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日记剧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吸血鬼日记剧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吸血鬼日记剧情

吸血鬼日记剧情范文1

[关键词] 《吸血鬼日记》;永生;爱的真谛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之一“英美儿童文学作品审美中的理性与现实性内涵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875 )。

《吸血鬼日记》(The Vampire Diaries)由美国女作家LJ史密斯的同名畅销系列小说改编而成,哥伦比亚及华纳兄弟联合电视网出品,马科斯・西恩加(Marcos Siega)导演,妮娜・杜波夫(Nina Dobrev)、保罗・韦斯利(Paul Wesley)、伊恩・萨默海尔德(Ian Somerhalder)主演。该剧是一部集青春、魔幻、恐怖剧情于一身的美国电视连续剧。

一、吸血鬼的诞生

关于吸血鬼的起源众说纷纭,若以吸人血的角度切入,最早可从希腊神话谈起,天神宙斯和埃及利比亚公主拉米亚相恋,宙斯的妻子赫拉发现两人情事,便杀害了拉米亚的孩子,并将其驱逐。伤心绝望的拉米亚变成人头蛇神妖怪,窃取人类生下的婴儿,喝其鲜血以获取生命力。拉米亚是吸血生物,但是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吸血鬼,仅是神话中疑似吸血鬼的传说。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正统吸血鬼出现在17世纪东欧的格兰德事件,农夫朱尔・格兰德于1956年去世,1972年复活。他每天晚上会敲其他农夫家的门,被敲过门的人家数日后会有人死去,神父乔治欧带领众人将木桩刺入其心脏,失败,后又用锯割掉其头部后才真正死去。神父乔治欧所说的吸血鬼,便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vampire”这个词,至于吸血鬼害怕十字架,木桩刺杀心脏以及割断脖子多是吸血鬼走进文学之后对付吸血鬼的方法。

二、吸血鬼进入文学

自从吸血鬼走进文学为止,已经历经了两百年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进化史,吸血鬼经过演化,发展出道德良知,纵然无法满足饥渴,却可在欲望与良心中取得平衡,与人类和平共存。吸血鬼从冷血杀人的掠食者变成了拥有超自然能力而又富有人性的英雄式人物,转变极为巨大。1816年,诗人拜伦与他的私人医生波利道利和诗人雪莱约定各自创作一部恐怖故事,结果只有波利道利写出了世界上第一本吸血鬼小说《吸血鬼》。1972年,爱尔兰作家乔瑟夫出版了吸血鬼小说《卡米拉》,里面的同性情谊为恐怖的氛围添加了些许浪漫色彩。1897年,爱尔兰作家布兰姆出版了经典之作《卓九勒伯爵》,书中的邪恶化身卓九勒以15世纪东欧的君王伏拉德三世为蓝本,更添真实性,让19世纪中叶已呈浮烂的哥特小说再度复兴。20世纪的吸血鬼小说以莱丝1976年出版的《夜访吸血鬼》最为出名。小说保留了欧洲吸血鬼的贵族气质,以美国南部为舞台背景,写出专属于美国的吸血鬼故事。21世纪的吸血鬼小说数量激增,尤其是美国作家尤为突出,类型也不如欧洲维持哥特传统,除恐怖悬疑外,亦有青少年文学,罗曼史,或将两者糅合在一起的作品,较莱丝更加多元化。2005年的《暮光之城》,梅尔以吸血鬼、人类与狼人的三角恋为主题,谱写出一段动人的爱情篇章,主人公更为有血有肉,接近现实。2009年开播以来的《吸血鬼日记》改编自美国女作家LJ史密斯的同名畅销系列小说,吸血鬼、狼人、女巫、吸血鬼猎人等交织在一起的扑朔迷离、扣人心弦剧情,总能勾起人们的无尽遐想和情丝,满足了人们在都市物欲横流的反复中欲得超脱的思想潮流。

三、从美剧《吸血鬼日记》看生命的真谛

《吸血鬼日记》在情节铺陈、故事的安排上延续和传承了西方影视简洁流畅的风格,没有冗杂的枝节牵绊,没有纠结的情感伦常,故事的进行一目了然。全剧采用了倒叙、插叙等多种表现手法,每一个主人公的出场无不做到了悬念在前,谜底在后。为了配合吸血鬼这一主题,全剧多半在黑夜取景,暗夜进行,奠定了苍凉、悲怆的感情基调,但观看起来并不使人有巨大的惊悚感。全剧以女主人公埃琳娜与塞尔瓦托兄弟之间的三角恋情为主线,中间充满了各派人物的矛盾冲突,埃琳娜为救好友不得不被转化成吸血鬼将全剧推向。然而吸血鬼的“永生”并非是埃琳娜和众多吸血鬼们想要的,就如同达蒙在剧中满眼哀伤地对想要变成吸血鬼的吉米里说道:“我不得不,我不是人类,我想念作为人类的时光,这种想念胜过了一切,这是我最大的秘密,可人类,却只能承受那么点痛苦。” 青春之泉、忘忧岛、彼得潘、青春不死药,人类一直热衷于追求青春、长寿以及永生。故而,作家将青春永驻写进作品,以达停止生长,规避死亡的心愿,然则以永生为主题隐约透漏伤感,正如《不老泉》中拥有长生不老能力的狄家人却想放弃这个能力,他们认为长生不老的人,只能算是存在,不是活着。(肖慧,2005:119)

(一)生命的轨迹

谈论死亡之前必须要先了解生命是什么,《生命之歌》(Lifetimes)对生命给出了解释:“每一种生命绝对不是凭空出现,总要先有个开始;它们也不会无故消失,一定有个结束。从开始到结束之间的历程,我们叫它‘生命’。”(Mellonie,1983:13)由出生到死亡乃生命必经的旅程,为诞生而喜悦的同时,死亡也开始倒计时,拒绝思考与谈论死亡,并不能阻止其发生。死亡为什么恐怖?是以人死亡后,身体机能停止运作,无法思考、言语或行动,不能再做想做的事,完成未竟的梦想。若因生病或事故离开人世,会伴随巨大且难以想象的痛苦。死亡平等对待每个人,可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出现,不因外貌、性别或财富而得到豁免权,故多数人害怕死亡,甚至否认死亡的存在。起点和终点同时存在,人们害怕生命逝去,故希望永远存在,有了“永生”的想法。

(二)永恒与永生

基督教的永生,为神所拥有的永恒,以及人死后的生命,不是以神的身份得到永生是诅咒,身体逐渐衰老直至死亡,才是自然规律。《吸血鬼日记》第三季回忆到吸血鬼祖先的母亲埃斯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永生,用黑巫术把他的孩子们都变成了吸血鬼。但是在创造他们的地方有一棵白栎树,是象征光明的树,可以杀死一切黑暗与邪恶的东西,因此,太阳和白栎树给了他们力量的同时也会摧毁他们,这就是吸血鬼们不能见光和不能碰白栎树脚下的花,即马鞭草的原因。但是埃斯特后来发现自己的这种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就如同她在剧中说道:“没有人能够活几千年还不死。”因为永恒在于生命的圆满,而不在于时间的永存与无限延伸,当人奉行神的旨意生活,可让人生臻于圆满,肉身迎向终点时,灵魂将拥抱上帝,获得永恒生命。

(三)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吸血鬼虽然能获得永生,但同时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死亡。永远年轻是变成吸血鬼的好处之一,然而代价可能是失去亲朋好友,不能经历常人人生的各个阶段。所有浪漫主义文学都证明,人可以――而且有的时候必须――为爱而死。死亡被认为是奉献给爱的原因在于:它移开了爱的道路上的所有障碍,并且使偶然成真的事情成为永恒。

剧中150年前塞尔瓦托兄弟因为对凯瑟琳所谓的“爱情”,不惜背叛自己的整个家族,为了能和相爱的人长相厮守,毅然决然地决定被转化成吸血鬼,并追寻150年要找到解救出心爱人的方法。直到遇到埃琳娜,兄弟两人才发现凯瑟琳对爱情的玩世不恭与欺骗。在《吸血鬼日记》第三季最后一集,埃琳娜和好友迈特驾车落入河中,在埃琳娜的坚持下,斯特凡先救起了昏迷的迈特,而埃琳娜丧失了最佳的获救机会,而面临被转化成吸血鬼的无奈命运。如果说埃琳娜的转化是被迫无奈的话,那她的死亡则是自主的选择。实际上,埃琳娜自从与斯特凡相遇的第一天开始就时刻处于危险之中,斯特凡因埃琳娜甜美的血液而动杀机,相处时必须极度压抑,以免忍不住将心上人吸干;埃琳娜深知恋人可能伤害自己,与吸血鬼来往有诸多风险,并且不敢告诉亲人与朋友,但她宁愿冒险与死亡相伴,也不愿失去所爱。当埃琳娜被转化成吸血鬼后斯特凡陷入深深的自责,达蒙也对其作为大为光火,可见,作为一百多年的吸血鬼还是对作为正常人的生活有极度的留恋,从而也不愿心爱的人面临这种“永生”的折磨。埃琳娜的弟弟吉米里,因遭受了两次失败的恋情,开始对人世厌倦,决定要变成吸血鬼,当他问达蒙成为吸血鬼后是不是可以活得轻松和愉快,向来放浪不羁的达蒙的话语将全剧推向:轻松?什么轻松?吸血鬼的生活也不轻松!

(四)“爱”是生命的真谛

《人鬼情未了》曾在全球引起轰动,人鬼殊途,却上演了跨界情缘。《暮光之城》塑造了新一代的吸血鬼形象,主人公的爱情让人动容。《吸血鬼日记》再次验证了爱的魔力,爱所到之处鲜花遍地,就连达蒙这样一个嗜血成性的吸血鬼也在爱的召唤下,改变了要毁灭小镇的初衷――决意保护小镇。身为吸血鬼的斯特凡更是有一颗慈爱的心,不忍杀生,人人畏惧吸血鬼但埃琳娜却与其坠入爱河,该剧无非是要告诉人们,真诚与善良的高贵品质不分种族与异类,只要心存爱意即可。这是人性的光辉与至善,这也是至真至纯的人间大爱,与此相反,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与人鬼的和睦形成了强烈反差,有些道貌岸然的人不如鬼,这也是剧中传达出的声音。

四、结 语

或许导演要告诉观众的真谛:不管身处怎样的境况,不管遭遇怎样的挫折,不管上天给予你何种不公,生活还要继续。生活没有更好与更差之分,只有你能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诱惑、困境、不幸、悲喜。不论现实有多么残酷,都要流着汗,哪怕流着血,用坚强和无畏力透纸背地书写人生!

[参考文献]

[1] Bryan Mellonie.Lifetimes[M].New York: Bantam Dell Pub Group,1983.

[2] L J Smith.The Vampire Diaries TV Tie-in #1 the Awakening[M].New York: Harpercollins,2010.

[3] L J Smith.The Vampire Diaries: the fury and dark reunion[M].New York: Harpercollins,2007.

[4] L J Smith.The Vampire Diaries: the return: the nightfall[M].New York: HarperCollins,2010.

吸血鬼日记剧情范文2

关键词:吸血鬼日记 女性主义 角色 审美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07-02

《吸血鬼日记》根据美国女作家 L.J.史密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吸血鬼”形象始终鲜明地贯穿于此部电视剧中,故事以Elena、Steven和Damon 三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Elena徘徊在两个吸血鬼男孩之间的故事为主要情节演绎。整个影视剧有鲜明的黑与白的争夺,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在此基础上,另一位特殊身份的女性形象女巫Bonnie也随之呼应。这部诞生在 21 世纪的女性主义电视剧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神秘恐怖的影视冲击,同时也完美地呈现出了有别于传统恐怖影视剧“女性主义文化”的内容及审美视角。

一、女性主义的概念及特点

西方社会对女性主义的定义往往有以下几种定义:1,女性主义指妇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应与男性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2,女性主义是对社会生活、哲学以及伦理学的探讨,它致力于纠正导致压迫妇女以及轻蔑妇女特有体验的偏见。3,女性主义主张妇女具有所有的公民权利,这包括与男性一样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以及社会中的平等。4,妇女解放运动也称为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追求妇女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要求给妇女同男人一样的社会地位,以及自由选择自己事业和生活方式的权利。

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为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传统美国影视剧及电影,一贯使用男人顶天立地的超自然的英雄形象征服世界观众。女性角色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大多数女性角色被刻画成懦弱、自卑、依赖男人的形象。而21世纪以来,以《吸血鬼日记》为代表的恐怖小说,并没有把女性刻画成恐怖视角下的牺牲品,女性形象也趋于独立、自信,与邪恶对抗,成为凌驾于“恐怖”之上的主宰者。

二、《吸血鬼日记》中恐怖人物形象创作的女性色彩

电视剧《吸血鬼日记》不再依赖于男性主导的英雄主义为主要创作依据,而是把创作的思路延展到塑造更多独立自信的女性新形象中去。剧中大部分女性生活在共同相似的社会大环境中,并具有共同的生活阅历及世界认知观。多个女性角色之间不存在依赖,惺惺相惜,独立存在,相得益彰。整个电视剧无论是剧情的设定,还是整个故事的命脉走向,都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女性情感的发展,没有刻意把她们塑造成男人一样的高大形象,但却很好地展示出女性坚强独立,勇于应对生活困难的角色形象。剧集的女主角 Elena 被刻画成为一个不畏困难、不依赖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善解人意、外刚内柔的女性形象。在这部剧集中,她痛苦地承受着父母的离世,难过伤心过后还要艰辛的照料年幼无知的弟弟Jeremy,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无论别人对她是心存友善抑或付出真感情,还是对她虚情假意、欺骗利用,她都坚定地对生活保有一w热忱的心。所有的委屈、难过、生活的种种不易都悄悄地写入她每天的日记本里。面对超出自己预想拥有超越人类特征的吸血鬼,在人类与非人类直接碰撞的时候,她一度无助、恐慌,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但是她选择坚强,选择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与邪恶和困境进行殊死搏斗,没有认输,没有软弱,没有想依靠别人帮助自己。一个坚强自信,勇于面对生命中一切负面因素的女性形象油然而生,这是一种人类最本真的人性的体现,伟大的女性主义光辉也因此闪闪发光。另一位女性人物Katherine,拥有着与Elena几近相同的迷人脸庞,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吸血鬼,带有时代特征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人们透过一张年代久远的老照片,认识了她。紧随其后的是,她在电视剧中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在剧集里零零散散地穿梭游离,好似一场噩梦,一个久远的魔咒。Katherine 有主见、不依赖别人、聪慧、自私,她梦想着所有的男人都爱上她,占有欲和不满足感让她的灵魂坠入了无底的深渊。她具有作为女性的柔美特征,妖娆、深情,但是又狂野、独断、手段残忍、攻心于计。两个性格完全相悖的女人相辅相成,相生相克,遥相呼应,使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完整,极大地提高了剧集的观赏性。

《吸血鬼日记》这部电视剧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女性角色,女巫Bonnie。她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神秘的瀑布镇。她是Hopskin和 Benet 所生的女儿。Bonnie是Elena、Katherine的好姐妹,坚强善良,有爱心,作为女巫的后人,Bonnie学会了魔法,并利用魔法与黑势力对抗。然而女巫Bonnie并没有传统美国女巫外在的恐怖形象。传统女巫往往心狠手辣,热衷于整治善良的好人,坏事做绝。外表丑陋不堪,面色惨白,红牙利齿,头发蓬乱,长着高挺的鹰钩鼻子,手上留着长长的指甲,独居在深山老林里,没有亲友,来无影去无踪。然而女巫Bonnie彻底颠覆了以往人们心中可怕女巫的形象。Bonnie心慈人善,忠厚老实,珍视友情。在剧集中,Elena与Katherine奋不顾身抢夺爱人,激烈的碰撞冲突频繁产生。可是Bonnie却从未与这两位她心中的朋友发生任何不愉快之事。正因为她内心质朴纯净,敦厚老实,才会把朋友之间的友情看作高于一切,对于她来说友情弥足珍贵。可以说,Bonnie彻底颠覆了过往人们心中恐惧的阴暗狡诈的女巫形象。女性主义的独立、坚强、不盲从、像男人般英勇的元素在一个女巫身上都得到了演绎。

三、 女性角度的审美创作

(一)女性角度的视觉之美

近年来,国与国之间各方面的交流与日俱增,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集越来越广泛。时尚、美学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各国的影视作品中。人们可以通过观赏影视作品直观地体察自己认为美的人与事。在《吸血鬼日记》中,主要演员都年轻貌美、高大帅气。Elena有着一头耀眼的迷人金发,蓝蓝的清澈眼睛,完美无瑕的皮肤,高挑显瘦的身材,是校园里万众瞩目的对象。每个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她的美好模样,所有男孩子也都把她看作自己最理想的梦中情人。可以说Elena的外表像极了超级女明星,满足了所有男女对美的期待。

(二)超越表象的内心之美

观看这部剧集的观众都会被Elena和Katherine的样貌之美深深折服。但是另一重要角色,大多恐怖题材影视剧都存在的女巫Bonnie的外表就看起来没有那么光鲜靓丽了。虽然超越以往恐怖影视中女巫的形象,但比起Elena和Katherine的外表,Bonnie的外在形象并非美女。她身材不高,]有光滑如雪的皮肤,也没有猛烈追求她的男生,但是内心善良的她,总是在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毫不畏惧恶势力。女巫Bonnie赢得人们喜爱的还有她独有的超自然魔法,运用独有的魔法来挽救别人的性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抵御邪恶的坏人的攻击。然而Bonnie为别人的义气付出,却使自己陷入了危难之中。所有的坏人都想方设法要得到她用来守卫朋友的奇幻魔法。Bonnie的美来源于内心最本真的善良,这给观赏影视剧的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真正的人性之美是来自于人们的内心,所以说所有的文学角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闪光之处。女巫Bonnie的内心也恰恰满足人们所期许的审美标准。

(三)时尚元素之美

虽然是恐怖题材,小说及电视剧也涵盖很多惊悚的恐怖情节,但每一个人物的真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容纳于电视剧的各个场景、所有细节事物都是客观实在的。一部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剧集势必要汇聚具有时代色彩的闪光特点。在电视剧中,让所有年轻观众为之着迷的还有必不可少的各种流行元素。剧中各个角色使用的最新最酷的时尚单品,带给年轻人一种现代流行的体验。剧中拥有人类无法得到的非凡的超自然魔法的吸血鬼们,有着人类无法超越的超能力、快速解决困难的能力、容颜永不老的法术,这些我们人类看似怪异的种族却个性鲜明地生活在人类之中,跟我们的生活共进共退,这些都为年轻人塑造了崇拜幻想的偶像形象,给年轻的观众带来了一场新奇非凡的时尚盛宴。

四、 结语

当今世界处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时代里,时代的进步当然少不了女性为之付出的巨大贡献。女性不再被人们看作男人的附属品,女性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能力与日俱增。女性地位越来越高,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不断向前推进。任何一种影视作品都离不开女性角色,但恐怖题材的作品并没有弱化女性角色,把女性的柔弱作为恐怖的切入点。而是利用恐怖元素塑造更多积极正面的女性新形象,为我们的恐怖影视剧欣赏开辟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周望月.从接受美学理论看小说《女巫》[J].名作欣赏,2014(6):98-101.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丁杨.美剧《吸血鬼日记》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J].东南传播,2013(8):108-110.

吸血鬼日记剧情范文3

今天就是因为在QQ空间里看到了关于《锦绣未央》的一点儿小片段儿小视频,然后就勾起了我的欲望特别想看进行微扬着整部剧虽然之前我都已经看过了。

突然就很想和你聊聊天。我的梦想什么时候才能够实现,突然觉得真的好遥远啊。那个吸血鬼日记还没有看完,我才看到第二季还没有看完。真是感觉剧情越来越复杂了,我都快看不懂了,感觉。

后来还出来个一个女的二重身。还必须得是个人类,真的是很佩服那个编剧。

他们说终于写到好可能。终于决定要逃课了,你只是帮他们打一声到而已。

他们一直都说路过那些大贸的时候就好像拥有了这个太阳。好像是,从现在开始才终于开始明白那些故事背后的生意。他们就在上表达一些什么东西?也是到现在才有点眉目的。

吸血鬼日记剧情范文4

Diary of a Wimpy Kid: Dog Days

《小屁孩日记3:三伏天》

故事梗概

During his summer vacation, "Wimpy Kid" Greg Heffley hatches a plan to pretend he has a job at a ritzy1) country club—which fails to keep him away from the season's dog days, including embarrassing mishaps2) at a public pool and a camping trip that goes horribly wrong.

暑假期间,“小屁孩儿”格雷格·赫夫利萌生了一个计划:假装自己在一家超级豪华的乡村俱乐部打工。但这一计划并没能让他远离这个季节的三伏天,也没能让他逃脱在公共泳池里尴尬的霉运以及一次乱糟糟的野营。

推荐理由

* 暑期主题,令人期待。这部影片初步定在暑期档上映,影片的主题也是“小屁孩过暑假”,虽然宣传规模不大,不过好在有前两部影片的人气铺垫,以及依然有趣的小演员阵容,应该也是暑期档休闲影片的不错选择。

* 畅销书改编,品质和口碑保证。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夫·金尼(Jeff Kinney)的同名原著。自2007年出版第一部以来,《小屁孩日记》系列作品先后41周占据《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曾被翻译成25种文字(包括中文)畅销全球,其受欢迎程度不可小觑。

* 纯粹的儿童作品,纯粹的快乐。当下的“儿童片”经常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是剧情过于低幼弱智,要么就是打着“儿童片”的旗号目标却瞄准成人观众。相对而言,《小屁孩日记》要纯粹得多。一方面,它讲述的是当今美国初中生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种种趣事,绝对能让同龄孩子看得开心;另一方面,它的笑点设置恰到好处,让成年人看了也都能会心一笑。

The Odd Life of Timothy Green

《蒂莫西的奇异生活》

故事梗概

Cindy Green and Jim Green, a childless couple, become frustrated with their inability to conceive1), so one night they dream up their ideal offspring and write the child's characteristics and life events on pieces of paper. The couple places the notes in a box and buries them in their backyard. After a stormy night, a 10-year-old arrives at their doorstep, claiming the Greens as his own. Soon they realize that the child, named Timothy, is far more special than they originally thought.

辛迪·格林和吉姆·格林是一对夫妻,没有子女,当得知他们不能生育时,夫妻俩感到十分失望。一个晚上,夫妻俩幻想着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并将这个理想孩子的特征以及他的生活遭遇写在了几张纸上。他们将这些纸放在一个盒子里,埋在自家的后院里。一夜暴风雨过后,一个10岁的男孩来到他们家门口,声称格林夫妇是他的亲生父母。不久之后,夫妻俩便意识到,这个名叫蒂莫西的孩子远比他们之前预想的要特别得多。

推荐理由

* 奇幻主题,温馨感人。从目前的预告片来看,“种孩子”这一奇思妙想充满了童话般的奇幻味道,但本片又不同于其他诸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魔幻主题或《吸血鬼日记》系列电视剧的黑暗主题,而是一部主打温情牌的家庭剧,令观众可以在这个暑假换一种不同的口味,感受温馨的氛围。

* 父母和孩子的温情指南。这是一部适合父母和孩子共同观赏的影片。本片导演皮特·赫奇斯(Peter Hedges)之前拍摄过影片《亲亲老爸》(Dan in Real Life),无疑对这种浪漫家庭剧十分擅长。如果不出意外,本片也许是今夏最温馨感人的一部温情小品,将会带领观众体会小人物的小感动。

还记得耍宝四人组吗?还记得可爱的企鹅帮吗?这个夏天,它们将转战欧洲,继续返乡之旅,“马达加斯加”式的欢闹作风将带给我们一场新的视觉盛宴。

Madagascar 3: Europe's Most Wanted

《马达加斯加3:欧洲大围捕》

吸血鬼日记剧情范文5

童话故事重口化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魔法森林里,生活着一群我们熟知的经典人物,或我们自以为熟知的人物,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地方,在这里,所有的幸福结局都不见了,这地方就是我们的世界。这是《格林》。魔法或许已被遗忘,但它就在人们的身旁,童话角色或许已不记得自己曾经是谁,但他们还活着。决定命运的战争已经开始,要赢得胜利,我们必须像个真正的斗士那样去战斗。这是《童话镇》。这些我们熟悉的童话故事已经面目全非,充满了悬疑魔幻暗黑和穿越,那个已经被无数人熟悉到每一个毛孔的童话王国,似乎正在向阴暗的冷酷仙境转变。尽管有人说《格林》不过还原了格林童话的原始版本,但有谁会深究这个呢?《童话镇》和《格林》获得高收视,这与美剧市场整体变得重口味不无关系,而这些改编正是吸引观众的地方。每年,艾美奖决定了未来美剧的制作方向。艾美奖影响力屡遭滑铁卢,预示着电视影响力在美国本土的下滑,诚然,电视消遣已经越来越难以hold住美国人的注意力,分众细划的市场趋势便难以避免,锁定高端观众,再用重口味的感官刺激吸引其眼球,便成为普遍的制作策略。由此美剧重口味趋势便不难理解了。

当然,《格林》和《童话镇》与《行尸走肉》《整容室》《斯巴达克斯血与沙》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往昔在B级片里才得见的血腥情节,如今已成为电视荧屏上的周播的日常戏。2013年开始,《行尸走肉》还将推出更加阴森恐怖的黑白版,并且,重口味的风气已经逐渐蔓延,主打青春牌的CW电视网就先后在《邪恶力量》《绯闻女孩》和《吸血鬼日记》中不断炮制关于灵异、恐怖、奢华甚至性的话题,不断把各种禁忌收入到剧集中,以此来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连向来以打造合家欢影视剧见长的ABC此番也做足了情调转而口味重型化。此外,美剧节奏也愈发加快,看似冗长的肥皂剧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近两年是童话年,不光好莱坞推出了好几部童话电影,美剧也同时开播了《童话镇》和《格林》。就美剧而言,happy ending本就是稀缺现象,所以这两部剧集与其说在讲童话故事,不如说是拿出了我们熟悉的童话故事人物,把他们现实化并置于魔幻的平台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童话剧改编的进步。

揭开童话真面目

应该没有人会说自己不喜欢童话吧,那么暗黑了的童话王国你还喜欢吗?答案从《格林》和《童话镇》的收视来看似乎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我们去追究童话的“本源”――这似乎根本是个不可能的事情。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西方童话,主要是源自《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几个翻译、引进的经典文本,但这“经典”本身,就是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以《小红帽》为例,广为流传的版本就有一百多个,大家最熟悉的,自然是《格林童话》里的小女孩。可那是经过800余年的流传、演变后,经由格林兄弟的搜集、整理、加工,才呈现了这副模样。观众所熟悉的影视中的“童话王国”,是被迪斯尼或好莱坞经过精心包装后奉上的皆大欢喜的“合家欢”。譬如白雪公主,故事原型来自于《格林童话》,直到1937年,迪士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善良战胜邪恶、举家同乐的基调,奠定了迪士尼童话王国的基石,随着一部又一部经典童话被迪士尼打造出来,于是,观众已经在脑海里早就被深刻印上了迪士尼式的“童话王国”的模样。

“合家欢”久了,观众势必会腻,这是历来颠扑不破的经验。于是,随着新世纪的脚步,“黑暗童话”的时代逐渐来临。1998年,两个日本女作家出版过一本名叫《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书中用似是而非的精神分析学方法重新拆解了一遍《格林童话》,两位作者以还原格林童话初版“原貌”的名义,把《白雪公主》《灰姑娘》《青蛙王子》《睡美人》等经典故事都重写了一遍,于是这些童话故事被“还原”成了血腥、残忍的重口味故事。奇怪的是,这样的“还原”被大众接受了,然后被翻译成若干种文字,迅速传播。好莱坞迎头赶上这股风潮。2011年电影《血红帽》《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和《白雪公主与猎人》里,在剧集《童话镇》《格林》里,迪士尼所奠定的气质也被悉数改变。要说将“童话王国”成功篡改成暗黑王国的,还得算《童话镇》,剧中把经典的童话人物穿插着放在一起,挨个“冷酷”了一遍,成功打造了一个因邪恶诅咒而产生的阴云密布的“缅因镇”。剧中,一个现实世界的女人得知自己是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的女儿,而白雪公主和王子这对被邪恶女巫诅咒了的可怜夫妻,在缅因镇的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我们进入童话,与我们熟悉的人大玩一把,我们要把人物形象带到现实世界。这部剧集会平衡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 该剧制片人之一爱德华・基齐斯说。

2011年至2012年的暗黑大潮,一直延续到2013年,原来恐怖形象的正在变得越来越“亲和”――想想《吸血鬼日记》里的吸血鬼达蒙和斯特芬是怎样让少女们尖叫的?就连以残暴著称的吸血鬼祖先以利亚也因为古典优雅而备受喜爱。反观传统童话,如果再看一遍同样的桥段,只会被嫌弃老掉牙。如今到底有多少每天拿着iPad的年轻观众孩会对狼外婆的故事提起兴趣来呢?幸福的童年都少不了童话的影子,每一句“很久很久以前”之后,人们期待的都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结局,而暗黑童话讲的是现实和童话的差别。包括2011年的《小红帽》和2012年的《魔镜魔镜》,已经不适合儿童观看,转而成为成年人观看的童话改编电视剧/电影。《纽约时报》报道曾经对电影《白雪公主和猎人》评价说:“它们都是时下的银幕风向标,摒弃了上世纪迪士尼将惊悚民间故事改编成温馨的卡通音乐剧的创作手法。”有评论家声称:“童话故事永远都不可能同黑暗起源完全分开。以当代标准来看,格林兄弟的原版故事中充满性与暴力。”这么看来,经典童话故事翻拍看似在颠覆原著,但事实上,它们又回归到了故事的本来面目。当大人们给孩子们读故事哄他们入睡后,打开电视看《格林》,或独自去欣赏《白雪公主与狩猎人》时,他们正在感受比“格林兄弟”还要古老的童话故事。

颠覆是童话的延续

《童话镇》中,被白雪公主无意中剥夺了爱人的巫后,发誓要破坏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的幸福,于是她施了一个暗黑毒咒,把所有童话故事里的人物都困在了缅因州的一个小镇上。生活在这里的童话人物不会记得自己的童话人生,他们不会记得自己是谁,爱过谁,恨过谁,当然,他们也不会变老。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们就一直生活在这个镇上,一直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着,他们有一个严厉心怀叵测的女镇长,镇上还有个古怪的富翁,一个从来没有走过的大钟,他们也从未想过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然后有一天,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儿――女镇长的养子,他每天都拿着一本童话书,书里的一切都是小镇里每个人物的过往历史。他有天走出了童话镇,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白雪公主和王子的女儿艾玛,他把她带来小镇,因为他知道,艾玛是唯一能破除魔咒的人。从这开始,童话和现实生活终于有了交集。剧中有两个时空,一个是童话人物生存的童话时空,另一个是被诅咒后时间停滞的现实时空,也就是童话镇,两个时空中的人物一一对应,但现实衍生人物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童话人物身份。“很不幸,这就意味着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在书写我们所熟知的那段爱情故事之前,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管什么时候,一部电视剧里,总会有一段爱情故事,二者缺一不可。”制片人基奇斯说。“在童话世界里,我们知道这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如今,在童话镇上,王子有自己的妻子,他和白雪公主不可能在一起。这就是咒语的可恶之处,它剥夺了你生活里所有的挚爱。”

《童话镇》故事的基础设定其实并不新鲜,一切都源于这样的问题:格林兄弟时代的白雪公主来到现代世界会怎么样?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之后是什么样?这些这正是好莱坞偏爱的商业模式:套路耳熟能详,感情爱憎分明,讲一个观众熟悉的故事最能稳赚不赔。然而《童话镇》志不在此。霍洛维茨说,“童话里充满了魔法、英雄主义、恐惧和快乐,但也留下了所有这些未解答的问题。千百年来这些童话衍生了千百个版本,而我们想通过探索这些问题,讲一个我们自己的版本。”长年以来,“家庭电视剧”在美国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微妙的概念,许多时候“适宜儿童观看”对成年人来说意味着幼稚乏味,而《童话镇》却成功打破了这一界限。

暗黑《童话镇》的背后

早在2004年,《童话镇》的制作人霍罗威茨和基齐斯就有了最初的故事构想,但两人随后加入了《迷失》剧组,所以一直等到《迷失》播出全部结束,二人真正开始了《童话镇》的创作。2011年2月,当这部剧集被ABC正式预订后,两人请来了《迷失》的重量级制片达蒙・林德沃夫担任首播顾问,霍罗威茨和基齐斯说,林道夫是制片方面的教父,《童话镇》流淌着他的DNA。“最开始我们把剧本卖给ABC时,他们说先做个试播吧……我们立刻失望地倒入沙发。然后开始哭泣。” 基齐斯说。由于ABC电视台对迪斯尼的从属关系,《童话镇》方便地从迪斯尼获得了宽泛的改编权。“他们给了我们执照。”基齐斯说,“我有可能错了,不过我认为这是第一次白雪公主在屏幕上佩上宝剑,以及怀孕生子。我们杀死了一个小矮人。我们还让灰姑娘答应把自己生的第一个孩子送人。这些改编都非常大胆。白雪公主与王子相遇的方式是她偷了他的东西。我们对刻画绝望中等待拯救的少女没有兴趣。我们希望讲述顽强的女人不惧怕使用权力的故事,因为这和当下的状况更有关联。”但是《童话镇》开播后收视高的吓人,它的成绩大概是ABC除王牌喜剧《摩登家庭》外收视表现最好的剧集了,甚至刷新了电视网在这个时段近3年来的收视纪录。 《童话镇》的编剧团队也大多是《迷失》的原班人马,很多人拿两部剧做比较。基齐斯说:“不是一个如何打破诅咒的英雄故事,而是一趟研究角色心理的旅程。与赎罪有关,而与希望有关。关乎父亲,而关乎母亲。”

《童话镇》第二季陷入一个套路:抽丝剥茧地解开谜团,谜团却一团套着一团永远也解不完。好在童话人物够多,一个个带到现实中来,但是要逐一解救将会是非常遥远的事。你可以看得出编剧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把那么多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要放在一起,这样错综复杂似乎也只有《迷失》的编剧能编织出来。再有解套绝对是个大工程,观众颇有当年《迷失》播出时,一点点蛛丝马迹都被研究得底朝天的感觉了。

为什么《童话镇》如此受欢迎?该剧的女主角饰演艾玛的詹妮弗・莫里森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部电视剧真的代表着对各种现实角色的一种诅咒,而且你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出路,将大家集合起来找到一个出路。电视剧情节跟现实有一种驱动关系,这些都是社会底层最普遍的事情。”《童话镇》以艾玛成为一个视角,带着我们扒开童话的外套进入阴暗的内核。《童话镇》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所散发的人文气质,剧中的童话人物大多来自家喻户晓童话故事,这些伴随着一代代电视观众长大的童话人物给人带来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使剧集具有了天然的亲和力。

“童话故事是我们处理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尽管黑暗,但它们仍带给我们一丝阳光。”基齐斯说,“想想看,1937年,正是大萧条余波未消之时,白雪公主的电影拍出来了,这多有意思。为什么现在拍《童话镇》?看看我们处于怎样的一个时代吧。”《童话镇》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希望用童话故事的开头,讲述一个残酷现实的故事的剧集,故事从美丽的白雪公主和英俊的王子开始,讲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残酷童话故事。而你会坚持看到最终结局吗?

《童话镇》里被改写了的童话人物

白雪公主

经典形象:美丽的善良公主

变身形象:平民范儿的白雪公主被逼无奈,成了强悍的会拿剑的女战士。在施了咒语的缅因镇她是一名文艺范儿的女教师。

白马王子

经典形象:勇敢追求真爱的英俊王子

变身形象:孪生哥哥在皇宫战死后,他麻雀变凤凰成了王子。在缅因镇他因受到诅咒昏迷,醒来一切皆忘记。

巫后

经典形象:狠毒嫉妒心报复心集于一身的后母

变身形象:受了情商于是开始疯狂施咒报复。在缅因镇她是镇长,邪恶但有泯灭不了的母爱。

小红帽

经典形象:伶俐善良的小姑娘

变身形象:能和狼互相变身,在缅因镇上她是餐厅的服务生,店老板是她外婆,随时都监视着她的一切行动,关键时刻还会操着武器战斗。

灰姑娘

经典形象:温婉勤劳一枚好姑娘

变身形象:灰姑娘强烈的想摆脱继母家的生活,为了参加舞会她和侏儒怪做了交易,但她没有信守诺言。在缅因镇她成了餐厅女佣,并未婚先孕。

阿拉丁

经典形象:聪明好运的穷孩子

变身形象:阿拉丁居然爱上了巫后,为了她情愿变成了魔镜。作为缅因镇的官方报纸的记者,他依然是巫后镇长的小跟班。

神仙教母

经典形象:慈爱善良但不能违抗魔法旨意的仙女教母

变身形象:神仙教母一挥魔杖准备让灰姑娘辛德瑞拉美梦成真的时候,侏儒怪把神仙教母给杀了――使她成为了这部ABC魔幻剧集中第一位翘辫子的迪士尼经典角色。

疯帽子

经典形象: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疯帽子把做帽子当作信仰,他勇敢无畏,不遗余力地保护着爱丽丝。

变身形象:因为掉进巫后设计的陷阱,他利用帽子魔法离开女儿带着巫后去了仙境救出了巫后的母亲,但他永远留在了仙境。于是永远在不停地做帽子,回去女儿身边,终于变成了疯帽子。

铁钩船长

吸血鬼日记剧情范文6

【关键词】美剧;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国内现状

一、美剧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展的概述

美剧在我国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二十世纪90年代,二十世纪以后。

二十世纪80年代,传媒中介是国营电视台。中美建交后第二年,一部由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引进的美国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令无数家庭大开眼界。相继的《成长的烦恼》《神探亨特》《加理森敢死队》等一系列美剧登陆中国。

二十世纪90年代,传媒中介是DVD设备。随着DVD在大陆的普及,由香港无线明珠台播出的《老友记》迅速在大陆掀起热潮。

二十世纪以后,传媒中介是互联网,这极大满足了受众自由选择和支配要求。在这种“隐性流行”现象的影响下,美剧在大陆迅速走红。

二、目前美剧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

(一)美剧盛行使国民受益良多

1.剧情带动相关产业的销量

美剧的风靡让国民更多的了解到西方的一些节日,同时拉高了节日产品的销售业绩。多数女性在观看美剧时,更为关注当季的流行趋向。于是乎,美剧人物同款大量产生。西方景点的展现,相应的拉动当地的旅游收入,相关的产品和书籍网络点击率一路飙升。这加快了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的经济发展。

2.美式发音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

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美剧的影响也深入了青少年群体中。近年来,以《吸血鬼日记》等为首的剧情类美剧,《生活大爆炸》等为代表的喜剧类美剧以及《绯闻女孩》等卖座的罪案类美剧都渐渐成为青少年英语学习者不二的选择。

地道的美式发音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模仿其语音语调跟读,将词汇与特定的场景联系起来有利于记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英语学习者的能力和信心。

3.国民对西方文化有了解

地道的美式发音不仅有利于英语者对英语的学习,同时也在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效果中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使得国民能更加“身临其境”的了解西方文化及历史背景。譬如:1.种类繁多的派对2.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3.独立的经济价值观念4.独立生活的老年人5.美国式的送别6.种族歧视

(二)美剧盛行引起的社会隐患

1.中西文化发生冲突使得传统文化被忽视

在西方新型文化被逐渐的了解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美剧中展现出来的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国民对其产生了强烈的距离感。

例如,我国弘扬集体主义的儒家传统文化,美国宣扬的个人主义文化。在这个问题上,会产生一些片面的倾向。认为肯定西方文化就是否定中国文化,保持中国文化就是固步自封,陷入一种非左即右的对立观的思想误区,忽视了其统一观。

2.限制性情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西方文化在新颖的剧情演绎下普遍被大众喜欢和热烈追随,使得美剧渐渐成为当代重要潮流之一。青少年群体是美剧的中坚力量。夹杂着未能被正确引导消化的情节的美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的发展。

特有的时尚魅力与限制性情节融为一体,使青少年伦理道德情操方面开始异化。纵情声色的美式生活,使被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渴望刺激,排斥抽象、理性的教育。幻灭感的大量表现以及神秘主义思潮的泛滥,形成青少年在面对现实的道德冷漠。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使青少年沉湎于平庸的消遣之中。

3.美剧冲击国产剧市场

美剧的题材涉猎广泛,其精彩的情节,步步紧逼的剧情和美式生活方式大大满足了求新求变的中青年人群的心理需求。美剧又通过高竞争的模式,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较于美剧,国产影视同制化严重,缺乏创新精神,作品趋于利益化,渐渐促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欧美强势文化的输入,让我国本身就不太成熟的影视文化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

三、客观看待美剧盛行,扩大其积极作用带动社会发展

1.国民客观看待中西文化差异

随着美剧的风靡,国民开始有意识运用统一性的的观点看待中西文化的的差异。

西方人注重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模式,而国民则是傾向直觉和感性的思维模式。理性去思考问题,可以高效率的解决问题。但是单一的理性解决问题,使得社会风气倾向利益层面,有损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处理问题上,国民综合运用理性和感性的比例处理问题。

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而国民本身则是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进取心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家的发展。但在不断发展自我的同时,所承受压力也变大,人们常常会迷失自我,遗忘了理想的初衷,走向利益化。

2.国产剧完善自身不足

在美剧大势占据影视市场的压力下,国产剧开始不断的自我完善。加大包装力度上的宣传,吸引消费者兴趣。投入较多的喜剧色彩,以娱情消费者。提高影视技术,增多大篇幅华丽,惊险刺激的场景的戏份,刺激消费者眼球。引入青春励志,穿越,军事医学等新类题材,以实现自身的创新。

3.政府加强管制美剧传播

通过主流传媒弘扬优良传统来遏制商业传媒的俗滥,规范美剧的传播,减少对国民的负面影响。加强美剧的立法与执法,严厉打击各种美剧中的黄色文化和有些故意丑化我国形象的作品。进行教育方面的改进,加大反面教育的比率,减少给学生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增加与社会接轨的价值理论教育引导、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传输,价值心理培养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

四、结语

爱恩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士不够的。通过专业的学习,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