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支架式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支架式教学范文1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应试教育作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故表现出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缺点和弊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绝对的灵魂,教师拥有绝对的教学主导权,“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弊端”。而支架式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衍生和发展,它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核心价值。
(一)支架式数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学生传承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转换和处理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并且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力。数学课本既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素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体,所以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善于利用课本。教师也要仔细钻研课本,通过对课本教材的研究可以有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支架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学习的框架,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这个过程,学生就可以将这个“知识的载体”较为深刻地理解,再通过对理解内容的归纳总结、消化积淀,就可以将其彻底内化吸收,最终使自身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建构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为重要参考点
实践证明,传统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违背人类认知新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教师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因为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新知识的出发点也是生长点。故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通过知识构建的方式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经验、和方法。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充当主体性角色,教师的任务就是仔细地观察学生的每一个过程,在观察中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设置支架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弥补学生的空白。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沟通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成了影响建构有效程度的重要因素[3]。经验的收获最主要的来源方式是实践的付出,实践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而在集体活动中的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个体要积极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良好的沟通中阐述各自己对知识板块的理解、在良好的沟通中启发自己的思维、在良好的沟通中交换各自的意见。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同他人沟通、善于同他人沟通。
(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一定要把握其真实度
教学情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非常重要的人文环境,故一个优秀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不仅要使其优秀还要使其逼真,因为数学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科学,我们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三角形的稳定性、数字显示、楼层建筑等都是必须精确计量的等。因为学生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时应该认真考虑教学情景的逼真程度。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是由创建教学情景、搭建教学支架、独立探索研究、合作互助学习、评估学习效果等相关步骤组成。具体程序如下表所示:
(一)创建教学情景
创建教学情景就是教师先要设置一个教学主题,这个教学主题中要包含有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要求学生解决的全部主要问题。
(二)搭建教学支架
教师要以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为主要发展区,以提出相关问题和理解一些数学课本中重要的知识概念为基本点搭建数学教学支架,为学生的独立探索研究和互助学习讨论奠定基础。
(三)独立探索研究
独立探索研究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手段。学生探究的项目主要有:确定数学概念的涵义、分析数学概念的属性、剖析数学知识的重点、迷宫、明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学生在研究探索问题前,应该先了解知识和问题产生的背景,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学习知识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特别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拓展相关概念的深层次涵义,使自己沿着数学知识支架的脉络循序渐进地探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担当一个学习顾问的角色,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老师咨询和求助。
(四)合作互助学习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不同风格类型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互助学习的方式钻研相关的课本内容。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积极发言,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该学习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不同意见和不同理解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得到统一,使学生对调研问题纷繁复杂的态度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渐渐清晰明朗。最终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学习可以有效地集中集体的智慧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建构,从而使知识的深层次涵义逐步浮出水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学习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角度入手考虑。
(五)评估学习效果
评估学习效果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小组整体的学习评估,二是对学生在小组中的综合表现加以评估。在评估的具体实施中,应从以下几个不同的侧重点加以准确评估。在评估时,教师应该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第一,教师要对学生设计的数学知识的框架的合理及优秀程度加以评估。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数学知识框架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的紧密程度加以评估。第三,教师要对各小组独立探究的进程和效用程度加以评估。第四,在完善和矫正数学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的最终效果和综合表现加以评估。第五,对各合作互助学习小组中各位同学的整体表现加以评估。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具体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师生要准确地理解支架的含义
教师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时,要准确理解支架的含义,不能肤浅更不能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支架的含义。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基础不同,所以支架的选取自然也不一样。学生选取的支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并且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学习思路和解题思维。所以教师在选取数学支架时一定要合理、慎重,支架好似攀岩运动员在攀岩的过程中感到无路选择、迷茫徘徊时给予运动员一定的帮助使其顺利前进中的那个“帮助”。但是选取支架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它可以是一份设计方案也可以是一种说明或一个简单的提示,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浅层次的水准过渡到深层次的境界,我们就可以将之选取为一个较好的支架。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真实能力合理设置教学支架
支架的作用就是较好地帮助学生渡过困难、加深知识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之成为创新品质和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教师设置支架的最终目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充分了解是教师设置好的教学支架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的及时反馈等信息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合理设置良好的学习支架。
(三)教师设置的支架必须是渐撤的也必须是动态的
支架式教学范文2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1955)。在此基础上,布鲁纳、维果茨基等人对其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的理念把握了学习的过程性特征,因此成为现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鲁子问,2010)。在维果茨基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概念。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学生自己建构起新知识框架,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建立“脚手架”,让学生在互动中自主学习。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ZPD)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二个水平。一是学生目前所处的水平,即能够依靠自己独立完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所具有的潜在水平,即经过学生的不懈努力理论上可以到达的水平。这二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并不是盲目的教,教师应该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在教学中教授学生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但不能超过上文中提到的第二个水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行。这样,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讨论以及教师必要时的帮助,学生会顺利的度过“最近发展区”。
并且不断朝着下一个更高的水平努力。因此,恰当的把握最近发展区是成功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课堂的关键。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的概念是1976年由布鲁纳提出的。布鲁纳是一位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支架”(scaffolding)最初用于建筑,是一个建筑用语,即“脚手架”。在教学中的“支架”是其引申含义,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中起到辅助作用的“桥梁”。“支架式教学”也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迪克森(1993)认为,支架式教学并非杂序无章的,而是内部具有给予解释和暗示性的内容、要求和教师的相关的必要帮助的有序系统。罗森赛恩(1992)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是能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的任何处于更高水平的人,可以是老师、同伴。斯南文(1994),支架式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使学生达到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可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目前所处的水平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支架,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索的方式,一步步逐渐向下一个水平努力。教师在适当时撤掉支架,让学生自己到达下一水平。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基本包括一下几个步骤:搭建脚手架、进入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整个过程都围绕“支架”展开,因此正确的选择支架,搭建支架,并在适当时撤出支架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支架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支架的分类方式很多,但没有统一的划分方式。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例如:根据课堂的互动方式,分为单向型支架和双向型支架(艾跟,1997);根据教学情景划分为偶然型支架和策略型支架(彭尼,1991)也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分为:抽象型和具体性。这种划分方式通常应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更容易把握和运用。
无论如何划分支架的种类,教师都应该首先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如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么教师应该就这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个知识点就是支架上重要的一点,接下来的脚手架应以此为基点进行建构。
(二)支架的具体操作
徐学福等多位教授都曾提出,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加涅也曾把学习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可见,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所学习知识的类型最为重要。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个分支,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且是整个整个建构主义系统下的一部分。因为,在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时,可以结合其它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方法等。
支架式教学范文3
一、制造心理失衡,搭建问题支架
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更多地在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基本了解知识点后便会失去学习的动力,而此时学生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对教师而言,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制造新问题,让学生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以保持对新知的渴求。
二、提供参考方案,搭建建议支架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师很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自主性学习,但也容易忽视基本的教学要求。尤其是当学生陷入思维困境的时候,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则很难顺利地解决问题。在此情况下,教师需要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参考方案,找寻建议支架,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例2】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说倒话”。
(出示词语:上课 云淡风轻 海上明月 人过大佛寺 画上荷花和尚画)
师:同学觉得玩这个游戏,最大的乐趣在哪里?
师:谁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这道题的?
(生练习后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很准确,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按序倒推。如何检验这道题的正确性呢?可以用:顺序检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道题是理解二步倒推的敲门砖,尽管学生能够解出答案,但数学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方法。为此,教师提供了一个倒推解决的模型,即从“按序倒推”到“顺序检验”。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后,解决其他问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三、寻找生活因素,建立认识支架
何处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当学生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时候,学以致用的快乐一定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源自生活。如果从生活中导入数学问题,将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古希腊数学家的“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导入,进而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来分析。
2.营造于生活。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创设出生活化的场景,或者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常识和自然场景中建构起映射的作用。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进程提出:统计讨厌灰太狼、喜欢美羊羊、既喜欢喜羊羊又喜欢懒羊羊的学生人数以此作为教学的数据。
3应用于生活。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成功感。比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学生理解了圆的一些基本规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联系刚才的分析思考一下,为什么轮胎要做成圆形呢?”
四、着眼创新发现,搭建活动支架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学生不仅通过语言,而且通过完整的感觉现实来学习,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演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做。”对学生而言,要想顺利地进入“最近发展区”,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成功建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创设出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自主体验,去创新发现。
【例3】在《认识方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小组讨论,“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这四组式子,哪些是方程?
活动二:同桌间根据图画列方程,根据方程画图。
活动三:提供XX饼干广告词,让学生迅速捕捉信息,提出问题,列出方程。
三个活动各有特色,但都是借活动来展开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支架式教学范文4
关键词:迁移 信息技术技能课 支架式教学 实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性质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笔者发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着技能训练有余,而技能应用不足的问题,学生没有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归结为学生在迁移上出现了问题,本研究则着力于分析并验证影响迁移的因素,并通过教育实验来得出相关影响因素作用的确切结论。
二、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ZDP)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对“学习支架”提出了意义明晰的需求说明。为了进一步了解促进迁移的教学条件和过程,有必要对产生迁移效应的教学成分的相对重要性予以探究。
根据本研究教学实验的需要,提出支架式教学的操作性概念: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包含多种形式、系统有序进行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之上灵活地给予适当的支持。本研究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来设计教学情境当中的迁移实验,进一步探明产生迁移效应的不同教学成分相对不同性质任务重要性的差异。
三、实验设计与过程
(一)相关变量、无关变量控制、测量工具及实验对象选择
自变量分别是元认知支架教学处理和认知结构强化支架教学处理;因变量是学习的两类迁移效果。
通过配对使实验中的三个班分组同质;采用轮组实验法,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不同教学内容中间相隔一个月,避免自变量间的干扰;完成实验教学后立即实施后测,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使用自行设计的两套测试任务作为测量工具。在高二年级预测,并对结果进行信度、难度及区分度分析,测量结果可靠,难易适中,区分度合理,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
随机选择取高一的三个班级实验班: 5班、6班定为实验组,8班定为控制组,三个班对所学内容都为零基础。
(二)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
实验采取轮组实验与等组实验相结合的设计,前后进行两次教学内容的实验,对两个实验组所在的班级轮流实施认知结构强化支架和元认知支架的教学处理,而控制组两次均采取传统的讲练教学处理,将其测量结果作为实验参照。具体见下图:
(六)实验假设
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来看:两个实验组两次测试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2.两个实验组之间的比较来看:在简单任务的成绩上,两个实验班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复杂任务的成绩上,元认知支架处理的班级显著优于另一实验班。
四、实验结果与结论
实验结果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三个班级的两次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本实验的数据处理采取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一)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照
结论:接受两类支架式教学处理的班级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班级,间接说明了认知结构强化支架、元认知支架均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能力,符合实验预期。
(二)两实验组之间的比较
1.基于简单任务完成效果的评价
结论:两个班级在简单任务上差异显著,认知结构强化支架处理的班级表现出色,不符合实验假设。
2.基于复杂任务完成效果的评价
结论:两个班级在复杂任务上差异不显著,元认知支架处理的班级表现略优,总体不符合实验假设。
五、实验讨论与启示
(一)与假设不一致的讨论
在近迁移上,认知结构强化支架显著地优于元认知支架的效果;在远迁移上,元认知支架未显著地优于元认知支架的效果。经过分析,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受到研究者元认知支架设计能力与执行能力的制约;二是教学处理时间较短,其对元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用甚微。
(二)对后续工作的启示
本研究是将两个内部因素分开设计支架,如果能够将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于同一对象,应当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远迁移效果。另外,还要进一步学习、借鉴可以用元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例如,基于概念思维图的元认知培养模式、基于科学探究的元认知培养模式、基于自主学习的元认知培养模式等均有利于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裕鼎.问题解决策略迁移研究——心理模型的视角[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王舐红.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一物理课堂设计与实践[D]. 上海师范大学,2011.
[3]吴庆麟. 认知教学心理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09.
[4]李艺,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40.
[5]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四种课型的界定[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01).
[6]杨小微. 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38-240.
支架式教学范文5
一、支架式教学内涵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理论正在不断地发展以及被突破,现在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树立并维持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学观,同时建立在这种教育方式的支架式教学也渐渐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与重视。
支架式教学本身起源于建筑行业,它被工人用于在修建房屋时为自己提供站立的平台,然后帮助他们得以逐层建立房子,但是最后这个支架会被撤走,因为它不是房子自身的一部分,没有构成组织形式。而把支架式方法运用在教学之中,可以体现支架式教学的工具性和发展性。这种方法是以辅助为特点,用来激起学生的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已经到达一定阶段后,之前用来奠基的支架应当被撤离。教师之后应当转而帮助学生来搭建另外一个更高层次的支架。这种支架应当具有发展性和临时性。它不仅仅是用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也是通过不断建立的支架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能力来独立完成任务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国内有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很多教育者把这样的教学理念分为5个环节:1.建立支架;2.融入教学环境;3.自主探索;4.合作学习;5.学习评价。
支架式法更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比之前主要为接收模式的应试教育,支架式法需要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知识点不断有提问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法更具有自主优越性,可以把帮助学生理解语法的知识点框架,而不是单一的记默枯燥的语法知识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与协助者,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老师加以修正并规定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学生便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构建只是体系,更容易掌握与应用。这样的方法,使得教学过程不再是“传道授业”,而是“传道授业解惑”。
二、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从我国开展英语课程以来,我国英语的主要教育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即对于英语的学习,学生主要以接收模式为主,缺乏自己主动思考能力以及英语的输出,因此很多同学尽管经历了从小到大10年的英语学习,到了国外旅游或学习也无法与当地人们用英语交流,这便是我国英语教育制度的很大弊端。随着新思潮教育改革的推行,我国英语教育方面已经有些许成效,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国家科教兴国的鼓励与推动中,许多先进思潮的推动者制定了一些新型的教育模式与方案,这些方案中,以支架式方法最广为传播,被世人所接受。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念的集合,现实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我国英语教育在接受了支架式的学习方式后,又结合了一些国外的经验理论,与我国教育国情相结合,虽提高了教育质量,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仍然有很多学生熟记语法的形式与框架却无法在写作或阅读等方面灵活运用,缺乏实际应用的技能。这是因为学校对于语法教学没有提纲挈领,给予充分的重视。大多是老师只是灌输给学生知识点,而并没有将技巧和运用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所以在英语语法的教学上,支架式方法尤为重要。
三、支架式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的应用
支架法是指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起到的是引导者与协助者的作用,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自主地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语法知识,不断发掘学生的创新才能,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一种积极地、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能力来构建学习框架,帮助完善记忆,最终得以灵活运用。
支架式教学需要教师基于备课以及对学生的了解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管理以及课后的辅导和同学间的探讨来辅助学生学习英语。同时有关于目前中职英语教育的现实状况,例如中职生本身学习能力薄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度很低,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自己感到很枯燥,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本身中职生在初中的英语学习中,没有得到成就感,学习的效率也很低,渐渐会产生自暴自弃以及厌学的负面情绪。
中职生这类群体,本身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大多都是凭借只觉得好恶,并没有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他们往往只是对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而热情投入,但不感兴趣的就放任自己,不去关心。因此这样教学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接收,只有老师的单方面传输。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媒体使用相结合。主要以任务型和合作型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习得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说出其中的不同,引导学生自我完善学习策略,在之前初中打下的英语基础下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单一的句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使得知识面得到扩展。
例如,某中职英语课堂中老师要求:观察幻灯片上的图片,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它们。图片上是范冰冰的广告照片。这是同学们会用:famous,beautiful等词汇来描述她。此时,老师在这些单词下面划出,让学生自己去找形容词,宾语,表语。
如在动宾短语中,利用PPT上的图片以及框架结构让学生懂得V-ing在感官动词和使役动词中的用法。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用法的知识点后,能在自己平时的口语和作文中灵活运用,并且在阅读中能够分析隐藏的句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做宾补的V-ing在感官动词和使役动词中不同方面的效果以及含义。其次,在探究法的学习模式下,不仅要懂得做宾补的V-ing在使役动词的用法及效果,还要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方法。比如在各种语境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说话者的心情,这样才可以感到此行为是被迫使得行为,从而正确运用使役动词。
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得学生对于英语知识框架的熟练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语法课不再是以前学生最反感的课程,不再枯燥乏味。通过分组别进行的讨论,也加强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维持并提高了自身的兴趣。
支架式教学范文6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中的应用介绍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由创建主题、设立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相关步骤组成。针对3DMAX教学的搭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支架搭设中的应用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3DMAX的功能与作用之后,掌握并能够独立运用3DMAX中的三维几何体创建、参数选择与移动等常用操作时,便能够独立创建室内空间模型。此时,教师可以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结合当前学习情况,搭建一个学习支架,如: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次为每组学生搭建支架,利用二维图形创建和编辑的方法,让小组学生设计与制作空间模型,不仅让学生熟悉所掌握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情境导入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把学生引入一个模拟空间内,而该模拟空间中有真实的情境。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空间模型的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而空间模型的每一个任务与步骤都是根据教学目的科学设计的。学生有了目标,二维图形创建与编辑制作室内空间模型才能灵活设计与实现,而这种灵活的室内空间模型?O计与制作方法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类型的室内空间模型设计与制作方法。教师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引入真实的情境模式之中,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好的启发,学生对3DMAX软件及技术的应用也会更加熟练且灵活。
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考核方式完善中的应用
3DMAX教学考核方式的完善与改进十分重要。3DMAX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学生3DMAX软件的应用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进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果学生在实训期间,那么学生的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实训态度、3DMAX软件操作能力等,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以利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的优点
1.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足。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借助案例列举、研讨式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2.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在3DMAX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DMAX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紧紧跟随教师,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还能够通过支架与教学情境的搭设结合,充分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3.支架式教学模式使得3DMAX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高效灵活的互动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在这个交互平台上,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得到体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之下,自主独立地建设与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学习的自由空间更大,这种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会更加有利,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