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度化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范文1

尽管对管理理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划分,但基本上都是沿着两条线路进行的:追求效率,效率优先的制度化管理;追求人文关怀,奉行人本主义的人性化管理。这两种不同的倾向也使得管理学的内容异常丰富。现在我们就从理论博弈和实践博弈两个角度对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理论博弈。

(一)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理论思想的先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利益,即将工作分解为狭窄的、重复性的任务。他认为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做某些专一性的工作才能够达到高效的目的,并且认为人都是追逐金钱的。亚当·斯密的理论从根本上是追求效率至上,并未过多的关注人的物质以外的其他需要。

19世纪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工厂中以前凭习惯与经验解决的操作方法、工作量、工资报酬、业务管理等问题,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并上升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科学管理”。此后的亨利·法约尔和韦伯继承了泰勒的基本思想。法约尔的关注点指向了全部的管理活动,将全部的管理活动进行系统理论的梳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实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韦伯的“官僚制”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组织类型,其特征依据劳动分工原则,具有清楚定义的层次,详细的规则和规章制度,以及非个人的关系。这种理想的组织类型可以适用于各种管理工作,是最好的一种组织形式。

这种制度化管理的理论前提,其实是把员工作为一种行为的载体,不考虑员工的多样化需要,视员工如同机器般运转的“工具人”。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设定一个制度体系或者制度环境使员工在其中工作,侧重的是制度约束而非人性关怀。

(二)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理论的思想先河可以追溯到罗伯特·欧文。早期的管理思想家罗伯特·欧文认为改变工人的生活环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他反对雇佣童工,提高工人福利,关注社区建设,加强工人培训等等,可以被认为是人性化管理思想的起源。罗伯特·欧文的管理思想和所推行的管理改革以及后来所进行的空想社会主义实验,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最终失败,但却开创了人本管理思想的先河,为行为科学理论播下了种子。此外,20世纪同期出现了雨果·芒斯特伯格、玛丽·福莱特和切斯特·巴纳德,这些人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以及应该对人进行适当的管理。他们的思想提供了管理实践的基础,这些实践包括雇员的甄选程序、雇员的激励计划、雇员的工作团队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管理技术等。

此后,由于泰勒时期科学管理系统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基于理性主义传统和“经济人”假设,此种管理模式未对人的因素给予充分重视,工人成了“会干活的机器”。技术统治和机器压迫,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劳资关系日益紧张。泰勒时期的理论也陷入了质疑的陷阱。

埃尔顿·梅奥等人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反复试验研究,终于找到了根源所在:人的社会型需求。并据此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后续的学者继承和拓展了这一理论,并在相关的激励和领导行为研究等领域走得更远。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核心,对人的动机进行价值论分析。他将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部分。此外,麦格雷戈的X———Y理论也对人性进行了层层揭示和多面的展示。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经历人际关系学说、个体行为学说、组织行为学说形成了完整的人本管理理论体系,对人性有了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理论的侧重点是关注人性,强调组织的人文关怀和如何满足员工的多样性的需要。二战以来,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推动管理向技术、理性回归。哈罗德·孔茨于1961和1980年两次提出了管理理论丛林的概念,各个学派观点各异,研究的切入点不同。但不管是哪个学派仍基本上是在阐述如何解决管理学的效率和效果问题,但我们可以看出的一个趋势是人们对于人性认识的深入。

二、实践博弈。

(一)制度化管理的利弊。

理论学习已经告诉我们制度化管理有利于经济组织节约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从而更有效地创造财富。企业从产生起其追求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率,更加有效地创造财富。尽管随着管理责任的变化和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所追求的基本的目标即效率和效果并没有变化。

制度化管理在管理实践中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企业管理,有法可依,权责明确,使工作更加顺畅。它能够更好的规范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它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公司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能够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同时它为公司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此外,他还有利于组织将优秀智慧转化成为企业众多自愿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有利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自我发展。企业员工由于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可以自己明了工作需要达到的标准,能够对自己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度量,自己发现差距,有自我培训发展的动力和标准。

但是,制度就是规矩,在企业里,一切都要依规矩行事,按制度办事。然而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有些过于“呆板”。很多企业在执行制度化管理的时间过程中,受益于制度化管理的同时也发现了制度化管理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制度化管理将企业管理得过死,过于教条,从而使气氛沉闷,员工的冲劲和干劲不足,影响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效率。制度化管理很容易造成企业监管力度太严,从而引起员工的厌烦情绪,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也容易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与企业距离越拉越大,员工与企业之间只存在利益关系。实在无法忍受企业制度管理的员工也容易跳槽,使企业人才流失。

(二)人性化管理的利弊。

人性化管理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崇。随着学习型组织、竞争优势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以及前述各个学派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推进,在充分考虑人性的前提下设计制度成为一种必然。

人性化管理强调的是了解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工作中人际关系沟通和交互作用,着眼于企业人员的集体意识的培育和企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内外环境,对人进行激励和实行权变领导。即要从人的本性特点和实际出发,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制度设计激励惩罚等方面,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就很容易使员工受到尊敬、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同时,人性化管理也保障员工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在团队中与领导协商制定的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施目标管理。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员工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人性化管理还重视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树立典型、技能竞赛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此外,人性化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任、沟通、激励、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

有人认为人性化管理会因人性的弱点在管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管理混乱,以至于毫无章法。在这里我们就需要分清一个概念,这就是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人情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公司制度作为管理依据,是科学而具有原则性的。而人情化管理则是没有制度作为管理依据,单凭管理者个人好恶,没有科学根据,非常主观的一种管理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性化管理并不是完全抛开制度而只讲人情的。它是一种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人性,从而促使人能够更好的工作。实践证明,人性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趋势,并占据着主要位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在不同层次上的两种管理手段。相比较而言,人性化管理是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更着重于人性化的突出。而此种论点在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的理论博弈也并不矛盾,管理实践者和管理先驱们,为了使某一种理论更趋于成熟或者更趋于完善,他们必定会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前提假设,即在制度化管理理论中,完全突出制度化的角色,而故意淡化人性的作用;而在人性化管理理论中,则完全突出人性的角色,而故意淡化制度的作用。从而,人性化管理是制度化管理发展的体现,也是制度化管理成熟的表现。人性化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管理以及日后发展中的主要模式,它同样服务于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效率,为社会持续创造更多的财富,让人类生活的更自由、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姬军荣。人性与制度:摇摆中的百年管理史[J].企业导报,2009年第6期。

[2]周荣华,张太雷。以人为本与制度化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1期。

制度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土地管理;制度化;制度失衡;组织的非正式制度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1-0036-06

制度化是制度形成、制度(价值)认同和制度践行的连续过程。而制度化的衡量,可以从制度成型化(或惯例化、成文化、法定化)、制度的认同和执行情况(价值认同和遵循)、对反制度行为的处罚情况等三个方面展开。本文将依据制度化及其衡量标准,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化和绩效进行评价,并对“组织的非正式制度”①带来的土地管理非制度化和低效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了解转型期国家治理制度化状况、原因及国家制度建设的任务,提出有效的改进路径。

一、中国土地管理制度化和绩效状况评价

(一)制度化过程评价

1.制度成型化

虽然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为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了基本的秩序,但是,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制度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土地权利与义务的双重缺失与失衡。农村集体土地没有完整的财产权利,也没有完整的财产义务,政府垄断建设用地供应,造成土地利用上的囚徒困境博弈(政府违规圈地、农民违法用地、各地疏于保护耕地等)②。二是一些制度的层级低,很多制度都是以政策文件形式表现出来,而不是更加成熟稳定的法律法规。三是制度变动频繁,太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虽然目前土地管理各项正式制度已逐步建立,但并没有达到成熟完备的程度。

2.制度认同与执行情况

由于利益关系造成的动机结构不同,不同层级政府对土地管理正式制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有利于自身的制度,下级政府通常会充分利用,积极执行;对于利益影响不明显的制度,下级政府会视情况选择执行;对自身利益不利的制度,地方政府则可能采取规避、变通甚至扭曲的态度。由于上级对下级有人事任免权,也就是 Huang Yasheng 所说的政治

收稿日期:2014-09-04

作者简介:谢志岿,男,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深圳 518028),香港中文大学博士(香港 999077)。

曹景钧,男,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 999077)。

孙莹,女,中山大学讲师(中山 528400),香港大学博士(香港 999077)。

(组织)控制的权力③,使得下级一般不会公然对抗上级的管理,但是,潜在的不认同乃至扭曲制度则是普遍的。通俗地讲,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者“公开一套,背后一套”。在这不认同乃至扭曲制度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一系列利用和扭曲正式制度的非正式规则。制度的不认同、扭曲情况可以从土地违法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多反映出来。近年来,全国每年发现的土地违法案件都在十万件以上④。居高不下的土地纠纷和土地维权案件,也集中反映了土地政策执行和具体管理行为不被认可的状况。

3.对反制度行为的处罚

与大量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相对应的是违法违规的成本低。绝大多数违法违规行为未被严肃处理,也反映了土地管理制度化程度较低的状况。在土地违法行为处罚中,由于数量大,出现法不责众的现象,监管部门往往进行选择性惩罚,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惩罚的比例低,只有一少部分反制度行为会受到处罚;二是处罚的程度轻,很多反制度行为一般不会受到太严厉的处罚,多数只是收回土地或者罚款了事;三是地方政府对一些土地违法行为采取保护态度,只有在中央或上级部门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才会象征性地处理几个典型。上述土地管理中执法不严的情况,导致用地者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与土地管理者展开博弈,直接影响了正式制度的执行。

(二)制度绩效评价

不可否认,现有土地管理制度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土地利用秩序功不可没,但是,土地管理主要目标未能如期实现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可以具体从耕地保护、房地产调控、土地出让市场化状况、违法建筑管制等土地管理主要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分析。

1.耕地保护总目标实现情况

保护耕地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自1986年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来,国家制定了多项耕地保护、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目标,但大都没有如期实现,如《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确定的2000年、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分别为19.40亿亩、19.20亿亩,但2000年全国耕地的实际保有量为19.24亿亩,到2005年,这一数字就锐减为18.3亿亩。⑤

2.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实现情况

自2002年中国楼市升温至今,商品房价格总体上一直处于上涨之中。2010年4月起,中央政府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但房价仍然在高位徘徊⑥,效果有限。

制度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 制度化 人性化 中学寄宿生 管理方法

当前许多农村寄宿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来自全镇13个行政村,全校628名学生中,寄宿生高达587人,占学生总数的94%。一些寄宿生,给学校管理带来难题。寄宿学生中出现偷盗、打架斗殴、夜不归宿等行为,甚至深夜翻越围墙,逃出学校外出游荡。这些问题,绝大多数发生在住宿期间,让人防不胜防。因此,住校生管理成了学校管理的难题。

加强住校生管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思想教育、激发内生力量,从而外化为在校表现的合规合矩。加强管理,就是要把带有强制性的规范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使之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素质,最终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健全的人才。

一、强化心理疏导

1.心理疏导。即把集体生活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变为学生个体认可的言论和意见。心理疏导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和发展优良校风的巨大力量之一。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每学期德育处、团支部号召各班以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代替单一的校纪校规宣传,形成心理疏导的行动阳光、自信的信念精神。让同学们认识到寝室是一个小型集体,是学校、班级集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同学们中树立“寝室是我家,搞好靠大家”的集体主义思想。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宿舍文明管理活动,为学校加强住校生的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2.树立共同的行为导向。宿舍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行为导向,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狭隘性,如果任其存在发展,就会滋长个人情绪,助长个人主义思想,加大住校生管理的难度。据此,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每个寝室召开一次民主讨论会。通过讨论,学生拟定共同的行为导向——“力争学期评为标兵寝室,月月都是文明宿舍”。

3.阳光、自信的信念。开学初,德育处就组织每位寝室成员美化自己的寝室,布置自己的“家”,每月进行寝室美化的评比,树立阳光、自信的信念,从中培养学生热爱宿舍的集体主义责任感。每学期各班按照学校要求召开一两次以宿舍为单位的畅谈人生、遵规守纪、生活习惯、心理探究等问题的主题班会,组织几次以宿舍为单位的文体活动,增强舍员的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的精神。

4.加强家校联系,确保住校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联系,并不是为了告状,而是多方面地了解学生,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与家长的联系时,教师要做一名真诚的聆听者,聆听家长心目中孩子的可爱形象,聆听家长心目中对孩子的美好憧憬,更要真诚地聆听家长的冲动和偏激,将家长对孩子的爱和期待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心中,渗透到自己的骨子里。教师还要做一名真诚的慰问者。因为教师一句暖人的话语、一个温馨的举动会温暖一个家庭很久很久。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孩子,有效搭起学校与家长互相沟通的桥梁,还可召开全体住校生家长会。家校合力,共同管理好住校生,促使住校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二、制度化规范管理

1.纪律是约束人们活动的行为准则,是实现共同生活行为导向的保证,是加强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学校住校生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刚进学校的学生生活习惯不同,许多学生存在作息不及时,物品摆放凌乱,被子乱叠或不叠等众多的不良习惯。为此,学校结合实际制订了《寄宿生管理规则》、《公寓美化标准》、《卫生标兵寝室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把这些规章制度写成条文,编成口诀,比如“住校生六要、八不准”、就寝做到“十要”、“寝室内务十条线”,等等,张贴在公共区域醒目位置以提醒学生时刻注意自律约束。我们把规章制度印发给每位学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熟悉宿舍纪律、宿舍内务的具体规定。不仅这样,我们还要求每个宿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通过民主讨论,自己制定一些宿规,约束本宿舍成员的行为,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2.选好管理干部。宿舍长是宿舍成员的“领头雁”,一个宿舍建设的好坏,关键在寝室长。为此,搞好住校生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选好寝室长。学校在开学之初即要求班主任认真选好寝室长,采用自愿申报、竞争上岗等办法,选择那些品德好,威信高、有责任心、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还要求各班团支部书记专管住校生工作。学校定期召开寝室长会议,加强对骨干队伍的培训,汇报情况,查找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交任务,给办法,培养工作能力。带领他们到“标兵寝室”现场参观、学习,然后作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为了发挥寝室长管理效能,期末德育处组织《寝室学生表现评价表》由寝室长填写,从各方面评价每个舍员,并提出操行评定建议。期末,根据寝室长的“政绩”,学校评选“十佳”优秀寝室长。学校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时,规定寝室长比例不得少于10%。

3.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为了更好地加强住校生管理,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在住校生管理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中加强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既管理他人又进行自我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也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我们结合学校的学生值周制度,把寝室纪律、卫生、内务的检查结果纳入班级三项红旗(纪律、卫生、锻炼)竞赛的评比中。每天住校生从起床到就寝都要接受值周班同学监督、检查。值周班的同学根据寝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扣分,检查结果不仅与学校三项红旗竞赛挂钩还与学生个人操行评定挂钩。在检查评比工作中,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量化考核均由学生来操作,值周老师则主要是协助值周班做好工作,起指导者的作用。

三、人性化检查反馈

1.成立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住校生的管理,学校专门成立了住校生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德育主任具体负责。要求各班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经常下寝室询问宿舍成员中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寝室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规定班主任、生活指导老师一周必须有三天住宿在校,星期天必须下寝室检查指导。生活指导老师要经常向学生讲解生理上的一些问题,传授一些生活、生理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同时学校每月还要对部分住校生开一次座谈会,及时掌握学生中的情况,了解住校生的思想动态。近几年为了更好地了解住校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实施全校教师与各寝室牵手接对,共建文明寝室活动,有效地提高住校生管理的针对性、及时性,很好地提高住校生管理水平。

2.落实常规检查。在住校生的管理中,我们除了实行值周班检查,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外,还十分注重落实常规检查,做到学生查与教师查“双管齐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文明寝室评比办法》,通过“文明寝室”的评比,促进宿舍文明建设,加强对住校生的管理。为了评好一月一次的“文明寝室”,我们建立了一支由德育处领导,以生活指导老师为首,有值周行政、老师、学生会代表参加的检查组,量化宿舍内务制度、宿舍美化制度,宿舍卫生制度,宿舍纪律制度的执行情况,实施检查记录。并且坚持做到天天查、周周比、月月评。每天检查的评分及时登在“文明评比栏”,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公布一周的“卫生标兵寝室”、“美化标兵寝室”根据宿舍一月来内务、美化、卫生、纪律各方面的检查结果,评选出当月的“文明寝室”,学校发给奖状与奖品。期末把“文明寝室”评比结果作为先进集体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班主任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此促进学校住校生的管理。

制度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实现和谐;班级制度化管理;困惑

一、反思班级制度化的管理

班级工作的发展就是制度,但是制度化就让班级管理在质上有了一个大的变化。制度变成制度化,就让事物的性质与状态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班级制度化管理,让班里的管理变成了一种规章制度,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达到管理班级的目的,使得班级管理操作简洁明了。任何一个集体,都离不来制度的制约,但是作为班级管理来说,并不倡导制度化管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与素质教育背景下,在人们的主体意识与民主意识强烈下,班级制度化管理,会让学生感到强烈的不满,对管理产生抵触。作为现代化的班主任,应该改变管理班级的方法,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创新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满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当中,都把学生作为被动的个体,强迫学生接受管理,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总是用制度化管理去制约学生的所有行动,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在这种管理状态下,不利于塑造W生的人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无法完善学生的人文,起到的作用甚微。班级管理制度化是在我国形式教育下戛然而生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而有序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学生需要完成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等。大多数的班主任都喜欢利用规章制度来加强学生的管理,认为制度化的管理模式相对公平,有效率,不需要花心思和花时间,去了解学生。但是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只能够在短期内达到管理的效果,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可是时间久了,就会让学生形成机械化被管理的模式,成为被管理的工具,让学生逐渐的丧失自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二、“制度”与“非制度”共存的现实意义

制度是为了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能够有效的、集中的、速度的解决好问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非制度与制度相反,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人文的角度去解决学生的问题,具有宽容性。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制度化管理,强制要求学生该做什么,不改做什么,具有一定的弹性。制度与非制度之间的差异,就是制度比较明显而具体,非制度比较抽象而含糊。这两种制度的产生,都是为了强化班级的管理。随着多元化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能力都在不断地提高,因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保护好学生,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班级管理良好而健康的发展。

制度与非制度的共存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促进班主任管理有效化和提高教育的速率。班主任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探索班级管理的方法,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给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与班级管理,不要因为制度的因素,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应该做好学生的工作,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用理性的思维去管理班级,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真正的关心学生,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班级的温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格外重视非制度的管理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服从管理,形成一种自律的班级氛围。老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制度与非制度的管理策略,都是为了强化班级管理,不是针对个人,在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真正的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与需求。

三、倡导和谐走出班级制度化管理

“和谐”管理与制度化”管理是相对立的。和谐管理就是把制度与非制度融合在一起,进行班级管理,而不是单一的去管理。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

随着人文教育的到来,班主任的权威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使得和谐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必然趋势。让班主任必须将制度与非制度结合起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班级管理健康化和长远化。随着我国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生所掌握的信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老师所掌控的信息。学生在接受和处理信息方面明显比老师强,班级管理工作已经不能把班主任作为核心了。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同时,还要与学生共同发展与进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适应学生的身心变化与发展,提高老师的管理能力与教学能力。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用综合管理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学生面前建立高素质的形象。通过师生之间的和谐共处,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得到发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与服从老师的管理。与此同时,还让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在质和量方面得到一个纵向和横向的发展。

四、结束语

制度与非制度相协调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能够补充班级中存在的不足,让班级管理合理化和科学化。在这种制度下,能够实现和谐走出班级制度化管理的困惑,让学生得到全面而综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东红,王丽娟.论和谐班级的构建.江西教育科研.2016年第12期.

制度化管理范文5

一、明确对带教教师的要求

带教教师是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人物”,是新教师离开校园后的“领路人”,是推进新教师不断发展的“合作者”,更是促使新教师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点与风格的“推动者”。因此,我们强调了对于带教教师的三点要求,以体现带教教师的“阳光”特质,并充分保证带教教师能向新教师传递我园“阳光”校园文化的精髓。

1.真诚沟通。真诚沟通主要传达一种“我向信息”:向被带教者敞开心扉,表达自己观摩后的实际感受,并体谅新教师所处的境地,传达与新教师共同承担责任的意愿。真诚沟通一要倾听,二要提问。倾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通过专注的眼神、非语言信息传达对于被带教者的接纳与尊重。提问促使被带教者思考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什么,并简明扼要地把观点及对它们的理解复述出来。

2.积极关怀。对于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关怀意味着:首先,带教教师要善解人意,敏锐地感受和觉察被带教者的情感、利益与需要,及时发现他们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其次,带教教师要把被带教者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当做自己的事,想人之所想。最后,带教教师需要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看待被带教者,相信他们自己有改善和成长的潜力,并能选择恰当的关怀方式。

3.临床思维。临床思维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带教教师一方面需要有对情境问题的洞察力,另一方面需要寻找相关理论解释问题,联系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抓住问题实质,形成有效的改进方案。

二、梳理带教指导工作的基本原则

“指导”作为教育工作的专门领域,不同于“管理”“训练”,鉴于此,带教指导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使被带教者和带教教师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伙伴关系。

1.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带教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需要以身作则,从每一个细小之处显现出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成为被带教者的榜样。

2.严格要求和积极关怀相结合。严格要求被带教者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一日生活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同时积极主动地为被带教者出谋划策。执行带教指导活动管理时,自上而下严格要求,进行活动实施探讨时,自下而上积极听取被带教者的想法,形成平等的、民主的研讨氛围。

3.理论指导和临床指导相结合。带教教师要借助幼儿发展心理学、幼儿认知特点等相关理论进行教学指导。同时根据教学问题的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指导对象的不同,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相机而行地进行临床指导。

三、规范新教师带教工作的管理细则

1.带教教师需履行的义务。(1)与被带教者协商,制定详尽的带教计划。(2)根据被带教者的日常表现进行诊断,共同制定新教师个人发展四年规划。(3)采用“单周一看,双周一上”的组织形式,新教师单周观摩带教教师活动,双周自己组织活动请带教教师指导,每周完成一次听评记录。(4)根据临床指导流程图所示(见图1),使每一次的听评活动形成系列,层层递进。并且,听评活动不局限于教学活动,牢牢把握“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均为课程”。

2.带教教师享有的权利。(1)享有每月相应的带教津贴,如期末考核成绩优秀,还可享受一次性奖励(奖励分成四个档次)。(2)获得园方发放的带教教师聘书,认定为新教师的带教指导者,在参与园骨干教师、园学科带头人的评聘时将获得相应加分。

制度化管理范文6

高职院校属于我国高等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不过,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源于多个渠道,每个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以及其技术能力等都具有这较为明显的差别。因此如何将这些文化水平不一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成为当今高职院校对其内部学生进行管理的最新课题。

1.高职学生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的涵义

1.1 高职学生制度化管理的涵义

制度是在管理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情况被制定出来的具有明显约束力的规则,具有强制性的规范效果,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了制度范围内人们的行为及其道德伦理方向[1]。制度最为明显的特点在于能够对制度范围内的人的活动通过鼓励或者是惩罚的方式来进行调节,因此,以制度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就是工作就是根据制度规范性和约束性来对组织协作的行为进行协调管理的方式,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科学所确定的规范制度能够对组织协作的行为起到基本约束作用的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依靠外在于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进行管理。所以,在对学生管理时使用制度化管理,其本质就是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进行明确、具体的规范控制,首要目标是为了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运行,并最终保证学生在行为方面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1.2 高职学生人性化管理涵义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所以要想做好组织管理,就必须从人的特点、人的人性出发,这就促使人性理论成为当下一切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人性化管理其实就是从行为科学当中的人性理论演变过来的,主要是讲究以情服人,并以此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就要求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学生,并针对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及其个性等,为学生们提供一个适合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的空间,做到以情感人。在这些情况当中就必须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目标,以实现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管理,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2]。

2.对高职学生实行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的作用

对高职学生进行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管理,这种管理的方式看似是对立,但其在本质上其实统一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科学有效性,从而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两者在对学生的管理当中具有协同合作、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说要想做好针对高职学生的管理,缺一不可。

2.1 对高职学生实行制度化管理的作用

对高职学生实行制度化管理能够很好的对高职学生起到规范性的作用,由于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其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每一名学生的个人素质也是高低不同,违章乱纪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管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做到针对每个学生的管理,所以就需要对其实施统一的、标准的、完善制度化管理方式,不论其文化水平的差异性,也不论其个人素质修养的区别,都必须严格按照制度来行事,这样学生们在这种管理的方式之下,通过学习其在各个方面就会逐渐形成统一,从而规范高职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组织观念及纪律观念,并促进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大大的减少学生违章乱纪的事情出现。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在制度的驱使下也会自主、自觉的去学习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

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更益于管理,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去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2 对高职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作用

对于高职学生实行制度化管理是一种比较冷酷无情的管理方式,时间一长或许很多学生就会难以接受,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情绪崩溃。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这些学生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主要以情感方式为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必须认清每一名学生的所具有的优点及缺点,并针对这些优缺点,以人性的关怀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3]。比如可以时常找学生谈心,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就能有效的将学生的被动管理,转化为主动管理。不过,教师在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应当注意自身的角色转换,对于学生要做到真诚、尊重、珍视的态度,这样才能实现和学生在情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了解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在制度化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管理,解决学生生活当中的问题,化解师生之间的隔阂,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管理的效果,而学生也不会出现抵触心理,甚至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最终实现了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上一篇可爱的小动物

下一篇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