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调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调节范文1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不同人群中癌症的发生率与硒的摄入量有关,癌症患者血清中的硒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并且硒水平与消化道肿瘤、胆道肿瘤、泌尿系统肿瘤、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癌前病变密切相关。同时,环境中硒的水平与人群癌症发病率呈反比关系,多种肿瘤的死亡率均与膳食中硒水平呈负相关。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每人每天摄入200微克硒,与未服用硒的对照组比较,可以显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癌中之王”胰腺癌、胆囊癌而言,食用含有丰富硒元素的食物能够降低患癌风险。
研究发现,硒主要是通过各种硒酶和硒蛋白,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碘化甲酰胺酸脱碘酶等来实现防癌抗癌作用。①在防癌方面。硒的抗氧化作用能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使癌变早期紊乱的基因调节途径趋向正常化;硒能够增强正常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减小基因癌变发生的可能;硒还能够减少二甲苯、硝基苯等致癌物质的活性代谢产物,减轻致癌物质对人体的影响。②在抗癌方面。有研究证实,针对某些已经存在的癌组织,硒能够减缓癌细胞的分裂速率、抑制癌组织血管的生成,诱导癌细胞走向凋亡的进程。硒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的功能,在防癌抗癌上同样功不可没。
食补为主药补为辅
免疫调节范文2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30-02
黄芪为豆科植物荚膜黄芪和内蒙黄芪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化学成分包括含黄芪多糖、多种氨基酸、黄芪皂苷、维生素及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现代医学发现它具有调节免疫、增强细胞代谢、强心、利尿、降压、降血糖等作用。本文就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及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做一概述。
1 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
1.1黄芪对巨噬细胞调节作用 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细胞数、巨噬细胞吞噬指数显著升高。
1.2黄芪对T淋巴细胞调节作用黄芪注射液可明显增加肿瘤的T细胞总数(TLC)与辅助细胞数(Th),同时外周血a-醋酸奈酯酶细胞阳性反应增加。体内注射可促进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与转化。体外实验表明,低浓度黄芪可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而高浓度黄芪反而使之活力受抑制,说明黄芪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黄芪对受胰酶损伤的T细胞E受体有明显修复作用,能使损伤,脱落的E受体重新复原。
1.3黄芪对B淋巴细胞调节作用电镜观察,黄芪皂苷能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研究还发现,黄芪能减轻钻60照射对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的破坏。
1.4黄芪对IL-2产生有促进作用IL-2主要由辅T细胞产生的非特异性细胞因子,作用已活化的T细胞促进增殖并对B细胞有调节作用。黄芪可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产生IL-2的水平,间接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1.5黄芪能提高病毒诱生和自生干扰素的能力,促进免疫分子生成黄芪不仅能促进环已亚胺、放射菌素D在人肺二倍体细胞上引起IFN―P超诱导反应,而且可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IFN-γ。
1.6黄芪能促进抗体和补体生成 黄芪水煎剂中的黄芪多糖能使脾脏的浆细胞增殖,促进抗体合成。电镜观察黄芪皂苷甲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生成,不仅浆细胞数量增多,而且胞质内扩张的粗面内质网中也有大量的抗体成分。黄芪水提液可明显升高肝炎患者的总补体(CHso)和分补体(C3)。
2 黄芪免疫调节作用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1用于防治感冒 黄芪能提高病毒诱生和自生干扰素的能力,增强对病毒抑制作用,促进抗体生成。易感者在感冒流行季节服用黄芪,不仅可使感冒次数减少,而且使感冒症状较轻,病程较短。
免疫调节范文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主要累及下肢中小动脉和静脉。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为目前各国血管外科难治性疾病之一。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雷公藤多苷片免疫调节治疗TAOⅠ期及Ⅱ期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参照《外科学》(第6版)〔1〕中有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标准诊断TAOⅠ及Ⅱ期患者30例。汉族29例,维吾尔族1例。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35~55岁,平均42.5岁。TAO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35~55岁;②肢端疼痛,皮肤温度低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不能触及;③核磁动脉检查显示肢体中或小动脉闭塞;④排除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性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及结缔组织疾病;⑤肢体末端无坏疽征象者;⑥肝功能及肾功能良好。TAO分期:全组30例:Ⅰ期(缺血期)12例,占40%,肢端见苍白或发绀,运动性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弱。Ⅱ期(营养障碍期)18例,占60%,肢端紫红,肌萎,趾端无坏死,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1.2实验材料北京产数字皮肤温度计,奥地利BIOCELL2010全自动酶标测定仪,SIEMENSMagnetomAvanto25151型核磁机。IL1、IL10、TNFα及VEGF试剂盒由Biosource公司生产。
1.3方法雷公藤多苷片以0.5mg·kg-1·d-1分两次口服,45d一个疗程。治疗期间每w复查1次血常规及肝功能。于治疗前后空腹采血10ml,离心后吸取上清于-70℃冰箱保存。采用ELISA测定法,按试剂盒说明检测IL1、IL10、TNFα及VEGF。采用美国产血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及CD+8。在室内温度23℃,病人清晨下床前用数字皮肤温度计测量TTS。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组间自由度为1,组内自由度为58。
2结果
雷公藤多苷片以0.5mg·kg-1·d-1剂量治疗TAOⅠ及Ⅱ期患者45d,治疗后较治疗前TTS显著升高(P<0.05),且IL1/IL10及CD+4/CD+8比值亦显著增高(P<0.01);而治疗后CD+4、IL1及TNFα较治疗前则显著降低(P<0.01);CD+8、IL10、VEGF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IL1/IL10及CD+4/CD+4比值显著升高(P<0.01)。见表1。表1雷公藤多苷片治疗TAO前、后各项指标
3讨论
TAO病理变化主要为血管壁的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伴腔内血栓形成,血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疼痛。病程呈周期性发作,最后肢端发生坏疽、溃疡,病变多数发生于下肢。本研究以TAOⅠ和Ⅱ期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此期病情较轻,可以单用雷公藤多苷片实验治疗,由此可以排除由于TAOⅢ期病情的严重性必须联合其他治疗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方法,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考察雷公藤多苷片对IL1、IL10、TNFα、VEGF、IL1/IL10、CD+4/CD+8及TTS的影响。
雷公藤对多种免疫细胞的作用随其剂量不同而不同。TNFα是一种重要的前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2~4〕。TNFα通过直接的细胞毒作用,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促进炎性介质IL1的分泌,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调控,从而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高。体外研究表明雷公藤可通过诱导活化T细胞凋亡而抑制有丝分裂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并通过降低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而减少多种致炎细胞因子的产生等。IL1是一种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是体内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中心介质,在许多慢性炎症和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病中,无论是在疾病引发的起始阶段还是在炎症反应发展的过程中,若是产生在不恰当的位置或是含量不适当都将对机体产生负面的效应。IL10是一种主要的抑炎因子〔5〕与ILI共同参与免疫平衡。本研究显示雷公藤多苷片能够减轻TAOⅠ和Ⅱ期的血管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雷公藤能升高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CD+8及IL1/IL10比值,通过加速炎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自身炎症反应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3〕。该研究显示雷公藤多苷片以0.5mg·kg-1·d-1剂量治疗45d能抑制CD+4,升高CD+4/CD+8比值从而调控免疫功能。治疗后较治疗前TTS显著升高。该研究治疗前、后VEGF差异无显著意义,与洪郁之等〔6〕报道不一致,可能与雷公藤的实验剂量及方法不同有关。该实验提示以0.5mg·kg-1·d-1的雷公藤多苷片对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及毛细血管再生影响不大,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炎症反应,间接改善患趾血运。关于雷公藤多苷片的实验剂量及方法对VEGF的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89.
2SzalaiC,FustG,DubaJ,etal.AssociationofpolymorphismsandalleliccombinationsinthetumournecrosisfactoralphacomplementMHCregion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J〕.JMedGenet,2002;39(1):469.
3BalogA,KlauszG,GalJ,etal.InvestigationoftheprognosticvalueofTNFalphagenepolymorphismamongpatientstreatedwithinfliximab,andtheeffectsofinfliximabtherapyonTNFalphaproductionandapoptosis〔J〕.Pathobiology,2004;71(5):27480.
4陈红波,涂盛豪,盛冬云,等.NFα基因多态性对雷公藤甲素抑制PBMC分泌TNFα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13(1):4952.
免疫调节范文4
[关键词] 来氟米特;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评价
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新型免疫抑制剂,1998年9月获得美国FDA批准后,相继在欧洲和美洲等地上市,是一个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主的新型免疫调节剂,来氟米特还被认为是10余年来开发的第一种专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缓解病情的药物。与当今使用的抗排斥反应药物在化学结构上无任何相似性,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临床已应用于治疗成人和尝试用于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可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阻止骨的破坏,不良反应小,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为临床治疗RA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尝试将它用于肾移植、狼疮肾炎、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中,也取得良好效果[1~3]。
1 药理学特征
1.1 化学结构 LEF是异唑类化合物,化学名为α,α,α-三氟-5-甲基异唑-N-酰基-对甲苯胺,分子式为C12H9F3N2O2。化学结构式见图1。
图1 C12H9F3N2O2化学结构式 略
1.2 作用机制[1~3] 体外试验显示它作用于细胞的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ihvdrooratete dehvdrogenase,DHODH),使核内的尿嘧啶核苷单磷酸(rUMP)的合成受抑制,低水平的rUMP使细胞质内P53进入细胞核并造成核的损伤,使活化的T淋巴细胞生长受抑,降低自身免疫反应,对RA有一定的疗效。
LEF是一个具有抗增殖活性的异唑类免疫调节剂,口服后经肝脏和肠壁细胞的细胞质和微粒体迅速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A771726(M1),通过M1在体内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作用机制包括:(1)抑制嘧啶的从头合成途径,从而影响DNA和RNA的合成,使活化的细胞休眠在细胞周期的G/S期交界处或S期。(2)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和细胞的黏附,LEF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表达,减缓粒细胞进入关节和减少局部巨噬细胞的数量,而不影响人粒细胞的吞噬作用;(3)抑制抗体的产生和分泌,M1呈浓度依赖性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还可直接抑制抗体的分泌。(4)体内外试验表明A771726增加静止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产生,抑制炎症前IL-2水平、细胞表面IL-2受体和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具有抗炎作用。
1.3 药代动力学特征[1,3] 吸收:口服给药,LEF被代谢为活性产物M1。M1在体内发挥主要的药理作用,血浆中LEF的浓度非常低,达峰时间在(0.56±0.51)天,半衰期(8.79±0.77)天。其生物利用度为80%。高脂饮食对M1无多大影响。分布:M1主要分布于肝、肾、皮肤组织,脑组织中分布较少。主要被代谢为活性产物M1及许多微量代谢物。清除:活性代谢物M1在体内进一步代谢,经肾和胆汁直接排泄,43%从尿中排泄,48%从粪便中排泄。最初96 h主要是从肾脏排泄,以后粪便排泄占主导地位。活性炭或消胆胺可促进药物代谢。
2 临床应用
2.1 适应证 成人活动性RA,减缓骨质破坏。
2.2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3] 来氟米特半衰期较长,可间隔24 h给药。国外临床使用来氟米特时前3天剂量为100 mg/d,以快速达到治疗血药浓度,之后以20 mg/d维持,如果20 mg/d患者不能耐受可降至10 mg/d。结合国内Ⅰ、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在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使用方法为前3天50 mg/d,之后20 mg/d维持。在使用来氟米特治疗期间可以继续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低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
来氟米特对65岁以上的患者不需改变剂量,因为没有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使用来氟米特的疗效和安全性资料,对18岁以下的患者使用要慎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浆游离A771726的浓度比健康志愿者高。且A771726不能被透析,因此肾脏损害的患者使用要慎重。
对来氟米特及其代谢物过敏的患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得使用来氟米特,育龄期妇女在使用来氟米特时要采取可靠的避孕措施。已服用来氟米特并打算生育的患者应中断治疗,同时服用活性炭(50 g,q6 h,连续11天)或消胆胺(8 g,tid,连续11天)以快速消除血药浓度。对于伴有明显肝脏损害、乙肝或丙肝血清标志阳性、严重免疫缺陷、骨髓发育不良或严重感染者不主张使用来氟米特,患者服用来氟米特期间不得接种疫苗。
如果用药期间出现ALT升高,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的原则为:(1)如果ALT升高在正常值的2倍以内,继续观察。(2)如果ALT升高在正常值的2~3倍,减半量服用,继续观察,若ALT继续升高或仍然维持80~120 u/L,应中断治疗。(3)如果ALT升高超过正常值的3倍,应停药观察。停药恢复正常后可继续用药,同时加强护肝治疗及随访,多数患者ALT不会再次升高。
如果服药期间出现白细胞下降,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的原则如下:(1)若白细胞下降不低于3.0×109/L,继续服药观察。(2)若白细胞下降在(2.0~3.0)×109/L,减半量观察。继续用药期间,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若复查白细胞仍低于3.0×109/L,中断治疗。(3)若白细胞下降低于2.0×109/L,中断治疗。
2.3 临床评价
2.3.1 成人活动性RA疗效及安全性 来氟米特对类风湿关节炎有很好的疗效,能明显阻止骨质破坏,减少致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程度轻。国内临床试验发现,采用中华风湿病协会制订的疗效评价方法,按照完成试验原则分析,12、24周有效率分别为86.9%、92.3%。LEF治疗患者的ACR 20%、50%、70%有效率分别为79%、56%、26%,显著优于MTX的67%、43%、21%。张玲玲等[4]在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发现12~24周LEF和甲氨蝶呤(MTX)均能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关节功能,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水平,LEF对RA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疗效与MTX相当。LEF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MTX低(17.14%∶31.88%),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0)(∶5/63)]。帅宗文等[5]用双盲随机对照法比较了160例来氟米特和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治疗12周和24周的有效率LEF组分别为70.67%和81.54%。MTX组分别为56.16%和75.81%,显著有效率LEF组分别为33.33%和36.92%;MTX组分别为28.77%和35.48%;不良反应的发生率LEF组为15.15%,MTX组为26.47%。劳志英等[6]一次80例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双盲试验中也证实来氟米特组总有效率93%,显效85%,甲氨蝶呤组分别为93%和83%(P>0.05)。不良反应:来氟米特组9例占23%,甲氨蝶呤组17例占43%。来氟米特疗效与甲氨蝶呤相似,不良反应则较低。Kalden等在LEF与柳氮磺吡啶的比较中发现,用药2年,LEF治疗患者的ACR 20%,50%有效率分别为82%和52%,高于柳氮磺吡啶组60%和25%。国内临床试验显示,来氟米特一般起效时间在用药后3~6周,12周达到稳定,病情较重的类风湿关节炎起效时间可能在12周左右。来氟米特起效比MTX快,在12周,接受来氟米特治疗的患者达到最初20%。改善的平均时间比MTX短(74∶101天)。防止骨破坏作用:延缓和阻止骨关节破坏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Sharp方法是常用的评价骨关节X线改变的方法,包括骨质侵蚀分数和关节狭窄分数,两者之和为Sharp分数。国外临床试验发现,RA活动期骨质吸收(cross lap)明显增加(与正常人相比为3733∶2327),骨质生成与正常人一致,用药3个月后骨质吸收明显减低(2644),用药12个月时(2164)与正常人相同。在LEF与柳氮磺吡啶的另一项比较中,用药6、12个月LEF组和柳氮磺吡啶组Sharp分数变化值分别为1.23∶2.32、0.97∶1.38。以上结果显示,LEF阻止骨质破坏进展的作用优于MTX和柳氮磺吡啶。改善生活质量:现代风湿病的治疗不再局限于单纯追求疗效的评价,对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目前常用健康调查评估(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HAQ)、改良健康调查评价(modified 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MHAQ)以及PET和SF-36。LEF对MHAQ分数、HAQ致残指数的8项指标中的5项指标,PET最重的5项指标和SF-36中身体功能和8大类指标中2类的改善均显著高于MTX(P<0.01)。周利军等[7]用LEF对儿童突发性关节炎全身型尝试性治疗,所有患儿在接受LEF之前,至少停用其他免疫抑制剂4周,LEF剂量1 mg/(kg·d)连服3天后,按0.3 mg/(kg·d)治疗6~19个月,其中7例治疗超过12个月。12例治疗中,1例肝功能异常,1例肾功能异常,均在4周后停药,1周后复查均恢复正常,另外1例治疗8周后因经济原因退出治疗,共9例完成治疗,7例治疗时间已经超过1年,1例最长治疗19个月。LEF治疗4周平均有效率33.3%;8周时平均有效率为62.2%;12周时平均有效率为75.0%,9例有效者中,7例已经减停激素,其中1例已经停药8个月,没有复发。对小儿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正在研究之中。目前对小于18周岁的儿童不建议使用。
2.3.2 来氟米特在肾脏领域的尝试应用[8] 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实验性移植研究证实了来氟米特在慢性排异模型中有确切疗效。Hardinger等将来氟米特用于治疗移植后慢性肾病做了临床探索,对肾功能恶化(病人数为5),环孢素肾毒性(病人数为4)或活检证实为移植后慢性肾病(病人数为11)的肾移植病人改为每日来氟米特20 mg,口服治疗,6个月时病人存活率100%,器官存活率91%。来氟米特治疗前后血肌酐(Scr)明显降低,不良反应轻微,表明来氟米特替代硫唑嘌呤(azathioprine)或麦考酚酸(mycophenolic acid,商品名晓悉)治疗,能减少慢性移植肾功能障碍(CAD)的发生,而不增加毒性。来氟米特治疗肾移植排异反应的Ⅱ、Ⅲ期临床试验正在美国进行,初步结果显示,它能有效控制肾脏移植的急性及慢性排异反应。在狼疮肾炎中的应用:来氟米特可延长先天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的存活期。它能预防和治疗鼠SLE并发的肾小球肾炎,降低抗双链DNA抗体水平及类风湿因子水平,停药后鼠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小球肾炎均无复发。张凤山等对来氟米特治疗狼疮肾炎的有效性、安全性作了临床探讨,31例狼疮肾炎病人按1982年WHO病理学分型标准均在Ⅱ期以上,给予来氟米特治疗,据病情轻重和体重差异给予来氟米特0.8~1.2 mg/(kg·d)共3~7天,然后减量至0.6~0.8 mg/(kg·d)7天左右或直接减至维持量20 mg/(kg·d)。
病程中逐渐将泼尼松减量,未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结果来氟米特明显减少狼疮肾炎病人24 h尿蛋白量,使血浆清蛋白升高,肾功能改善,降低抗核抗体和抗dsDNA滴度及C3、C4水平。在肾小球肾炎中的应用:OGAWA等将来氟米特用于大鼠肾小球肾炎模型,提示来氟米特治疗免疫介导的各种类型的早期肾小球肾炎包括膜性肾病有良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在间质性肾炎中的应用:Thoenes等在Brown Norway大鼠身上的实验发现来氟米特不仅能抑制小管间质性肾小球肾炎,且疗效比环孢素更好,来氟米特对于抗肾小管基膜自身抗体的产生有显著的抑制使用,而环孢素只有部分抑制作用,所以认为来氟米特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张宏等[9]研究用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并和CTX和激素联用进行了比较,发现LEF与CTX均能明显降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浆白蛋白,改善肾功能,总有效率分别为78.94%和72.22%,认为LEF对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有显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短期治疗安全有效。
3 不良反应[1,3,10~13]
在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不良反应有:皮疹、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和白细胞下降、可逆性脱发、胃肠道反应等。来氟米特组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撤药率分别为16.8%、5.2%、0.7%和0.3%,均显著低于MTX组28.2%、21.1%、6.1%和6.1%(P<0.01)。来氟米特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是可逆的,大部分在用药过程中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在疗程结束后恢复,其对白细胞和转氨酶呈一过性的影响。国外的一个随机试验中在用来氟米特治疗76000多例患者中,发生可能与药物有关的16例全血细胞减少和9例严重的皮疹,无一例死亡。澳大利亚药物不良反应委员会发表的14例致死性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为血液系统6例、全血细胞减少症4例、肝功能障碍2例、白细胞并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贫血1例,全部发生在LEF和MTX合用的患者中。提示应特别注意这种联用中发生的致死性严重不良反应。
5 联合用药[14~18]
杨德才等比较发现LEF联合MTX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2周疗程和单用LEF相近(89%∶86%),但起效比单用LEF快,不良反应也略比单用LEF高。陈颖娟等比较了甲氨蝶呤—来氟米特(MTX/LEF)二联和甲氨蝶呤—氯喹—柳氮磺吡啶(MTX/CQ/SSZ)三联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1年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治疗1个月,二联组各项指标及总体疗效的改善显著优于三联组:血清RF>100 IU/ml且X线分期>Ⅰ期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12个月的疗效也是二联组明显优于三联组。所有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桑晓红等用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12~24周患者尿蛋白明显减少,血清白蛋白呈升高,同时自身抗体滴度降低,补体水平升高,治疗24周时CR及PR分别为57%和36%,总有效率达93%,尤其对6例曾用霉酚酸酯和CTX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治疗6个月均取得理想的效果。付新利等对部分经过足程单独或联合抗风湿治疗难以控制病情进展的患者,应用中医辨证论治联合来氟米特治疗了28例,总疗程达92.86%,比单用西药81.25%和单用中药69.23%均高。另一个来氟米特联合中药康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显示比单用来氟米特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小的毒副作用。提示中西药结合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方面的优势。
来氟米特作为新型免疫调节剂治疗免疫系统疾病和特殊人群用药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研究深入、临床使用例数的积累,来氟米特和它的衍生物会不会成为未来免疫系统治疗中的一支生力军,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李芩,熊丽,刘贵娟.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中国药业,2002,1(8):72-73.
2 李克江,贾勋超,朱同舜.近几年开发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3,24(1):24-28.
3 胡晋红,吕随峰,朱全刚.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1,10(4):294-300.
4 张玲玲,丁长海,梁朝朝,等.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5,21(5):341-344.
5 帅宗文,李向培,徐建华,等.来氟米特和MTX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实用医学杂志,2001,17:447-448.
6 劳志英,倪立青,张之澧,等.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双盲试验.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2):94-97.
7 周利军,徐虹,方利君.来氟米特治疗儿童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的初级评价.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48-50.
8 刘维萍,林海英.来氟米特在肾脏病中的应用.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7):458-461.
9 张宏,陶瑾,裴文燕,等.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对照研究.临床荟萃,2004,19(18):1045-1046.
10 孙志强,靳胜燕.来氟米特的不良反应.中原医刊,2006,33(23):52.
11 贾丽霞,朱春宝.EMEA安全警告延迟了Arava在欧盟上市.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00,21(4):255.
12 陆家明.来氟米特可发生间质性肺炎.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4):245.
13 吴云娟.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合用易发生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3(3):209.
14 杨德才,郑新春,王光辉,等.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用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1):24-27.
15 陈颖娟,高洁生,吴轰,等.不同MDARDs联合用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4):576-581.
16 桑晓红,刘建,陈继红.来氟米特联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9):537-538.
免疫调节范文5
1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心血管风险和减弱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度的双重作用。辛伐他汀治疗临床肺动脉高压病人的疗效显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绝大多数病人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增加,右心室压下降,心排血量增加,疾病进展减缓,预后改善。辛伐他汀治疗肺动脉高压已被初步证实有效,可能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动脉硬化的进展,对肾脏有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常规治疗组患者肌酐清除率增加了4.9%,而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患者肌酐清除率则上升了12%。他汀类药物的肾脏保护作用在那些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症状的人群中最为显著。他汀类药物降脂以外的作用还包括预防痴呆,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危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等[1]。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于1型辅T细胞(Th1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MS)、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2]。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包括抑制炎性细胞向病变处的迁移以及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水平及减轻关节肿胀指数等作用。特别是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值得临床关注和重视。
2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最新临床研究发现,普伐他汀、辛伐他汀和阿伐他汀均有显著降低CRP水平的作用,这就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理论提供了证据[3]。辛伐他汀可用于治疗顽固性RA,具有抗炎效应,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向病变处的迁移以及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患者急性CRP和ESR的水平。炎症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抗炎治疗日益受到重视,这种抗炎作用可能对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有着较为乐观的应用前景。有学者认为,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以外新的药理作用。他汀类药物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用于炎性疾病的治疗。一项最新的对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动物实验显示,低于降脂剂量的辛伐他汀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关节炎作用。在关节炎发病前应用辛伐他汀,关节炎发病率和关节炎指数均下降;而在发病后应用辛伐他汀,关节肿胀数和关节炎指数亦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研究结果显示,受累关节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和骨侵蚀程度均较对照组减轻,能显著降低RA的活动度。他汀类药物是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是一种有效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临床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对RA疗效较好,尤其是对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差、难治性顽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良好的疗效。他汀类药物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成为抗风湿病治疗领域新的药物,将为临床治疗风湿性疾病提供一种崭新的治疗方法[3]。
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小板的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系膜细胞增生、抗炎和免疫调节反应等。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干扰素对所谓的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例如巨噬细胞或内皮细胞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的表达,尤其能降低返式作用子Ⅱ的表达。通过下调MHCⅡ类抗原表达,能在体内抑制Th1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致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相应抑制T细胞产生和白介素(IL)-2释放。他汀类药物对于Th1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对RA患者外周血和滑液中的单个核细胞刺激实验结果显示,辛伐他汀对干扰素-γ分泌的抑制呈剂量依赖性,提示他汀类药物在炎性关节病中影响了Th1型免疫反应,因此可能对炎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研究表明,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的功能,可调节T细胞的活性。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抑制炎症细胞聚集;抑制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抑制炎症细胞生长、活性与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保护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物还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减少致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他汀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管局部炎症反应,还能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言,临床研究显现良好的治疗效果[1]。
3他汀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OP)的作用
近年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具有多效性:调节血脂和免疫功能,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同时可修复骨的显微结构,有增加骨密度(BMD)的作用、刺激骨质形成及抑制骨质吸收的骨保护作用[4]。他汀类药物抗OP的作用机理可能为:①抑制HMG-CoA还原酶及其下游代谢产物的活性;补充 HMG-CoA还原酶的直接产物及下游产物牛儿焦磷酸,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基因表达。②直接刺激成骨细胞合成BMP-2,增加BMP-2基因启动子数量和活性。③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并促进其向成骨细胞分化。④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作用、降低血清IL-6分泌水平,抑制骨吸收。⑤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MAPK途径激活能诱导成骨细胞热休克蛋白27(具有调节细胞增生的功能)表达,从而促进成骨细胞形成。⑥抑制蛋白质异戊二烯化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上调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诱导成骨细胞分化。⑦上调钙周期蛋白表达,调节成骨细胞增生和骨钙素活性。⑧可能通过抑制真核细胞内主要的调节蛋白酶蛋白酶体而产生促骨形成作用。碱性磷酸酶的升高,意味着骨密度呈现降低趋势。碱性磷酸酶对于骨密度的影响已有广泛研究,碱性磷酸酶来源于肝、小肠、骨等,与成骨细胞的活性及成骨作用密切相关。辛伐他汀的作用可能在骨合成代谢中发挥有益作用。除此直接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形成、抑制炎症作用和诱导病情缓解,控制RA患者骨密度降低与关节破坏形成的恶性循环,通过治疗原发病间接发挥抑制骨破坏、增强骨形成作用。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更明显的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和抗骨吸收作用[5]。
多年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关节受损、骨侵蚀以及关节周围和全身的骨质疏松、关节破坏、致残和椎体或非椎体骨折的危险增加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而他汀类药物作为老药新用,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和抗骨吸收作用,若在治疗原发病RA的同时对继发性OP有治疗作用,尽早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质疏松情况,这对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力提倡循证医学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来进一步明确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和抗骨吸收作用机制和规律。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他汀类药物作为老药新用,不仅价格适宜,而且具有较好的疗效,将为临床治疗风湿性疾病提供一种崭新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绍君,靳洪涛,徐育冬.他汀类药物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11(12):754-756.
[2]Schlienger RG,Meier CR.HMG2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inosteo porosis:do they reduce the risk of fracture[J].DrugsAging,2003,20(10):321-336.
[3]刘晓敏,魏淑敏.辛伐他汀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8,2(11):1230-1235.
[4]吴志明,栗树伟,王东.他汀类药物与骨质疏松症[J].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2):87-88.
免疫调节范文6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免疫调节;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9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038-02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也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血管炎综合征中的最常见类型。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常有过敏性皮疹、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等[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其免疫学机制主要为体液免疫异常,IgA的作用尤其受到重视,同时存在T细胞功能紊乱和多种促炎症因子失调。HSP急性期存在高黏滞血症。尽管对该病的认识及研究已近200年,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由于临床缺乏特异性的药物治疗,病程易迁延、反复,常累及肾脏等重要脏器。本文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胸腺肽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材料与对象
将2002年2月~2004年7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47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在3~14岁。全部病例符合吴瑞萍、胡亚美等主编《实用儿科学》中HSP的诊断标准[2]。所选病例均为首次发作,入院前未用过激素或抗凝药物。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病史者32例,可疑异种蛋白摄人发病者7例,可疑药物史5例,无明显诱因者3例。全部病例均有皮肤紫癜,腹痛12例,同时有消化道出血4例,踝关节肿痛、活动障碍8例,全身多部肌肉疼痛、肿胀5例。实验室检查:47例患者均检测了部分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体液免疫指标IgG、IgM、IgA、C3、C4。免疫异常者33例,其中CD8降低21例,IgA升高12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2例,各组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分型构成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均给予一般治疗:避免可疑药物、食物,抗过敏,维生素C,钙剂,合适的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使用。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广东天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100 U/(kg・d),皮下注射, 1次/d,7~10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以胸腺肽(西安长城制药厂生产),初为静脉应用,20 mg/d,10~14 d为1个疗程,之后改为口服,5 mg/次,3次/d,连服2个月;对照组一般治疗加用强的松1 mg/(kg・d),根据病情,10~14 d后渐减量至停药。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判断。显效:用药1~2 d后无新紫癜出现,2周内紫癜完全消失;有效:治疗2周后紫癫基本消失,症状好转,仍有轻度复发;无效:用药3周以上紫癫不消退,且反复出现。②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免疫功能。③副作用:使用肝素及胸腺肽组观察有无出血及皮疹等副作用,并于5~7 d化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④出院后随诊3个月,观察病情有无反复,定期复查尿常规,观察是否有肾损害。
2 结果
治疗组25例中显效21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 96%。对照组22例中,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 7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6.00>5.59,P
实验室检查结果。免疫功能:治疗组异常者治疗前18例,治疗后恢复正常者16例;对照组异常者15例,治疗后恢复正常者10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4.24>3.84,P
副作用:治疗组未发现有出血及过敏现象,治疗过程中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对患者进行长期(3个月)追踪调查显示:出院后3个月再次复发和(或)有肾损害者,治疗组1人,对照组6人。复发率分别为4%、27.3%。结果表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及胸腺肽组患儿的远期复发率低于使用激素者,差异显著(χ2=3.99>3.84,P
3 讨论
HSP是儿童常见的过敏性、出血性疾病之一,免疫学机制主要为体液免疫异常,主要通过IgA和含有IgA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方式引起全身性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损伤,同时存在T细胞功能紊乱和多种促炎症因子失调。主要病理改为变广泛的无菌性小血管炎,存在血管壁受损的情况[3]。HSP急性期存在高黏滞血症,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浓缩,血流缓慢,缺氧加重,使红细胞聚集,且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着又使红细胞表面正电荷增加,促进红细胞聚集,这种高黏滞血症加剧了免疫介导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了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生[4]。以往对HSP的治疗除了一些对症方法外,经常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善腹痛和关节症状,但不能减轻紫癜或减少肾脏损害的发生率,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而且激素对皮肤紫癜的效果差,不能预防复发,也不能预防该病较严重的并发症――肾损害的发生。胸腺肽主要是由胸腺上皮细胞分泌,临床用药为猪、牛、羊的胸腺提取物。胸腺肽是一种细胞免疫调节剂,能促进淋巴细胞成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起着对机体抗感染的保护性作用;具有促进T淋巴细胞成熟和T淋巴细胞的转化调节作用,除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外还能调节免疫功能,使之维持正常水平[5]。目前,已被临床各科用于治疗各种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它可诱导淋巴干细胞转化为T细胞,并使之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 T细胞亚群,因而对过敏性紫癜有效[3]。
低分子量肝素钙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降低血黏度,促进血液流动,且低分子量肝素钙不影响血小板的功能,所以低分子量肝素既能抗凝,又能减低出血倾向[6],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肝素还可抑制补体系统及白细胞的趋化性,中和致炎因子,降低内皮通透性,具有一定的抗感染、抗过敏作用。低分子量肝素钙与胸腺肽联合治疗HSP在调节免疫的同时降低血黏度,减轻炎症损伤,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胸腺肽治疗HSP从有效率、免疫功能的改善、预防复发及肾损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效果显著。另外,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胸腺肽使用安全方便,无明显副作用。因此,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胸腺肽可作为HSP治疗的常规用药,其疗效确切,方法简单易行,方便实用,安全性好,无不良反应,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67.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76-679.
[3]王强,张思智. 过敏性紫癜血流变学改变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5(3):153.
[4]郑华成,杨桂枝,房涛.胸腺肽辅佐治疗过敏性紫癜[J].新药与临床,1995,14(1):54.
[5]李英,李智林.胸腺肽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及T细胞亚群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1999,17(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