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货币战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范文1

论及此类问题,更常见的问法是:是不是有些国家在搞“欺诈”,通过其央行有意做低本国货币汇率以扩大出口、限制进口?

实际上,这种问法暗示中国就是货币战的罪魁祸首,而IMF是主要帮凶。但若做更全面的考虑,当前严峻局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欧洲反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及多年来美国政策上管理不善。

中国负有一定责任。约十年前,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买进由持续贸易顺差带来的美元,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在其他国家,这可能引发通胀,因为央行为回收美元必须发行本国货币。但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处在严格控制下,加之投资领域仍有限,通胀并未出现。

对一个贸易大国而言,中国拥有前所未有的外汇储备积累能力,其经常项目盈余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达到顶峰,约为GDP的11%。而出口行业的利益集团仍在激烈呼吁基本保持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挂钩。

IMF应要求汇率低估的国家让本国货币升值。IMF的言论一直很有气势,在最近于华盛顿闭幕的年会上也是如此,但实际上它无权干涉中国,或任何有经常项目盈余的国家。

IMF令人不满之处不止言过其实这一点,其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使主要中等收入新兴市场的国家颇感恼火,这些国家至今认为,IMF未将它们的利益放在心上。这主要因为在IMF的执行委员会中西欧人占多数,他们不顾新兴国家的要求,拒绝重排席位。

因此,新兴市场国家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再依赖IMF的资金支持,正效仿中国尽力保持经常账目盈余,并竭力防止本国货币升值。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当前全球经济的高风险是由美国造成的。

首先,大多数新兴市场认为,不断增长的资本流入会使本国货币面临升值压力。目前,在巴西的投资收益率可达到11%,而在美国的相应领域却不超过2%-3%。对许多人来说,在哪下注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此外,因美国的金融体系元气大伤,美国的利率可能会维持在较低水平,再加上其他国内因素影响,后危机时代的美国经济政策走向尚不明朗。

其次,过去十多年,美国政治精英逐渐习惯了过度支出,这促使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一直保持在历史最高水平。由于全球经常账目总和为零,所以正是美国的赤字使得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盈余成为可能。

小布什政府的主要官员常把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称为对其他国家的“馈赠”。而过去十年美国一直在超前消费。所谓减税会提高生产力并最终填补财政赤字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第三,资本净流动是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入美国,也就是说,前者产生经常项目盈余,后者有赤字。但资本总流动是在新兴市场国家间,由大型银行(背后多有美国和欧洲各国支持)提供动力。从国际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其背后的国家仍有还债能力,“大而不能倒”的银行就是他们投资的最佳选择。但这些银行用这些资金做什么?

上世纪70年代曾出现过类似情况,即所谓的“石油盈余循环”,西方各大银行向拉美、波兰和罗马尼亚大举放贷。1982年的巨额债务危机证明银行这一决策并不明智。

目前,银行的投资方向与之相似,只是规模更大。在这一趋势下,银行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确没有理由担心风险:利益是他们的,损失是纳税人的。

货币战争范文2

今年年初以来,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引领下,全球20多家央行放松了货币政策。在欧元区,国需要弱势货币以减少外部赤字、刺激增长。但由量化宽松导致的欧元弱势,进一步刺激了去年GDP已高达8%的德国经常项目盈余。其他欧元区核心国的外部盈余也在上升,这使得欧元区的总体失衡十分庞大且不断增加。

在日本,量化宽松是首相安倍晋三的改革计划――“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这一改革让日元急剧贬值,现在正导致贸易盈余增加。

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采取量化宽松,让美元承受了巨大的升值压力。美元兑其他发达大宗商品出口国(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货币以及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汇率也出现走强。对这些国家来说,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引发的货币贬值,有助于抵消出口下降对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美元相对经济和金融十分脆弱的新兴市场货币也在升值。上述经济体存在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通胀抬头和增长放缓、巨额存量内外债务以及政治动荡。甚至中国也在去年短暂地允许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而产出增长放缓可以诱使中国政府让人民币进一步对美元贬值。与此同时,贸易盈余再次上升,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在全球市场上抛售钢铁等自身供给过剩的商品。

直到最近,美国决策者对美元强势并不十分担忧,因为美国增长前景比欧洲和日本都要光明。事实上,今年初,人们期望即使美元走强,美国内需足以支持其GDP增长率接近3%。人们当时认为,油价下跌和新增就业将提高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资本支出和住宅投资将随着增长的加速而走强。

但如今,情况已有所不同。美国官员的汇率神经过敏症正日益显露。美元升值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美元升值对净出口、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比决策者的统计模型所表明的更大、更快。此外,强劲的内需没有成为现实;一季度美国消费增长十分疲软,资本支出和住房投资更是萎靡不振。

有鉴于此,美国实际上已经加入“货币战争”,以阻止美元进一步升值。美联储官员开始直言美元是影响美国净出口、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因素。美国当局也日益批评德国和欧元区采取弱化欧元的政策,而不采取临时性财政刺激和加快工资增长等刺激内需的政策。

口头干预之后将是政策动作,因为增长放缓和低通胀将诱使美联储比预期更晚更慢地退出零政策利率。这将逆转美元最近的部分涨幅,阻止增长和通胀的下行风险。

货币摩擦最终可能导致贸易摩擦,而货币战争可能导致贸易战争。而这可能给正在着力达成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美国带来麻烦。一项拟对进行“货币操纵”的国家征收关税的立法提案,增加了奥巴马政府能否在美国国会赢得足够票数批准TPP一事的不确定性。如果这一将贸易和货币政策联系起来的立法被写入TPP,亚洲参与者将拒绝加入。

货币战争范文3

2014年12月15日前后,在人们沉醉于上证指数创出连续44个月的新高之际,新兴市场几乎全线遭受打击。这场寒流集中表现为三个特征:油价下跌、汇率下跌、股市下跌。

汇率下跌意味着,1美元可以兑换6元人民币。汇率可以看作是零售价,是人们用一种货币购买另一种货币的标价。

这次卢布连续大幅下跌,俄罗斯央行急得满头冒汗,马上宣布提高利率650个基点,拿出超过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捍卫这场货币战争。但似乎是杯水车薪。

实际上,在货币可自由兑换的经济体中,汇率的波动不亚于股市的波动。假如股市是辆过山车,汇率就是海盗船,3分钟就能把人搞晕。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将汇率理解成一个经济体的综合景气指数。一个经济体繁荣,往往会有两种局面:一种是实体经济、产业高速发展,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另一种是虚拟市场交易非常火爆,带来财富效应。不管是哪种局面,都可能会吸引到境外资本,俗称热钱。它会跑过来跟你结交,跟你拜把兄弟。但你别以为这些钱来了都是跟你桃园结义,它们都是典型的趋炎附势:看你好,跟你好;看你不好,马上翻脸走人。

一旦一个经济体显露生机,那么,这些热钱进来的第一个规定动作就像下班回家要先换拖鞋一样,它要先把外币换成本国货币。于是,人们看到汇率波动,看到货币升值;相反,一旦经济体出现问题或者股市见到了高点,这些钱马上会溜之大吉。逃跑前,它还是要乖乖地到门口,将自己的鞋换上再走。这个换鞋的过程就是抛售货币,会造成货币贬值。

很显然,现在新兴市场以俄罗斯卢布为代表,在家门口的外汇市场上,遭遇踩踏事件,货币战争已经悄然打响。连续的汇率下跌,说明了一件事,有些人开始脚底抹油,开始换上自己的鞋即本国货币开溜了。

货币跟汇率贬值的背后预示经济体出了什么问题?这与油价相关。

众所周知,俄罗斯经济的三驾马车主要是依靠出口,这本是非常单一的经济结构。可是,俄罗斯的出口还偏偏依赖石油,相当于这匹马是瘸腿马。国际油价从100多美元/桶的上方直接跌到约50美元/桶,这对俄罗斯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油价的下跌反过来进一步恶化了人们对俄罗斯经济的预期,使汇率下跌、资本外逃。

能量守恒定律告诉人们,物质和能量不会消失,也不会灭亡,它只会从一种能量变成另外一种能量。同样的道理,货币和钞票不会消失,也不会灭亡,只会从一种货币变为另一种货币。这些外逃的资本去哪儿了?

2014年12月中旬,美联储刚刚开过会,对是否加息讨论了很久。一个经济体为什么要加息?加息是一种典型的紧缩手段,它会造成企业的借贷成本上升,不利于经济。美国为什么要加息?

金融危机后,美国靠楼市上涨和股市复苏快速实现了经济复苏,即靠一轮、两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俗称印钞票的方式。问题在于印钞票对经济的负面效应很大,一方面会产生通胀,另一方面美国老百姓会有怨言。客观上,大量印钞票会造成美元货币贬值。

货币战争范文4

货币战争打响,挂钩汇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到期产品表现不尽如人意。许多款挂钩汇率的产品,最终到期仅仅获得最低收益。

各银行产品纷纷中箭

由于外汇市场波动,许多款挂钩汇率的产品,最终到期仅仅获得最低收益。

汇丰银行9月1日到期的“3个月货币挂钩澳元结构性投资产品(FX7A63)”,挂钩于澳元兑美元汇率。它首先确定交易日汇价,在3个月的投资期内,若最后观察日的汇价等于或低于期初交易日汇价-0.01,则产品获得最高预期收益率4.5%;否则产品获得最低预期收益率1%。显然,该产品是看跌澳元兑美元汇率的。而实际却是,澳元兑美元汇率走高,此产品到期仅能获得最低年化收益率1%。

农业银行的2009年第4期“金钥匙•汇利丰”人民币理财D、E款,理财期限分别为2个月和3个月。产品设定欧元兑美元汇率区间,假定欧元兑美元汇率在区间内运行,则产品到期日,投资者可以获得最高预期收益率2.5%;否则,无论突破上限或者下限,投资者最终获得零收益。农行这两款产品到期前,受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区整体经济增长疲软影响,欧元兑美元汇率陆续跌破这两款产品设定的区间下限,两款产品最终未能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

中国银行9月30日到期的“搏•弈”10064-V(人民币)和“汇聚宝”10100-V(美元)、10101-V(澳元)汇市争锋产品,投资者获得的收益率分别为0.36%、0.20%和1.00%,仅为最低收益率。

关注设定区间空间较大产品

《投资与理财》记者观察到,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到期产品呈现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今年下半年到期产品均得到最低收益,而上半年到期的产品均能实现较好收益。比如,中国银行6月30日到期的“汇聚宝”10043-V(美元)、10044-V(澳元)和“搏•弈”10028-V(人民币)汇市争锋产品,投资者获得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60%,5.00%和2.36%。

业内人士表示,这反映出下半年外汇市场变动幅度较大,表现超出银行的预估。同时,在单款产品设计中,基本为单向看涨或者看跌某一汇率,类似于前面提到的中国银行的产品和汇丰银行的产品,而汇率则围绕着美元,包括美元兑日元、美元兑澳元和美元兑欧元等。

未来该如何投资汇率挂钩产品?

银率网理财产品分析师表示,与汇率挂钩产品在设计之初,都会考虑汇率的周期性变化,及当前的市场情况。由于汇率与政策的变化、经济数据的变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预期与实际汇率走势会出现反方向变动。对于期末值与期初值相比(点对点比较)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博得高收益的概率为50%。而对于设置观察区间的产品,获得最高收益的条件为汇率波动值在区间之内,要看观察区间的范围,即允许汇率波动幅度的空间,空间愈大,博得高收益的机率越高。

* 小贴士

结构性产品冰与火:不同标的收益差8倍

结构性产品挂钩不同指标,投资不同金融市场,所呈现的风险和收益相差较大。一般,市场上的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均是在股票、基金、现货、期货、指数、利率、汇率6大类中选择,个别产品会有挂钩两个标的的情况。

货币战争范文5

在全球货币战争硝烟四起之时,一场悄无声息的碳权之争也正如火如荼地上演。

低碳问题是一个超越的全球议题,在低碳排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约定条件时,碳信用额度的价值和金融属性日益凸显,碳金融正成为国家间发展权与主导权之争的战略制高点,并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

导致全球共同应对气候问题的力量,并非来自科学家绘制的“全球变暖”灾难图,而是碳信用本位体系及其背后的“碳权”角力。

从商品本位的角度看,庞大的市场规模构成了碳货币的供给能力。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2006年至2008年的碳交易量平均增长率超过320%,2008年的碳交易总额达到48亿吨,碳市场规模达到1260亿美元,相比2004年不到10亿美元的规模,增长了100余倍。尽管2009年全球GDP下降了0.6%,发达国家更是下降了3.2%,但碳市场仍然显示出了强劲的势头,到2009年年底市值达1437亿美元,增长6%,成交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预计未来5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从货币本位的角度看,碳信用与货币绑定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新趋势。千百年来,人类都在探索使用一种将世界的商品、贸易和金融联结起来的通货,一国经济活动与能源贸易结合度是决定该国货币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能源出口或控制全球范围内最重要能源供给的能力,以及该国是否拥有该能源的国际定价权等,能源绑定往往成为国家崛起和本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助推器。

目前,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日本也正在摩拳擦掌,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美国更加不甘示弱,因为美国已有的战略优势(美元霸权、金融优势以及国家信用)已被大大削弱,标志财富的美元,已经不再是一种硬通货。2002年以来,美元进入战略性贬值周期,其作为全球信用基础的根基正在发生严重动摇。金融危机以来,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因此,美国试图为美元找到新的出路,正积极构建“碳权市场”,抢购、囤积二氧化碳排放权,并将霸权思维在碳框架体系中延续。

此外,发达国家还围绕碳减排权和碳交易货币,积极搭建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并通过金融资本的渗透,构建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试图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中抢占制高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表明,目前中国已经成为CDM机制下,提供碳减排量的最大国家。

然而,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不是定价方。由于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但人民币尚未成为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使中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中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碳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不仅缺乏完善的碳交易制度、交易法规以及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缺乏相应的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的支持。由于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极不匹配,中国仍处于全球碳金融交易链的低端位置。

货币战争范文6

[关键词]货币政策;透明度;通货膨胀率;非完整性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通过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来抑制央行的欺骗冲动,防止产生时间不一致行为。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国家中央银行更是从目标、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操作过程等多方面实现了透明化,建立了完整的货币政策透明度体系,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Haldane和Read(1999)的研究表明,在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时,完全透明、完全可信的货币政策将使收益率曲线免于出现跳跃。然而,大多数货币体制都是非完全透明和可信的。其典型特征是,在官方利率发生变化的时候,收益率曲线会出现跳跃。但是,英国的证据表明,伴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引入以及一系列透明度改革的完成,收益率曲线的跳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阻抑了。显然,透明度提高的效应通过收益率曲线的稳定性被表现出来,尤其在短期内更是如此。同时,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信性不断提高,即使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更长期限的收益也会更加稳定。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使透明度建设具备了完整的体系,其中包含了通货膨胀率明确而严格的目标,则其目标透明度自然是整个透明度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概念及分类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央行就政策目标、宏观经济信息、央行决策过程相关依据和程序的公布程度。透明度提高,有利于公众对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从而约束央行的行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货币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中认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一种环境,即在易懂、容易获取和及时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有关政策目标及其法律、制度和经济框架,政策制定及其原理,与货币和金融政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机构的职责。并且,该《行为准则》对透明度提出以下几个要求:明确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作用、责任和目标;公开中央银行制定和报告货币政策决策的过程,以及金融监管机构制定和报告金融政策的过程;公众对货币和金融政策的信息的可获得性;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可信性和责任性。我们说,透明度有利于实现公众对央行的监督,在公众监督之下,有助于央行更好地完成其责任,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其可信性的增强,则有利于在长期内使货币政策更具连续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抑长期波动,使经济稳定增长。

以上定义显示,货币政策透明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政策目标、决策过程和决策信息。显然,要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Hahn(2002)认为,透明度应包含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其中目标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要明确,如果是单一目标,则自然明确,如果是多目标,则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政策偏好必须明确。知识透明度,是指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央行对未来经济状况、通货膨胀预期的知识和信息公布的及时和充分程度,以及公众对其的理解程度。操作透明度指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公开程度,主要包括决策方式、政策会议记录和投票的公开程度,以及对决策结果的解释等。

二、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结构和原理

既然货币政策透明度体系包括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则三方面内容的组合自然就是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本结构,然而三类透明度的作用却并不完全相同。

(一)三类透明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及透明度基本结构的合理性

依据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信息、经济模型等,市场主体不仅要形成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还包括对中央银行将采取的货币政策的预期。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本身是保证通货膨胀的一定目标范围的,中央银行的透明度体系只是根据经济形势的现状会不会使通货膨胀改变来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如果通货膨胀状况发生变化,则采取措施使之回到范围内即可。此时,并不涉及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因为此时的货币政策只是使现时的超越目标范围的通货膨胀率回到范围内,并不是避免将来出现某种不合理状况而采取货币政策。然而,将市场主体的预期全部整合为共同预期,却可能会导致市场波动的加大。机制是这样的:如果市场主体发现通货膨胀率超出目标范围,并预期到中央银行会采取措施使之回到范围内,则市场主体并不会调整其投资和消费计划,因为其相信通货膨胀的升高只是暂时现象。如果中央银行信守承诺,采取措施使之回到目标范围内,则市场主体并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显然,在以上分析中,发挥作用的是目标透明度和知识透明度,这两者足以使市场主体相信中央银行会采取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率回到目标范围内,然而对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是否过热进行认定却成为一个困难的任务。当然,我们可以使用物价指数或者通货膨胀率水平,但仅凭物价指数并不能确定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是否过热,也许目前经济增长是需要通货膨胀率上升到某个程度的。如果当通货膨胀率超出目标范围就立即采取反通涨的货币政策,则可能形成误判。而货币政策的结果也许可以压制通货膨胀,但也有可能造成经济衰退,则经济衰退的原因就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误判,误判的原因是仅凭通货膨胀率来认定经济形势是否过热,而没有全面地分析经济因素的影响。显然,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率的目的是让经济不过热,也不过冷,保持稳定发展,但是通货膨胀率并不是经济是否过热的可靠凭据,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并不一定代表经济过热。那么,当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时候,央行就必须对经济是否过热做出判断,既然仅凭通货膨胀率并不能对经济是否过热做出判断,则中央银行就可能误判形势。不幸的是,在完整的透明度体系中,却必须单独依据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来确定货币政策,并执行货币政策。因此,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目标透明度效率比较高,其原因在于通货膨胀率是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最直接的反映指标。

对于经济是否过热的判断,三类透明度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目标透明度的作用首先是判断经济是否过热,其初衷是利用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从而使经济不过热,也不过冷,平稳发展。另外,当意外通货膨胀产生时,可以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使其相信央行会立即采取措施使之下降,而不至于立即做出对投资和消费计划的调整,而使通胀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本。而知识透明度,包括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对未来预期的公布等,可以使市场主体深入学习中央银行是如何对货币政策进行决策的,以及是如何判断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其目的在于弥补仅凭通货膨胀率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缺陷。于是,央行在知识透明度的建设中进一步介绍其使用的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数据的详细信息,甚至公布了货币政策报告来教会市场主体,央行是如何使用经济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数据的,是如何利用模型对未来形成预期的。然而,由于对经济过热与否的判断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对于通货膨胀率、宏观经济数据,市场主体会形成不同的解释;又因为模型的条件是会变化的,凭借某个经济模型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因此,即使具备了目标透明度和知识透明度,还是不能避免形成对经济是否过热的误判。因而需要进行操作透明度建设,由不同的专家分别对经济是否过热形成判断,并详细分析和说明原因。

(二)货币政策的时滞及其对透明度体系的要求

以上分析显示,央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有可能失误或存在偏差,即使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采取的货币政策也不一定能解决现实问题,原因是货币政策的力度是很难把握的;即使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采取的货币政策也是适时的,力度是准确的,其效应也可能是极其有限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执行是有时滞的,我们无法准确的判断货币政策执行后什么时候开始起作用。一般认为,央行无法克服货币政策的时滞,则由于时滞的存在,当时正确的货币政策在已经不再适合的时间开始发挥作用,会对经济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见,货币政策透明度虽然可以让市场主体了解和学习央行是如何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又是如何根据该判断进行货币政策决策的,甚至通过反对意见的表达标示了风险,但仍然无法克服误判的风险和时滞问题。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并不能克服央行误判的风险和解决执行时滞的问题。央行并不能准确地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也不能准确地通过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央行可以保证的仅仅是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或者说叫做物价的稳定。但是我们要明确,虽然这并不能表明经济是否过热,但却是央行唯一能准确控制的,所以通货膨胀率目标是重要的,也就是说,目标透明度是重要的。

由于时滞问题的存在,因此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对未来的预期,预期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然后在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中考虑这些因素。由于央行会在货币政策决策中考虑该因素,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就变得十分重要,市场主体必然也需要进行该预期。那么,对于央行来说,也就需要引导和管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这一点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部分得到解决。因此,透明度所应该解决的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的问题应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和管理在现时状态下市场主体对经济过热的判断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二是引导和管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而其重点则在第二部分。

三、我国的实践

由于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在许多国家发挥了良好的效应,我国央行也开始着手采取措施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然而,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体制的限制,目前情况下,透明度建设遇到一个问题:真正意义的目标透明度没有建立起来,目前也不太可能建立起来。

(一)我国央行提高透明度的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6年起中央银行正式采用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开始公布每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目标,包括N1和M2的目标区间,并按季度向社会公布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在每月中旬公布上月MO、M1和M2实际增长率、金融机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外汇储备情况等月度金融统计数据。

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创办了《中国人民银行文告》,该文告主要刊载有关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办法、决定、通知、金融统计资料和其它需要公布的事项。

1998年3月开始,央行坚持每月与各商业银行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会上,央行通报全国金融情况,并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各综合经济部门和商业银行介绍其运行情况,并向央行提出货币信贷政策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从2001年第1季度开始,在每季度结束后对外公布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该报告以详尽的统计数据阐明了货币政策执行情况、货币信贷概况、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对下阶段经济金融前景进行预测,提出货币政策操作意见。

2002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将货币政策决策依据和过程等知识向公众公布,包括我国当前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由来、内涵、实施效果,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所要采取的措施等。

人民银行网站可供公众随时查询其公布的各种信息,包括中央银行的职能、各种政策法规和大量宏观经济和金融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人民银行公告、季度与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政策调整及其相关解释、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情况、对金融形势与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状况的分析说明、货币供应量统计表、本外币信贷收支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汇率报表、外汇交易统计表、黄金和外汇储备报表、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全国城镇居民收人与物价信心指数表等。另外,央行也通过举行新闻会和中央银行负责人发表谈话的方式来说明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形势分析会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其他公告形式提高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知识透明度,在市场主体和央行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渠道,有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成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并从当年6月开始每季度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主要针对有关货币政策措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并在会后公布相关信息和会议决议。

我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建立了透明度较高的公告制度,每周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中标结果产生后,央行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债券信息网”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中国货币网”及时向社会公开当日交易品种、期限、招标量、招标利率以及中标利率等相关信息。

(二)我国透明度体系的非完整性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通胀率目标一般被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须长期坚守。然而,我国目前公布的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供应量的M1和M2的目标值,且每年都有变化。显然,该目标和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通胀率目标存在明显差别: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只是央行对下一年度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预期值或预期区间,并不是央行必须长期坚守的目标。因此,该目标对于共同预期的形成不能产生明显效用,只能显示央行对一年内货币供应量的预测以及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意向。依据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的分类和定义,则货币供应量目标值属于知识通明度的内容。

同时,目标透明度要求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避免多目标。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体系中,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多目标的,或者说是被迫采用多目标的,包括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汇率稳定。我国目前不可能采用货币政策单一目标,也就是说,目标透明度建设目前是不能完成的。既然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不符合目标透明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目前不存在目标透明度;同时,由于我国央行实质上被迫采用多目标协调的货币政策,不能实施单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因此,我国目前也不可能建设所谓的目标透明度。然而,在完整的透明度体系内,目标透明度是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的基准,没有目标透明度,就没有货币政策目标的严格范围,从而共同预期不易形成,可信性得不到改善。显然,我国不能建设完整的透明度体系,则透明度体系必然具有非完整性的特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透明度建设是失败的、无效的。如前所述,知识透明度可以通过公布和介绍央行使用的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数据的详细信息,甚至公布货币政策报告,来教会市场主体央行是如何使用经济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数据的,是如何利用模型对未来形成预期的。市场主体同样能够掌握央行判断经济过热与否的复杂和灵活规则,并掌握其决策的依据和方法,于是也能形成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的预期。那么在目标透明度缺乏的情况下,我国央行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知识透明度的建设,从而使透明度体系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