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市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汇市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范文1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去年年底国家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比年初增加了1168亿美元。与往年不同的是,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提法不再是以往的“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变成了“要实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此前,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明确公布的一系列工作重点中,无不显示出其对汇率改革的坚定信心。其中,“尝试建立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更是表明:要从机制上动手,进一步活跃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意在汇金?

近两年来,国内外汇市场的发展速度飞快,2002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为971.9亿美元,而去年的成交量则超过了1300亿美元。尽管如此,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外汇市场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市场,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产品数量上看,都无法与国外市场相比。

“尝试做市商制度很有可能是针对汇金公司的。”有业内专家猜测。虽然看上去有些神秘,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初衷,便是管理向中行和建行注入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用外汇储备注资国有银行不是财政划拨,而是一种资本投资,是要讲回报的。”而来自银行方面的消息则更加明确,建设银行行长表示:225亿美元不会用来冲销以前的不良资产,将主要用于到资本市场上进行保值增值。

换句话说,汇金公司的职能定位之一便是管理外汇储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效率。国家外管局局长郭树清也曾指出:“汇金同外管局的储备司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然而从现有的制度层面上来看,除却此番用于注资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汇金公司实质上很难介入外汇市场。

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上只有银行一类“玩家”,基本上是一个结售汇市场。其交易途径为:客户与商业银行成交,商业银行再将与客户交易形成的结售汇敞口头寸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撮合平盘。任何其它金融机构都无法直接进入外汇市场操作。而做市商制度一旦出台,恰恰可以改善这种局面。借助这个路径,汇金公司以及其它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便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外汇市场,从而在参与主体上达到了多样化的目的。

同时,做市商将直接有助于改善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现在我国的外汇市场仍然是中央银行报价,相对比较死板,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是: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兑人民币的牌价,商业银行再根据这个牌价每日向客户报价。引入做市商制度后,则可以允许合格的做市商在外汇市场中自主双边报价,活跃市场,形成人民币汇率市场传导机制。

借此,央行还可以通过汇金公司充分发挥外汇储备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必要的时候,央行可以根据宏观政策目标和市场波动情况,利用外汇储备直接进行适当干预,调节市场均衡汇率水平,避免汇率的剧烈波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及时将国内行情与国际行情结合起来。

试 水

不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研究部总经理王勤怀却认为,做市商的传导作用现在还不会这么快就一步到位,毕竟市场的容量仍然较小,“每天就那么几个亿,价格也是有管理的浮动。”尽管做市商制度在价格信息传导方面会更好一些,但要想实现以市场供求来决定市场价格,绝非一日之功。首先能够有所促进的应该是市场的活跃性。

目前,市场上95%的交易是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交易,尽管央行在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中实际承担着做市商的作用,但其它币种对人民币的交易却并不活跃,流动性很低。

据了解,目前在一些小币种交易上,如人民币对港币、日元、欧元等,做市商报价的机制已经开始有所尝试,蒙特利尔银行便是欧元的做市商之一。不过,现在获得双边报价资格的做市商还都是央行指定的,其中尚没有一家国内商业银行。

由于做市商对市场介入程度较深,并承担着流动性风险,因此在成熟市场上,做市商由那些能接受高投资成本和较长资金回报期的机构投资者担任,其资本实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都相当雄厚。同时,这些机构具有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这样才能保证其在市场流动性下降的时候仍然能够履行做市商义务,不断向市场报出价格,同时承诺在所报的价格上成交。

“这并不是因为国内银行的综合实力不够。”王勤怀认为,最大的瓶颈仍然是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由于银行结售汇有限额,几家大银行在市场上主要是卖出行为,而中小银行则多为买进。“外汇管制的放松,才会使商业银行在市场上更活跃。”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银行根本不具备足够强大的资金实力去做双边报价。而另一位来自商业银行内部的人士表示:“现在市场这么小,做也没有太大的意思。况且,国内银行的操作能力也比较弱,一旦有索罗斯这样的金融炒家进来,就很难说是否能抵挡得住。”

“可是外汇市场一定会发展,未来还会有外币买卖,以后还有衍生品,这都需要有人来报价。”王勤怀指出,此时提出推行做市商制度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借此扩大市场面的影响。为今后汇率机制改革做准备,“今后央行不要像现在这样承担这么多责任了,不能总是无限制的买进。”同时,流动性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

此外,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平抑市场价格波动,避免价格与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过大,促成价格形成的稳定性。

他山之石

其实,一个对于外汇市场具有借鉴意义的例子是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了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2001年8月,场外债券市场做市商交易制度正式确立,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9家银行获准为双边报价商。

可是两年多来,尽管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有了一定幅度的改善,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做市商制度的推行并没有那么理想,市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增加活跃性的效果。

问题首先出在做市商的职责上。由于具有“尝试”性质,做市商并没有被要求强制报价,致使在许多产品上,做市商根本就不报价。再加上市场环境不好,做市商即便报了也是亏损,自然缺乏积极性。

其次是各机构的债券持有比例极不均等。据相关专家分析,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债券持有总量约占整个市场的5/6左右,过于集中。而四大行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并没有强烈的进入市场交易的需求,与其市场保有量不成正比。近来甚至有数据显示,双边报价商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意愿不强,9家双边报价商的市场份额出现下降的趋势。

这样,虽然中小银行和部分券商在市场中表现非常活跃,但由于市场占有量小,它们的行为对市场的整体改观作用并不大。

尽管债券市场与外汇市场有不少差别,但在制度建设上仍然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有专家指出,在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同时,要注意吸收债券市场的经验和教训。

目前,市场上的做市商仍然由相关机构指定,而要真正提高做市商的积极性,必须引入竞争,对做市商的准入门槛要有严格限制,如资本金的数额、几年内没有违规操作等。同时,对不合格的做市商要处以相关惩罚。

其次,王勤怀指出,还要严格明确做市商的权利义务。比如在市场发生较大波动的时候,做市商因此承担了较大的市场风险,但又不得不报价,就会使做市商出现亏损等情况,这就需要为此制订相应的措施。

外汇市场范文2

关键词:外汇市场压力;货币危机;货币政策;汇率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1―0072―04

一、引言

对于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最早是由Girton&Roper(1977)提出的,他在其开创性的研究中,将外汇市场压力定义为必须通过改变汇率或者外汇储备规模来消除国内货币市场失衡的程度。Weymarkf(1995)对Girton&Roper(1977)的外汇市场压力定义提出了修正意见,他认为Girton&Roper(1977)的定义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该定义过于依赖特定的货币模型,不适用于其它模型,因而也就不能适用于所有模型的统一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等。因此,Weymark(1998)提出了外汇市场压力的一般性定义,他认为外汇市场压力就是指在现行汇率政策形成的既定预期下。国际金融市场对一国货币的超额需求(包括正或负的超额需求)。

自从Girton&Roper(1977)开创性地提出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后,人们对于外汇市场压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是: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危机的识别与测度;外汇市场压力与汇率制度等。

二、外汇市场压力测度的研究

人们如果要试图对外汇市场压力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研究,首先就必须要能够对外汇市场压力进行准确和可靠的测度。对此,Connolly&Silveira(1979)运用Girton&Roper(1977)的模型建立了经验研究方程,并对巴西1955-1975年的外汇市场压力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检验;blodeste(1981)运用相同的模型对阿根廷20世纪70年代的外汇市场压力进行了检验;Sargen(1985)基于Girton&Roper(1977)的模型研究了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之间外汇市场压力的问题;Kim(1985)基于韩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小国开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特征,推导出了反映韩国外汇市场压力的理论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测度韩国外汇市场压力的经验研究方程;Eichengreen,Rose&Wyplosz(1996)运用汇率变化量、官方储备变化量以及利率差分变量作为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外汇市场压力进行了测度,但是他们采取的这个测度方法在选取宏观经济变量时显得过于武断,缺乏合理的判断标准;Weymark(1997)基于理性预期的小国开放经济模型和可观测的数据建立了一个测度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行为的指数,同时运用该指数检验了加拿大在1975-1990年期间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双边和多边干预行为;Spolander(1999)基于Weymark(1995)的模型方法估计了芬兰在1992-1996年期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其外汇市场压力与中央银行的干预行为;Pentecost,Hooy―donk&Poeckf200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一个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估计了1980-1994年期间欧共体汇率机制中五个成员国的货币与德国马克之间的外汇市场压力,结果显示外汇市场压力可以由货币增长的差分变量、长期利率差分的变化量、汇率的实际贬值量、预算约束以及欧共体汇率机制中五个成员国的经常账户来加以解释;Stavarek(2007)运用Spolander(1999)提出的模型方法估计欧洲四国(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波兰)在1993-2005年期间的外汇市场压力;Klaassen&Jager(2008)认为传统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方法存在缺陷,即他们的测度方法并没有包含外汇市场压力定义所描述的那种在不同条件下有可能发生但违反现存事实的这一内涵。z所以,他们认为以前人们对于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与其定义是不一致的。基于此考虑,他们提出了与外汇市场压力定义相一致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新方法;Tatomir(2009)在Klaassen&Jager(2008)提出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克罗地亚经济的特点。建立了测度克罗地亚外汇市场压力的经验研究方程。

三、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

因为外汇市场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反映一国货币市场失衡程度的一个指示器,所以,外汇市场压力与一同的货币政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Kenneally and Nhan (1986)利用Hodgson and Schneck(1981)的模型,根据加拿大、英国、法国和瑞士等国的相关数据,对货币变量和外汇市场压力之间关系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货币变量与外汇市场压力有着较为强烈和稳定的关系,同时,检验结果也说明了国内信贷政策的取向对于管理和减轻一国外汇市场压力具有最为重要的作用;Burdekin&Bur-kett(19901对Girton&Roper(1977)提出的两国货币模型对描述加拿大外汇市场压力的表现进行了重新评价,他们在模型中引入了加拿大和美国的利率和通胀率的变化量并允许它们进行非约束性的动态变化。以此对Girton&Roper(1977)的模型估计进行了扩展。研究结果支持了国内信贷增长对外汇市场压力具有负效应的假说;Tanner(2000)研究了巴西、智利、墨西哥和泰国等国的货币政策与外汇市场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国货币政策对其外汇市场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比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减轻外汇市场压力。为了应对外汇市场压力,他建议墨西哥和亚洲等国家应继续推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Gochoco―Bautista&Bautista(2005)以菲律宾比索为例,研究了货币当局对于外汇市场压力是如何做出反应的,同时他们还检验了传统货币政策(即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减轻菲律宾比索的外汇市场压力是否有效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紧缩国内信贷增长和提高利率的政策对于减轻外汇市场压力都是有效的。Ziramba&Emmanuel(2007)基于Girton&Roper(1977)的外汇市场压力货币模型,研究了1970-1993年期间南非在经历浮动汇率制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货币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外汇市场压力模型要优于传统的货币模型。

四、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危机的识别与测度的研究

外汇市场压力反映了一国货币市场失衡的程度,而货币市场的失衡往往与货币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外汇市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货币危机的识别和测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Eiehengreen,Rose&Wyplosz(1996)探讨了货币危机具有传染性特征的问题,并以外汇市场压力作为度量货币危机的指标,构建了测度货币危机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经验研究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一国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后,如果世界其它地方爆发货币危机(不管这种危机的爆发是成功还是失败),则会使一国国内货币遭受投机性攻击的概率提高大约八个百分点:Bubula&Otker-Robe(2003)以1990-2001年期间发生的货币危机为研究对象,以外汇市场压力作为测度货币危机的指标,研究什么类型的汇率制度容易爆发货币危机。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固定汇率制度比浮动汇率制度爆发货币危机的概率要更高,中间汇率制度要比硬盯住汇率制度和其它浮动汇率制度更容易爆发货币危机:Gong、Lee&Chen(2004)以外汇市场压力作为测度货币危机的变量,利用1990年1月-1998年12月期间亚洲金融市场的相关数据,对金融危机传导的特征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危机在亚洲国家传导的主要渠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的金融危机传递并不显著,觉醒呼唤效应(wake-up call effect)要比金融危机的其他传导渠道更显著,而贸易关系和债券等兑换效应的金融危机传导渠道仅存在于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Chiu and willett(2005)运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作为测度货币危机的指标来检验一国汇率的“中间不稳定和两端(two comer)”假说,研究结果表明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两端”假设,但是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中间不稳定”假设。Pontines and Siregar(2007)研究了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对于选取不同货币锚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报告的投机性攻击事件发生的概率可知,其对货币锚的选取高度敏感。

五、外汇市场压力与汇率制度的研究

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压力由不同影响因素来体现。比如在完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压力完全由汇率的变化来体现;而在固定汇率制下,外汇市场压力就比较复杂,它不再完全由汇率变动来体现,而是由其它多种因素来体现,比如官方储备规模变动、利率变动以及官方对于外汇市场的干预等。由于外汇市场遭受压力的可能性主要是随着政府对本国汇率形成机制的管制和干预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利用外汇市场压力来研究汇率制度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路径。Cavoli&Raian(2005)基于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等方法检验了亚洲金融危机后,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等亚洲国家的汇率变动是否更富有弹性;Poeck、Vanneste&Veiner(2007)运用外汇市场压力理论检验了欧盟新成员国的经济基本面是否适合作为新成员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Ⅱ,他们对8个准新成员国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基本面在解释这些国家外汇市场压力时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两端汇率制”的观点,他们认为参加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Ⅱ的准新成员国在其经济基本面没有足够强大并能够抵御其汇率制度脆弱性的前提下,它们是不适合加入汇率机制Ⅱ的;否则,其外汇市场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对于汇率制度的估计,传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假定某种货币的汇率是盯住某个货币篮子并跟随其变动,那么此时我们只要估计该货币篮子的各构成货币的实际权重即可;另一种是假定某种货币的汇率是以美元或其它主要货币作为货币锚并围绕其变动,那么此时我们只要估计该货币汇率变动的弹性即可。但是,这两种估计汇率制度的方法都只反映了汇率制度的一个方面,其实际估计的效果并不理想。Frankel&Wei(2008)综合上面的两种估计汇率制度的方法,并在估计方程中引入了外汇市场压力变量来研究汇率制度的划分。他们选取了二十多个国家的货币在1980-2007年时期的相关数据,运用他们提出的估计汇率制度的综合方法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种估计汇率制度的方法,其估计效果要比传统的估计方法更好。Frankel(2009)运用Frankel&Wei(2008)的方法估计了我国的汇率制度,结果发现到2007年年中为止,在被人民币汇率所盯住的货币篮子的构成货币中,美元的权重不断下降而欧元的权重持续上升,作者认为在这段时期人民币的升值主要是欧元对美元的升值而不是人民币相对于其所盯住的货币篮子的升值。

六、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外汇市场压力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危机的识别与测度以及外汇市场压力与汇率制度等方面。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1、在研究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到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经验研究方程才有意义。同时,在测度外汇市场压力时,我们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外汇市场压力定义的内涵,能够考虑到外汇市场中出现极端状态时对建立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经验研究方程的影响。

2、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较为密切,货币政策的选择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外汇市场压力的变化也会对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重要的反作用。特别是在当前通货膨胀预期下,外汇市场压力与我国资产价格波动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外汇市场范文3

一、全面认识企业外汇市场风险管理

外汇市场风险管理(foreignexchangerisk)是指一个经济实体或个人,因其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债权)或负债(或债务)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本币价值的上升或下跌所造成的损益。以外汇买卖为业务的外汇银行负担的风险主要是外汇市场风险管理,银行以外的企业在以外币进行贷款、借款以及伴随外币贷款、借款而进行外汇交易时,也要发生同样的风险,个人买卖外汇同样也存在外汇市场风险管理问题。

正确理解外汇市场风险管理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外汇市场风险管理是由于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表明汇率有可能向有利于当事人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向不利于当事人的方向发展,因此汇率的变化是双向的,由此产生的结果也是双向的,即有可能由于汇率变化而带来收益,也有可能遭受损失。因此,风险是不确定的。但是,在实际经营中,人们谈到防范风险时,主要是指防范损失这一层含义。

2.外汇市场风险管理是由于经济体持有未来的外汇头寸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某经济体未来要收进某种外汇(是资产)或要付出某种外汇(是负债),未来有外汇多头或空头,就会面临外汇市场风险管理。

3.外汇市场风险管理的承担者有直接从事国际经济活动、使用外汇的部门,也有间接从事国际经济活动、不使用外汇的部门。比如当前人民币大幅升值,导致直接从事对外皮革生产的我国海宁地区出口企业面临直接的外汇市场风险,该地区的出口订单可能会减少,这会导致给这些皮革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企业也受到出口减少损失,这是一种间接受险。

二、外汇市场风险的成因

1.汇率制度。从当前的形势看,浮动汇率制度需要重点把握的是美元、欧元和日元的走向,这3种货币构成90%以上的国际储备和国际支付手段,其他国家的货币基本上钉住这3种货币。

2.会计制度。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往往在会计科目的划分、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核算标准上存在差异。会计制度不同,折算风险的损益大相径庭。

3.市场经济结构。外汇市场风险管理形成中,汇率波动是首要的,但汇率波动能否造成外汇市场风险或这种风险究竟有多大,主要取决于市场经济结构。

4.国家政治体系。外汇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国家风险是因国家强制力造成外汇交易、正常外汇业务中断而产生的风险,由此可知,影响国家强制力的因素必然影响国家风险。

三、外汇市场风险的类型按照外汇交易发生的时间,外汇市场风险承受的对象可将外汇市场风险分为3类,即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

1.交易风险。外汇交易风险(transactionexposure)是指以外币计价的国际经济交易中,从合同签订日到其债权债务得到清偿这段时间内,由于该种外币与本币间的汇率变动而导致该项交易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动的风险。这种风险起源于已经发生但尚未结清的以外币计值的应收款项或应付款项,同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有着密切关系。外汇交易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它对企业的影响是一次性的,是国际企业中经常发生的风险。

2.会计风险。在公司全球性的经营活动中,为适应报告时需要而出现的风险,即因汇率的变化,引起资产负债表上某些项目价值的变化。企业在一国注册,按照原则,会计报表应该使用注册国货币作为记账货币,这就要求该国企业发生的外币收支、外币资产和负债根据一定的会计准则,将其转变为本国货币来表示,这一过程被称为“折算”。显然,即使企业的外币资产和负债的数额没有发生变化,只要汇率发生波动,企业的会计账目中相应的本币数量必然会有所增加或者减少,几乎从事涉外活动的企业都无法回避这种会计账面风险。

3.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企业产品成本、价格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例如,我国某集团公司在美国有一子公司,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组织生产,产品以美元计价销售。突然美元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这就会给子公司的经济绩效带来潜在的风险。经济风险对企业的成本、收益、销售、国内外市场等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对未来现金流入预测的变化,因此经济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预测能力,带有主观意识性。

四、我国企业外汇市场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大幅显现。由于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因此汇率波动对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份额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经济风险非常明显。比如在美国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美国人发现圣诞节的时候中国的商品少了,就是因为当美元大幅贬值的时候,人民币在升值,这大幅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另外,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的产品在海外的市场也曾经被货币贬值的国家所夺去。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和管理体系比较薄弱。比如企业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而不愿意对外汇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或者由于企业外汇市场风险管理直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利润,因此企业常常会忽视外汇市场风险的存在。另外,从目前来看,企业防范外汇市场风险的方法也比较有限,一个原因是因为企业外汇管理人才比较匮乏,另一个原因是由于银行业务和支持的限制,目前国内银行对外汇市场风险产品的开发和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品种还是空白或规模过小,很难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需要。

五、我国企业加强外汇市场风险管理的建议

1.要提高汇率风险意识。我国改革开放虽然已经有几十年时间了,但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还相对滞后,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金融工具也相对陌生,对外汇市场的波动认识不足,对许多潜在的风险没有引起重视,企业甚至觉得汇率的变动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使国内企业屡遭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企业防范汇率风险,提高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很重要,企业只有认识到汇率风险的危害,才会注重影响汇价变动的基本因素,关注各国基本经济、金融因素,政治和传媒因素,各国央行的政策因素,心理及市场预测因素,突发事件因素等对外汇市场的影响,以积极做出风险防范。

2.要提高运用金融工具防范风险的能力。防范汇率风险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在技术防范上,企业应该摆正态度,即企业生产经营不是以获取汇差为目的,企业对外汇头寸做好技术性防范,可以把汇率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有利于自己的经营活动能够建立在可预测的、稳健的基础上。

外汇市场范文4

[关键词]汇率改革;外汇市场;期货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103-03

(三)期货市场概述

期货市场是期货合约的交易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它是现货交易所的延伸,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中国期货市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988―1993年的初步探索阶段,在该阶段期货市场对部分农产品进行初步试点探索,发展尚不规范,管理存在一定漏洞,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次是1994―1999年的治理整顿阶段,由于第一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市场监管不到位,管理混乱,市场发展不景气,为此政府提出很多需要清理和整顿的措施;最后就是2000年至今的规范发展阶段,交易品种增多,管理比较统一,监管到位,期货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期货交易所分布在大连、上海和郑州,其中大连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郑州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0月**。

期市场的出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它对经济的作用表现为宏观经济层面和微观经济层面。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讲,它有利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期货市场能够调节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也能抑制价格波动,同时还可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国内经济向国际化发展。另外从微观经济层面来说,期货市场为市场交易基准价格降低成本、稳定生产关系提供参考。

可见,每一个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是经历了多个阶段,由最初的不规范、不统一、监管不到位,经过政府的多次调整、改革、整顿逐步走向规范统一的市场,促进了金融领域多方面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向前迈进。同时,国务院及证监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推动期货市场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具体如表1所示:

(四)棉花期货市场价格影响因素

棉花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金融货币因素、经济形势、经济周期等:

二、我国汇率改革对棉花期货市场的影响

由上文可知,汇率是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之一。汇率变化通过多种渠道影响棉花期货市场价格,有直接的影响渠道和间接的影响渠道,具体来看:

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汇率变动对期货市场的影响,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后,汇率由2005年7月的82769下降至2008年8月的68515,下降幅度达1722%。2010年7月人民币汇率为67775,同比下降了1811%,较2008年8月有小幅下降,人民币实现小幅升值。2016年12月人民币汇率为69182,汇率不断上升,人民币贬值,这也是2016年10月1日之后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带来的影响。整体来看,200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人民币汇率呈下降趋势,人民币不断升值,到了2016年下半年,人民币出现贬值状态(如图1所示)。

2005年7月至2008年初棉花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相对稳定,2008年棉花期货市场价格呈下降状态,可能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期货市场带来的影响。2008年9月至2011年,期货市场价格呈上升趋势,而后又出现不断下降趋势。其中,棉花期货市场价格的峰值出现在2010―2011年间,与2010年6月19日央行推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弹性政策有关,此次汇改后人民币升值,进口成本下降,国内对进口原料的需求有所增加,进而影响商品价格和期货市场(如图2所示)。

随着央行汇率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投机者从商品期货市场转向外汇市场,将会加大期货市场的波动。

三、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第一,不断完善汇率机制,保持汇率稳定。汇率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有利于维护期货市场稳定。第二,加快金融期货产品创新,扩大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完善金融期货市场体制。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各类金融产品创新,释放金融改革空间。第三,加大期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抓住机遇、群策群力,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期货市场法治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期货市场立法,完善期货市场法律体系,为期货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注释]

[参考文献]

[1]向颖珍.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期货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6(10).

[2]张渝,曾承晓.汇改后中国汇率市场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联动关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11):75-79.

[3]王薇.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及股票市场相关性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12):65-69.

外汇市场范文5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的特点

产品差异化指企业使买方将其提供的产品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抢占市场份额的目的。[1]产品差异化包含客观产品差异和主观产品差异二个层面。客观的产品差异主要包括产品性能差异、设计差异以及销售的地理位置差异;主观产品差异主要包括买方的知识差异、卖方的推销行为造成的差异。[2]一般情况下,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市场垄断性越高,表现在产品差异化较高的市场上,先进入企业可通过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而后进入企业可以开发新的技术或产品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原有的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可见,产品差异化既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银行间外汇市场来说,产品主观差异来自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服务实现差异化目的;客观差异源于两方面:一是通过研究与开发实现金融产品创新,二是以银行分支网点的不同地理位置实现差异。商业银行产品既存在主观差异也存在客观差异,但主观差异在银行业发展早期占据主要地位,随着银行业进一步的市场化,客观差异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影响了市场结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差异化造成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利润的分化,差异化程度越高,市场进入的壁垒越大,形成垄断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分析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主观差异分析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产品差异化是市场主体抢占市场份额、争夺利润的手段。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技术进步、改进人力资源、增强信誉等方式形成了产品差异化。在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之初,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是买方垄断和卖方极高寡占,所以银行产品的营销意识和营销行为很薄弱。随着2005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竞争在逐步增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营销活动逐渐活跃起来,一些市场经营主体开始重视市场细分,推出自己的优势服务项目。但由于市场营销推广在我国时间还太短,市场主体还缺乏真正的市场营销理念,因此,市场主体缺乏品牌营销差异化。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主要表现为信誉差异化。参与市场主体信誉(尤其是在清偿能力方面的声誉)是我国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我国的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由于存在政府的隐性信用担保,清偿能力绝对优于一般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信誉差异化。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客观差异分析

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包括人民币和外币交易及外币之间的交易,交易形式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货币掉期。一般从理论上说,一国外汇市场的币种结构应与该国与和我国贸易和资本往来密切的国家的币种相匹配。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新加坡和俄罗斯是当前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而资本往来密切的国家有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而即期交易是最早的交易类型,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也在逐渐丰富和完善。

1.汇率即期产品的创新。包括:第一,推出欧元对人民币交易。1994年4月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当时市场只有美元对人民币交易,1995年推出日元对人民币和港币对人民币的即期交易,在2002年4月1日又成功推出人民币对欧元即期交易。第二,推出外币之间的交易。2005年5月18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外币对交易,便于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货币之间的交易。交易的货币对为欧元对美元、澳大利亚元对美元、英镑对美元、美元对瑞士法郎、美元对港币、美元对加拿大元、美元对日元和欧元对日元。第三,增加英镑对人民币交易品种。2006年8月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英镑对人民币交易品种,包括即期、远期和掉期交易。

2.汇率衍生品的创新。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为满足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银行间外汇市场逐步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的外汇衍生品。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稳步增长。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银行间外汇市场于2005年8月15日推出外汇远期交易。自上线运行以来,人民币远期交易稳步增长。2005年远期外汇各币种共成交277笔,全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共有98个交易日,各币种、各期限合计成交量为26.90亿美元,日均成交2745万美元;2006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笔数为1476笔,总成交金额140.61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5786万美元,较2005年下半年日均成交量增长108.64%;2007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2945笔,总成交金额223.82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0.92亿美元,较2006年日均成交量增长58.6%;2008年,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量有所下降,升值预期逐渐减弱,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173.7亿美元,同比下降22.4%;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累计成交782笔,成交金额折合31.9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74%和35%,日均成交0.27亿美元,交易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增长迅速。银行间外汇市场于2006年4月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掉期交易推出后大受欢迎,交易增长迅速。2006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累计成交2732笔,交易金额508.56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2.99亿美元,2006年12月,人民币外汇掉期日均交易量达5.67亿美元;2009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1.1万笔,成交金额达2887.2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33%和29%,日均成交24.5亿美元,交易量实现历史最高。

引入银行间货币掉期交易。根据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进展情况,我国于2007年8月17日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的通知,于2007年12月10日,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系统上线,截至2007年末,成交8000万美元。货币掉期交易的推出有助于我国外汇市场形成即期、远期、外汇掉期及货币掉期等从基础业务到衍生品、从短期到长期衍生品的产品系列,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避险服务。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特征及成因

与发达国家产品多样化相比,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存在服务和营销差异,尤其是信誉化差异等方面的主观差异;另一方面,各主体产品的客观差异化程度严重不足。由于较高寡占性的市场结构,使市场主体缺乏进行产品创新的动力,导致整体外汇市场新产品推出的速度慢、品种较少,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交易币种偏置

从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以来,很长时间只有人民币兑美元、港元、日元及欧元的即期交易,直到2005年5月18日才推出了8种外币货币之间的交易,2006年又推出了人民币兑英镑交易。在较长时期内,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在过去10年里,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1995年开始美元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差异化建立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存,因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特点是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而国有银行产权不清,银行从根本上没有承担相应金融风险的动力,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受制于国有银行较为陈旧的管理理念,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的动力不足,影响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的力度。

(二)即期交易比重大

从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即期交易是市场上唯一的交易形式,2005年8月才推出远期外汇交易,2006年4月开办了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且交易规模很小。2008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接近30000亿美元,其中,远期市场交易量为173.7亿美元,掉期交易为4403.0亿美元,远落后于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很显然,即期交易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交易类型偏置严重。而据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数据可知,即期交易占市场交易量的32.62%,远期交易为11.75%,掉期交易为55.63%。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准入、汇率水平、业务范围等方面的严格管制,导致因创新而可能产生的银行产品差异不明显。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服务营销环节薄弱

产品服务的差异基本上属于主观差异,营销是形成主观差异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主体营销理念的薄弱,缺乏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意识,所以还不能利用产品差异来打造自己的品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不足,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市场竞争不充分,抑制市场主体的创新。由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买方较高垄断和卖方较高寡占,加之还有政府的隐性担保,导致了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的竞争不充分,尤其表现在争取市场份额、开拓金融产品工具上。这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明显少于其他股份制银行的事实中可以得到证明。第二,严格的金融管制压抑了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存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以及银监会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严格而复杂的审批,市场主体创新的动力就必然会受到严重抑制,这就会导致市场主体在业务种类上的趋同而在宏观上聚集系统性风险,最终造成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质量低下。

四、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路径

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缺乏的原因分析中可推导出若要客户得到更多的差异化产品,最主要的办法是增加市场竞争,减少对市场的人为干预,规范市场准入与退出,发挥市场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确定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占主导的银行机构在市场定位上一直存在趋同化现象,所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同质、同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因此,各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战略。

(二)加强金融创新以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市场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业务特点,不断推出创新性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产品。[3]目前,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和货币互换等传统交易产品,同时也包括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相结合的混合互换、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4]我国的外汇交易产品主要是即期交易,2005年才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其交易规模还很小。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外汇市场汇率波动频率将会增加,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会增大,因此,为适应管理汇率风险的要求,应尽快进行外汇市场产品的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作为外汇衍生工具的开发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出为客户外汇风险管理服务的个性化的外汇衍生产品。[5]为此,首先,应进一步扩大交易的货币种类,由目前的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港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交易扩展到可自由兑换所有货币,并进一步扩展外币之间的交易,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其次,应进一步丰富产品形式。如在远期交易基础上,适时推出人民币期权和期货交易。最后,进一步深化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改革,并鼓励中资银行参与非交割远期(NDF)交易,增强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市场化的人民币即期汇率水平的形成。

(三)提高营销水平以增加差异化服务的优势

由于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市场营销意识,其市场营销雷同化严重。随着市场竞争意识的加强,参与市场主体应逐步建立市场营销差异化意识,以客户为中心,了解顾客需求,提升服务质量,以建立与顾客的长期稳定关系作为市场营销的首要目标,实施市场细分战略,推动业务经营的发展。

外汇市场范文6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