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1
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114―01
生活在农村的中学生,接触的是一个较为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城镇学生而言,接触的写作题材有许多差异,但是只要我们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换句话说,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一、善于观察,发现家乡之美
1.善于观察田野风光之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观察、写景的好题材。小麦抽穗、油菜开花、小麦孕果、菜地碧绿、山坡青绿……各具姿态风韵,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各具特色。春天百花盛开,生机盎然;夏天骄阳似火,热人;秋天硕果累累,金黄一片;冬天寒风刺骨……只要老师能够适时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热爱之情。
2.善于欣赏自然景观之美。让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指导学生写家乡的一处喜欢的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细致描写。首先要明确写作目标:一是写家乡的一处景物;二是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三是哪处景物是你喜欢的。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
3.善于发现农家新居之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要反映家乡的发展变化,不能说大话、空话,而要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乡富了、变了,要以小见大。一幢幢新式农家小楼或掩映于青山之中,或镶嵌于阡陌田园之间,厅前小果园、后院依青山,配套一间标准厨房、一栏猪、一沼气池、一冲水式厕所、一卫生澡堂,这就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1.亲身体验,积累素材。如今的农村生活条件大多都很好,不少孩子也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也常常不让孩子到田间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我通过让学生帮家人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麦等一系列劳作,让他们亲自体验劳动的辛苦,感悟“粒粒皆辛苦”背后的艰辛,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同时学习父母勤劳纯朴的好品质。
2.学农民智慧,选取素材。作文要善于选材,选取有特色的材料,写有特色的作文。“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就概括了栽种的规律;“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大雪勿施肥,冬天大雪时不能给麦苗施肥,因为大雪盖麦有利于麦苗过冬,施肥会加快大雪的融化。这些经过农民长期积累而来的智慧,就要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表达赞赏之意。
3.躬身实践,培养兴趣。写劳动,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不能任其自由“发挥”,造成害怕作文的负面心理。通过让学生亲手做,出力流汗,得到劳动果实,他们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番茄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对这样的素材,学生饶有兴趣,作文才会有物有情。
三、了解乡情,抒发真情实感
1.了解乡情之浓。农家人纯朴、勤劳、善良,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乡邻间的茶会、修桥筑路、出资出力等等。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
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2
教材中运用细节描写的课文比比皆是,如《一夜的工作》在写到审稿时,文中有这样几句:“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这里的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审稿时的神态、动作,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而“扶转椅”部分的细节描写则表现了总理的细心、严谨及平易近人的思想作风。这两处细节描写使总理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凡卡》一文,通过凡卡“挨打”“三次叹气”“三次看窗户”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及对乡村生活的无限怀念。《花脸》则通过对花脸外形的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我”对花脸的喜爱之情。可见,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咬文嚼字,反复品味,让学生从中意识到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以“细节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把作文写鲜活,写生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利用课文抛砖引玉,对学生进行专项细节训练的:
一、外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写人的文章,对人的外貌总要描绘一番,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教学《修鞋姑娘》时,我抓住课文中对修鞋姑娘的外貌描写“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修鞋姑娘外貌描写在表现人物品质中的作用,并要求他们从班级中选取一个同学仔细观察进行外貌练写。有课范本,学生写起习作便得心应手了,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有血有肉。
二、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事情表达得更加清楚,把人物刻画得更加饱满,让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迟到》中有一个细节描写“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我挨打了!”抓住“拖、抄、拿、抡、打”等动词充分表现了爸爸的生气及严厉。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一位学生的习作是这样写的:“那一天,我们上音乐课,一位同学和老师顶嘴,不知怎的,这件事竟然传到了班主任的耳朵里,只见她踱步走进教室,扫视了大家,问:“谁干的?站起来!可以从轻发落。”教室里老师的脚步声、我们的呼吸声、心跳声、钟表滴答声交织成一片。这则片段选取学校课堂上一个常见的点,事情不大却很真实具体,可见,只要渗透细节描写,小事也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三、语言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内心世界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通过语言描写能帮助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花脸》中对卖花脸的小罗锅儿的描写也是极其生动的,虽然只用了寥寥数笔,却将一个善于迎合买主心理的小贩展现在纸上。学完课文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有关“网络的利与弊”辩论会,引导他们以人物语言为主,配上适当的神态及动作,将整个辩论过程记录下来。一个个伶牙俐齿的人物便跃然纸上。
四、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3
大自然就像一位高级魔术师,会施展种种魔法,变幻出阴晴雨雪、风霜雷电等奇妙多姿的自然景观,于是就有了傲雪的红梅、斗霜的秋菊、空谷的幽兰、郁郁葱葱的草地、连绵无边的森林……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看到这些奇妙无比的自然现象,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那么我们怎样来描绘这些美妙的自然呢?
一、观察需细致,特点应鲜明。要把某种自然现象写好,必须先对所写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是写好自然美景的基础。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独特的特点,如,桂林的山主要有三个特点:奇、秀、险,水的特点是清、静、绿;而黄山则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正所谓 “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峰海,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怪石,往往相映成趣……自然现象也不例外。就气候来说,“温暖”是春天的特点,“炎热”是夏天的特点,“凉爽”是秋天的特点,“寒冷”是冬天的特点;就风来说,春风是和煦的,夏风是狂烈的,秋风是萧瑟的,冬风是凛冽的。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区域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二、构思有条理,层次应分明。和记叙事情一样,描写自然美景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不能不分先后主次随意乱写。或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或从前到后,或从早到晚……有了顺序,条理才会分明,层次才会清晰。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从树上写到树中,再从树中写到树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修辞与想象,文章更生动。描写自然美景时,仅仅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活灵活现地把它具体地描绘出来还不够,如果能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适当地产生一些联想想象,文章内容就会更加生动形象,主题会更加鲜明。如《济南的冬天》,“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四、融入真情感,情景要交融。对于同一种自然现象,由于观赏者的心情不同,对它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样。同样是下雨,在心情很糟的时候,你会觉得它烦人,怨它淋湿了衣服,妨碍了出行等;而在你心情很好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很可爱,晶亮的雨丝是那么温柔,洒在脸上感觉很舒服。因此在描写某种自然现象时,一定要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作文《雪中那一抹红》中的片段:“面对寒冬,花儿们纷纷低头,只有红梅,依然浅浅地笑着,在白雪的衬托下开出了艳丽的花朵,在雪中,站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者把对红梅傲雪独立的赞美之情融入在字里行间,带给我们人生的思索,深化了文章中心。
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4
描写剪纸的作文600字一
奶奶十分心灵手巧。做衣服、缝被子、剪纸……样样精通。其中,只有剪纸最让我情有独钟。
听奶奶说,剪纸能修身养性呢!只有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奥妙才行,这样就能使作品顺其自然,质朴清新,拙中见巧。我想就是这样,奶奶才这么好脾气吧!我就经常缠着奶奶剪纸,奶奶也就不厌其烦地给我变着花样剪纸。看着那活灵活现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器物;绘声绘色的动物;惟妙惟肖的植物,我的心就仿佛成了一根线,被它牵了去了。
在众多剪纸之中,奶奶剪得最多的就是“年年有鱼(余)”了!瞧!剪刀在纸中来回穿梭,奶奶娴熟地剪来剪去。时间不长,一幅形象生动的剪纸就剪好了:只见两只“活蹦乱跳”的大鱼围成一圈,包着“福”字,哈!大小疏密无可挑剔,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到想到一个美好的故事:
在海底生活中,有着一对好朋友,也是一对好敌人,他们就是金鱼群的王子——奇金,鲤鱼群的王子——奇鲤,它们在平常比赛中总是不分上下,平时没少切磋,可总是切磋不出结果。但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在战场下也是好朋友。
这不,一年一度的抢球比赛开始了,奇金凭借着无人能敌的智慧,奇鲤凭借着独一无二的身手,都打败了不少鱼。当然,奇金的身手也不差,同样,奇鲤的智慧也不低。
很快,双方都杀入了球场,几乎同时触摸到了球。霎时,球喷出了烟花,出现了“福”字。就出现了此时剪纸的画面。最后结果怎么样了?当然是共获第一了!
剪纸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因此有不少人喜欢它,我就是其中之一。希望人们能将这种文化传统下去。
描写剪纸的作文600字二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描写剪纸的作文600字三
剪纸——我国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剪纸艺人们在那红色的镂空里倾注了的自己的爱,我被那红色深深地吸引
我学习剪纸是个偶然的机会,记得有一次,奶奶领我买东西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用一把剪刀飞快地剪一些红色的纸,转眼功夫一张活灵活现的唐僧师徒就出现在眼前。我睁大眼睛傻傻的问:“奶奶,那就是剪纸吗?”“是呀!那就是剪纸。”天呀!原来剪纸这么神奇,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就能变出这么美丽的图画来,就像魔术师的手,那么神奇!我尽然不愿离开这个红色的世界了。
奶奶看我这么喜欢,就决定让我和那位剪纸的奶奶学习剪纸,我一听高兴得够呛,抱住奶奶使劲的亲了又亲。
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有效性 教学心得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半壁江山”就常被用来形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高万祥在《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中说:“如果让我命题,作文应是绝对的重头戏。”因此,作文水平成了衡量语文教学的重要尺度。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老师呕心沥血,拼命评改,其结果是费力不讨好,不但收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且严重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以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势在必行。
那么,何为有效的作文教学呢?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支出的条件下,让作文水平处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相应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为此,我谈谈一些教学心得。
一、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动机,构建全新的写作价值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去写,认真去抒,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害怕写”为“喜欢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多为:教师命题,写作指点,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课堂讲评。这种模式恰恰将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学生局限于一个条条框框的笼子里,又如何能释放出学生的写作个性呢?所以我认为,作文的有效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倡导正确全新的写作价值观。为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批改作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发展与相关能力的发展。由于作文能力层次的差异,学生存在心理差异,教师不能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多欣赏学生的“闪光点”,这样方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达到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教材资源,重视自由实践,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新编《语文》教材中“自由写作实践”训练贯彻的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从初一的“体验生活的片段写作”到初三的“小说虚构、写诗和诗论”,有步骤、分阶段地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亲身感知体验活动,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系统的阅读、借鉴和写作,从而能扎实、有效、有条不紊地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它的三大特点是:一曰“新”:“自由写作实践”训练开创了作文教学新局面,它真正把作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它要求学生把视觉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除了以前强调的细致体验外,还引入了多种新颖有趣的素材收集和积累方式:参观、旅游、采访、询问……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极大地提高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兴趣,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和亲身感知,有效避免写作时无米可炊、胡乱编造的情况。二曰“实”:“自由写作实践”训练是扎实的,原因是它分步骤的系统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利于教师的统筹教学和重点把握。“自由写作实践”训练由最初学生的关心周围自然景观、人情物事、生活点滴开始,对学生进行最初的作文的生活本源性陶冶,过渡到一人一事的作文片段性训练,再到高层次的文学作品熏陶赏析,自然升华到作文的最高层次。这样,不仅教师能对学生整体作文水平进行全方位的观瞻,而且学生能从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每次点滴进步,从而不断增强自信,树立刻苦写作的信心。三曰“活”:“自由写作实践”训练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它避免了当前作文的许多固定模式,譬如教师当堂布置作文,学生当堂完成,当堂交卷。从内容上看,它不再强调给材料写作,而基本上只为学生划定一个写作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去构思、去想象、去抒发,更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从形式上看,它基本避免了命题作文这一固定僵化模式,而引入多种训练方式,如片段训练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等,而且注重生活写作积累。通过学生平时的日记、周记写作,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提高,这一点也是以前作文训练容易忽视的。教师在进行学生作文写作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重视新编语文教材中的“自由写作实践”训练,依据它的新特点,指导学生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三、积累写作素材,传授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亦要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首先要学会观察,创设情境,体验生活,参与生活,投入自然怀抱,放眼世界,观察事物的动态与静态、色彩与声音,及时捕捉动情点、感悟点,格物致知。其次要学会阅读,因为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要写作必先阅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名言佳句、感人事例,包括语言技巧、精妙的结构、深邃的思想,把书读透,把别人的东西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阅读经典读物中感受丰富的人生体验,提升审美品位,博览群书,厚积薄发,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教师还应给学生传授一些写作技巧,如立意要出众则应注意化大为小,逆向思维,推陈出新;语言要动人则需多用口语,善用修辞,整散结合;感情要真挚就要考虑事例要动情,细节要突出,善用运用“转换”来体现真实等。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秀出自己的写作个性。
四、重视过程指导,改变批改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即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通过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方式进行多角度立意,然后选择深刻、新颖的角度写作。“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亦是写作中重要环节,可让学生自改,相互评改,教师指导改,让学生有新的认识和发现,同时我们也应打破“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的传统方式,因为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违背了《新课标》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平等、民主的思想”这一原则。为此,我非常欣赏李镇西老师创造的评改作文模式:一个中心――“学会描写”,八个环节――“榜上有名,登台亮相,片段欣赏,咬文嚼字,出谋划策,逆耳忠言,教师示笔,名人寄语”。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解放思想,真正转变角色,将学生置于写作的主体地位,不断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作文的热情,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持之以恒,才能不断地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6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教不得法,学生学不得法的现象。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提高知识储备、发展学生个性、加强写作训练等五个方面探讨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
高中 作文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作文是高中语文的半壁江山,怎样稳固好这半壁江山也是高中语文老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学生的写作水平来看,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新意,作文语言的积累不够,翻来覆去还是那些旧的素材,缺少真实情感。这不仅反映出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同时也反映出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不足。多数学生在写作上都处于被动状态,为了应付作业而写作,因此作文水平很难提高,老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注重作文教学培养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高考的教学模式和压力下,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重点依然是放在课本上,对作文的教学投入明显不够,往往是给学生布置完作文任务后用自习课的时间大概的讲一下学生写作的情况,或者朗读几篇优秀的作文给学生做范文,在作文的写作技巧培养上花费的时间却很少。单一的写作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写作逐渐成为一种学习负担和压力。要改变这一教学状态,首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可以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以作文素材作为主题和学生们一起进行研讨,通过互动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新”为命题的作文,老师从如何才能“新”?创新的意义所在?新思想、新风尚、新鲜事、新生活……多角度引领学生思考,使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发现挖掘作文生命力的乐趣。
二、从生活中去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就倡导我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只有在生活中,作文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作文也就缺乏了真情实感,变得非常空洞。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去真实的感受生活,从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写作素材。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来源于生活,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用心去触摸、感悟生活,才能在作文中体现出正确的观念。由于生活素材的缺乏,很多学生在作文中缺少实际事例,然后自己胡编乱套的作文事例显得非常死板、生硬,甚至一看就是自己编的故事。尤其是作文中的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生动的描写,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观察力才能够刻画出生动而形象的细节。老师不从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就很难养成善于观察的能力,从而不能提高写作水平。
三、加强阅读的数量,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大量的书籍无形中变积累了很多语言素材,为写作打下了良好基础。阅读材料就像是学生写作的粮仓,储备足够的精神食粮,才会为学生的写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粮仓的粮食太少,很快就会被用尽,使学生在写作中有种江郎才尽的感觉。阅读材料的积累,使文章更加丰满厚重,比如一些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的引用就增加了文章的亮点,内容更加精彩出色。加强阅读量并不是只大量的阅读优秀作文,汲取别人的写作精华,而是要扩大阅读面,学会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从古典文学、名人传记、历史小说、诗歌散文到科学、地理等等都鼓励学生去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写作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只有储备了大量的语言素材,写作过程中才可以文思泉涌,才不会再出现“词穷”的现象。
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立意不够新颖、主题不够创新是很多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一个素材反复用,最后便成为了凑字数的“法宝”,这是学生写作水平的危险信号,若不改掉,作文水平不但无法提高,而且还会越来越退步。新鲜的作文才会更加吸引人,那么如何做到“新鲜”呢?所谓新鲜即是新颖的立意、创新的主题,它既是学生个性的彰显,又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展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的时代就是一个张扬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时代,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的精神,才能够为社会所用。而作文作为一种时代的语言,需要学生去大胆创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支持并鼓励学生创新的想法,通过让学生多去尝试各种写作风格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加强写作训练,实现整体优化
常言道“只练不说傻把式,只说不练假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只有通过写作训练才可以将学生积累的语言素材及写作技巧应用出来,真正将学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写作训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途径,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多操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作文训练中,老师还要注重对学生作文的批阅与点评,从而实现整体优化。以往的作文教学,老师习惯在学生的作文下面打个“阅”,或者再附赠上一句评语便草草了事,这种方式太过笼统并不能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优缺点,老师可以把好的作文在课堂上当场进行点评或者专门开设一堂作文点评课,使学生学习好的写作技巧。还可以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即同桌或小组之间交换作文,由学生认真写下评语,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写作技巧,取长补短,而且弥补了老师精力有限的问题。
愿我们的学生不是为了应付作业和高考而写作文,而是能够真正学会写作,使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