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黛玉葬花的故事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1

读罢红楼梦,只觉一股清风扑面,亦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作者以贾雨村开篇,道出了这出悲剧本就是梦游蛮荒之作,而贾府的繁华兴衰也就自然是一场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1《红楼梦》是幼时读过的,不过那时这本书吸引我的不是内容而是书的扉页上画的金陵十二钗和其他几个重要角色的人像。初中我的语文老师经常说,在我这个年纪是很难把红楼梦读出深度的。她说红楼包罗万象,你的经验和眼界决定了你看能出多少境界。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成了众人的理解。总是在金陵十二衩的身上看别人故事,对于人物的看法也是人云亦云。

便也随众人感叹,好似当真从中读道了情怀。实则是借影视剧中的印象觉得是个大家族的更替。而从小到大好多课本的文章主旨分析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怎么样的结果是必然的,怎么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就好像现在有很多人会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事件报道出来后大肆渲染,大肆抨击,文章评论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是体制问题”的结论。

本该自己品味,琢磨的,全有一套正确答案,说《红楼梦》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贾府这个社会的缩影里,茶香中虽飘荡着温情与欢笑,但其背后隐藏着残酷与无情,是纷繁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之后年岁渐长,才慢慢对原著,对其中的遣词造句起了兴趣。每个阶段读红楼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看红楼总有一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式惆怅落寞的感觉。后来又大了些,找了原本的又看了看。细细看《红楼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终身误》诉说着: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亦写尽了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一曲是为大观园里女性的觉醒而高歌,是在黑暗时中看见燎原星火而雀跃。小小的园子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明枪暗箭,有勾心斗角,有凶狠残暴,有尊卑之分。这大观园是十二个性情各异的女子的宿命旅程。

换个角度想想,假设十二钗都变作须眉男儿,依照书里的性情猜测。

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2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居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最喜欢黛玉葬花这个场景了。这个场景不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自爱自怜喜爱花的一个林黛玉。林黛玉是很爱惜花的,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美与他人有不同的独特见解,她也写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这首葬花吟也是其中最凄美的诗歌之一。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看了很让人心疼,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最后并没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幸福的,他们会彼此记得对方,记住他们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是唯一。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比较有收获的。

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3初读《红楼梦》大约在小学四五年级,当时只为那纯纯的小儿女情怀。

我素来不喜《水浒传》中的粗俗蛮横气息,而我又是个无神论者,对于牛鬼蛇神之流,向来敬而远之,故而对《西游记》一类的传说也无甚好感;至于《三国演义》,我害怕政治家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因此,我似乎只能寄情于闺阁儿女之事。与世无争、与人无害。

再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上初一。到了这个时候,我渐渐发现《红楼梦》中写作的好处:王熙凤初次亮相时的描写,在巴金、茅盾,甚至是金庸笔下,都不难看到这样的模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已成了经典的写作手法!

就在这个时候,我渐渐明白了小说里面很多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例如名字:“原应叹息”是贾家四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琴棋书画”是她们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的名字,也暗衬出她们小姐的特长……如果说,红楼梦是一座精美的宝库,那么,初读时的我仅仅欣赏到了它外观的美丽;再读时,我为从宝库的门缝里窥探到了里面如此众多的宝物而震惊不已,甚至是有些不知所措了。

那么现在呢?已经是“三看”了,我算是又有了些进步。暑假里,我是在“百家讲坛”上听了刘心武先生的讲座,意识到了高鹗的后40回续书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曹雪芹先生的本意,萌生了进一步了解红学家们对后40回的探索……

起初我只是希望知道雪芹先生笔下80回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抱着这样的信念,我开始阅读有关红学研究的书籍。从中我逐渐发现,《红楼梦》已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了,通过《红楼梦》可以了解到清朝当时的礼仪、习俗、饮食、服装筹许多方面的内容。我们甚至可以从《红楼梦》中发现一些关于“康熙朝胤扔太子三立三废”这段世人皆知的历史背后的故事,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诗词歌赋之间找到作者“草蛇灰线,伏于千里之外”的种种用意,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主人公的命运。探索80回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岂非犹如在看侦探小说一般?

“三看”《红楼梦》使我更深地领会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隐含的种种深刻含义,进一步理解到作家在写作时的意图、目的。当然,这“三看”另一大收获就是终于买到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对“脂评”有了新的了解,也便于我进一步的探索。现在的我,尚不能算作一个红学研究者,我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多地了解,尽量多地阅读一下研究者们的心得,多看,多听,多思考。

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4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情绪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理解,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杯具。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感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就应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5《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杯具。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向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杯具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此刻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之后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最后繁华成空的大杯具。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杯具,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杯具。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齐,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样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理解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2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3

于是,我推开了那结着蛛网的宅门,尘封的记忆如洪水般涌来。我沿着曹雪芹的笔迹,探寻一个个萧条的院落。

我看见了红砖绿瓦的怡红院,雕梁画柱已经结满尘埃。怡红公子与姐妹们纠结的爱情萦绕心间,我听见宝玉“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愁”的吟唱,也看到他为晴雯写下《芙蓉女儿诔》,轻吟着“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薄命”的黯然神伤。

我闻到空气中伤心的味道,看到灰白的墙壁上斑驳的竹影,听到凄凉的呜咽声,触到那双似桃儿般的双眼。我看到黛玉紧锁的娥眉,仿佛结了千年的哀怨。我看见她题帕,“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我看见她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看见她最后的焚稿,绝望的泪水,断断续续地说:“宝玉,你好……”难道,这真的是一间“消香馆”?

这又是哪个女儿的屋子,竟这般破落。我环顾人去楼空的房间,闻到一阵幽香,原来这是蘅芜苑。我看见端庄的宝钗,正在费力地褪下手腕上的红麝串。我听见太虚幻境中的仙子唱道:“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我看到她被红烛映得灿若桃花的脸。听她轻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遇到一个装容精致、衣着华丽的妇人,正在呵斥下人,哦,那是王熙凤。我看见她打鲍家的媳妇,冤枉平儿;也看见她戏弄贾瑞时的奸诈,害死尤二姐时的得意。我听见她在芦雪庵联句时说:“一夜北风紧。”我看见贾琏对她“一从二令三人木”,听她“哭向金陵事更哀”。

我看到稻香村里训子的身影,我闻到秋爽斋里海棠花的香气,我听到栊翠庵中敲击木鱼的声音,我触到暖香坞中发黄的卷轴。

我看到黛玉和宝玉合读《西厢记》,我听到宝玉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我闻到宝玉为迎春做的胭脂的味道,我触到探春远嫁时冰凉的泪水。

我为黛玉去世,宝玉出家,宝钗守寡,贾府被抄而落泪,不忍心再看下去。掩了那沉重的宅门,再也不愿回首。天下雪了,大观园的红砖绿瓦都湮没在了皑皑白雪里,这一场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故事都消散了,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

可从此,我的每一根思绪,都与这谜一样的大观园紧紧相连,再也挣脱不开。

学校: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4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红楼梦读后感,请您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题记

遍读红楼,我一直认为那如水的黛玉本不该入京都,进贾府,冰清如她,高傲如她,那金丝笼般的大观园本不适她脾性,性情不顺,又何来欢乐之言?

她不是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他只是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女子。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聪敏如她,又怎能不知众人对她的宠护尊崇大都是看了贾母颜面,又怎能不知自己吃穿用度虽与贾府众位小姐并无差处,甚至高出甚多,但自己终究是客,寄人篱下,又怎能不知贾府终不是林宅,大方之家繁文缛节多之又多,稍有出入,便落人以口舌,授人以柄实。贾府中的人情冷暖凉了黛玉的心,淡了她的性,如一块美玉独卧冰雪,岂能不一触即碎?

黛玉的悲哀在于她是一个有文化、有诗情、有个性,有追求却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一位贵族小姐,封建统治对女子的束缚本就令人咂舌,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太多的太多禁锢了那个时代女子的发展,而贵族更是如此,他们居于社会上层,有着较高的地位,对礼仪规矩也有着更多的要求与讲究,站立坐卧,一颦一笑皆有其规,她不似宝钗,珠圆玉润,人情练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她亦不会如宝钗般因顾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而雪藏自己的才华,反之,她还要将她那堪比潘江,恣肆的才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葬花吟》,《桃花行》……佳作名篇比比皆是。

她亦非妙玉,天生孤僻,她所以遗世独立,只因她有文化,她看到了一些寻常人所看不到的,领会了一些寻常人所不能领会到的社会黑暗,然黛玉生性如兰,高洁傲岸,她最最不屑的便是苟同于世俗,因而她寄情于景“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因而她坚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她也不是惜春,看破红尘,独卧青灯古佛旁,朝夕相处间,不知不觉时便渐而芳心暗许于那个对于她呵护宠爱有加的表兄宝玉,郎情妾意虽未明见于纸面,二人却也心知肚明,皆是纵有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之。

黛玉更不是迎春,隐忍退让,生性懦弱,他与宝玉,一个阆苑仙葩,一个美玉无瑕,本是天作之合,只是到底天意弄人,心事终虚化,众人图着金玉良缘之说棒打鸳鸯,然情比石坚的黛玉却不会委曲求全,于宝玉大婚之日焚稿断痴情,泪尽人亡,含恨而终。一代佳人香消玉损,渐而被众人所淡忘,渐至遗忘,惟有馆外那片湘妃竹林伴风日夜吟哦,妄自嗟叹。可谓是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性格所致,或许黛玉的结局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但我依旧认为黛玉她不该入京都,进贾府。她该是属于那如水的江南的。她该是衣炔飘飘于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她该是于西湖水畔乘姑苏夜凉,看陌上春柳,赏溪间飞花,对江枫渔火,听燕语呢喃;该是于画船听雨看春来江水绿如蓝;她所居的,该是那三分入画七分羽化的江南美景;她所饮的,该是那一半凝魄一半散氲的江淮流水,伴她终老的,该是那白衣若雪风流倜傥共守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江南才子……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研。

红楼梦读后感2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梦。功名利禄尘与土只是梦一场。如水男儿身,如痴女儿梦。从两个癞头和尚巧遇顽石开始,到宝玉看破红尘,决意出家而终。都只能说明,梦醒终了。是了还是结,是结还是了,这是作者留给世人的大问号。在梦境与现实中穿梭,在理想与利欲前挣扎。在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用生命的苦痛熬成一锅药水,用无止休的调味,才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开的如此绚烂夺目。

红墙绿瓦,粉饰了一个世家;高瓴楼阁,威严了一个世家;杨柳晓风,浪漫了一个世家;脂粉朱钗,放荡了一个世家。在我看来,他们昼夜玩乐,聚众赌博不完全是纨绔;在我看来,他们喜爱优伶,日日笙歌不完全是沦丧。他们酗酒成性,贪得无厌不完全是尸虫。那——只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既然时光给了他们一个时代,他们也只有用生命面对这个时代。既然无法改变,无反抗,也就选择了大多数生命行走的方式。沉迷,堕落。当着些已是主导,还有哪里剩下了光和热?面对他们,不论是故事中的他们,还是真实的他们,我能感受到的,只有痛。不论是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还是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不论是义薄云天的大侠,还是小偷小摸的市井混混;不论是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将士,还是见利忘义,杀人如麻的歹徒。都只是一个人,一个可怜人。一种是身体煎熬,精神崩溃;一种是正享受着自以为是的成功,被上帝玩弄于鼓掌之中。也许,也只有曹公能写出这种切肤之痛。像心贴着心,感受互相灵魂的跳动。

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哥哥;有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宝姐姐;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林妹妹。宛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是,既有了她,有何必有她。既有木石姻缘,有何来金玉良缘?你是那倾国倾城貌,我是那多愁多病身;你有灌溉之恩,我并无此水可还。潇潇雨打芭蕉,句句紫鹃啼。一个人的劫数,三个人来还。三生石畔,是谁误了谁?

贾宝玉是可怜的。他遇早了仙人,来错了时代。一个以金榜题名为要务,当官封爵为目标的时代。一个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的时代,跌跌撞撞的跑来了贾宝玉。本不想功名与富贵,放浪呼山水,却被迫埋头苦读,献身科举;本来与林妹妹亲梅竹马,却与宝姐姐“喜结良缘”,也只是敢怒不敢言。一个女儿心,进了男儿身。独自忍受别人的不解,寂寥与落寞是他一生逃不掉的情节。

林黛玉是可怜的。因为她是绛珠仙草。所以才对落花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个如花美眷,在埋葬花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而她来到这里只为一个目的,只为一件事,一个人。她比任何人都要纯粹。神瑛侍者,才是她一直的牵挂。在她越来越少的眼泪中,隐射着她越来越短的生命。在她几近干涸的眼眸里,是痛恨,抑或是欣慰。

薛宝钗是可怜的。她没有大荒山无稽崖下的前世之盟,没有太虚幻境中的甘露之约。她饱读诗书,清新婉约。她向上对父母孝顺,兄妹友爱,向下对丫鬟佣人体贴。恪守妇道,礼义廉耻,是近乎完美的红粉佳人。只因癞头和尚赠金一枚,无故被卷入这场**中。在与宝玉成亲之时,人们只为被骗的宝玉痛哭流涕,忘了谨遵父母之命,明知是冒充她人,也只能硬着头皮,闷不做声的宝钗。将错误错误下去,这是薛宝钗的悲哀,是传统美学的悲哀。她的灭亡,也是一个时代的灭亡。

王熙凤是可怜的。纵然她卖弄才干,贪财敛物。手段毒辣,心肠狠毒。费尽心机,讨得贾母与王夫人欢喜,对下人极尽刻薄之能事。将一家大小事务揽入怀中,自鸣得意。生时风光无限,死时草草了结,枉负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人亡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混惨惨似灯将尽。最终,她也被压在自己的这座大厦中,不能翻身。她死时,我没有一丝痛快,只有愈沉重的心。

花袭人是可怜的。从小为奴为婢,也兢兢业业的走完了奴才的一生。晴雯是可怜的。心比天高,却身为下贱,花容月貌,死于流言。鸳鸯是可怜的。一个弱女子用极为刚强的方式为主子尽忠,用无法挽回的错误表明心迹。赵姨娘是可怜的。命运的安排使她带上了奴才的帽子,而她自己也承认自己身份低下。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她只能活在他人的嘲笑和白眼里,忍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辱骂、斥责、嘲弄。最终也死在别人的玩笑当中。

红楼梦,注定是一首为天下可怜人谱写的缅歌,他们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态度参与其中。他们没有一个让我感到厌恶,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十恶不赦,即使在当时我也怒不可遏。读完之后才发现,笼罩他们的,是整个大清王朝。

红楼梦读后感3《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红楼梦读后感4“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题记《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

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有多达900多个的人物,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望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

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5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有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这是一部宣扬色空观念的小说;凡此种种。然以情论,这些悲剧因子却往往隐匿于近乎无事的生活进程和生命节律中,正如白昼渐入黑夜一般自然又突然。可以说,《红楼梦》描写了钟鸣鼎食人家式微的黄昏,千红万芳女子悲哭的暮春以及遗世恨天通灵者太虚的幻境,皆是迟暮之美。

一、末世好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在《乐游原》中的衷心一叹,流露出诗人在面对迟暮美景时的复杂心境。夕阳“无限好”,“好”至“无限”,形容极致,是对夕阳美景的不胜赞叹。而“只是”一词,笔锋一转,将“无限好”的夕阳引入了“近黄昏”的不久长,不免抱憾。“近黄昏”,预示着一切辉煌绚烂即将归于茫茫夜色,还有深深的不舍与留恋。面对如此景象,人们常常有着多重感受:陶醉在夕阳胜景中的人们凭着日常经验预见到好景不长的势态,常怀着不舍与不安的复杂情愫;而由黄昏渐进黑夜后,目睹夕阳壮美的人们必然长久沉浸在对逝去的辉煌美好的回忆和追思中,在巨大的心理反差中怅然若失;经历了夕阳西下的过程,人们从盛衰一瞬间的惊悸美感引发出对世事遭际的触发与感慨和宇宙玄机的幻妙不测。迟暮之美正是时间不可逆返的流逝在人们心中瞬间划下的痕迹,人们的感受往往来源于对即将逝去的预感与挣扎以及对已经逝去的想象与回忆。

《红楼梦》中描写了钟鸣鼎食人家式微的黄昏,揭示的正是末世人事的“好”与“了”。《红楼梦》首回中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开宗明义,道出的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切意,由兴衰荣枯、生死悲欢的人幻揭示“好了”的真意。然而,就美学意义来说,最为可贵处恰在于对“黄昏”之美的细致把握。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已点出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现状以及“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败趋势,可见确实是到了末世,如日暮将晚的黄昏晚景。即便是“元妃省亲”这样的盛事也只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宛如天边最后一抹残红。作者的笔触竟如精准的摄像镜头记录下夕阳西下的渐次过程,放大捕捉每一处微妙的细节。身处末世的人们或无知无觉,或有隐约的预感,在业已注定的败亡趋势中照常生活起居,甚至在末日即将来临之际努力做着无力的挣扎。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兴利除弊之探春,皆无力挽回贾府颓败的局面,因为末世的灭亡正如西坠的夕阳,大势所趋,非人力能够挽回。这使《红楼梦》全书弥漫着浓烈的悲剧气息。

若要理解“好”与“了”这一对相悖的情境也是一组同质异构体,需要亲睹或身历“好”与“了”的状态及“好”至于“了”的过程。李商隐之所以在《乐游原》中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正是因为夕阳迟暮这一特殊景观能够使观者在短暂的时光中亲睹灿烂辉煌湮灭于黑夜沉寂的“好了”,且日复一日地循环上演。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在时间跨度上往往要经历几代人,而个人的生老病死对于每个人自己而言也常常是仓促不及回味。《红楼梦》中安排了超越了“好”与“了”的时间界限的“石头”亲历亲睹了末世的“好”与“了”,既见证了贾府的黄昏,也从多少逝去的年轻生命中感受到生死悲欢的“好了”。也正是曹雪芹特殊的身世际遇和丰富波折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得以在亲历亲睹了世事人情的末世黄昏后参悟了“好”与“了”的对立统一,将夕阳迟暮带给人的心灵感受放大、加深、贴近了。

二、花落人亡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如是写道。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与情感。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正是暮春时光,光阴流转,又一个春天即将过去,任是繁花似锦、莺歌燕舞也将随季节的变化而无情地流逝,成为美丽的回忆。而那故人恰是“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往日名人,与其相逢必将勾引出那些繁华盛世的故事。“我”与“君”面面相觑,各自从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老了,败了,湮没无闻。“落花”与“沦亡之人”联结的纽带正是“暮春”。“暮春”是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正是草长花败之际。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年华流转,正是由景生情,于自然景物触发的生命感受。

“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喻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批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一座大观园是群芳荟萃之所,第六十三回中描写贾宝玉与黛玉、宝钗、探春等人占花名行令,将几位重要的女子与花相配,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保鲜,恰如妙龄女子红颜易老,年华易逝。“花落人亡”不仅是指金钏、晴雯、黛玉等青春少女的早夭,也泛指了一切女子的必然命运。贾宝玉最爱青春少女,厌烦那些老妪婆子,有珍珠与死鱼眼一比。然而,所有的老妪婆子皆是从青春少女而来,“男女大事,不可不行”,实在是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由此而来,“花落人亡”的暮春之情正是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对这一现象的感伤体现的是人类生命与时间无法抗衡的无助感。纵是再美丽灵巧的女儿也无法逃脱死亡与衰老的自然规律,其命运“原应叹息”。

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就成为了“悼红”的一大重要仪式。“葬花”这一“人笑痴”的奇异之举,却是黛玉与宝玉在暮春时节的心灵默契。前生的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了绛珠仙草,使其延续生命;而在人世,芙蓉女儿林黛玉将以血泪性命偿还宝玉的恩惠。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的林黛玉对于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阕《葬花吟》诉尽伤春惜红之情。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夭亡的自己。为着“还泪”而来的林黛玉要“将一生的眼泪偿还”,先验地预知了“花落人亡”的结局,可以说从开始便是“向死而生”。前生为“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对于暮春花落也是满怀惋惜、哀痛的。在贾府中,贾宝玉却常常因为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引来花落人亡的惨祸,往往因“爱红”而导致“悼红”。同为葬花,林黛玉是由落花预感了自我的毁灭,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无能为力而懊丧、痛惜。黛玉为毁灭而生,宝玉则为亲睹毁灭而生。这便是由“暮春”引发的生命的幻灭感与虚无感。

三、大观太虚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桃花扇》中老艺人苏昆生重游故地,发出感慨。“眼见”正是旁观者、目击者讲述见证之事物的口吻,正所谓“眼见为实”,是在表白自己看得真切。“起高楼”,从无到有;“楼塌了”,从有到无。“眼见”了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便是所谓“因空见色……自色悟空”。“无”与“空”是人们无法“眼见”的,只能通过可见可观的“有”和“色”来感悟,但是迟暮之景同时带给人们的是对“有”的根本怀疑,即对“眼见为实”的怀疑。夕阳的“无限好”紧接着茫茫夜色,春花的明媚鲜艳必将化为暮春的片片落英,使得人们在眼见“夕阳”与“春花”时立即联想到它们的“无”,产生对“眼见”万物存在的真假、虚实、有无的不确定感,既而由物及人,对自身的存在也产生了怀疑。从“迟暮”之“观”中产生出由“有”见“无”的感悟,上升到存在之虚无的哲学境界。

转贴于

在《红楼梦》里,真假、虚实、色空、存在与虚无的对应是“大观园”和“太虚幻境”的映射。“大观园”在小说《红楼梦》中是为贾妃元春省亲修的别墅。“大观”的得名源于元春游览后作诗形容:“……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而“太虚幻境”则为警幻仙子所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仙境。“太虚幻境”之意即谓世间万物(包括人)皆由太虚之处幻化而来。“大观”一词引申意为宏远之观察、全貌的观察或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的美好繁多;或谓规模宏大,内容齐备。“太虚”谓空寂玄奥之境。“大观”可以看做“眼见”之“色”的极限,它的虚无幻灭象征了对万物存在真实的怀疑。小说中以高超的纪实手法记述了大观园中的景物生动、人物鲜活,其用意正在于说明“眼见”之“大观”愈真愈好,及至其末世毁灭,存在的真实愈发可疑。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 《红楼梦》;《新红楼梦》;改编

梦回红楼,五味杂陈齐全

两个世纪以前,作家曹雪芹,经历了由“锦衣纨绔,饫甘餍美”到“茅橼蓬牖 ,瓦灶绳床”的生活,在贫病交加的境况下,离开了当时那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社会。他的一生仅有四十几个年头,却用了其中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来为我们留下一部没有完成的伟大的作品——《红楼梦》。

(一)爱情悲剧,经典再现

《红楼梦》描写了中国封建末世人生一幕大悲剧,而爱情的悲剧又是其中的重场戏,特别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堪称经典,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千百万读者心中涌起波澜。

贾宝玉是一个“聪俊灵秀之气”“在万万人之上”的,连“槁形灰心”的槛外人妙玉都为之动心的美少年。林黛玉则是一个有着“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态度风流的美貌女子,并且有着极高的智慧和纯净的心灵。贾宝玉、林黛玉是天生一对,理应结合。可《红楼梦》展现的却是爱情的悲剧以及这两个从外表到心灵都极其美好的人物的毁灭。

曹雪芹不仅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生不能同床,死不能同穴”的悲剧,而且用他犀利的笔触,形象地揭示了这个悲剧的缘由。贾宝玉几次将封建婚姻象征的“宝玉”摔在地上,可那块“宝玉”不仅砸不碎,还在众人的防护下,重新像枷锁一样挂在他的脖子上。林黛玉的思想虽然越出了封建“淑女”的范围,行动上却没有,最终屈服于旧的封建道德礼教。贾宝玉、林黛玉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都不能也没有坚强有力地维护自己的爱情。宝黛爱情的毁灭有外因,也有内因。封建家长制在“金玉良缘”的谎言下,对宝黛爱情进行了扼杀,是外因;贾宝玉、林黛玉自己的不能坚决彻底,则是内因。这种外因、内因都通过曹雪芹的形象的描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二)艺术品格

《红楼梦》在艺术上有着重大成就,首先表现在善于刻画人物,而且是成群地塑造出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很多女人,而着力最多的又是那些年龄比较相近、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比较相近的女人们。曹雪芹不仅能将她们各自的性格表现得分明,且看上去比较相似的性格,也都能把她们之间的差异镂刻出来。譬如鸳鸯的烈性与尤三姐的烈性不同。曹雪芹对于像林黛玉那样具有文化修养的女性固然赞美;然而那些被压迫、被剥削的丫鬟婢女,在他的笔下也显得优美动人。曹雪芹就是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通过对这些青年女子被摧残、被毁灭的各种不同过程的描绘,从多方面批判了封建社会。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还突出地表现在全书的结构和布局上。曹雪芹在书中虽然描写了众多人物和纷繁的生活场面,但人物的交替、情节的变换、故事的运行,就像一道波浪相接、层层起伏的流水,只见奔流而不见它有停滞、中断之处。《红楼梦》中,许多故事和情节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组成部分而互相交错、此起彼伏地存在着。同时,这些情节和人物,又在继续不断地扩展、丰富并向一个总的方向运行,直到完成一部浑然一体的《红楼梦》。

“冷眼”看《新红楼梦》

从电视剧大规模拍摄小说名著开始,改编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改编原著不能离小说太远,也不能太时尚化,而要明白电视对文学的解读应当把握“方向”和“力度”。对《红楼梦》而言,爱情悲剧是基调,还要表达得凄苦悲凉,并突出人性的内涵、女性的蕴涵。坚持这些就是方向,描绘这些就是力度。

笔者认为《新红楼梦》并没有抓住原著的基本精神内涵,只是一味地拥有了华丽的画面、独到的影像表现、精湛的后期技术制作,而这一切只是徒有其表,并没有完美地将丰富深邃的文学形象转换成电视荧屏形象。

(一)画面精致,沉醉其中

《新红楼梦》片头做得颇具古典美:云雾缭绕中,层层山水、朱墙绿瓦的贾府如一幅水墨画缓缓展开,一簇桃花瓣纷飞过,“红楼梦”三个字跃然而上,十足李少红式的精致影像风格,也带出几分梦般的缥缈仙气。它带给笔者的是一场唯美诗意的视觉盛宴:画面细腻、色彩饱满、场景华丽,剧中把原著浓墨重彩描绘的女娲补天、太虚幻境等场景一一展现时,极大地满足了笔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弥补了自身想象的空白。

美轮美奂的画面是该片唯美诗意的最直观体现,片中影调从明亮到昏暗,色彩从鲜艳到晦暗,光线从柔和到阴霾,以及色调的转变。画面包罗万象,任你去想象。宝钗戏彩蝶这出戏,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她独一人手持美扇亦步亦趋地扑蝶,美不胜收。导演运用了全镜头更是显现出宝钗的温婉可爱。

影片画面所营造的气氛是成功的,无论是元妃回大观园省亲时的太平气象,或是栊翠庵的明净格调,或是黛玉魂归西天时的凄惨悲怆,或是宁府被抄时的悲天悯地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元妃省亲之片段,是何等高雅华丽。建筑气势之恢弘,场景布置之和谐,风景之秀丽,以及道具选择也是别具匠心。满目的红色方显喜气、富丽,一时满足了笔者的好奇心,好不快哉。

众姊妹雪中吟诗片段,只见白雪皑皑,一片银装素裹,独栊翠庵中的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精神,别有一番情趣。

黛玉归西这一片段,导演运用了蒙太奇,将毫无生气、烟雾缭绕的黛玉室内画面和欢天喜地、新鲜别致的迎亲场面交叉剪接在一起,将黛玉和宝玉他日相处的场景和黛玉奄奄一息的画面剪接在一起,更加突出了林黛玉“得爱则生,失爱则死”的一片痴心。

宁府被抄这一片段,大雪纷飞,冷风瑟瑟,鸿云压空,一片凝重之色。忽剌剌如大厦将倾,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二)镜头语言,虚实相生

用镜头语言抓细节是刻画人物的一重要手段。导演对多愁善感的黛玉刻画则是通过她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一举手一投足等诸多细节。第二集中有一幕宝黛桌边嬉闹的戏。宝玉故意逗弄黛玉,黛玉本身心已被那个宝姑娘搅得乱哄哄,却又遭他这般嘲弄,便恼了,嗔怒甩袖而去,留他一人可怜巴巴又不解缘由,两人间亲昵又懵懂的气场自然散发,诸多的细节都把林黛玉的爱、妒、羞、喜等复杂内心波动呈现得简约而精准。还有宝黛二人在床上讲耗子精故事这出戏,宝玉拎起黛玉衣袖闻闻她体香时,黛玉的娇羞,有几分情窦初开,懵懵懂懂之感。王熙凤对不同人所流露出的神情态度很多都是通过镜头对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细节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她第一次见刘姥姥时,那一副养尊处优的样子,从她的眼神里就可以看出她对这个乡下婆子的敷衍和蔑视;而王熙凤初见黛玉时,导演主要抓住了她的笑,未见其人先闻其笑,未语先笑,这一镜头则把王熙凤的世故、精明和圆滑展现得淋漓尽致。

“黛玉葬花”是本剧最抒情的场景,导演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表现出一组组意蕴悠长的画面。镜头不动声色地跟着娇弱的黛玉,她独自荷锄掘坑,把早已收拾出来的残花撒落坑内,扫土掩埋。镜头中的黛玉着一身素缟,神情忧郁,一曲《黛玉葬花》伴着这个孤苦清高、内心聪慧敏感的少女葬花的举动形成了一种哀怨的诗意氛围。风起,吹落片片花瓣,落花有意,溪水无情,一个特写,娇嫩的落花被土轻掩,镜头上摇,再一个特写,同样娇嫩的黛玉脸庞,腮上已挂满泪珠。在这个场景中,人物和唯美的环境高度协调,人物内心激烈的情感与人物看似平和从容的行为之间构成了张力。大约可以从中体会到那种简约、淡雅、无奈、伤感的人物内心情绪。

(三)乱点名册,集体错乱

《新红楼梦》只是一具徒有其表的“躯体”,没有动人的灵魂。造成这种效果的最大“败笔”首先是李少红导演在演员选择上“乱点名册”。致使那些百年来在人们心中徜徉的人物,在这个版本里呈现出一种名号与个体根本对不上的“集体错乱”,像是来了一众“ 假冒”者,让人们倍感荒谬。

例如王熙凤,凤姐在一般人眼中是个反面形象,这不足为奇。奇怪的是《新红楼梦》中给笔者的感受也是这样,里面的王熙凤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泼皮破落户”,“丹唇未启笑先闻”,每次都要这么来笑几下,不分场合不分情况的笑,只能说是导演和演员的无知。王熙凤是泼辣,但是辣得高贵,她心机重重,但是很多时候她是个可爱的小女人,她大字不识几个,但是那次冬夜联诗是她起的头,她的那句“一夜北风紧”大俗之中却是个大雅之句。她是第一个在众人面前撮合宝玉和黛玉的人,她对探春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敬佩有加。换做是今天,她应该就是所谓新时代妇女的楷模: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斗得过“小三”,骂得过流氓。曹雪芹对她的喜爱是透在字里行间的。

(四)人物刻画苍白无力,原著意蕴陨灭

原著中第1、5、27、78等四回便是《红楼梦》的精神升华和灵魂点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把握了这四回的思想艺术要领,谁便是当今无愧的影视大师和艺术王者。

原著第一回是全篇的总揽,包括作品立意、写作手法和故事渊源等,容量非常大。当然,电视不可能全部照搬,只能选其重点。

第一回,曹雪芹给了读者太多的悬念和隐喻。女娲补天的三万六千五百块巨石就像卡夫卡的雪中城堡,给人很多的想象和人生困惑。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便是叙说一百年的时光河流。它既象征着曹氏家族的百年兴衰,也暗示着大清帝国百年盛极而衰的历史拐点。原著中那众神补天的壮举,明显就是对封建士大夫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强烈讽刺。而落在青埂峰下的那块废石自叹自艾,偏要去“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立业”的明贬实褒的描写,则是曹雪芹拒绝补天、独享人性温情的具有现代精神的深刻人文情。可以说,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赋予了贾宝玉悖逆封建传统、向往人间情爱的人文关照。

可惜,导演对原著这一精髓,毫无感觉,用区区几个画面一带而过,无情地砍杀了《红楼梦》最有价值的思想灵魂。

[参考文献]

[1] 郭豫适.红楼梦研究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蒋和森.红楼梦概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刘世德,邓绍基.红楼梦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 吕启祥.红楼梦开卷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5] 刘梦溪.红楼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6] 黄会林.中国电视剧名篇读解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祝秉权.百位红楼[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7.

[8] 金宏宇,原小平.忠实原著下的名著改编[A].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C].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