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的时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虎门销烟的时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虎门销烟的时间

虎门销烟的时间范文1

虎门只是中国制造业城市东莞的镇街之一,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五六十万,但它的威名在某种程度上却超过了它所在的城市东莞。这其中自然离不开一位钦差大臣在160年前的一把“火”。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把收缴的英美鸦片贩子的2376254斤鸦片在广东虎门镇口海滩当众销毁。

被销毁的烟土大都来自中国近代海外贸易的鼻祖广州十三行。因为鸦片,这个集散地被林则徐封锁多日,甚至成为了的索赔借口。在清帝国军备废弛的时代,虎门的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形成犄角之势锁住大海通向广州的咽喉。但原始而固定的炮台,以及落后的火器,注定了近代史的悲剧开端。

现在,在人文历史不算久远的东莞,虎门炮台和销烟池早已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历史风景区。在现代化的虎门海战馆里,帝国军队的无奈之败被描绘在一副巨型壁画上,在当代声光电合作的高科技包装下,勾勒出充满黑色幽默的“穿越”画面。

大逃港

被炮火洞开的虎门,并不能立刻从敞开的大门中解脱。百年以降,虎门乃至中国一直在闭合大门以及冲破大门的运动中挣扎。

比如虎门历史上三次“大逃港”风波。

第一次逃港大潮是在新旧政权交替期间。有人或因阶级出身,或因意识形态对立,或因血债,或因担心资产被充公而逃港。第二次发生在1962年,“”导致部分人因为饥饿铤而走险。第三次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贫穷。前两次逃港帮助一部分虎门乃至东莞人富裕起来,隔岸的香港变得不再如宣传中所描绘的那样“水深火热”。海岸这边则运动不止,生产停滞,虎门人再一次铤而走险。

我们循迹得知,虎门是广东大规模逃港的集中地区。而其中的沙角、路东、河仔是最危险的海路逃港基地。

我的朋友在最近一段时间里连续造访了虎门的主要逃港地点。71岁的李福胜让人印象深刻。1979年12月5日,兽医李福胜跟随着同乡参与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偷渡。三艘超载的渔船搭乘了虎门河仔村3个生产队三百多人离开故土,奔向前途不明的未来。第一生产队的船被水警查获,只有一人顺利登陆彼岸。第二艘顺利登岸。而李福胜和他的乡亲们登陆后,遭到水警埋伏,只有他和二十几个兄弟奔命逃脱了警方的缉捕。

登岸之后的李福胜东躲。历史上第二次逃至香港的亲戚不敢见他。只有一个姑姑见了他的面。他只有养鸡,甚至在码头当苦工来维持生计。尽管如此,每月一千多元的收入相比他在虎门一个月累死不过30元的窘迫,简直就是做梦。7个月后,他得到了一张香港的身份证。

逃港并非每次都如此传奇、浪漫。不少乡民选择潜水游往香港,那是一场生死之旅。生蚝锐利的贝壳边缘足以刮破肚皮,冰冷的海水会立刻摧毁你生存的意志。

但是人们依旧趋之若鹜。在虎门的各大水库里,来自广州番禺、惠州和东莞各地的偷渡者们会进行逃港游泳“试训”,当他们自认为足以游过对岸后,他们会准备千奇百怪的偷渡工具汇集虎门逃港地。

一种高30公分、用竹篾和木片捆绑成的圆盆被广泛采用,这是原本装牡蛎的盆,只容许一个人趴在其中,人们相信这样能躲过巡逻艇的搜查。而更为穷迫的家庭,可能选择一张床板,一个橡胶轮胎,甚至仅存的生活工具木犁,凫水悲壮地冲向东南角。这是一条毫无保障的冒险之途,因此在河仔村,家里有两个劳力的,才被允许逃港一人。

盗取商业火种

1978年,小岗村开启了中国农村的新纪元。而在千里之遥的虎门,一个祖籍上海的香港人和虎门一家服装厂里的几十号人则撬开了中国尘封已久的民间工商业理想。大胆的人们凫水游向海的对岸,而对岸关于财富和商业的思想,却在悄悄地倒灌进来。

1978年7月29日,外表儒雅的香港商人张子弥手中提着一个黑色的意大利流行皮包,包里装了几块布料。他的目的地是虎门太平服装厂。此时距离北京下发《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企业补偿贸易办法试行条例》才14天,连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都尚未召开。中国上下,还遗留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情结。

张子弥此行希望太平厂帮他加工手上的皮包。当时还在太平服装厂里跑业务的唐志平回忆说,他们之前从未见过那种带着“资本主义原罪”模样的古怪皮包。当天晚上厂里找了3个人做了一个通宵,就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皮包。于是200万港币的投资合同签订了。太平服装厂在太平竹器厂里借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厂房开起了手袋厂。中国历史记住了这一时刻:1978年9月15日。

30年后的一家咖啡厅里,唐志平缓缓对我说道:“200万元港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大陆工业赚取的第一桶金。”

未开厂前,唐志平一个月工资才30元,而开厂之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就达到了100元。所以尽管手袋厂被批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但那些批判者也会提着油鸭来求老板收下自己的子女打工。

先前叛逆的逃港分子也开始变得吃香起来。两名偷渡客和虎门一个“胆大妄为”的村庄,艰难启动了中国南方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

1978年初春,身高一米八的虎门大汉张旭森被折腾得够呛,这位龙眼大队的支部书记偷偷在家中找人密谈了几个月。原来他想请1962年偷渡到香港的张铭、张超兄弟回来经商。

这两兄弟的出身本就是破落地主户,又加上是逃港的偷渡客,怎么样让他们回乡投资?张旭森一直拿不定主意,直到太平手袋厂的示范作用让他有了信心。他说服了支部党员干部。张氏兄弟也并没有直接回乡,而是投石问路,给村里送了一辆车。这下不得了,虎门公社一位主管政法的领导立刻批评说:这里搞反偷渡,你还接受偷渡客的捐赠,怎么回事?张旭森以太平厂为例,却被领导训斥:太平是乡龙眼是村子,张子弥是合法商人,张氏兄弟是偷渡客,不能相提并论。

张旭森只得面见敢作敢为的虎门党委书记黎桂康,才拿下了中国农村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中国农民第一次当起了厂长。

虎痛

在中国的富裕乡镇中,很少有谁的经历如虎门这般传奇。1978年的虎门,每天傍晚,执信公园的街角总有人摆地摊,卖“洋货”―主要也就是袜子、衬衫什么的。这些大部分是逃港的亲戚给家人捎回来的,按照规定带回价值30元港币的衣物不算走私。于是一位人称香大姐的女人成为传奇的一部分。她地摊上的衣服总比别人多。后来才知道她每次过境都在身上穿很多衣服、袜子,回到虎门再一件件脱下来。所以夏天她总把自己捂得一身汗。

还是香大姐,看到地摊越来越多,便四处搜货,人们效仿她的做法,居然逐渐形成小商品商贸。到了1993年,当时造价7000万的富民大厦建立,开张那天,1282家商铺的衣服被来自全国的采购商抢购一空。

一位老兵,也成为虎门服装传奇的一部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退伍,除了400元的复员费,他的家当就只是妻子的惟一陪嫁,一台锁边机。老兵借了300块钱终于凑齐两台淘汰的老式缝纫机,想开个工厂但却没有厂房。于是,老兵在伶仃洋畔踌躇。海上却突然漂浮过来修建沙角电厂而废弃的机器包装板,他把它们打捞起来,在海边搭起了一个板房,他的工厂就开工了。这是王国宾的服装帝国的开始。他身上最后的几块钱买了封鞭炮用来开张。没想到十几年后,他的服装品牌“松鹰”开始叱咤风云。

另一个人当初的境遇似乎比王国宾更惨。这个在河源出生的男人,父亲遭人冤枉,全家抬不起头。读中学的时候,是班上最穷的,到了高二就读不下去了。他借了5000块钱做木材生意却换回一大堆木头。这个叫郭东林的年轻人只有离开故乡逃债。做水果生意还清债务的郭东林,到虎门看了满街的服装,心野了,开起服装工厂,十几年后,他锻造了一个正在向全国进军的品牌“以纯”。

然而二三十年前的传奇,并不一定能决定虎门的未来。尽管排名中国乡镇综合实力第一位,但最近,虎门官方公开承认,“因缺乏发展经验等历史原因,使自身走上一条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粗放型的发展路子”。

经历金融危机的虎门,集体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

然而但凡讲到转型,也就意味着它要面对很多积压已久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服装就成为虎门的标志性产业,富民服装市场、虎门服装节的名头响彻南国。但是,长期满足于加工贸易的利润,使得虎门缺少服装品牌。在江浙一带的服装企业依靠品牌迅速崛起的现实下,虎门的服装制造业已然落后。

推门迎海

虎门这次开门改革,所面临的阻力不比炮火小。

不过虎门一直不匮乏敢于突破、开眼看世界的精英。1985年,唐志平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太平手袋厂的第三任厂长。5年后他却离开了工厂,甚至离开了服装业,搞起了玩具。有趣的是,唐志平实验了很多领域。这些领域有很多现在是虎门的支柱产业。

现在的唐志平喜欢谈论浪潮理论。他跟我说过一个多小时的健康学和营养学。他坚持认为,下一次经济浪潮将来自保健品,财富的拥有者们将视健康为珍宝。

一位当年将太平厂视为“天厂”的毛织工人陈成稳,如今却代表了虎门新一代高新产业。1987年赚取了一个亿后,不会电脑的陈成稳靠两台IBM在虎门创立了虎彩印刷厂。这个曾靠印“黄果树”香烟外盒迅速起家的企业,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强调战略管理的现代企业集团。到2012年,陈成稳的梦想是实现销售额100亿。

印刷、电子、信息工业、文化产业等逐渐成为虎门产业改革的新力量。

虎门官方对于改革的雄心更加昭然,第一条就是开门迎海。虎门虽然靠海,但并不真正意义上和“海”产生太多涟漪。相反没有土地的虎门渔民甚至是东莞本地户籍人口中最贫穷的那一拨。而今,虎门官方不仅要重新设计威远岛,还要将这个小镇定位为滨海国际商贸城市,加大商贸和现代休闲旅游业的投入。

虎门销烟的时间范文2

一、 一发全身

要追求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先得让词语教学变得充满智慧。比如,教学苏教版四上《》,词语教学应贯穿这课阅读的始终。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这一课。(板书:)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词语。(生读)

师:课前不少同学读过课文,谁知道这里的“烟”指什么?“销”作什么讲?

生:这里的“烟”是指鸦片,“销”就是销毁的意思。

师:看来你认真读过课文了。谁能把这个词变成一句话,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都加进去,讲一讲这篇课文的内容?

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寨销毁了鸦片。

师:不错,谁能在鸦片前面再加一些词,说得更好一些?

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寨销毁了大量害人的鸦片。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在“鸦片”前加上“害人”这个词?(学生纷纷发言控诉鸦片的危害)

师:鸦片如此害人,为什么能大量涌入我们的国门?林则徐又是怎么销毁它的呢?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

你看,教师紧紧抓住“”这个词语,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仅了解了题目的内涵,对整篇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掌握,而且巧妙地让学生知道了鸦片的危害,了解了那段让人痛心的历史,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出示这样一组词语:

男女老少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中的徐悲鸿让我们倍感敬佩,他的成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让我们倍感自豪。要让学生深入感悟这种自豪与敬佩,并激发其内在的对祖国深沉的爱,必须要深入文本,细细品味,让字、词、句,乃至标点中饱含的情感都迸发出来,咬文嚼字时,就应该多角度入手进行品味。我们来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第4至6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从第4自然段中的“更加”一词体会到徐悲鸿特别努力。他在立志前就非常努力,所以才会考取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才会得到达仰的看重。如今,他比以前还要努力。

生:从“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两个词也可以看出徐悲鸿全力以赴,不管白天还是夜晚,都不停歇。

生:文中“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这个比喻句把徐悲鸿比作不知疲倦的骏马,形象地突出了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师:反复读读这个比喻句,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徐悲鸿在画板前专心作画。

生:看到夜深了,徐悲鸿还没有休息,还在挥笔画画。

生:累了,他就坐着闭会儿眼睛,然后接着画。

师:(出示书上的插图)你看,这就是徐悲鸿画的马,这奔马不正是徐悲鸿奋发努力的写照吗?如果给这幅图起个名的话,你觉得哪个成语最合适?

生:马不停蹄。

师:一个比喻、一幅画、一个成语,就把徐悲鸿夜以继日刻苦学画的情景形象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了,一起读这段话。(生读)

师: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了?

生:“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从这句看出画画时间长,一整天都用来画画。

生:这样长时间的临摹对徐悲鸿来说是家常便饭,不是偶尔为之,所以这句话中用了“常常”一词。

师:是呀,在这一整天里,徐悲鸿完全沉浸在临摹的世界,他会忘记了――

生:忘记了吃饭。

生:忘记了休息。

生:忘记了时间。

生:忘记了自己。

生:忘记了整个世界。

师:这样的状态,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的?

生:潜心。

师:想象一下,徐悲鸿潜心临摹时,会有什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动作?用上“时而”说一说。

生:他时而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作品;时而低头“刷刷刷”画上几笔;时而眉头紧锁,喃喃自语;时而满脸欣喜,快速地画着……

师:(指着“他画呀,画呀,……”一句)谁来读好这句话?老师提醒一下,“画呀,画呀,”该怎样读?联系一下徐悲鸿画画的特点,关注一下标点符号。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慢一点,突出画画时间的长。

生:两个“画呀”之间用的是逗号,停顿的时间要长,因为徐悲鸿一直在画画,没有休息。

师:对,谁来试试?(生读)

师:这一自然段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生:潜心临摹。(齐读第5自然段)

师:第6自然段开头就用一句话概括了这段内容,这句话就是这段话的――

生:中心句。

师:这样的构段方式就是――

生:总分。

师:学到这儿,你能发现第4自然段和第5、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生:啊,也是总分结构。第4自然段总写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第5、6两段从潜心临摹和生活清苦两方面分写他的奋发努力。

咬文嚼字并不单指字词的咀嚼、推敲,还有多方面的含义。我们从上面这个片段中就能看到老师把咬文嚼字很好地融于教学中,它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1. 多管齐下品句子。以上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品析句子:

(1) 抓重点字词。教师围绕“抓住关键词说说你的体会”这一要求,让学生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深深地悟。于是,“每逢……就……”“常常”“一整天”“潜心”……这些词语就进入了学生的眼帘,都让他们体会到徐悲鸿对画画的执著。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把感受到的所有文字浓缩成了四个字――“奋发努力”。对第5自然段则又概括为“潜心临摹”。这样,不仅是对课文字词的咀嚼,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2) 抓合理想象。上面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空间,通过想象让感悟更为厚实,让情感更为丰盈。通过“读着这个比喻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这一整天里,他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徐悲鸿潜心临摹时,会有什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动作?”这三处引发学生想象,不仅使他们理解了句中的重点词句,更重要的是把徐悲鸿学画如痴如醉的状态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3) 抓文中插图。课文插图是徐悲鸿擅长画的奔马,文中又把他比作不知疲倦的骏马,可见徐悲鸿与骏马已合二为一,物我相融。教者巧妙地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看插图、想插图、为插图命名,此时,学图即学人。“马不停蹄”成了徐悲鸿奋发努力的最真写照。其实,插图也是值得咀嚼的重要资源。

2. 借朗读指导,品标点。标点符号是句子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帮助字词把句子包含的意蕴表达得更加清晰、透彻。上面片段中,教者抓住“画呀,画呀”中的逗号,以朗读指导为手段,引导学生玩味,对文本的感悟有了新的补充,使得徐悲鸿埋头画画、不知疲倦的形象更加丰满,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以悟助读。

3. 凭写作特点,品表达。《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既要专注文本的内涵,也要关注文本的表达。上面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修辞手法的特点,把奋发努力的徐悲鸿和不知疲倦的骏马紧密地联系起来,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引导学生感悟第6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总分,也提醒学生感受三段间的总分关系。这样,“总分”这一种句构成段,段构成篇的写作方式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不仅明白徐悲鸿是如何奋发努力的,也明白了作者是如何把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写具体、写生动的,这对他们今后的习作大有帮助。

虎门销烟的时间范文3

去湖北颁旨的使者前脚刚走,大奸臣琦善后脚就进了皇宫。他对道光皇帝说,人家英国人是来做生意的,卖鸦片原先也是得到咱们政府批准的。现在皇上派林则徐去查禁,英国人肯定不能善罢甘休,为什么呢?你把人家财路断了,这件事搞不好要影响两国外交的。还有,林则徐这个人是有名的“一根筋”,手比较辣,听说他在湖广查鸦片就非常严厉。一点不留后路。在内地这样查倒也罢了,如果到广东去,直接和英国人打交道,也这么硬打硬上的,不讲究方式方法,是要出乱子的,请皇上明察。

琦善走后,道光皇帝犯了难。看看林则徐写的奏折,觉得有理,这鸦片必须查禁;但想想琦善刚才说的话,也有道理,英国人也不能得罪。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

皇上琢磨了一晚上,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一早,他亲自把密旨封好,交给使者,令林则徐自己拆看。

话分两头,再说林则徐这边。来到广东以后,雷厉风行,把十几家洋行的英国老板都找来开会,只说两件事。头一件,限期上缴鸦片,统统上缴;第二件,各人写下保证书,保证今后再也不做这种丧尽天良的生意。就在这节骨眼上,皇上的密旨到了。

使者说。皇上吩咐了,这是密旨,请您自己看。林则徐当即屏退左右,亲手拆开,没想到竟是一局棋图(见图1),旁边还细细密密地写满小字,凑近细看,原来是双方着法,中间和末尾还有朱笔御批。

1 兵五进一炮2退1

2 兵九平八炮2平5

朱批:此兵犹如战舰,远涉重洋而来,不可小觑。而黑炮巧借敌相位筑台。轰击敌舰,颇具巧思,有神鬼莫测之妙!

3 兵八平七炮5退6

4 兵七平六炮5平7

5 兵一平二炮7进8

6 兵二平三炮7平5

朱批:红送一兵,诱着也。黑不可贪功食之。如食则必败,观者在意。

7 仕五退四卒9平8

8 兵四进一将6平5

9 兵四平五炮5退6

10 兵三平四炮5平6

11 兵四平五将5平6

12 兵六进一卒5平6

13 帅四平五炮6平5

14 兵六平五炮5退3

朱批:此炮能攻能守,能屈能伸,最终不惜以身殉国,诚堪嘉勉。为人臣者,当如此炮。

15 兵五进一将6进1

16 仕四进五卒6平5

17 帅五平六卒7平6

18 帅六退一将6平5

19 兵五平四卒6平5

20 仕六进五卒5平4

21 仕五退四卒8平7

22 兵四平三卒7乎6

23 兵三平二将5平4

24 仕四进五将4平5

25 仕五退四将5进1

26 兵二平三(和局)

朱批:是局枰深如海,红有兵船,黑有利炮。其间步步陷阱,处处杀机 稍有不慎,即为敌乘。为将者不可不察,切不可逞匹夫之勇、意气用事矣!

又:双方曲尽其妙,终归和平,其非天意乎?世人多有轻象者,我独不然。我喜象弈,因其有和局焉。世人知我心乎?

林则徐仔细看了一遍,心中大是郁闷。皇上的意思,他是又明白又不明白。所谓明白,是皇上借棋局告诫他这个钦差大臣,要谨慎处理对英事务,和英国人“下一盘和棋”。可他又不明白,皇上为什么不直说呢?其中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

捧着棋局看来看去,又思前想后,林则徐越看越糊涂,越想越纳闷,便命人去把邓廷桢找来,共同商议。

这邓廷桢是两广总督,坚定不移的禁烟派,是林则徐最得力的干将。皇上的密旨,林则徐当然不能给邓看,但这盘江湖残局,邓看看倒也无妨。

不大工夫,邓廷桢来到。看了棋局,不觉哑然失笑:“钦差大人饶了我吧,下棋我哪是您的对手啊?”

林则徐说:“要是皇上叫你下呢?”

邓廷桢说:“那臣只好勉为其难了。”

“你见过这个残局没有?你可是南京人哦。假如我记得不错,《适情雅趣》就是你们南京人徐芝的大作。我前些年任江苏巡抚时,在南京曾见此局,但忙于政务,也没工夫解拆,好像是一盘和棋?”

邓延桢说:“是红先黑胜局。”

“哦?”林则徐一挑眉毛,转了话题,他对这局棋谁胜谁负并不关心。“实话对你说了吧,皇上给我送来的密旨,就是这盘棋。我想请你帮我参详参详。究竟是啥意思?”

“应该与当前禁烟有关吧?”邓廷桢猜测说。

林则徐把棋摆上,按密旨上的着法演了一遍。邓廷桢说:“要是这样走来,就是一盘和棋了。可咱们和英国人这盘棋,和得了吗?”

“和得了也得和,和不了也得和。”林则徐一边说,一边摇头叹息。

“不对。”邓廷桢像是窥见了什么机密,压低声音凑近林则徐说:“林大人,圣上只怕是后悔了。你想,如果不是后悔,他何不下道明旨,命你谨慎从事,这话堂堂正正,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何必拐弯抹角,借一盘江湖残局来暗寓深意?”

林则徐说:“皇上是鱼也想要,熊掌也要,里子面子啥都想要,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可禁烟这事怎么能两面光呢?要禁得彻底,非得罪英国人不可:要想英国人满意,那只能象征性地做点表面文章,雷声大,雨点小,但那样下来,不是拿国家社稷开玩笑吗?倒霉的可是几万万老百姓啊!”

“您这一说我就更明白了。”邓廷桢说,“皇上肯定是后悔了。有些话他说不出口,也不想留在纸上,落个把柄,这可是千秋的骂名。林大人,我们和英国佬这盘棋,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千秋万代,您可要想清楚了!”

“维周兄,你刚才说这棋黑方有胜?”林则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是啊,黑棋有巧胜之法。”

“来来来,我们商议一下,给皇上复命。”

经过一夜琢磨,林邓二人把这盘棋的着法从头至尾诠正了一遍,发现果然是红先黑胜局,其要点在第6回合时,黑把炮7平5叫杀改为将6平5叫杀。成图2局面,以下――

7 兵四平五炮7退8

8 兵五进一炮7平5

臣则徐注:献炮叫杀,妙不可言。红如兵五平四,则炮5进7轰仕叫杀,红只能再献兵于中路,则炮击之,黑胜更速。

9 兵六平五将5进1

10 仕五退四卒9平8

11 仕四进五卒8进1

12 仕五退四卒8平7

臣则徐注:俗谓“卒老无功”,而此局黑偏不信邪,毅然下底,迂回敌后,胜之关键矣。

13 仕四进五后卒平8

14 仕五进六卒7平6

15 帅四退一卒6平5

16 帅四平五前卒平4

臣则徐注:至此,红仕被破,黑方胜定。臣研习圣上所赐奇局,茅塞顿开,获益良多。圣上并非不知此局为黑胜,是圣上有意考察臣下,能否独出机杼,秉公办差也。臣有幸得遇明君。而我方不独有利炮,更有奋勇杀敌之士卒!专此复命,遥叩金安。

邓廷桢看了,不禁担心地说:“林大人,这么做……行吗?”

林则徐站起身来,取过一张白纸,提笔蘸了砚中余墨,也不答话,唰唰唰笔走龙蛇,草书挥就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邓廷桢脱口叫好,他郑重地对林则徐拱手说道:“林大人为社稷不避生死,廷桢敢不随鞭执镫?若皇上治罪,廷桢愿同赴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