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的女儿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的女儿故事

海的女儿故事范文1

1、古代妇女对丈夫已故的母亲的尊称;

2、古代妇女对丈夫已故的祖母的敬称;

3、皇帝的姑母或姊妹。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海的女儿故事范文2

《安徒步生童话》读后感300字

一年二班 苏吴月

我喜欢看童话故事,特别是《安徒步生童话》,其中最喜欢的是《海的女儿》。

《海的女儿》童话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的深处,是一条美人鱼。她在海底世界里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然后化为泡沫,结束她一生的幸福。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忍受着痛苦把自已的鱼尾变成了人腿。后来,她救了一个王子并喜欢上了他,而那个王子和邻国的公主结婚了,她的希望没有了。她如果继续成为“海的女儿”就要刺死那个王子后,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已的世界。但她没有这样做,却自已投入海里,化作泡沫。

我喜欢《海的女儿》,它使我懂得了生命可贵。在任何事前面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对它。在这本书里,我不仅知道了一些美好的故事,还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我也要像小人鱼一样坚强地面对。

海的女儿故事范文3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同时又那么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安徒生描写的故事开头永远是那么浪漫,那么美好,然而他的写作风格不同于中国的浪漫主义风格。《海的女儿》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海王的女儿爱上了一个王子,为了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她放弃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海底世界,在喝下巫婆给的药之后,她住进了王子的宫殿。但是到最后她没有得到王子的爱,而她又不忍心杀死自己深爱的人,最终在王子新婚的早晨化为泡沫,随风飘走。

这是一个令所有人心痛的悲剧,海的女儿追求的是“爱”,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但是她失败了,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她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代价使她离她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远。小人鱼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为她敞开的天堂之门,让我们在悲哀过后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光明的希望。也许牺牲自己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吧!

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两部著名爱情小说: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张爱玲的《半生缘》。它们风格迥异,却都是悲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为什么大多数著名的爱情“史诗”都是悲剧呢?有人说,是因为只有悲剧的凄美才能冲开心灵的门锁,震撼人心,让人从中感悟到幸福的美丽。是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我们看喜剧,往往一笑而过,因为王子和公主会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悲剧的沉重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在绝望中拾起美好的希望。

最壮丽的理想植根于最黑暗的现实。希望从绝望中诞生。那么,他们的悲剧,应该就是人们追求的幸福的前奏吧!

这个美丽的星球,每天都有温馨的故事发生,我们要让它循环下去。在我们疲倦憔悴的时候,我们要把微笑给别人看; 在别人辛苦困顿的时候,我们也要送他们一朵微笑的花。

当微笑感动了另一个人的心灵的时候,那就是幸福!

海的女儿故事范文4

女儿3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在床上舞起了被单儿,累得红扑扑的脸儿上渗出一层细细的汗珠。她刚刚在电视上看过“海之魂”舞蹈表演,自己也要当一回舞蹈演员。我的眼睛被女儿掀起的天真的浪花溅湿了,情不自禁地赞叹说:“多美的舞蹈啊,大海的女儿!”女儿一下子惊住了,仿佛自己真的走进了童话世界,不得不提出现实的疑问:“啊,你是大海?”我严肃地摇了摇头说:“不,我们都是大海的孩子。”女儿拍手欢呼,指着我的鼻尖说:“你成了小孩儿了!”说完,浪花又在她的小手里欢跳起来。

女儿入托了,仿佛从小家庭走进了大社会,回家时,脸上常常带着泪痕。询问原因,她说小朋友都不和她玩,有的小朋友还打人。我问她知道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她说一个也不知道。我鼓励她说:“你每认识一个小朋友,我就在小本子上记下一个名字,看你能认识几个。”这一来,她好像开始了一个小游戏,每天结识两三个小朋友,小本子上出现了三十多个她熟悉的名字。有的一时陌生了,还要重新结识,不久,在一起玩的小朋友多了起来。

可是,如何对待爱打人的孩子呢?我思考以后,对女儿说:“不用愁,7个小矮人来给你帮忙。”女儿想到白雪公主的故事,自然兴趣盎然。不过,这里的7个小矮人儿就是7种对付打架的办法。我让女儿先说,我补充,最后确定7个小矮人的名字分别叫“以德报怨、据理力争、上告老师、走为上计、息事宁人、得道多助、以牙还牙!”我编了7个小故事,以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每个小矮人儿的性格和能力,又让女儿选出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小矮人儿。女儿说:“最喜欢讲道理的小矮人,最不喜欢以牙还牙的小矮人。”我满意地点点头说:“好,不过,第7个小矮人不要走得太远了,以后还要防备个别的坏人呢!”

此后,女儿处理起小朋友之间的纠纷,真是轻松极了。一次,一位女孩儿占了女儿的座位,一连几天不动。女儿说:“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座位自己坐。这是老师安排好的,你去坐自己的座位吧。”那位女孩儿高兴地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座位,以后她俩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女儿后来对我说:“爸爸,你是第8个小矮人儿!”

女儿入学以后,我家书房里的一块小黑板派了大用场。我们设立了家庭课堂,专为女儿辅导功课,女儿谓之“爸爸小学”,任命我为儿童校长。说是辅导功课,其实是一种民主气氛中的交流和探讨。比如有些字的标准读音,往往要由女儿替我纠正。我和女儿在老师、朋友、学生三种角色的轮流和互换中走进“爸爸小学”,真是其乐无穷啊。女儿执教的时候,我有时努力做一个听话的好学生,有时故意扮演调皮的差生。旁边还要放一些小兔、小狗、小猪和布娃娃等玩具,让它们充当学生。女儿的教杆指到哪一个玩具,我要模仿它的声音特点代它回答问题。轮到我讲课的时候,我要力争做一个知识渊博、性情温和、循循善诱的老师,不然女儿的挑剔常常使我无地自容。一次,两位邻居家的女孩儿走进了我们的家庭课堂,也又听又讲,入了迷似的。后来,女儿告诉我,两位邻居家的女孩儿都很羡慕她,说她有一个有趣的爸爸,能理解孩子内心生活的爸爸。

海的女儿故事范文5

关键词:及物性分析 The Little Mermaid 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

一、引言

作家张晓风曾经说过“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她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品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考过安徒生,那么她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她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自诞生以来,安徒生童话便声名远播,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其故事不分年龄,超越文化,深受读者的喜爱。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安徒生童话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幻想、天真烂漫的构思和朴素的幽默感。而其中的名篇《海的女儿》(The Little Mermaid)更是值得读者细细品读。

为了更好的品味安徒生童话,同时清晰的了解其语言所承担的功能,不仅需要理解故事的内容,更加需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对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和童话体裁做了简要介绍,接着通过这一理论对安徒生童话名篇《海的女儿》中的部分节选进行了及物性分析,试图据此找出作者运用此类方法进行写作的原因,从而更好的理解故事的意义。

二、及物性理论

韩礼德(1970)将语言的元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以及语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而其中概念元功能又分为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

韩礼德通过及物性系统将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a process of doing)。心理过程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和“认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a process of sensing)。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a process of being)。可分为“归属”(attributive)和“识别”(identifying)两类。行为过程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a process of behaving)。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a process of saying)。存在过程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a process of existing)。

三、有关童话故事The Little Mermaid

童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故事情节往往是虚构的。因为其主要读者为儿童,童话的语言往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本文主要通过对童话故事及物性分析,试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童话故事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以此更加清楚的表明童话是如何充分运用语言的特色来吸引读者,尤其是儿童。

本文分析部分节选自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海的女儿》的。从小美人鱼放弃了杀死王子自救,跳入海里、逐渐化为泡沫开始,到故事的结局,最终小美人鱼得到了获得不灭灵魂的一次机会。

四、对童话故事The Little Mermaid节选部分的及物性分析

在节选的这部分故事中,尽管字数不足千字,但作者为了表达出小美人鱼为爱牺牲,善良美好的心灵,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进行细腻多方位的描写。本文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分析,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达到其写作想表达的意图的。

根据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分析,节选段落中,物质过程出现了26次,心理过程出现了17次,关系过程出现了14次,行为过程出现了9次,言语过程出现了3次,存在过程出现了3次。

物质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来表示,“动作者”(Actor,即逻辑上的主语)和动作的“目标”(Goal,即逻辑上的直接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表示。在节选段落中出现的26次物质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既有动作者,又有目标。如:

We carry the perfume.

Actor Process Goal

另一类是只有动作者,而没有目标。如:

She bent down.

Actor Process

通过分析这些含有物质过程的句子,可以看到动作者大多为故事的主人公,小美人鱼。因为物质过程用以描述客观事物的情况,客观的反应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状况。因此,作者运用大量的物质过程来生动的向我们展示故事情节的一步步推进。

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心理活动的主体,“感知者”(Senser)和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节选段中一共出现了17处,如:

She looked at the sky.

Senser Process Phenomenon

同样,节选段中心理过程的感知者大多数都是小美人鱼。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作者通过小美人鱼的心理活动细腻的描写,向读者清晰深刻地展示其善良美好的心灵品质。

关系过程可以被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如:

The water turned red.

arrier Process Attribute

关系过程重视物体之间的联系和物体所处的环境以及物体的性质特征。此类过程在节选段落中多为说明物质的属性,其比重占到总体过程的19%,也说明了童话故事中对风景、人物特色细致的描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它可以更好的提供让读者发挥想象的信息。

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在此节选的段落中,一共出现了9次,占总体的13%。如:

We shed tears of sorrow.

Behaver Process

参与言语过程的有“‘讲话者”(Sayer)、“受话者”(Receiver)和“讲话内容”(Verbiage)。节选段落中一共出现了3次。如下:

“Where am I?” asked she.

Verbiage Process Sayer

存在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存在物”(Existent)。同样,节选段落中一共出现3次。如下:

She was in his thoughts.

There are children.

On the power of another hangs her external destiny.

在这三句中,存在物分别为she, children, her external destiny。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在所有过程中占据比例较大,而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相对比例较小。这与韩礼德的理论相一致。根据韩礼德的理论,在这六种过程中,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用的较多,所以也是主要过程。而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则是次要过程。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节选部分的及物性分析,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的看到故事是如何通过其独有的语言特色来使读者身临其境,引发共鸣的。首先,通过对文本的及物性分析,得出了整个文本中各类过程的运用情况。然后,又对此作出解释,试图找出作者运用此类写作方法的原因。在鉴赏名作的同时也给予将来的写作一些启示。因此,运用及物性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对文章有个更加清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海的女儿故事范文6

摘要:《海的女儿》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是关注女性主体的爱情悲剧,讲述单向爱人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两部同构异质的作品,一方面遵循共同的故事模式:错位相遇――寻求男性认同――确认失败(死亡超越),“海的女儿”俨然成为“陌生女人”的化身;另一方面身份确认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前者是对父权社会的认同和超越,而后者则是恋父情结的再现。

关键词:陌生女人;海的女儿;同构异质;父权认同;恋父情结

19世纪,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1805―1875)为长大的成人和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创作了《海的女儿》(以下简称《海》)。在作品中,终生未婚的安徒生将其追求爱情而不得的复杂心情注入小美人鱼身上,并传神地表现出来;它也跳出了童话固有的灰姑娘式结局,成为文学史上精美的一页。

20世纪,被誉为“灵魂的猎手”的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也创作了关注女性主体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陌》),它以书信形式倾诉了陌生女人对R的如泣如诉的痴恋情怀,陌生女人也因此成为中外文学画廊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海的女儿”是“穿过黑夜的天使――安徒生”送给世界的礼物。它讲述涉世之初的小美人鱼,拯救并爱上遇难王子的故事。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和人类的灵魂,她抛弃了三百年的寿命和海底悠闲的生活;为了获得两条腿,她被割去了舌头,失去了甜美的声音,时刻忍受着撕裂鱼尾的痛苦。

当小美人鱼可以和心爱的王子在一起时,却成为“哑巴孤儿”。纵有千般爱恋也无法表达,只能一次次等待着被王子认出来,而王子永远也无法想到身边的她,就是自己的梦中人。当“无言爱情”遭遇王子的“理想婚姻”时,为了王子的幸福,小美人鱼放弃了回归大海的机会,她以高贵、纯洁、无私的爱获得了不灭的灵魂。

《陌》也是一个单恋的爱情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我’从十三岁一见钟情爱上了自己的邻居,一个25岁潇洒倜傥多情风流的作家,一发而可收,从此走上一条爱的不归路。”[1]

为了保持对R的爱情,陌生女人远离同龄人,拒绝青春的快乐;为了获得R的爱情,陌生女人不惜将青春的肉体献给他;为了给予R绝对的自由,陌生女人独自养育他的孩子,沦落风尘也心甘情愿;为了与R保持同步,陌生女人放弃了成为伯爵夫人的机会;“在死神来到她身边时,她最后的、唯一的请求、也是对R第一个请求,竟然是要他别忘了生日那一天给自己买些玫瑰花,因为她再也不能像过去10多年那样在他生日那天给他送玫瑰花了。”[2]陌生女人以惊人的毅力书写着爱情传奇,也铸就了她永恒的灵魂。

一、“海的女儿”化身“陌生女人”,演绎悲伤恋情

《海》和《陌》都是以女性为主,关注单恋心理的作品,摒除体裁、形式、细节处理,不难发现深层文本遵循的共同模式:错位相遇――寻求男性认同――确认失败(死亡超越)。

共同的故事开端――男女主人公错位相遇,体现了感情的错位。天真无邪的女主人公(小美人鱼、陌生女人)深深地爱上了男主人公(王子、R);由于某种原因,男主人公对此却一无所知,爱情天平的失衡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小美人鱼第一次浮出水面就遇见了英俊的王子,那个有着大理石模样的人儿。在王子遭遇海难时义无反顾地救起了他,苏醒的王子感谢了所有人,却不知道小美人鱼的存在。而陌生女人,只因为一个微笑和一句“多谢啊!小姐”就至死不渝地爱上了作家R,却不知道那样的眼神和语气,是他对待所有女人的习惯。

感情的错位源于他们身份和生存环境的错位。小美人鱼虽然贵为海洋公主,但同人类相比,她是低等的生物,所以她向往能拥有人类的灵魂,而年轻、英俊的王子则是人类美好的象征,这种身份的错位不能不引发小美人鱼执著的爱情。无独有偶,身份和生存环境的错位也引发了陌生女人的悲剧。“她自幼丧父,和母亲过着清苦的生活。她腼腆、羞涩、敏感,但又鄙视庸俗无聊、粗野冷漠的生活。13岁时,R成了她的邻居。年轻作家外貌英俊,风度优雅,学识渊博,使她倾倒,爱在她纯洁无瑕的心田里萌芽了。”[3]

积蓄强烈情感的女主人公们,不能自抑的追求心目中的爱情,而她们的方式都是寻求男性对其身份的认同。

为了拥有人类的双腿,小美人鱼失去了甜美的声音。当她终于以人的形象站在王子面前时,却成了“哑巴孤儿”,丧失表达能力的她,只能等待王子认出自己,借助男性的力量来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当她深情凝望王子时,当她用灵魂为王子舞蹈时,小美人鱼多期待能像灰姑娘一样,被王子认出来,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没有水晶鞋帮助的王子,永远也不知道“哑巴孤儿”就是救起他的深海女孩,更不可能帮她确认身份。

如果说小美人鱼的“失语”,等待男性的身份认同,是技术层面的“不会说”;那么陌生女人的“失语”,则是心理层面的“不能说”。

回到维也纳的陌生女人,与R有三次邂逅的机会,第一次是妙龄的女郎、第二次是雍容的贵妇、第三次是香艳的交际花,她一次比一次热切地希望R能认出自己来,无论是纯真年代的少女还是曾经出现在他面前的任何形象。面对无动于衷的R,她只是默默地等待,从不提及自己的过去,即便她爱他已多年,即便她是他孩子的母亲。

“‘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在陌生女人的长信中反复出现,她似乎让我们清楚地听到一声又一声强烈的呼唤:认出我吧!我就是你邻家的小女孩。”[4]为了增加艺术张力,小说中巧妙地设置了类似情节。在被R侮辱为交际花的那个清晨,匆忙离去的陌生女人与老约翰撞了个满怀,即使这短暂的一瞥,老仆人却认出了当年的小姑娘。这种“认出与认不出”的落差,不仅书写了陌生女人的隐痛,更彰显了对男性身份认同的深沉肯定和热切渴望。

炙热的爱情不一定能换来完满的结局,努力寻求身份认同的女主人公们都以失败告终。以爱情为信仰的她们,用生命祭祀着自己的爱情,最终实现了灵魂的超越。

“当王子与邻国公主结婚而她自己面临毁灭的时刻,她本可以杀死王子回归大海,但她不愿意以牺牲他人幸福来换取自己的偷生,宁可自己化作海上的泡沫。”[5]因为王子与邻国公主结合,意味着小美人鱼为王子身份所认同的希望彻底破灭。而一直寻求R认同的陌生女人,虽然从未得到他的认同,但孩子的存在,为陌生女人和R建立了一种隐性的联系。虽然不能成为R的妻子,她却可以成为他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死亡,则意味着这种隐性联系的破裂,陌生女人的精神支柱也随之坍塌。身份认定失败后,小美人鱼主动选择死亡而陌生女人乐观迎接死亡,她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死亡的超越。

二、一种愁肠,两种心绪

《海》与《陌》其实是同构异质的作品。虽然它们遵循共同的故事模式,但主人公寻求身份认定的心理动机却是不同的。

小美人鱼对爱情的追求和寻求身份认定,是以获得人类灵魂为终极目标的,因为老祖母告诉过她:“只有一个人爱你,把你当作比他父母还要亲切的人的时候;只有当他把他的全部思想和爱情都放到你身上的时候;只有他让牧师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里,答应现在和将来永远对你忠诚的时候,他的灵魂才会转移到你的身上,而你就会得到一份人类的快乐。他就会分给你一个人的灵魂,而同时他自己的灵魂又保持不灭。”

安徒生童话翻译家叶君健认为,小美人鱼对人的灵魂的向往,更多体现为对人的高度肯定,对人类社会的向往。《海》中的“‘人’是以王子的年轻貌美出现的,他充满智慧,举止言谈间表现出他内涵的高度文化,并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品质,感情热烈且富有同情心”[6]。

代表人类社会美好的王子,正是父权社会美化的男性代表。小美人鱼只有等待着象征父权社会的王子的认同和接受,才能在人类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坐标。王子与他人的结合,使小美人鱼不能获得灵魂,实际却是以王子为代表的父权社会对她的拒绝和否定,虽然拥有了人类的外形,但得不到父权社会的认可,就不能成为人,成为女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充分印证了波伏娃的话:“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7]

而陌生女人执著地希望获得R的认可,更多是因为幼年丧父留下的心理阴影。父位的缺失,使陌生女人需要一位精神上的父亲,帮助她在内心世界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来平衡现实中的不幸;另一方面,母亲与其情感的疏离,使作为孩子的她,急需个玩伴来驱散童年的孤独。

陌生女人在心理上同时需要父亲和玩伴,难怪她第一次见到R,就发现了他“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既有光明的、公开面向世界的一面,也有阴暗的、只有你一人知道的一面”[8]。这恰恰契合了陌生女人的心理需求,以至于多年来,她以一种少女的单纯和执著爱恋着R,期待着R能够认出自己,实际上是寻求精神之父的接纳和认同,确认“父――女”关系,帮助她完成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

无论出于何种心态,小美人鱼和陌生女人以相同的单恋,演绎着不同的精彩,留给千百年后的孩子和长大的人们。小美人鱼也好,陌生女人也好,用她们各自的方式创造了灵魂的永恒,就像大海上泛起的浪花,抑或那身边的一阵清风……

注释:

[1] 杨琦:《我爱故我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哲学底蕴》,《戏剧文学》2006年第6期。

[2] [奥]茨威格:《茨威格文集2》,高中甫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3] 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216页。

[4] 杨理沛:《用爱写成的悲伤心曲:我读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5] 李树为:《试论〈海的女儿〉中的自我象征性》,《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6] 韦苇:《〈海的女儿〉的多种解读可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3期。

[7]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