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花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静听花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静听花开范文1

一个班级肯定既有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有让人头疼的后进生。转化后进生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又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致使转变后进生不是举步维艰,就是收效甚微;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无果而终。班主任究竟怎样做才能把转变后进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感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更要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孩子,将浓浓师爱撒向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关爱。

一、用信任激活后进生的信心

人都有闪光的一面,也都有闪光的时候。因此,我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调动后进生的内在动力,积极搭建供他们与其他学生平等展示风采的平台;从他们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中,发现其闪光点,以此作为转化的“起步点”。班上的侯××同学,上课不专心,下课打打闹闹,不是这个同学哭哭啼啼地来告状,就是那个科任老师一脸怒气地向我投诉。也就是这个学生,关心集体,每次班级劳动总是不怕苦不怕累。通过和他多次谈心聊天,他终于向我打开心扉:“李老师,我不是故意想闯祸的,有时候有些管不住自己,我知道,同学们都不喜欢我。”孩子的头低着,语气既无奈又委屈。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孩子,他的心里也渴望着老师的关爱啊!于是,我以他的劳动精神作为树立信心的起步点,首先号召同学们学习他的精神。他偶尔一次认真完成作业时,我就立刻“小题大做”,公开表扬,以此作为他转化的“立足点”。我还鼓励他担任班级的卫生小岗位管理员,使之充分意识到自己也是班级中很重要的一员,意识到老师和同学都在时时刻刻关注他,从而激发他学习与生活的信心。

二、用诚心树立后进生的自尊

与优秀学生相比,其实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怎样才能让后进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呢?一位名人说过:“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交换信任。”因此,我坚持以诚心与学生进行沟通。我常常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交流,谈天说地。从同学间发生的趣事谈到班级管理的现状;从他们爱玩的游戏聊到爱看的课外书。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中,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老师是这么关注他们,这么乐意倾听他们的话语。渐渐地,班上的后进生们从不敢说到有问必答,逐渐转变成主动来找老师聊天,有了这种诚心和感情做基础,学生在老师面前才有了抬头挺胸的感觉,对于自身的不足之处,我善意地向他指出,学生就能心无芥蒂地接受,转化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三、用爱心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静听花开范文2

解释:心就像一杯香茶,静静地听花开的声音。香茗的意思就是香茶,茶一般都给人很安静,平静的感觉。

《心若香茗静听花开》是林清玄心窗物语系列之一,是其最新散文集。作者用悲天悯人的情怀,抒发了对生命的理解及感悟,构建了一个和谐优美的人文社会,带给读者无尽的哲学思考及生活品悟。 《心若香茗静听花开》是林清玄心窗物语系列之一,是一本哲理散文集。

(来源:文章屋网 )

静听花开范文3

洋溢花朵的清香,感受春天的气息

——写在春暖花开的季节

文——那转身后的落寞

暖暖的阳光普照着街道的每个角落,蓝蓝的天空,一席清风轻拂飘过,扬着岁月的尘埃,严寒的冬日已经过去,风中的杨柳也在吐出新的枝芽,如花笑靥的季节,看岁月悄无声息地走过又一轮年华,又是一年新的开始,静听风吟,岁月静好,且温馨而怡然。

季节更替,回想经年那些时日,看百花盛开。喜欢在那花丛中侵染着艳丽的瓣瓣花香,品味各种花香混合的味道,深深呼吸着如梦幻般的世界,站在花的世界,一种怎样的心情,无法言语欢愉的境界,这渲染春的浪漫,感知着春天,品味着春天。

徘徊和无措,岁月的字典里,却看不见最艳丽的那笔色彩,时光的打马而过。我从期待中慢慢平淡,飘逸碧空云端,只想把那烦心之事忘之云烟。芳香四溢,春色无限,一场俗世的相逢,芬芳春暖花开,细雨过后,绕过枝头一层又一层的雾水,深望岁月的窗棂,繁华过后,仍依稀倾见春暖淡淡暗香,浅笑嫣然,尘埃的纸笺上,静看陌上淡淡花开。

寻一缕清香,喜欢寻找春天的一方蓝天,尘扬岁月的路口,游离春光明媚,生活在流连忘返的故乡,看春天的种子播撒大地,看春天的气象万新,喜欢这春天的化身,浅足快乐,听春雨的淅淅沥沥,向往春水的小溪潺潺,“一夜春风至,万树梨花开”。沐浴春光,荡漾在温馨的春洋。

云雾缭绕,天气晴朗,行走在春天的意境里,温馨醉人,喜欢看那葱葱绿绿的山水,品味大自然的灵气。万物复苏,春暖大地,心也就像仙露的花草萦绕着妩媚。伸开手如梦幻般行走粉色的庄园,深深地呼吸,漫步在花开的春季,如此的良辰美景,乐不思蜀,置身美景,微风袭来,花瓣千姿百态,青青的大自然,尽情开怀在欢愉,花香怡然,如此明媚。

踩踏故乡的青石板上,静听流水轻快的欢歌,和风缓缓倾泻,临水而立,蝶儿从身旁掠过,闭上眼倾听鸟儿轻快欢唱,附身拈起身旁的花瓣,一丝丝清香弥漫在这一春的画境之中,赏一城的春色,语笑嫣然的走过青山绿水,驻足百花丛中,含笑微微,生动的春情,那么富有诗意,碧玉煦暖,加深记忆中的绿意,用深深的眷念,续写着春天的美。

春风翻开这个季节的韵美,细雨洒向旷野,湿湿且柔柔,多情的眷念,向往着遥远的回忆。河岸的柳叶翻开了春天的序幕,细柳抽开新芽,地上一丛丛嫩草点缀成碧玉的色彩,随着春风,吹醒寒冬的田野,山中的桃花点缀了春园的蓄意,激起春的浪漫,好想细细描绘这煦暖的季节,就此停住,迎着春暖花开,徜徉这自然之美。

静听花开范文4

太多眼花缭乱的讯息充斥我们的视觉,乱花渐欲迷人眼,看得多,反而看不清。眼睛很累,心也很累。有没有想尝试一次,闭上眼睛,用心聆听?

上海,这个被你爱着又被你暗恨的城市,她究竟有怎样的韵律,怎样的和弦,多么的动听?不要凭想像,不要挖掘回忆,你说得出这个城市最让你着迷的声音吗?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找不到答案。太多人带着耳机,踏着或急或缓的步子,靠近彼此,再相互远离,神情漠然。听觉什么时候开始退化,以至于闭上眼睛,周围便陌生到全然不识?

是该静下心来聆听的时候了,闭上眼睛,会让心胸宽广,仔细倾听,会把浮躁抚平。每天走过的弄堂,每天乘坐的车辆……只要静下心来,你可以听得见街道、高楼,甚至天空。

伦敦课题的中国实验

忽视周遭的声音,并非上海独有之。这是世界各大城市里忙碌的人群的通病。拯救这种通病的人,不是医生,这是艺术家的天职,只有敏感的艺术家,才能唤醒城市的感觉,让人们意外又充满惊喜。英国艺术家彼得・科萨克(Peter CUsack)创办过的“我最喜欢的伦敦声音”,该项目曾推出一张收录了40种最佳伦敦声音的CD合辑,反响不俗。从去年9月中旬起,几位英国环境音乐家在北京、广州、重庆、上海安装“声音装置”,收集这些城市的声音,并面向四个城市的民众,征集“我最喜爱的城市声音”,分别以这四个城市冠名。1月23日,“都市发声”项目将在上海展开,这是本次活动最后一站。

“都市发声”项目是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首次在中国尝试具有实验先锋性质的音乐活动,通过在英国音乐家和中国民众间创造的某种联系,探讨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启发人们思考音乐背后的含义。城市声音是让音乐走出音乐厅,进入大街小巷的一种艺术形式。声音是如何把人们的生活和他们所生活的城市联系起来的?这其中有没有情感上的联系,或者这样的声音是不是能够帮助建立这种联系?“都市发声”项目也许可以提供一个新鲜的答案。

北京,重庆,广州

北京、重庆、广州三地的“都市发声”活动先于上海展开。

在北京,英国音乐人布莱恩・伊诺(BrianEno)、大卫・托普(David Toop)、克里弗・贝尔(Clive Bell)和彼得・科萨克(Peter CuSack)将以建造某种声音装置的形式进行新的创作。这些“装置”都是由北京而激发的灵感下创造出来的,直接面向北京人。与此相配的还将有个人音乐会、演讲、座谈和讨论会。

布莱恩・伊诺最喜欢的地方是北京天坛。让他感到激动的是那里有许多退休老人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后退走、器械活动、集体舞)、音乐活动(乐队、京剧、合唱)。而天坛最奇特的特点是连接祈年殿和圆丘的那段长约300米的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着中国传统的灯饰。这些灯饰的内部都安装有小型的扬声器,当灯饰中的扬声器播放音乐的时候,两侧的声音来回回荡到中间,走在神道中间的人就会感觉到这个声音好像是从自己的身体里发出来的。布莱思・伊诺的新作品就是走在神道上的体验,利用这种现成的声音装置播放一段特别制作的音乐。

大卫・托普的装置则称做北京水书法。大卫说,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于在天坛周围的公园里练习书法的老人们。看到他们用大号毛笔用水在地上写字,大卫想起了在人类社会中停留时间如此短暂的声音,声音在出现时虽然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它还是会从人们的感觉中消失,然后是记忆,最后是在历史上消失。

在重庆,艺术家们选中的场地是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在这里举办“都市发声――用声音与重庆互动”声音艺术展览。英国声音艺术家罗伯特・贾维思作为主要制作人,已两次到重庆录取素材,编辑制作成重庆的一幅“声音地图”――闭上眼睛,用耳朵聆听菜市场里叫卖声、解放碑钟声、建筑工地施工声、校园朗朗读书声,仿佛穿梭在重庆高楼场字、大街小巷。解放碑钟声和朝天门汽笛声,将成为重庆的标志声音。

在广州,英国环境音乐家斯甘纳早在今年8月就前去访问了,他从广州的一些地方取得声音样本。他力图用新颖独特的理念通过声音艺术和音乐用特别的方式描述广州,最终以音乐作品的形式呈现。在解读广州历史中,利用地名和街道名称来触发记忆,通过贯穿整个项目的各个名称的粤语、普通话和英语读音,将人声与在广州的山上、餐馆里、街道上以及商店中录制的声音协调处理。斯甘纳的声音音乐反响不俗,人们发现,通过声音可以感受城市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上海佳音 何处可寻

近日,“我最喜爱的上海声音”大赛开始进入上海的大街小巷。这是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上海东方宣教服务中心将于2006年1月至4月在上海举办的“城市与声音”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赛方式是由市民提交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声音,并解释这个声音与上海以及自己的关系,或随文字提交一段自己录制的不超过30秒的声音。在上海市民行动之前,英国声音艺术家凯芙.马修斯(KAFFE MATTHEWS)已造访过上海,大赛工作人员带她去了外;难等著名上海景点。可是她觉得上海文化不止于此,于是拿着一张地图,只身前往上海深处的小街小巷,寻找她心目中的上海声音。目前她已回国制作,相信在2006年4月的展示活动中,她将带给上海市民一段别样的感受。届时,上海市民自己“心目中的上海”也将以声音装置的形式与英国声音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

探讨人和城市的关系

受访者:Jeff Streeter,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领事,“都市发声”项目策划之一

上海采风: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首次在中国尝试这种具有实验先锋性质的活动,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Jeff Streeter:音乐是英国的强项,英国的音乐产品非常庞大。这几年很多英国音乐机构在中国做音乐演出,出唱片专辑的宣传,进行文化交流。然而我们希望英国和中国的关系拉得更近,这要靠各种形式,“都市发声”就是另外一种形式。这个项目强调”人和城市”的关系,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而且是不断地在变化,十五年、二十年前的上海就不是现在这样的。这个项目探讨的是声音与人本身的关系,意在令大家更敏感地与环境相处,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更了解。

上海采风:声音音乐在英国的发展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其中的经验对中国项目的尝试有什么启发?

Jeff Streeter:声音音乐是一种很新的理念,在欧美有一定的历史,在英国有不断发展的历史,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和城市产生交流,这要求不同的艺术家用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方式,能让人理解。在英国,有一个国家声音音乐库,非常系统、非常庞大,记录了许多英国的声音。考古学家靠文物了解历史,从地里出土的文物可以考证出很多东西。但是以前的声音无法保存下来,如果不系统地记录下来就没有办法保留了。这就涉及到了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对中国的声音音乐会有所启发。

上海采风:由“我最喜欢的伦敦声音”比赛演化成在中国四个城市的“我最喜欢的城市声音”比赛,有哪些中国特色的东西?

Jeff Streeter:“我最喜欢的城市声音”代表了很多人对城市的感情。“我最喜欢的城市声音”用非常简单的方式,交流可深可浅,每个人都有最喜欢的声音,背后都有故事。其实,声音可以反映世界的很多东西,我们却很少用耳朵了解世界,这就可以把问题引出来。在中国,由于每个城市特色不同,我们力求展现它的独特之处。声音在人的情感当中非常重要,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将会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东西。

城市声音的发现之旅

三十年前当布莱恩・伊诺(Brian Eno)把《智取威虎山》当做自己专辑的大名并对“中国”生发出自己遥远的想像和召唤的时候,或许想像不到现在他可以在北京天坛穿过神道,任凭自己的音乐如长风浩荡穿过身体。就这样,布莱恩・伊诺智取天坛。

以布莱思・伊诺为首的6位英国电子音乐/声音艺术翘楚来访,在我看来其艺术意义和价值要远胜于去年法国电子音乐家雅尼在紫禁城的文化交流大秀。6位英国音乐家在中国的艺术行动相对低调,也不易为公众认知定位,而他们作品和行动的目的,却恰恰在于紧密而有效地连接艺术与社会、艺术家与大众、艺术馆与乡野、录音室与街头、艺术作品与媒介、前卫艺术与流行文化乃至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种种关系。

布莱思・伊诺的身份最为暖昧多元,即使仅从流行音乐角度看这位前Rxoi Muic乐队成员、大卫・鲍伊和U2的制作人,他也是个老大。但他现在是作为氛围音乐大师来参与这个艺术计划;而从运用风筝和天气的组合,到在纽约和画廊用移动电话建立的交流,各种声音领域无不涉足的凯芙・马修斯(KAFFE HATTHENS),作为根据场地制作的现场作品方面具有领导地位的音乐人,这次也充当一个“电子主旋律”传播者,而并非兴风作浪的实验狂人,总之,这帮英国佬这次不是来玩什么令大众掩耳抱头落荒而逃的先锋实验的,他们希望与中国的城市谈情说爱,和乐迷受众卿卿我我。

英国大使馆的这个“都市发声”计划实际上无非是将两个在西方纯属老生常谈的问题普及到中国来。一是从音乐的角度,将声音纳入音乐范畴,或者说从音乐扩展为声音艺术;二是从生态保护乃至“文物”见证的角度,探索城市噪音污染下的人类合理以及理想的声音环境,为一座城市保存“声音的历史写真”。

“都市发声”计划除了6位英国音乐家的录音以及现场音乐表演,声音装置以及行为作品,还广泛发动北京、广州、上海和重庆的公众评选、录制本城的最佳声音,这也是在许多西方城市搞过的盛事。比如这次来北京的彼得・库萨克(Peter Cusack),就是当年著名的“我最喜欢的伦敦声音”――后来推出了一张收录40种伦敦音景唱片――的策划人,而斯甘纳也录制和出版过一张《纽约背景》。音景,即SoundSCaDe,是“都市发声”计划背后的核心学术名词。SOUndSCaDe是加拿大宗师默雷・夏弗(Hurray SChafer)在《世界之调律》一书中提出的,在美学上音景概念拓展了音乐与声音艺术的视界,在伦理上则开创了“声响生态学”。每一个欲参与“都市发声”比赛的人只须对音景教父的一句话心领神会就可以去干了,默雷・夏弗说,”若要理解我所说的声音美学,就必须将世界看成我们面前不断变化的音乐作品。”

北京是重头戏,布莱恩・伊诺原打算在天坛祈年殿和圆丘之间的神道,利用神道两旁灯饰中的扬声器播放自己特别创作的一段音乐,伊诺深谙此中之妙一一走在神道的人会恍然觉得声音发自自己体内。克里夫・贝尔(Clive Bell)很娱乐性一一不过在我看来意思不大――就是用英文翻唱中国流行歌,然后录成唱片在酒吧、餐馆、唱片店放;彼得・库萨克和大卫・图普(David Toop)比较SoundscaDe,库萨克会在街头随机问人“我最喜欢的北京声音”,他还发现了北京街头的一大音景,那就是报摊常见的扩音器,他计划用4-6个扩音器,每个录入不同的声音循环然后一同启动,让不同的声音重新交织成不同效果,扩音器将搁在自行车(其实自行车也是中国城市一大音景)沿途播放;大卫・图普的作品最有意思,他从天坛老人们练“水书法”(以水代墨在地上练书法)得到启发,声音也像“水书法”一样稍纵即逝,因此,音景作品提供了一个永恒储存的人类记忆,大卫・图普想在孔庙即新建的首都博物馆用墙和水泥袋围成一个隐逸的空间,里面为进入的人准备了耳机,你可以听到他精心采录的北京音景:街头艺人、昆虫鸟儿、扩音器、商店市场、自行车、鸽哨、中国民乐……在重庆,罗伯特・贾维斯将采集重庆音景在朝天门广场制作一个声音装置。

静听花开范文5

中考,他把我从梦境拉回现实,他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好多好多,为什么别人考三百多分,就能上,你比他们多将近一百分却不行;为什么别人能考五百多分,你只能考四百七八十分,为什么别人都高高兴兴进入自己理想的中学了,而你却只能望而兴叹,干巴巴的羡慕着或是嫉妒着别人……这只能说明你一没有背景,而没有本事。你什么都没有,还有什么资格骄傲,那可悲的空穴来风的骄傲是不是该收一收了,活该你考不上,活该你复读,活该你让人看不起,你现在的生活完全来源于之前的选择。

你与别人不同,同样是下雨了,别人能打着伞轻轻松松回家,而你不行,没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是不是要怨天尤人,怪老天不眷顾你啊,你要看清,这可是你自身的问题,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为什么你以前会成功,是因为别人看不起你,你发誓,要证明给他们看;又为什么你如今会失败,是你笨么,是,你简直愚不可及,小小的成功就让你满足了么,鲜花和掌声让你迷失了自我?你不是想向别人证明你是能成大事的人吗,那么,你现在跟那些凡夫俗子有什么区别,甚至,你更可恶。

这次打击也终究让我长大了,我不能在浪费可贵的青春了,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珍贵的,要抓住,紧紧握住。十七岁了,必须对未来负责了。现在享福以后必定吃苦,不努力的女人,只有穿不完的地摊货和逛不完的菜市场。现如今,竞争如此激烈,大学生不如狗,硕士生像是狗,博士生在遛狗。你若不努力,你怎么养活你自己,怎么养活父母,有哪里来的钱去买房子买车子。可能这种想法很俗吧,可这就是现实,学习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工作,工作的最终目的难道又不是糊口。

静听花开范文6

一纸酝酿的忧愁刻在转角的风起

一枕花落梦回几多度,幽声静听在流水

那年雁归,不是我的等待

那抹红霞,不是我的温暖

浅唱岁月,歌词的人生,谱写着喜悲交差

那句深吟,道了几页的伤嗟

赶上船的青春,如何盛放在生命的枝头

漂泊的船,停在哪一年的叶落

风晒的墙壁,涂上了黑与白

多姿的人生,画不上红与青

一笔写尽的沧桑,会记在海角与天涯

一缕卷烟,缠绕在心房的窗台,挥不尽的千种万种心绪

一首青春还唱在奈何桥的花开

锁在眉头,愁在心头

轻唱一曲青春,静听一书浮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