预期,中小钢铁企业因其产品的低附加值从而增加了他们所面对的下游市场价格的双重压力。

2 中小型钢铁企业面临的问题

2.1 组织设计缺乏灵活性

中小型钢铁企业,组织设计官僚化,机构混乱,人员繁多,历史包袱沉重,手续复杂,效率低。中小钢铁企业由于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虽然产权变动,但并未改变原有结构,管理层次太多,功能繁杂,原有的政府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精简,使得存在许多人浮于事的现象,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得工作效率不高。

2.2 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中小钢铁企业产品多集中在终端及需求广泛的市场,这一定位早在钢铁工业高速增长的前期就已存在。中小型钢铁企业钢新建、扩建的品种,大部分是一些基础性的产品,例如热轧窄带钢、棒线材。产品的整体层次不高,与用户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产品的质量,性能和种类都还无法满足各行业的要求,尤其是汽车业和家电制造业的要求。民营钢铁企业的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整体服务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产品质量和知名度上相对大型国有钢厂仍有很大的差距。

2.3 管理缺乏创新,管理理念落后

虽然历经改制,但因前身是国有企业的中小钢铁企业,其管理方式仍未得到提高。公司治理名存实亡,给人的感觉就是换汤不换药,经营管理既不像国企,也不像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缺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了解仅停留在存在于表面的有形资源,而缺乏对无形资源的把控,尤其在对能力的识别与认可和员工培训的方案等方面。管理方法落后,缺乏创新,缺乏系统的详细的宏观提炼,不清楚企业的竞争优势,未能建立与对手相区别的企业独特价值观,无法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发展战略。

2.4 产品缺乏竞争力

中小钢铁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一些设备,特别是配套辅助设备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要求。而且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技术资源,很难生产出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差异化产品。此外,企业的营销理念落后,尚处于推销兜售产品阶段,产品低端,市场占有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成本高,产品缺乏竞争力。

2.5 融资渠道不畅

中小钢铁企业规模比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本运作主要依赖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由于本身遗留下来的负债率就很高,金融信用评级又不高,新增贷款需要担保,又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信贷限制和其他原因,往往使得金融信贷不畅,流动资金少,资金周转缓慢,开发环境恶劣。即使有好的项目,先进的技术,往往也会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付诸实践。

2.6 营销渠道松散

多数钢铁企业的营销渠道为营销分公司,分销商和直供用户。这些钢企与其渠道之间形成了一种松散的利益共同体。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分销商和分销商或销售分公司之间横向冲突不断,并最终导致钢厂和经销商之间的纵向冲突。渠道冲突主要表现在:(1)经销商之间的互相“挖墙脚”现象。即多家分销商为争夺同一市场或客户而相互压低价格。(2)分销商和销售公司的冲突。渠道冲突的严重后果将使得市场价格体系混乱,对钢企产品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

3 中小钢企应对问题的措施

面对钢铁行业整体的低迷局势,江苏省沙钢集团有着自己的逆势崛起之道,我小组针对中小钢铁企业以上所面临的问题,从组织设计管理、产品结构、管理能力与理念、产品竞争力、融资渠道和营销管理这六个方面分析沙钢集团的成功模式,对中小型钢铁企业的发展给出了以下的意见和建议。

3.1 优化组织设计,促进结构调整

钢铁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困难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变得越发突出,产生了更多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及新挑战,要想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做到基业长青,必须选择合适自己的组织结构并不断优化。沙钢集团在组织结构设计方面,避繁就简,削减管理层级,砍掉“不做功”部门机构。同时,在管理人员引进方面,沙钢更青睐有管理经验、进行过“实战”有技能的人才,而并不太在乎人员的学历。

沙钢企业在内部组织设计中,以董事局、总经理为中心,按事业部制设置了纪检审查部、组织人事部、安全保卫部、投资部、生产经营部、财务部、钢铁研究所(与江苏省合作)。各部门相互协调、合作,完成各自职能,实施企业发展战略。

(1)董事局:为企业的投资发展指明方向。

(2)总经理:全面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连接董事局与经理层以下部门。

(3)钢铁研究所:开发高效工艺流程和先进钢铁产品,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4)生产经营部:将生产部与销售部结合在一起,减少了部门之间交流产生的摩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5)纪检审计部:负责有关纪检、监察、审计工作,制订纪检、监察、审计的有关学习计划、规章制度等;保护来自各方的检举人的合法权益。

3.2 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产方式

沙钢坚决贯彻落实高获利产品多生产,低获利的产品控制生产,亏损产品停止生产的方针政策,同时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成本核算、市场分析和生产协调会议,并不断提高成本会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指导性,适时调整生产组织形式,保证以最低的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营效益,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实现生产结构从短流程向长、短流程结合转变,产品结构从长材向扁平材转变的战略目标。

3.3 提高管理创新,强化企业管控能力

一是引进新的质量管理工具和卓越绩效模式。2007、2008年,沙钢先后邀请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质量协会的专家开展了三期6σ应用工具培训,培训人员涉及全部质量和技术管理人员。二是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计量体系、实验室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夯实了“标准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三是持续改进,以用户满意为质量标准。沙钢坚持开展员工质量教育,质量意识、改进意识、创新意识深深扎根于员工的心中,确立了“以质量创名牌,以名牌闯市场,以市场创效益,以科技促质量”的质量文化以及“质量第一、顾客至上、不断改进、精益求精,以更新更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的质量方针。

3.4 重视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沙钢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体现在集团对研发设备的支持以及产学研合作这两个方面当众,在研发机构及设备方面,沙钢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科技领航,科技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这一理念,早在1998年建设的企业技术中心在不断的打造和改善下在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又分设研究院和检测中心,沙钢集团为其技术中心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分析检测设备,为钢铁工艺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沙钢集团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各名牌高等院校的科研院所合作,利用科研院所技术和人才的优势,来提高沙钢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与苏州大学共建苏州大学沙钢学院,为沙钢的科研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与东北大学院士团队合作,成立企业院士工作站,为进一步的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平台。

3.5 巩固传统融资渠道,开辟新融资渠道

沙钢集团在努力增加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基础上,把拓宽筹资渠道,缓解短期偿债压力作为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公司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继续致力于改善资本及债务结构,加强投资管理。认真研究本公司资金使用特点,在融资方式、贷款组合、存款调度、支付方式和提款时间上下功夫,真正做到集中管理,统筹,规划,合理使用,千方百计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同时,公司正在致力于开拓和丰富短期融资券等新的低成本直接融资渠道,力求不断增加新的资金流入,降低公司整体筹资成本,增强公司发展后劲和抵御偿债风险。

另外,公司与银行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各商业银行也均给予公司高额的授信额度,可以为融资券的还本付息提供足够的保证。倘若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影响到公司及时足额偿付短期融资券本息,此部分额度也可以为融资券的还本付息提供过渡性的保证,进一步确保融资券的到期偿付能力。

公司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将利用稳定、充足的现金流收入作为短期融资券的偿还来源,也可以通过扩大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及增加银行授信,增加现金流入,提高整体偿债能力。同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偿债计划,采取了多项有效的偿债保障措施,为本期融资券本息的及时足额偿付提供了一定保障。

3.6 加强上下游合作,建立创新营销机制

沙钢通过加强市场调研加紧打造资源平台。确立以规模型企业为主、长期合作的原则,在国内选择几十家经营信誉良好的大供应商,建立稳固的中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煤炭组织采购上重点选择山西、河南、东北、山东的大企业集团作为合作基地,通过参加全国煤炭会议及订货会,分别与20多家大型煤矿攀亲结缘,规避了市场价格变动频繁,质量参差不齐的困难,保证了炼焦和高炉喷煤的基本需要。在营销管理中,沙钢在产品、价格、分销、物流方面的合理策略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1)在产品方面,沙钢主导产品形成数十个系列5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规格,品种涵盖面的广度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了保障。此外,沙钢产品的高质量也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沙钢的不同产品相继获得“实物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金杯奖”、“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出口免验商品”等称号,并通过欧盟CE认证,八国船级社认证,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扩证审核。

(2)在价格方面,近年来,钢铁行业价格竞争不断加剧,2011年沙钢拿出3亿奖励资金给稳定合作用户,使其获得价格优势。

钢铁企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GIS;数据

中图分类号:P208

GIS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的应用工具,其主要功能包括对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和应用,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描绘。GIS的发展一方面使得计算机知识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信息技术。对基于计算机技术的GIS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能够有效的指导GIS研究工作的开展。

1 GIS发展趋势

1.1 GIS的信息处理模式

传统的GIS所采用的是集中式的信息处理模式,在钢铁企业的生产现场中,GIS应用软件由客户机来处理,GIS数据的存储以及响应客户机对GIS应用功能的服务请求都由服务器来完成。开发面向用户、资源共享的,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客户/服务器技术、ODBC(开放数据库互联)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GIS(Open GIS),使得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易扩充性得以保障。

1.2 GIS的集成化的智能化

就目前该技术的应用而言,GIS与GPS相互结合,GIS空间数据库的更新可以用GPS完成,而各种实时的车辆导航和自动驾驶信息系统可以利用GPS接受机的实时差分定位技术和GIS中电子地图,这种系统能够在火警指挥、交通运输、医疗急救、生产指挥等方面进行利用,通过利用D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和CCD立体摄影系统,建立的实时监测动态GIS系统,能够在公路、铁路和线路状态的自动监测和管理方面,以及战场的实时侦察和指挥方面进行利用。将ES(专家系统)技术和神经网络应用于GIS,能够在地理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智能式地分析和运用,将科学的决策咨询提供给用户,以便解决用户的复杂问题。

1.3 GIS软硬件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幅度的提高了CPU的处理速度,而日益成熟的计算机并行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让GIS能够将更为复杂、更为大量的计算任务完成,使其所处理的空间分析和图形更加复杂;由于上千兆字节(GB)的大容量存储装置和光磁盘的采用和大容量低成本计算机内存的出现,大大降低了GIS存储海量数据的费用,并且能够在线而快速的对更大量的数据进行存取;图形图像的显示和进行空间分析所需的工作环境和用户界面,是由带有真彩色立体显示的高分辨率显示屏和高性能低价格的工作站。此外,努力改善开发平台能力能够决定GIS技术的发展,并能将软件的可移植性增强和其所应用的领域扩大化,PCI是目前较好的GIS开发平台;而国内中国地质大学的MAP/GIS和北大遥感所的CITYSTAR软件也比较好。这些都是较为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但在各个领域的开发利用的重点不一样,在数据结构、集成化和智能化都有所不同,例如扩展模块ARCSTORM支持客户/服务器模式,ARC/INFO支持矢量栅格一体化查询,但是价格比较高;MAPINFO的三维功能较为弱;作为国家科委向全国推荐的唯一的GIS平台软件,MAP/GIS的功能相对较为全面;但是脱离硬件平台后就无法运行,使其开发应用领域的推广受到了限制。

2 计算机技术与GIS的完美结合对钢铁企业发展的影响

2.1 Open GIS―开放式GIS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pen GIS)这一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和通信环境下,针对不同行业标准和接口建立起来的。在它的作用下,能够在应用系统内和系统间使数据流动起来。Open GIS能够让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间产生良好的互操作性,并且实现异构分布数据中的信息共享。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简称OGC所制定的开放标准和接口就是Open GIS规范。而OGC的组成成员涉及到钢铁企业生产中的各个部门,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地理信息处理市场的互操作。

2.2 VGIS―虚拟GIS

虚拟GIS指的是将GIS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诞生了VR技术,它能够在自然环境最为有效的对视听动等行为进行模范,是一种人机交互技术。虚拟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了在传统观念中只能进行数字处理的单维信息的计算机,使其能够对处理适合人的特性的多维信息。虚拟是目前虚拟GIS主要研究对象。

2.3 MGIS―多媒体GIS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像、图、文和通讯等集合到一体,通过最为直观的方式和感知信息,以及形象可感的、甚至能够声控对话的人机界面对信息处理进行操纵。GIS的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及应用模式的设计深受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呈现更为丰富、灵活、友好的表现形式。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MGIS)实现了文字、图形(图像)、色彩、声音、色彩、动画等技术的融合,使得GIS应用的市场和领域更为广阔。它一方面能够将生动直观、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提供给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商业和决策管理等领域,另一方面能够让电脑技术真正渗入到人们生活当中。多媒体技术在GIS领域的应用以及具有良好集成能力的MGIS的出现,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2.4 GIS软件抗干扰处理

在计算机控制的同时进入控制系统的干扰信号随机性很强,频段较宽。尽管采取了硬件措施,仍会有干扰信号进入系统。GIS控制系统是依赖于对开关信号及模拟信号的采集来完成控制操作的,一个错误信号就可造成程序的紊乱或死机,给系统造成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所以软件抗干扰以其灵活多变、节省硬件资源、可靠性好的优势得以普遍采用。常用软件抗干扰方法如下:

滤波算法:采用算数取平均值法、比较取舍、中值法等软件算法滤掉由于干扰信号造成的错误采样。我的经验模拟量采样32次或16次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可有效的消除信号的波动对采样结果造成的影响。

冗余法:在软件中关键多字节指令后加入NOP指令,可有效地防止因干扰造成的程序走错。

开关量多次判断。一次判断过后,经一段延时(比如5ms),再进行判断一次,若两次判断一致,则认为次信号有效。

3 结束语

当今面对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GIS,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不断的研究探索,进行创造性的开发,推进GIS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的是,未来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逐渐完善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带动下,以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以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纽带的数字地球,定会革新人类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方式。

参考文献:

[1]滕学伟.GIS人机交互界面可用性评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王坚,李雪枫,刘国道.海南省天然草地禾本科植物资源与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02):419-420+422.

[3]徐冠华.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产业[R].全国道理信息系统工作会议,1997.

[4]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172-175.

钢铁企业发展范文5

国外的钢铁企业在生产技术和高端建材方面比国内的钢铁企业占有优势,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产业集中度高,利润空间较大。因此,为了促进钢铁产业有序而健康地持续发展,扭转当前产业集中度极度分散的局面,就要促进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

要想取得国际竞争主动权,使钢铁企业由大变强,在实行国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整个过程中,还需要有统一的企业文化,需要有完整的企业整合方案的出台,在企业内部还要展开深层次的调查,这样才能抓住建设重点,提高产出质量和投入产出比,才能用最合理的资源投入,生产出最高端的产品,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设钢铁强国,进而与全球几大钢铁企业相竞争。

目前我国的消费行业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在住房、交通等方面的花费所占收入的比例在明显地提高,这种变化就要求产业结构也要相应地变化,就是说要求轻纺、食品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要求房地产、汽车、基础设施等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这部分产业都是钢铁需求大户,由此会带动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这是当前乃至今后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可靠支柱。钢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受整体经济发展的拉动,钢铁行业与其他行业强强联手,互惠互利,必将会有效拉动钢铁行业的高增长。

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和提高,因此不但要注重环保和品种质量以及节能降耗,还需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引领未来发展。

在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方面,具体体现在加大钢铁工业竞争实力和核心技术的掌握上,需要不断克服现有的困境,并不断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领军人才。钢材品种要完全适应用钢行业需求,必须加大企业研发的投入,在规范化的条件下帮助这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着眼长远发展,真正成为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钢铁企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钢铁固废 综合利用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609.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60-2

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冶金固体废弃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一般全流程钢铁企业吨钢产生固废约0.6吨。2012年我国粗钢产量7.165亿吨,年产生固废约4.3亿吨,这部分固废如不能有效利用,不仅会增加社会环境负荷,同时也会造成钢铁企业的资源流失。目前宝钢约25%左右的工业固废在公司内部循环利用,其余固废都流入社会。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在40%左右,主要大宗固废物的利用途径和水平有待提高,目标到十二五末总体水平达到50%以上,目前在大宗固废中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的利用率超过40%。

1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趋势

1.1建设规模化、集中化的固废综合利用园区

早期综合利用产业化程度低,资源以销售为主,加工点分散,物流不合理,随着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提高以及综合利用产业自身的关联度提高,特别是建材产品相互关联度提高,固废就地、集中加工、布置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降低污染、降低投资;建设统一规划的综合利用示范园区成为一种趋势,可利用主业的能源介质和公辅设施的富余能力,降低加工成本,实现节能减排。

国家“十二五”期间目标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培育和扶持百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和百家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整体水平提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2开发利用新途径、新工艺,培育新市场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在40%左右,主要大宗固废物的利用途径和水平有待提高,目标到十二五末总体水平达到50%以上,目前在大宗固废中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的利用率超过40%,利用方向、产品技术和市场化应用体系比较成熟,其它四种大宗固废物的综合利用有待突破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矿山尾渣生产土壤改良剂、矿山尾渣生产新型建材、冶金渣生产肥料、粉煤灰利用、含铁尘泥利用、赤泥利用、建筑垃圾、城市矿产开发等方面将成为固废领域的关注点,需加快和加大科研力度,争取在技术上、产品应用上、市场化方面有所突破,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应用。

1.3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已由传统生产模式向高科技方向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陆续投产,尾矿生产复合肥、冶金渣生产高档建材等国内外已有工程业绩,其产品附加值成倍提高;尾渣生产高档建材、氧化铁皮生产还原铁粉和永磁材料、氧化铁红生产磁性材料产品附加值是返回钢铁生产附加值的5-10倍,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含锌含铁尘泥生产金属化球团,在回收铁素的同时回收金属锌资源;废油生产基础调配油、燃料油技术已成熟;电子废弃物提取贵金属;含有色金属废料提取有色金属的技术等等,其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1.4商业模式灵活

综合利用产业受技术、市场、资金等因素影响较大,为降低风险,稳定收益,与具有技术、资金、市场优势的企业合作,与下游产业合作,降低项目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前采用外卖资源的方式,现采用合资、合作方式等多样化(有BOO、BOT模式、合资公司等模式),目的是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发展产业。

1.5钢铁企业固废综合处理机会与市场前景

“十二五”经济转型下钢铁企业固废处理迎来新的机遇,环保细分行业固废处理及综合利用产业面临着空前发展机遇,2009年底国家共固废处理相关法规35部,目前我国固废处理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很低,在政策驱动下,预计未来十年为高速增长期,未来投资规模约占环保总投资的30%,最终比例将提高到50%。

环境综合服务业时代来临,环境综合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家鼓励发展并给与政策支持。

2钢铁固废综合利用市场分析

“十二五”期间,高炉渣利用率由80%提高到90%,有2200万吨以上的高炉渣利用项目上马,钢渣利用率由21%提高到50%,有3000万吨以上的钢渣利用项目上马,总计带来120亿以上的投资市场。

一座千万吨级钢厂有约20万吨的含锌含铁尘泥需处置,全国7.5亿吨产品,有60套左右的处理装置待建设,投资额约120亿左右。

2.1尾渣利用石材产业

2010年全世界天然石材消费量约5亿平方米,全国每年消费约1亿平方米天然石材和43亿平方米瓷砖。如果微晶玻璃装饰板材取代10%天然石材或瓷砖,其市场需求量将十分可观,目前我国微晶玻璃装饰板材生产量约为5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5年微晶玻璃市场需求可达2000万平方米以上。总计带来40亿以上的投资市场

2.2磁性材料市场

世界磁性材料市场以15%的年增长率飞速发展,其中以软磁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我国2011年软磁铁氧体材料产量38万吨,2015年预计达到50万吨。总计带来20亿以上的投资市场。

2.3粉末冶金市场

利用轧钢和连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铁皮生产还原铁粉和磁性材料(永磁),是钢铁行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重要方向。

目前粉末冶金零件广泛应用机,枪械,摩托车,家庭轿车,汽车,农机等各种机械行业。到2011年中国的铁粉产量达到34.78万吨,超过了北美地区的32.04万吨,跃居世界第一,可见随着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以及国内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增长,还原铁粉市场空间较大,预计带来5亿以上的投资市场。

2.4肥料产业

硅是植物体组成的重要营养元素,被国际土壤界列为继氮、磷、钾之后的第四大元素,硅肥是一种很好的品质肥料、保健肥料和植物调节性肥料,是其它化学肥料无法比拟的一种新型多功能肥料。

氮肥在中国推广用了20年,磷肥用了15年,那么硅肥将成为继氮、磷、钾之后的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第四大营养元素,推广所需要的时间也会缩短。

根据预测国内硅肥需求量在3000万吨--4000万吨之间,而我国现有40余家硅肥厂产能约100万吨,产能缺口很大,发展硅肥产业潜力巨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缓释肥产业发展迅速, 2005年各类缓释肥产量约为3-5 万吨,2007年产量约为35 万吨左右,而到2010 年已超过100 万吨,2007-2010 年年均增长超过60%,预计到2015年市场需求370万吨,而同期化肥年均增长率约为3-4%,复合肥年均增长率为7-8%,缓控释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化肥和复合肥的增长速度。

3钢铁企业固废利用的实施路径

3.1高炉熔渣微晶化、矿棉化关键技术及装备集成

重点研究热态安全、稳定取渣技术、调质技术,开发成套装备,加强微晶玻璃、矿棉等新材料研究,开发高档产品,提高高炉渣综合利用附加值,形成宝钢的一体化自主集成技术。工艺开发必须与材料开发研究紧密结合。

3.2钢渣熔渣提铁及后续利用技术及装备集成

钢渣后续利用仍然是冶金渣综合利用的难题之一,目前仍然以钢渣微粉、型砂、路面材料等利用为主,应重点研究钢渣生产高档建材、土壤改良剂及硅肥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开发熔渣后续再提铁技术及资源化利用一体技术及装备。

3.3含铁尘泥的脱锌提铁技术及装备集成

重点开发转底炉脱锌及金属化球团生产成套装备,重点解决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换热器粘结、堵塞等问题,从系统设计、清灰设施完善等方面来改进转底炉技术。

3.4电子废弃物湿法冶金、生物吸附提取贵金属技术及装备集成

目前电子废弃物处置主要有四种处理技术:机械处理技术、热处理技术、湿法冶金技术、生物技术等。在此方面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只有少数机构在研究此项技术,技术只能提取其中的金、银、铂、钯等四种贵金属,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可以提取二十二种金属及稀土元素,具有冶金背景的工程公司在湿法冶金、电解工艺技术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储备,具备进入该领域的先天条件。重点是开发经济、高效、环保的提取技术及成套装备。

3.5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集成

2010年我国煤矸石发生量近6亿吨,综合利用率约60%,在扩大煤矸石制砖水泥等建材化利用的同时重点研发煤矸石生产增白和超细高岭土、膨润土、聚合氧化铝、陶粒、无机复合肥、特种硅铝铁合金等高附加值利用产品、工艺技术及装备。

3.6冶金渣生产肥料、土壤改良剂技术及装备集成

重点是按渣的成份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发复合肥、缓释肥、硅肥、土壤改良剂等产品。肥料及改良剂的加工工艺不复杂,关键是配方及农田试验,加强与农科院合作。

上一篇货币战争

下一篇历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