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合唱歌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合唱歌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合唱歌曲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1

【关键词】合唱歌曲;陆在易;《祖国,慈祥的母亲》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99-01

陆在易,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和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他在音乐领域具有极高的造诣,特别是在艺术歌曲和合唱创作领域表现出来的高超艺术水准,获得了音乐界广泛赞许。其经典合唱作品《祖国,慈祥的母亲》凭借独特的思想艺术性,被各音乐院校选入声乐教材。其艺术成就值得我们挖掘和思考。

一、永恒的大爱关怀

陆在易在改革开放之后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牵挂着伟大祖国的前途命运,而这也成为其艺术创作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虽然陆在易先生的艺术创作可以分为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期,其创作特征也有所不同,但是这种胸怀祖国的大爱关怀一直贯穿始终。这种大爱不仅表现为对山川土地的爱,更表现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这种大爱和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爱国情结可谓一脉相承。[1]

在改革开放之初,陆在易先生为了更好地表现其“大爱情怀”,他对创作的每部作品都要进行精心构思,以最富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和音乐语言,塑造这一特定的“大爱”形象。当读到张鸿西先生所写的一首短诗:“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赞的赤子心灵,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闪光的美妙青春。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黄河欢腾着深情,蓝天大海储满着忠诚。”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激情,于是创作出《祖国,慈祥的母亲》。

合唱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是作者发自内心来赞美祖国的,真心为祖国的发展与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感到骄傲。每个人在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曲时,都会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爱戴与自豪。

二、《祖国,慈祥的母亲》的艺术特征

(一)结构与风格特征。《祖国,慈祥的母亲》从演唱风格来看,前半部分突出叙事性,后半部分突出歌颂性,前后两段具有明显和强烈的感情对比。从整体来看,该曲的前奏饱满而富于激情,在进入合唱之后,第一段声音浑厚有力,主要表现深情的倾诉;第二段柔美温婉,表达了赞美之情。此外,两遍演唱之间充满线条般的自然起伏,给人一种荡气回肠般的感受。[2]

(二)节奏特征。《祖国,慈祥的母亲》在节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的创造性应用。这种节奏型的每一次出现,都是作曲家的刻意而为,都是其抒发对祖国母亲深厚情感的重要方式。

《祖国,慈祥的母亲》在节奏方面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二拍子与三拍子的交替进行。三拍子连绵起伏的效果对歌曲本身的抒情性表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连续的“三连音”也使乐句之间的衔接更为流畅。这种交替出现的节奏类型还塑造出情感上的一种轻重缓急的交替,可以为演唱者和欣赏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反思与回味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能充分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厚情感。[3]

(三)旋律方面的特征。这首歌曲采用的是二度下行,然后再以三度、四度上行的音阶。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整个乐段朴实真挚。进入第二乐段以后,陆在易先生用一个半音阶八度级连续上行将整个乐曲推向四个乐句组成的。之后的尾声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顶针写作法,不仅再现了全曲的主题,还从情绪上对歌曲开始的疑问进行了确切、肯定的回答。歌曲的最后,作曲家采用八度弱音的跳进进行收尾,让欣赏者徘徊于无限遐思之中,给人一种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之感。

《祖国,慈祥的母亲》在曲调上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和声小调体系。从整体来看,和声组织以及柔美的旋律极大增加了歌曲本身的抒情性,反映出人们在改革开放初期那种深深的爱国之情。

(四)钢琴伴奏方面的特征。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陆在易先生在创作《祖国,慈祥的母亲》时特别注意钢琴伴奏的设计,其展现出来的艺术价值同样值得我们深思。该乐曲钢琴伴奏的和声组织最能体现作曲家的艺术造诣。无论是三连音的运用,还是第一部分结束后的“回归体验”,都体现出和声这一音乐形式对作品内涵表达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祖国,慈祥的母亲》是利用西方声乐题材表达爱国之情的经典之作,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范。陆在易先生是一位生活在现代音乐迅速发展时期的伟大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对祖国充满热爱之情的伟大作曲家。他在艺术生涯中始终坚持歌唱性、抒情性和艺术性的创作原则,始终坚守那份对祖国赤诚爱恋的深厚感情。

参考文献:

[1]朱裔文.“传统中有发展,创新中有鞒小薄―《祖国,慈祥的母亲》之简析[J].名作欣赏,2011,30:175-176.

[2]骆定海.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创作手法[J].民族音乐,2016,04:63-64.

[3]王秋诗.心底里流出来的天籁之声[D].沈阳音乐学院,2014.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2

关键词:合唱;美声;多样性教学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多年来深深体会到,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使学生有了正确声音的同时,音准、节奏、强弱、音乐表现力都能达到相应的水准。在近几年的音乐课堂改革中发现,在小组课声乐教学中加入合唱的训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学生的演唱能力与音乐素养均得到了提高。

一、利用合唱歌曲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

“跑调”是教学中会经常遇到的现象。有一种属于假性音盲,是由于演唱者的唱和听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造成的,通过训练是可以改正的。在歌曲演唱训练中,听和唱的有机结合是尤为重要的。一些音准不好的学生很多情况是只唱不听,在合唱歌曲训练中要求学生不仅会唱还要会听!唱包括不仅会唱自己的声部、还要熟悉其它的声部,在唱自身声部的同时,还要仔细听辨出其它声部的旋律,音乐走向。因此在课堂教学发声训练环节中就加入了三度、五度的音程还有三和旋连接等合唱发声的训练形式,强化学生对声部的认识,感受音乐内在的和声走向从而培养学生听和唱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纺织姑娘》是一首经典的俄罗斯民歌,歌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轻盈,生动地描绘了纺织姑娘迷人的形象。全曲两个声部从头到尾采用了三度叠置的平行进行,形成极其柔和的和声效果与声部色彩,很适合初级的合唱训练。在大一的声乐小组课上学习这程中,分组是随机的,而且高、低声部是可以互换的,旨在让小组里的每个同学对两个声部都熟悉掌握,经过反复训练,在解决了共性的和个别的技巧等问题之后,再来通过音色音域来固定高低声部成员,最后进行歌曲的处理,二度创作。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合唱知识和技巧,而且以独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时(例如独唱纺织姑娘),声音、情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利用合唱歌曲训练学生的共鸣、音色、强弱

“白声”也是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们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里,学生很难克服白声。在小组声乐课中尤其是加入优美的合唱歌曲时,使学生听辨并体会到混声、泛音、共鸣以及音色的明暗、音量的强弱对比。给学生现场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使学生很快意识到白声与混声的区别,音乐的审美得到提高。进而在独唱时,使学生对声音有整体的概念,学会使用不同的共鸣腔体,利用音色的变化丰富音乐的色彩。教学中体会到,想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首先要提高学生听辨能力,也就是声音的审美能力,然后他(她)才能主动的去寻找去发现自身这件乐器中最美妙的声音。这也是艺术欣赏对学习艺术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外作业中也多要求学生去欣赏一些经典的作品(独唱、合唱),使学生的思想意识走在自己声音的前面,这对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声乐学习有着特殊性,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听辨、模仿、感受,这些环节在声乐学习中非常重要,帕瓦罗蒂的前辈意大利的男高音歌唱家科莱里就是通过唱片对前人不断地学习模仿研究,最终成为世界伟大的歌唱家。他那恢弘的气势,嘹亮的高音,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内心情感的巨大冲击。不仅是美声唱法,其他唱法也一样,比如像通俗演唱,那英老师从艺至今仍然受到大众喜爱,但她当年的学习也是不易的,(上个世纪80年代大陆对通俗歌曲刚刚消除偏见,我们沈阳音乐学院的通俗系也是从90年代初才开始创建的)她模仿的对象是台湾艺人苏芮。苏芮演唱的《酒干倘卖无》、《是否》《奉献》《牵手》脍炙人口,她们的音色比较接近,都有一点点暗哑,情感细腻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三、利用合唱歌曲训练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乐感”对歌唱非常的重要,同样的一首歌不同的人来演唱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歌剧女神“卡拉斯”的嗓音并不完美,但她独特的音乐表现力使她成为不可复制的神话,当年为了现场观看她的演出,欧洲的歌迷们不惜露宿在售票处门外。而表现力的缺乏却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论中、外歌曲,也不论什么体裁,再好的音乐再好的嗓音没有了音乐表现力,缺乏二度创作的作品也终将平淡无奇。“合唱”是群体的艺术,需要各个声部的密切配合,每个成员都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自身不断地去调整去配合以达到整体的完美。通过小组课中合唱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歌曲演唱的必要手段,在演唱中意识到歌唱是整体的艺术,演唱者需要调动整个身心来演奏自身独一无二的乐器,歌唱中不仅包括声音的运用、音色的变换、节奏的把握、气息的调节,还要注重歌曲的发展,情绪的处理,情境的构建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好的独唱演员一定可以担当为一个好的合唱演员。对学生来说,合唱的训练又有益于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歌曲表现力的提高。当学生独唱时,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技巧,不知道如何能更好的表现音乐,还有一部分学生出于害羞,不好意思去大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小组课中合唱的训练让学生明白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任何艺术表达形式最终都传递出情感。积极的参与到合唱中来,以整体的形式出现并忘我的演唱,打破心里的禁锢,拓展艺术视野,乃至于团体协作……总之使学生短时间内整体音乐素质提高,效果很显著。

四、丰富了教学与考试的模式

(一)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小组声乐课中引入合唱的训练,丰富了教学的多样化模式,改变了单一的大齐唱模式,教学中可以灵活多变,学生可以不同的组合,音色丰富并富于变化,课上气氛热烈,唱错、唱跑调常引来善意的哄堂大笑,学生们全情关注课堂效率极高,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的程度布置一些世界经典的重唱曲目作为课外作业,(如霍夫曼故事里的船歌、费加罗婚礼中的晚风颂等)在学校的一些歌唱比赛中,这种高大上的组合备受本专业以及其他专业学生们的欢迎。

(二)考试的形式多样化

在期末考试中采取独唱与重唱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查。改变过去独唱的单一考试形式,加入重唱内容。学生们自由组合进行重唱或小合唱表演。考试还要对服装做出相应的要求,(服装在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演唱者的着装必须和演唱内容吻合,重唱时更要符合角色需要,国外很多国家里剧院对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着装都是有要求的,我们国家对此也已经开始重视,但目前结果还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艺术应该在艺术工作者或学生这里首先得到重视)考试既严肃认真又体现出高雅艺术的特点,使每个同学都精心准备并珍惜表演的机会,同学们在考试中互相当观众,互相观摩、学习,考试后教师逐一给出意见和建议。

五、结语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3

几年来,笔者十分关注音乐课堂轮唱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寻求扎实有效的轮唱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轮唱水平,使学生认识理解轮唱、喜欢参与轮唱。

一、欣赏激趣 感受轮唱魅力

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教师适时地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旋律动听的、有特色的轮唱作品,并在欣赏轮唱歌曲前辅以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比较轮唱与齐唱音响效果的不同,使他们认识到前者的表现力较后者更加丰富,声音显得更加饱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轮唱歌曲的兴趣。在中年级歌唱课开始或结束时,笔者会安排几分钟时间欣赏经典的轮唱作品,如《保卫黄河》《游击队歌》等歌曲,让优美动听的歌声激发学生学习轮唱的欲望,引发对轮唱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杜鹃》,这是一首法国儿歌,同时也是一首轮唱歌曲。教师可以适当讲一讲解轮唱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按一定顺序先后演唱同一曲调。如果教师一直讲解理论知识不仅使得课堂乏味,而且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掌握。为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欣赏的机会,以听为主,让学生自己听出演唱形式的独特和规律,甚至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通过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很顺利地完成了简易的二声部轮唱教学。

二、巧用课件 建立轮唱概念

轮唱是一个用常规教学手段较难说

清的名词,教材中轮唱的定义出现在第六册《杜鹃》这一课中,在中年级学生还没有轮唱演唱实践的情况下,讲清楚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而借助PPT,用色块将轮唱的含义(两个声部错开,间隔时间差演唱)用直观的图形表现了出来。下面以教材三年级上册《白鸽》为例,重点介绍一下怎样利用课件以更直观的形式帮学生建立轮唱的概念。

(筛錾部的色块与音乐同步由左向右推动)

其实只要我们发挥创造,多动脑筋,很多动态效果在PPT中也能实现,从而增强PPT突破教学难点的能力。

三、抓实齐唱 打好轮唱基础

轮唱的前提是学生学会齐唱,唱好歌曲旋律,准确掌握音高、节奏。在轮唱时,演唱技巧上要注意节拍整齐,突出强拍,两声部的音量要均衡,做到正确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能倾听另一声部,切忌为争相盖过另一声部而大声喊叫、抢拍、超赶速度。把握好自己的声部,保持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不受另一声部的干扰。

当学生唱准歌曲旋律了,这时稳定的速度、准确的节奏在轮唱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三年级下册《美丽的黄昏》是一首要求轮唱的歌曲,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较高的音乐素质,三部轮唱是很难进行好的。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读歌词的过程当中,如果将学生分成三组进行轮读,不但解决了学生唱歌时节奏的准确性,也让学生在轮唱歌曲前体会三个声部用不同音高朗读的效果。这时,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已经掌握,在此基础上,在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音乐的旋律,后跟琴歌唱,学生学唱歌曲旋律水到渠成。有了前面跟歌曲节奏用“轮唱”的方法读歌词的基础,歌曲《美丽的黄昏》轮唱练习很快就完成了,而且效果很好。

四、借助手势 解决轮唱难点

手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视觉辅助手段。它既是指教师的指挥,也是音高的指导,借助手势是学生进行二声部歌唱练习的好方法。柯尔文手势是具有线谱音位和简谱形象的“图谱”,将柯尔文手势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和学都变得具体形象、轻松有趣。笔者尝试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音乐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在学部轮唱的歌曲时,孩子们通常都是扯开嗓门尽力地唱响自己的声部,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强调每一句的第一个重音,然后就收掉音量,要学会自己在演唱时能倾听出他人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理解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使抽象的音高关系有直观形象的意义。

如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五月的夜晚》,线条简单,句子清晰,而且音乐起伏也很明显,这时为了指导学生的音准,可以让学生看教师的柯尔文手势,看音高。歌唱讲究的是一个整体的合作,看清手势,相互倾听,求得准确和谐,才能保证歌唱的成功,共同创造出优美动听的声音。

五、创编声部 拓展轮唱才能

轮唱是卡农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它由一个或两个声部先行,其他声部以一定时间距离和音程间隔随后跟进,并持续加以模仿,依次进入各声部互相交织、叠置,构成和谐的、此起彼伏的效果。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适合轮唱,结构整齐、节奏规整的歌曲才适合改编成轮唱。如歌曲《游子吟》《卖报歌》就可以用轮唱的形式来演绎,从而渲染和增强歌曲表现力。二年级上册《其多列》旋律简单、情绪欢快,学生很喜欢歌唱。学唱后,教师提问:“怎样更好的表现歌曲‘快快来,让大家一起来参与’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将歌曲改编成二声部的轮唱。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轮唱,在富有层次的歌声中,学生感受到清晨同学们背着书包一个接一个地快乐到达学校的情景,非常自然地理解并表现出歌曲的意境。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4

一个周六的上午,外孙到我家玩。尚未到吃午饭的时间,他要走了我的苹果手机,不知怎么捣鼓了几下,便对着手机跟着伴奏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而后,他将录音放出,听着自己刚刚所唱的歌曲,怡然自得地陶醉其中。我走近外孙,问他:“手机也能唱卡拉OK?”外孙见我吃惊的模样,对我说:“外公,你out(落伍)了!”然后,他向我介绍,手机不仅能唱卡拉OK,而且在K歌时可加入自动混响和回声,能媲美在KTV演唱时的效果。我一听,高兴极了,心想:要是学会用手机K歌,以后就不用花钱去KTV了。于是,我主动拜外孙为师,请他教我怎样用手机K歌。外孙一一教我用手机怎么点唱,怎么录音,怎么外放。我按照他的指点,用心体会,反复操作。到周日晚上,我就“出师”了。

自从学会了用手机K歌,除了休息时间外,我随时想唱就唱,比上KTv方便多了。每每我声情并茂地唱完一首歌后,便使用打分系统对自己所唱的歌曲做一个评价。倘若分数低了,我便打开原唱仔细聆听,细心查找不足;如果分数高了。我也决不“翘尾巴”,然后照样对照原唱,争取更大的进步。我反复练唱每一首歌曲,直至打分系统作出的评价较高,且自我感觉满意了,我便将其上传到网络上,去“以歌会友”。

我喜欢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为祖国献石油》《游击队歌》《南泥湾》《我的祖国》等红歌,也爱唱《故乡的风》《匆匆别后》《橄榄树》《龙的传人》《梦的衣裳》《踏浪》等经典流行歌曲。这些歌曲曾经伴随我度过了青春年华和激情燃烧的岁月。30多年后,我在手机“唱吧”里重温往日的歌曲,既是一种怀念、消遣,也是一种寻找知音的好法子。

手机K歌悄然改变了我的生活。一首首被我上传到网络上的“作品”拉近了我与网友之间的距离,虽然我仅仅上传了20多首“作品”,仅200人听过,但是这些素昧平生的网友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也使得我这个上了年纪的、平时又沉默寡言的人,逐渐变得开朗、自信。如今,我在外孙的指点下。在“唱吧”里开了三四个QQ群,每天开心地在群里与网友互动,既消除了寂寞,放松了心情,一又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5

一、初中音乐教材歌曲部分的分析

2012年版新教材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而成。全国共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16套音乐教材。综观这些新的教材,歌曲部分在整个教材内容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教材中歌曲的体裁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思想性融入艺术性之中,贴近生活。歌曲所呈现的文化背景,即人物、历史事件与风俗习惯, 风土人情及文化差异等,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并提高对歌曲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培养其音乐感。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歌曲部分的构成与内容,现以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初中音乐教科书(七至九年级)为例做简单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12册,简、线各6册)共有演唱曲目四十余首、欣赏曲目百余首,演奏曲目近十首、自主选唱(随心唱响)曲目十余首。从歌曲的类型和题材来看,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以校园生活题材和爱国主义题材和民族风格为主;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增加了外国歌曲的数量;八年级上册在歌曲类型方面有所变化,出现了外国歌剧咏叹调、声乐套曲和通俗歌曲等体裁;八年级下册的歌曲以中国古典歌曲、合唱曲目为主;九年级上册选用了多首京剧音乐唱段、加大了通俗歌曲的数量;九年级下册增加了黄梅戏、评剧、豫剧和越剧等曲种的唱段,也选用了多首不同风格的外国流行歌曲。

从以上分析来看,教科书中所选的曲目包括了古今中外的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经典歌曲作品,所选的作品仍然侧重于美育、人文因素,体现了音乐教育重要的宗旨。编排方式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从选编歌曲的训练体系看,所选歌曲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这些歌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高度统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词曲的鲜明特色,呈现出很高的审美品格;在读谱训练、歌唱技能的训练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能使学生领略歌曲美妙多彩的同时逐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无疑这些经典的歌曲能从各个方面为学生的歌曲学习带来良好的影响,让他们能充分感受到歌曲美、旋律美和节奏美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歌曲作品选择恰当与否决定唱歌教学的成功与否。那么,在歌曲曲目的选定方面如何考虑呢?

一是必须遵从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是唱歌教学的导航灯,只有研读透,才能掌握正确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唱歌教学的困惑。

二是应该尊重教材文本。2012年版新教材丰富的内容给唱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从课程目标出发,与音乐教材亲密接触,走进音乐教材的世界,真正打开教材文本构成的本体世界,才能领略教材歌曲音乐构成的绚丽风光,才有可能上好唱歌课――引导学生在教材文本构成的歌曲海洋里领略音乐的美、实现歌唱教学的真正目标。

三是唱歌教学歌曲学习的目标。歌曲对体现唱歌教学的核心价值起到了关键作用。教材的歌曲内容虽丰富多彩,但音乐老师要有“歌曲意识”,在突出歌曲作品的特点、找准歌曲学习的切入点、抓住关键要素、整体目标呈现等几个方面重点考虑,注重情感态度、歌唱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歌唱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初中唱歌教学的起点

在唱歌教学中,教学的起点往往决定了师生唱歌的方向和质量―唱什么、怎么唱、从唱歌中学到什么。

在以往的一些初中音乐唱歌课中,教学的起点往往由教师掌控,学生在教师的调度下,以“情景”进入唱歌教学,或以“歌词分析”进入唱歌教学,或以“认识作者”进入唱歌教学……看上去虽然紧扣歌曲的主题,让学生在进入教学后的第一时间就能够接触歌曲,但在看似直接的掩盖下,掩盖的却是初中唱歌教学“低年级化”倾向,即多见老师一遍又一遍教唱歌曲,讨论歌词的构成框架、指出需要注意的歌词和节奏,然后反复地纠正声音。这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在初中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有很多不当之处:一是停留在孤立的歌曲学习上。这种教学的关注点仍然是声音与歌词大意;二是唱歌教学环节与教学整体的割裂。这种割裂不仅是音乐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更是歌唱学习内在线索的错位;三是低起点。这种唱歌教学看上去显得流畅,但缺失了真正的歌唱学习的价值体现,学生思维在较低的层面徘徊,教学的发展性不足。

那么,初中唱歌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起点?

一是学生在歌曲学习中感受体验的获得。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决定了唱歌教学内容应该以歌曲为主,致力于学生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的形成与发展。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已具备了歌曲体验的初步知识,即使有些不熟悉的歌曲,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讲解,教师要做的就是强调学生对歌曲体验感受的关注,对音乐的理解自然会发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寻找所学歌曲的审美要素和表现要素,融会贯通。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6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唱响时代主旋律,歌颂伟大祖国,欢庆建市。通过“诵、写、讲”经典比赛暨合唱节等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学生提升人生境界,树立远大志向。加强学校美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艺术修养,建设良好校园文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参加对象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中小学生。

三、比赛评选办法

(一)比赛内容

1、合唱曲目

本次合唱节每支合唱队演唱两首歌曲,一首为规定曲目,须从市“歌唱祖国赞美家乡”首届学生合唱艺术节推荐曲目单中选择,另一首可自选曲目也可从推荐曲目单中选择,自选曲目须为思想内容好、艺术水平高、传唱范围广、适宜青少年学生合唱的优秀歌曲。

2、诵、写、讲”经典比赛内容

诵、写、讲内容以中华经典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和大学、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作品以及反映改革开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革命历史故事为主。

(二)表现形式

1、合唱演唱歌曲及表演人数

合唱队人数每队不超过60人,钢琴伴奏1人,指挥1人(合唱指挥原则上应为本校教师),演出时间不超过8分钟。

2、“诵、写、讲”经典比赛表现形式

(1)“诵经典”、“讲故事”以个人、双人或多人组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诵、讲演出时间不超过3分钟;

(2)以配乐、放背景影像,或穿插舞蹈、吟唱等其他艺术样式参赛的,并融“诵、讲、写、吟唱”为一体,以“话剧”表演的形式反映故事情节,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三)评分标准及细则

1、合唱评判标准

(1)声音统一、音质纯净、吐字清晰。

(2)音准、节奏正确。

(3)对歌曲内容和时代风格把握准确。

(4)对歌曲有较好的艺术处理。

(5)声部层次清晰、丰满,具有较好的合唱艺术表现能力。

(6)精神饱满,服装靓丽,台风良好,队形新颖整齐。

2、“诵经典”评分标准

主题内容: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紧扣主题,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内容新颖,诵读具有独特的风格。

形象风度:上下场致意、答谢;气质良好,衣着整洁,仪态大方;感召力强,富有创意;表达生动,动作协调,感情处理得当;灵活运用语速、语调、手势等演讲技巧。

情感表达:语言流畅,表达清楚自然;节奏优美,普通话标准规范(在古诗词中对特定词语诵读准确);表情自然得体,激情昂扬;声音清晰洪亮,富有真情实感;语调、节奏张弛切合思想感情的起伏,富有感染力。

3、“讲故事”评分标准

故事内容“要求主题突出、鲜明,健康向上,能使听众从中受到教育;故事结构合理,有故事情节;原创故事可酌情加分。

普通话:吐字清楚,表达流畅,语音标准。

艺术性:讲究讲故事技巧,紧扣故事情节,富有节奏、富有情感、语速处理得当,富有表现力;动作协调,表达生动,精神饱满,富有创意。

形象:着装大方,表情生动,姿势优美。

配乐:配乐选择符合作品意境。

4、“写经典”评分标准

硬笔书法

(1)字的结构合理,笔画流畅,分布均匀到位、规范。

(2)书写规范,笔画清楚到位,无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

(3)章法自然,整体感观舒适,字型大小适中。

(4)卷面整洁,美观,无涂改。

(5)装裱作品可适当加分。

软笔书法

(1)运笔正确,起笔行笔收笔清楚;点画书写正确,具有正楷基本特点。

(2)书写规范,笔画清楚到位,无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

(3)字的结构合理、端正,字形大小适中、匀称,比例适当,重心平稳。

(4)卷面整洁,美观,无涂改。

(5)装裱作品可适当加分。

5、评分办法

(1)评分采取10分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值为该参赛者的最后得分,四舍五入公布小数点后两位,工作人员保留小数点后面4位数备查。

(2)比赛采用现场打分亮分、宣布平均得分的办法进行。

(3)比赛场次及参赛顺序由抽签决定。

四、组织工作要求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广泛发动和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展示当代青少年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怀和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市直及有关学校要把本次活动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教师节以及端午、中秋节传统节日、建市50周年庆典开展活动。

五、活动安排

本届“诵、写、讲”暨合唱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活动阶段。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本区域(本校)活动方案,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基层学校广泛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校级合唱暨“诵、写、讲”经典比赛,并评选出优秀节目参加市分赛区比赛。

第二阶段:市分赛区比赛阶段。为切实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本着安全、节俭、方便、高效的原则,4个分赛区进行比赛,每个分赛区比赛由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主办,各分赛区比赛根据本实施方案确定比赛日程及活动安排,报市教育体育局群众体育科批准后实施。“诵、写、讲”经典活动比赛暨“歌唱祖国赞美家乡”学生合唱艺术节分赛区比赛时间可分开进行。每个分赛区评选出各项活动的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各分赛区优秀组织奖由市教育体育局根据比赛组织情况予以评选,各分赛区推荐比例不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