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范文1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运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企业型政府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福利国家”制度带来的困境,都实行了政府改造运动。虽然这一改革浪潮在各国的名称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将私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原理和技术运用于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它对以往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要求建立与以往不同的公共行政模式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管理组织。虽然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条件,但是其独特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对世界任何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在对西方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和特征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挖掘可供当前我国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借鉴的经验。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涵及实质

“新公共管理”是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和运动,它起源于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迅速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范式的转变。有如休斯(OHughes)在《公共行政与管理》一书中所说:“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管理已发生了转变,曾经在本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的那种刻板(僵化)、层级官僚体制形式逐步转变为一种灵活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形式。后者并不是一种改革事务或管理方式的微小变化,而是政府作用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的一种深刻变化。传统的公共行政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受到怀疑。新公共管理的采纳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领域中新范式的出现。”总体而言,新公共管理具有与传统的公共行政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特征。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和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其理论支点的话,那么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从“理性人”(人的行动都是为追求自身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利益)的假设中获得政府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益的依据;从成本―效益对比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

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新公共行政管理认为,私营部门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为公共部门所借用。如私营部门的组织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韦伯所说的僵化的科层制;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对私营部门来说,产出就是为了追求利润,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要获取利润就必须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制和绩效工资制,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不是一经录用,永久任职,等等。

总之,新公共管理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出发认为,那些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这也奠定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独特内涵和改革走向。

(二)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庞杂的概念,它既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又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同时还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其名称在西方各国也不尽相同,如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1、以顾客为导向,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政府。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回应能力。近年来,英、德、荷兰等国政府采取的简化服务手续、制订并公布服务标准、在某一级行政区域和某些部门或行业开办“一站式”服务等,就是在这种新的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体措施。与传统公共行政热衷于扩展政府干预,扩大公共部门的职能和规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参与市场竞争,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通过扩大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的某些服务。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许多新公共管理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也认为,公营部门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固然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服务都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2、引入竞争机制,注重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效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公务人员以职、权、责,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对预算的目标和总量控制,给基层公务人员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方面充分的自,以适应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法规、制度控制,实现严格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评价标准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达到经济、效率和效果等三大变量。在人事管理体制上,新公共管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成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等。

3、强调“政务”和“事务”的合作。在看待“政务”与“事务”的关系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文官保持政治中立;新公共管理则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主张让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责任感,而不应将政策制定和具体管理职能截然分开。这样不仅可以使文官承担相应

的政治责任,而且可以挖掘文官在专业知识、信息、任期等方面的优势以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益。

二、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述评

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西方国家政府的公共行政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西方官僚制政府的运行陷入困顿的情况下,它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和革新作为人类的一种革新范式和实践模式,反映了人类社会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后对各国政府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所展示的一些理念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公共行政的突破。

(一)适应了时展的要求

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各国政府采取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与以往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官僚制不应主导公共行政的指向,其科层制的管理方式、僵化的公共组织和绝对统一的公共服务的做法,都应该被纳入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之中。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二)积极探索了解决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弊病的途径和方式

对传统的官僚体制所生成的财政开支、人员膨胀、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士气不振等弊病,新公共管理运动采取的企业化、市场化、竞争制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解决了这些弊病。

(三)把当代政府改革和公共行政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它否定了传统行政所持有的政治和行政二分法,主张公务员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治理。

2、主张公共服务市场化,主张政府和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确立了政府和市场的新型关系。

3、强调公共服务的顾客导向,提倡回应,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标准。

4、主张政府部门的领导者具有企业家的精神,以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5、主张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管理层级,以消除官僚制的繁杂。这些措施都是对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和措施的颠覆,开辟了公共管理的新时代。

(四)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

1、片面追求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原则,抹杀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本质区别。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不同在于,政府部门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性原则和私营部门以营利为目的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新公共管理过于强调公共部门企业化,必然导致公共管理部门对公共利益的逃避,造成对公共利益的侵蚀。政府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的实现,“自由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尽管它有不可怀疑的力量,但是他们不足以确保许多牵涉到人类幸福以及能让人类持乐观进步态度的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从本质上混淆政府与企业等私营部门的区别,最终会从根本上丧失公共利益。因此,政府的管理可以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但不能全盘套搬。

2、过于注重效率原则,容易导致政府忽略其所肩负的政治民主责任。追求效率是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公共管理的本质是以民主为基石,强调追求人民、自由平等权利、社会公正、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过于强调效率必然导致社会公正和长期公共利益的缺失。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是当代西方社会行政改革的一个潮流,虽然它还存在如上的一些缺陷,但总体来说是现代政府改革的一个趋势和方向。尽管我国是一个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具体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行政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国家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一些思想和操作方案对我国各级政府的改革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明确乡镇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和权力边界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大幅度扩张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政府规模急剧扩张,财政开支大副增长,最终在70年代形成严重的财政危机。这促使人们对以往政府的职能范围进行思考,反思以往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行政方式进行反思。就我国的乡镇政府来说,也经历了一个职能不断调整和机构不断膨胀的过程,最终导致了近年来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在乡镇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的增减方面,可以说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环节。

就我国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确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职能和使命,根据宏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要求确定其具体职能,依其承担的职能来进行机构和人员配置。具体要划清哪些基层事务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哪些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手段来提供的。对于由政府承担的事务要设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对于可以回归社会的公共事务要大胆放权。

(二)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工作乡镇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乡镇事业单位的活力来源于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乡镇事业单位的竞争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人才岗位的竞争和公共服务的竞争。长期以来,在人事方面,我国乡镇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人浮于事,导致乡镇事业单位职能的虚化;在基层公共服务方面,实行的是由乡镇事业单位独包独揽,缺乏有效的竞争,各种市场主体和公共组织被排除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之外。因此,提高我国乡镇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引入人事竞争制度,打破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另一方面,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供给的公共服务项目,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竞争,形成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竞争的局面,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三)推进基层公共事务管理改革

管理乡镇公共事务是乡镇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能。推进基层乡镇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需要在资金来源、资金监管、工作思路上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1、加大对乡镇公共服务的投入。就西方国家来说,新公共管理有效施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国家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政府对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的投入较为薄弱。在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势下,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这既是加快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需要。

2、加强对基层公共财政制度进行改革,优化公共财政资金的投资渠道,增强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一方面国家对农村基层公共事务投入的资金较少,亟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极低,亟需优化财政资金的投入渠道和强化对投入资金的监管。

3、对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可以实行合同承包,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的参与。当前,一些地方对公共事业民营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总体而言,这些改革设想还处于初始阶段,规模较小,相关制度还需要完善。对于可以实行外包的公共服务项目,可以实行合同承包,严格规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一方面可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通过相关的探索,形成制度化的措施来改善基层公共服务状况。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J].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事业单位范文2

高等教育事业单位、中等教育事业单位、基础教育事业单位、成人教育事业单位、特殊教育事业单位、其他教育事业单位。

2、科技事业单位

自然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综合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其他科技事业单位。

3、文化事业单位

演出事业单位、艺术创作事业单位、图书文献事业单位、文物事业单位、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编辑事业单位、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其他文化事业单位。

4、卫生事业单位

医疗事业单位、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单位、血液事业单位、计划生育事业单位、卫生检验事业单位、其他卫生事业单位。

5、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托养福利事业单位、康复事业单位、殡葬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6、体育事业单位

体育竞技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事业单位、其他体育事业单位。

7、交通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范文3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41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74- 02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及主要任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各级事业单位的事业费和预算外收入,在预算、分配、调剂和使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其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财务状况;依法增加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它为我国事业单位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可靠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管理模式比较落后,理财理念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科学知识和业务培训,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多数事业单位经费短缺,财政资金的供求矛盾仍然较大,因此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可以在有效地降低我国事业单位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和制度。

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财务管理体制和理念落后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中重要的管理活动,但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认识不到位,管理粗放,没有发挥财会工作应有的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职能,没有与单位其他管理活动融合起来,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协调职能,不能实现财务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全过程监控。

2.2 财务管理监管力度不够

一些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并不健全,很多事业单位缺少内部监督机制的制约和监督,内部控制系统并不完善。有些事业单位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的岗位,但却安排一些不懂财务和审计的人员来担任这方面的工作,有一些事业单位甚至没有设置内部审计岗位,这使得内部审计监督无法得以保证。一些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除了存在正常利益关系以外还存在其他利害关系,从而使得主管部门监管功能缺失,放松了对基层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

2.3 财务分析工作薄弱

财务分析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求得单位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化,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许多单位对财务分析只是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情况,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支出结构、效益缺乏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考核单位整体和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

2.4 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自身学习不够,对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年龄老化、无专职会计人员,并且会计人员很少接受会计教育培训,对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运用不熟练,甚至有的会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这些都可能造成在会计数据处理上的错误,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管理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是事业单位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预算是国家实施有关方针、政策,进行财政收支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及所属单位都应当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使财政资金得到最有效使用。

3.2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

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要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止乱收费、私设小金库的各级经济责任制,明确责任,划分责任范围。从领导到财务、审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到各股室负责人,都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层层防范,层层落实;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奖罚分明。

3.3 完善事业单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在非办公自动化条件下,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事业单位领导要有现代管理理念,为财务部门提供必要的设备,其中要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财务管理中,及时更新财务软件,为财务管理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提供技术手段。其次,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列支必要的经费,为财务人员培训学习,提高素质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3.4 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

事业单位范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

第三条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准则的规定。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和财产均应纳入单位的会计核算。

第四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

第五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

第六条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七条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收支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核算。

第八条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九条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十条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和结果。

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同类单位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三条会计处理方法应前后各期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将变更的情况、原因和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及结果的影响在会计报告中说明。

第十四条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第十五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

第十六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第十七条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

第十八条对子国家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稼鼻反映。

第十九条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第二十条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对于重要的业务事项,应当单独反映。

第三章资产

第二十一条资产是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二十二条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第二十三条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现金和各种存款按照实际收入和支出数额记账。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各种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定期与债务人对账核实,及时清算、催收。

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业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或者为销售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材料、产成品等。各种存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各种存货发出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计价入账。各种存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于发生的盘盈、盘亏以及过时、变质、毁损等报废的,应当计入当期收支。

第二十四条对外投资是指事业单位利用货币资金、实物和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以货币资金的方式对外投资,应当按实际支付的款项记账。以实物或无形资产的方式对外投资,应当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记账。投资期内取得的利息、红利等各项投资收益,应当记大当期收入。"转让债券取得的价款或债券到期收回的本息与其账面成本的差额,应当记大当期收入。

第二十五条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l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l年以,上时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购建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固定资产借款利息和有关费用;以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在固定资产办理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在竣工决算之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支出或费用。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应当比照自有固定资产核算,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对固定资产进行改建、扩建,其净增值部分,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固定资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固定资产转让、清理取得的收入和清理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发生的损失应当相应增减修购基金。盘盈、盘亏固定资产,应当相应增减固定基金。

第二十六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i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记账;购人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实际成本记账。实行内都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

第四章负债

第二十七条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应缴款项等。

第二十八条借入款项包括向财政部门、上级单位、金融机构借款和向其他单位借入有偿使用的各种款项。各种应缴款项包括按财政部门规定应缴预算的资金。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缴税金以及其他按上级单位规定应上级的款项。

第二十九条各项负债应当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负债已经发生而数额需要预计确定的,应当合理预计,待实际数额确定后,进行调整。

第三十条各种应付款项及应缴款项应及时清理并按规定办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

第五章净资产

第三十一条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

第三十二条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主要包括滚存结余资金等。事业基金按当期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第三十三条固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占用的基金。固定基金应接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第三十四条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以及其他基金等。专用基金增加应接当期实际提取转入的数额记账;减少应接当期实际支出数额记账。

第三十五条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主要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事业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非经营收支相抵后的余额。经营结余是指事业单位经营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事业单位的结余应接规定进行分配

第六章收入

第三十六条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

第三十七条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按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其中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是指事业单位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规定标准或比例缴纳的各项收入。事业单位取得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应当作为其他收入处理。基本建设拨款收入是指国家投资于事业单位用于固定资产新建、改扩建工程的拨款。

第三十八条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对于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单位取得的经营收入,可以在提供劳务或发出商品,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对于长期项目的收入,应当根据年度完成进度予以合理确认。

第三十九条事业单位取得收入为实物时,应当根据有关凭据确认其价值;没有凭据可供确认的,参照其市场价格确定。

第七章支出

第四十条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

第四十一条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是指事业单位用非财政预算资金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标准或比例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或自筹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新建、扩建和改建形成的支出。

第四十二条事业单位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发生的支出,应当正确予以归集;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按标准和规定的比例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中进行合理分摊。

第四十三条事业单位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正确予以归集。

第八章会计报表

第四十四条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

第四十五条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应当按会计要素的类别,分别列示。

第四十六条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的收支结余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收入支出表的项目,应当按收支的构成和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收入支出表的附表主要有事业支出明细表和经营支出明细表。支出明细表的项目应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列示。在事业支出明细表中,对于用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应按财政部门的规定列示。

第四十七条基建投资表是反映投入、借人的基本建设资金及其使用情况的报表。

第四十八条会计报表可以采用前后期对比方式编列。上期项目分类和内容与本期不一致的,应当将上期数按本期项目和内容进行调整,必要时需加以说明。

第四十九条会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五十条主管部门或单位应根据同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在认真审核所属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汇总会计报表。

第五十一条会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其内容主要包括:特殊事项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九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本准则不适用于事业单位附属的企业。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按企业会计制度执行。非国有事业单位可参照本准则执行。事业单位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分支机构应按本准则向国内有关方面和上级部门或单位编报会计报表。

事业单位范文5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预算管理

在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中,事业单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进社会和谐、保证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的作用。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调研,及时发现和梳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各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运行的新特点

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单位三种类型。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及渠道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和监管重点上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在财务运行上呈现出如下的新特点:一是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我国的事业单位除了由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以补助形式发放拨款以外,还有相当部分事业单位通过开展有关经营活动或者业务活动,依规依法获取资金。二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多样化。由于各层各级的事业单位在业务性质、收支性质、财务状况等方面情况差异很大,所以就决定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方式上呈现多样化。三是涉及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涉及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密切联系的方方面面。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制度问题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规的要求,着力进行检查和整改,使算账、记账以及报账等工作均符合法定的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但在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会计制度规定的建账、记账、结账等账务处理行为,甚至出现违反财经纪律的弄虚作假现象;相当部分事业单位的核算程序不符合要求、审批手续不健全、缺乏相互牵制和监督。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某些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简单地将财务管理看成“要钱”和“花钱”、或者是“算账”和“报账”的工具,从而在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确立、以及实际财务工作中影响着财务管理应有职能和作用的发挥。

2.管理问题

一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或机构在设置方面不规范、不统一,从而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职能严重脱节,资产管理体制不合理、不科学。二是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安排不尽合理,预算执行不够严格,从而不能使有限的财政预算资金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与利用,这样就造成事业单位资产方面的账实不符。三是现有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存在着虚增净资产、价值背离、成本不完整、核销不规范等问题;另外,长期以来,很多事业单位对于无形资产和流动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上情况便会造成国有和集体资产的严重流失。许多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重预算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资产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和健全。

3.人员素质问题

一方面,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配备不够专业,在理财方面存在着观念保守、措施简单、方法陈旧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掌握和运用新型知识的动力,财务专业知识的更新和补充跟不上形势要求,管理财务能力和处置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不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财务管理科学手段,知识结构老化。另一方面,是事业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的财务工作领导体制,使会计专业人员和总会计师不能在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制约了财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着力强化预算管理,综合统筹内外预算

强化预算执行管理,重点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建立预算支出执行责任制度,有效强化事业单位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真正坚持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重点细化预算编制,综合统筹内外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尤其要强化部门结余资金的统筹使用。不断强化建设财政集中收付信息系统,从而确保实现财政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适时整改和有效查处事业单位在资金运行中的违规违纪问题,从而有效防范、控制和规避财政资金支付风险,更加安全、规范和高效地推进财政资金的支付和使用。

2.着力配套财务制度,有效规范资产管理

一是通过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不断强化监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投入行为,有效规范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行为。二是利用部门预算,将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合理配置资产;科学设置岗位,确保专人管财、专人管物,建立健全出入库手续,从而确保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三是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状况纳入绩效考核,通过考核奖优罚劣,有效调动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和财务人员规范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是建立健全资产使用、占有的登记管理、统计报告制度,着力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的清点盘存工作,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清晰明了、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信。

3.着力规范内控措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建立定期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控制和再监督,利用定期内部审计工作确保事业单位的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全方位落实,并能及时发现、适时处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要规范和完善内部会计岗位责任制,依法赋予会计人员认真进行会计核算,严格控制支出标准的权限,全面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在此基础上,还要严肃追究在工作中不作为或失职的会计人员。

4.着力加强教育培训,优化财务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财会人员的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财务主管部门应针对本管辖范围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财务人员和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专题培训计划和全员轮训措施,及时帮助财会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促进财会人员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为事业单位的科学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支持。

参考文献:

[1]徐云.浅议高校后勤改革后服务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2,(06).

事业单位范文6

与企业不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担负着管理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它不是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维护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会计的内部控制,这些措施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控制度对于单位本身的运作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进行合理化管理的一种必要措施。这种管控机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和管控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对于企业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实施效果仍然较弱。为了继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明确对财务的有效控制。要依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控管理手段,编写并完善相关的财务控制制度。这样才能使行政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管理工作是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为提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便捷化而进行的一种财务管控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有效管理与资金安全性的有效途径。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收益能够在正确的财务控制模式下得到稳定与提升。在此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制度的实现,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框架也密切相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序管理与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财务会计的有效控制对其资本运作及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所处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未给予足够重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规划当中,也没有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纳入到实际的管理手段当中。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对其管理和发展缺乏实际意义。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管理工作与单位各部门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要想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合理化管理,必须首先使行政事业单位当中的各部门在机构框架之内与财务内控制度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在业务沟通上能够实现彼此互助、信息共融,提高财务会计管理的效率与效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在制定与实施过程当中会面临不不同境况。往往在实施过程中会遭受来自各方的阻力,这种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们对于财务会计合理化管控模式缺乏一种透彻的认识与理解。这种认识现状的缺乏会对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构成阻碍。

(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未与日常运营相结合

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常态化运作进行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其在单位的整体管理当中起到应有的规范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相关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将其放在管理过程中相对终重要的环节上。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就会在一种缺乏执行力的财务控制机制当中被消耗和流失。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正说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有资金的管控力度要远大于对于单位固定资产的管控力度。实现财务科学化管理不仅要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还要对单位的设施等其他物质化的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如果财务管理失衡,使其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常态化运作缺乏有效联系,就会出现资产管理缺陷。

(三)财务会计工作基础薄弱

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使其建立在一种完善的会计工作基础之上。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并没有实现制度上的规范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在进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时,甚至有很多单位仍然在凭借经验来实施财务管控,没有考虑实际情况,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显然是非常不利的。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的内部管理工作当中,没有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这就使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监管缺乏实际作用。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管理工作当中缺乏比较严格的规范,由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财务总结时,并没有按照正确的收支账目进行相应核算,而是简单地将收支进行抵消。在这样的核算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状况并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反馈。

(四)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未与会计信息化相结合

技术进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更加容易实施。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带来了新的管理手段,同时也优化了过去的财务控制模式。使会计电算化开始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当中。但是,这种管控模式有利也有弊。基于先进的财务管控体系,既有的财务管理手段得到了很好的优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技术更新,操作方式也出现变化,因此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也就会出现。如在财务管理活动当中,会计电算化操作者会同时负责信息的报送与输出工作,这样在录入信息时就会出现财务舞弊的风险。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控制人员必须首先从意识上提升对于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有效性的认知。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推动者,其对于财务内控工作负有监督职责。必须确保其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保持真实,为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打开局面,这样行政事业单位才能够健康发展。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要基于单位财务管理现状提升自身思想认知与管控意识,在管理过程中还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宣传,加强其他工作者对所进行的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并倡导单位工作人员及各部门之间加强信息沟通,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内部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便利。

(二)使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要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内部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这种监督应在合理备的财务监督体系下进行,用以辅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得以科学合理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与其他日常的运行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及时对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精确化调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控制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强化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控制度能够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要针对单位的具体情况,加强对于财务相关人员在此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再依据财务管理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财务控制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在这个制度的框架之内施行,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得到规范科学的管理。

(四)加强信息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控制的信息手段,要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管理,就必须首先使操作者对于这种信息工具有足够的认识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员工的不同基础情况安排实操或其他教育课程,帮助员工了解会计电算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依据单位的需要,还应当不断升级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程序,提高财务控制效率和效果。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于信息操作者的监督管控环节,确保信息对于监督平台的透明公开,避免出现财务舞弊。

四、结束语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是指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为了确保相关资金安全,同时保障会计信息客观真实而采取的一种现代化控制措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以及资本的管控与人员的科学化调配等均具有现实意义。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要依照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使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雪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