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应用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应用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应用题

数学应用题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运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03-01

1.教会学生读懂题目

做小学数学应用题,首要是教会学生读懂题意,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明确题目要求的量是什么。而现实求解过程中,学生们并不能正确抓住这两点,以至于常常求不出或是求错。那么,在应用题中,时常对学生造成误导的情况有哪几种呢?

1.1题目冗长。应用题中对事件的过多赘述,往往造成学生对题目的阅读产生疲惫感,以至于无法在题目中及时有效地把握正确的信息进行解答,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

1.2给出的已知条件表述不直接。应用题中或许不总会正面给出学生做题所需的已知量,缺乏分析能力的学生也许就不能正确找到隐含条件,并运用此已知量来求得答案。

1.3不能正确判断比较量。在一些应用题中,往往出现A物比B物大多少,B物比C物大多少,已知A物,求C物等题。在处理这些问题中,学生们往往不能清晰辨认出各方之间的关系,导致做题困难。

1.4错误的习惯性思维。在部分学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维中,他们往往认为,给出的条件都有用,给出的条件都只用一次。但是,这并不总是如此。相反,有些题目给出的条件就是混淆视听、而有些条件却需要用上两次才能解决。以上是本人总结出的几种误导学生在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时常发生的情况,而克服这些困难,需要的是老师帮助学生调整在做题时的心态,及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理解题意,这才能为做好应用题走出最基础性的一步。

1.5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此不能正确 识别题的类型。当代认知心理学家西蒙(H.A.simon)认为,解决应用题的过程是"模式识别"的过程。例如,当学生识别出 眼前的应用题是"相遇问题",就能调用有关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眼前的题。因此,识别问题的类型就 成了解题的关键。然而,困难的题往往"伪装"得很巧妙,让人难以识别其真面目。

1.6不能进行双向推理,所以难以接通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习题都是先提供已知条件,然后提出一个未知条件(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来求未 知条件的数量或证明未知条件的成立。在解题时,思考的方向分为顺向和逆向推理方式。顺向推理由于思维方向不明确,容易推导出众多的起干扰作用的中间变量,并且易使学生一旦走上错误的 思维方向就迷途难返,本实验中的中下生尤其如此。而逆向推理虽方向明确,始终把未知量作为思维的出发点 ,但由于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很难接通,也容易造成学生解题失败。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解难题时,最好采用双向推理。顺向推理可以推导出更多的供选择使用的"已知条 件",逆向推理使我们始终明确思维的方向,双向推理有助于顿悟和灵感的突然出现,能有效地缩短已知和未 知之间的距离,更有助于我们在心理视野范围内"看穿"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路径。遗憾的是,本实验所选取的 被试(不论是差生还是优生)都不具备这种能力。看来,双向推理能力的训练已不能再忽视了。

2.如何教会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

2.1会借助图形解答应用题。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动用线段等图形辅助工具解答题目是最直观且准确率最高的方法之一。犹其针对上述第三点情况――不能正确判断比较量而言,图形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更已知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使得在解答过程,清晰知道对各已知量是运用加、减、乘、除中哪一运算法则来求得未知量。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思考总是离不开形象的材料作为辅助手段,对于抽象的总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这一转变往往依靠一定量的直观思维做基础,学生才可以在遇到相类似题目时迅速反应过来。而当学生们在面对此类题目也无需再依靠画图便能准备理清各者之间的关系时,便是抽象思维的培养。

2.2会利用方程解答应用题。同任何一种知识点的学习一样,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会"的层面,而应该以"会"为依托支点,追求更为深入的数学化,只有这样方程思维模型的抽象构建才能实现。方程这个名词在小学生看来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内容,为此,老师务必引导学生正确接受方程这一解题方法,使学生从图像思维模式过渡到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在方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老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即运用方程解题应所具备的格式。其次,通过例题讲解与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方程解题的方法,区分算术方法解应用题与方程方法解应用题在思路上的区别。算术算法的特点是,未知数不参加列式,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是怎样用已知数算出未知数,再列式计算;而方程算法的特点是,未知数是用字母表示,然后参加列式,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解。

2.3加强联系实际。这比原大纲有明显加强。一方面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如百分数的应用中明确提出利息的计算,把求平均数问题与统计紧密结合起来等。另一方面在说明中强调"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编成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或作一些简单的统计,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有用的工具,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应用题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75-01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矗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却还是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容,应用题也仍是学生眼中的“头痛题”?问题出在哪?下面我就本人在这几年数学教学中是如何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记得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效果。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例如:(并在黑板画出图或是电脑投影)几个小朋友在田地里种蓖麻,每行种了5棵,种了4行。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数一数图画里每一行分别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数是否一样多?之后再让学生说出:每行种有蓖麻5棵。

二、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的。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我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然后,我便借助线段图,并在线段图画出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里,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和“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应有这样的同感,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学习分析方法等,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把握好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应用题训练。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

2.与问题搭配的训练。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如:原题是: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

数学应用题范文3

辩证统一的教学观主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而学生的主动地位只有在教师纽上才能巩固现货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因此,教师学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重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让学生获得自学方法技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过渡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教学的顺序进行的,教学顺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近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有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数学学科系统性特别强,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应用题教学更体现出了这一点.

二、模式提出

数字教学是发展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智力的有力手段,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在小学数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这是因为“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主动的提高在实践中,我们力求探究适合应用题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发现,尝试探究。

三、结构程序图

四、模式特点

1、注意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导与主体作用,使教师

政治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在主导作用上,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各种素质行到生动和谐、充分地发展。

2、具有可操作性,教师易接受,并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施展教育才华,创造教学风格。

3、模式具有普遍性,适应于各种应用题的课堂教学,也适应于计算、概念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

五、程序操作

1、复习引入

主要目的是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拉近新旧知识的距离。要利用数学较强的知识系统性,使前期所学知识真正促进后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再现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题目,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做好向新知识过渡的准备,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比较发现

利用准备题,理清解题思路。由于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比较繁杂,过难过易的知识都有会使学生兴趣索然,思维停滞。教学时,教师可巧设“铺垫”化难为易。通过改变题的条件,祟例题,让学生将例题与准备题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新知识点。

3、尝试探究

新知识点发现后,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在数量关系中寻找必要的关系,提出中间问题并解答,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要想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让学生完成一点点。在独立探究过程中,附之教师

点拨、讲评,学生之间的议论,交流。

⑵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新知识活动中,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人人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不留死角。

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加强直观教学,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讲题说理,把语言

思维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装说的方法,培养说的习惯。

另外,质疑问难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建议将质疑顺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一定专门安排一个时间进行质疑,以避免流于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

4、强化训练

数学课堂强化训练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过程。通过课堂练习,能促使学生将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另外,通过强化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小学数学新大纲对技能的要求是“会—比较熟练—熟练。”要完成目的,必须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强化训练,才能把所学的基本解题思路初步内化为基本解题技能。

⑴基本训练。它是新授后的集中训练,是引导学生把知识首先应用于实践

一个模仿性练习,是例题的再现性练习,此种训练一般是教材中做一做就可以了,其目的在于巩固理论,深化理解,规范解答,强化认识。

⑵对比训练。对于易混淆的知识,可以设计一些对比练习。使学生认识其本质结构。一般从条件上,结构上,解法上进行对比,可以题组形式出现(只列式不计算)。

⑶变式训练。它是知识本质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通过改变知识的非本质形式而突出显现基本忏悔,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⑷综合训练。要求综合运用知识,目的在于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⑸提高训练。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中,实现迁移水平的练习,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项训练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5、归纳总结

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能促进学习,便于记忆,利于应用,教师

指导学生对本课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

六、模式课例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53页例题13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

应用题,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题能力和回答

问题完整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对应用题题意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尝试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

班尝试中学习。

教学过程:

㈠复习引入

1、列式,说出应用题实质是求什么(改变成文字题)并回答问题。

①红花有5朵,黄花投票数是红花的4倍,黄花有多少朵?

5朵

红花

?朵

黄花

━┻━┻━┻━┻━

是红花的4倍

提问:黄花和红花比,如果把红花的朵数看作是1份,黄花的朵数就有这样的(

)份,求黄花有多少朵,就是求(

)个(

)是多少。

②红花有5朵,黄花有20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

提问: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就是求()里有几个()。

㈡比较发现

1、出示例13,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与复习题相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让学生各抒已见,最后取得共识)

3、例13解决的新问题在哪?(让学生找出新知识点)

㈢尝试探究

1、教师用线段图表示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抽象的叙述转化为具体的图示)

2、让学生思考,自己想应臬做,教师起辅助作用。

3、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把红花的朵数看作是1份,黄花的朵数就有这样的4份。已知黄花20朵,要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把黄花的朵数平均分成4份,求1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0÷4=5(朵)

答:红花有5朵。

4、培养学生独立说出分析应用题的全过程。

㈣强化训练

br>

1、基本训练:P53练一练1,2,3

⑴让学生自己分析

⑵与例13相比较,找出相同点

2、变式训练:P54

,1

⑴让学生解答

⑵自己绘图,说出绘图根据,与例13相同之处

3、对比训练:P55

(只列式)

⑴小刚今年9岁,爸爸今年36岁,爸爸的年龄是小刚的几倍?

⑵小刚今年9岁,爸爸的年龄是小刚的4倍,爸爸今年多少岁?

⑶爸爸今年36岁,是小刚年龄的4倍,小刚今年多少岁?

4、综合训练:P55,2,3,4三道题与例13大致相同,但条件的先后顺序和表达形式有些差异,靠学生分析理解。

5、提高计算能力,P55

6,7

数学应用题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学策略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的难点。现阶段,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不能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解题方法模式化和套路化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率较低。为此,要根据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完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数学教师在教授应用题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应用题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等方面。对此,必须认真分析和总结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对当前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呆板,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数学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从“听”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无法通过教师的“讲”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以至逐渐丧失对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兴趣;二是不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一种知识,也必须应用于实践。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不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导致理论脱离实践,使应用题教学缺乏活跃性与开放性,学生不能感受到应用题的实践价值;三是很多数学教师运用类比和对比的解题思想,将应用题划分为几个部分,对应用题进行分步骤、分题型、分层次的讲解,这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应用题教学的模式化、套路化问题,固定的题型与解题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数学教师没有对课程标准进行综合、全面的理解,没有认识到课程标准的应用价值与意义,不能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原则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对此,数学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引领之下,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2.1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论性太强,学生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数学应用题是来源于实践的,也能够指导实践,教师可以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充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题的实用性。为此,数学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相关解题方法。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小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或曾经体验过的生活情境,拉近应用题教学和学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兴趣,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2.2提高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之前,学生需要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类型,根据题目结构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题目结构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具体题目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法,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某种联系,在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的基础上,揭示出题目的隐含条件,将隐含条件与已知条件相结合,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顺利解答出相关问题。

2.3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思维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能顺利地解答一些应用题。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转换自己的思考方向和思维角度,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应用题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树立整体思想,在学生陷人“死胡同”时能够让学生能够转换思维方式,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题目,整体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与特点,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2.4安排丰富的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来,使其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5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数学应用题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了解学生接受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

数学应用题范文5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困境

根据对目前小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调查和了解,发现小学生面对应用题总是表现出厌烦、放弃甚至惧怕的情绪。具体来说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缺乏有效性

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可以发现应用题的教学并不理想,在学生的数学测验中也是应用题的得分最低,而且存在学生放弃应用题的现象,这也反映了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效性的缺乏。应用题无论是从数学学科角度还是在实践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教学模式的过于传统和死板。主要还是以传统的习题训练为主,整个教学环节是较为封闭的,部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缺乏对应用题的实际应用锻炼,对应用题发散思维的拓展,创新意识不足,很多的应用题解答按照参考答案进行讲解,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另一方面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表现问题较为单一,趣味性不足,实践性不够,而且在完成教学之后也很少进行答题的评估和反思,缺乏进一步完善和探索的精神。

(二)学生参与不主动

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并没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很多学生遇到难题大多数会选择放弃,等待老师来讲解。而且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粗心大意、没有掌握多维的方法,而且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也是自主学习意识、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意识较薄弱,对于教师的提问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导致课堂参与性较弱,从而导致教学收效甚微。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创新策略

为了使学生面对应用题有信心,提高数学解题能力,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创新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求知才是不断摸索的动力,主动探索才能获得学习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最为重视的就是主动摸索。教师应当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会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效果优化,达到教材和学生之间最佳化的效果。课堂教学是为了不断培养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主动求学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多维思索和缜密?辑的应用题来说,学生在具备积极主动探索的意识之后才能树立应用题解答的信息与不断求解的毅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加强解题策略教学,提高数学能力

很多学生存在着应用题解答多处漏洞,从而计算错误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解答策略能力,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意识。针对应用题的解题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审题。因为应用题本身出题的特点,其会在题目中设置多个条件,而每一个条件都对解题至关重要,因此题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所以针对审题环节可以训练学生,例如“买5支圆珠笔花费3元,买同样的圆珠笔15支,需要多少钱?”在面对这道题目的时候,告知学生先不要忙着解题,而是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解析,已知条件“5支笔3元,要买15支笔”,问题“一共多少钱”。通过对题目的解析,防止学生因为审题不认真而出现失误。在接下来的步骤中要求学生将每一步认真写出来,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多项解题的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其他角度的解题方法给予肯定。同时教师也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例如情景设置、问题拓展以及游戏环节等来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和热情,让其积极融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课堂中。

(三)完善教学反思,不断改进创新

数学应用题范文6

关键词:中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27-02

数学中的应用题,是通过数学方法和手段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在新课改中,也强调从生活实践出发,让学生将实际问题能抽象为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1]。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数学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将数学应用题定位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应用题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宽泛,问题呈现的形式和问题解决的方式也更灵活多样。如何使应用题的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要开展好被重新定位的应用题的教学,就必须对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研究,紧紧围绕数学教学目标对应用题教学深入分析,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认为应用题的教学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题目涵义,认真审题

审题就是明确题意,理解“是什么”、“做什么”、“怎样做”及“为什么”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解答应用题的前提。有些应用题的叙述较为抽象、冗长,如果对应用题的题意认识不清,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怎样开始,也会失去解题的思考依据,也就不知如何去做。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对应用题语言文字的叙述和理解来完成的,首先应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目的涵义,引导学生将题目的叙述进行简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实物或制作的教具进行演示,这样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问题的情境,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感性认识。其次,教师在审题中应指导学生对一些关键字和词的理解,抓住主要矛盾,帮助学生寻找题目中的重要条件。

二、深入挖掘,分析数量关系

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沟通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准确理解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从应用题中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弄清题目的隐含条件,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找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在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通常可以有不同的思维顺序:一种是分析法,一种是综合法。

三、重视数形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的作用

所谓图形,就是把应用题中文字表述的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有些题目的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比较复杂,一时难以读懂,这时可以画出图形,使应用题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搞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和题目的结构特征,找出解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分析、归纳整理形成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

现行的教材中提供了很多的实际问题,如面积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利率问题、航行问题、最值问题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基本实例。在教学中结合实例让学生对数学应用题感兴趣,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编一些熟悉的实际问题进行练习。编题时注意题目要简单新颖,且学生能独立完成,但要求要严格,分析、列式、求解、书写、答案等要规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乐趣,又能打好基础。应用题文字较长,数据信息较多,对学生阅读理解、信息筛选的能力要求较高。为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归纳整理。应用题大致分为优选问题、最值问题、等量关系问题、分配问题等。优选问题答案不唯一,可以用不等式关系来解,最值问题可以用函数来解等。学生在解题时可以根据提取的线索,有效地提取信息,对题目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顺利的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的例题、习题进行改编,通过改变条件、改变结论、改变数量关系等模仿编题,对编题新颖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或把编题写出来,让其他同学共同欣赏、研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加强“变式”教学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所谓“变式”的教学,是针对不同问题的差异性和关联性而进行的教学过程。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思维越广阔,变的途径就越多;思维越灵活,变的式样就越新颖;思维越深刻,变的内容就会越复杂。所以“变式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针对多步应用题,还可以进行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促成解题方法的多样化,通过“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创新的解题方法,尽量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这样做可以收到“以一带十”的效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对应用题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将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引入到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还可以指导学生改造或自编应用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题教学的优化策略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不断优化整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权.中学数学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梅.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中小学教学,2006,(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