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兴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兴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战略选择;发展路径

1研究基础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路径、影响与制约因素、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等方面。

1.1内涵与特征

姜秉国(2011)指出“外部经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的内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联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门类。于会娟(2016)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涉及“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海洋高新技术是发展基础,涉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和服务,并能引导海洋经济发展

1.2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

Feser(2000)指出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规模经济、互动式学习与技术扩散可以通过集群内的共生机制获得。Long(2011)认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企业间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会随着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而逐渐减弱。李晓璇(2016)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原理。

1.3影响与制约因素

Karyn&Cathal(2013)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孙加韬(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赵楠(2018)以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指出引导措施、激励体系、公共服务是主要的运行掣肘。

1.4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

Schot(2007)等认为可通过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生态位。张玉强(2014)通过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实证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张艺(2019)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态势,明晰国内与海洋科技强国发展中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现有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研究缺乏相对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和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更缺少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实践性探索,而这对于促进高度产业关联、较高成长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显然不够。因此,文章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问题分析

湛江市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城市,海洋经济规模连续十几年居广东省内前列,拥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湛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包括北部湾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但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

湛江市拥有国内比较稀缺的鲎试剂等海洋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利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海洋的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与德国巴斯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等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有战略合作协议。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未成规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优质实体企业不多,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创新驱动不够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该包括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占比较大,新产业还不能形成集群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强,涉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海洋新兴技术转化为全新的、现实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也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2.3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够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总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海洋生物企业外,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产业、深海矿产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协同发展。

2.4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够

追求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是有机统一的,湛江三面环海,海岸、海岛、海湾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43.7公里,岛屿岸线799.8公里),占广东省的35.4%、全国的6.4%。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看,海洋生态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在规模上需要实现有效合理控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

3战略路径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单个海洋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海洋资源跨行业配置,又涉及市场一体化、产业及环境的公共治理,以及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等诸多环节,更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有效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3.1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创新导向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新兴技术创新成果为起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最终确立以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强调的首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结果,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性和非继承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值得进一步关注,高端化、高质化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战略价值,以此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再次,将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在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因素的促进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大力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高起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让传统海洋产业成为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并借助新兴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形成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从而带动传统海洋产业的革新与嬗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促进海洋新兴技术从技术供给方向传统海洋企业转移,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就是传统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技术的渗透和适应性创新,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2培育路径多样化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即集群培育路径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市场条件选择合适路径。首先,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其次,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创新型企业的领先技术水平逐渐传导给从事相关性业务的企业,从而带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通过经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升级,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与最优配套企业共同构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到整个海洋经济领域时,以带来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特别是要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3.3完善的政策体系

逻辑层面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形成动态循环系统。主要的培育政策应支撑重点项目选择、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社会化,产业扩张、产业链整合、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等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保障政策应涵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完善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

3.4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这一领域里,资源利用方面更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系统,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主线,从生产、消费源头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相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也应该要对海岸带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体质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承载力,建立科学有序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范。

4结语

新兴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新兴城市;宿迁;泰州;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58-03

一、引言

新兴城市是指那些建制时间不长,在较短的时间内经济能够取得快速的发展,同时成为所在区域重要力量的城市。由于普遍存在发展的起点低、经济发展所需的软硬件设施缺乏等特点,这些城市不仅要快速发展自身经济,同时还要面临着与周围城市的竞争与合作问题。

江苏省宿迁市和泰州市分别于1996年7月和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县。总面积8 555平方公里,人口529万人。面积和人口在江苏13个省辖市分别列第4位和第7位。目前,下辖三县二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以及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和苏宿工业园区。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1997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高港区。2007年末,泰州市户籍总人口为504万人。全市总面积5 79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28平方公里。目前,泰州市辖2个市辖区:海陵区和高港区,代管4个县级市(靖江、泰兴、姜堰和兴化,以及泰州经济开发区)。

二、宿迁与泰州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一)经济总体情况的对比

1999―2008年,宿迁GDP从182亿元增加到672.5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5.74%,人均GDP从3 662元增加到13 110元,平均增长率为15.39%;泰州的GDP从368.9亿元增加到1 394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5.99%,人均GDP从7 380元增加到27 713元,平均增长率为15.91%。这两组增长速度泰州都比宿迁要大。通过这些数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在一些年份宿迁的增长速度比泰州要快,但多年的平均值比较宿迁仍然落后于泰州。也就是说,宿迁的经济总量及人均总量不仅在绝对值方面落后于泰州,相对增加速度也落后于对方,两地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2008年,宿迁地区生产总值675.2亿元,排在江苏13个市的第13位,人均GDP为13 110.68元,排在第13位;而泰州GDP达到1 394亿元,排在第10位,人均GDP为27 713.72元,排在第8位。从区域的角度来看,人均GDP低于泰州的全部都是苏北城市。另外,从县域经济的角度看,宿迁下辖的泗洪县、泗阳县和沭阳县人均GDP分别为10 628元、10 448元和10 116元,排在49个县(以及县级市)的第43位、44位和46位;泰州下辖的靖江市、姜堰市、泰兴市和兴化市人均GDP分别为为45 113元、29 410元、24 280元和16 400元,分别排在第11、20、25和35位。

(二)主导产业的对比

对于新兴的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否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产业结构方面,根据江苏省2007年统计数据,泰州以及宿迁的三产结构如下:

其中,泰州的三产结构比为8.56:58.25:33.19,而宿迁的三产结构为22.02:45.98:32.00,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两个城市的共同问题都在于第三产业的比重过小。当然,对于新兴的城市来说,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另外,从主导产业方面来看,在2007年江苏省中小企业局公布的省重点培育的100个产业集群数目中,宿迁市共有木业产业、蚕丝稠产业、玻璃产业、酿酒产业以及棉纺织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入围。另有像彩塑包装、花卉等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五大产业集群共有企业3 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4家,2007年实现产值227亿元。其中,木材产业是宿迁的第一主导产业以及最大的产业集群,2007年实现产值100亿元,有3 000多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8家。酿酒产业实现产值47.4亿元,其中,“洋河”和“双沟”两个白酒品牌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著名品牌。

相比之下,泰州在江苏省100家重点培养的产业集群中有10个入选,包括泰州医药产业集群、泰州内河船舶产业集群、泰州汽车传动配件产业集群、泰兴减速机产业集群以及江堰石油机械产业集群等。这些集群所在的产业在技术、资金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等很多方面明显强于宿迁的几个产业集群。这10个产业集群在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1 000亿元,共有企业3 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 300余家。

根据韦伯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对产业集群的解释,目前宿迁的产业集群仍处于第一阶段:企业依靠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的低级阶段,离第二阶段即依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出现的高级阶段还很远。宿迁在产业集群方面还存在着效应不显著、关联配套能力不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不足。在人才、技术及资金支持方面,自主创新方面以及健全的服务体系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提升产业集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外部环境的对比

宿迁和泰州作为两个几乎同时设立的新兴城市,由于其所处区位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外部环境。

从地理位置上看,泰州地处传统意义上的“苏中”地区,宿迁则地处“苏北”地区,苏南、苏中和苏北在经济发展中明显呈现出逐渐递减的局面。另外,从所属的经济区域来看,泰州位于长江沿岸。江苏省2003年提出了关于沿江地区的开发战略,其中的沿江地区就包括泰州市等6个市区以及包括其下辖的泰兴市和靖江市在内的15个县市。沿江地区的开发不仅使得该区域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而且使得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城市来说,可以享受到从全球的视角承接资本及产业转移的好处,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产业集聚的优势。例如,在2007年的江苏省沿江地区“十一五”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中,造船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就需要整合之前的分散资源,向沿江北岸的扬州、泰州及南通三大船舶修造基地转移。在积极发展的产业项目中,生物医药行业要依托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及扬子江药业城等基地,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进行资源、资本的重组,加速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

另外,泰州还处于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当中,可以承接上海及整个苏南城市在产业方面的转移。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在长三角的16个城市中,2009年第一季度泰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3%,增幅居16个城市的第一位。另外,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5%,增幅居第一位,外贸自营出口总额增幅居第二位,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居第三位。相比之下,宿迁作为一个新兴的苏北城市,周围缺乏大城市在经济方面的辐射。虽然江苏省政府2002年就正式批准了《徐州都市圈规划》,宿迁是其中的一个中心城市。但该都市圈的发展难以令人满意,徐州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小。不过,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长三角”的区域范围已由过去的“16城市”,扩容至“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全部区域”,至此,宿迁也成为更广范围内的长三角城市。但是,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宿迁这个新成员享受到的好处。

(四)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比较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观点,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以表述为:第一,获取新“知识”(包括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概念);第二,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第三,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口品等)。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从2004―2007年,不论是人力资源、资本的积累等方面宿迁和泰州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发现,相对于泰州,宿迁无论在经济发展的起点、或是主导产业的层次及水平以及内外部发展环境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其中的部分差距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如何缩小差距以便更快更好地发展宿迁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提升宿迁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

(一)发挥制度供给的后发优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资本、人才、技术等因素外,制度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刺激结构,随着该结构的演进,它规定了经济朝着增长、停滞或衰退变化的方向”。后发地区通过效仿或移植先发地区的各种先进制度并经本土化改造进而形成制度的后发优势,这些有时主要表现在成本优势、时间优势以及经验优势三个方面。宿迁应该充分利用新兴城市的自身优势,积极推进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市场新主体;推进市场制度该给,营造投资创新环境;推进非正式制度变迁,强化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

(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的软环境建设,改善人文环境,在公共服务上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改善政府的形象,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积极承接苏南相关产业转移的基础上,调整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同时,重点提高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三)提升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

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另外,要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其他地区优秀人才到宿迁来工作或是创业,为宿迁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

新兴经济发展范文3

2009年,新兴经济体占据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的一半。2009年流入新兴经济体的直接外资下滑27%,但其下降幅度低于发达国家(44%),新兴经济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吸收了半数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其中,流向新兴经济体的FDI主要集中在中国等主要新兴大国。全球前六大投资目的地中,新兴经济体就占了一半。

二、新兴经济体正成为外向型投资的新生力量

从对外直接投资来看,新兴大国正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新主体。在经历了连续5年的上升趋势之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FDI流出量收缩了21%。但FDI流出的收缩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尽管目前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外资流出的份额依然较小,但所占比重正加速提升,目前已占全球FDI流出量的1/4。其中,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和俄罗斯已跻身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20强。

新兴经济体输出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是在本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并已涉足欧美发达地区。在过去的数年间,主要新兴大国的跨国公司正不断加大对非洲的投资。从2005到2008年,这些跨国公司对非投资占流向该地区FDI的21%,而在1995-1999年这一比例仅占18%。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投资者最为积极,其中,中国对外投资最为抢眼。对矿产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后危机时期全球产业重构创造的并购机会,推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扩张。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消散,新兴经济体作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新主体,正引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逐步复苏,这也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投资领域的话语权。

三、新兴经济体财富基金正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的新渠道

2009年,财富基金的筹资也由于初级商品价格的下降和贸易顺差的减少而遭受挫折。但是其直接外资活动并未下降,反而逆势增长了15%,这反映出拥有这些基金的新兴经济体较高的增长率。目前,财富基金的新投资调整了投资方向,其资金逐步投向初级部门、较不易受金融动荡影响的行业以及发展中区域。

据估计,2008年全球财富基金的规模就已超过3万亿美元。世界银行集团认为,通过建立股本投资平台和基准可吸引财富基金的投资者,即使有百分之一的财富基金投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也会为它们的增长、发展与机遇带来300亿美元。可以说,财富基金的发展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机遇。如世界银行集团行长罗伯特・B・佐利克所言,世行集团将与财富基金合作,为非洲的股本投资创造一个“百分之一解决方案”,他认为非洲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大陆,有潜力成为像今天的中国、印度及其他国家一样的世界经济又一个增长极。

四、新兴经济体吸引外资前景向好

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金融环境。2003-2007年间,十分宽松的国际金融环境和低廉的资金成本,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繁荣和经济增长而不引发严重通胀,如今这一环境已不复存在,重建这种环境既无必要,也不可行。从长期来看这种情形也难以持续。因此,在未来数年内,与危机前的繁荣期相比,国际资本成本将会上升,投资率将会下降。

据贸发会议预测,从中期看,外国直接投资(FDI)预计将会从2007年约相当于发展中国家GDP3.9%的峰顶下降到2.8%至3%。鉴于FDI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中亚和拉丁美洲的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高达20%,这一前景的影响不可低估。

世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蒂莫说:“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资金会变得更加稀缺,更加昂贵,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扩大地区性金融中心,改善当地银行业的竞争和监管,降低国内借贷成本,促进当地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在长期上获得巨大裨益。”事实上,这一调整需要相当时日才能见效,但地区金融中心的发展却可以让发展中国家重返高速增长的轨道。

五、新兴经济体引领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

新兴经济体相互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推动了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和经济增长。近年来,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等新兴大国FDI输出为非洲大陆特别是南部非洲的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与日俱增。新的FDI来源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具弹性的资金来源和更广的金融资源,也为非洲国家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形成了有效的缓冲。

正如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所言:“我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可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帮助非洲国家开发基础设施,帮助这些国家利用它们拥有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非投资份额的不断上升,而全球金融危机从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这既有利于强化新兴经济体内部的投资与经济合作,也对非洲经济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此外,南南投资降低了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依赖。全球经济动荡强化了发展中国家间对外投资的重要性。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多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了“南南”的投资合作与经济增长。目前,不计离岸金融中心的南南合计流量约占发展中国家合计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25%。因此,事实上,许多低收入国家如今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主要依赖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种南南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南南贸易和经济的增长,有效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也利于新兴经济体走出危机,实现经济复苏。

参考文献:

[1]UNCTAD 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Monitor,Secondand Third Quarters of 2010, 14 Octorber 2010.

新兴经济发展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突破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竞争需要,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技术国内外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可以早日实现产业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好国务院已经确定的税收调整政策,加大新兴产业税收政策服务力度,集中力量加以培育,使新兴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和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导力量,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方法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要摸清企业家底,全面把握新兴产业分布。要主动与区科技局、经贸局、财政局等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全面梳理和掌握辖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政策型企业,如软件企业、动漫企业、服务外包企业、总部经济企业及530企业等的户源与区域分布情况。建立新兴产业台账,详细记录新兴企业的类型、规模、发展阶段、政策享受情况、亟待解决的政策问题等情况,按照类别由专人进行管理和服务。

2、宣传发动阶段。要改进宣传方式,全面畅通税企沟通渠道。继续采用分类分级管理的形式,加强对各类新兴产业的政策宣传和辅导,丰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税收宣传的辐射效应。对一些规模较大、在行业内起到较为重要作用的企业,由分局组成调查小组,分别进行深入调研,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个;对于中小规模企业,通过税法宣传会、集体辅导、网上服务厅、送政策进街道等形式,把最新的税收政策传达到企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提供点对面的政策辅导服务。通过点面结合的辅导和沟通方式,一方面,使纳税人及时了解增值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以帮助广大企业更深、更好地理解政策、用足政策,提升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及时了解被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收集企业涉税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答疑解惑,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和充分享受政策奠定坚实基础。

3、落实管理阶段。要认真落实税收政策,全面开展专业化税收管理,力求“用足、用好、用准”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既不浪费一条政策,也不搞政策递减。新兴产业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其中软件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根据财税文件可享受减免税优惠,动漫企业已经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出台,未来也将与软件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科技型企业往往还涉及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免税等优惠政策。要认真梳理政策,并结合调查,对有关企业享受政策情况及存在问题逐一落实,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现有的各项优惠,为扶持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继续采用09年分局行之有效的专业团队的工作思路,成立软件、动漫、服务外包甚至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管理(服务)团队,通过集体学习、团队攻关,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实践,在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的同时,制定一系列既符合税收政策又促进企业发展的管理办法。

4、完善措施阶段。要完善征管措施,确保税源稳定增长。由于高新技术、生物医药以及其他部分类型的530等企业,产品研发周期较长,由科技项目向科技产品产业化生产的转化往往需要2-3年时间,有的甚至更长。因此,他们在成立初期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以科技产品或技术的研发为主,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往往按照时间顺序,产品研发在前生产销售在后,在进行税务登记时往往被认定为营业税单位,但从长期经营来看,滨湖区引进的各类新兴产业,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企业研发的目的都是要最终形成高科技产品,而不是单纯的引进一批科技研发企业。因此,要对新兴产业的经营性质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确属以增值税项目为主的新兴产业,要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招商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各街道招商引资的项目和意图,在企业工商登记前就提前介入,主动与企业接触,调查摸底,对于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就会以生产、销售为主的企业,动员其在工商登记时明确以生产、销售为主,进行增值税税种认定,防止税源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流失,确保税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稳定增长。

5、总结反馈阶段。重点是总结活动成效,制订整改措施,推广有益做法。分局将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新兴产业企业对国税机关开展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各单位要结合前期各阶段开展活动的情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对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有针对性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形成有质量、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要通过总结反馈,查找国税部门服务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措施保障

1、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培植新兴税源。城市发展的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职责,税务部门更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税收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调控职能,提高服务大局的自觉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的导向性和调控性,积极研究和落实新兴产业优惠政策的具体措施,主动对接滨湖全面转型。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受到区域、发展阶段、企业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于政策没有明确的方面,要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大胆创新,积极兑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动培植新兴税源,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服务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工作制度,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各单位要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三项服务制度,努力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一是建立新兴产业联络员制。指定新兴产业税收服务联络专员,负责联系与落实税企间的涉税工作,提供提醒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办税服务。认真梳理传感网、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软件及服务外包等六大新兴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引导企业运用政策,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建立重点骨干企业科所长联系户制。建立重点骨干企业与所在辖区管理科所长的直接联系,科所长定期深入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当企业遇到困难或疑问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双方的沟通联系避免中间环节,开辟“服务快车道”。三是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全程服务制。集中精英力量建立服务团队,对等重点项目和科技产业园、传感网信息中心等重点园区开展全程服务,从工程项目筹备建立初期开始即提供专业化的税收服务,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形成服务管理的合力,共同建设一批特色载体、推进一批重点项目。

新兴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 创业板 经济结构调整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0.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1-049-02

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在于以增量带动存量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的特性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经济增长以投资和净出口为主,消费占比偏弱,出口和消费存在重大比例失调。更在于以出口制造为主的经济结构中低技术、低附加值的情况较为突出,高科技产业与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失调。

中国经济结构的现状,是既成历史事实的延续,由中国劳动力丰富的生产要素禀赋的特性所决定的,有它合理的一面。此外,在经济发展中,一些产业,特别是基础性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其他产业快一些,经济结构不平衡也有其符合规律的一面。但是中国现有的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的一面,不仅因为它是过去很多矛盾积聚和集中的结果,比如资源高投入、高消耗,而且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角度看,不能主要依托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求由从依靠低技术、低附加值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依靠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为主转型,面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结构的这种调整既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整,又涉及到具体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包括让微观企业更多追求技术进步。

经济结构调整虽然是大势所趋,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但是经济结构调整并非想当然那么容易,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要素禀赋来看,如果放弃低端的加工制造业,经济增长可能会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大量的一般劳动会因为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而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则会因为存量禀赋的制约而难以获得人力资本要素。其结果将是现有增长结构的崩溃与大量失业的并存。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经济结构调整由普通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低附加值向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调整,必然会出现集团利益的重新分配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将面临利益集团的巨大阻力。虽然说小的利益应该服从大的利益,但是在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可能丧失利益的集团的诸多阻力,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因此在中国现有的资源禀赋约束下,考虑到利益冲突,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能幅度过大,对于经济结构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部分,在保留存量的基础上,发展高科技企业,以增量带动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最佳的路径。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特别是促进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方面,创业板有其特有优势,更可以发挥商业银行和主板市场难以做到的职能。

二、创业板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一)创业板可弥补现有融资渠道在支持创新经济方面的不足

中国需要通过发展创新型经济带动经济结构调整,融资支持是关键,尽管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是提供资金的主体,但是在支持中新兴经济中存在着不足,创业板的出现可以弥补了其不足,起到补充的作用。相比商业银行和主板市场,在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方面创业板存在特有的优势。在银行间接融资方面,中小科技企业天生处于弱势。一方面,创新企业具有天然的高风险性质,高科技的研发受到宏观经济、行业发展、资本、技术更新及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任何一个方面的负面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高科技企业处于经营困境,甚至走向破产,进而为投资者带来损失。另一方面,一些创新型企业由于经营时间短而缺乏持续可靠的信用记录。商业银行从成本收益,风险收益的角度出发,也更愿意给大型国有企业贷款。创业板在支持这些企业方面可以弥补商业银行的不足。在资本市场主板直接融资方面,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不但受到资产规模、净利润等上市门槛的限制,而且在监管机构核准方面也处于弱势。由于创业板的上市门槛较低,从而有利于规模较小、经营历史较短,但成长性较高的中等企业上市融资,创业板的推出为中国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建立了一条通道。

(二)创业板支持创新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创业板市场作为企业投融资和资源配置的崭新场所,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作用机理在于:一是有助于缓解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助其做大做强,使规模较小的高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中型和大型企业。一大批高成长、高科技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有助于推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一些创新型企业上市获得资金以后,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或并购成为大中型企业,从而在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促使整个产业部门的结构更加合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二是有助于规范中小科技企业行为,使其得到更好更快地成长。中小企业由于体制机制较为灵活,将成为发展高科技的中坚力量,中国已拥有庞大的中小企业存量,积聚了强烈的民间创新力量,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规范企业行为,使其在现代企业框架下得到更好地成长,有利于带动高科技产业发展更加稳妥。三是创业板将给上市企业及其员工带来可观的收益,通过这种奖励优秀的上市示范效应和财富效应,使得未能上市的企业可以树立目标,认清努力的方向,从而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创业。四是能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这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向高附加值、可持续方向转变。这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是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五是有利于带动其他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资本金不足,在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以后,更容易得到其他途径的支持,使自身发展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此外,因为提供了退出渠道,将吸引风险投资企业的加入。从而有利于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向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新兴行业聚集,有利于改善这些企业的发展环境,汇集多方支持共同促进一批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

三、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创业板应加强自身建设

虽然一个治理科学、运行良好的创业板,对于经济结构调整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创业板的运行并不必然是成功的,甚至总体情况并不十分理想。西方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教训,迄今为止,共有39个国家设立了75个创为板市场,但真正成功的只有美国纳斯达克等6、7家。从2002年到2007年,全世界共有12家创业板被迫关闭。日本的创业板于2000年成立创业板,但在2002年被迫关闭;德国于1997年启动创业板,2003年关闭。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都是各项制度非常健全的国家,但是依然未能把他们的创业板做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的孵化器,特别是未能严格依照上市标准推出优质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可见要保证创业板运行良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很多的教训需要总结和回避。

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对创业板寄予厚望,制度建设十年磨一剑,对先行上市的企业精挑细选,因此,中国创业板在发展初期,上市企业质量应该相对有保障,出现成长性出众的公司,是可以预期的事。从首批企业来看,多属高科技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高成长性和高盈利性突出。但是不排除其中会有部分“食利”企业,未来随着发行上市企业的增加,特别是加入地方政府的行为,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质量并不见得能够得到保障,制度中也可能出现未考虑周详的问题,创业板的风险将加大。中国要发挥创业板市场服务经济结构调整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建设,获得自身的生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中国创业板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吸取国外创业板开设中的经验教训,切实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走好每一步,把好每一关,避免步前车之鉴,严格依靠上市标准,将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屏蔽在市场之外。同时严格实行退市制度,及时把问题企业跨出市场,以良好的信誉支撑投资者的信心。二是要吸收和借鉴国内主板市场的经验教训,避免主板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转变市场的运行机制,实行有效监管,促进创业板运行良好。三是创业板对上市企业的扶植必须突破常规,中国要想培养出真正的高科技公司,必须突破对企业上市评价的常规标准,让创业板成为中国、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的遴选和培育基地。反之,如果创业板成为类似于主板中的中小企业板,将难以承担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

新兴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电子信息 培养方向 主要课程 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425―01

一、引言

中国电子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教育、特别是国防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国电子仪器也步入了高科技发展的道路,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我国电子技术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电子仪器走向世界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难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新工艺、新材料、新的制造技术催生了新的一代电子元器件,同时也促使电子技术和电子仪器产生了新概念和新发展趋势。

二、电子信息概况

电子信息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的分析,电子信息业这一朝阳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业在近几年内将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因此其前景是相当可观的。众所周知,电子产品制造业、集成电路等产业是现在和将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从小的方面来看,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和手机短信等众多新兴通信业务正在迅速扩展,这些领域中都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作为行业支持。根据近几年人事部的热门专业需求情况来看,电子信息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排在了第三位,将来必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就业前途一片光明。

三、电子信息发展现状以及前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电子生产行业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迅崛起,我国的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都在逐年快速增加,电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大量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于生产实际,大量高、新、精产品层出不穷,电子行业的发展也带动着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电子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电子产品不断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电子技术无所不用,我们生活在电子时代”。行业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必然形成人才短缺的局面,产业的大发展、技术的大进步必将带来人才的大需求,学校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输出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已成为大势所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缺口较大,企业大量需求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强、会产品设计开发、会检测维修、懂营销、会管理,能在各条战线生产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大力培养这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根据人才网调查,行业对人才比例分别为:博士5%,硕士17%,本科38%,专科40%。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人才的缺口很大,特别是单片机、信息采集与集散控制系统、PLC设备操作、使用和维修等与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及自动化设备相关的人才缺口更大。据中国人才网的不完全统计,2008年,上述人才仅我国每年需求量就在20万左右。可见需求量之大。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分析和设计各种电子线路、处理各类电子信号,进行各种电子系统的分析、开发和设计等工作的应用性和科研性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控制、通信原理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十分看好。由于近阶段国家大力发展电子产业以及通信公司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国家和社会以及电子公司急需电子方面的人才,尤其国内各大型电子企业(如:海尔、TCL、厦华等)急需大批的电子专业人才,根据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情况显示,电子方面的人才需求一直排在前列。《北京消息报》统计,今年北京需要电子专业人才量是十大行业中排第二位,而能提供的人才量却排在第十位。随着大西部的开发,中西部地区电子和通信产业也将发展起来,就业形势将越来越好。

四、电子信息面临的问题

随着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到来,电子信息产业有了一定下滑,为此两会做出了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主要涉及三大重点任务、六大重点工程及十大政策措施。核心目标是确保骨干产业的稳定增长,并突出了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着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和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对2008年下降较快的产业给出特别指导。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尽管专业前景不错,国家政策也大力支持,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出现了人才的相对过剩。因此,要想找到好工作,就要为自己找好发展方向,学好专业课,练好硬功夫,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自己充满自信,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时刻关注专业动态,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21世纪的电子测量仪器随着芯片技术和DSP技术的发展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性能,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仪器的进一步融合,仪器的易操作性,易升级性,测量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软件无线电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仿真技术将为用户的设计和验证提供了更加强大和方便的工具。自动测试系统经历了从GPIB系统到VXI系统,从VXI系统到VXI与?GPIB混合系统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军工用户希望拥有一种长寿命且高性能的系统标准体系来承担日益复杂的测试压力和维护成本的压力,面对未来的挑战,LXI仪器将在继承现有测试技术的基础之上,为下一代测试技术和测试仪器,特别是ATS测试系统的革新带来新的希望。

五、结束语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将面临转型和升级,振兴规划的出台,将扶持相关行业和优势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更快和更大发展。我们认为,该振兴规划对产业发展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如果后续能出台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则效果将更明显。目前多数电子信息企业已享受了一些税收优惠,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享受的财税优惠将可以得到延续。相对而言,软件服务业和信息设备领域较有操作性,如国家投资拉动、对国产设备支持,工业信息化融合等。

参考文献

[1]李保安,李行善的[基于组件的自动系统(ATS)软件体系结构],电子与仪器学报,200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