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学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学试题范文1
计算机网络技术试题
课程代码:0214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通过因特网向公众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公司英文简称为
A.ICP B.ISP
C.IMP D.NCC
2.就同步方式而言,“起一止”同步式属于
A.内同步 B.外同步
C.位同步 D.群同步
3.RS-232C的电气特性规定逻辑“1”的电平为
A.在-15至-5伏之间 B.小于-15伏
C.在+3至+15伏之间 D.在+3至+5伏之间
4.X.21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减少信号线的数目,其机械特性规定采用
A.DB-25连接器 B.DB-15连接器
C.DB-9连接器 D.RJ11连接器
5.HDLC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帧,分别为信息帧、监控帧和
A.有编号帧 B.响应帧
C.命令帧 D.无编号帧
6.HDLC的帧格式中,帧校验序列字段占
A.1个比特 B.8个比特
C.16个比特 D.24个比特
7.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将相距3000米的两栋楼连起来,应采用的千兆以太网物理层协议是
A.1000Base-SX B.1000Base-LX
C.1000Base-CX D.1000Base-T
8.万兆以太网物理层的l3l0纳米宽频波分复用LAN接口适于用在
A.50/125微米多模光纤 B.62.5/125微米多模光纤
C.13l0纳米单模光纤 D.1550纳米单模光纤
9.在FDDI的双环结构中,每个单环的长度限制在
A.2km以内 B.10km以内
C.100km以内 D.200km以内
10.ADSL使用的网络拓扑结构是
A.星形 B.总线形
C.环形 D.网形
11.RADSL是自适应速率的ADSL技术,可以根据双绞线质量和传输距离动态提交下行速率是
A.640Kbps~22Mbps B.64Kbps~512Kbps
C.272Kbps~1.088Mbps D.1Mbps~8Mbps
12.VDSL在一对铜制双绞电话线上的上行传输速率为
A.272Kbps~1.088Mbps B.512Kbps~1Mbps
C.1.5Mbps~2.3Mbps D.13Mbps~52Mbps
13.光纤到小区的用户网光纤化方案是
A.FTTC B.FTTZ
C.FTTO D.FTTF
14.下列技术中不能保证VPN安全性的是
A.隧道技术 B.加密技术
C.密钥管理技术 D.数据封装技术
15.能够确保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防止网络资源由于入侵者攻击而遭受破坏的网络管理功能是
A.计费管理 B.配置管理
C.性能管理 D.安全管理
16.IP地址201.12.124.1l属于
A.A类地址 B.B类地址
C.C类地址 D.广播地址
17.字符形式的IP地址称为
A.网页地址 B.Web服务器地址
C.邮件服务器地址 D.域名
18.用户访问WWW某站点看到的初始页称为
A.主页 B.网页
C.主菜单 D.目录页
19.IPv6规范中IP地址长度为
A.32位 B.64位
C.128位 D.256位
20.用户常用或喜欢的网站地址可以方便地保存在IE浏览器的
A.自定义文件 B.自定义文件夹
C.收藏夹 D.桌面系统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概括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一计算机网络、____________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四个阶段。
22.按交换方式分类,计算机网络可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和____________交换网三种。
23.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形拓扑、环形拓扑、树形拓扑、混合形拓扑、网形拓扑和____________。
24.会话层负责在两个会话层实体之间进行对话连接的建立和____________。
25.数据链路层的同步协议又可分为面向字符的同步协议、面向____________的同步协议及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协议三种类型。
26.OSI包括了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____________三级抽象。
27.用集线器(HUB)组成的以太网,本质上是一个____________型局域网。
28.构建交换型以太网应使用的网络设备是____________。
29.以太网交换机除了提供存储转发方式外还提供其他桥接技术,如____________。
30.ATM网络是综合了分组交换和____________交换的优点而形成的一种网络。
31.帧中继网络将分组重发、流量控制、纠正错误、防止拥塞等处理过程都交给____________去实现。
32.宽带互联网可分为宽带骨干网和____________网两部分。
33.xDSL技术的特点是使用电信部门已经铺设的双绞线作为传输线路提供从64Kbit/s到____________Mbit/s的宽带传输速率。
34.在接人网方面,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技术有____________技术、HomePNA技术、光纤接人技术、Cable技术以及无线宽带接人技术等。
35.目前有影响力的两个网络管理协议,一是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和公共管理信息协议,另一个是____________。
36.子网掩码是255.255.255.240,主机202.23.56.161与主机202.23.56.172在____________子网中。
37.某部门申请了—个C类IP地址,若要分成16个子网,其掩码应为____________。
38.用户E-mail地址格式为____________。
39.WWW浏览器是一个客户端的程序,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
40.超文本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l8分)
41.若数据链路的发送窗口尺寸为4,在发送了3号帧、并收到2号帧的确认后,发送方还可连续发几帧?试给出可发帧的序号。
42.简述OSI中传输层的主要功能。
43.请写出远程用户拨号上网采用的交换方式,并说明采用这种交换方式的网络特点。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l8分)
44.对于带宽为6MHz的信道,若用4种不同的状态来表示数据,在无噪声的情况下,试计算该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给出简要计算过程)
45.采用相位幅度调制PAM方法,相位数为8,在带宽为4KHz的无噪声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若要达到32K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则每种相位至少应有多少种不同的振幅值?(给出简要计算过程)
46.在CSMA/CD总线网中,信号传播速度是200m/μs,所传输的数据帧的最短长度是
1500bit,数据传输速率是100Mbps,求两站点间的距离(m)。(要求列出简要计算步骤)
五、应用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47.某8比特数据经“0比特填充”后在线路上用“曼彻斯特码”发送,线路上的信号波形如题47图所示,试求线路上传送的9比特数据及原8比特数据。(注:在曼彻斯特编码方式中,位中间从高到低的跳变表示“l”,从低到高的跳变表示“0”)曼彻斯特码波形图:
48.试述UDP协议的主要特点。
49.将含有3个无线站点的无线网络和连接3台计算机的交换型100Base-T的有线网络互连,请设计一个集成方案,自选设备,具体要求如下:
逻辑学试题范文2
>> 高师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探究 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高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机网络教学 计算机网络分层原理探析 经济类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关于《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探讨 基于“活动教学原理”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研究 《计算机网络原理》探究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探讨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 凸显科学思维训练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Packet Tracer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案例教学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Curriculum System of Computer Network Principle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WU Zhen-qi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逻辑学试题范文3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逻辑;问题教学;转化
【作者简介】陈德祥,吉首大学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92-06
当前。推进党的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实现党的十精神从教材到学生头脑的有效进入,需要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纽带,结合学生认知实际,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各种“问题”。辅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教学。这一推进和转化的基本思路,包含三大要素、三个阶段、两次跃迁、三方内容,有着严密紧凑的生成逻辑,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或环节,都会影响转化的质量和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思路的新探。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而且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大要素:问题意识、问题逻辑、问题教学
问题意识、问题逻辑、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本要素。其中。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出发点。问题逻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点,问题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落脚点。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目标任务。
(一)问题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出发点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教师应该首先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即深入挖掘教材理论问题,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善于捕捉学生思想问题,努力通过问题解析为学生释疑解惑的一种教学理念和职业自觉。简言之,就是教师对问题自觉认识的程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不断解答当代大学生各种思想理论之“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倘若习惯于灌输现成结论,对学生疑惑问题缺乏现实关照和理论透析,就会因为忽视教学主体性和缺乏教学针对性而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始终保持鲜明的问题意识,走进学生,发现学生思想理论之“惑”,深入实践,捕捉社会热点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经整合后带人课堂。因此,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出发点。
(二)问题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点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教学内容必须形成鲜明的“问题逻辑”,即构建由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组成的教学内容体系。当代大学生思想认识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他们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往往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停留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进行简单的事实描述和空洞的政治说教,必须转向“为什么”的理论层面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和科学的价值引导。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抓住学生疑惑的思想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抓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不过,因生活实践与兴趣爱好不同。当代大学生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域和关注度,其疑惑之“问题”并不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因此。收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各种“问题”。弄清“问题”之间的关联,形成问题逻辑,使之成为教学问题,并结合教学目标,建构问题体系,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点。
(三)问题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落脚点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教学方式需要采取具有鲜明问题意识和注重问题分析的“问题教学”,即以“问题”为纽带,以解决各种“问题”为目标。将“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问题教学”以解决“问题”为教学基本理念。由前苏联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提出,其本质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就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如今,问题教学早已成为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中运用尤为广泛。因此,借鉴问题教学的先进理念,建构符合大学生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模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学科专业较多。如“概论”课教学就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外交、宗教、党建等学科领域,每一方面内容都包括许多专业知识和具体理论。一般而言。教师很难拥有如此宽广的知识结构和精深的专业水平,因而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教育上,而是应该着力分析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因此,问题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落脚点。
二、三个阶段:问题意识强化、问题逻辑构建、问题教学形成
从认识论角度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实际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学生思想、社会现实不断认识和研究的过程。表现为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和不断发展。就其循环周期而言,每一次转化的完成都会经过教学问题意识强化、教学问题逻辑构建、问题教学模式形成等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起始阶段
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为基础,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品质培育和人格塑造。然而。长期以来,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用充分认识“问题”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教学的效果。因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需要通过教学观念的转变来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教材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改变偏重教材的单线性灌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思想理论需求实际,努力实现从教材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其次,坚持素质养成的观念,实现理论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变。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思维,青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的理论往往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出发,实现理论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变。在释疑解惑中使他们掌握理论和养成素质。再次。坚持价值引导的观念,实现知识教育向思想教育转变。从本质上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德育课。旨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思想教育为重点,实现知识教育向思想教育的转变,通过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最后,突出教学实效,实现贪大求全向有的放矢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众多、思想精深、内容丰富,如果贪大求全,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求面面俱到、全部讲完,但求有的放矢,精而管用。
(二)构建教学的问题逻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阶段
“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原料。不过,并非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进入课堂。只有与教学内容目标相吻合,经过教师精雕与打磨的“问题”才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因此,构建起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逻辑体系,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阶段。首先,要广泛地调查和收集问题。“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又要广泛收集社会热点问题,还要认真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形成汇聚各种问题的“问题库”。其次,要科学地甄别和挑选问题。“‘问题’是主体意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无知的结果”,“是主体的知与不知的矛盾统一体”,可以分为“研究的问题”和“学习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尽量挑选“学习的问题”,一般应剔除社会尚无相应答案的“研究的问题”。不过,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最后,要仔细地分析和归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有其特殊规定,指的是与教学目标和内容吻合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挑选出带有普遍性的真问题,而且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析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使之成为具有严密逻辑的问题体系。
(三)形成教法的问题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完成阶段
一般而言,问题教学是指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提供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质。它强调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协作解答,注重知识的建构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的情境性和开放性。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问题教学是转化完成的收尾之作。不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性决定它不能简单照搬一般问题教学的套路和模式,而是需要在借鉴其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予以变通。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实际对各种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引导。只是选择部分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集中进行自主学习。并非所有问题都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资料查询、相互讨论和自我反思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注重问题解答的导向性。“问题”是社会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利益关系。问题教学重点不在于给学生提供确定的答案。而在于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及其解答的价值性,并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教学既不是简单的问答式教学,也不是创新的研究式教学,而是指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分成专题,按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规律进行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问题教学更多是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全面收集问题,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来带动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原理的领会、方法的掌握,从而实现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
三、两次跃迁: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问题逻辑到问题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三阶段的依次更替或演进。需要实现从教师的问题意识到教学内容的问题逻辑再到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的两次跃迁。其中,第一次跃迁主要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问题,使教学内容问题化,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次跃迁主要是将教学问题进一步转化为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问题化,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一)问题意识向问题逻辑的跃迁
问题意识属于人的思想范畴,蕴含在人的大脑之中,只有将其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逻辑,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现实影响。因此,问题意识向问题逻辑的跃迁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进程和效果,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一跃迁的实质是以“问题”为载体,将教师对教材、学生以及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是“问题”从思想意识层面走向现实教学层面,从零碎分散状态变成集中有序状态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建构问题逻辑体系的过程。问题意识向问题逻辑跃迁的关键在于教师做到“四备”。一是备好课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及教学要求。如结合中国化历史实践,讲清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是“概论”课教师教学问题意识向教学问题逻辑转化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二是备好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理论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丰富,理论众多,就“概论”课而言,主要是回答了什么是、如何开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四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抓住这些重大问题及其蕴含的具体问题,深入研究,这是问题意识向问题逻辑转化的关键环节。三是备好学生,善于发现学生感到疑惑的思想问题。当代大学生身处校园,往往是以一种远距离的特殊方式感受着时代的变革。因而会有大量的思想理论之惑。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四是备好社会,紧密联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会不时地跑入课堂,或印证或消解课堂讲述的基本理论。因此,教师必须主动关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抓住那些与基本理论联系紧密的实践问题,将其作为教学切入点,融入教学的问题逻辑之中。
(二)问题逻辑向问题教学的跃迁
问题逻辑向问题教学跃迁的实质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对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的选择和构建。具体而言,就是建构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而言,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模式,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问题逻辑向问题教学的跃迁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条件。首先,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理论素养,能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问题教学之“问题”多种多样,涉及多学科,遍布各领域。没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无法作出信服的知识解答和透彻的理论分析。其次,教师要有较强教材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处理好教材系统性和教学针对性的关系。问题教学之“问题”选择是否典型和精当。“问题”与教材理论、学生实际是否契合。从根本上影响着问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就要求具有较强的教材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问题串理论,正确处理教材系统性和教学针对性的现实矛盾。再次,教师要熟悉大学生认知特点,懂得大学生认知规律,能够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易于流变,求知欲强,却急功近利。教师务必抓准学生思想理论之“惑”并采取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理论的接受程度。最后。教师要熟悉问题教学的基本规律,掌握发问和解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贵有疑。疑解于问。问题教学之如何发问和解问是门艺术。需要教师掌握“问什么”、“怎么问”以及“怎么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善于提问,精于回答,从而提高问答之效能。
四、三方内容:内容重塑、话语转换、方式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怎么转”的问题,还涉及到“转什么”以及“转向什么”的问题。前者主要是指转化的思路和方法,后者主要是指转化的内容和目标。笔者以为,重塑教学内容、转换教学话语、转变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
(一)重塑教学内容,实现体系逻辑向认知逻辑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中央理论研究与建设重点教材,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不过,教材编写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建构和、理论表达的学理逻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这与多元流变的学生思想实际和千差万别的教学条件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必须结合教学对象和条件,进行创造性的内容转换。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关键在于实现教材的体系逻辑向教学的认知逻辑转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构建起符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认知规律的教学问题逻辑体系。首先,要筛选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理论自治和逻辑周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系统性和全面性是其基本特点,教学重点没有凸显。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次,要深钻教材内容,形成问题逻辑。教材编写不仅侧重体系建构,还侧重学理逻辑,其理论色彩相当浓厚,抽象思辨性较强,这就需要将教材中的各种概念、判断、推理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问题切入和承载理论,使基本理论问题化,通过具体问题阐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透析理论的内涵和实质,使大学生明白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避免从概念切人,结论先行。最后,结合学生实际,构建问题逻辑体系。青年大学生处于成长过程中,形象思维活跃,理性思维尚未成熟,因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他们对抽象宏大的,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兴趣。这不仅需要将教材理论转换为问题逻辑,而且还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构建问题的逻辑体系。
(二)转换表达方式,实现理论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教材的思想理论力求反映中国实践的本质和规律。以规范的书面语言和抽象的理论话语为表达形式,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不宜将其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需要转换表达方式,实现理论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变。首先,实现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语言基本都是书面语言,讲究表述准确和形式规范,不能多字少词或重复表达。同时,为了克服内容繁多与学时减少的矛盾,教材内容提纲挈领,语言十分精练。从认识规律而言,学生更容易接受通俗化的口头语言,口语更具体、更形象、更亲切、更活泼,便于学生认识新事物。因此,要以书面语言为基础,在保持教材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将教材抽象的理论话语转换为通俗化的日常语言。其次,实现官方语言向群众语言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可避免地会摘抄党的文献如政治报告的话语,充斥着大量政策性话语,表现出浓郁的政治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误解,将其视为“假”、“大”、“空”的东西而拒之门外。这就需要在研究政策话语内容科学性并实现政策与理论无缝对接的基础上,立足学生认识状况,将其转化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群众语言。最后。实现主流话语向时尚话语转化。长期以来。程式窠臼和语言空泛问题使我国主流文化宣传不同程度遭遇冷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很感兴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表达方式转化。还需要将主流话语向时尚话语转化。在讲究规范性和精准性的基础上,克服主流文化宣传严肃性和呆板性造成的认知障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流话语转化为青年大学生喜欢的时尚话语。
(三)探索教学互动,实现填鸭式向问题式教学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经转化确定后,教学方式方法就成为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多从概念人手进行抽象的理论演绎,并且在多数情况下,从头至尾独自讲完课程全部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成为无人欣赏的教师“独唱”。因此,探索教学互动,实现填鸭式教学向问题式教学转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改变大而全的教学模式,实现专题式教学。所谓专题式教学就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专题,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并对专题内容有所研究的教师分担不同专题,共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广博性以及教材编写的普遍性要求,决定专题式教学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方面。其次。实现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原则。但是。如果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而简单地进行单向灌输,势必会因为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而遭遇冷落和排斥。因篇幅所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可能设计大量用于互动的案例或习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主动研究和自行设计,通过讨论、辩论、问答等方式来实现教学互动。最后,实现知识式教学向问题式教学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和现状都决定其教学方式必须采取问题式,侧重讲授和分析学生感到疑惑的思想理论问题,以“问题”为载体,通过问题切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问题解决中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塑造学生品德素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逻辑学试题范文4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有很多优点,比如: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开展PBL教学,由于现场课堂环境可以营造逼真生动的问题情境,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可以面对面交流,所以“参与学习者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学习激励气氛,能够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开展PBL教学也具有以下的局限性:
1.学习资源的获取极为有限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学习资料仅局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料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
2.学习小组成员思维同质性高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学习小组成员主要局限于同一个班级的同学,这样,小组中各成员的思维同质性较高,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3.PBL的评价受教师本身能力的制约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教师必须扮演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如果教师在这几方面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就可能不够全面、不够客观,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贪信心。
4.教学花费时间比较长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的,是跨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PBL教学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并且在让学生主动寻求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性学习。因此,教学时间会比传统教学花费得更多。
5.知识迁移比较困难
由于受课堂环境的制约,很难顾及到问题解决的举一反三以及解决途径的多元化,造成知识的迁移性不强。
6.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和参与的动机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并不是学生们在问题讨论时遇到的问题都能由教师来解答的,受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影响,有些教师因害怕自己的权威受到影响,而缺乏PBL教学的主动性。
二、网络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环境具有时空开放性、交互灵活性、现实模拟性以及信息资源的丰富多样等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打破时空局限的优点,将PBL的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的灵活性大幅度扩大和提高。Internet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生动场景,能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知识库与信息库,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与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相比,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PBL教学具有以下的优势:
1.教与学的积极性共同提高
传统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对指导教学的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会觉得心有余力而不足。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提供的互动交流平台,例如BBS论坛、QQ群、MSN、博客等,使本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以及技术人员加入到学习指导中,可以将教学中的单个教师扩展成为‘专家指导团’,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指导”。在这样一个由“专家指导团”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获得了更丰富更全面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升,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随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获得了提高。
2.教学交互更加便利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师生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面对面交流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某种隔膜,师生之间能够更加自由畅快地进行交流,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外,网络也为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了便利,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指导的不足。
3.学习资源的获取便利丰富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可通过搜索引擎快速查询到他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给教师或相关专家发送E-mail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极大地扩展了问题解答的资源内容、资源呈现形式和资源获取方式。这样,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索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
4.学习社群得到了拓展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由于学习伙伴来源广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接触和了解到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学习伙伴,而这些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可以共同探讨学习主题在不同地域的相关信息,扩充知识,拓展思路,还能接触和了解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完全不同的人群,这对促进人类多元化学习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对提高小组的总体智慧水平和创造性思维是极具帮助的。
5.学习交流更加畅通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协作平台,或是各种交流通讯工具,例如QQ、MSN、E-mail,视频会议系统等,加速学生之间协作、交流的速度,克服了传统教学环境下PBL学习中学习伙伴之间因为交通、通讯等等原因造成的交流障碍。
6.问题情境的呈现更加逼真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去呈现PBL的问题,使问题情境的呈现更加的逼真的,这样便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问题,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学习评价的更加客观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记录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为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而且,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评价教师队伍扩大了,评价主体不仅仅限于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包括学生的家长、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社会人士等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生可从多方面获取综合性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三、PBL模式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PBL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整合各种资源的平台,充分地发挥网络的优势,能更好地开展PBL教学。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现行网络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探讨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PBL教学的优势,综合上面的研究,我们来分析一下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会有哪些优势,是否可以弥补现行网络课程中的一些不足。
1.PBL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教学策略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活动围绕一个真实情境的问题展开,而且强调小组协作学习。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使网络课程中呈现出优良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这个活动里,学习者交互的信息来自于网络,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也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来实现,教师对学习者指导更加及时,体现出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特点。
2.PBL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在情境中发挥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取代灌输式的、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方式。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使网络课程真正体现出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3.PBL重视学习评价与反思
并且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科学化。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以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使学习评价更加客观及时,实现多元化评价,网络课程的评价设计丰富更合理,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四、基于PBL的网络课程设计流程
在基于PBL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应该把握PBL的基本特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设计过程中要以问题情境的设计作为开始,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现在相关情境中,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设计的作为设计的中心任务。PBL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的,所以基于PBL的网络课程设计流程与其他网络课程相似,所以,我们先以流程图的形式描述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除依照以上的网络课程设计基本流程进行设计外,在基于PBL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我们还应以下注意问题:
1.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和问题情境的设计是PBL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在了解了课程和教学目标后,首先应为学生选择适当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是逐步深入的,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展开做知识基础和铺垫,另外,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应该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知识内容,问题的解决是多途径多答案的,当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能对知识目标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2.学习资源的设计
为了解决问题,学习者需要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和额外的信息,为此需要通过网络建立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所必须的知识资源库和相关案例给学习者。例如“,可以建立小百科资源库、多媒体素材库、案例库、学习工具库等等”。
3.学习工具的设计
在PBL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经常进行交流和协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没着正确的方向去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以及学生向教师提交学习成果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就需要在网络课程设计时,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常用学习工具,例如网络通讯工具、问题解决工具、检索工具、文件传输工具等。
4.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PBL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设计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中,学习者和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基于PBL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时要将学习者和教师分成两个不同模块分别设计。
5.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
逻辑学试题范文5
关键词:任务性教学;基本功;阅读课;范例;需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70
目前江苏省初中英语教材(除了七年级)是《牛津初中英语》,共六册三十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十个课时,每单元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设计了一个主要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所需学习的词汇、词组、语法、重要句型以及相应的对话都是围绕Main Task这个模块写作专题而展开的。换句话说,单元教学是围绕完成写作任务而进行的教学。初中阶段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能模仿学过的题材或话题,利用所给教材的信息写较简单的书信、便条、通知等短文,能按要求笔头转述所读的简单内容,能为图片提供简单的文字说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等。近年来,书面表达已成为各地中考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2年江苏省十三个大市中考试卷书面表达所占的分值,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结论。苏州、无锡、扬州、盐城、常州这五市英语试卷中除了书面表达外,还有9至15分的句子翻译。其他市的卷面中书面表达分值或15分,或20分。从上面的数据可知,写作教学已经成为了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通过怎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或是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的环节之一,而这绝不能仅限于探讨如何提高Main Task模块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并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多年来,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摸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下是笔者对此的一些感受和做法,总结一二点,以就教于同仁。
一、强化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对他们基本功的训练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写作的初始阶段。基本功的训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要注重练“童子功”。“童子功”不扎实,学生以后就很难再上正轨了。在七年级笔者就对学生进行严格地书写训练。平时要求学生用英语本子书写,严格按照英语的笔划笔顺,该占几格就占几格。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就自然走上了规范的轨道了。
2. 让学生特别留意大小写以及标点符号。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注意大小写,经常丢掉标点符号。(例如On children’s Day Jim went to the Children’s Palace.有一些学生写成了on children’s day Jim went to the children’s palace.)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笔者很注意纠正学生在这方面的错误,经常把学生的错误之处写在黑板上“亮相”加以提醒,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警觉,以免在写作考试时因为这些瑕疵而被扣分。
3. 平时多训练学生进行组词成句、组句成段的练习,并主要变化。 例如教buy时,要求学生说出buy a book for me\buy me a book.继而让学生说出:He bought a book for me yesterday\He bought me a book yesterday.有时笔者教课文的生词时,有意将生词组成几句话。例如教7(A)第五单元第七课时的生词时我把生词poor, area, stationery, collect, notebook, donate等生词写在黑板上,叫学生组成一段话。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说着:Some students in poor areas don’t have enough stationery. We want to collect some notebooks, pencils , pens and so on. We will donate them to the students.这样就收到了让学生连接生词和词组组成句子的目的。
4. 重视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基本句型,时态,句式等是英语写作基础的基础。写出来的作文优与劣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正确运用英语的基本句型,基本的几种时态以及句式等。如不能熟练的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很难想象学生能写出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语句正确的作文来。因此笔者平时特别注意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教学和强化训练。
二、重视阅读课的教学
教材每单元第二、三课时是阅读课模块。阅读课上学生学的怎样直接影响第九课时写作目标达成的程度。为了单元的写作任务,在教学阅读课时,笔者注意以下三点:
1. 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相结合。在阅读课的第二课时,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根据关键词或词组对文章进行口头复述,让学生进行“词――句――段――篇”的口语表达的训练。如果训练只停留在这一步,学生很容易只会动口而不善动手,这就会为写作的失误埋下隐患。“空说无凭,字句为实”。为了培养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笔者几乎每次都要求学生将口头复述内容写下来,而每单元阅读课学生所写的内容都与第九课时的书面写作有很大的联系,这为Main Task的教学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2. 进行有针对性的口头模仿写作。阅读课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书面写作的范文,在结束阅读课的教学时,笔者常常有意引导学生口头说一些类似课文主题之外的材料。例如:7(B)第二单元阅读课是有关阳光镇的。在结束课时教学后,笔者鼓励学生简略介绍“我们的家乡――溧水”。尽管学生能说的句子不太多,但这种训练既起到了拓展阅读课所学知识的作用,又为本单元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 注重学生的阅读。这儿所指的阅读并不是指教材每单元Reading中的文章,而是指阅读其他英语材料。要让学生尽量拓宽阅读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英语底蕴。因为一个阅读能力很差的学生很难写出较好的文章的。大量的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语言素材,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笔者经常利用一些课后时间指定学生阅读一些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范例引路
教师的范文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亲手写的范文会教会学生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表情达意,引导学生模仿、修改,从而掌握表达技巧。
学生在进行短文写作训练时,笔者有时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讲明各种文体的要求。每次布置写作任务时,笔者尽可能与学生同时撰写短文。规定时间一到,学生立即停笔,听笔者读范文。范文不仅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与语言习惯上让学生树立榜样,而且引导学生注意英语的多种表达方法。学生将教师的范文与自己的写作作一比较,可初步发现自己写作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懂得如何去弥补缺漏。教者写范文也可预先估计学生在写作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想出对策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四、写作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激励评价,促进提高。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使作文在短期内提到较高水平。为了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笔者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使用鼓励性的评语较多,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上,许多学生实现了从“惧怕写”到“乐于写”再到“善于写”的质的飞跃。
2. 重视批改。批改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批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讲解,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笔者采取的作文批改有多种方法:教师批改、同学之间互相批改,将习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集体批改等。每次批改都必须及时进行,批改不是目的,应该重视做好批改后的点评、重写等后续工作。
逻辑学试题范文6
关键词: 网络通信技术;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实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2-66-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model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includes the integration of experimental platforms, the improve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al content and innovation of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etc.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del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ability of network application.
Key words: network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al approach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和经济形态的产生,我们看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紧密联合,能够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让产业升级从而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而这些都要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社会对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网络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具备较强的网络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然而如何培养当前对网络应用更高需求的学生,现有的教学缺乏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网络工程的核心课程,其改革显得尤为必要[2]。
1 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网络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建立起网络通信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概念,掌握各种型号的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的选择和配置,掌握广域网的配置技术和方法,明确企业网的设计、配置与维护等,培养从事网络相关行业,进行网络管理和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网络通信技术课程是学生掌握网络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网络通信技术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⑴ 传统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不明显。传统教学方式是把所有学生集中起来,先理论讲授,然后上机实践,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由于知识量比较大,命令较多,如果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在进行实验时已经忘了大半,再加上如果基本原理没有灵活掌握,必然造成机械性的实验,缺乏对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锻炼,时间一长,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不佳。
⑵ 没有优化利用现有实验平台。目前实验平台有两个:一个是在思科模拟软件上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方法虽可以使每个学生亲自完成和检验配置过程,但毕竟与真实环境始终有所不同,无法模拟真实环境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故障排查能力;另一个是在实际设备上进行实验操作,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现有设备是神州数码公司的产品,而模拟软件Package Tracer是思科公司的,两者的开发命令有所不同,所以学生要在两者之间切换使用,需要有很长时间的适应期,而实验课时有限,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同时,实际设备的操作需要在特定的软件环境下使用,束缚了学生思想,减少了真正接触实际设备的机会。
⑶ 实验内容设计不合理。现有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仅有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学生缺少实际接触大型网络的机会,这对学生以后直接从事网络应用工作带来了困境。
⑷ 实验方法孤立。使用模拟软件进行实验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独立操作配置的锻炼,而不受到有限的网路设备使用的约束,这是当前很多课程采用较多的实验方式,这也是网路通信技术实验主要采用的方式。但这种单一的实践模式,缺少了学生对实际工作场景的接触,缺少了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故障排查能力的培养。
这些问题会导致网络通信技术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评价机制单一等等。
2 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模型
重新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模型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从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实验的本义出发,本文提出了一个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模型,该模型由实验平台整合、实验教学方法改进、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创新以及评价机制优化五个模块构成,其目的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平台,引入翻转课堂[3],让学生不孤立的学习知识,将实际动手能力与所学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我们基于项目设计实验内容[4],建立基于理论、软件和实际设备相融合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型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能力等等,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3 模型的实现
3.1 实验平台整合
我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配置了8套网络实验设备,每套中包含2台二层交换机,2台三层交换机,4台路由器和1台防火墙设备,可供60名学生同时实验。但这些设备的使用非常不方便,必须在特定的管理软件平台下操作,与实际设备的使用脱离,给学生的操作带来的一定的局限性。很多老师就舍弃了对网络实验设备的操作,而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因此,需对现有实验平台进行重新整合。
⑴ 改变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设备的既定布线,弃用统一的管理软件,让学生直接操作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通过一些如交换机的基本配置、Telnet用户的远程登录,VLAN的划分、简单路由协议的配置等实验,让学生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型号选择、接口配置有实际认识。
⑵ 在接触了实际网络设备后,使用模拟器来完成实验。熟悉命令的使用,设备的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以及大型网路的规划、设计与配置。每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实验。
通过对两种实验平台融合使用,学生既可以操作实际设备,又能够规划和配置大型网络,保证了每个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2 实验教学方法改进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的灵魂,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对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的方法做了如下改进。
⑴ 教、学、做一体化。打破原有授课模式,在一次课堂内完成讲授和实验,形成以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进行任务实施,最后学生进行实验的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尽量做到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操作。
⑵ 翻转课堂。网络通信技术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多但都很简短,将所有知识点制作为视频供学生利用课前的业余时间学习,尤其是一些提高型的实验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实验和讨论中去,与学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3 实验内容设计
从网络通信技术实验教学的目的出发,重新认识实验在课程中的重要性,重新构建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这过程中能自主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方位地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把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型实验。
⑴ 验证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点后进行的实验,这些实验以验证性为主,老师给出实验拓扑结构,学生按要求进行配置和测试。这类实验占总实验数的百分之六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根据课程内容,将验证型实验细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网络基础实验、局域网实验、路由实验和WAN实验。详细如表1所示。
⑵ 提高型实验。提高型实验是学生自学并完成的实验。老师将一些提高型实验的知识点制作成播客课件,由学生自己课后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实验。提高型实验由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所以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型实验包括:IPV6的配置;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ARP协议的配置;多区域OSPF协议配置;BGP路由配置;PAT;VPN配置等。
⑶ 综合型实验。在验证型实验的每一个模块完成后,开设一到两次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每一个模块的所有知识点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老师给出实验设备和实验需求,然后讲解基本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由学生完成拓扑结构的设计和系统的配置与测试。
⑷ 创新型实验;在学完全部课程后,开设一到两次创新型实验。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完成实验。这类实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但最能锻炼学生。老师提出一个具体的网络需求,例如一个校园网或一个企业网,学生根据需求,完成网络的设计、设备的选型、网络的配置与测试。
3.4 实验方法创新
传统的一人一机使用模拟软件实验的方法比较适合验证性实验和提高型实验,对于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我们也探索了其他的实验方法,如可以采用小组完成的实验,以2到3人一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了解实验需求后分工合作,搭建实验环境,进行配置和测试,攥写实验报告。在协调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既可以让知识点掌握不好的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也培养了他们团队的合作能力;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网络管理,每周安排2名学生去学校校园网中心辅助网络管理老师适当参与网路管理;还可以积极寻找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网的规划与设计中去,让学生获取实际经验,从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3.5 评价机制优化
好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必须建立多角度的成绩评价机制,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
⑴ 增加平时成绩的维度。不再简单地以学生是否完成平时的实验给出平时成绩,增加平时成绩的维度,如学生完成实验的效率、学生参与实验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质量等作为平时成绩参考。
⑵ 小组同学相互评价。在小组完成的实验中,实行小组成员相互打分。小组成员对每个人完成的工作量的多少,是否起到主导作用,是否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打分。
⑶ 实习老师的评价。参与学校校园网管理以及参与企业网规划和设计的学生,由实习老师给出评价,作为总评成绩的重要参考。
4 结束语
完备、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显著提高课程的实验教学水平。本文提出网络通信技术的实验教学体系模型,从实施情况来看,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实验教学存在的各种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仍然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和改革,顺应市场应用需求,培养出高端的网络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张纯容,施晓秋,吕乐.面向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的实践教
学改革初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4):62-65
[2] 袁志翔,秦峰等.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
究[J].计算机教育,2010.5:70-73
[3] 李燕君.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J].计算机
教育,2014.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