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标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夏标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夏标语

三夏标语范文1

一、忌脱离生活、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照本宣科现象。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新知识缺乏欲望与需求,往往会产生消极被动的心理。《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们要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出趣味横出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位教师不是按课本那样生硬地拿出两个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出一个打擂台的情境,把学生 分成擂主、攻擂者、裁判组三个角色进行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打擂。第一场开始。

擂主1.37上场:“小数的位数和我一样多的,有谁比我大?”挑战者1.62上场:“我比你大,因为我的十分位有6个0.1,而你的十分位只有3个0.1。”挑战者1.67接着上场:“我比你大,因为我的百分位有7个0.01,而你的百分位只有2个0.01。”裁判组裁决:挑战者1.67守擂。

师:从刚才的打擂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知识?(生讨论、交流。)第二场开始。

擂主1.67上场:“不管小数的位数有多少,比我大的请上场!”挑战者1.324上场:“我比你大,我的小数位数比你多。”裁判组裁决:否决1.324的挑战。

师:你们怎么说服他?组1:从尺子上各找出1.67米和1.324米进行比较。组2:量身高证明,并不是小数的位数多,这个小数就大。组3:1.67的十分位上有6个0.1,而1.324的十分位只有3个0.1,所以应该是1.67大。

师:从第二场擂台赛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生讨论、交流。)

这样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不仅把学生带入竞赛的氛围中,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牵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

二、忌被动接受、宜自主探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都比较抽象,特别是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表面上看来是十分枯燥的,假如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势必造成学生机械的、被动的模仿和记忆。《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倘若能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有的教师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 究活动:(1)、呈现问题情境。组织学生 动手实践、观察用卷笔刀削铅笔(圆柱形状)。 (2)、提出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请你猜一猜,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与原来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组织小组讨论猜测)(3)、实验验证,发现结论。①操作: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准备好的材料(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若干个,沙子。)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验验证。②讨论、交流:从实验过程,你发现的结论是什么?(4)、运用结论,抽象归纳。这样的教学,把教材中的结论引发为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那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但扎实地掌握了知识,还学到了构建知识的方法。

三、忌机械训练、宜有效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书面练习,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练习形式单调乏味,总是以同一面孔面对所有学生,学生看腻了,也看厌了,而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因此,我们在布置练习时要以《课标》教学建议中所指的:“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为指导,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从而发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扩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三夏标语范文2

一、语言发散思维训练

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学习英语,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更为重要了,所以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尤为重要。多年来,传统的语音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教认“国际音标”,拼读单词,或写出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字母组合的发音,但由于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地方口语等多种因素,造成一部分中国人讲出的英语无法使外国人听明白,所以英语教师们正努力改进自己的语音教法;探讨发散思维训练。教认国际音标是在初一阶段让学生说了一些简单的语句,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上述原因我先从“听”人手,采用放录音带的方式,让学生先反复听,然后四人一组,互听互说,再个人争取在班上读,老师不评价谁好谁坏,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敢发言,然后老师把发音好的同学请几位到黑板前,让他们向全班发音,然后再放录音带,再由老师指示让同学们观察他们的口形,听发音位置。这样一来,学生的好胜心很强,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听录音,模仿发音,希望自己的语音能胜过别人,能更像录音带中的发音,形成一种好奇、求知欲强的创新精神,敢于怀疑教师、他人的观点,主动追求最好的东西。了解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培养了他们学习上细心、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二、写作发散思维训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前些年的教本都没要求写作训练,即使有一点,都是简单的看图写话、完成短文所缺单词。这种编排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2001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初中三年制教科书,对写作要求明显提高,除一些常规的单纯抄写、填空、组成句子、看图写话、段落改写、句子翻译外。鼓励学生使用他们已学的语言,不仅做课堂里写的练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写真实的情况。例如,写自己或同学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或写自己的家庭、班级、回信、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这一训练应从初一就开始,直到初三,坚持不断,由易到难。这些练习要尽可能做到有意义,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定期开展作文比赛,鼓励、支持学生向校报、杂志社投稿等,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例如,教学初三课本MAKE OUR WORLDMORE BEAUTIFUL这-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教师首先提出To protect ourenvironment what.we should do and what we mush't do? What have you'done? What you haven't done?在不违反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多给他们一些行为和言论的“自由”。学生按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随时站起来向老师提问,可以几人一组讨论,可以对话、表演,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想说就说。采取这种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可拓宽无穷的知识面,再布置作文题:“How to make our home town beautiful.”由于学生发散了思维,掌握了更多的语言材料,所以写出的文章真实、有意义,同时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语法发散思维训练

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让学生死记背语法规则。传统教学中,往往由老师讲解归纳语法。这种教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听课过程中往往走神,即使能背规则,也不会用。所以,在教学语法时,发散思维训练也很重要,如教名词复数,老师拿出实物或图片展示并板书abook, twoboods; abus, three buses;six babies; a boy,sever boys; a knife, eight knives;a photo,nine photos;atomato;ten tomatoes。通过实物图片的展示和板书,让学生们观察讨论;发现所观察到的规律,小结名词变复数的规律,提醒学生注意相同处与不同处。

三夏标语范文3

[关键词] 审美;人性;视觉;《金陵十三钗》

 审美精神语境下的视觉表现,是将思想性进行视觉转化的艺术性呈现,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审美”,更在于其深刻精神内涵的视觉化表征和传播效力。电影《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耗资近6亿,总票房5.8亿。影片被众媒体誉为“张艺谋十年来最好的电影”,集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强烈的情绪感化以及震撼人心的场景、华美的服饰、斑斓的色彩视效,将苦难的历史、真挚的情感、复杂的人性心理借以或“美好”或“丑恶”的形象伫立于人的脑海中,诸多细节犹如标识般令人难忘。

《金陵十三钗》的审美透视

《金陵十三钗》是战争题材的影片,但更是触及人性善恶美丑的影片。因此,片中主旨所传递出的审美情怀,即是体现了真、善、美的人性关照。真、善、美本就是来源于美学的命题,“真提供给人的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善提供给人的是一个能满足人生理需求(包括一切直接功利需求)的确实存在的客观世界,美提供给人的是一个能满足人生理、心理要求的确实存在的客观世界。”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在与外表的统一,只有将感性形象中体现出的真、善、美统一到一起才是审美价值的最大化。

在此真、善、美的审美语境下,如何将承载了复杂历史情结、价值取向和人性魅力的精神内涵,通过视觉呈现并有效传播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如何体现精神与形象的完美契合,让理想和意识跟随“美的、震撼人心的形式”传递给大众?电影《金陵十三钗》做出了最完美的回应与呈现。

《金陵十三钗》的视觉表现

电影中所有通过“艺术性处理”的视觉语言和形象,无不映射出真、善、美的人性魅力和人物情感,升华了影片关于“人性美”的主题。本文选择从影片的场景元素、服饰元素和光色元素这三个典型视觉角度来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场景元素与表现

1.硝烟中的废墟

电影开场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漫天的浓浓硝烟,战场的废墟在烟雾中惨然可见。整个画面由烟尘的黑、女学生脸庞的白、烟雾笼罩的天空的灰以及到处燃烧着的火光的红构成,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压抑。当昔日繁盛的南京城变成了镜头里的残垣断壁,到处充斥着令人胆寒的火光与枪声、炮轰声、呼喊声,尸横遍野的街头已然成为人间地狱,这是所有美好被蹂躏被践踏的情景,是邪恶和卑劣肆意横行的悲剧。

但当誓死抵抗侵略的中国军人选择为女学生的生命而奋战、不惧牺牲的那一刻,那决然而视死如归的神情体现出的就是最真最美的人性;当镜头聚焦在站成一排的士兵用身体筑起人墙抵挡枪林弹雨,只为拼死用最原始的方式炸毁坦克时,形象而真实的慢镜头还原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中国军人不惧死亡保卫家园保卫同胞的勇气。看到此幕,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之震动,在心中留下对剧中人物最真诚的敬意,留下对影片体现出的艺术化情节的最真实记忆。

2.教堂场景

在士兵们的掩护下,女学生们踏着满街的碎砖石块,惊恐地回到了温彻斯特这座天主教堂。这是一座有雕花大木门的教堂,大院的地上铺着一张硕大的红十字旗帜,这是生命存在的标志,是对抗侵略对抗杀戮的无言控诉。哥特式天主大教堂主楼有三道门,中门上方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玻璃窗,整座教堂的玻璃窗都采用彩色玻璃拼接而成,当阳光从外照射进教堂里时,绚烂而美丽的色彩与战争的摧毁状形成强烈对比,让人感叹有美好憧憬的一幕总是那么短暂。教堂灰黑色的斑驳外墙衬托着阴沉的南京天空和被日军践踏而成的城市废墟,显得肃穆、沧桑而悲痛。影片的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这座教堂里,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象征着庇佑与保护,仿佛更似生的希望,所有复杂的情感和展现的人性美都在这里得到发掘与传颂。

(二)服饰元素与表现

1.军人军服

影片通过刻画中国军人们为了保护女学生安全而放弃惟一出城的机会,体现出他们的舍身精神与军人责任感。那一身军服,就如座右铭一般,时时提醒着他们身为军人的使命。当他们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生机,选择为保护好女学生拼到生命最后一刻时,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对这一身军服的承诺,烘托出了不畏死亡的精神,实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最“美”诠释。

体现军服军魂和影片主旨的更悲壮片段,是由于缺少有效炸毁坦克的武器,军队排成一排组成人肉盾牌炸毁坦克的一幕。他们大义凌然,不惧死亡,这组慢镜头带来的视觉和心灵震撼一定会让人激动、感叹和敬佩。这一刻,躯体和军服虽破碎了,但军服里饱含的那一颗颗滚烫的爱国之心会如精神般永存于世,这是被立体化的中国军人的崇高形象,是精神力量的重要体现。

三夏标语范文4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校 目标教育 体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72-03

目标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了目标,人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前进的动力就会更加强大。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自身的发展更需要目标的导航与引领。然而,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变化,目标缺失成为当前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高校低年级学生,自控和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内心迷惘,行为盲目,目标意识比较淡漠。因此,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构建目标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目标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充分理解目标教育的理论背景,科学合理地界定目标教育的内涵,这对于能否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目标教育进行了研究,但至今学界对这一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可的是:目标教育是指根据上级要求、所在组织管理目标和受教育者自身的状况,制订一定时期的组织(或个体)教育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

作为高校,实施目标教育实际上体现了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是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引导学生量身定制个人目标;其次是督促和指导学生实施目标,及时调整和完善个人目标;最后是对学生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进行考核评价。

一、高校实施目标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迅速提高,上大学难的局面大为改观,但随之出现的是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迫使高校工作者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从整体上说,高校大学生入学时由于自主性较强,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目标。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树立目标,科学地规划未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如何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有效的载体和手段培养优秀的大学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较好,积极健康,但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理想模糊、道德观念复杂、价值取向扭曲、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高校目标教育。

(三)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良好选择。近年来,各大高校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广泛深入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非常注重现场管理,学生在课堂、早晚自修出勤率方面稳步提高,成效明显。但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信息接受能力强、个性更趋于张扬、创新意识萌动等特征,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已经难以适应。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目标教育的开展,既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走向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良好选择。

二、高校目标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理念:“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目前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被普通认可并正在推广使用的一个崭新的理念。目标教育是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就培养人才而言,“三全育人”理念应渗透于目标教育之中,才能确保收到实效,将全员育人理念深入到目标教育中。

目标教育作为高校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树立齐抓共管意识,常抓不懈。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的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将全过程育人理念贯穿到目标教育中,将目标教育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的整个过程中,既着眼于育人的阶段性,又注重教育的连贯性。将全方位育人理念渗透到目标教育中。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育人作用,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目标教育体系。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目标教育体系的构建

通过建立“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考核评价”三级递进的目标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目标教育,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满意就业目标。在目标制定环节中,通过建立《高校学生目标规划导航手册》(以下称《导航手册》),学生将制定的目标全部记录在手册上。在目标实施环节中,学校通过“四立教育”开展目标教育。具体而言,通过实施“立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通过实施“立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通过实施“立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能力目标;通过实施“立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同时将“三全育人”机制全面贯穿到目标教育体系中。最后通过目标考核评价环节总结和评估目标教育成效。

(一)目标制定。目标制定包括内容、原则、载体的制定。

1.目标制定的内容。(1)价值目标。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应从“三观”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学业目标。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努力掌握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力争取得优良的成绩。(3)能力目标。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通过良好的活动载体,培养良好的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等能力。(4)生活目标。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培养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积极乐观地面对和克服困难,获得健康成长的快乐。

2.目标制定的原则。在目标制定环节中,我们必须总揽全局、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关系到整个目标教育的成败。在目标的制定环节中,我们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目标的制定要可具体、可量化、可考核。第二,目标的制定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既要有统筹要求,也要符合学生个人实际。为学生量身定制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目标的制定要分阶段、分层次、分主次。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面临不同的任务和压力,从而体现出明显的年级特点,在这样的思考下,引导大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大学生而言,一年级突出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以“养成教育”和“适应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二年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以“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高校业技能;三、四年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意识培养,以“实习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同时还要协助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3.目标制定的载体。进一步加强目标教育工作,不断优化学生状态,发挥导向和激励功能,提高学生发展效果,更好地实现学校和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地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可以通过编印《导航手册》,目标全部体现在本手册上。以学生发展目标与效果为重点,包括总体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等不同阶段的规划;还包括价值目标、学业目标、能力目标和生活目标等不同方面的规划。手册分为大一定位期、大二提升期、大三大四冲刺期。积极发挥《导航手册》在“四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要求,选择性地将目标细化成具体的指标和项目,努力实现各阶段和各方面的目标。

(二)目标实施。目标的实施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以价值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我们的价值观”讨论和实践活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知识全覆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实施“青年者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大对团员干部的培训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

2.以学业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学教育。学业目标主要包括读书、课程、考证和技能四个方面。在读书目标方面,通过校园读书月等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写好读书心得(观后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在课程目标方面,指导学生依据培养计划,在课堂学习、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认真学好专业课,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考证目标方面,引导学生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鼓励他们参加并通过相应职业资格考试,促进自身职业成长。在技能目标方面,指导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尤其是高层次的竞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3.以能力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能教育。以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情商教育和社团活动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开展“校园十佳大学生”等评奖评优活动,充分挖掘能力出众的学生先进典型。通过优秀学生宣传专栏、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营造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先进的目标教育育人氛围。

4.以生活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身教育。可以再在学生公寓广泛开展“一建三创”活动(建立公寓团工委,创平安公寓、创建学习型公寓、创文明公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公寓团工委,组织开展公寓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活动。以公寓安全稳定工作机制为抓手,创建平安公寓,完善相应制度,突出工作的精细化和现场管理;以“学习型寝室”建设为抓手,创建学习型公寓,深化公寓学风建设;以公益服务进公寓为抓手,创建文明公寓,组织开展系列文明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人文素养和竞技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目标考核评价。目标考核评价需要制定原则,分阶段进行。

1.目标考核评价的原则。第一,多主体互动评价。不仅发挥学生工作者、专业教师的作用,还要发挥学生自身的功能,从多个维度来评价目标教育的成效。目标教育是强调“自我教育”的教育行为,因此,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目标的制定、实现以及评价。第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并存。在目标教育实施过程中,为了不断了解实施的质量,及时调整实施方案以提高实施效果,不仅要进行形成性评价,而且要运用诊断性评价来掌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目标教育实施对部分学生缺乏效果的原因,为发现问题、修订实施方案等提供建议和意见。第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存。既注重对目标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情况作出过程性评价,也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并为目标教育今后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2.目标考核评价的过程。目标的考核评价是分阶段开展执行的,既要在每学期进行一次小反馈、小总结,也要在整个大学阶段整体评估和总结。在《导航手册》中,建立每个学期、每个学年以及整个大学阶段的《大学生目标规划成效评价表》。在班主任、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参照《学院目标规划导航表》,自主制订各学年的学业规划,并填入《导航手册》相应栏目。每学期末将学业规划成效填入《导航手册》,并在《大学生目标规划成效评价表》中填写自评意见。各班成立由班主任任组长的班级评审小组,班级评审小组意见由班主任、专业教师代表考核和评价学生目标实现的结果。在最后一学期,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高校应组织“目标引领・规划人生”目标大总结,并开展学生成长报告会,邀请目标教育指导小组和低年级薛恒共同参与,使毕业生在总结中展现自己的发展成果,低年级学生更好地聆听和借鉴经验,从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目标。

综上所述,高校目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构建“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考核评价”三级递进的目标教育体系有效深入地开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其中,结合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需求,建立并完善目标教育长效机制,这样才能真正使目标教育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目标教育作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满意就业。

三夏标语范文5

中国古代的学制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就包括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也就是语言文字的音、形、义及其演变过程等。可见传统教学中就非常注重文字的教学。南宋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浅薄,他在《童蒙须知》中提到了儿童的写字要求:“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文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立足文字教学,切实为小学生今后的[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语言发展打下扎实的文字基础。语文课要注重文字教学,因为文字是有生命、有温度的东西,文本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文字之躯组成的,茶要细品,细品方知其味道;同样,优美的词句也要反复品味。

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可以撷取其中的精彩字词,让学生细细地咀嚼、推敲,体会文字中的精妙之处、精彩之笔,挖掘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温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一句中的关键词“皱皱的、龟裂、酸、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钞票为什么是皱皱的?妈妈龟裂的手是什么样子?我的鼻子为什么一酸?我们从这个字词中能够体悟出什么呢?”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推敲字词,想象母亲工作的艰辛,挣钱不易,体会慈母的无私与伟大,伴随着小作者的情感跌宕起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文字来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使语文课上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媒介。语文课堂首先就是要强化语文的专业性,以语文课本为中心来教学,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的天地。课本,就是上课之底本。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是很严谨的,不管是精读文本还是略读文本,各个年级的教材都有着科学的、完整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梯级难度循序渐进。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说过:文本阅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这里的徜徉就是散步的意思,但是徜徉比散步要更显得高贵、更显雅致、来得富有诗意。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挖掘课文自身的文学因子,从文学的角度观照课文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成为一种必要。文本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想象性,不仅文本本身是想象的产物,而且作为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在解读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功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入文本、并使之沉浸文本,用心感悟文本的精妙之处,不但品味、学习文本的典范语言,而且努力体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情感与思想。而要达到这一境界,不是靠一些热闹花哨的外在形式,而是依赖于文本本身所蕴含的魅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这里讲的是创作,那我们的文本解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师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实现时空的“穿越”,拓展了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意象与情感。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中说道:“文本诗意,就是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秘妙。它可能是某种言语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或者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得,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存身于‘不朽的文字’中。”中国文学上素有“言不尽意”的传统,而“象”则在“意”和“言”之间搭起了一架沟通的桥梁。而文字的背后也承载着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洞悉和感悟。最近许多语文教学专家呼吁:我们不要一味地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而要更多地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我们要抓住这首作品“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文本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的画意,鼓励学生去驰骋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既富有自然的情景,又蕴含了生活的哲理。为了让他们深刻体会这首诗歌的寓意,可让孩子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亲手画一画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两三枝透过竹林的桃花,昭示着春天的来临,嬉戏于江水的鸭子自由自在,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小河岸边水草丰茂、密密匝匝,嫩绿色的芦芽尖悄悄地钻出头来,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画面。学生把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一草一木,对诗中的意境感受逐步加深,从而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情操。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多走进文本,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这也带领着语文教师返朴归真,让我们的语文课回归生活本源。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从人文精神积淀和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试想 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如果缺少民族文化的视角,那么他的语文课堂底色肯定是苍白的。比如外国人学习汉语,尽管他们认识了“小桥流水人家”,会读也会写,但是短时间内他很难体会出其中丰富的内涵和韵味,而同样的方块字,在中国人的眼中,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江南烟雨水墨山水般的图画,它们蕴含的无穷美感与诗情,唯有具备这种文化基因的中国人方能真正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只有真正帮助孩子把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心灵的深处,才能让他们体悟出这些方块字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真正润泽炎黄子孙的心灵家园。比如古代神话就是我们祖先们古代生产生活中的产物,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解释人与自然的矛盾的一种畅想,它反映了人们一种“创生、创造”的思想。课文《开天辟地》这篇深化就潜意识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天地间一切都被神灵安排得井井有条,中国神话中的“神”都生活在“上界”,人格上、道德上都是“美”的化身。教学设计之前,我想教师在文本解读上,除了文本表面的探究和挖掘,还需要对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对于教学内容才会有更清醒地认识。

文化就是一个民族血脉的传承和濡染,著名的文化学家皮尔森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语言和精神习得、积累的过程。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设计古典诗歌[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枫桥夜泊》教学时,他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以诗歌接受史理论为依托,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来组织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这一课设计精巧,起承转合,匠心独运。教师由意象“愁眠”入手,让学生在一堂课中穿越时空,倾听着不同历史时代、不同作者的心声,逐渐渗透文化意识,迭起,寒山寺那千年的钟声令人荡气回肠,王老师用自己的睿智和灵性,挥洒着经典文化的魅力,抒发着骚客诗人的情怀,充分展示着“诗意语文”大气厚重的魅力。

三夏标语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也有了新的教学气象,但是现阶段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存在的不足

1.习题训练缺乏创新性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不主张以应试作为教学研究的基点,但是就高三而言,客观上,高三正处在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高三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在高三阶段开展习题练习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从现阶段高三语文习题练习教学课实施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现阶段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练习题的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虽然目前高三语文教师每个人手里都有不同类型的资料,这些资料不论从种类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一堂好的练习课教学,不能只依靠现成的练习题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不同地区的不同编者根据当地高三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的,其在教学的实用性方面不具备普遍性。而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要想让练习更具实效性,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来整合优化练习的内容,只有这样的练习才能更具实效性,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语文能力的提升。

2.教学方式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三语文的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上依然遵循着那种“唯我独尊”的权威式的教学方式,在高三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内容,学生就得无条件地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要想选择自己想要的学习内容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也往往被视为教学中的异类,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同与激励,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此种教学方式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慢慢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种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对策

1.开展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要对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推行的背景下,要开展好高三语文教学,需要高三语文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准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础再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地创新高三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上,高三语文教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创新,让教学的实施更具实效性。

2.要以生为本开展高三语文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高三是高考的关键时期,各个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在高考中最终取得好的成绩,教学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没有错,但是把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唯一的教学目标,就未免有些过激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以学生终身语文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并且强调语文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中不仅要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要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考虑,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策略,以实效性的高三语文教学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推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这样学生不仅在高考语文学科方面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在语文素质方面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对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效率的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也有利于高三学生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开展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起到抛砖引玉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