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唯一的听众教案

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1

关键词:现代知识观;教育;负面影响

收稿日期:2006―11― 30

作者简介:王莎(1982―),女,汉族,河北省保定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 学原理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知识观,又可称作知识论或认识论,使人类对于知识本身的理论观点,主要是“对知识的性 质的看法”。①现代知识观在16世纪初初露端倪,并在19世纪中叶彻底取代古代知识观, 获得了支配地位,主导人们对于知识的主要看法。知识和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一方 面,教育是知识筛选、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知识又是教育的重 要内容和载体,离开了知识,教育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教育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可以说,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就是通过知识为载体而实现的。知识观和教育也就有着不解之缘。现代 教育是随着现代知识观的确立而形成的,其对于教育的影响也表现在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 发展,现代知识观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越来越明显。

一、现代知识观的主要特征

关于现代知识观的特征有很多表述,比如确定性、稳定性、科学性、中立性、市政型、 符合性、普遍性、绝对性、一致性等。在这些表述中,科学性、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 性和终极性可能是五个基本的特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了现代知识的形象。

(一)科学性

自启蒙运动以来,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极 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现代知识也越来越表现出它的科学性格。科学技术改善人们物质生 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无论是社会集团还是个人,都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 唯一的知识。其基本内涵是:真正的知识必须是实证的;知识的获得必须依靠观察和实验来 完成;真正的知识必须和客观对象的本质相符合;真正的知识必须是超越历史、社会的、永 恒不变的确定的知识。由于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唯一的知识,所以科学性也就被认为是现代知 识的首当其冲的性质。

(二)客观性

客观性侧重于现代客观性,侧重于现代知识中认知对象和认知主体之间的关系。

石中英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认为,客观性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本体”客观性、“神学”客观性、“自然规律”客观性。本文所讨论的就是“自然规律 ”客观性。客观性可以说与知识的科学性有一定的联系。因为知识的科学性要求,只有与客 观对象的本质相符合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由此也就不难看出客观性的含义了,即正确地反映 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客观性确立的基本前提就是:认识对象是 独立于人类社会的自主的存在物。为了准确反映认识对象的本来面目,个人的、感情的因素 在认识过程中是不允许介入的,主体只能用冷静、理性的态度观察对象、进行研究。

(三)普遍性

知识的普遍性描述的是知识对于不同认知主体的关系。

普遍性的含义是,一种知识如果是客观的,就可以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体的条件的限制,并得 到普遍的证实和接纳。从普遍性的定义来看,知识的普遍性有两点要求,普遍的可证实性和 普遍的可接纳性,后者是前者的心理结果。知识的普遍性用利奥塔的话说,就是追求“元叙 事”,摒弃地方性知识,要求知识一定要超越各种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制约,达到普遍化 的水平。知识的普遍性对人类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当深刻和广泛的,如“真理是放之四海皆准 的”“科学无国界”等就是人们对知识的普遍性的表达。

自从知识的普遍性特点提出之后,使得人们的知识摆脱了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力 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传统中知识的交流和对话,使得人类总体的知识取得了飞快的进步。

(四)价值中立性

价值中立性侧重现代知识与社会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现代知识的价值中立性是指知识是纯粹经验和理性的产物,只与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和认识 主体的能力有关,不涉及主体的情感、态度、意志与价值观等,不受认识主体的性别、种族 以及所持的意识形态的限制。从这一定义来看,知识的价值中立性有三个前提:第一,现代 知 识反映的是认识对象的特点,而客观事物是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不以人类的利益、兴趣 、观点的转变而发生变化,所以是价值中立的,即以观察对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 前提。第二,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是人类经验和理智的产物,这些经验和理智都是“纯粹的 ” 、“不变的”,所以,建立这种纯粹的经验和理智之上的知识也就是中立的。第三,在知识 的 表述方式上,知识的陈述都由一些范畴、概念、命题和符号所组成,而这些范畴、概念、命 题和符号在各个历史年代、各种社会和每个个体之间都是共同的,具有广泛的传播性,所以 由它们所陈述的知识也就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是中立的。

(五)终极性

终极性侧重现代知识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知识的时间性质。

现代知识的终极性是指,知识一经产生,就不会随着历史的变更、年代的更替而发生变化, 永远都是正确的和真实的。一旦某一知识被证明是正确的,在以后的应用中,随着时间的变 化、条件的变化,它的正确性无需再证明,可以直接拿来用。一旦掌握了某一知识,无论社 会历史发生任何情况下的变化,知识的正确性也都无需再怀疑。在15世纪发现的知识,20世 纪仍然应该是正确的。

其实知识的终极性是和知识的普遍性和知识的价值中立性相联系的。因为知识是普遍的和价 值中立的,不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历史的发展、朝代 的更替,只是时间的推移,知识的正确性不受影响;知识终极性的另一前提就是知识基础的 不变性,无论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由于知识建立于其上的基础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知识也 就不会发生变化。

二、现代知识观在教育中的体现

现代知识观影响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课程安排

现代知识观认为只有科学知识才是唯一正确的知识,具体到学校教育的课程安排上,有 两种主要表现:第一,用科学的标准来规范人文课程和社会课程,力求达到科学化和精确化 。第二,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课程中占很大的比重,而不符合科学的标准的知识,如人文知识 和社会知识却被认为是“非知识”或“准知识”,是无关紧要的,在课程中的比重日益缩小 。这在我国的课程安排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如学校课程中广泛设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等课程,而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却寥寥无几。科学知识在课程中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人 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却成了点缀。而即使对于科学知识的安排,也只是把科学当作一种静态的 、外在的知识而非动态的研究过程。“传统课程范式中的知识主要被作为一个客观的‘事实 ’的领域而对待。也就是说,知识好像是‘客观的’,因为它是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 ”。②

(二)教学模式

现代知识观的影响表现在教学中是教师倾向于机械的知识点的传授,以一种外在于 学生的权威性的、法定的知识来武装学生;而学生也只是致力于僵死的、凝固的知识点的记 忆和背诵,这是典型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对客观性的错误理解造成的 。 客观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它的主 要观点是知识反映论,即只注意到了知识来源于外部客观世界和知识的物质属性,但却忽视 了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被视为完全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的外部存在,被纯粹 的客观化、神圣化、权威化了。叶澜教授生动地描述了在这种知识观下的课堂教学。“上课 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过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 生枝’。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来回答问题,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教案 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最活跃的是少数好学 生。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 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 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知识‘观众’与 ‘听众’”。③

(三)教材的编写

在现代知识观下,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价值中立的、终极的,体现在教材中,有两方面 的表现:首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只选择了已经形成定论的、确定性的知识和内容, 而对于没有一致观点或结论的知识则少有涉及;其次,教材内容的安排,倾向于单纯知识点 的罗列,没有对于知识产生背景的介绍,因为既然知识是价值中立的、普遍的,就没有必要 交待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它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形成任何影响。

三、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知识观日益发展,已经由产生之初的具有解放性的性质变为了僵化的教条,对 于教育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疏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们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只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却远离了学 生的生活世界。

这归根到底是由于科学的“精神无涉性”导致的。“虽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以“人之为 人”的东西即人性的提升为深层次的追求目标,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是不同的”。④前者 是外向性的,主要聚焦于理性世界、客观世界和物质世界,追求人性的外在的、物性的实现 方式;而后者则是内向性的,强调人的主体世界,情意世界和精神世界,通过内在心性的 提升去实现理想态的人性。所以,单纯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只是使学生获得了意义贫乏的职 业技能,却并没有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和人生。

(二)不易于学生的综合意识、素质的养成和知识的创新

现代知识观只注重自然科学的知识,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是“非知识”或“准知 识”,认为它们是虚构的,不具有科学性。这种见解影响到了学校课程中人文知识和社会知 识的设置,只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即使自然科学知识也实行分科教学,这就给学生一 种错觉,认为人类的知识发展就是呈分化状态的,认为生活世界也是彼此分离的,对于学生 综 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是相当不利的,“而无论是现代科学兴起和发展还是后现代科学的 进步都显示出‘综合’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⑤因此,综合素质的缺乏也导致了学 生 从事知识创新的意识、素质和能力。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知识越来越趋 向于融合,社会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需要综合的素质,单单的一门知识并不能解决越来越 向综合方向发展的社会问题。

(三)不利于批判思维的养成

“批判理论”认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批判性活动中发展与完善的,批判性 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受教育者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有助于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内化 为自己的认识。“恰恰是通过批判性审查与辨别活动,我们才获得了严格意义上的‘我们自 己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整合进我们一般的理解里和行为中”。⑥

然而,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还是教科书中,如果学生只是被普遍的、终极的、确定的知识 包围着,如果学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只是确定的知识,恐怕学生批判态度、批判意识 、批判能力的培养也只能是一种神话。难怪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谈到中国留学生时会说出这样 一番话“中国的留学生……胆子太小,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 怀疑”,这不得不说是我国教育的悲哀。⑧

不可否认,现代知识观对于知识的看法确实对知识的进步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知识的普 遍性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解决不同文化传统中知识冲突的方法;知识的中立性造就了 一大批不求名、不求利的知识分子,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却不能因此对 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视而不见。经过了几年的教育改革运动,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抑或是教 育实践工作者,都明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在课程安排中的比重要增加,“传授――接受” 的 教育模式要改变,简单的罗列学科内容的教材编制要改进,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十分理想, 显然,造成这种情况的缘由十分复杂,但现代知识观也负有一定的责任。现代知识观已经深 深地侵入到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虽然他们可能无法清晰地表达他们对于知识的看法, 甚至都无法意识到他对于自己的影响,但像石中英博士说的一样,“尽管他们不能对于这些 教育知识有关的问题给以清晰的反思和回答,但是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却明显地受到了 他们的支配”。⑨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把这种知识观显性化,对其进行批判 的反思,抛弃其对我们不利的影响,发扬它的积极因素。对于现代知识观给教育带来的弊端 ,可以适当的借鉴后现代知识观,在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的融合中,为教育提供一个 不错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221

〔2〕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09

〔3〕转引自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4,141

〔4〕张全新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322

〔5〕石中英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8

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下面就谈谈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为教学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譬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方式,但往往总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思维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问题的答案往往由老师预定而且是唯一的,如果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又很琐碎,就更是古人所说的“导而弗牵”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这与课改的理念相悖。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

三、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传统教学中,往往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压缩了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如教师很少讲定理方法的由来,概念的产生、从哪里人手分析、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等等。而侧重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记住,搞“满堂灌”“题海战术”,结果使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坛子,做题的机器,失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一遇到新知识、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主张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过去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和其他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根本不讲。现在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用割补、拼摆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创设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显性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

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3

【关键词】活动为手段 外语教学模式

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及其主要特点

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模式(the Activity-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系指在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固有的主导作用,使他们有效地掌握语言结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并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决策、自我评价、自我提高和自我更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有以下特点:

1.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活动式的外语教学以学生的自主为前提,以教学活动为杠杆,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语言能力为支点,以挖掘和培养语言能力为目的。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强调教育和发展的责任对受教育者的回归,而教师不再是教学直接而唯一的责任人。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模式倡导人坚持内因为主,外因为辅,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则。

2.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外语教学的模式强调教学研究的开放性。引进接受美学(Received Aesthetics)和课堂研究(Classroom Research)理论,把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真正置于整个教学活动的首位,教师自觉地将学生对教学的反应视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关注、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课堂反应,重视学生自发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施个别化、个性化教育;学生则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工具人”,而是“能源人”,并朝“能力人”方向发展。我们重教学论研究,还要重学习论研究;重学习论研究,还要重多变量研究。师生共同认识到 Learning by doing 的道理,因为语言是一系列习惯的综合体,而习惯的形成又依靠日常大量的实践,因此,活动式外语教学突出语言教学的实践性。语言课堂成为工厂里的车间,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或教师的工具,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所有课堂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使用语言工具的主人。此外,将左右脑理论引入学习论中,把对学生左右脑的开发与训练贯穿于整个活动教学过程的始终。当然,怎样充分发挥学生左右脑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这不仅仅涉及到教学法问题,还与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因素密切相关。

3.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可以融合各种外语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和成熟现在已进入大融合、大分类、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环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可以吸纳百川,为我所用。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地位,达到“内强英语文化素质,外强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活动式外语教学模式强调三点:

(1) 学生课堂活动比例占整个课堂活动比例的 75% 以上,使整个课堂活动化;

(2) 多种教学法的有效综合,古老、传统的也好,当代、新潮的也好,都在借鉴之列;

(3) 开展学生的课堂的互教互学的交互式教学,发挥学生固有的教师作用。

二、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模式的实施

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最直接的体现。但作为一种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可随机整合。

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原则:

1.将学生课堂活动比例提高到 75% 以上。学生是主体,需要训练的是学生,不是老师。教师看似“轻闲”了,实际上却是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分析课文重点,还是解答练习中的难点、疑点(尤其是在学生手头的教参比教师多得多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加倍做好“三备” (备课、备学生、备方法)的工作,寻求最佳的知识和能力载体。

2.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的安排以学生左右脑功能交叉的科学训练为前提,变单项输入为多项输入,变单项输出为多项输出。在一个内容一种形式上停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扩大信息量,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给学生以新的兴奋点,新的焦虑感,促进学习正迁移。

3.课堂的回归原则──将课堂还给学生。课上的值日生报告,可讲故事、复述故事、微型演讲,这都是学生公认的“很好的活动”,也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体现。操作方法:每次安排一位同学准备一个值日报告(内容不限,时间不超过 3 分钟),课上脱稿讲述,然后请一两位同学简单复述或提问,或是同学们给以评判,前后时间 5 分钟左右。这样做可以确保学生的口语、听力训练经常化、制度化,又可以起到上正课前的 warming-up,使学习者尽快进入英语学习状态。

4.活动的设计要注意鼓励课堂里的交际。鼓励课堂里的交际的最佳策略是消除教室的局限性。交际化课堂活动主要指 problem-solving tasks,communicative tasks,productive tasks 三种,难度逐一加大,要求越来越高,将学生置于全新的、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交际活动过程之中──这是优化语言教学过程的需要,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交际化课堂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小组活动。

5.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吸收是课堂研究的重要概念。反思的涵盖面甚广,可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可指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反思,也可指对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反思。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必要经常作自我反思。只有反思才能吸收。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汲取。因此教师应对教学过程随时总结,为课堂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6.活动的设计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指出,学生不应只局限于单一的语言学习或学习法的探究,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多变量因素进行考察和反思:智力,语言能力,学习动机,认知方式及人格因素等。

三、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模式的实践及分析

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大胆的尝试,勇于突破。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分析课文重点,解答练习中的难点、疑点,到课堂的活动设计需要教师加倍做好“三备”──备课、备学生、备方法,寻求最佳的知识和能力载体。下面笔者列出了两套教案,一套选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一套为笔者的活动式外语教学教案。两套教案分别是对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1A 中的 Unit 1 Lesson 1 进行教学。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Unit 1 Lesson 1

Step 1 Introduction

1. If you are a new teacher for the students, introduce yourself to the class: Hello, everyone. My name's .... I'm your English teacher this year.

2. Go around the class and get inpidual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mselves. Say Hello/ What's your name? Nice meeting you, etc.

Step 2 Dialogue

Tell the students now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two people, Bill and Harry,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 Listen carefully. What questions does Bill ask? Speech Cassette Lesson 1.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 questions: What's your name? Which school were you at last year? Do you know him(Bob White)? When the students have found the questions, they should listen one more time to the tape and get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Harry; Center School; they were in the same class). SB Lesson 1, Part 1. Books open. Go through the dialogue with the students. Deal with any language points.

Notes: a. Sure. = Certainly.

b. I must be off now.= It's time for me to go now.

c. Nice to meet you/Nice meeting you. ──It was nice to meet you.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Then let them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pairs.

Step 3 Presentation

Ask two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 Find out their names. Use their names to make introductions:

T: (S1), I want to introduce my friend, (S2).

S 1: Hello.

S 2: Hello.

Repeat with other students. Then get one student to make the introductions. Play the tape of the second dialogue in Part 1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Then let them practice it in pairs.

WB Lesson 1, Ex. 1. Do questions and answers in pairs.

Step 4 Practice

Students work in small groups introducing each other, using the second dialogue as a model.

Step 5 Oral practice

SB Lesson 1 Part 2. Work with the whole class first of all. Ask different students: What did you do in the summer holidays? Use the questions in SB Part 2 as a guide. Teach the phrase in your opinion (= What do you think?). Let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Get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partners' answers to the whole class. If you wish, get the students to write three or four sentences saying what their partners did in the summer holidays.

转贴于 Step 6 Workbook

WB Lesson 1, Exx. 2 and 3. First get the students to do the exercises in pairs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See the key to the exercises in the Appendix at the back of this book.

Step 7 Consolidation

Revise the dialogues in Part 1. Get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similar dialogues.

Homework

Finish the homework exercises.

Write down the answers to Ex. 1 in the exercise book

笔者的活动式外语教学教案:Unit 1 Lesson 1

Activity 1: Daily Report──Military Training (8 minutes)

Activity 2: Describe a person in the class (10 minutes)

·4 students in one group

·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

·Write d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person in the class but not in this group

·Put the paper in a box

·Pick up the paper at will group by group & guess the person

(Possible results: easy or difficult to make the guess. If it is difficult, just introduce the person as described by the writer.)

Activity 3: Listening Practice (7 mintues)

·Listen to the tape

·Ask &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conversation

·Introduce the different cultures of greeting

Activity 4 Know more things about any student in the class (15 minutes)

·4 students in one group

·Questionnaire & survey

QUESTIONS:

PERSON 1

PERSON 2

PERSON 3

PERSON 4

place where you live your ex-school place where you go for vacations good films you see good books you read your daily routine your plan for next week your courses your hobby your family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ich...?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n...?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ther/if...?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Homework:

1. Think of what you did in the summer vacation.

2. Please make a school timetable in English.

Point out what subjects you like and have studied before.

本课是对话教学,交际功能是相互介绍,训练重点是问句的表达,围绕着两个重点设置 4 个活动。

活动 1 目的是:谈谈军训感受,同学间的关系,引出活动 2 猜人。这一活动的设置备的是学生,把学生与教材联系在一起。

活动 2 目的是:练习如何介绍,强调小组合作精神的培养,引出活动 3 听力训练。此活动的设置是从教材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材,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活动 3 目的是:听力训练。把对话作为听力材料处理,听两个人的相互介绍,是活动 2 设置的延伸,处理了教材,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

活动 4 目的是:以进一步了解班内的学生为内容的主题,训练学生疑问句的表达,强调小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

作业的设置也是为下节课的活动的开展做准备。

在备课的过程中,所有活动的设置强调单元的整体性,而不是以每一节课为主体,以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功能为中心,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灵活性很大,不拘泥于语言材料的本身,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和人教版的教案相比笔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思路,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教学用书虽有参考价值,但其编写面向大范围的学校,注意共性,缺乏个性。教师只有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学生的需要出发灵活使用教材,自主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

1.师生合作趋于默契,基本上消除了常见的师生互为埋怨的情形,更缩短了通常使用新教法时可能出现的适应期。接受美学理论赋予教师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教师对学生反应的作用绝不可低估。教师在课前预见、课中课后关注学生的反应或反馈,视之为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依据。学生的自我反思则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改变自我,重塑自我。而心理安全感和亲和力的形成又使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师生从教学的边缘回归到教学的中心,从而促进个性化教育。

2.每单元以活动进行操练,其效果比让教师精讲细说、学生死记硬背要好得多。必须指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教会任何其它东西都来得强,使学生不再依赖自己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此外,在课堂上注意学生左右脑的交叉使用和训练,有助于学习者集中注意力,保持兴奋点,调动一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让“闲置”的 IQ 和 EQ 在学习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3.小组活动式教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形式,这种教的效果往往比教师教的效果还好。“因为同学间的操练活动使学生承受更少的心理压力,能使操练方式更多样化和趣味化,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和利用无意的注意” (张正东《外语教育学》)。小组式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过程,从而更自觉、更主动、更自主地学习。

每日报告,小组讨论及其它课堂交际活动使外语课成了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充分发挥教师教、导、引、带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引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研究和实践均表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会互相纠正各自语言中的错误,学习者会把经过纠正的语言材料吸收进去。国外教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中国留学生每当遇到这类讨论活动就会怯场,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

4.听力和口语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努力抓好每节的听力训练,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活动中让学生听、让学生说,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

结论:开展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外语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自我决策、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能力;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师加倍做好“三备”──备课、备学生、备方法,寻求最佳的知识和能力载体;需要教师了解更多的教学方法,并将其整合在不同的课型当中。

参考文献

刘道义,C. Jacques, B. Adamson, 2002,英语第一册(上)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润清,1999,(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正东,1987,(外语教育学),重庆出版社;

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4

从哪儿开始实践?怎么实践?如何保证我们的实践不走偏?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像山一样压在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员们肩上。

搭建桥梁——从“做中学”开始

为了促使实验学校的教师尽快开展实验,教研室决定在2010年5月举行第一期EEPO有效教育的强化培训。在准备会上,教研室主任让我担任主讲。就这样,跟实验教师们同一天进入孟教授的课堂,仅仅听了3天课的我被推上了有效教育的讲台。

我给教师们讲什么?怎么讲?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一次次地翻看孟教授上课时的笔记,一遍遍观看培训录像,再寻找其他实验区的学习经验加以借鉴。经过几天的准备,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了讲台。3个小时的培训活动结束后,我自己感觉,通过这次强化培训,我的收获很大。经过细致认真的备课、讲课,孟教授讲授的有效教育的基本知识在我的脑海里构建起清晰的知识网络,我感觉一下子就走出了刚听完课时的那种混沌状态,理解和认识都明朗、清晰起来。

可是反观教师们,收获并不算大。因为时间短,需要强化的知识较多,所以我采用的是讲座式的培训,形式单一,教师们容易疲劳、厌倦,培训内容都是理论知识,较为枯燥,离他们的课堂实践也较远,难以引起共鸣。

我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样的培训才能受教师们欢迎,并且真正有效?同时接受孟教授培训,我通过承担一次培训主讲的任务,理解就提高了,而教师们的提高幅度却很有限,差别在于我是“做中学”,而教师们始终做被动的听众。这一刻,我恍然大悟,开始理解“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课堂如此,培训活动也如此,应该通过有效的组织,让受训者主动参与其中,通过“做中学”提高效率。

这一发现犹如“神启”,我找到了培训教师的好方法。在以后的培训活动中,我改变了“一言堂”的局面,从听课教师的角度出发来安排内容,注意合理的动静转换,尽量创造机会让教师们“做中学”。例如为了让教师们理解有效教育的5项指标“关注、关照、倾听、利用资源、亲和力”,我让教师们现场组建一个单元组,体验5项指标的具体操作,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修正。在学习课型方式的时候,我会准备相关的教案、案例,结合这些资料进行培训,让教师们从“做中学”、从“情境中学”。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培训活动中,我自己对有效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的认识不断加深,而教师们也越来越喜欢我的培训。

丰盈自我——从孜孜不倦求索开始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兴宁区的有效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茶,但问题和困难随着改革的推进开始显露出来。

有效教育改革在农村及薄弱学校的推进比较顺利,成效也比较明显,但在市区一些基础较好的学校,却遭到了领导、教师们的集体抵触和反对。有一次我到城区一所条件比较好的小学参加教研活动,做课教师用平台互动课型上了一节语文课。由于是第一次使用平台互动课型上课,教师搭建的平台不太合乎要求,这直接影响到了这节课的效果。

当我给教师们分析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的时候,一位上了年纪的教师突然说:“有能耐,你拿出一节像样的课来!这一课以前我们学校的教师也上过,上得多精彩。现在用这种模式,你看就上成这个鬼样子!”一语惊起四座,当时在场的所有教师都注视着我。我想了想说:“我相信像你们这样一所好学校,以前教师们上这一课一定很精彩,但是请大家仔细回想一下,你当时看课的关注点在教师身上?还是在孩子身上?教师的课上得很出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收获也很精彩。有效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精彩比教师的精彩更重要’,今天的这节课,问题出在搭建平台上,平台的向度不够多,造成了对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有所限制,这是应该改进的地方。这节课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不是很高?是不是大多数孩子都有机会说、有机会做、有机会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这就是学生精彩的地方。在改革的初期,我们的课难免不尽如人意,这不是有效教育的错,也不能怪上课的教师,更不能作为我们反对改革的理由,只能说明我们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们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在我的据理力争和学校领导的圆场下,这次风波得以化解。

回到教育局,我汇报了这个情况,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们现在之所以反对有效教育,是因为没有看到真正有效的课,所以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创建形神兼备的EEPO有效教育课堂”。

我们从案例分析开始,在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党雪妮的带领下,我们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教学片断、课堂实录等典型案例,组织骨干教师用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或是案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再结合有效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及时有效地分析整理收集到的案例,教研员和相关的骨干教师每天晚上8点半~11点利用互联网展开研讨。一次,一位骨干教师就白天学校遇到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怎么判断课堂上的‘大动’,‘小动’?有些教师认为看学生活动的范围,有些教师认为看学生活动的人数。哪种说法对?”我结合平时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解答。

并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有答案,有时候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有一次讨论“平台互动课型”,我提出“平台的向度要多,而且向度之间要相对平行”。但所有人都表示难以理解,有人甚至认为不对。我翻看学习笔记,记录显示孟教授就是这么说的。于是赶紧给孟教授写邮件,向他请教。不久孟教授就给我回了信,他说:“罗教师,你的理解是对的,但在培训初期,不要过多强化‘平行’。要多举例、多实战、多总结,后期再强化。”我如获至宝,把孟教授的答案向大家传达。用案例分析的办法,我们帮助教师解决了实践中的问题100多个,为创建形神兼备的有效教育课堂提供了学术支持。

那段时期,我们白天上班,对教师进行培训,下学校指导,晚上进行网上研讨,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但没有一个教研员退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停下来,实验教师遇到问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教研员,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己的认识不到位,怎么能指导教师,所以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我坚持了下来,大家也坚持下来了。通过不断的研讨、碰撞、请教,我不仅对有效教育的理解深入了,还更新了培训观念。

从头再来——从开放包容开始

同样是进行有效教育改革,有些人越做越有干劲,有的人越做越烦恼;有的学校快马加鞭,一路前行,有的学校却总不见成效……在我看来,但凡学得快、学得好的教师和学校,一定是用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去学习,去吸纳,去包容。而进步小的学校,或故步自封,或机械教条。

经常听到一些反对有效教育的人说:“有效教育的学习方式太小儿科,课型方式太模式化。”其实这是对有效教育了解不深而造成的误读。对此,孟照彬教授是这样说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承载者,学生的学习场一旦形成,他们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将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有效教育就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提高教育效率,优化教学过程。”诚然,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包打天下,没有一种方法完全没有局限性,有效教育也如此,它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优化。

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5

关键词:学困生 教育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56-02

综艺真人秀节目中,嘉宾或导师在选手上台后,会问选手来这个舞台的梦想是什么。同样的问题我也多次问过我的学生,你来到学校这个舞台,要追逐一个什么样的梦想,出乎意料的是,一部分学生的回答竟然是,“老师我没有梦想”,更有甚者当问他为什么要来上学时,竟有学生好不在乎又颇为无奈地说“父母让来的,我没办法”。这就是大部分学困生令人堪忧的真实状态。面对这样的教学群体,我们教师要何去何从?作为一个有过多年学困生教学经历的老师,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1 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有很多典型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究其原因,学困生大都来自农村,他们的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的思想沟通更谈不上理想教育。不少家庭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在家,每到放假的时候,学生就孤零零一个人在家。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还会认为读书无用,“不会读书会赚钱就可以了”,“考得好不如嫁得好”,混个毕业证就行;各种说法充斥其中,这些错误的教育行为的存在导致一些学生尤其那些学困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孩子缺乏远见,胸无大志的缘由了。

平心而论,有这种心态的学生,不在少数。心中没有追求的理想与目标,自然不会努力前行。因此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更感受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1 讲道理,树模范

讲道理,举荐模范人物,帮助他们树立起理想与目标。托尔斯泰说:“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我坚信,学生的心中必须有理想人格的形象,有成功的企盼,有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才能竭尽全力、不畏艰险。一个人只有眺望远方,才不怕泥泞。

1.2 谈理想,说未来

可是,现在的学生内心浮躁,对未来充满恐惧。有学生直言不讳地问我,“老师,就我现在这种状况,哪还有什么梦想可以实现啊。”我就告诉他俞敏洪在励志演讲中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海。长江、黄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样。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轨迹不一样。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沉淀于泥沙,就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对于那些聪明但漫无目标的学生,我会告诉他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早晚都要交到他们的手里,具备振兴这个民族的能力,保证它不受欺侮、不被侵略,你们责无旁贷;对于孤单的留守学生,我会告诉他,如果你不想将来你的孩子品尝到同样的滋味,就要努力地考一个好大学。对于不用心学习,怀着嫁入豪门想法的女同学,我会告诉她,豪门更需要一个不仅有美貌、还有学历、有见识、有修养、有能力、有品味的女主角,王子喜欢的是有水晶鞋的灰姑娘。

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有了追求的目标,才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在学习上才能刻苦攻读。一旦理想在他们心中扎下根,就能重拾信心,不畏困难,为达成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止。

2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2.1 正视变化,坦然面对

无可否认,这个世界的急剧裂变不仅让我们应接不暇,更让孩子们无所适从。吹来的风不仅带来清爽也裹挟着沙粒,孩子们看到了不劳而获、养尊处优就不再相信艰苦朴素、个人奋斗;孩子们看到了道德沦丧、腐败滋生就不再相信公平竞争、德以立身;孩子们看到了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就不再相信纯洁善良、美梦成真。曾有个孩子义愤填膺地对我说,老师,我上了大学又能怎样?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越是出身农村的孩子,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越激烈,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就越强烈,那种无原则的反抗就更猛烈。这些孩子上网、打游戏、谈恋爱的行为就越多,对于他们的这些行为,我们无须过分指责,他们自暴自弃是因为看不到未来,他们暴力对抗是因为不相信未来。我们对这些孩子不可敌视,其实,他们是可怜的。因为越是在学校里表现的桀骜不驯、讲究吃穿的孩子,在犯了错误后,我们看到他的家长就越是穿着破旧,这恰恰是一种掩饰自卑的方式。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必须也应该围绕着人的生命,以提升生命价值,让生命得以舒展,让生命活力得以焕发为目标。”[1]

2.2 品德重于学业

我一直认为,一个孩子的品德远远重要于他的学业,我们可以只把学生培养成一名技术工人,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复旦大学马加爵、林森浩。因此,我会告诉学生,一个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一样可以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之间。借用一句话告诉学生,“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2.3 家的关爱

这些孩子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金钱似乎成了他们与父母唯一的维系,父母远在他乡,辛苦奔波,只想着不让孩子受苦,因此,钱总是多给;孩子独自一人,寂寞地在校园里游逛,不知父母的血汗,只知道花钱。记得一个专门跟踪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学家说过,长期独自一人留守的孩子,长大以后,伴随他的个性特征或者是崇尚暴力或者是自卑胆怯无法与人正常沟通。而这些孩子在现阶段的表现就是在最能学习的时候选择恋爱,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因此,我组建了一个学生之家,和很多孩子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与孩子们真心沟通,倾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时候孩子们也会到我的家里,他们都叫我姐姐。冬至日时一起包饺子,每个学生生日时送上祝福,我们成为微信好友,时刻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拥有爱心,就能受到学生的尊重。[2]渐渐地,我发现,上课时,会有学生真诚地对你笑;下课时会有学生偷偷地捏掉你粘在衣服上的头发;我坚信,只要感受到爱,就会懂得爱,就会去爱,就会去传递爱。当我们真正去亲近这些孩子时,会发现,桀骜不驯的孩子最脆弱,高傲无礼的孩子最自卑,不善沟通的孩子最热忱。

3 为学生创设“有趣”加“有效”的课堂

学困生的在学习方面的突出表现是:不感兴趣、不会学、学不会。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方面比较侧重“有趣”和“有效”这两点。有趣,就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如浴春雨,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有效,就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学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没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如何为学生创设出“有趣”加“有效”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3.1 精彩从晨读开始

长期从事语文和英语教学的老师普遍认为,学困生的早晨都白白浪费了。老师在就“哇哇”读两声,老师一离开,就鸦雀无声了。我想为了打破早读无声、沉闷的状态,就需要有人带头读书。首先挑选出一个发音较准、有胆量、责任心强的学生来担任英语科代表,让她做“小老师”进行领读。在老师的参与、指导和帮助下,有这些基础好的的学生的带动,早读课的读书气氛就慢慢形成了。待早读正常开展起来后,“小老师”就让学生轮流来当,尤其是学困生来担当,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和表现自我。并且及时反馈,评出“早读之星”。

3.2 用激情感染学生

学困生的特点是对知识本身没有浓厚的兴趣,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他们,每天,我都饱含激情的走入课堂。

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这句话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教师的魅力在于激情,高效的课堂需要激情。激情是一种激昂的情绪,没有激情的课堂就显得平平淡淡,没有激情的课堂是无从谈高效的。有了激情的教学,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也自然具有了亲和力,而深受学生喜爱与追随,知识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嵌入孩子的思维与脑海中。

3.3 鼓励学生问问题

自习课上,我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问问题。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来说,高分是可以“问”出来的。首先,在提出问题时,自己必须先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听老师的启发或讲解,印象就特别深刻。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又要准备一个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处于主动状态的,所以主动求知的意识就特别强,效果也就特别好。问问题,才会解决问题,当问题越来越少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进步的开始了。由此看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一定要鼓励他们主动向老师或同学求助。而求助的最佳方式就是主动开口问问题。要让学生坚信:有问必有得。

3.4 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了让学生对英语课堂感兴趣并且有所获得,我在平时授课时尽量讲些诙谐风趣的语言,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告诉学生an apple of love译为西红柿而不是爱情之果;bring down the house不是推倒房子而是博得全场喝彩;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比如像综艺节目的“一站到底”和单词接龙游戏,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互相讲解知识。在课堂上我还尽量鼓励好学生、优等生去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互帮互学,消除学困生的畏惧情绪;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讲解,又便于学困生及时提问;学生互教互学,有利于取长补短,增进友谊……那种“将课堂成‘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3]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上一定不会出现。这样做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进而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

其实,学困生也是一些特别聪明的孩子,由于他们没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导致厌学,成绩差。但是,只要给他们时间,耐心地帮助,热情地鼓励,细致地关怀,再加上科学的教育,就一定会使学困生的队伍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让我们相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我们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让我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走近最理想的教育[M].离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