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韩愈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韩愈的名言

韩愈的名言范文1

这或即《说文》所言:“场,一曰治谷田也。”当用来收获或储藏时,需将“场”碾压成平整的地块。《汉书·郊祀志》:“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颜师古注:“积土为坛,平地为场。”不过,早期“场”中所种植的并非一般的菜蔬或谷物,而是珍异之物,并由专人管理,且为此设立了官职,称作“场人”。《周礼·地官·场人》:“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又《序官》“场人”孙诒让正义:“场人者,掌园地之官也。”《国语·周语上》:“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韦昭注:“场人掌场圃,委积珍物,敛而藏之也。”盐城东台地名中所含的“场”指的或即这样一种机构。早在汉代,官府就在盛产海盐的地区设立了这一管理机构,其中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西溪即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设立盐场,称“西溪盐亭”。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场”不同,该机构所司并非菜蔬、庄稼或蓏果等物,而是关乎人类生命的盐。掌管场圃的称“场人”,掌管盐业的则被称作“盐人”,此称《周礼》亦见,为《天官·盐人》:“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之所以会有众多含“场”的地名出现于东台,这与东台的海盐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东台东濒黄海,自然地理条件于产盐而言可谓得天独厚,自古即以盛产海盐著称。据载,“(东台)因位于西溪之东,且烧盐亭场林立,故又名东亭。”由此即可见东台当时海盐生产的繁荣程度。

二、“某总”类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

盐城还有不少成序列的以“总”入名之地,如二总、三总、五总。欲探求以“总”入名的理据,首先应清楚“总”的语义。《说文·糸部》:“总,聚束也。”段玉裁注:“谓聚而缚之也。悤有散意,系以束之。”《释名·释首饰》:“总,束发也,总而束之也。”《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高诱注:“总,众聚也。”[9]可见,“总”的本义为动词“聚拢成束”。《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笺:“总角,聚两髦也。”孔颖达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2]353由动词“聚拢成束”引申为名词“束状物”。如《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孔传:“禾稿曰总。”所谓“禾稿”,就是有茎有穗的谷类收获物。《周礼·春官·巾车》“锡面朱总”贾公彦疏:“凡言总者,谓以总为车马之饰,若归人之总,亦既系其本,又垂为饰,故皆谓之总也。”此处“总”是一种用于古代车马的装饰品,指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饰物。《管子·弟子职》:“错总之法,横于坐所。”郭沫若等集校引王筠曰:“烛、总、蒸者,一物也。以其既然而取明言之,谓之烛;以其成束而未然言之,谓之总。”该“总”指的是用麻杆等扎成的火把。此三例中“总”的语义均重在其形———条状。厘清了“总”的相关语义,就不难获知以“总”入名的理据。为了便于管理并最大限度榨取灶民的劳动所得,各盐场将沿海的草荡划为若干长条状地块,租给灶民用于煎盐,这种长条状地块就称作“总”。盐城作为海盐的重要产区,“总”的数量自然相对较多。那些在不同“总”内的灶民们长期共同生活劳作,聚居成落,于是便以“总”为名。

三、“某荡”类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

韩愈的名言范文2

[关键词]汉语语言文字;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18 — 02

中华民族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伟大一员。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中国人。中华民族是由至少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融合壮大,创造了一体多元,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民族不断的融合中,构建了和谐社会,发展了力量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字产生于人类成长的幼年,并步入早期的萌芽文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史前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出现了有代表语言的“符号”。在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字一直传承至今,文化没有间断,贯亘古今,源远流长。

普通话,是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是民族认同的纽带56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一、语言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广袤,少数民族语言和各地方言普遍存在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客观现象。在非信息时代的历史长河中,又是如何交流,如何统一意志,共同缔造一个伟大统一富强的国家呢?是一个不解之谜。秦始皇同六国交往,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其间也不能一句话也不说,光动干戈。孔子应该是山东人,又周游列国,都能听懂山东话?还听信他的儒家学说,并言之“半部论语治天下”。

屈原是楚国人,还有李白、杜甫都不可能会讲今天的普通话。那二千多年、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楚辞”、“唐诗”,今天怎么还能朗朗上口,字正腔圆呢。古代也应该有通用汉语,就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然而历史上却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秦始皇的功劳。秦始皇统一了车輙、度量衡、货币、文字。就统一文字而言,应当是两个方面;一是统一写法,二是统一念法。同是一个字,念法不一样是不行的。日本人就没有学好;例如“信”字,我们意思是“信件”,日本人却搞成了“手纸”,这是不行的。屈原、李白、杜甫不能用方言,得使用统一了的文字和发音来写诗,所以我们现在读起来,不仅合辙压韵,而且好听,况且诗词格律是很严格的,现代诗人也得亲遵守,按规矩办事。语言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焚书”也无法阻隔历史,仍然以语言文字的方式,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国的文化影响了世界,造就了西方的汉学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外国人,也用汉字、毛笔、宣纸写书法,尊之为“书道”。世界各国的汉语热经久不衰,许多国家还设立了孔子学院,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

二、汉字的久远历史和勃勃生机

语言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并且要用文字的方式来记录它,任何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都要靠文字的记载,来表达文化的传承。

包括文字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人们只能靠结绳来记事。汉字是世界上传承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世界上曾有几种表意的文字体系,如古埃及的文字等,都湮没在人类发展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虽刻碑铸石,已失去了表达语言形意的信息,而成为失去生命,并与历史隔断的死亡了的文字,失去了属于文字功能的所有意义。

世界上只有汉字川流不息,永不间断,血脉相连,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是人类一枝独秀唯一传承下来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仓颉造字,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秦时的李斯所编的字书,首句也是“仓颉作书”。古人曾称文字为“书”,作书即是造字。但到了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并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切实的依据和佐证。第二种说法是伏羲作八卦,圣人易之以为书契。后来“书契”,用作“文字”的同义词。文字产生以前,结绳和八卦确实曾经起过类似文字的作用。

考古发现证实,汉字形成完整的体系,应始于夏商之际的铭文和甲骨文。原始文字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统治者为完善社会的统治,促进和加速了文字的发展,开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汉代人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正是为统浩集团或是部落的首领服务的史官、巫师们为后世留下了完整的汉字体系的传承。

汉字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字音、字意的本质,除个别现象并无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形体和字的结构上,古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形体的演变,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结果。

汉字的造字法及其规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形成过程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基本的造字原则。转注、假借,是在文字运用过程中的再创造。汉字之初始,应是从简笔图演变而来,象形文字与图画最为近似,多为名词。象形字,是汉字最为突出的特点,在甲骨文中尤为突出。岩画中的日、月、山、水等,同甲骨文中的字十分相近。汉字的发展,由繁到简,是基本的规则。文字虽然与写实渐行渐远。但字的结构、偏旁部首仍万变不离其宗,保留着象形、会意的内在因素。古代称非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为“夷”, 说的是一人一弓。门字是由左右两扇构成,门内的变化又很多,有开、关等指事。“牢”字,是牛关在房子里。“狱”字,左右为犬,中间不敢言语。这样的例子很普遍,所以汉字好认、好记,其中不乏艺术性和故事性、趣味无穷。汉字的结构是形体艺术,会意又包含着人类的智慧。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篆、隶、草、楷书等基本字体的结构变化,在中国文化中书法艺术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化的宝库。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字,都是从图画开始的,但多数变成了用字母来记音,成为语言符号的符号,失去了形意的功能。惟有汉字以形示意,并且以这种文化形态,发展传承为蕴涵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书面语言符号。在新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汉字也在发展与完善其象形表意的功能。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汉字无限旺盛的生命力。

三、文化构建了统一融合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融合统一的历史。民族文化的融合,不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一统天下。汉文化在中国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遏止的核心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语言是在人们交往的需要中产生的。汉族和中国的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即一个作为征服者的民族共同体,在与中原生产力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交往中,他们不仅采纳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必须采用被征服民族的语言。例如历史上曾经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汉语技能,并接受了包括教育和风俗,学会了汉文化,就连少数民族的皇帝也文采出众。汉族语言文字成为通用的,国家语言文字。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兼容性,少数民族文化很快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洪流中来。

在这个融合中,不乏连民族也被融化进来。例如,我国历史上曾经很活跃的匈奴、鲜卑、勃海、契丹等少数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洪炉中,融入了汉族和其他族,而再不见于经史的记载。

汉族文化,也大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满族人流传下来的“旗袍”,是享誉世界中国人最美的服装经典。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满族建立的清朝,将“龙”的崇拜发挥得更加极至和神圣。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民族融合中不断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四、汉语语言的统一和神韵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除少数民族外,汉语方言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客观现象。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几大类别。但汉藏语言系统,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在汉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秦汉以前,南北差异很大,基本不能相通。我们现在说建立友好关系,常说“永结秦晋之好”,其实秦晋的方言并不相通。汉语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上,北方人不断南进的过程。汉语语言,是不同历史时期,北方话与南方土著语言的交融产生的结果。汉语语言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方言分布大体上与现代已无太多的差别。方言的形成取决于历史的因素。方言的状态,主要是语言中声母、韵母、声调等存在的语言差异,这是历史文化在语言文化中的积淀,是文化的表面现象,主体语言是一致的。

汉语还讲究神韵,这是在汉字形意、会形、会神的基础上,造就了神韵。汉语有自己的语言艺术。形是外表的体现,神是汉语语言的精髓。汉语讲究语法和修辞,又形成十分严格的音律。汉语的内涵是“神而明之”,自古以来汉语强调“文化意为主”,书道苛求“意在笔先”。古代汉语在语韵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形成了语言艺术。汉语语言的神韵,音韵是构成神韵的基本要素。语言在意韵中的流动,追求韵律的清亮和意境的清亮、优美、空灵。汉语是一种十分优美和谐的语言。朗诵是汉语的十分完美的语言艺术,如诗、如画、如歌詠。汉语语言文化虽历经千载仍一脉相承,汉语传承下来的诗词歌赋,仍为千古绝唱。世界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四分之一的人在说汉语,汉语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学问没有止境。现代社会,国学热,方兴未艾。语言的传承永续,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文化是民族之魂。汉语语言的神韵,是汉语经久不衰的魅力。

普通话构建中国和谐社会

普通话,是中文的标准语言。中国人口众多,语言庞杂,为了加强信息沟通和加快发展速度,语言统一事关民族之大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广泛推行,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用北京话来标音。北方话主要指的是东北话,其中的核心是黑龙江和吉林的地方语言。东北话是由历史的熔铸和白山黑水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话的形成首先受满族语言文化的影响。满族视黑龙江为“龙兴之地”,在满汉文化的融合中,产生了汉语东北话。

在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大业中,清代又一次确立了中国地大物博的领土版图。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朝,用统一的汉族语言经略了,幅员广阔的大中国。东北话成为官方和民间往来通用的标准语言。在这个语言统一的进程中,满语变成了濒临消失的语种,只在普通话中保留了部分满族方言。满族在中国汉语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代普通话,经过近六十年的不断推广,已经炉火纯青。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成为富国强民的纽带。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仅语言相同,而且同宗、同族,同为炎黄子孙。两岸的认同不断加强,除宽松的政策外,“乡音”连结了两岸中国人的心。

联合国大厦响彻着一个共同的中国声音,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之魂。

韩愈的名言范文3

【关键词】英语,英语名称,汉译方法

英语名称的汉译,有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音译(sound translation)、意译(sense translation)、音义结合(combination of sound and sense)、以及音义巧合(coincidence of sound and sense)等五种方法。

一、英语名称的直译

直译是根据英语词汇意思寻找对应的汉语词汇直接表达出来。大量的译名都是直译的。直译构成了汉译英名称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处理英语词组的汉译时,字对字的、或逐字的直译,往往会产生误译,导致误解。原因在于:两个词组成的搭配有时会产生不同于文字的原来字面意义的新的伴随意义或隐含意义。例如:有些人看见child’s play,可能会望文生义将其译为“儿戏”,进而理解为“像小孩子闹着玩似的、不用负责任、无足轻重的事情”。其实这个词组的意思是:something very easily done(轻而易举所做的事情)。直译词组时,还要考虑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人们在接受一种新事物,包括新事物时,往往根据其命名理据,尤其是其主要理据而望文生义或望形生义。由于动物,例如“狗”,在不同民族中常常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在上述“热狗”的例子里,将以动物名称命名的食物名称直译的做法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

二、英语名称的音译

一开始,英语名称的汉译,大都采用音译的方法。因为中国没有这种事物,找不到类似的命名理据,就直接将英语按照声音用相近的汉字表述出来,例如:三明治(sandwich)、摩托(motor)、吉普(jeep)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英语出现了大量的新名词术语,其中不少汉译采用“拿来主义”,直接音译,构成一批新的外来词,例如:克隆(cloning)。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习惯将有些外来词当作修饰词,再加上汉语固有的表示类别、功能或形状的基本词,变成修饰词+基本词的模式,例如:披萨饼(pizza)、威士忌酒、汉堡包(hamburg)等。

上述音译时所用的汉字没有什么语义的联想性。所构成的名词中的大多数已被汉语词汇接受和吸收,仍在使用。这些外来词,已成为汉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音译时所用的声音相近的汉字,如果在语义上具有联想性,可能会产生误导。

近年来,随着人们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和英语文化的提高,对那些大量的从国外引进我国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和事物,在一时难以找到合适译名的情况,就直接用英语原名表述,不必按照声音找相近的汉语音译,例如:MTV, VCD等,大都是英语字母组成的缩略词,容易读,容易记忆。不仅专业人员这样用,而且包括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也这样用,实际上起着一种推广的作用。人们都不同程度地会讲一些英语,表达和理解都不成问题,因而对此采取一种容纳的心态。当然,专业人员很快就找到了相应的、合适的译名。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英语原名和汉语译名会并存共用的。

三、英语名称的意译

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独特的、丰富的文化,不但善于吸收反映外国文化的外来语汇,而且能把其中大部分消化、改造成符合汉语命名习惯的词汇。这就是意译的方法,即利用汉语固有的基本词,加上相应地修饰词,组成新的汉语词汇。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接受了从外国传入的事物,赋予了符合我们传统的命名,例如:西红柿、洋葱、胡椒等。近百年来,有些舶来品的译名,一开始曾采用音译的方法,例如:维他命、盘尼西林等。但是科学家们在利用这些外来事物的同时,又根据汉语传统的命名方法,利用意译的方法改造了它们名称,使之变为“维生素”和“青霉素”等符合汉语命名习惯的词汇。“素”是化学中表示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的基本词。

四、英语名称汉译的音义结合

有些英语名称的汉译方法是音义结合,即将英语按照声音用相近的汉字表述出来。结果是,产生的汉语名称与原来的英语名称声音有近似之处,但是语义上有不同的联想性。例如,下列外国肥皂品牌的汉译采用了音义结合的方法。Dove的原义是“鸽子”,具有“和平”(peaceful)与“温柔”(gentle)的含义。汉译为“多芬”,具有“富有芬芳”的新义。Safeguard的原义是to protect,具有“保护”的含义。汉译为“舒肤佳”,具有“使皮肤舒适”的新义。Lux的原义是“奢侈”(luxury)与“优雅”(elegance)。汉译为“力士”,具有“富有力量”的新义。又如,美国著名饮料品牌Coco Cola的汉译方法是音义结合的绝妙例子。“可口”(delicious)和“可口”构成汉语表示饮料的基本词。

五、英语名称汉译的音义巧合

理想的英语名称的汉译方法是音义巧合,即将英语按照声音用相近、而且语义上有联想性的汉字表述出来,达到声音和意义完全吻合的效果。当然,这样的音义巧合纯属偶然。例如:将laser(激光)译为“镭射”;基因(gene)是个绝妙的例子;港台将UFO(不明飞行体)译为“幽浮”,都是人们常常引用的例子。

总之,英语名称的常见汉译方法有直译、音译、意译、音义结合以及音义巧合五种。掌握英语名称的汉译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专业人员的翻译质量和水平,推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的翻译工作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对英语的学习者有着理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广告翻译中的认知图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中国翻译;2002年03期

韩愈的名言范文4

【关键词】生命周期假说 协整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 T检验

一、引言

居民消费支出在一国最终消费中占主导地位,是总需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刺激一国经济增长。清楚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和决定模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相应的政策,拉动国内的消费需求。本文选择以1978—2009年武汉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旨在已有的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上,对武汉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进行实证研究,试图建立适合武汉城镇居民的消费理论。所得结果对引导居民健康消费,为政府制定拉动内需政策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二、武汉市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

生命周期假说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与布伦贝格、安东于1954年提出,它认为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会根据一生收入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安排一生的消费。因此,消费者现期消费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而且与消费者以后各期收入的期望值、开始时的资产数量以及年龄有关。消费者一生中消费支出流量的现值要等于一生中各期收入流量的现值,这种行为可称作“前瞻行为”,用简单的线性模型来描述这一假设的消费函数可得下式:Yt=α+β1X+β2At 。其中,At表示消费者第t期的资产存量,参数β1为边际消费倾向,β1表示已经积累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这个消费函数用一生的效用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生命周期假说。为了避免测量资产存量所带来的麻烦,我们用戴维森等人(1978)提出的本期资产存量等于上期存在存量加上本期消费、收入之差来估计资产存量,经整理可得Yt=λ1Yt-1+λ2Xt-λ3Xt-1+μt。其中,Yt-1、Xt-1分别是Yt、Xt的滞后一期值。

本文的研究基于1978—2009年武汉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关统计数据。在经济领域中,由于许多时间序列观测值大都不是由平稳过程产生的,当两个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时,这两个变量间所进行的回归有可能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实际问题中,当取得某随机序列的样本数据时首先要判断其平稳性,在各模型中变量序列具有同阶单整的前提下进行协整检验。通过用Eviews对居民消费支出(Y)、居民可支配收入(X)序列分别进行ADF检验可知,在10%显著性水平下,这两个时间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并以此得出上期居民消费支出(Y-1)和上期可支配收入(X-1)也是二阶单整的。在此基础上,对生命周期假说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可知,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期居民消费支出和上期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接着,用Eviews对生命周期假说模型做OLS回归分析,得到:46Xt-1。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R2=0.997108,R2=0.996886,说明自变量Xt、Xt-1和Yt-1对Yt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即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此外,解释变量Yt-1、Xt和Xt-1系数的t值分别为13.36、3.16和-2.48。给定显著性水平a=5%,在自由度(df)为27时,查t分布表得临界值2.05,则解释变量Yt-1、Xt和Xt-1系数的t值绝对值均大于临界值,即在生命周期假说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期收入和上期居民消费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命周期假说模型通过了协整检验、拟合优度检验以及T检验,说明此消费函数是适用于武汉市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形式。按照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会根据一生收入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安排一生的消费。因此,消费者现期消费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而且与消费者以后各期收入的期望值有关。在我国内需拉动乏力、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进一步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稳定提高居民收入预期。随着我国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和住房等制度方面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居民在这些方面自行负担的部分增加,导致居民对支出的预期增加,会导致产生以生存型和预防型为主的居民储蓄,而不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因此,现阶段只有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才能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需求水平。

因此,以生命周期假说为理论依据,我们提出以下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建议:为了改变人们的收入预期,应加大经济、政治等制度的改革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国企、金融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改革力度。破解经济难题,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居民、企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指数;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对提高居民消费发挥巨大作用。应通过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消除人们的养老、医疗等问题的后顾之忧,减少影响居民消费预期的不确定因素,以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杨丽.消费函数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02).

韩愈的名言范文5

关键词:吴佩衡;六经辨证;妇科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03-03

1引言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为伤寒病而确立的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1]。“辨证是方法,论治是目的。从科学意义上说,任何方法都是根据其作用客体的性质特点而建立的,辨证方法也不例外”[2]。仲景创造性地把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的症候及其变化加以总结,辨证示六经,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吴佩衡先生是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对《伤寒论》研究颇深,临床诊疗时常常感叹仲景经方的精妙,并将其灵活变通,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吴老治疗妇科疾病时,亦常运用六经辨证,效果多良好。现将几则验案介绍如下。

1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乳痈

尹某,女,25岁,昆明人。1969年春,产后六日,因右侧患“急性乳腺炎”赴某医院就诊,经过青霉素等针药治疗,病情未减,于是改为中医外科诊治,认为本病系热毒所致,当立刻给予清热解毒之剂,清热消肿软膏外敷,然而连用五剂,诊治十余日,寒热仍然不退,右侧红肿疼痛反而加剧,遂邀请吴老前去诊视。患者恶寒发热,早晨体温37.4°C,午后则升高至39°C,头痛并全身酸痛,右侧红肿灼热而硬,痛连腋下,乳汁不通,不止,不思饮食,夜不能寐,精神疲惫,欲寐无神,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而青,苔白而厚腻,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附片30g,麻黄9g,细辛5g,桂枝15g,川芎9g,通草6g,王不留行9g,炙香附9g,生姜15g,甘草6g,次日复诊,昨日连服上方二次,温覆而卧,数刻后则遍身ZZ汗出,入夜能安静熟寐,今晨已热退身凉,顿觉全身舒缓,头身疼痛已愈,右侧红肿热痛减去其半,稍进稀粥与牛奶,痛苦之状已减,脉已不紧,沉细和缓,舌质青色已退而转淡红,苔薄白,根部尚腻,此乃证虽见效,然余邪未尽,气血未充,继以扶阳温化之法治之,方用茯苓桂枝汤加味,药用茯苓15g,桂枝15g,川芎9g,通草6g,细辛3g,炙香附9g,薏苡仁15g,附片45g,生姜15g,连服二剂,右侧红肿硬结全部消散,乳汁已通,眠食转佳,唯气血尚虚,以黄芪建中汤调理善后,连服四剂,诸证获愈,半月后,乳汁渐多,又能照常哺乳[3]。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原文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内经》曰:寒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因此本方主治少阴本虚,外感寒邪引起的太阳少阴两感证[4]。方中麻黄辛温以外散风寒、宣肺开窍解太阳之表邪;附子辛甘大热以峻补肾阳,补命门之火而温阳散寒,既固护阳气防麻黄发汗太过,又可助麻黄鼓邪外出;细辛辛散温通走窜以通达内外,外可温散经络之间的寒邪,内可温散脏腑之间的寒邪,在方中一助麻黄疏散外邪以解表邪,二助附子温补固阳而防阳脱,三药合用,补散兼施,共奏温阳解表之功[5]。此系产后气血俱虚,感受风寒外邪,致使经脉受阻,气血凝滞,后又误服清热苦寒之剂,伤正而益邪,遂致乳痈加剧。法当扶正祛邪,温经散寒,活络通乳。抓住“少阴本病,外感寒邪”这一病机,根据异病同治的基本思路,吴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证机相合,故能收效显著。

2白通汤治疗乳痈

谢某,女,24岁,江苏人,住昆明市光华街,产后六、七日,因夜间起坐哺乳而受寒,次日即感不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左局部硬结,肿胀疼痛,患者当即赴省级某医院诊治,服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方加减数剂,发热已退,仍有恶寒,左硬结红肿不散,反见增大,疼痛加剧,一周后,创口溃破,流出少许黄色脓液及清淡血水,经西医外科引流消炎治疗,半月后破口逐渐闭合,但肿块未消散,仍红肿疼痛,乳汁不通,眠食不佳,每日午后低热,懔懔恶寒,历时一月未愈,1963年某日延余诊视,病如前述,但见患者面色[XC白光.TIF]白,精神疲惫,脉沉细而弱,舌质含青色,苔白厚腻,此乃寒邪失于宣散,郁闭阻滞经脉血络,迁延未愈,血气耗伤,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外出,局部虽成破口而脓根未除尽,创口虽敛而痈患未能全部消除,此即所谓养痈而遗患也,法当温通里阳,排脓消肿,散结通乳,方用白通汤加味,药物为附片150g,干姜15g,川芎10g,当归15g,桔梗10g,皂刺9g,赤芍10g,通草6g,细辛5g,白术12g,葱白3茎,服二剂后,恶寒、低热已解,体温退至正常,左红肿硬结渐消,唯右下方复觉灼热、刺痛,局部发红,稍见突起,此系得阳药温运,气血渐复,血脉疏通,正气抗邪,已有托脓外出之势。脉沉细而较前和缓有力,舌质青色已退,舌心尚有腻苔,继以上方加香附9克,连服二剂。腐败之血肉,已化脓成熟,局部皮肤透亮发红,服三剂后,脓包自行溃破,流出黄色脓液半盅多,疼痛顿减,红肿消退,再以温经扶阳调补气血之四逆当归补血汤加白术、杭芍、桂枝、川芎等连进四剂,脓尽肿消,创口愈合,病告痊愈[6]。

按:白通汤出自《伤寒论》第314条,原文为:“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本方仲景用来主治少阴病下利厥逆,脉微头痛。吴老认为附子温肾散寒扶阳,干姜辛热,助附子温阳祛寒,葱白宣通上下阳气,攻逐阴寒,三药合用,阳气复,寒凝散,少阴阴盛格阳之戴阳危象可解。

3回饮加人参治疗经行血崩

杨某,女,41岁,住昆明市正义南路教子巷,1953年秋,适值月经来潮,因抬重物用力过猛,骤然下血如崩,先后经二医诊治,皆云血热妄行,服用清热、凉血、止血之剂,血未能止,迁延十余日,以致卧病不起,延余诊治,患者面色蜡黄,精神疲倦,气短而懒言,不思饮食,手足不温,经血仍淋漓不断,时而如潮涌出,皆清淡血水兼夹紫黑血块,腰及小腹酸胀坠痛,舌质淡,苔薄白少津,脉沉涩,此为阳气内虚,冲任不守,气不纳血,血海不固,致成崩漏之证,方用回阳饮加人参扶阳固气,药用附片120g,吉林红参9g,炮黑姜9g,上肉桂9g(研末,泡水兑入),甘草9g,服二剂后,流血减少其半,血色淡红,瘀块减少,呼吸已转平和,四肢回温,饮食稍增,能进藕粉少许,照原方加炒艾15g,阿胶24g(烊化分次兑服),炒白术9g,侧柏碳9g,连服三剂后,流血大减,仅为少量淡红血水,精神饮食增加,面色已转润泽,舌质显红润,苔薄白,脉缓弱,已能起床,阳气回复,气血渐充,欲求巩固,仍需与甘温之剂调补之,以四逆当归补血汤加味气血双补,药用附片90g,黄芪60g,当归30g,干姜15g,上肉桂12g(研末,泡水兑入),炒艾15g,阿胶12g(烊化分次兑服),甘草9g,连服五剂,流血全止,精神、饮食基本恢复,颜面唇舌已转红润,脉象和缓,已能下床活动,唯气血未足,阳神尚虚,走动稍感头昏、腿软,继服四逆当归补血汤加肉桂、砂仁,服二十余剂,气血恢复,诸证获愈,恢复健康[7]。

按:回阳饮为吴佩衡先生所创,为四逆汤加肉桂而成。四逆汤为《伤寒论》中回阳救逆主方,加肉桂,不仅增强温阳之力,更有引火归元的收效。郑钦安曾说:“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考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人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即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8]”吴老认为《伤寒论》六经,四逆汤可用于四经:太阳证用之以温经,太阴证用之以除寒湿,少阴证用之以救元阳,厥阴证用之以回厥逆。因此吴老临床凡见阳虚阴寒为病者,均投以此方,并主张用之不早,则恐追之不及。

4体会

吴老曾说:“识病之要在于识证,识证之要在于明辨阴阳,唯有辨证确凿,方能对证下药,得心应手。”吴老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白通汤和回阳饮治疗乳痈、经行血崩r,虽然三则病案的病症各不相同,或因外感、或因劳累,但病机最终均演变为阳气内虚、不能温化,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白通汤破阴回阳、回阳饮回阳救逆是对证下药的体现,故能药到病除,效果明显。由此可见,吴老临证以“常”达“变”,认为六经辨证不仅适用于伤寒,而且对一切疾病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他善于用六经辨证的准则,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明辨阴阳,分清虚实寒热,准确深刻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这也是吴老在临床诊疗时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姜元安,张清苓,李致重.伤寒病与六经辨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23(1).5-8.

[2]张清苓.论《金匮要略》基本学术思想及辨病与辨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4):7-10.

[3][6][7]吴佩衡.吴佩衡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79、80、72.

[4]马妍,张连城.麻黄附子细辛汤活用三则[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6,28(3),450-451.

[5]王亚娟,石B.马淑然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妇科疾病验案举隅[J].环球中医药.2013,12,6(12).

韩愈的名言范文6

1、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2、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3、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4、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5、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6、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7、顾我,复我。《诗经》

8、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日本)

9、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1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11、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2、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13、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14、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着

15、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16、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17、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

18、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19、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名言警句大全

20、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