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模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模型范文1
例如,关于日本与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协定,作为积极派的内阁府得出的结论是,日澳FTA将给日本带来6500亿日元的好处,按日本GDP总额约为500万亿日元计算,“经济效果”为正,即将使GDP提升0.13个百分点。而消极派的农水省,则认为即便仅仅考虑小麦、砂糖、乳制品和牛肉等四项产品,就足以给日本带来7900亿日元的损失;若综合考虑其他领域,至少会给日本农业带来3.6万亿日元的损失,使整体国民经济损失约9万亿日元。
一般而言,关于FTA的“经济效果”分析,大抵有两种数学模型:一是专门计算个别领域经济效果的“部分均衡模型”,主要依据统计数字进行推测,“判断空间”较大。农水省使用的是这种模型。而在计算关税下调对整体国民经济影响时,常用的是“一般应用均衡模型”,因采用高端计算机技术,快捷方便。日澳共同研究小组就用了这个模型。
使用“一般应用均衡模型”,要考虑关税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变化,乃至企业、产业的关联效果,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在考虑产业关联时,还要配合使用“产业关联表”,以便于修正、调整计算结果。
但不管哪种计算模型,在采集数字上,都是有条件的。而采集数字的标准,并没有统一的“模型”。如日本农水省在采集数字时,侧重进口产品增加对日本农产品及相关产业的“覆盖”效果。农水省官员认为,廉价的澳洲产小麦一旦放开进口,将足以覆盖国内小麦需求,对日本小麦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遭到冲击的将是整个产业链,包括小麦育种、种植、农药、化肥、土壤维护、收割以及收购、销售,乃至农村金融等,甚至会造成劳动力剩余,农民生活补贴、保险费用减少等社会后果。但这样的计算,对FTA在制造业、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正面效果估计不充分,结果得出了“威胁日本经济”的结论。
内阁府则从整体经济的角度考虑,侧重制造业、出口产业、金融、信息服务业,及知识产权、环保、节能等强势产业领域中的正面效果,对弱势产业、社会隐患等估计不足。因此,即使采用了相同的“产业关联表”,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经济是发展变化的,当前的计算结果,并不能反映未来的经济、社会效果。比如2000年,日本与新加坡的政府研究认定,日新EPA的经济效果为“0%”。而2002年的修订版,则因考虑了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等新因素,结论又被修订为0.07%。对此,《日本经济新闻》曾发表文章讽刺称,数学模型是确定的、可信的,但数学模型的驱动器是人,其选择的标准是不确定的,甚至是不可信的。
类似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数学模型,在评级公司中屡见不鲜。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市场甚至认为,采集“合适的”数字,推演“可用的”结论,被得到了“更可怕的验证”。
机械模型范文2
关键词: 机械能守恒定律 物理情景 模型
解决力学问题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运用力对物体的瞬时作用效果——牛顿运动定律;二是运用力对物体的时间积累的作用效果——动量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三是运用力对物体的空间积累作用效果——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其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并灵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为了形象、简捷地处理物理问题,我们经常把复杂的实际情况转化成容易接受的简单的物理情境,从而形成一定的经验性的规律,即建立物理模型.在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正确地建立几种典型的机械能守恒的模型,将有利于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几种机械能守恒的模型,现介绍如下.
一、轻绳连接模型
此类问题要认清物体运动过程,注意物体运动到最高点和最低点时速度相同的隐含条件.
例1:如图1,轻质细绳跨过定滑轮悬挂两个物体M和m,且M>m,不计摩擦,系统由静止开始运动过程中( )
A.M、m各自的机械能分别守恒
B.M减少的机械能等于m增加的机械能
C.M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m增加的重力势能
D.M和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解析:M下落的过程中,绳子拉力对M做负功,M的机械能减少;m上升过程中,绳子的拉力对m做正功,m的机械能增加,所以A是错误的;对M和m组成的系统来说,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系统机械能守恒,所以B、D两个选项是正确的;M减少的重力势能并没有全部转移为m重力势能的增加,还有一部分转变为M和m的动能,所以C选项错误.
二、轻杆连接模型
这类问题应用注意在运动过程中利用各个物体之间角速度相等这一条件,确定它们线速度的关系,从而判断它们的动能.
例2:如图2,质量分别为m和M(M=2m)的两个小球P和Q,中间用轻质细杆连接,在杆的中点O处有一固定转轴.现在把杆置于水平位置后自由释放,在杆转至竖直位置的过程中,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Q球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Q球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B.P球的重力势能、动能增加,P球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
C.Q球、P球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D.Q球、P球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
解析:Q球从水平位置下摆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受重力和杆的作用力,杆的作用力是Q球运动的阻力(重力是动力),对Q球做负功;P球在上升过程中也受重力和杆的作用力,但杆的作用力是P球运动动力(重力是阻力),对P球做正功.所以,由功能关系可判断,在Q球下摆的过程中,P球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Q球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由于Q球和P球系统整体只有重力作用,因此系统整体机械能守恒.
三、轻质弹簧模型
此类问题应注意物体与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不同的过程中弹性势能的变化一般是相同的.
例3:如图3为某同学设计的节能运输系统,斜面倾角为37°,木箱与轨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设计要求:木箱在轨道顶端时,自动卸货装置将质量m=2kg的货物装入木箱,木箱载着货物沿轨道无初速滑下,当轻质弹簧被压缩到最短(1)离开弹簧后,木箱沿轨道上滑的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2)满足设计要求的木箱质量.
解析:⑴设木箱质量为m',对木箱的上滑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机械模型范文3
【关键词】3D打印、选矿机械模型、应用前景
前言
我国大学矿物加工专业大约有30多所,选矿机械是该专业主要专业课,总体看来,多数矿物加工机械的课堂教学仍然延续过去的平面图的教学方式,学生听起来模糊,似懂非懂现象十分普遍,可见,选矿机械的实体模型教学非常必要[1]。另外,我国有选矿机械设计、研发和制造单位有千余家,每年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都举办各种各样的国际国内设备展览会,大型设备的展览占地大、运输成本高;在国外设备展览大都采用实体模型参展,可大大节约成本。因此,通过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选矿机械的制造中,打印出选矿机械模型在选矿机械教学和设备展览中都具有不错的应用前景。
1、3D打印原理和技术
3D打印技术是利用纸层叠技术的快速成型装置,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模型图通过打印机变成实物[2]。3D打印的主要技术包括:SLA立体光刻造型技术、FDM熔融沉积成型技术、3DP三维粉末粘接技术、SLS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LOM薄片材料叠加技术五种该技术,其在医疗、模具、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先期实体模型已得到成功应用,并且其应用领域正在快速拓宽[3-4]。
2、选矿机械实体模型的3D打印
为了更深入了解3D打印的工作原理,以及其与传统生产制造的区别,本文以活化振动给料机为例,讲述3D打印技术在选矿机械实体模型制作中的应用以及其优点。
(1)运用三维绘图软件完成活化振动给料机模型的制作,如图1所示,支持三维绘图软件有很多,如:CATIA、UG、SolidWorks、Auto-CAD等软件,本文采用SolidWorks软件。
(2)将文件保存为STL格式,然后导入到打印机专用的Cura软件中,然后根据要求设置相关参数,如图2所示。
(3)切片软件中的文件修改好参数后生成Gcode代码,将其导入到3D打印机中完成打印,如图3所示。
(4)对3D打印后的模型去支撑架、修复、组装,最后完成成品,如图4所示。
3、选矿机械实体模型3D打印的应用
3.1在选矿机械教学中的应用
经调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选矿机械的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平面图教授方式,即教师以课堂授课的方式讲述一些选矿机械的用途、理论、原理等。这种传统的机械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形式单一等问题,特别是选矿机械图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零件组合图形,抽象的二维投影视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机械制图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将选矿机械实体模型的3D打印运用与选矿机械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图形模型化,把机械设备带入到课堂,使得课堂情景化,学生可以一目了然,节省了脑海里从平面图到立体建模的非常耗时的过程,不仅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师生交流准确顺畅,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5-6]。
3.2在设备展览中的应用
我国有选矿机械设计、研发和制造单位有千余家,每年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都举办各种各样的国际国内设备展览会,全国各地的生产厂家把各自的产品运送到展览馆,在运输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运输成本很高,当大型设备的在展览馆中展示时候,由于其体积庞大,占地面积大,在有限的展览馆的空间中只能展示有限的设备。将3D打印的选矿机械模型运用与矿山设备的展览中,可以节省在运输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同时,通过在走廊两侧用陈列模型和墙壁平面宣传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取代过去单一的文字平面媒体,并且展示更多的设备,使得企业在参加展览会的时候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同时为企业省钱、省力、省时。
4、结论
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广泛的运用于多个领域,本文通过阐述3D打印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并将其应用于选矿机械,打印出选矿机械模型,以及分析了选矿机械模型的3D打印在选矿机械课程中和矿山设备展览中的应用效果,从中可以看出选矿机械模型的3D打印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三艳.浅谈3D打印技术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4,(10):166-168.
[2]王博.浅谈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机电技术,2014,(5):158-160.
[3]黄烽坚3D打印技术应用前景展望与分析[J].2014,2(21):53-55.
[4]王聪聪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2014(4):23-28.
[5]付昱,篙丽萍.3D打印技术及其对机械教学的启迪[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1):101-110.
[6]潘爱琼,张辉.浅谈3D打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58-60.
机械模型范文4
【关键词】机械动态特性;传递矩阵;横向振动;固有频率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ompressor shaft mechanical dynamic problems, the transfer matrix method is used for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reference instance to explore in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desig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compressor shaft natural frequency of transverse vibration.
[Keywords] mechanic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The transfer matrix;Transverse vibration;Natural frequency
1.引言
现代机械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机械动态特性,即对机械本身的固有频率、阻尼特性和对应于固有频率的振型、机械在动载荷下的响应等进行分析。区别于传统强度、刚度设计,现代设计更侧重于机械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降低设备运行中的非预测风险。机械动态设计既现代设计理念的体现,通常包括:①对满足工作性能要求的初步设计图样或实物进行动力学建模,由此得到机械的动态特性,再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核评价;②按给定的动态特性对原设计进行修改;③预测机械结构改变引起的机械动态特性的变化三个方面。
建立力学模型是机械动态设计的关键。常用的建模方法分理论建模和实验建模两类,其中理论建模又分有限元法建模和传递矩阵建模两种,在此应用传递矩阵建模法构建动态设计力学模型。
2.压缩机主轴动态设计力学模型构建
2.1 传递矩阵法进行动态分析的思路
传递矩阵建模法是一种集中参数建模法。在动态分析时首先将整个机械结构分解成一系列具有简单力学特性的二端元件,将每个元件端面上的内力、位移组成的列阵作为截面的状态变量;然后在每个单元建立两端状态变量间的传递矩阵关系。再考虑到相邻元件在端面处的状态变量相同性,建立系统两端间的总传递矩阵,最后代入边界条件,求解系统的动态特性。
2.2离心式压缩机主轴横向振动分析
轴的横向振动是工程上常见的振动问题,如离心式压缩机主轴、汽轮发电机主轴等。轴在工作时,质心偏移是难免的,高速回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构成了1个激振力,轴的横向振动正是由该激振力的作用下引发的,当轴的回转角速度与横向振动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便会早晨共振现象。借助传递矩阵对轴的横向振动进行分析,求其固有频率,是机械动态设计中常用到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力学模型的简化 将压缩机主轴按轴的直径与轴上安装的零件情况分成多段,分段原则使每段轴的抗弯刚度为常数(即等直径),以临近两段轴之间的公共点为分段点,同时将每段轴的质量一分为二,假定分别集中于该段轴两端的分段点上,目的在于将轴简化为有许多中间无质量,但有一定弹性的轴段,便于解决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轴的力学模型简化
图2 第i段轴的力学模型
(2)构建传递矩阵 将图1中的轴分成N段,现对其中的i段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在第i段轴上仅考虑i―1分段点上有集中质量mi―1作用。该段轴两端点上有4个参数:剪力Q、弯矩M、挠度y和转角θ。I段轴的长度为Δxi。因i段轴只有i―1点上由质量mi―1引起离心力,而在i―1点右侧的轴段上剪力可视为常量。按静力平衡条件,得该端点i处的剪力和弯矩:
考虑到在i段内轴的变形为弹性变形及该段内剪力为常量,根据轴的弯曲变形公式和边界条件,可推得i段端面上的转角和挠度为:
式中:
将上述公式用矩阵形式来表示即得传递矩阵:
3.压缩机主轴固有频率计算
如图3所示为某型号压缩机主轴的简化力学模型,外伸自由端有集中质量m,中间为弹性支撑k,确定其在离心激振力作用下横向振动的固有原频率。
(1)力学模型建立 据题意建立如图4示双跨两支力学模型,将梁分为2段3个节点。
图3 主轴的力学模型
图4 双跨简支力学模型
(2)递推公式的建立 令i分段点上的状态变量为、、、据力和力矩平衡条件得:
因为:,,,
所以:
令:
考虑到边界条件,得:
展开得:
系统振动中和不可能全为0,由此得:
即:,
其中:;
;
;
代入解得:
,
带入主轴各项参数即可求得其固有原频率.
3.结束语
通过传递矩阵对压缩机主轴进行动态设计分析是机械动态设计的有效方法,相比较传统设计方法,设计中更多的考虑了机器运动及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从设计角度解决机器运行可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机械模型范文5
【关键词】CAD软件 趣味三维模型 机械制图
一、《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
《机械制图》是高职、中职院校机械专业与模具制造专业以及数控加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n。《机械制图》是工程技术的一种语言,对于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来说,学好这门课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讲授《机械制图》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但是,这门课比较抽象,枯燥无味,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而这门课的关键是三视图投影原理,如果这个投影法没学会,后面就没法入门了。所以,讲好讲透三视图的原理与相关的知识点,是极其关键的。
二、中职学生的现状及本人的优势
随着招生政策的改革,中职学生的招生是免试入学了,但却导致中职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生源以差等生居多。初中毕业生的去向大致如下:中考成绩A级的,都上高中去了,B级的也有大部分读普通高中,只有极少数的B级生来读中职,而C级以及C以下的基本上来读中职学校。这就决定了中职生的空间抽象思维也是比较弱的。
笔者是大学毕业后在企业从事锻压机床与模具设计十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后来转到中职学校从教。笔者的优势就是见多识广,专业积淀比较深厚,也知道企业真正需要的中职生的专业技能。
针对中职生源以上的特点,而《机械制图》又比较枯燥,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如何因材施教呢?笔者进行了教研与实践。
三、CAD软件引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优势
CAD是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缩写,意思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在CAD软件可以把三维模型按各个视角来观察视图,并直接生成二维图,能轻松地实现“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三等投影关系。针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和缺乏学习主动性等缺点,我们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来增加学生的求知兴趣是相当有效果的。
四、趣味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法,按章节固定顺序一点点挤牙膏样的讲授不同,它生动活泼,有趣。一个案例有时横跨数个章节,一个有趣而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容易理解,学生很有自信心就会主动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所以,在选用了CAD软件辅助教学的下一步,就是选用什么样的三维模型来教学了。
五、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效果
人,总是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要寓教于乐,从快乐中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中职生绝大多数是集中在15~18岁的年龄段,思维还不太成熟,特别是抽象性空间思维比较弱,但对于形象性的思维,对于身边熟悉的事物,就能触类旁通地进行理解。那么笔者就研究尝试运用AutoCAD软件,并在软件中用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建立三维模型,来教学三视图原理。如图所示,展示出人物三维模型的各种视图的投影关系。
在课堂上笔者用CAD软件实时演示各种视的投影关系时,又在原人物的三维模型加上眼镜,让学生实时感受到左视图,右视图、俯视图等各种视图的对应变化。我又为模型加了头饰,加上腰带等等,让学生观察各个视图又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因为这是生活中能感知到的熟悉的人物,所以能很好地理解,学习得轻松,一节课下来,都能掌握三视图的原理了。
在引导学生学习好了三视图的投影关系后,笔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作机械零件的三视图的练习时,学生已经能很容易理解正确的投影关系了。上几届运用传统教学法,学生很久才能理解,并且有的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与此相比,现在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如图。
六、结论
通过这次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本人执教的班级,《机械制图》这门课学习效果大大胜于以前的传统教学法,学期末考试的成绩全部及格,成绩优秀的跟以前相比,达到历史最高的水平。学生提前熟悉了CAD的软件,为以后学习CAD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所以,基于CAD软件并配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模型的教学方法,这门课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玉笄.《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改研究[J].水利科技,2006(1):60-61.
[2]强光辉.《机械制图与CAD》教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教研,2009(02).
[3]赵晓燕,刘志刚.基于SolidWorks的《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改革[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1(3):74-75.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机械模型范文6
【关键词】 肉毒毒素A 机械性触诱发痛 热痛觉过敏 腹腔注射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鼠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peritoneal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Btx-A) in rat model of neuropathic pain.Methods 50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five groups for varied purposes: sham-NS, sham-Btx-A, CCI-NS, CCI-Btx-A 15 mg/kg and CCI-Btx-A 30 mg/kg.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 of the sciatic nerve was performed in rats to form the model of neuropathic pain, with Btx-A or NS ip giv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surgery. Mechanical allodynia and thermal hyperalgesia were tested before surgery and 1, 3, 5, 7, 11 and 14 days afterwards.Results Btx-A ip after the surgery reduced or completely abolished the enhanced sensitivity associated with the neuropathy. This reduction was significant on 5 d (anti-allodynic) and 7 d (anti-hyperalgeaia).Conclusion Peritoneal injection of Btx-A can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allodynia and thermal hyperalgesia in the rat model of neuropathic pain as an analgesic agent.
Key words: botulinum toxin type A (Btx-A); mechanical allodynia; thermal hyperalgesia; peritoneal injection; neuropathic pain; rat
肉毒毒素A由肉毒杆菌产生,属于外毒素,是生物制剂当中毒性极强的毒素。肉毒毒素A和位于运动神经末梢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末梢神经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使肌肉松弛[1]。利用这一原理,临床上将肉毒毒素A用于治疗因肌肉过度收缩的疾病。近年来将肉毒毒素A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诸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偏头痛、侧索硬化症等疾病。大鼠坐骨神经结扎(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CCI)模型是目前公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本实验通过腹腔注射肉毒毒素A对CCI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来探讨肉毒毒素A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和模型制备 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220 g左右,由徐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参照Bennett等方法建立CCI模型。大鼠在戊巴比妥麻醉下,于左侧大腿中部切开,暴露坐骨神经,于坐骨神经干上用4-0丝线结扎4道松紧适中的结,以不影响神经的血液循环为原则,每2道之间间隔1 mm,然后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逐层缝合切口。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作结扎[2]。
1.2 药品、试剂及仪器 肉毒毒素A购于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GMPNOS.C0868, S10970037, 2002501),每支含纯肉毒毒素A制剂100 U。麻醉用水合氯醛购于美国Sigma公司。用于测定机械性触诱发痛的Von Frey细丝购于美国Stoelting公司。热刺激仪BME2410A,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
1.3 动物分组及给药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①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ham+saline组);②假手术+肉毒毒素A组(30 U/kg)(sham+Btx-A组);③CCI+生理盐水组(CCI+saline组);④CCI+肉毒毒素A(15 U/kg)组〔CCI+Btx-A(15 U/kg)组〕;⑤CCI+肉毒毒素A(30 U/kg)组〔CCI+Btx-A(30 U/kg)组〕。给药组均于CCI模型建立后即时给药。
1.4 行为学测定 分别用von Frey细丝测定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l threshold, MWT)和热辐射法测定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以评价大鼠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分别在术前当天和术后1、3、5、7、14天测定MWT和TWL。每一次都是先测定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再测定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因von Frey细丝对大鼠是非伤害刺激)。
1.4.1 MWT的测定 用von Frey细丝以up-and-down 法推算50%缩足阈值:将一有机玻璃箱(22 cm×12 cm×22 cm)置于金属筛网上,安静15 min后用von Frey细丝垂直刺激大鼠后肢手术侧足底中部,持续时间≤4 s,大鼠出现抬足或舔足行为视为阳性反应,反之为阴性反应[3]。测定首先从2 g开始,当此力度的刺激不能引起阳性反应,则给予相邻大一级力度的刺激;如出现阳性反应则给予相邻小一级力度的刺激,如此连续进行,直至出现第1次阳性反应和阴性反应的交界值,再连续测定4次。最大力度为60 g。每次间隔时间为30 s。
1.4.2 TWL的测定 将有机玻璃箱置于3 mm厚的玻璃板上,按Hargreaves法用热刺激仪照射大鼠足底。照射开始至大鼠出现抬腿回避时为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自动切断时间为30 s,以防止组织损伤。每只大鼠测定5次,每次间隔3 min,取后3次平均值为大鼠TWL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MWT测定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CCI+saline组在术后第4天到14天MW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I+Btx-A(15 U/kg)组和 CCI+Btx-A(30 U/kg )组MWT升高,与CCI+salin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TWL测定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CCI+saline组在术后第4天到14天TW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CCI+Btx-A(15 U/kg )组和CCI+Btx-A(30 U/kg)组随着时间的延长TWL逐渐升高,与CCI+saline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表1 每组大鼠各时点MWT表2 每组大鼠各时点TWL与sham+saline组同期比较:*P
转贴于 3 讨 论
肉毒毒素A已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如偏头痛、肌肉骨骼性疼痛、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等[4],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然而关于其机制知之甚少。目前研究认为,CCI模型可以引起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简称痛敏)、触诱发痛(allodynia)和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等类似临床的慢性疼痛症状,近年来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之一。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实了肉毒毒素A外周给药能抑制疼痛的发生,但肉毒毒素A是否具有全身作用不得而知。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始设计实验观察腹腔注射肉毒毒素A的效应。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腹腔注射肉毒毒素A能够抑制大鼠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敏的形成;并且随着剂量的不同,对疼痛的抑制程度也不同。腹腔注射肉毒毒素A起到镇痛效应,可能通过以下几条途径起作用:一是肉毒毒素A吸收后经血液循环作用于外周伤害性感受器,影响动作电位的发生和传导,从而阻断了疼痛信号的传导,起到抗痛作用;二是肉毒毒素A吸收后经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部位,抑制了中枢敏感化,从而使痛阈增高;三是通过干预免疫机制起到抗伤害作用;四是肉毒毒素A吸收后经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骨骼肌,通过阻断接头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使骨骼肌麻痹起作用。在临床工作中,由于肉毒毒素A的应用剂量较小,所以通过全身作用的机制起作用的可能性较小。至于其确切镇痛机制,有待于以后的研究与探索。
至于肉毒毒素A的作用机制,人们提出了很多可能的假说,研究发现可能是通过抑制谷氨酸、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了辣椒素受体(TRPV1)的表达,从而抑制了外周敏感化。本实验证实了肉毒毒素A能抑制痛敏的形成。也有研究表明,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免疫系统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缺乏成熟T细胞的大鼠很少发生痛觉过敏。另外,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作用[5]。在CCI模型中,由于铬制肠线的刺激,产生坐骨神经炎性反应,在该模型中,外来肠线的刺激是惟一的免疫机制。外周神经损伤引发瀑布式的免疫反应,神经损伤导致巨噬细胞浸润,T细胞激活,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表达增加。
【参考文献】
[1] Klein AW.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botulinum toxin[J]. Dermatol Surg,2004,30(3):452-455. [2] Luvisetto S, Marinelli S, Cobianchi S, et al. Anti-allodynic efficacy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A in a model of neuropathic pain[J]. Neuroscience,2007,145(1):1-4.
[3] 付宝军,朱珊珊,申 文,等.鞘内注射米诺四环素对慢性坐骨神经结扎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7):92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