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歌曲又唱浏阳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歌曲又唱浏阳河范文1
关键词:民族音乐 兴趣 定式思维 体验 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85-01
当问起学生音乐课堂希望学到什么,大部分的学生都会给予肯定的回答——流行歌曲。笔者任教于一所农村学校,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较差,小学的音乐课基本上都由繁重的语文数学课代替。学校专业的老师较为缺乏,学生对音乐课的印象都是较为传统的的模式。所以谈起音乐课不要说民族音乐即便是课本上的学生都提不起兴趣。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笔者认为很多学生不了解民族音乐所以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不高,笔者针对此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将民族音乐带进课堂。
1 从学生熟悉的入手
新的课本上如果让学生选择最想学的内容,学生大部分都会选择一些较为熟悉的。笔者认为民族音乐之所以会在本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足迹,必定有着它的过人之处,笔者觉得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课堂环节也是颇为重要。开学初笔者让学生在课本内容中选择最想学的三首歌曲或某个单元,“泥土的歌”是完全没有学生会选择的,所以在准备上这些内容时,笔者都忐忑许久。但事实告诉笔者只要有正确引导,学生是能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这些民族瑰宝的。例,在教授“泥土的歌”时笔者将贴近本地学生生活的客家山歌带进课堂,起初许多老师都觉得不好,怕学生不接受,还给笔者建议换个流行版本的。想不到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根本没机会接触到这些,家人虽然讲客家话但除了老一辈会偶尔唱唱,平时确实很难听到。当时学生看到客家山歌《落水天》的谱子立马反应过来这歌得用客家话,感觉有一定的成就感产生,便兴奋不已,纷纷在用客家话念着歌词。整节课下来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听一些班主任反应学生甚至在课间还把歌拿出来唱唱。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熟悉的问题特别有自信,在课堂中首先引入地方特色的音乐,可以使其注意力集中对深入了解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深入了解后对自己作为客家人感到自豪。从而慢慢改变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态度。
2 走出定式,让流行与民族相融合
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同样的节奏并与生活贴近,但对于民族音乐的印象,学生大多都是停留在表面的感觉当中,对于唱法和曲调风格都只是片面的了解,要想把民族音乐带进课堂就得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民族音乐给学生的印象大多朴实、贴近过去的生活,学生早已先入为主。要改变这样的状态笔者认为在教授民族音乐相关的课堂时不妨将一些相关的流行音乐也带入。改变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才能走出定式思维带来的弊端。湘教版八年级教材中《又唱浏阳河》欣赏课,对于湖南人民来说《浏阳河》确实熟悉不过,但对于一群地道的90后甚至00后的广东中学生,这跟天文数字没两样,更谈不上“又”。笔者在备课时找到了流行歌手周笔畅的《浏阳河2008》做为课堂的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注意引用《浏阳河》的几句,便将课堂引回“浏阳河”的变迁中。当在《又唱浏阳河》中听到经典的几句时学生便很快反应过来,再结合历史的原因学生便明白为何这首歌是千家万户都唱过的名曲。
3 参与音乐课堂体验
民族音乐尤其是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大多的节奏感较强或者充满了再创作的空间,笔者认为不妨让学生参与其中。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听一两遍就走神的,可以让学生简单唱唱部分特别重要的句子然后再听全曲。这样最起码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这首歌曲的旋律。至于部分特点明显的,让学生参与创设节奏或者创编歌词比比赛也是很好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既不会呆板,也能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泥土的歌”的《放马山歌》是一首云南的民歌,为了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学习产生兴趣,笔者在课前首先将歌曲中部分吆喝的小节选出来给学生做了个情境创设游戏,课堂气氛活跃。演唱全曲后笔者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一些节奏来丰富歌曲,让学生分小组比赛。不少学生利用上手中的笔还有水杯创编一些马蹄声、风声等等。
4 了解歌曲中的历史背景
把民族音乐带进课堂,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审美观,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本民族所特有的气质和神韵。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开篇便是“举杯祝福”,《歌唱祖国》被誉为第二国歌,学生大多也非常熟悉,但这都是局限于旋律,学生还是没办法体会到真正的含义,笔者在课堂中增加了部分历史资料(文字、视频、图片)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中国人从被侵略、残害的过去走出来是多么不容易,当学生再次听到这首歌曲时感受便是完全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学生笔者不需过多强调力度、情绪,学生的真情实感是能从歌声中感受到的。民族音乐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新课标中提要到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课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历史文化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内涵,达到潜移默化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更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民族音乐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是挺立在世界民族音乐丛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为此骄傲。民族音乐早就进入教材但却很难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看待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认识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让中国民族音乐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歌曲又唱浏阳河范文2
当前,无论是在高师的民族音乐课,还是中小学的音乐课堂,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有生疏感,缺乏兴趣和感情,甚至觉得民族音乐离他们生活的时代很遥远。诚如某一线老师所感言:“在学生学习初期就给他们听很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音乐,但这时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正确观念尚未建立,那种来自土地上质朴、充满激情和生命体验的声音,因为不符合学生过去的审美习惯,所以非但没有吸引他们,反而引起了在感知上的误会和反感,导致学习热情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族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①
任何课程的学习,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学生从不了解民族音乐到了解,进而热爱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恐怕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收效。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流行音乐的兴趣大于民族音乐,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而无法靠生硬干预、呼吁可以扭转的现象。笔者认为,在面向非专业院校的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中,与其坚持那种效果甚微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如让我们直面该现象,并策略地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积极巧妙地进行相关的引导。而考虑从流行音乐入手,由流行音乐中存有、运用的中国民族音乐切入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经过笔者近年的思考与探索,认为这一思路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具有操作性,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些许的成效。特此成文以飨读者,以期得到更多的批评与建议。
一、理论基础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文化都是特定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形成,任何民族的文化必然体现其独特固有的民族性。民族化是一切艺术形式的亮点与支点、生命与灵魂。任何音乐必然都是归属于某个民族而首先具有民族性。
流行音乐虽然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国际性与时尚性,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话,民族化仍然应该是流行音乐的“根”。在世界范围的流行音乐中本文由收集整理,也都体现了这个原则。如布鲁斯、爵士乐中体现的是美国黑人民间音乐的元素,探戈、伦巴等音乐中表现的则是拉丁风情,均足可见流行音乐的民族属性。
而回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从文化精神、音乐本体形态,还是歌词表现母题等方面,中国流行音乐都始终在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长河里行进,以体现其民族化的本质特征。
自20世纪20—40年代上海滩孤岛时期起,以黎锦晖、黎锦光、陈歌辛、周璇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流行音乐的先行者,就为中国流行音乐奠定了早期民族化的基本模式,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相结合”的模式。同一时期,贺绿汀采用苏南民歌小调编曲的《天涯歌女》和《四季歌》成为至今还在传唱的流行经典。而类似《凤阳花鼓》、《卖杂货》、《送大哥》、《新对花》等民歌的翻唱也成为歌手周璇的保留曲目。20世纪40年代后,流行音乐的中心转移到港台,这一模式仍得以稳定的延续。
80年代后,大陆流行音乐得以复苏,也是立足民族化的主线发展。如出现了一批以《敦煌梦》、《涛声依旧》、《白云深处》为代表的由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流行歌曲,以及如《大中国》、《九妹》《中华民谣》、《九九女儿红》、《纤夫的爱》、《小芳》等由民歌素材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城市民谣”,一时唱遍大江南北。
从流行音乐中所体现出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地域性风格(即音乐文化支脉)来看,流行歌坛还曾涌现了如《信天游》、《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一大批“西北风”歌曲,以及以《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再也不能这样活》为代表的“东北风”作品,还有《风含情水含笑》、《茶山情歌》、《情哥哥去南方》等“东南风”歌曲。
以至新世纪,周杰伦的《东风破》、《台》、《青花瓷》,林俊杰的《曹操》,吴克群的《将军令》,s.h.e的《中国话》,王力宏的《龙的传人》等歌曲,则在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同时刮起了“中国风”。
纵观中国流行歌坛,所谓无论是“东西南北风”,但从总体的音乐风格来看,都还是“中国风”、“民族风”!一股又一股的潮流为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民族化掀起了新的,中国的流行音乐也正是靠着对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养分的汲取,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二、操作举措
正是基于中国流行音乐始终是在民族音乐的长河中孕育形成,而使得两者之间具有天生的双向互融性。中国流行音乐是以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精神、审美情感为出发点,挖掘和利用本民族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采用和借鉴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手法而进行其民族化实践。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当代也无不是借助着“流行这一快速通道”得以更为广泛而迅速的传播。两者在“流行音乐的民族化”与“民族音乐的流行化”中互促互进。
首先,在这种思路下,我们在相关民族音乐的教材建设中有所体现。如在由王耀华主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中国民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中,在每一章,即各音乐地域文化支脉为章节的复习思考题中,还另设了一个“设计鉴赏、实践活动环节”,
增加了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当代创作音乐中对每个地域民族音乐元素运用情况的介绍。另在笔者主编的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民族音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中,也在每一章中都单设了一节“××地域风格的创作音乐”,更多地涉及了流行音乐,并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赏析曲目及乐谱,架构了民族音乐与当代流行音乐之间的通道。
其次,在民族音乐的具体教学中的诸多环节,也试图通过以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运用入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民歌时,即可通过流行歌曲中对民歌音调的借鉴来切入民歌教学。如讲授江苏民歌《茉莉花》时,还让学生听赏由阎肃作词、孟庆云作曲的《亲亲茉莉花》,宋祖英演唱的《送给妈妈的茉莉花》,以及台湾歌手黄思婷演唱的《怀想茉莉花》和梁静茹的同名歌曲《茉莉花》(姚若龙词、李正帆曲)等。介绍民歌《孟姜女》时,可以听赏谷建芬由该民歌加花编创的《妈妈的吻》,何训田根据《孟姜女》曲调重新填词编曲的流行佛乐《春歌》,还有陈小奇词曲的《九九女儿红》以及贺绿汀编曲的《四季歌》,也都是“孟姜女调”的流行化形式表现。
讲到河北《小白菜》时,则可同时听赏那英演唱的《山不转水转》、台湾歌手苏芮的《酒干倘卖无》、白雪的《千古绝唱》等由《小白菜》音调发展而来的歌曲。而由三宝作曲的《断翅的蝴蝶》则是中国《小白菜》与美国布鲁斯相融合的有趣例证了。
在与《浏阳河》相关的创作歌曲中,宋祖英演唱的《又唱浏阳河》与周笔畅演唱的《浏阳河2008》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由几代歌唱家、歌手以不同方式及风格对《浏阳河》进行的不同演绎,体现的也正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其他,在讲到西北民歌时,可赏析《黄土高坡》、《少年壮志不言愁》、《月亮走、我也走》等西北风歌曲;论及东北民间音乐,还可以在《大中国》中听到东北大秧歌的曲牌,《常回家看看》中感受东北二人转的影子,《九九女儿红》中听到东北《摇篮曲》的曲调,邓丽君的《甜蜜蜜》则是由东北民歌《月牙五更》引发衍生而来……
至于类似《前门情思大腕茶》、《说唱脸谱》、《北京的桥》等戏曲说唱艺术流行化的新生产物“戏歌”,则早就进入到中小学音乐教材之中了,此不赘述。还有一些以戏曲元素创作的流行歌曲,如与京剧相关的有《中国功夫》、《霸王别姬》、《苏三说》、《北京一夜》、《盖世英雄》、《刀马旦》等;还有源自昆曲《牡丹亭》的王力宏的《在梅边》,穿插有黄梅戏《天仙配·满工对唱》的花儿乐队的《鹊桥会》,徐佳莹《身骑白马》的音调则完全来自台湾歌仔戏……
可见,在浩瀚丰富的中国民族音乐中,无论是“孟姜女调”咏唱的《十二月花名》,还是《小白菜》中述不完的那人间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以及由它们的音调创作的当代流行歌曲,我们都可见、可品这些民歌小调的同宗变体乃至现代流行变体之间既相同而又有异的诸多奥妙,也可见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这些曲目的同时,还有必要对这些相关流行音乐或流行音乐外观形式的民族音乐,进行以民族、地
域以及乐种为类别的全面的音乐形态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认知。
三、实践成效
通过相关的教材建设,提供了对中国民族音乐在当代可持续发展状况观照的模本。此外,笔者还通过在人音社、上音社合作举办的中国民族音乐教材推广培训会议,以及在福建师大、安徽师大音乐学院等院校举办的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国培计划”中,多次举办了《民族音乐离我们有多远?——谈中国民族音乐在当代流行音乐中运用》为题的讲座,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在交流中,也听到了很多来自于一线教师的评价与回应。
如在安徽师范大学“国培计划”网络交流平台上,有老师写道:“现在的学生很少传唱民歌,尤其课本中出现的经典老歌,他们认为那些歌太老,太土,没有流行歌曲时尚。时间久了,学生厌倦了,音乐课堂失去了魅力,教师也失去了激情,开始迷茫了,甚至开始不想上课……施咏教授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民族音乐一直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而且被许多作曲家们悄无声息地传播,在国内外流传。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要尽力把民歌的魅力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爱上民歌。”②
合肥市长丰县左店中心校的胡沁老师说:“现在的中小学生喜欢唱歌、喜欢听流行歌曲,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确,这是我们在课堂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其实这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但我作为音乐教师又应该怎样做?却没有仔细地思考过,只会用‘死’的方法把课本上的歌曲教给学生,忽略了对他们兴趣的培养。”
经过“国培”的交流后,胡老师发现:“原来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告诉孩子们,他们平时所喜欢听的一些流行歌曲其实都源于我们各地区的民歌。如高枫所演唱的《大中国》前奏其实就是引用的民歌《东方红》……就连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很喜欢看的搞笑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主题音乐应用的也是东北民歌《妈妈娘你好糊涂》……我想如果教师这样去告诉学生,他们喜欢听、喜欢唱的流行歌曲都来源于民歌,这样就不会扼杀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我们不能仅仅是教课本上的歌曲让学生会唱,而是尽可能地从情感方面激发学生想要学习音乐的兴趣,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达到的目标。”③
的确,通过对民族音乐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及“国培计划”所取得的些许成效,笔者认为“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流行歌曲、或具有流行音乐外观形式的民族音乐的介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到民族音乐其实无所不在,离我们并不遥远。这种由外围导入,渐进趋近的方式,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事半功倍之效,逐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④
结 语
歌曲又唱浏阳河范文3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对歌曲的艺术处理,需要我们二度创作者在表达中要很好地做到与原创保持高度一致,甚至做得更好,那就需要我们把对音乐基本特点的理解更好地融入到作品里,加上二度创作者本人的文学修养和音乐素养,那么,一个作品的完整表达就会栩栩如生了。
一、音高(抑扬)
音高是指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次数来决定的,振动次数越多音就越高,反之音就越低。音高不仅是单纯的旋律线的起伏,同时也是内在情感的起伏。在声音上的表现和声音的抑扬起伏都离不开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时而轻却有力,时而响而有力,时而轻而无力。例如在歌曲《绒花》中结尾处“啊”
那两句旋律,需要在演唱过程中时轻时重,柔和的、连贯的表达出一种惆怅、向往的情绪、需要气息较好的控制并不断给予。
二、音值(徐疾)
音值通俗的理解就是速度问题,即音的长短。文学中的徐疾其实也是一种速度的调节,但不是简单的快与慢,是一种内心感觉的松紧变化。这种内心感觉会直接反应在音乐作品的节拍、节奏上。当我们在演唱歌曲时确定了歌曲的基本速度后,对整个作品的速度有个全局考虑,需要针对个别地方进行处理,对作品每个乐句之间的徐疾、张弛变化、对比有一个总的控制。《乐府传声》中说“曲之徐疾,亦在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势之徐疾;摩情远景宜缓,辩驳趋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然徐必有节,神气一贯,疾也有度,字句分明。倘徐而散漫无收,疾而糊涂一片,皆大谬也”。
例如歌曲《嘎俄丽泰》,歌词“野火样的心情来找你”中,
“野火样的”这四个字在演唱中就要演唱者在情绪上稍微渐快些,在“心情”这两个字上,重音落在“情”字上,并且延长时值,由强到弱,把内心急切想找到心爱的人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音强(刚柔)
在一首歌曲里面,不可能整首曲子同一个力度,为了表达作品的音乐形象,一定会有轻重缓急,出现在作品的不同位置。音强就是音的强弱,振幅越大音就越强,振幅越小音就越弱。
从声乐作品的体裁来看,有抒情歌曲、颂歌、进行曲、摇篮曲、小夜曲等等,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对不同体裁的歌曲所用的力度、强度是不一样的。但所有的力度、强度都是相对的,有的歌曲需要表现得刚强急促些,而有的则需要柔和缓慢些。总的来说雄壮有力或情绪激烈的歌曲要以刚为主,含蓄、抒情的歌曲要以柔为主,在一首歌曲里面,刚、柔不是绝对的,而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
四、音色(明暗)
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既是色彩那就有冷暖、明暗之感觉,亦有硬、软、实、薄、沉、飘、浮和厚等之分。人的音色从生理结构上讲是每个人各具特色,而从声乐演唱上理解的音色变化,从声乐技巧方面说是由于气息的运用、共鸣管道的长短粗细变化及共鸣的不同运用和调节而造成的,气息的支持点低,气息流动的距离拉长,共鸣管道加长变粗,声音位置靠后,音色浓厚,则色彩较暗;气息的支持点略靠上,共鸣管道缩短变细,声音位置靠前,音色单薄,则色彩明亮。
音色不同的演唱者在选择作品上要慎重,选择适合自己音色的作品,是演出成功的一半。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就需要选择不同的音色来完成。
例如在演唱歌曲《长江之歌》、《共和国之恋》等这类歌曲时就要用坚定有力、饱满的、浓厚却又明亮的音色来完成,而如歌曲《又唱浏阳河》、《芦花》等作品就需要用清晰脆亮、干净甜美的音色来完成。
五、顿挫
歌曲又唱浏阳河范文4
【关键词】民族音乐 小技巧
民族音乐是音乐教材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的音乐教育中却受了流行音乐的影响与撞击,校园里传唱着流行歌曲,课堂上对传统的民歌无精打采,毫无兴趣。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如何活跃民族音乐课堂,我谈以下几点:
1.对比式聆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对于变化着的流行音乐很感兴趣,对新的音乐形式、音乐价值、音乐审美有很强的倾向性,甚至涌现出追星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切入点。首先可以和学生一起学唱,聆听流行音乐,对于好的音乐我们还要给予肯定,这样便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加大了学生对音乐课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讲述民族音乐是讲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直接生动的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语言,思想感情。我国幅源辽阔,不同民族、地域、都有着不同的蕴味,它不如流行歌曲表现的直白,需要认真品味,领悟。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可以选择被现代城市广为流传的一首流行歌曲《暗香》,与陕北民歌《兰花花》并将这两首歌曲作个简单的比较,通过聆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暗香》是一首极具流行特质的流行歌曲,旋律通俗,容易上口,倾诉性及强,风格迥异,但没有地方色彩;而《兰花花》则有明显的浓郁的地方气息的传统民歌,旋律跳度较大,优美开阔,随歌词变化曲调也有所改变,形成分节歌形式,纯属自娱自乐,抒发内心情感。分析后,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流行歌曲为什么广为流传,结论是流行歌曲是有朝气的年轻人做它的听众,再加上唱片公司的大力宣传,它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和技术性,但究竟能否流芳百世,也要靠时间和诸多因素的检验,而我们的民族音乐却只是靠口传心授,然而它接受了时代的考验,是因为它凝聚着民族的精神、意志有着较深的内涵。流行音乐无论多现代,它依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目前有很多的流行音乐在创作中与民族音乐结合,并得到很好的效果,如歌曲《纤夫的爱》《又唱浏阳河》等。
通过以上对比式聆听,引导学生在浅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教育,改变偏重唱流行歌曲的倾向。
2.多媒体视听技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
在欣赏课中,避免教材中单一的曲目,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同一主题音乐作品有机结合。如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可以与现代流行歌曲《茉莉花》及萨克斯曲《茉莉花》集中欣赏使学生感到同是赞美喜爱茉莉花,却有这么多不同的色彩和表现手法。还有很多传统民歌都可以与现代新民歌、新民族音乐有机结合,灵活多变,增强音乐感受能力,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开阔文化视野。
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时,可以采用现代的多媒体与视听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视听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有限的几本磁带里,在现代化教学改革中,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时,结合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手段,是学生在出声入画的音乐情境中,更完整的理解作品,增强音乐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视听技术,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思路,开阔视野。
3.利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民族音乐教育
将课堂延伸,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各种课外音乐活动。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民族声乐小组,器乐演奏会,民族声乐歌曲比赛,校园广播等,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多观看一些民族音乐演出,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4.实现民族音乐课堂模式的转变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只注重教学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方面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单一的教学方法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转变。
歌曲又唱浏阳河范文5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音乐课堂;民族性;传承发展
一、学校音乐课堂现状
我在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台钢琴、一组多媒体设备,教师用钢琴弹奏所学歌曲,学生跟着琴声和多媒体课件学唱,构成了当下学校音乐课堂中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可是,我们这种教学方式和过程能否真的达到我们课程标准所提到的“弘扬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从最初的音乐学习,就培养了“钢琴的耳朵”;“多媒体的欣赏模式”。即使我们的教材里有民歌、渗透了民族音乐,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只能叫做“模仿”“观赏”而不能做到真正发自内心的“学唱”“欣赏”。由此,钢琴和多媒体奠定了学生们对声音的默认“好听”标准。由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爱听钢琴和多媒体音乐,而听到民歌和传统民族器乐就会觉得“难听”“听不懂”甚至哈哈大笑。
二、重视方言在民歌教学中的使用
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从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出发,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民族性,不能把钢琴弹唱民歌就叫做音乐课堂有民族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方言语调,《毛诗序》中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知音乐由语言而生,不同方言音调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音乐风格,我们讲民族性,应该首先从语言这个角度出发。
我曾经在课堂上教唱《浏阳河》这首湖南风格的歌曲,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湖南湘潭的同学用方言来读一下歌词,全体学生一同模仿。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湖南方言的风格特征,进而激发“原汁原味”演唱湖南地方风格歌曲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感受到祖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听到湘潭话后非常感兴趣,引发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模仿。最后我提取出湘潭话中几个代表性的字音如:路(lou四声)、个(guo四声)、出(qu一声)等运用到歌曲演唱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唱原汁原味的湖南民歌。
三、将民族乐器作为学校音乐课的常设
在河北民歌《回娘家》的欣赏课上,我将二胡带到课堂,在引导学生欣赏时,改变以往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被动观看的方式,采用教师边拉二胡边唱歌曲,学生注意力被完全转移到教育者身上,他们不仅专心的聆听着,目光也一刻不离我手中的二胡。最后的一遍,学生们竟然主动跟随我的琴声唱起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在实践中对比两种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而易见民族乐器加入后的优势的,民歌欣赏中的民族性完全依靠民族乐器的加入做到了:学生在这节课中,不仅欣赏了现场版的民歌民乐,学会了演唱《回娘家》,同时直观体验到了二胡这件民族乐器的音色、演奏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这节课民族乐器加入的良好效果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开始想到用民族乐器代替钢琴,作为学校音乐课堂中的常设在音乐教学中使用。类比钢琴的特性,如:声音洪亮,音准稳定,可为乐曲配伴奏,音域宽广不受转调限制,是否可以使用民族乐器中的笙、扬琴、古筝来代替其功用?从教学乐器开始改变,从小就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耳朵“,引起学生对民族乐器的重视和对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身心的共鸣,真的要比一味地使用钢琴和多媒体设备要更有利于音乐课堂的民族性渗透。
四、现存问题反思及建议
谢嘉幸先生曾《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文中揭示了 一个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却至今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许多学生 根本就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他尖锐地指出“对于这种文化上的缺失,我们的 神经似乎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这确实透视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 承之间始终存在着脱节、割裂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反映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一 些不足。可是,在四方文化交融的深圳,在这一代小学生中,在我的课堂实践中,不要说是“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就连“会说自己家乡的话”都有很多学生做不到,他们只会听不会讲,那么再下一代呢?长此以往,他们听到家乡的歌和听一首英文歌的感受会不会一样?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没有民族性,我们又是谁?细思极恐,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我感到害怕。
歌曲又唱浏阳河范文6
近年来,港台流行音乐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音乐,对我国当代的流行音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然而在这种冲击下,我国的流行音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归因于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流行乐创作过程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可让流行乐更为饱满,音乐制作人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以及不同的喜好,在创作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大部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推动了流行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对当代我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一、流行音乐的概念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情感真挚、形式多样且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并被广泛传唱,阶段性流行甚至传唱至后世的歌曲[1]。这些歌曲和乐曲存在于大众生活中,其并不是固定的一种歌唱形式,其中很多不同形式的音乐也在相当程度上被公众所认可。我国流行音乐创作具有我国的民族色彩,中国民族风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反映了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汲取,同时体现了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流行音乐是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推动而发展起来的,而传播媒介则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因此可以说音乐的流行在于音乐推广的效果和范围,以及相应的传播手段。同时也可以把流行音乐当作一种音乐行为,其发展空间大且没有固定的限制。
二、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乐创作中运用的重要性
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发展依靠自身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日渐提升,因此对于当代的流行音乐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时流行音乐在时下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创作者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人们的需求,他们在创作中不断创新,在创作过程中给音乐加入一些特殊的元素,比如增加中国的传统艺术的音乐元素以及国外的古典风音乐元素。在这个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流行音乐创作中含有的民族音乐元素也逐渐增多,这有利于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乐创作中发挥有效的作用用,从而促进我国的流行音乐引领时代潮流。
三、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应用
(一)民族乐器元素的应用:我国民族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从古时候的编磬、编钟古筝等乐器到现在琵琶、二胡、箫等,这些乐器不但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且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所以现代很多流行音乐创作者运用民族乐器特色和表现力进行创作,使流行音乐更具有个性和吸引力。另外我国的流行音乐也受到相当一部分的欧洲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影响,在演奏乐器上常常参照运用西方乐器,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流行音乐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融合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我国流行音乐的创作方面运用了我国民族乐器。
(二)民族歌曲元素的应用:流行音乐融合民族音乐元素还有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对传统的民歌、民谣进行翻唱,以流行音乐的形式将民族歌曲进行演唱。另外宋祖英的《又唱浏阳河》中,创作者从原有的民族歌曲作品中搜寻创作和演唱的灵感,同时宋祖英的唱功和音色让这首歌更进一步的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后来也被广大听众传唱。韩红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也用流行音乐的方式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翻唱,韩红用自己独特的嗓音以及在曲风上也有一定的改编。除了以上例举的以外还有很多民族声乐的再创造,这些再创造同时也给流行音乐带来了新鲜感,既满足了大众对流行乐的热爱又对民歌文化进行了沉淀。
(三)民族戏曲元素的应用:在古时候,大多数歌曲都是通过戏曲的形式进行演唱的。由于我国的民族比较多,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民族,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同时也包括不同的剧中。流行音乐是一种大众化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应用戏剧曲艺的方式可以实现对流行音乐的创新。例如流行音乐歌手陶?演唱的《苏三说》中用R&B说唱的方式演唱“苏三离开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该作品吸收了民族戏剧的音乐表现形式,是采用戏曲的唱调融合流行乐中,该种唱法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还有另外一组优秀创作乐团,信乐团的《北京一夜》中也巧妙的运用了摇滚与京剧唱腔相结合的形式,另类的演示了“国粹”的独特魅力[4]。由此可见,当代流行音乐在戏曲的应用上,作品的民俗性凸显的更强,也显示了民族音乐元素的多样化。
(四)民族歌舞元素的应用:我国的民族音乐元素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无论在劳动中或者是娱乐活动中,始终都会伴随着歌舞进行。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庆祝节日的过程中,通常是把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例如我国羌族的尔马俄足节、回族的花儿节、白族的火把节以及侗族的采桑节对歌等。例如我国流行音乐《套马杆》,在歌唱的同时必须要与舞蹈相结合,该歌曲的意境才能够完美的表达出来。再如我国曾经流行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就在创作过程中应用了舞曲中的琵琶曲音调,跟着歌声音调踏着欢快的舞步欢跳,在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歌舞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特征,同时也提高了我国音乐审美意义。这些不同的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为我国流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实现了二者之间的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