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本科院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安本科院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安本科院校

西安本科院校范文1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65-02

一、民办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1.民办本科院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正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生力军,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又好又多的建设人才,而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发展线。民办本科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安徽新华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把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积极为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的机会,如2010年6月份学校委派骨干教师去国家级示范学校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教学改革经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并要求广泛地应用于实际教学,这为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支持。

2.案例教学在相关学科的成功应用。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首创,哈佛大学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模式运用到MBA的教学后,培养了一大批商界名流。随后,该教学方式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采纳。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管理学等专业广泛应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如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学时,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许多活活生生的案例的讨论学习,巩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经济学作为商学院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课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经济学同样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经济学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地揭示了一些经济现象,为更好地学习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经济学知识学以致用,案例教学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为大势所趋。

3.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案例为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对初学经济学的人,面对着厚厚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学起来很头疼。实际上只要大家做有心人,会发现经济学就在身边,小到你买早点,大到国家的具体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无不与经济学有关。比如去年年底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就是我们身边的经济学案例。通过对下乡商品的特点的分析,学生会更好地掌握弹性的相关知识点。此次下乡的商品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享受国家13%的补贴;二是下乡家电基本是属于中低档商品,比如电视机,基本上都是普通的彩电。究其原因是:(1)13%的政府补贴,相当于降低商品的价格,由于家电产品多为富有弹性的商品,可实现“薄利多销”,降价必然会大幅增加销售,从而使得家电厂商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也满足了农村消费市场对家电的需求,可谓一箭双雕。(2)之所以选择中低档家电下乡,是因为中国农村大部分为中等低收入家庭,所以他们对高档家电的需求收入弹性小,而对普通家电的需求收入弹性大,而此时政府对他们的补贴相当于是增加了收入,所以他们会增加对此类商品的购买。即此次下乡的商品选择的是对农民来说收入弹性大的商品。这些身边的经济学案例,为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资源。

二、案例教学对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意义

1.案例教学增进了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在现实经济学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在讲授选择的最优化原则时,下则案例教学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着自己心爱的车,经过一个车站,忽然看到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但你的车只能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一开始学生会做出各种选择,有选老人的,有选医生的,有选梦中情人的,并且各自有其合理理由,但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得出的最优选择是:把钥匙给医生,让医生送老人看病,自己留下来陪梦中情人等车。这是所有人公认的最好选择,即最优选择。但是,最后还是有学生提出了质疑,如果医生不会开车,那怎么办?最好的选择又是什么?一轮接一轮的自我反问和思考,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经济学中的选择是带约束条件的选择,选择遵循的是最优化原则。同时,经济学又是通过假设这一约束条件让事情变得简单化,从而迎刃而解。

2.案例教学丰富了经济学理论,实现了知识创新。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从质疑到释疑,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认识到抽象理论知识的价值所在。比如在讲授需求定理内容时,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举例符合此定理的商品,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满足此定理,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找到不符合此定理的商品?通过“老板杯”的销售小案例: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家中国茶杯生产厂生产出了一批款式和质地都非常好的茶杯,取名“老板杯”,销售部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每个茶杯定价10元。但茶杯进入销售环节时,销量却并不理想。此后销售部又做了许多促销活动,或是将价格降到5元~8元,以期销量增加,但似乎都没有效果,到底怎么做才可以增加销量?按照需求定理,降价应该销售量会增加,可在“老板杯”这样的商品上似乎行不通。最后一个经济学家帮忙解决了问题:他让老板在10的后面加个0,即每个“老板杯”100元,最后销量果然大增。究其原因是:“老板杯”是体现老板身份的商品,对真正的老板来说,10元太便宜,无法体现他的身份地位,他不愿买;而对一般的消费者来说,10元太贵,他也不愿买,他宁愿买更便宜的杯子。通过案例的分析,学生会渐渐的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学习各种理论,总会有新的发现,从而实现了经济学知识的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几点想法

1.由国内知名经济学者带队,各高校经济学教师积极参与,共同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案例教材。由于经济学起源于发达的西方国家,目前中国经济学教学中的大量案例,很多都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二手案例,到目前还没有一部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学案例教材。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经济学案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编写成功。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所以经济学案例的编写非常重要。经济学案例的编写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1)要坚持本土化原则,案例的编写要严把质量关,其中的观点和判断要科学合理,所以需要国内知名学者的指导和审核;(2)案例的编写工作量大,要取经去粗,需要大量教师的积极参与。知名经济学者和各经济教师群策群力,一定能够编好经济学案例教材。

2.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与讨论学习,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目前各种网络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比如积极参加教育部举行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培训,可以有机会和著名经济学者面对面交流,可以和更多经济学老师探讨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增加知识储备;还可以通过参与经济学论坛的讨论,使经济学知识在碰撞中得到创新;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经济学者的博客,可以看到许多新的观点,了解相关理论的发展动态。

3.经济学案例要与时俱进,要结合社会发展动态,关注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在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动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更新。因为以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经济学案例讨论,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关注。老师要能生动灵活地联系实际问题讲理论,联系热点问题讲理论,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4.案例教学形式要不拘一格,能为经济学理论学习服务的案例均可用。小平同志曾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案例,只要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经济学理论均是好案例,可以是笑话的形式,也可以是寓言故事的形式,还可以是面试题的形式,只要通过此类形式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就可以用。老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不断变化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消费理论时,可以开个简短的小型拍卖会,让学生切身体会消费者剩余会因人因地而异;在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可以以辩论的形式讨论:“初恋总是最令人难忘的”遵循边际效用递减吗?让学生在辩论中更深刻的理解递减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即案例教学要不拘一格,要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颜家水.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雷玉桃.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7,(24).

[3]王亚柯.论新时期如何上好经济学课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西安本科院校范文2

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 4号)两个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贯彻现代大学教育的社会轴心观、多元素质量观、开放办学观指导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观念,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外向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要求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深入贯彻落实学院的办学理念,符合学院的办学定位,体现学院的办学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强”“外语听说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注重因材施教;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产学研用合作教育;调整现有课程体系,规范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精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调研论证环节,要有校内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参与论证。

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要求原则

树立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平台课程为基础,按照应用型人才不同发展目标规格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才的需求。

2突出实践能力、就业导向原则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体现国家、社会、企业和行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制定“有用、有效、先进”的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学生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强化外语能力培养原则

从听说入手,以听说见长,开展课程学习和语言能力训练。外语类专业要体现国家及国外共同语言参考标准的外语能力目标要求,同时要扩展学生外语应用领域。外语类(含大外)课程考核都要考查听说能力。非外语专业要深度融合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培养,实现专业与外语的融合。

4外语、专业(专长)互补原则

积极探索语言类专业“外语+专长”,经管类、理工类和艺术类专业“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语为工具,以专业(专长)为载体,进行开放式教育,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使毕业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巧,又有较强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

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优化

1公共基础平台

为顺应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在确保公共平台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对学生在语言能力、身体心理健康、信息获取与处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前提下,增加公共加选课栏,重点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利于分层教学、个性化培养,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外语、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深入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2专业基础平台与专业选修平台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为学生奠定比较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学科教育特点,将相同、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打通,注重内容的拓展性、延展性、实用性,搭建厚实的统一平台,以此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专业限选、任选课程是指某类专业学生应修读的非主干学科专业课,主要面向相关科技、产业领域、学科领域,传授较深入的专门知识的课程,每一专业可根据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置适当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应用性和创新性,此类课程遵循教学内容精简优化原则,体现岗位性、职业性特点,适当设置体现专业前沿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选修课程。

为体现语言类院校办学特色,实施“外语+专长”、“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外向型人才,特要求涉外类专业,应将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范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小语种方向专业,应将对应语种的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范围;艺术类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学生外语水平要求,以培养实际交往能力为主;其他各专业,也应考虑学院外语传统特色与本专业的有机结合。

3模块课程

(1)公共选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

专业选修课是为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满足学生的专业爱好,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而开设的。为了增强专业选修课的指导性和实用性,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传统的专业选修课按课程性质及其社会功用进行有机组合,形成若干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

公共选修课模块嵌入公共平台之中,学校组织开设一定数量的全校性公选课,理科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史类和艺术类课程,文科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类和艺术类课程,艺术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史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开设公共任选课是为了探索学科交叉,实现文理融通,加强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西安本科院校范文3

一、“我做石湖导游”导游词征集评比活动的案例分析

苏州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中吴文化的烙印特别清晰,作为未来的苏州导游,理解和把握旅游资源中的吴文化内涵是首要条件,因此体验区域文化对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导游词撰写是导游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为提高学生的导游词写作能力,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教学的结合,笔者和其他同事一起组织了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石湖景区导游词撰写

活动形式:石湖景区导游词征集评比活动

活动对象:旅游系三年制导游专业三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通过撰写导游词,把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通过征集评比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结合,发展职业能力;激发专业学习情趣,提高区域人文素养。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1、导游词撰写范围。包括石湖景区、景点;地方历史文化、城乡特色经济、地理风貌;特色美食餐饮、民俗风情、传奇轶事等。

2、导游词征集评比要求:①语言生动形象,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文字流畅,内容符合逻辑。词语通俗易懂,便于导游顺畅讲解。②符合导游词的结构要求,文体自定,对历史、文化、民俗等介绍要尊重事实,不能有狭隘的偏见和歧视思想。③景区导游词限3000字符,景点限1500字符。引用史料或他人成果应详细注明出处。

第二阶段:搜集信息

组织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石湖、上方山景点实地考察,通过拍摄照片和查询网络、图书馆文字资料,搜集有关景点的自然、人文、风俗、宗教等信息。

第三阶段:交流评比

由学生自主组织交流,以个人、小组、班级到年级逐层展开。通过交流,集思广益,共享成果。形式可以是讲解演说、板报墙报、橱窗专栏和多媒体展示等。由学生根据实作,对照评比要求和评价细目,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评出成绩,产生各项奖项。最后进行总结表彰,作品装订成册,作为校本教材资源。

(二)优秀例文之一:行春桥

行春桥在茶磨屿东面,是横跨石湖北岸的九孔石桥,非常长,表面比较平缓,俗称小长桥、九环洞桥。长54米,宽5.2米。行春这个名字来自中国民俗“行春”。以后逐渐演变为民俗活动。

行春桥看石湖串月,历来是苏州的习俗。有古书记载:“八月十八日,群往楞伽山望湖亭看串月,为奇观”。有沈朝初《忆江南》词为证:“苏州好,串月看长桥。桥畔重重湖面阔,月光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乾隆六下江南,六次到石湖,写下五首行春桥诗,并在其它诗中,也多次提到行春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下江南游石湖,百姓都站在行春桥上及周围迎驾。乾隆著有《行春桥乘舟归苏州行宫即景杂咏八首》来记录此情此景。其中一首道:“行春桥下春水明,行春桥上万民迎,我欲治民如治水,淆之则浊澄之清。” 另有一方《观打鱼碑》,刻有乾隆在行春桥边观看渔民捕鱼时写的一首诗,立在石佛寺中,至今保存完好。作家周瘦鹃于1953年去石湖看串月时,写有一首七绝赞美诗:“一水溶溶似玉壶,行春桥畔万船趋,二分明月扬州好,今夜还须让石湖。”

行春桥观串月的民俗流传至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苏州市民仍是车水马龙,成群结队来到行春桥边,欣赏石湖串月的美景。

(三)关于活动的反思

1、活动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广泛收集、查阅、筛选和整合资料,写出了具有很强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导游词,能带给游客丰富的信息量,激发游客游玩的热情,达到了“导”的功效。上述行春桥的导游词语言优美,引经据典,结合八月十八石湖串月这一苏州习俗展开,能使游客获得多重感官的享受。

2、以活动促教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高职语文课堂仍较沉闷,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失去学习的热情。本次活动,一反常态,以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职高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范成大与石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案例分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的特点。范成大是苏州的历史文化名人,具有区域文化的人文代表性,但作为高职校旅游系的苏州学生对范成大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为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使学生走近范成大,了解其生平、作品和功绩,了解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所描述的当时吴地的民风民俗,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我们尝试组织了这一活动。

(一)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范成大与石湖

活动形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对象:五个语文兴趣小组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在:通过对历史名人范成大的了解,增强对苏州石湖地区历史人文的认识,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资料收集、信息处理、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过程:

1、采访、参观、查阅等收集资料阶段

2、分类整理、处理资料,准备汇报阶段

3、交流、汇报、共享阶段

4、活动评议、延伸阶段

(二)活动成果之一:尽信书不如无书

笔者利用节假日与学生一起去石湖景区收集考证范成大的作品,师生在范公祠的寿栎堂内仔细阅读那7块诗碑,看看能不能发现些问题。学生通过对照发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里《秋日十二绝》第一首,出版物上的诗文是“杞菊垂珠滴露红”,诗碑上为“杞棘垂珠滴露红”。经辨析,师生达成一致,认为枸杞茎上有刺,刺上露水下滴,秋时枸杞果实如红珠垂挂,与露珠相映。若用“杞菊”则为另一植物,不能形成诗文意境。

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流传的一些出版物也有很多不当之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须要有刨根问底、探究求实的精神。不唯上,不唯权,提高自己的质疑和分析推理能力,这是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收获的成果之一。

活动中,五个兴趣小组的成果各有特色,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收集整理资料,采用纪年表、街头调查统计表、自拍录像等形式进行总结汇报和交流展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体验,磨砺了学生的意志,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家乡情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提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在阅读中思辨和考证,这样的考辨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求实精神,这是当代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任何职场都必需的一种能力,就旅游职业而言,探索求实精神是智慧型、渊博型和亲情型导游所必备的素质。

(三)关于活动的反思

1、在活动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师生共同研究和设计方案、求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寻求相关学科老师的帮助。在采访中克服困难,风雨同行;在商讨中平等民主,取长补短;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享快乐;在总结中互相鼓励,共同成长,这一切都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达成了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2、以活动促创新。回顾这次活动的全过程,笔者深深地被学生不懈探究和自主创新的精神所感动。那么多学生一改往日传统语文课堂上的死气沉沉模样,取而代之的是这个年龄应有的活力和朝气。从中我们可以初步看到高职语文改革的出路。我们相信,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既是有效的语文教学课,也是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课,更是利用区域文化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职业实践课。

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浸润其间,在实践中发现美,体验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带有本土特点的人文素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主组织策划和实施,因而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发展,更是让学生认同和热爱本土文化,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增强提高职业能力,服务家乡、建设美好家乡的责任感。笔者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区域文化资源一定可以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更深入的角度上为高职语文教学注入清新的“源头活水”。

项目基金:该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课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实践研究 》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ZCZ57。

参考文献:

[1]魏星.导游语言艺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朱家俊.开发利用区域资源 拓宽学生习作空间[J].中国农村教育,2007(7):97.

西安本科院校范文4

【关键词】STP战略 应用型本科 品牌定位

基金项目:西安航空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编号:12XP511)。

品牌定位的内涵

所谓品牌定位是指对品牌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或者说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与结果。市场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品牌都不可能为全体顾客服务,细分市场并正确定位,使品牌赢得竞争是必然选择。只有品牌定位明确,个性鲜明,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消费层。唯有明确的定位,消费者才会感到商品有特色,有别于同类产品,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唯一的选择就是差异化,而定位正是达到差异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建设的现状

1.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一方面,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生存还没有成为主要问题;另一方面,虽然感受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只是热衷于学校的升级和扩张,没能将品牌建设和经营置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核心位置上,缺乏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缺乏准确的品牌定位

总理曾经指出教育工作的“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明确的学校定位,在自身的品牌建设中,缺乏办学特色,没有准确的品牌定位。

3.未能有效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我国,许多高校在品牌建设中,呈现“千校一面”的现象,所有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盲目追求“高层次、综合型”的办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如此,总是以学术型、研究型、综合型的大学为办学方向,忽略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以及社会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品牌定位

1.以人才需求差异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指品牌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营销意图把消费者按不同标准分为一个个较小的、有着某些相似特点的子市场的做法。市场细分的依据有很多种,就我国高校的情况主要是以人才需求的类型为主要细分依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和潘懋元先生的三分法理论进行分类,我国高校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学术研究型大学(5A1);第二类是专业性应用型本科教育(5A2);第三类是职业性技术型院校(5B)。学术研究型大学(5A1)拥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研究能力,它们培养的人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以精英教育打造学校品牌。另外两类学校(5A2和5B)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但它们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又有所不同。高职类院校主要是技能培训,其目标是培养适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相应的应用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满足岗位要求,又有一定的发展后劲。

2.立足于自身优势选择目标市场

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目标市场时,应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⑴潜在的细分市场要具有适度需求规模和规律性的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选择的某一细分市场应当在目前以及未来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高科技带动产业不断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好且实践能力强的特征,与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相适应。

⑵细分市场的内部结构吸引力。细分市场内部结构吸引力取决于该细分市场潜在的竞争力,竞争者越多,竞争越激烈,该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就越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市场需求很大,但同时培养和输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学校也很多,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目标市场,尽量不要与学术研究型大学及高职类院校的市场发生交集,同时在同类院校的竞争中要能够体现出自己所培养学生的特点。

⑶品牌的资源条件。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要适合目标市场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品牌经营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资源条件包括学生生源,教师队伍,基础设施及配套的资金支持等内容。

3.基于自身特色进行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的关键是要设法在自己的品牌上找出比竞争对手强的特性,准确地选择相对竞争优势,这是一个品牌各方面实力与竞争者实力相比较的过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品牌定位中突出学校的特色,以特色求发展。学校可以将自身的品牌与竞争对手在师资力量、专业学科特色、学生能力及就业、校园文化及服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弱势,将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打造成学校的特色,以此来吸引学生和家长的报考,同时毕业生也可以据此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文献:

[1]生奇志.品牌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0-72.

[2]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西安本科院校范文5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69-04

作者简介

李燕(1975- ),女,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副主任,讲师(西安,710105)

基金项目

西安市2014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民办本科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4XF18),主持人:李燕;陕西省教育厅2014年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青年外语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提升策略”(14JK2033),主持人:李鲜花

一、引言

近三十年来,我国民办高校从诞生到壮大,经历了“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时期[1],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呈现出广阔发展前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颁发,民办高校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在新一轮教育改革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要跟上“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关键,这是民办本科院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不足之处及提出对策,以期为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陕西省4所民办本科院校的80位一线外语教师,其基本情况见表1。

从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教师是民办本科院校外语师资队伍的主力军,35岁以下教师占76.3%;从教龄结构来看,教龄在6~10年的教师为主体,占55.17%;从学历结构来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主体,占78.8%;从职称结构来看,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为主体,占77.5%;从教学工作量来看,每周课时在12~16学时的教师为主体,占72.5%。研究对象均来自陕西省办学历史20年以上、在校生规模万人以上的民办本科院校,因此,本研究对象所承载的信息可以反映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以吴一安的“优秀外语教师素质框架四个维度”[2]和叶澜的“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3]模式为基础,编制问卷1“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教学工作量5个问题。问卷2“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主要采用三级量表形式,即A代表“符合”,B代表“一般”,C代表“不符合”,对教师职业态度、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四个维度进行调研。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12月初发放调查问卷85份,至2015年1月初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94.1%。同时,笔者还对以上4所民办本科院校师资科8位工作人员和部分教师及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上述方法形成对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客观、真实的描述。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职业态度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的职业态度端正,热爱教学工作。从表2可知:91.3%的教师喜欢教师职业,位居首位。他们中大部分教师是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这是其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一份工作,他们和所在民办院校共同成长,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以教学为媒介最终传递到学生。67.5%的教师经常关注学生情况,与学生反馈相一致。但值得关注的是,只有28.8%的教师对目前工作环境感到满意、对工作单位有较强的归属感。访谈中,很多教师坦言所在学校对教师要求高、任务重,教师们自感压力大,对学校“埋三怨四的声音”时常可以听到。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表3可以看出,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整体上较好,82.5%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掌控能力强,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占76.3%。但也存在着教师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灵活运用的占33.75%)、不够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的占26.25%)等问题。从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来看,教师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现状不甚满意(满意的占58.8%)。

(三)教师的科研能力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在科研方面的不足尤为凸显。从表4可知,教师对科研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认为科研是高校教师的生命力的占72.5%,认为科研能够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占71.2%。表5显示,教师科研水平普遍偏低,科研能力薄弱,只有2.5%教师主持过省、部级科研课题,26.25%的教师主持过校级科研课题,工作以来发表过核心论文的教师只占31.25%。这一现状可从表4“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占36.3%,“有很强的学科信息获取能力”占13.75%两个问题的选项找到原因。

(四)教师专业发展态度与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积极,80%的教师愿意参加各种培训、研讨等教研活动、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并对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培训持肯定态度,76.25%的教师认为参加过得讲座对教学、科研帮助很大;但也存在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不明确的问题,有明确专业发展计划的教师只占27.5%,专业发展的参与性不高,30%的教师表示经常参加教学技能竞赛;相比较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师更关注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60%的教师认为知识体系完善比科研能力提高更重要,见表6。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本科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其自身优势,也有不足之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队伍结构发展不平衡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队伍结构发展不平衡:一是年龄结构发展不平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6.3%,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呈年青化趋势,老、中、青教师梯队不合理;二是学历结构发展平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78.8%,博士学位的教师严重缺乏;三是职称结构发展不平衡,中级职称的教师占77.5%,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只占1.72%,学科带头人极少。这种不平衡的教师队伍结构严重阻碍民办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2.教师职业倦怠初见端倪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够,工作热情不高,对自我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低。用心理学家Maslach提出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来判断,教师整体上虽然喜欢教师职业,但在工作中已表现出无力感,对工作环境不满,抱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以半消极态度对待工作,自我价值倾向降低,职业倦怠已初见端倪,处于教师的生涯挫折阶段[4]。

3.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

调查表明,民办本科院校包括外语在内的大多数课程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讲授法,课堂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培养。

4.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不平衡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意识,从而导致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科研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量多,教学任务重,各种教育教学检查多等繁杂教学事务使得教师们疲惫“接招”,而没有精力与热情进行科学研究的深度思考。二是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大多为拥有6~10年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一方面,相对丰富的教学经验让他们安于比较稳定的职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生活上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生活压力大,导致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科研能力薄弱。

5.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明确,行动力不足

绝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专业发展在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有强烈的意愿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培训活动,但当这些活动机会来临时,他们又左顾右盼、思前想后,错过了多次专业成长的机会,致使其专业发展的行动力严重不足。教师缺乏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对于专业发展的认识与行动“言行不一”现象普遍存在。

(二)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1.教师层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随着社会对外语人才专业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了极大地挑战,特别是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如果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自主的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与自我提高的专业发展态度,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拓宽专业视野,就很难有效地、高质量地完成转型时期高校外语教育教学使命。

在教学方面,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要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将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师生、生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工作岗位对外语人才的要求。

要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切实提高科研水平。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5],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条腿,两腿必须保持平衡,才能走得稳、走得远。依据民办本科院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外语教师应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通过科研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科研从教学中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2.学校层面: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因

民办本科院校不仅要认识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将严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完善和搭建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专业发展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学校师资科、教师发展中心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与体会,消除教师专业发展的无助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讲学、作学术报告的形式,开阔教师专业、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消除教师专业发展的倦怠感;加大资金投入,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如外文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渠道,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专业自信。在教师管理方面,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对教师的感情投资,在教师生活与待遇方面给予关心与改善,让教师有归属感,创造人性化、和谐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包括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同事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是教师专业发展得以结果的土壤[6]。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专心追求专业发展。

五、结语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7]。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职业态度端正,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却又存在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教学、科研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动态过程,不仅需要教师个体不懈努力与反思,更需要教师教育体系,尤其是教师所在学校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共同促进民办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黄健. 浅谈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2012(20):37-38.

[2]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5):199-205,241.

[3][7]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胡云飞.教师发展路向的批判话语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70-73.

[5]董爱华. 新升本科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5):89-91.

[6]王一涛,毛红霞.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内涵及其建设――第五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0-1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Non-government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i Yan

Abstract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method, a total of 80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from 4 non-government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were selected to undergo a survey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blems, such a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structure, the emerging of job burnout, un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consistency between cognition and action towar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only exist. Based on this, to promot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non-government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suggested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o define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oals, insist student-base classroom-teaching,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er culture discussion and crea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西安本科院校范文6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类型与特点 应用型本科教育 改革策略

根据教育部截至到2007年5月18日提供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740所,其中教育部及其它部委所属院校108所,地方部门所属院校602所,民办院校30所。由此可知,在本科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占据了大多数,这些院校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状况。在602所地方本科院校中,近半数院校是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合并、组建、升格、更名、转制等方式成立的。这些院校多数定位于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由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高职院校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每一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都有其优势与劣势,因此在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时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一、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

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发展数量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高校数量急剧增加,而且主要是增加了地方所属高校,其中本科院校占据了一定比重。如北京联合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宁波大学等,都是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本科院校。在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中,有些是由老大学办的分校,如北京联合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这些大学分校在办学之初主要移植和借鉴传统老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向。但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发现,借鉴吸收老大学传统办学经验是必要的,但绝不能照搬其办学模式。因此,一些院校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办学道路。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从1982年起,在深入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开始了应用型教育的探索,确定了发展应用文科、应用理科的方向:于1985年组建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组建之初就提出:“为上海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从此明确走上了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道路。

除了大学分校外,其它在改革开放之初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建校之初主要开设当时急需的各种经济建设与管理专业,在此后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主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如宁波大学在办学之初就牢固确立了为地方服务的理念,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重点,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湖南工业大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创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创建于1980年的合肥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通过与德国等国高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终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富有时代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努力提高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的优势在于:积累了一定的本科办学经验,注重学科建设,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的研究意识较好、研究能力较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较为紧密。官产学研合作有一定的基础;学科专业较多,适合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这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的劣势在于:学术型传统较浓厚,办学者与教师对应用型办学道路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转变过程;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要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缺乏大量有行业、企业社会实践经验背景的教师:缺乏大量能够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基地。

因此,这类院校的教育改革策略是:改造传统专业,由基础专业向应用专业或专业的应用方向转变。改革课程体系,精减基础课、增加专业课,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将学科基础与专业应用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与能力导向的考核方式:加大教师的社会实践锻炼与培训,大量引入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大量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开展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由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

建国以后,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我国建设了一批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但随着社会对更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需求,这批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纷纷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升格为高等工程学院。这类高校的典型代表有:长春工程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常州工学院、湖南工程学院等。如长春工程学院坚持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致力于培养“安心基层、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黑龙江工程学院坚持立足地方,为交通、冶金、汽车、测绘、机电、建筑、市政、旅游等专业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湖南工程学院升本后,开展了为时一年半的“转变工程”大讨论,并针对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属性、人才特质、培养体系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并构建了以“工程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双螺旋三并递进”的教学模式及“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这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在于:学科特点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类院校开设的学科专业基本上都是应用型学科和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这类院校产学研合作开展较好,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且拥有大量的具有工程实践训练的专兼职教师。这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劣势在于:学生的基础较弱,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发展后劲;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以教学、实践为主,缺乏研究意识,研究能力较弱;缺乏学科建设意识,以专业为办学的主要载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

因此,这类院校的教育改革策略是: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跨学科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的培养。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既要承担技术责任,又要理解工程的非技术方面,这就要求他们掌握较复合的知识与能力: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尤其是应用研究的能力;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

三、由高职院校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我国有大量高职院校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这类院校中明确提出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典型代表有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东莞科技学院、湖北荆楚理工学院等。如上海电机学院明确提出“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指导方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坚持 立足浦东,服务上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保持培养高等工程与技术应用型、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特色:金陵科技学院则以“一本、二主、五性”(即以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应用性、融合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构建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

这类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在于:高职院校“职业定位”的办学传统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了土壤;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密切。其办学特色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与教材开发程序,以及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与能力导向的考核方式;有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践基地。

这类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的不足与升格的高等工程学院基本相同。

因此,这类院校的教育改革策略是:提升办学理念,既要保留办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更要融入本科教育的理念,在达到本科教育标准的前提下,突出职业性、应用性特色: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尤其是应用研究的能力;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必须依托学科基础。

四、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

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高校升格浪潮中,除了大量的高等工程专科学院和高职院校升为本科院校外,还有大量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也升格为师范学院。随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一些地方师范学院也正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他们除了培养师范生外,还培养大量的非师范生,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育类型上,也以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这类院校的典型代表有西安文理学院、临沂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如西安文理学院升本后,通过明确办学定位、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质量保证等措施,致力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临沂师范学院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确立了“为沂蒙服务”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地方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比较于前面三类院校来说,由高等师范专科学院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基本上没有优势,面临的困境与难题最多,集中体现在:以传统师范专业为主,不利于办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是本科专业的压缩版,既未达到本科标准,又缺乏应用特色。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非常传统;教师既缺乏研究水平,又缺乏实践基础;实践基地以学校为主,缺乏与其它企业、行业的合作。

这类院校的教育改革策略是:转变教育观念,从师范教育观向综合教育观转变,不仅要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教师,更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方方面面的人才,要把地方的人才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造传统的师范专业,增设应用型新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如把传统的历史、化学、数学、中文等师范专业,改造成历史学(文物博物馆)、应用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新闻学等应用型专业;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从传统的教学观向应用型教学观转变: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强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联系,开拓更多的校外实践基地。

上一篇行业信息化

下一篇校园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