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品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范文1

【关键词】幼儿期品德培养

幼儿期是塑造和培养一个人个性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接受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由于幼儿知识经验缺乏,模仿性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他们的意识、情感和行为极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如不加强教育,各种不健康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

现在的幼儿将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他们的个性品质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的日益强壮,它更需要下一代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现在有很多孩子在个性品质方面存在着问题,我们发现幼儿在爱心、耐心、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突出。比较严重的存在着骄傲、自私、任性、急燥等现象。如看到别人摔倒时,大多数幼儿只是旁观,或若无其事地走开,有的甚至讥笑,毫无同情的反应;父母累了或病了,有的孩子也是视而不见,照旧玩自己的游戏,碰见了乞丐,更是冷漠嘲笑,甚至谩骂。缺乏现任感的现象更是普遍,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而认为应当由家长帮他做,自己出了差错便是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上幼儿园忘了带物品时,怪爸爸妈妈没帮他放在衣袋里,活动室里掉落了图书、玩具,有的人从上面跨过去,有的从旁边绕过去,还有的从上面踩过去,当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不捡起来时,回答却是“不是我扔的”或“我不知道是谁掉在地上的”“老师没让我捡”“我不是值日生”等等,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味呵护,过度保护,使他们变得脆弱、怕受挫折、意志薄弱、畏惧困难、远离成功……这些现象仅仅是部分品德行为的残缺问题,实际情况可能还要严重。试想一个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缺少意志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吗?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的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因而,高度重视幼儿的道德品质培养,探讨健康人格的教育途径,改变幼儿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以促进幼儿的思想意识、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形成良好的整体素质,是幼儿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更是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的一日活动,加强其品德教育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幼儿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经常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创设一个积极健康的品德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

优美整洁的环境对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在美化园舍、装饰楼道、布置墙壁时,要注重育人功能,让充满真善美的道德主题内容来陶冶幼儿性情,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要发动幼儿共同参与营造具有浓郁的德育氛围的各种活动,使环境富有儿童气息,令幼儿感到亲切、自然和喜爱,比如在按照一定的主题组织幼儿制作“美丽的家乡”“可爱的祖国”“我爱妈妈”“老师在我心中”等等作品时,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体验道德情感的机会,激起了幼儿对美的追求,而且通过在室内外及走廊间设立反映幼儿园生活、游戏、手工制作、绘画作品和文艺体育活动的照片或童话故事情节以及设置自然角、动物角、种植角等,都为幼儿提供了连续观察和亲自动手的场所,这样既提供了幼儿对小动物的关心爱护、喂养的条件及亲自参加种植的操作机会,也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同时让幼儿成为了环境的小主人,通过设计环境、建设环境,享受到了劳动成功的快乐,并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此外,在为幼儿提供户外活动和区角活动的材料中,也要重视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意识的给孩子提供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玩具,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谦让、交流与合作。

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教师是育人环境中最有影响力的核心因素,教师的情感态度和言传身教对幼儿的言行乃至思想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在一日活动中,首先要尊重孩子,爱孩子,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兴趣、选择和人格,与此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孩子们逐步养成互相尊重的品德和习惯。当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具有了互相尊重、彼此关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后,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言谈举止文明、心地善良、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行,这样个别幼儿不和谐的举动也会慢慢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其次教师的言行、服饰、仪表等方面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如见面时亲切地招呼、微笑、点头等;交往之间的文明用语“请”“谢谢”等,生活上对幼儿的精心照顾(帮助孩子脱衣、穿鞋、梳头、服药等)等,都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利的推动幼儿去自觉实践教师提出的品德行为要求。此外,不论哪个小朋友做出一件好事,我们都应及时予以赞扬夸奖,让孩子体验到做好事、做好孩子的自豪和荣誉,并产生欣羡和追求的感情和愿望,这样,不知不觉地将良好的道德规范由外在的灌输变为了内在的需要,使每个孩子都会向往做一个好孩子。

二、采取多种形式,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实践证明,幼儿品德的培养是一个反复教育并不断强化的过程,应贯穿于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劳动等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品德教育范文2

关键词:捕捉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品味生活

G635.1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在思想品德课上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品德教育,如何实现品德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思品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没有学生内心的共鸣,品德教育就如空中楼阁,失去了实质性作用;同样的,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让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缺乏体验的教育往往是苍回的无力的,没有体验的教育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公民的义务》时我将这种理念运用其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分两阶段来完成教学。

一、捕捉生活,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源泉

学生体验最深刻的是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生活才是品德教育的源泉。当然,由于所处的环境、各自经历、认知水平等等不同造成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这里所说的体验不可能事事都要求学生去亲自经历和感悟,可以是直接体验也可以是间接体验,关键是能否使学生“心领神会”。而这里所说的生活更是指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更加容易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才能从中获取相关的知识和道理。

在课前准备时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对教材提供的几个案例材料感到很陌生、层次也有点高,很难吃透。的确,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的视野、阅历、见识等有限,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但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见识,只要找准突破口,他们同样可以畅所欲言。我决定从这些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中捕捉、筛选,提炼出学生熟知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供他们体验、感悟。

什么样的素材更加贴学生的生活呢?农村孩子对义务的认识并不宽泛,她们的日常生活无非就是上学读书,放学了小伙伴们一起玩耍,邻里串门等,见得最多的就是家长里短、婆媳大战......教材知识“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在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此,搜集了两个案例:一是子女百般虐待父母,导致父母喝农药身亡的惨剧;一是毫无亲缘关系的中年男子十几年义务赡养老人的事迹。两个案例围绕同一主题,却一正一反,形成强烈对比,相信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灵颤动,后面的实际教学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运用好这些案例,我设计了分层次挖掘,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素材。

二、分层次体验,逐步内化提升认识指导行为

就是分不同的层次让学生体验生活,逐步感染学生,进而明白道理,形成能力,指导行为,达到教育目标。这一阶段分三层进行:

1.感受生活,寻找品德教育的切入点,即对材料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的初步认识与评价,引发自身的情感变化。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段视频讲述了什么事情?②看了这段视频,你现在的心情怎样?你的这种心情表明了你对该子女持什么态度?④你的这种态度表明了该子女受到了哪一方面的惩罚?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地观看视频,我就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反应和表情变化,发现学生们由开始的兴奋、愉快,慢慢变得严肃、沉默起来,不少学生甚至露出气愤难当的神态。讨论时他们异常激烈,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学生显得很轻松,毫不犹豫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正好与老师的预设目标不期而合,为何如此?是生活的实际体验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现实的生活激起了内心的共鸣,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2.体验生活,抓住品德教育的侧重点,即从对素材的分析理解中让学生分析归纳原因,懂得道理,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从认识层面上形成深刻知识。紧承第一步提出①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如果没有,你觉得该会是怎样的结果?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③从以上讨论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如果子女不履行这一义务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很自然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公民为什么必须履行法定义务”。经过几个层次的讨论,学生认识到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定义务,同时也明白要增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品德教育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教育;意义;方法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就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情况来说,现在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都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而对于孩子的品德行为方面存在着比较多的缺点。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孩子数量的减少,许多孩子在家里不是“小皇上”就是“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使得我们的孩子养成了许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自私、讲假话、没礼貌、任性、粗暴、不爱惜公物、行为无拘无束、遇到困难就大哭大闹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出现都反映出了我们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的薄弱。那么,幼儿品德教育到底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好的方法来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幼教工作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

1.幼儿品德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把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作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可见品德教育有多么的重要。每个孩子如果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那么他以后就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幼儿品德教育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实际的幼教工作中,如果我们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品德教育,就会使我们的孩子迷失方向,而他们的迷失对于国家未来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风貌有着很大的影响。

3.幼儿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幼儿在行为习惯上多表现为自私、讲假话、没礼貌、任性、粗暴、不爱惜公物、行为无拘无束、遇到困难就大哭大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至于孩子不能健康地成长。所以说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其次,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身体、品德、性格和审美的发展。而品德和性格的发展是全面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施方法

1.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从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做起,教会孩子一些礼貌用语;不骂人、不说谎、不讲脏话;尊敬和尊重别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等,使孩子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品格。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里很少和别的孩子交往,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来到幼儿园后不能和别的孩子友好地相处、快乐地交往。所以我们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品质,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有玩的大家一起玩,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有不同意见和同伴商量着解决问题等,这样也能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3.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和勤劳、俭朴的品质。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可以使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和克服困难,会独立地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小问题,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所以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鼓励孩子大胆地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其次,就是要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品质,勤劳和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幼儿从小热爱劳动,教会他们和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树立劳动意识,品尝劳动的快乐,爱惜我们的劳动成果;老师也可以通过对一些现实例子的讲解让孩子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节俭的良好品质。

品德教育范文4

品德是情商中最本质的部分

王少卿: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部分,琴棋书画无所不学,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已成为现时家庭教育的一个重症。对此您如何看待?

朱金瑞:第一,家长总以为道德教育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体现不出价值。第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注重利益追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看到的是各种有形能力的拼杀。第三,与智力教育相比,品德教育见效慢,望子成龙心切,家长等不及了。结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忘记了这一课,这一课的缺失将在孩子的成长中埋下祸根。

王少卿:您能谈谈品德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吗?

朱金瑞: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一个讲道德的人,人们愿意与他交往,意味着他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更容易成功。品德是一个人素质中的核心部分,一个成功的人,大多是一个具有较高素养、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品德低劣的人,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个人吃亏也就越多。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意味着他的人生有了追求和动力,他的生命处于更高的境界,他的人生才会精彩。因此,教育孩子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是家长最重要的责任。

品德教育要行重于知

王少卿:您认为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品德教育?

朱金瑞:我们目前的情况是,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般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重知轻行。如理想信念教育过于笼统,不切合青少年的思想发展行程,也缺乏有效的活动载体。考试指挥棒的威力有增无减,加之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知识教育重于道德教育成为多数家长和教师不争的理念,家长不得不把孩子的升学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参加一些有助于道德习惯养成的活动,又怕他们累着。此外,还有来自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影响。一个当教授的妈妈为了让独生女儿体验生活,让她利用暑假沿街卖报纸,但当小姑娘到一家纸行推销时却遭到了老板对其家长的指责:“这个孩子的家长真不负责任,这么小就忍心让她打工。”

家长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大多只把水燃烧到50℃的半开状态,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后面的50℃。原因固然很多,最主要是我们重知而轻行。如我们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才是对的。你问孩子:“明白了吗?”孩子说:“明白了。”我们的品德教育往往到这一步就结束了。可你还要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做完了要让他多重复几遍。要将行为变成习惯,才能最终成为稳定的自然行为。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把水烧开了。

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孩子道德行为的养成,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知”的系统教育,即告诉他们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要坚决反对的,同时,更需要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小事做起,使他们在生活中磨炼意志,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转化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

品德教育以父母为楷模

王少卿: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价值规范有所改变了。您认为家庭教育中应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德?

朱金瑞:“无规矩难以成方圆”,规矩就是标准,就是尺度。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家长、教师、社会教育工作者要给孩子一个明确、肯定、统一的是非善恶标准,使之有规可循。现实中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无法或不愿给出标准,致使孩子在道德认知方面无所适从。

相信每个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幼儿园被打,问妈妈怎么办,妈妈答:告诉老师。结果一是打人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惩罚,不再继续;二是老师不当回事,结果打人的孩子照打不误。孩子再问妈妈怎么办?有的妈妈就答:你也打他。孩子陷入迷茫。

最近《大河报》以《夏令营里的“三种人”》为题报道了河南少年先锋学校依据学生表现,划分“上仕”、“中仕”、“下仕”3个等级,“下仕”需服侍“上仕”吃饭。举办者的初衷是想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残酷的竞争和社会现实。此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赞成者认为体验挫折,有益孩子成长。反对者认为做法过激,等级观念严重,有伤孩子自信。一时间,许多家长不知何去何从。

上述案例凸现家长目前对孩子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在社会变革时期,由于社会道德评价标准的宏观性和抽象性,对诸多复杂、相对具体的道德现象难以作出善恶美丑的科学评价,从而给教育者带来种种迷茫。一是家长对是非善恶标准的困惑。如请客送礼已较普遍,当孩子提出疑义时,家长可能难以给出满意的答复和评价。二是由于学校与社会、社会与家庭、家庭与社会、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等各个层面的善恶标准不统一,无法进行道德评价,致使孩子产生困惑。三是有的教育者特别是家长,出于对孩子爱护的种种考虑,不愿把自己的真实看法暴露给他们,也给孩子的道德认知带来一些问题。

道德上的善恶标准对孩子的行为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统一认识,行动保持一致,才能见效。近日有报载,一些地方为了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要实践“五个一”,即每天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说一句问候语和在节日为父母制作一张贺卡、洗一次脚。这些活动无疑是孩子道德养成的好形式,但这种做法能否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学校、家长和学生能否长期坚持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应提供明确统一的社会道德标准和有效的道德评价机制,重视家长对孩子道德认知水平提高的作用,特别是对孩子形成善恶好坏观念的引导作用。

王少卿:具体地说,品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家庭中更好地实施?

朱金瑞:在孩子道德生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重于学校、社会教育,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上。在郑州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15岁的孩子在郑州机场带着两个小姐,后被警方带走盘问,原来这孩子的父母从事电脑贸易,家境富裕,但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就带着15万元现金,周游各地,并叫上小姐。当孩子的母亲到公安局领人时,对孩子没有任何批评,对警方也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可想而知,这样的家长会养出一个怎样的孩子?

品德教育范文5

品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方法

大学时期是学生性格养成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将德育融入其中,既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把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达到提高身体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优秀品德的目的,是品德教育渗入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根据自己的体育教育经验,分析了基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队列训练中培养纪律性 延续学生的军训作风,将军姿贯穿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在集合口令响起后,学生迅速列队、整理衣冠、报数、师生相互问好。严格按教师所要求的队形、顺序、要求进行列队训练。训练中,严格遵守纪律,站姿正确,衣着整齐,不做与列队无关的其它活动等。队列训练不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姿,还要纠正诸如挺腹、含胸、歪头、斜肩等小毛病;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其仪容严整、衣着整洁的良好习惯,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的观念,提高反应速度、动作标准和协调统一的应变能力。

在竞技体育中锻炼其坚强意志 竞技体育本身具有培养情操、锻炼意志的含义。我们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的不同,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会出现畏难的情绪,如怕流汗、怕受伤、胆怯等一些心理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远、单双扛等难度和体力消耗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所以,针对学生各种的畏难情绪,要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等,使学生深入学习并减小畏难情绪。通过对竞技项目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如在篮球教学比赛时,通过三对三的小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而且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小组的学生通过配合、策应、传切等锻炼,可以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培养小组的团队精神。

在体育游戏中相互合作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是最受学生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游戏与很多正规的体育锻炼相比,它的趣味性更能够吸引学生。很多体育游戏动作多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反应速度、力量、耐力等。某些合作性的体育游戏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体育课堂做“猎人打猎”游戏(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时,不仅能训练学生投射和躲避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发扬集体合作的精神,做到相互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荣誉“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整理体育器材中培养其爱护公物的品德 在上体育课时,离不开体育器材的配合。所以,在课前整理活动场地、领取体育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树立爱护公物等品德的重要契机。如在课前组织学生去器材室领取活动器械时,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领取,禁止学生拖拉体育器材,如在领取篮球、足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小件体育器材时,不许用脚踢、不要乱扔等行为,发现有损害或者不正常使用体育器材的现象应及时制止教育,对于那些主动帮助老师整理活动场地和爱护器材的同学应给予赞扬。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体育器材,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们培养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

渗入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通过复杂的身体练习,将学生的思想活动反映到各项体育训练中。通过体育锻炼来克服各种心理困难,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形成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意志;通过集体性的游戏,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通过竞技性的活动,培养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品德;通过讲解和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此,我们必须支持和推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体育教学过程中,使体育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和体育教育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有机结合,体育教育为品德教育提供培养机会,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又能更好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多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无论采取哪种体育教学方式和训练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都应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既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又要培养学生形成优秀品质。因此,应切实将体育教育建立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品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课堂 活动 教育

一、创设艺术课堂,彰显教师聪明才智

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就像艺术家设计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一样,也需要精雕细刻。吴楠、商建萍、王庆梅、倪红梅、付玉杰、田玲、蒋爱梅等许多教师都独具匠心,他们精妙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他们教学设计的艺术性和教师的聪明才智。

吴楠老师执教的《敬爱的老师》课前交流和导入设计就非常巧妙:小游戏“猜猜他是谁”(看背影猜老师――听声音猜体育、英语老师),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猜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这样的导入不仅有悬念,激发了兴趣,还为后续教学埋下了伏笔。整节课用四个活动贯穿“老师的辛苦我调查――老师的心声我采访――老师的关爱我难忘――爱师之情我表达”,把品德与社会课中常用的调查、采访、情境设置与渲染三种方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扎实高效。吴老师请学生代表调查现场听课教师“把工作带回家”、“工作至深夜”、“带病坚持上课”、“因为工作太忙碌、半天也没喝过一口水”等情况,并进行统计,让学生从真实、直观的数据中感受到老师的辛苦;让学生们当小记者,直接走到台下听课的老师们中间,现场采访参会老师的“快乐”和“烦恼”分别是什么,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丰富他们对生活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对于老师的认识和理解更加真实、立体。全体学生与参会老师们的两次互动,收放自如,实效高效,吴楠老师课堂驾驭能力之强,让我佩服不已,感受到了吴老师教学机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这一节课可以窥见吴老师平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课堂教学的精益求精,也给我日渐松懈的教育琴弦上紧了发条。

商建萍老师讲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由“五指游戏” 和“心明眼亮猜行业” 游戏导入,接着由一块“千年糕”中有哪些行业的人付出过劳动一直谈到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不同劳动者的付出,最后让学生一句话、一个动作表达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感谢,学会感恩。从小处入手,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教师过渡得非常巧妙,彰显了教师较高的智慧和教学设计水平。

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让学生兴趣浓厚

王庆梅老师整堂课如叙家常,课前交流看似自然随意,实则紧扣讲课内容。“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谁想第一个让我认识?”“你叫什么名字?你家住哪?对门是谁?楼下邻居认识吗?……“邻里之间天天生活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肯定有许多高兴、难忘的事,谁想大声说给大家听?”通过亲切的谈话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又自然地导出学习内容。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为邻居做过啥?”“邻里之间有时也会因一些事情出现不和谐的音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谁来替他们想想办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时的鼓励、激励,引导学生兴致高昂地讨论。学生兴趣浓厚,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另外,课堂小奖品――每张“书签”上都写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警示语,一举两得;整节课大容量、高效率,而且行云流水般自然天成。

执教《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几年来,我也进行过不少思考:

1.课前精心准备、做好调查、采访、资料搜集的整理指导。

新的品德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着主体作用。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课堂上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调查、采访、搜集材料就成了教师们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这些手段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的特点,是师生都很喜欢,又值得推广的好方法。但不少老师,忽略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教师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类汇报各自搜集的资料,孩子们,成了一个个汇报员。整堂课看似内容丰富得目不暇接,教学环节安排得如行云流水,就是不知道孩子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成为单纯的材料汇报课!因此我觉得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要学会整理材料,整理是搜集能力的提高。

2.注重课后活动的开展,深化学生的行为。

(1)拓展延伸,内化学生行为。

教师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或补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动手实践等并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得到锻炼经受考验,让学生的思想认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内化成行为习惯。

(2)定期反馈,检查学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