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古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节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节古诗词

端午节古诗词范文1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1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2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3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4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5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资料: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内容:李白古诗欣赏

1、《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2、《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精美的古诗词手抄报内容资料

2.关于古诗手抄报的内容设计

3.古诗手抄报大全

端午节古诗词范文2

关键词:诗文教学;节日;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85-01

一、语文教学应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十分丰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节等。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所有的传统节日,而是选择那些在传统节日中那些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适合孩子们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清明节指导学生收集古人描述清明时节的诗词,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并且让学生向父母了解清明节民间的风俗习惯,理解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每逢清明节怀念先人的习俗;结合元宵节组织学生猜灯谜,创作灯谜,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结合中秋节感悟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乡情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古诗词中寻找中国的传统节日,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情况。

春节:《元日》(宋)王安石

中秋:《水调歌头》(宋)苏轼

清明:《清明》(唐)杜牧

元宵节:《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生查子 元夕》(宋)欧阳修

端午节:《端 午 》老舍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通过一首首优美的古代诗歌,学生们既了解了古代百姓的生活情况,也了解了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了解并发扬光大这些传统文化,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又好象我们儿时唱的儿歌一样“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种中国独有的思想,会深入学生的脑髓,假以时日,会显示它独特的魅力。

二、语文教学应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续。所以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三、语文教学中应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初中学生年龄小,但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利用这个特点,每到一个节日,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把自己融入到节日中去。结合我的实践,把我的做法归纳如下。

(一)向学生简单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等等。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月亮最圆,最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人们一般在中秋节里赏月、吃月饼、赏、赛龙舟等等的纪念活动。……

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的介绍也如此。

(二)让学生背诵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

与中秋有关系的古诗词:李白《静夜思》、苏轼《水调歌头》、李白《月下独酌》、王建《十五夜望月》等。与重阳节有关系的诗词:的《采桑子·重阳》、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与春节有关的诗词:王安石的《元日》、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等。与清明有关的诗词:杜牧的《清明》、宋之问的《途中寒食》等。与端午有关的诗词:唐代文秀的《端午》、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等。

端午节古诗词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了几千年来无数智者的智慧与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古老文化呢?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体认感怀、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阵地。

一、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但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书本中的“李白”“杜甫”,背的一首首古诗上。在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当代青少年生活的时候,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变得只是应付形形考试的工具。我认为,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必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如传统美食粽子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屈原、赋等;月饼能让他们联想到嫦娥奔月等民间经典故事。还有剪纸,皮影,戏曲等民间传统文化。

二、加强老师在课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介绍及应用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热爱传统文化教学并有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语文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我们要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因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诵读

诗词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在语文教学中,要学好这部分内容,着重在于朗诵,在朗诵中感知古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课后,采取各种形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我们学校在散学回家的路上学生会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课余还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书籍,学生也有征订自己喜爱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

四、加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端午节古诗词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3.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0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时刻娇宠着的书包不用自己背,被子不用自己叠的“小皇帝”,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仿佛离华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渐行渐远……少年儿童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懂礼貌、自私自利等等劣习在现实生活屡见不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遇到了挑战,危机四伏。为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二、发掘教学内容,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从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三、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四、巧用多媒体,在激趣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单凭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春天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从而轻松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不仅理解了这首诗,还能触类旁通。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情境,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提升学生思想素养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灌蒙尘之心,我们在偷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六、传承民俗,点滴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希望通过点滴的渗透,教育孩子传承民俗,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很多的传统美德在教育过程中都可以用具体的行为来描述,比如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等等,给孩子打下精神的底子、富有的底子、美好的底子。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民俗节日的习俗延留至今,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端午吃粽子的时候,念一首《满江红》来怀念屈原,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要登高并插茱萸。这些内容的教授都能够向学生很好地渗透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敢于担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为弘扬民族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端午节古诗词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来说,已经被赋予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向小学生传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应该采用一系列教育措施来弘扬传统文化。

一、在语文教学中来传播文化

课堂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添加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结合优秀文化的精神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字美、思想美等概念,将其深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处于识字阶段,是教师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时期。低年级学生是开发记忆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的教学中去。《三字经》和《弟子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教师利用《三字经》的文字让学生学习,不仅学会了识字,还背诵了解了传统文化。这些著作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我国优秀文化的血液,作为小学生应该将它们传承下去。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中的故事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理解文著的含义,使其在一点一滴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在进行书写教学时,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的书法。教师应将书法融入学生书写中去,使其练得一手好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书写占着很大的篇幅,从甲骨文到形声字,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时代赋予了文字丰富的文化,所以很多字不是多抄写几遍就能深刻理解的。中国的书法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各朝代书法的不同,以及各字体的特点,开展临摹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加深对于书法的理解,还可促进其书写的美观性。

中国古诗词从春秋战国至今,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诗词也是了解朝展变革的一个辅证,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诗词与古人对话,了解他们的所感所想,对于今后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古诗词莫过于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课前先做出课文引导,例如,在学习《悯农》时,让学生观看有关农村种植庄稼的图片,了解耕种的情况,然后进入到诗词的学习,逐词给学生翻译,让他们理解古文对应现代汉语的意思,最后学生自己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掌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中心思想。如此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做到了语文诗词的教学。

诗词中的音律美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方面。古代诗词都是唱出来的,所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多诵读,根据诗词的音律不断体会古人所表达的思想,逐渐体会到其中的意境。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诵读,背诵也就不成问题了。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的背诵方式,死记硬背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二、在语文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

组织活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举办语文诗词背诵比赛、古文默写比赛等。活动的组织可以消除课堂中的沉闷感,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传统节日的由来、朝代变更的历史等。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挖掘语文课本中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播,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其传承下去。

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节日食物和纪念品。中秋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月饼的制作,端午节可以学习包粽子等。因为外来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重视我国传统节日,所以教师应该教导小学生多多了解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再通过传统节日学习传统文化精神,通过营造节日的气氛来感受我国文化的特点,做华夏子女的继承人。

三、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

周杰伦的《青花瓷》是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青花瓷所创作的一首民族风歌曲,将中国文化与现在歌曲结合起来,经过广泛流传,让中国乃至外国人更加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多听些民族风歌曲,多看些有关诗词歌赋方面的节目,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将传统文化深入到课堂中来,让小学生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日后将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端午节古诗词范文6

闲暇教育指通过传授闲暇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闲暇教育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能使青少年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目前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学校布置的课外作业较少,又没有课余自学的愿望,但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闲暇技能,不会合理利用闲暇时间,让他们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们将这些闲暇时间都用在上网、睡觉、阅读庸俗读物上。这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由他人传授的外在闲暇观念和由个人思考形成的内在闲暇教育组成的综合闲暇教育理念也就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育的重视。

众所周知,中职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性人才,语文知识的积累仅仅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实际语文应用能力,而在这种能力的培养中,闲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闲暇的信息资源,并去开发闲暇教育资源,以让中职语文课堂具有特色。

一、利用传统节日等资源进行闲暇教育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进行闲暇教育:搜集与该节日相关的中华名人的故事;搜集与节日相关的诗词典故;参加节日有关活动,写下最感动的那一刻……具体可以分三步做:

第一步,运用教材,挖掘内涵

仔细翻阅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了解家乡在这些节日里的传统习俗,然后结合课文的教学进行交流。例如教学《边城》一课,讲到湘西的百姓端午节闹龙舟、抓鸭子,那么我们这里在端午节要干什么?让学生谈谈,教师再结合语文教材介绍相关的文化,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节日的来历、风俗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第二步,有效连接古诗

有很多古诗词是描写传统节日的,教师可及时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并尝试进行分类。比如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可以做这样的梳理归类:按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这几个主要节日进行分类。与春节有关的《元日》(王安石),《田家元日》(孟浩然)等;与元宵有关的诗有《十五夜观灯》(卢照邻),《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等;与中秋有关的有苏轼的《中秋月》、《水调歌头》等。接着,可以让学生去熟读、背诵这样的经典诗词,感受诗歌之美。

第三步,开展活动,提升认识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诗歌诵读、小抄报……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活动——又是一年端午时,要求学生活动前一周分小组去搜集有关端午的历史、习俗、食俗、诗词、歌谣、民间活动。然后花三节课展示,要求学生可以通过ppt、画板等各种形式,在具体展示时请他们派代表用语言流利地表述他们的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利用流行歌曲资源进行闲暇教育

流行歌曲是很受学生喜欢的,而流行歌曲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优秀的流行歌曲雅俗共赏,寓教于乐,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视为特殊的诗歌文本,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谨慎而积极地开发流行歌曲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文化心理需求,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强理性批判能力和文化免疫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语文课程中的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主导文化之间的适当张力,有助于建构学校语文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环境。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将流行歌曲的歌词与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学习,通过专题研究体验阅读诗词的快乐与成就,开拓诗歌鉴赏的新角度,感受音乐之美,诗歌之美。比如说开展《挖掘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歌元素》活动时,教师可以分活动准备、小组研究、成果展示、整合拓展四个阶段。活动准备阶段:创设情境(诵读诗词、欣赏歌曲)、组成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小组研究:各组根据计划搜集资料,专题研究(比较欣赏、专题阅读、展示准备);成果展示:展示以及相互评价;整合拓展:资料汇集,课后推广学习。整个活动下来学生兴趣浓厚,对诗歌鉴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教师多进行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课余欣赏歌曲的同时也会细细品味歌词,慢慢会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利用广告资源进行闲暇教育

现在一打开电视,或漫步街头,时不时会看到广告。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现代都市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而学生更是在广告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广告语对当今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他们的日常交谈和作文中会不自觉地引用广告,“我们一直在努力”,“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前段时间,陈欧体很流行,学生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你只看到我的省份却没有看到我的县名。你有你的高楼我有我的太湖。你嘲笑我以小长兴为荣,我可怜你不懂太湖明珠的自豪。你可以轻视长兴,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长兴的崛起是注定不可复制的旅行,路上总少不了质疑,但那又怎样?哪怕世界都不懂长兴话,我也要说得漂亮。我是长兴人,我为自己代言。”既然学生喜欢广告,那教师也可以把广告作为课程资源引入中职语文课堂,从广告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文字的应用,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学习语言应该是最有效的。具体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教师教会学生鉴赏。美妙的广告语言来自于撰稿人的语言修养和灵感,但广告语言到底还是可以窥见语法规则或某些修辞手段的。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经典广告语的环节中,能使学生更深入、更生动形象地关注和了解修辞的相关知识,自然而然地掌握修辞方面的知识。而“广告语中的谐音”则使学生更深入地关注和了解了谐音(双关)的相关知识。在了解修辞、谐音等知识之后,再让学生整体分析广告词吸引人的原因。

第二步,学生自己去收集和分析。学生了解广告的一些撰写技巧后,就可以动手操作。比如,开展“浪漫语文之旅”广告语主题学习周活动,要求学生分七天完成一系列关于广告语的综合学习活动:第一天搜集各类广告语50条;第二天选出我最喜欢的几则广告;第三天选出我最讨厌的几则广告;第四天分析广告语修辞手法运用;第五天尝试为家乡的某一土特产制作广告语;第六七天完成作文《广告教会我……》。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看到广告,不仅会觉得某些广告词经典,而且可能会说出为什么经典?

四、利用手机短信资源进行闲暇教育

现在很多学生都有手机,都是“拇指一族”,也是“短信一族”的主力。由于手机短信的编写,是多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训练,它既属于语言实际运用的范畴,又属于写作训练的范畴。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健康的短信文化,并把它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这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在开展短信教学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步,利用赏析短信进行语言教学

手机短信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和较强的情境性。一般而言,手机短信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简明扼要;主题突出;语言得体、有文采;构思创意。将一些喜阅乐读的短信摘录下来,引导学生体味和欣赏其中的绝妙之处,便能让学生获得许多相关的语言知识:这则短信用到了各种修辞,那则短信用了古典诗词;这则用到设置悬念法,那则又用到欲擒故纵法。赏析方法,学以致用。

第二步,利用创作短信进行写作训练

生活中的短信一般较多用于节日祝福、情感联络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构思新颖,富有文采。修辞的大量运用,使短信充斥着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文采飞扬的精辞妙语。教学中通过分析、仿写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技巧后,可以设定情境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上学期期末笔者布置寒假作业,让春节的祝福短信学生自己编写,相互发送,其中不乏精彩。“新年佳节到,向你问个好,身体倍健康,心情特别好,好运天天交,口味顿顿妙。最后祝您‘蛇年好运挡不住,蛇年财源滚滚来。’”“烟花,绽放的是新年的喜庆;美酒,承载的是满满的祝福;春联,抒写的是久久的平安;问候,融入了真挚的情谊。蛇年吉祥。”学会了短信写作,让学生也可以借短信之“他山之石”,攻作文写作之“玉”,让文章写得新颖。

五、利用通俗小说资源进行闲暇教育

中职学生课余喜欢看一些通俗小说,而现今的通俗小说数量繁多、良莠不齐,而学生涉世未深,文学素养有限,识别能力不够,难以鉴别优劣。教师不加指导,由学生跟着感觉走,易走入误区。因此,对中职生课外阅读通俗小说,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的自由,但更有必要向其推荐其中的精品,定期开展一些读书会,让漫无目的的“漫读”变成定向择优的“选读”。因为在保持兴趣的前提下,欣赏好的文艺作品,无疑是培养艺术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是开展闲暇教育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不以升学为目标,使得中职语文教学可以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实现真正的语文学习,促进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就应努力开发和利用闲暇资源,借源源不断的生活之水,为语文教学提供鲜活的资源,使教育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王艳华.语文教学中应重视闲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0,(5).

[2]朱佳芳.闲暇教育视点中的高职语文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07,(11).

[3]章媛.新大纲视域下的中职语文教材改革构想[J].职业技术.2010,(08).

[4]郑淑玉.利用影视拓展中职语文课程资源[J].职业技术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