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梨花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梨花开范文1

坠落在窗外

遍布冰冷的土地

渲染了这一季的春天

把本该视为的生机

在寒意中冷冻

远方的天空

历经整夜的深寒

却依旧舞动不了雪花

只有清晨的寒风如常

加之紧裹的身影

迷茫眼前的路

散去没有阳光照射的雾

树梢褪了枯叶

冒了新芽

抚平内心的焦躁

梨花开范文2

小时候被爸妈唠叨得烦了,无数次在心里说长大之后一定走得远远的。后来,赌气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却无半点欣喜。渐渐习惯在电话里报喜不报忧,渐渐习惯在梦里重温儿时的场景。每一次回家都匆忙短暂,每一次离开都故作潇洒,假装看不见爸爸依依不舍的目光和妈妈悄悄流下的泪水。

唯愿流水年长,岁月静好。纵隔天涯,亦如咫尺。

整理电脑里的旧照,一张张翻看,嘴角的笑容不知不觉就弥漫开来。两个年轻的女孩,从陌生人变成知己,一起分享青春的心事,一起幻想未知的将来。那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未遇见你。那年之后,你会牵挂我,我在思念你。只是很少联系,你要当你的女强人,我却只想做我的小女子。

忍不住给你发短信,只有一句歌词,我穿过山水相连的清晨。你很快回复,我回到葵花开到门口的午后。原来,即使很多年不见,我们喜欢的歌,却依然是一样。如此的默契,是不是,连情侣都会嫉妒。虽然没能像曾经说过的那样,留在同一个城市,见证彼此的幸福和生活,但我们都知道,有些东西,是和距离没有关系的。就算人海茫茫,我们还是可以一眼就认出对方。

所幸时光清浅,现世安稳。你尚记得,我亦没忘。

早已经嫁作人妻,却还是对年少时的爱情耿耿于怀。某日百无聊赖,终是忍不住问他当初为什么要分手。在心里猜过一百个答案,却不想他说,只是觉得那时的我不怎么喜欢他。突然就释然了,原来是这样,还以为是我不够好。

不懂爱的年纪,周围有那么多新鲜有趣的事,贪玩的我怎么舍得把时间都给他。于是,就这样被误会。于是,就这样错过。曾经的伤心早已被时光冲淡,如今我可以坦然地面对他,可以一个人心如止水地回忆往事,亦并无太多遗憾。不过是有缘无分,不过是相伴一程。或许,我始终念念不忘的,也只是青春里天真放肆的自己。

奈何流光作梗,浮生若梦。此去经年,无人可诉。

梨花开范文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梨花开范文4

雪绒花,早晨,我轻轻推开窗瞅了一眼,呵!就这一眼让我的眼睛都瞪得像葡萄一样大。好大的雪呀!灰蒙蒙的天啦!白茫茫的一片房顶啦!银装素裹的大地啦!整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皑皑白雪还在继续飘,她们像赶集似的,一眨眼工夫,地上全白了都落满了急冲冲的雪花片儿,一层层的厚厚的。天气很冷,却一丝风也没有,街上稀稀落落的行人都像个大棉球似的。雪绒花……”前所未有的一场大雪伴着这首《雪绒花》降临诗经中记述着:“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我可不是一个LQ250的俗人。“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真是好诗呀!”干脆我也献丑一首吧!“花中有花花似花,无叶无根天塑她,轻似鹅毛巧如燕,玲珑飞絮舞自发。”我快速吃完饭,风风火火地来到楼下,像喝了兴奋剂一样在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中又唱又跳。我的欢声笑语迎来了不少伙伴,大家在蓬松松的大雪地上画画,有竹林、有梅花、还有小宝宝的脚印……一幅幅生龙活虎的画展现在大家的手下。

这洁白纯净的小精灵们恐怕是世上最奇特的花了,她们让我渡过了一个快乐与往截然不同的寒假。

到人间。

梨花开范文5

春节过后,满山满坡的棠梨花就开了。白花花,一大片一大片,山坡上沟坎边随处都能看到一树树盛开的棠梨花。单独一朵棠梨花很小,但是棠梨花是成簇成簇聚在一起开放的,所以,当她们迎着春风绽开笑脸时,那就是山里春天最朴实又最热烈的盛景。

棠梨花开了,字燕就该回家了。这是字燕给家里人说的。离家到上海打工四年了,不是字燕不想回来,她天天都在想家乡的古城,想家乡的巍宝山,想古城里干净的石板街,想巍然矗立在蓝天白云下的古城楼,更想家中老屋后满坡的棠梨花,牵挂全家人的冷暖。只是因为路费太贵,她要把路费省下来,给弟弟攒着读高中,读大学用。再说了,如果春节加班,还可以领到加班费。十几天的加班费顶得上一个月的工资啊。可是,今年无论如何字燕都要回家一趟。一是弟弟就要中考了,她想给弟弟鼓鼓劲,让他一定要去上高中,然后考大学;二是她实在放心不下劳碌的妈妈,多病的爸爸。在上海的四年里,在梦中跳跃式出现最多的场景有三个:和初中最要好的同学毕晓霞一起在学校操场上追逐,妈妈在山地上汗流浃背地挖地,和弟弟一起去摘棠梨花。她常常会梦到手指被棠梨花的刺扎破了,手指一疼,一下子就吓醒了。

春节长假,字燕还是留下加班,只到元宵节过完后,字燕才坐上了上海直达昆明的列车。春运高峰过去了,本来很容易就能买到硬卧,可是字燕还是买了硬座。能有座位她已经很满意了。她知道很多老乡回云南过春节都只能买到站票。他们在车上一站就是两天两夜啊。就算是站票,那也是折腾了不少,转了几道弯,求了不少人才弄到的呢。所以,当找到车厢、座位,把两小包行李放上货物架,安心坐下后,字燕轻轻舒了一口气很开心地抿着嘴笑了。

汽笛长鸣,隆隆的火车带着字燕回到了云南。在昆明下火车后,字燕只在昆明南站广场边的小铺子里吃了一碗米线,马上就到汽车客运站买了当晚回大理的夜班车票连夜回家了。早晨七点半,字燕已经站在了四年前乘车外出的县城小车站。在车站外的小摊上,吃了一大碗香喷喷的■肉饵丝,字燕提上包,往古街上走去。

早上八点左右的古街很热闹,人来人往。有匆匆忙忙赶着上班的,有早锻炼结束后悠闲漫步在石板街上的,有挑担的菜农急急忙忙赶往菜场的,也有爷爷奶奶带着孙儿去公园闲逛的。字燕从身边走过的人的脸上,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安祥、恬静。小地方的生活就是让人不急不躁。在打工的四年中,字燕也和同伴去过两次南京路,去过一次淮海路,去过一次外滩(去年的世博会门票太贵,字燕和同伴都没有舍得买票去看,只在电视里看到转播的一些场景)。身边是熙熙攘攘的人流,眼前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衣流,街上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一切都逼着你不得不加紧脚步,加快呼吸,加速心跳。这都是不由自主的下意识的行为,谁愿意这样呢?就如同在打工的车间里上班一样,流水线逼着大家,谁都慢不下来,停不下来,只能跟着一起赶,每个人的身心都是高度紧张。大家都盼着早点下班,让紧张疲惫的身心好好休息休息。

字燕的家离县城有18公里路,去年村里已经修通了公路。妈妈在电话里说,字燕可以到西寺车站坐回村里的农用车。不过,村里的车是早出晚归,要到下午4点才返回村里。字燕就利用等车的时间在县城里转了一圈。

春节刚过完,整个小城还留有很多节日的痕迹。明清风格的老房子屋檐下,红灯笼还在随风轻摆;北门古楼前的广场上摆放的鲜花盆景虽然已经褪去了娇艳,但是造型依然清晰;小店门前的摊点上,还有各式烟花爆竹在卖;蒙阳公园里搭起的青松鲜花门还在笑迎游客;各家各户门上的春联还是红红艳艳的。一切都那么自然、随意,一切又都在无声无息地诠释着这个文献名邦的古韵、古风。边走边看的字燕的心里充盈着丝丝缕缕的暖意。脑海里不由得想起了上初中时美丽的语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让她永远无法忘掉的话:记住,能做一个南诏子孙,生在这样的福地,那是你们的幸运。

字燕带着一身尘土回到村里时,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妈妈、爸爸、弟弟都在村口的老缅树下等着接她。妈妈比四年前憔悴了不少,爸爸看起来却比以前精神多了,脸色也红润了不少。最让字燕惊讶的是弟弟,四年前弟弟只和字燕的肩膀一样高,可是现在的弟弟却比字燕高出一拳头了。字燕拉着弟弟左看右看,比了又比,最后只好笑着说:字强,你真的比姐姐高了,你是我们家的男子汉了,真的像我们家的顶梁柱了。

一进家门,字燕忙着东看西看,里看外看。家里堂屋里的矮桌子上多了一台25寸的电视。字燕知道,就是买这台电视都是自己几次写信回来让妈妈从她寄回来的钱中拿出来去买的。后来字燕才知道,妈妈只舍得买了一台二手电视,说是新的要一千多块,二手的只要五百块,能看就可以了。全家人都在心里装着一个目标,那就是攒钱供字强读书。妈妈还说,有了电视后,爸爸也开朗了很多,每晚上都要看两集电视剧才睡觉。弟弟周末从学校回来也能看到一些新闻了,还说电视里有些节目对学习很有帮助的。弟弟说,有的同学家里都有电脑了,有些资料就是同学查好了带到学校来给大家看的。

躺在床上,闻着被子上浓浓的阳光的味道,字燕翻来覆去无法入睡。打工的日子里,每天下班后大家都是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完毕,躺在床上,不超过10分钟,整个宿舍都只有酣睡的呼吸声。回到家的字燕,全身心都放松了,四年来的紧张,一千多天的辛劳都放下了,犹如上得紧紧的发条突然回松了一样,整个机器都停止了运转,连入眠都变得慢慢悠悠了。躺在晒得热乎乎的被子里,辗转反侧中,字燕想,明天一定要去看看最要好的同学毕晓霞。毕晓霞和字燕是初中的同学,三年中她俩同桌,上下床。字燕是学习委员,毕晓霞是小组长。以她们的学习成绩,两个人都是可以考上高中的。可是,她们都是因为家里经济的原因没有报考高中。初中三年还属于义务教育,学校不收任何费用,还能领到免费课本,学习资料,还有生活补助,所以,她们得以顺利读完初中。可是上高中后,所有的费用怎么办呢?开完毕业生座谈会,字燕和毕晓霞雄心勃勃约好一起外出打工挣钱,改变家庭面貌。可是,就在要去上海前三天,毕晓霞去山地上锄草回家时摔伤了左腿,没能和字燕一起出发,后来毕晓霞说不想出远门打工了,她想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字燕知道,毕晓霞是家里的独女。肯定是毕晓霞的父母不同意她外出。云南和上海相距太远,她们舍不得打长途电话,还是一直在用书信联系。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在什么都提速的当代,书信的传递速度却越来越慢。字燕在一个月前就给毕晓霞写了一封信告诉她自己要回家的事,也不知道她是否已经收到信件。

第二天吃过早饭,字燕告诉家里人要去找毕晓霞,全家人都认识毕晓霞,也知道她俩是最好的朋友,都没说啥,只是妈妈嘱附了几句,路上要小心,早点回来。弟弟还开玩笑说,要我去做保镖吗?你可是我们家的大美女哟。字燕用指头在弟弟额头上轻轻戳了一下说,你还学坏了,小屁孩!

毕晓霞家离字燕家有四里地。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来到毕晓霞家门口时,字燕已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知心女孩一见面就拥到一起,又是说又是笑。毕晓霞的爸爸妈妈也迎了出来,热情地招呼,又是倒茶又是端糖果瓜子。在沙发上坐定了,字燕才发觉毕晓霞家变化很大。原来的水泥地面全部改贴了地板砖,原来的土墙换成了砖墙,还在正南面做了一堵照壁,照壁上贴了一幅桂林山水的磁砖画。堂屋的电视柜摆着一台29寸彩电,墙角放了一台美的双门冰箱。窗帘是带纱的双层布帘。这种样子的窗帘在上海时字燕见过,没有想到毕晓霞家里也换上了最新式的东西。看到字燕东看看西看看,就是不说话,毕晓霞就一样一样解说开了。电视和地砖是去年换的,照壁是今年做的,冰箱刚买了不到半年,窗帘是过年前刚刚换上的。我最喜欢这层朦朦胧胧的纱帘了。字燕也很喜欢,不由得拉起纱帘来轻轻的摩娑着。

来到毕晓霞的闺房,看到和四年前相比已是焕然一新的摆设、用品,字燕急不可耐地问,晓霞,你老实说,你干什么发财了,怎么比我外出打工还厉害?你找到什么致富路子了?晓霞咧嘴一笑,我的燕子,我能有什么发财路,我前年在给你的信里就说过的,我在家里养鸡卖。养鸡?养鸡卖你能苦到多少钱?你家里新换的一切都是你养鸡卖赚的钱?字燕睁大了双眼。毕晓霞拉着字燕的手说,我领你去看看我养的鸡你就晓得了。

毕晓霞带字燕走出家门往房子后面的山坡走去。一边走晓霞一边说,我就是等你这次回来要和你说呢,你别去打工了,在家里发展吧。在家里发展?做什么呢?要是有事可做,谁愿意出去吃苦受累呀,我天都在想着回家。再说了,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我出去四年了,省吃俭用的,只攒了不到两万块钱,字强以后读书要用不少钱呢。字燕轻轻叹了一口气。

在离晓霞家200米远的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上,只见用篱笆围起来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坡地,里面的花草树木都没有砍割,在草丛树林里,上百只鸡正在悠闲自在地漫步找草找虫吃。你看,这就是我的养鸡场。晓霞一脸笑容地说。养鸡场不是要盖房子,要喂饲料吗?字燕疑惑了。那是原来的做法,你在发达地区打工难道没有听说过,现在凡事都要讲环保、绿色。我养的鸡就是绿色食品,生态鸡。这些鸡就放着让它们自己找虫找草吃,每天加喂两次干玉米粒,绝对不喂饲料。这种生态鸡比饲料鸡贵多了。饲料鸡一斤卖7块钱,我养的生态鸡一斤能卖15块甚至更高,翻一番了吧。字燕点点头说,那你只要平均保持养一百只鸡,每只鸡卖60块钱,循环起来,每年只要能卖出300只鸡,你的年收入不是有近两万块了吗?我四年还没有攒够两万呢。学习委员就是算账快,还算得准。小霞逗字燕说。其实,每年出栏300只是最少的,出栏可以卖出的鸡肯定比你算的多。字燕,你记得毕业座谈会上老师说过的话吗?只要肯吃苦,肯动脑,在哪里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还是要靠山的帮助才能改变家里的面貌。字燕没有接话,只是看着山林、蓝天在想着什么。

回到晓霞家,晓霞妈妈已经做好午饭。饭桌上晓霞一家人都劝字燕别出去打工了,想想合适做什么,在家里发展吧。女孩子在外打工也不是长远之计。字燕听着,只是不住地点头。吃过饭后,晓霞和字燕又去看了几个家挨近的同学。字燕回到家时,天都擦黑了。

一边看电视,字燕一边把去毕晓霞家的经过说给全家人听。全家人都赞同字燕留在家里。可是,我在家里可以做什么事呢?还是整天和妈妈去山地里做活吗?不是我怕苦,是因为靠种这几亩地家里怎么能……,看了看弟弟,字燕没有再说下去。她不说全家人也知道,后面一句应该是:字强上高中的费用,上大学的费用怎么办呢?凭字强现在的成绩,考上高中是没有问题的。能上高中,今后就能上大学,可是,只有分数没有钱又怎么办呢?字燕不甘心让弟弟和自己一样早早就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她多么希望弟弟能像自己去打工的大公司里的那些管理一样,凭知识挣钱,说起理论来一套一套的,而不是像自己一样只能靠力气挣钱。

我也不愿意去打工,可是,总得找一样我能做会做的事才可以。字燕轻声说。是呀,去做什么事呢?一个小姑娘在山区能做什么呢?爸爸妈妈也想不出可以做什么事。讨论了半天也说不出其所以然来,全家人都洗洗睡下了。

回家的路上和回家后都没休息好,这个晚上字燕睡得最香最沉。只到弟弟一面敲窗一面叫:姐姐,大美女,起来吃汤圆了,字燕才醒来。一看窗子,太阳把窗帘都晒红了,知道肯定九点多了。赶忙起床和全家人一起吃汤圆。妈妈说,初一和十五家里都没有煮汤圆,等着你回来再煮吃。字燕心里暖暖的,嘴里忙着吃又糯又香甜的大汤圆,来不及说话,只是嗯,嗯,嗯地答应着妈妈。

吃过大汤圆,妈妈让字强去房背后的山上摘棠梨花,说是要做棠梨花粑粑。字燕说我和弟弟一起去摘吧。字强高兴地提上一个提箩说:走吧。来到山坡上,字燕被眼前成片的雪白的棠梨花镇住了。她目不转睛地看着这片熟悉的棠梨树。只见一棵棵四散的棠梨树枝干向天空发散着,每一棵枝条上开满了成串的花簇,一枝枝,一簇簇的花束汇成了一棵棵白色的花的世界。棠梨树是野生的,所以,不成行不成排,只是随意地站立在自己想要站立的地方,也正是这样的随意,却无意中构成了一幅自然天成的山花怒放图。也许是三年多来,天天在灰色的车间里做工,猛一见到这么美的景致,字燕竟然一下没有适应过来,楞了一会才说,真美啊,棠梨花真美啊。你第一次见到棠梨花呀?看看你这发呆的样子,你出去三年把这些棠梨花都忘了吗?字强对姐姐的发愣很是不理解。字燕在心里说,原来棠梨花也很美,我以前怎么就没看出来呢。

棠梨树在云南大理的山区是很常见的一种野生树种。很早以前就有人通过移栽,培植棠梨树,然后再进行嫁接好的梨树品种来发展果树种植。可是,从移栽棠梨树,嫁接优质果枝到果树成活,开花挂果得用几年的时间。整个过程周期长,而且移栽棠梨树成活率低,所以,用这种方法培植果树不被山区的群众认可,也很少有人愿意在自家的山地上种植梨果。字燕家的几十亩山地上长着不少棠梨树。但是,几十年来,这些棠梨树自生自灭,从来没有人想到过它们能有什么用途。除了开花时摘一点回去焯一下,用清水泡几天去除苦涩味后可以加上腊肉做棠梨花粑粑,或者加腊肉加辣椒炒吃外,大家都没有看出棠梨花更多的用途。

摘花回来后,字燕满脑子都是棠梨花的样子。靠山吃山,靠山吃山,嘴里还不时喃喃着这句话。爸爸听了后哈哈笑了说,你也知道靠山吃山这句话。正宗的老话是说,汉人无钱街上跑,倮倮无钱山上找。

字燕心里一动说,爸爸,你说说我们家山地上那些棠梨树可以利用吗?爸爸说,棠梨树除了可以嫁接梨树外,别的用处没有。字燕说,那我们在棠梨树上嫁接上新品种梨,就可以把后山的荒坡改建成果园了。爸爸睁大眼睛看着字燕,怀疑地问,可以吗?肯定不行的,直接在现有的老树上嫁接要得成吗?字燕说,我也不知道行不行。等我想想吧。

把后山改建成果园,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念头让字燕心里充盈着一股说不出来的豪气。可是她实在又为自己这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实现担心。四年打工的见闻也把当年只有16岁的小女孩磨炼得知道了凡事要三思后行,要谨慎从事。

一晚上的思前想后,天刚亮字燕就起床了。等全家人起床时,她早已煮好了早点。字燕一边吃早点一边把自己改建果园的打算和全家人说了。虽然全家人都希望字燕能在家乡做事,可是对改建果园这件事能否做成谁都没有把握。字燕说,她吃完早点就去县城,去林业局找林果专家问问再说吧。看到字燕很果断,说话做事都有章有法,爸爸妈妈都舒心。爸爸妈妈都说,那就先去问问再决定。

梨花开范文6

千树万树梨花开,塔河两岸报春晖。

阳春四月,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成了花的海洋,村民们扶老携幼踏青赏花,每个人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成为达西村的真实写照。4月12日,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沙吾尔・芒力克,又来到达西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把的回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2014年9月中旬,在百忙之中给达西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5年前,我到你们达西村,同乡亲们交谈得很好,至今记忆犹新,一直惦记着大家。得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近年来村里又有了不少新变化,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日子越过越好,我为你们高兴。

心连心、根连根,日子才好过

一股清澈的水淌进达西村六小组农民张桂霞的棉田。正逢春耕时节,一想到再也不担心用水难了,张桂霞脸上露出了笑容。

2014年3月,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达西村团总支书记、富裕党员买买提・沙吾尔自掏腰包37万元,打了两口水井,解决了685人吃水和670亩耕地用水问题。“没有党就没有富裕的我。现在,我有能力了就该多出力,总书记说了我们要心连心、根连根,日子才好过。”买买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4年十月,买买提将自家的52只羊分给38户困难村民,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今年3月中旬,他又拿出38万元无息借给村民用于购买农资进行备耕生产,解决了因去年受灾今年贷款难的问题。

其实,这是达西村长期以来,团结互助、扶贫帮困、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善良的心,碰到善良的人,就像姑娘和巴郎子相爱,从来没有感觉是两家人。”在位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沙吾尔,说起达西村的荣光,无不感慨党的好政策和村民坚如监石的团结。

“达西”维吾尔语意为“盐碱地”。因盐碱严重环境恶劣而得名,过去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

上个世纪70年代,一批内地汉族群众响应党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来建设边疆。“刚来真苦啊,连落脚之地都没有,要不是艾山大哥拉我一把,我早就冻死了。”达西村第一户汉族村民李培刚回忆说。1970年冬天,李培刚从四川来没地住,村民艾山・阿塔吾拉腾出自家房子,免费让他住了3年,还把自家5亩棉花地承包给他。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沙吾尔被群众选为村长,他看到随着汉族群众的到来,打破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带进了村。他要求大家要以包容的心态,拧成一股绳建设家园。

村民们积极响应,五个村民小组拿690亩熟地拨给新建的汉族队,还送去了8匹马、12头牛和两辆马车。为解决汉族村的用水问题,老支书带领500余名干部群众破土挖渠,整整干了七八天,用坎土曼挖出第一条排碱渠,使85户农民用上了水,被大家称为“团结渠”。

村委会副主任杜蒙河说起当时场面还很激动:挖渠时村里规定每人每天一个馕。发馕时干部给年轻力壮的汉族小伙多发一个。有时不够了,一个馕掰开大家分着吃。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培刚致富后,不忘帮助过他的乡亲们。1993年,李培刚主动包联贫困户阿布拉・牙合甫,拿出5000元买生产资料,教会他种棉花。5年后,阿布拉成了种棉好手,全家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500元,增加到1.2万元,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

20年前,安徽人李明来到达西村,承包托乎提・芒力克的地。一天晚上,接到老家电话父亲病逝,身无分文的李明半夜敲开托乎提的家,托乎提二话没说拿出8000元,这件事令他终身难忘。后来,李明在党的政策鼓励下,凭着勤劳和智慧有了2300亩地,年收入200余万元,投资建了一座地膜厂,凡是村里人买地膜,每公斤比市场优惠1元钱,没现金秋后卖了棉花再给。有人要打条子,李明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年托乎提大哥借钱给我,也没打条子!”

2013年夏天,6小队村民郑月华发现院子里多了13只羊,就到村警务室求助,几经周折找到了失主克依木・司马义。一小队村民李飞在县城开了家诊所,家里十几只鸡无人管。邻居艾尔肯・克来木帮着喂养。一天,他正在给病人看病,艾尔肯提着一篮鸡蛋来了。“李医生,这是你家鸡下的蛋,顺路就给你带来了。”李飞心中涌出一股热流。

村民像干部一样月月领“工资”

3月12日,六小队村民张文芳领到了800元补助,按照村委会惠民政策规定,每个村民每月有200元补助。“我家有4口人,一年领9600元。”张文芳领取的补助金,是村里18项惠民政策的其中一项。

1982年,达西村党支部改选,沙吾尔当选支部书记,他许下了诺言:党员干部要豁出去给群众办实事,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村民杨生章家里人口多、土地少,一家人一直住在破旧的土块房里。党员买买提・沙吾尔主动与他结对子,传授种棉新技术,出钱买种子和地膜。杨生章掌握了技术后,又承包了100亩棉花。现在他盖起了200平方米的新房,去年还买了辆小轿车。经过多年努力,被承包对象全部脱贫,49名党员被群众亲切称为“49面红旗”。

“一个村不但要有人管事,还要有钱办事。”沙吾尔认准了一条,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有钱办事。1987年,村里投资建了面粉加工厂、红砖厂,后来又利用地理优势,改良240亩地建蔬菜大棚,达西村成了县里的“菜篮子”。

从2002年起,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100万元。2013年,达西村集体总资产达到295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16万元,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7.8倍、8.7倍,村民们享受建房、看病、上学、养老等18项惠民政策。

说起18项惠民政策,村民们赞不绝口。杜孟河说,3个孩子上大学,每个人都领了1000元奖金。买买提・艾沙接过话茬说:“去年,村委会为246名老人,每人发了2000元民族团结突出贡献奖,老人干劲更足了。”村民吐尔逊・阿里告诉记者,去年他靠林果业和畜牧业,全家收入16.5万元,又领了9580元奖金,今年预计收入突破20万元。

4月12日,记者来到古丽坚乃提・包尔汉的家,她拿出一个绿皮小本子。记者顺手翻开《达西村18项惠民政策兑现簿》,一笔4000元的奖金赫然在目。见记者好奇,她说,两年前她与丈夫艾山江结婚,村里人都来祝贺。让她最感动的是,村长不但亲自主持婚礼,还送来了4000元的大红包。按惠民政策规定:本村青年结婚可获4000元奖金。乌鲁木齐的好友古丽玛热羡慕地说:“我参加过许多婚礼,从没听说村里发红包,我也嫁到达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