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面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面课文范文1
5至7天。如已经开封或者包装磨损,就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变质。在冷藏的温度下面包可以存放两周的时间。如需要保存更长的时间,可以冷冻保存。不过,冷冻保存的面包会变得很硬,化冻之后,口味还是不佳,因此建议购买时,应控制面包量,最好可以在近期内吃完,否则面包的口感和质量则可能无法保证。
面包:面包也写作麺包,一种用五谷(一般是麦类)磨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以酵母、鸡蛋、油脂、糖、盐等为辅料,加水调制成面团,经过分割、成形、醒发、焙烤、冷却等过程加工而成的焙烤食品。
通常,我们提到面包,大都会想到欧美面包或日式的夹馅面包、甜面包等。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特殊种类的面包。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制作面包的原料除了黑麦粉、小麦粉以外,还有荞麦粉、糙米粉、玉米粉等。有些面包经酵母发酵,在烘烤过程中变得更加蓬松柔软;还有许多面包恰恰相反,用不着发酵。尽管原料和制作工艺不尽相同,它们都被称为面包。
(来源:文章屋网 )
一面课文范文2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36分)
1.
(10分)比一比,再组词。
竖________
胆________
踪________
换________
摊________
坚________
担________
棕________
唤________
滩________
2.
(8分)看拼音,写词语。
wū
rǎn
bīng
xiāng
tú
diào
é
wà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zhí
zhuó
záo
jǐng
xiū
sè
cù
yō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8分)辨字组词。
监________
载________
流________
拂________
槛________
栽________
琉________
佛________
4.
(6分)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崇高________
真挚________
凄凉________
沉静________
孤寂________
朦胧________
5.
(1分)按要求写句子。
我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缩句
________
6.
(3分)给划线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1)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
1
(2)有三个小孩,都是牧羊的。他们彼此很要好。
1
(3)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1
7.
(6分)选择合适的量词填空。一面
一段
一块
一束
一座
一家
________小镇
________鲜花
________红旗
________巨石
________面包店
________河面
8.
(2分)选词填空。
注视
凝视
①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________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②翠鸟一动不动地________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9.
(8分)查字典填空。
(1)“摔”的音序是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共________画。组词:________
(2)“凝”的音序是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共________画。组词:________
10.
(4分)选词填空。
竖
坚
①老师________起大拇指,夸我是个爱动脑经的孩子。
②他说话的语气很________决。
摊
滩
③我们在海________上捡了很多贝壳。
④奶奶把麦子________开晒一晒。
11.
(1分)按要求写句子。
我把背包系在筏子上。
改成“被”字句
________
12.
(8分)按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原文填空。
我________的时候,发现自己________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________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他见我醒来,冲我________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这时我才________,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________、________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________的五星红旗。
13.
(12分)把词语填完整。
无________无________ ________无人________ 转________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趄趄
________无________文
________ 豫不________
14.
(12分)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亢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5.
(1分)按要求写句子。
电脑网络如同________
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16.
(5分)读课文《左公柳》,说说
“请缨”是什么意思?
17.
(6分)形近字组词
葱________
丛________
漆________
膝________
性________
姓________
18.
(9分)解释诗句中的划线字词。
①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持:________
羹:________
漉:________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若:________
等闲:________
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________
妻子:________
漫:________
欲:________
19.
(3分)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五星红旗
________的五星红旗
________的五星红旗
20.
(8分)看拼音,写词语。
zhuàng
dǎn
xiǎo
zhèn
jiāo
yì
bí
z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yóu
yù
shuāi
dǎo
fèi
yong
bó
z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1.
(6分)照样子写词语。
①无影无踪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②趔趔趄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2.
(5分)读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回答问题:
他见我醒了,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面包店老板为什么冲我竖起大拇指?
23.
(4分)读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句子,做习题。
当“我”向面包店老板求助时,老板______;后来老板提出______,被我拒绝;当“我”昏倒时,他______。
(1)在“我”不用国旗换面包时,面包店老板为什么态度转变了?________
①“我”宁肯饿死也不愿用国旗换面包,是“我”的爱国之情打动了老板,从而给了“我”帮助。
②
面包店老板逗“我”玩的。
(2)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当“我”向面包店老板求助时,老板________ ;后来老板提出________ ,被我拒绝;当“我”昏倒时,他________ 。
①
用五星红旗换面包
②
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③
把双手一摊,表现出一脸的无奈
二、阅读题
(共2题;共35分)
24.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唐僧师徒越往前走,越觉得热气扑面而来。一打听才知道离此不远有座火焰山,只有翠云山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灭山上的火。孙悟空大喜,驾着云来到翠云山,想凭借当年和牛魔王的交情借到扇子。
哪知,铁扇公主早就对孙悟空恨之入骨,很想杀了他。可是任凭铁扇公主怎么用剑砍孙悟空,他一点儿也不在乎。气得铁扇公主取出芭蕉扇,一下子把他扇出五万多里。后来灵吉菩萨送给孙悟空一颗定风丹,这回铁扇公主再也扇不动孙悟空了。
有一天,铁扇公主坐在洞中,喝了一口茶,突然觉得腹痛难忍,原来是悟空变成小虫,飞到茶中,被铁扇公主喝了进去,吓得她赶紧把扇子借给孙悟空。没想到,“刊”陪空借来的是假芭蕉扇,火越扇越大。利、悟空只得变成牛魔王的样子,到翠云山骗出了芭蕉扇。牛魔王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就变成猪八戒的样子,在半路上又把芭蕉扇夺了回去。悟空追上,牛魔王现出原形和悟空战到了一处。托塔李天王用照妖镜照住牛魔王,使他无法逃脱。铁扇公主只好把芭蕉扇交给了刊、悟空。悟空连扇了七七四十九下,让大火再也不能燃烧了才罢手。
(1)给短文加个标题写在横线上。根据你对《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了解,说说铁扇公主为什么对孙悟空恨之入骨。
(2)短文中写孙悟空几次借芭蕉扇?每次都是用什么办法借的?
(3)短文中的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5.
(20分)读一读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做一做。
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国旗子换面包。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应,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地给我。
“可以吗?交换吧。”老伴冲我打着手势。我摇摇头,吃力得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1)文段中一共有________段话。
(2)找出划线部分表示我的动作的词。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凝视-________
鲜艳-________
交换-________
摔倒-________
(4)从我宁愿饿肚子,也不用国旗换面包的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5)名词解释。
凝视: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36分)
1-1、
2-1、
3-1、
4-1、
5-1、
6-1、
6-2、
6-3、
7-1、
8-1、
9-1、
9-2、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3-2、
二、阅读题
(共2题;共35分)
24-1、
24-2、
24-3、
25-1、
25-2、
25-3、
一面课文范文3
唉,这么好的纸,真可惜。但大家都跟着屠老师,一分为二后,又叠起来撕,又合起来撕,并撕出了各种花样。有梯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大约撕了5次,屠老师让我们数了数。有的说是21片,有的说是24片,老师说是24片。哈、哈!看来还有几位同学撕错了。
“刚才,我们把一张纸撕成了24块小纸片,现在,让我们重新把它拼成原来的样子。”只见屠老师一边举起手表,一边喊:“预备、开始!”这下,我可真的傻眼了。
我知道,拼图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最好从四周边上开始按一定的顺序长期往往里面拼起来才容易。但时间紧迫,我勿勿拿起了一块小纸片,看看是不是白纸的边上的一部分,看了一张又一张,终于找到了,我把它放在一边,我找到了5块,把它们拼了起来,呵呵,刚刚好是完整的四条边!接下来拼里面的部分就把我给难住了,我一块一块地找、一块一块地试,看起来似乎很相配的纸片,拿过来一试,就不行。突然,我的眼睛一亮,找到一块,拿过来真好能拼上。“耶!”真开心,我接下来又找到两块给拼上了……。拼着拼着,我开始有点后悔。刚才吗要把它撕得那么小,如果撕得大一点,撕得有规则一些的话,可能拼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只听有同学在喊“哇!他拼得那么多了!”我开始有点心急。“停!”屠老师一叫,大家都停了下来。我数了数自己拼的纸片,只有11块。下课后,我听说有一个同学全部都拼好了,对比自己的拼纸成绩,我真的很佩服他。
一面课文范文4
父母的殷切希望,压得我几乎窒息,一次次的斗争使我遍体鳞伤。我快要崩溃,星光下,呆呆地坐在窗旁,把头深深埋入双臂,面对伏在桌上布满大红叉的试卷,抽泣着。为什么我付出了许多却是这般狼藉。
回想起老师的悉心教导,父母的拳拳心语,我麻木了。我在脑海中苦苦寻求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屋外父母仍在为我的成绩争吵不休,屋内的我面对黑暗苦苦寻求,我彻底崩溃了为什么我的努力总得不到回报。带着诗意的伤感上完了一天的课,老师念经似的传授,我却似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终于放学了,带着沉重迈开了归家的步伐。经过花园,偶然一瞥,千万落叶正以婀娜的姿态坠入大地。就这样,他们选择了最优雅的死法,也选择了最美丽的放弃。
我释然了,残阳下的蝴蝶落叶,正用他们的心灵来埋葬死亡。此时忽然听见一片落叶说;我就要走向天堂了,明年春天我又是一抹新绿。
一面课文范文5
一、自学与预习
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改革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少学校和老师都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想了很多办法,而最主要的一个体现就是预习。预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提前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听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从教学活动过程来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从实际预习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每课必预习,不预习不讲课。这实际上是预习的必要性问题,是否每课都需要预习呢?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绝对化的,有的学科容易预习,如语文、历史、政治等,有的学科就不太容易预习,如英语、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即使是容易预习的学科中也有不便于预习的内容,反之,即使是不容易预习的学科当中也有便于预习的内容,所以预习不预习不能一概而论,要视情况来定,不要一成不变。
二是预习内容过多,预习数量偏大。
以数学为例,不只要预习了课本上的内容,还要完成练习或者《问题导学方案》上的大量习题,这些习题有的简单,但有的并不简单,有的孩子预习本身就是一知半解,解题时错了一个又一个,使错误的思想和方法不断得到强化,更有甚者根本就预习不懂,只是拿本答案照着抄,而上课时老师又是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学生开始可能还行,到后来就剩下混日子了,这样的预习真是费力不讨好。
三是预习目标不明确,方法指导不够,学生各自为战。预习,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老师没说,只是说让预习几页到几页,完成课后或导学上的几题到几题。预习,有的孩子聪明或者有家长相助,可能还好,可有的孩子并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那儿该看,那儿该算,那儿是重点,那儿一带而过,只是傻乎乎的在那儿看,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这样的预习,会有多少用处,多大好处。
二、小组与合作
课堂改革中,小组合作得到了大家的的普遍认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班级的座位都是采用小组围坐的形式,以便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方式,实实在在地说,也确实为学生们讨论提供了便利。但在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过于注重小组的形式,而忽视了小组机制的建立。这样以来,小组没有变成一个学生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反而变成了学生说闲话、斗嘴的场所。小组说白了,只是一种形式,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必须合理地安排小组的组长、副组长以及各个组员,明确他们各自的职责,确立他们的帮扶和管理对象,以及小组之间的竞争和评价方法,否则小组只是一种摆设。
一面课文范文6
第一,“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同一个对象的两种性质,因此无法“统一”。说语文具有工具性时,是从语文这门学科的功能上讲的。语文(口头语和书面语)可作什么用?可作交际的工具用。所以语文具有工具性。这时的“语文”是一个抽象的、概括的、学科意义上的概念。或者说,这时的“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真正的“语文”其实无所谓人文性。谁能够回答这个抽象“语文”的人文性是什么?恐怕谁也回答不上来。人文性只有在语文(口头语或书面语)形成具体的作品时才会出现。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这本书写的是什么?这段话讲的是什么?其中都具有人文内涵,所以说语文具有人文性。由此可见,说语文具有人文性,不是从学科意义的“语文”上讲的,而是从具体语文材料的内涵上讲的。这时的“语文”指的是这种具体的“语文作品”。而这种具体的“语文作品”无所谓工具性。我们能说《出师表》具有工具性吗?显然不能这样说。
“语文”和“语文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当于语言学中的“语言”和“言语”。“语言”和“言语”在语言学中是不允许混淆的,但“语文”和“语文作品”长期以来被混为一谈。过去说语文具有“思想性”或“思想政治性”等,都是把“语文作品”混作“语文”说了。单独“混”过来或“混”过去也无关紧要,但把两个对象的相应性质“混”到一块,并说它们是“统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就像我们不能说木材的特性和木桌的特性可以统一一样。从逻辑学的原理看,概念混淆,判断必然会出现错误。这次语文两“课标”中的“两性统一”说可能就是长期以来“语文”和“语文作品”这两个概念混淆不分的结果。
第二,语文的基本特点只能是它的交际作用。以往的语文“课标”或“大纲”对语文性质的表述,只是回答“语文是什么”和“语文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而这次“两课标”的这一表述提出了“语文课程(“课程”二字应去掉,或换成“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颇新的命题,并回答说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就是人或事物的独特之处,“基本特点”就是指人或事物最主要的独特之处。“特点”对人来说,一般是指其特长,对事物来说,一般是指其独特本能和作用。如:火的特点是什么?火的特点就是能燃烧物品,温度高。所以人类就利用火来做饭、取暖。数学的特点是什么?数学的特点就是能计算,所以人类就用它来计算。世界上好像没有一样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观念的,其特点是由两种性质统一而成的。语文也不例外。作为一门学科,其特点应该是指它所独有的学科作用,即它的交际、传播和传承等方面作用。所以人类就利用语文来作交际,利用语文来传播思想,传播知识,利用语文来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等。其中,交际作用是语文最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语文的基本特点。
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如上文所说,它们根本就不可能统一,所以也就不可能是语文的基本特点。退一步来说,即使这“两性”真的能统一,它也只能是语文的一种特殊现象,而不可能是语文的特点,更不可能是语文的基本特点。
另外,“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提“工具性”是一次退步。语文自上世纪初独立设科至今,国家大约一共制定颁布了十次语文“教则”“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一类文件,每次对语文的功能和基本性质都有所表述。通览这些文件,可以发现,自1929年后,对语文的基本性质都是界定以“工具”的。
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练习运用本国的标准语,以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1956年初中“教学大纲”(草案):“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的工具。”并在引用列宁关于“语言是人类交际极重要的工具”的论述后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生产斗争和发展的工具。”
1963年的“教学大纲”:“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
1980~1992年的四次“教学大纲”:“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1996年、2000年的“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工具”和“工具性”是有区别的。是工具,就不存在没有工具性的问题,而有工具性,就不一定是工具。如锤子是工具,还存在没有工具性吗?而砖块也可姑且拿来当锤子用用,因此也具有工具性,但砖块绝不是工具,而是材料。两“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沿用了1996和2000年“大纲”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提法,这已经道出了语文的基本性质,但话音刚落,为了提出“两性统一”说,又提出了“工具性”的概念。这等于人家从工具与材料的众多物品中已认识到锤子是工具,并已把它归到工具的范围之内,你一方面同意这种归并,另一方面又把它捡过来再放到工具与材料的范围之内。这不是退步是什么?
“两性统一”说提出后,负面效应是明显的。首先是在对语文基本性质的认识上造成混乱。我们知道,对事物基本性质的认识,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当人们把西红柿当看果看待时,便只把它摆放着供人观赏,当人们知道了它原来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时,便大口大口地把它往肚里咽。所以语文自独立设科以后,人们就展开了对它基本性质的认识。语文是什么?不到30年,人们便认识到它可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从此,“语文是工具”就得到公认。但语文是什么样的工具,几十年来却莫衷一是。直到1996年才得出一个基本没有争议的判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应该说是迄今为止关于语文属性最为科学的定义,也可以说,它是关于语文基本性质认识史上的一次科学总结。但“两性统一”说却给人一个感觉: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一半,另一半是人文性,因为“两性统一”之后才是“语文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和“基本特性”仅一字之差,而“基本特性”是决定事物属性的性质,所以人们以为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一半便很自然了。同时它也给人一个疑惑:经过“两性统一”后,语文究竟是交际工具,还是人文形态?教学中是侧重工具,还是侧重人文?如果平分秋色,谁能保证平分得公允?这样一来,语文究竟是什么,开设语文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么又被弄糊涂了。
因此,“两性统一”说除了在理论上造成对语文基本性质认识上的混乱外,还在实践上动摇了语文的工具地位。当前语文课改和教学中产生的某些困惑,出现的一些误区,都与这个“两性统一”说有直接关系。如一些中老年教师教了多少年语文,如今却不知道语文究竟该怎么教了;一些年轻教师不注重或无暇顾及基础知识教学,一个劲地挖掘、探究、讨论人文思想,把语文课上成了人文思想教育课或新的思想品德课。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新的悲哀。所以不少学者、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发出惊呼:语文课变味了、走性了!如果听任语文课普遍地、长期地这么变味、走性,语文教学将会造成何等的损失?每年“减收”三五成将是完全可能的。
强调语文的工具地位,并不是否认语文作品的人文内涵,也不是忽视语文这门课程所特有的人文教育作用。两“课标”提出语文的人文性问题,除了在文字的表述上不够准确外,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人文性”这一概念较过去的“思想性”“思想政治性”等概念要科学准确。但不能在揭示、强调语文作品的人文性时而否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也不能一方面承认它的工具属性,一方面又好像只承认它只有一半的工具性。重视语文这门课程的人文教育作用,但不能忘记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会读、会说、会写,即熟练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关于这一点,“三老”早有强调。叶圣陶在谈到“语文是工具”时说:“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 ① 吕叔湘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之为工具课。” ② 张志公1994年在“吕叔湘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谈到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时说:“吕先生把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讲得很明确,就是要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然而语文教学的首要的、专门的任务是学习、使用语言文字。文不通理不顺,说话结结巴巴,就什么也谈不上。包子铺卖包子,切面铺卖切面,各有专司,不能一个铺子什么都卖,稍带着卖点别的未尝不可,不能卖的样数太多……要是让语文课背的包袱太重了,它什么都搞不好,还谈什么接轨,接哪个轨呀!” 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性统一”说,已经使语文教学很难尽到自己“分内的职责”,使其“主要任务”很难“主”起来、“首要”“任务”很难落实到位,已使语文教学背上了沉重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