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管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管理学范文1
形考任务1
考核任务形式: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交字数不低于800字的讨论提纲,提纲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提纲、联系实际的例子。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提纲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考核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讨论,题目如下(自动选择其一)
1、“城市病”及其治理
2、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3、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
答: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
个人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定义及其表现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下面对于交通拥堵问题的形成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对策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二、“城市病-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
美国《外交政策》8月24日盘点了世界五大交通最拥堵城市,我们生活的北京位居榜首位置。随着经济、科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私家车辆成倍增长,现行的城市道路已经满足不了日越增长的机动车辆的需求,交通拥堵这个“城市病”日趋严重。究其原因如下:
(一)如果政府提供的公交系统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势必增强人们出行对小轿车的依赖,从而加重交通拥堵。
(二)城市规划建设、道路规划建设、商业网点、学校、医院、宾馆等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交通拥堵原因之一。
(三)人为因素也是加重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1)
行人随意横穿马路,不走人行道及人行横道,不遵守交通信号灯。
(2)机动车驾驶员交通道德修养差,一味从众心理,遇有道路事故或故障车辆影响通行,争、抢、占,见缝插针一味“加塞”,造成拥堵。
三、“城市病-交通拥堵”的治理
(1)政府部门要立足长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
(2)城市建设,政府部门要将城建、规划、城管、交管、消防、市政、工商、税务等召集
起来,联合执法,完善交通管理与配套设施,适应出行需求。
(3)加强交通参与人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参与人的交通道德修养,提倡“慎独”,杜绝一味从众的心理和行为。
城市管理学范文2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应用经济学;城市化;经济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
就历史而言,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城市管理职能也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也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笔者认为,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存在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上,我们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我们要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
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可罗列以下三点:
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
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
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
城市管理学范文3
关键词:实验教学;规范程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2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79
实验教学是中学理化生、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室是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的主阵地,实验室规范管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实验教学完成情况和实验的开出率是评估学校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对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几年来,我一直负责县(区)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在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和实验教学程序方面下了一定的工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会到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和程序管理,对学校的实验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措施如下。
一、任课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全面考虑
任课教师要在学年之初,针对全年的教学内容,写好实验教学计划,包括拟定实验材料、药品采购计划,生物标本制作计划等,每学期提前计划实验项目 ,写好实验教学进度表,交给实验员,以便学校进行仪器设备的补充。这一环节是整个学年实验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二、任课教师要精心备好演示实验
1.每个演示实验,任课教师要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实验室所能提供器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做到因地制宜。
2.根据所需要的器材填写《演示实验申请单》,并至少于开课前3天交给实验员。
3.实验员根据任课教师提供的通知单,清查并预准备仪器,检查设备是否充足完好,将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一个初级预案,并将准备时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要协助实验员准备、试做、分析实验,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保证课上演示实验的成功率。
4.课堂演示实验完成后,教师认真清点仪器,填写《演示实验记录卡》,重点是记录实验进行情况、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为以后的演示实验留下参考性资料。实验员和教师共同签字。
5.实验员清洗仪器,放回原处,记录药品损耗情况,并将危险化学品的消耗作为重点,详细计量使用数量和结余数量,实验员和任课教师共同在消耗品使用记录上签字。
三、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
1.实验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填写《分组实验申请单》,提前一周交给实验员。
2.实验员提前做好仪器药品材料的准备工作,把实验中注意的问题与任课教师沟通。
3.实验课前,教师和实验员应一起检查仪器药品是否齐全并试做实验。对较难的实验要提前培训部分实验骨干学生,并要研究过去的实验记录中发现的问题和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进行模拟试做,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4.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明确目的、原理、步骤后再动手进行操作。
5.如果是首次实验课,教师要讲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和实验员应巡回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应及时解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理象,并做好记录。
6.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认真整理、清洗仪器,并写出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失败的实验分析原因,有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学生重做实验。
7.实验课完成后,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填写《分组实验记录卡》,重点记录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对实验的改进意见,并共同签字。
8.实验员整理清洗仪器,维修损坏仪器,使仪器保持良好状态,放回橱内,并填写好《仪器维修保养记录》。
四、指导学生做好探究性实验
探实验性实验是初中、小学阶段学生实验中较为重要的形式,它对实验室管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几年来我区实验教学管理中提出了几个关注:
1.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实验预设是实验仪器准备的重要依据,要求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全面的预测,保证实验室设备大体准备到位。
2.关注学生以往实验记录: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个体虽有差异,但存在很大的共性,探究实验的过程大体是相似的,实验员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以往探究实验记录准备实验器材。对本次实验出现的新情况要进行记录,以备以后的实验参考。
3.关注探究实验本身特点:探究性实验提倡用简单易行的、合理的实验设计,冲淡学生怕实验准备工作麻烦的情绪;用新材料、新工具降低实验的操作难度。简约化的实验设计,装置简单,操作简便,现象鲜明,节省药品,节约时间,安全可靠,整个实验过程没有过多的干扰,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探究目的上。教师引导学生用现有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
五、加强检查评价,促进管理
学校仪器室的管理,我区一直采取分类管理,分橱存放、盘架式管理的模式,仪器按计量、通用、专用、挂图、标本、模型、玻璃以及实验工具等分门别类排放。排放顺序、位置以配备目录的序号为主要依据,个别体大仪器可适当调整位置。各橱柜应张贴仪器橱内卡,内容包含:编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位等。各器材除易损易耗外,都应有相应的编号。对各种新购入的仪器经验收合格后编号入橱,根据仪器的轻重、长短、形状、性能制作不同的盘架,方便存放和整体管理。根据每种仪器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保养方案并汇编成手册,强调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做好防尘、防锈、防潮、防蛀、防腐、防变形、防老化、防粘等工作。保养手册分发到每所学校,使实验人员熟练掌握。在每学期一次的实验室检查中,在抽查仪器设备使用表册及实验教学档案的同时,抽查实验管理人员维修保养管理仪器设备的情况,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常抓不懈。
城市管理学范文4
关键词:职能管理;流程管理;管理哲学;革命
自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以来,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职能化的组织分工管理方式一直主宰着企业的组织运作方式。这种功能性组织方式在大批量生产、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环境中具有极大的价值并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功能管理的价值以及发挥作用的环境
劳动分工思想的重大价值,体现在斯密对别针生产的精彩描述之中。在《国富论》中,斯密认为,创造财富的生产力的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的应用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即劳动分工是劳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他列举制针生产说明整个问题。斯密的结论是,在分工和适当的协作的情况下,制针所完成的工作量将提高240~4800倍。分工提高了工人的职业熟练程度,节约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同时,机器的使用也大大地便利和简化了劳动。在企业以大量制造标准化产品为目标的情况下,体现专业分工精神的企业组织所采用的分解和再分解——将整体分解为部件,部件再分解为元件,并通过每一个步骤的规范化、简单化和各个部件的最优化的生产——来实现产品整体的最优化生产和生产成本的大幅度的减低,是非常有效的。
建立在分工和职能化基础上的企业组织形式及相应的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强调将可重复的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分解为一系列标准化和次序化的任务,并分配给特定的执行者,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和设备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强调由特定的管理层来监督和确保执行者有效地完成既定任务,进而形成各种职能部门和自上而下、递阶控制的金字塔状的科层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科层式的组织结构的核心是对组织效率的追求,它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过程中短缺的市场环境下对大量产品生产的追求的实际。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论断,它建立在合理的组织规则的基础之上,管理权力完全来自于规则,以技术理性考察一切事物,信息的传递依据严密的组织规则进行,具有更精确、更迅速、更有效率,也更少摩擦的特点。韦伯的科层式的组织结构理论固化了斯密的分工原则和科学管理的精神,成为当时企业组织广泛采用的组织形式。
二、传统管理哲学的缺陷和原因
事实上,科层式职能管理这种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企业组织及管理形式在一开始就具有其固有的缺陷。明确的职责划分导致了部门利益和目标的分割和冲突,组织设置缺少横向的沟通;并且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上下级之间的信息的封锁,下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传播,导致上级在信息把握上的失真,进而生产出错误的决策;刻板的组织程序决定组织缺少应对非常态事件的灵变性;严格的职位管理消弭了组织成员的创造性。这种建立在形式的技术理性基础上的以消除管理中的非理性因素为目的,追求组织的利益最大化的职能管理,在经历了新的信息技术变革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已经越来越背离它的最初的出发点,成为企业组织发展的障碍。
20世纪后半期,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传统的按照职能管理哲学组织起来的企业内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实践中当以顾客为中心来考察企业的活动时,我们可以经常地发现这样的问题:各部门按照专业职能划分,每个部门类似“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只关心本部门的工作,并以达到上级部门的满意为信条,企业的员工并不关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顾客的需要,结果是没有人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负责。过细的专业分工导致人们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个别作业的效率的提升之上,而忽视了整个组织的使命,弱化了组织的整体的功能;随着组织的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增多,指挥线路延长,信息传导和沟通的成本显著上升,也增加了信息传导失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目前的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经常地处于被动的境地,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
造成传统企业组织及管理的被动处境的根本的因素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企业的建构基础是短缺的市场环境,传统企业面对的是无限的市场的需求,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的“经济人”的合理的行为就是生产出无限的物质产品,在这样的市场里诞生的经济哲学是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古老的“供给能创造自己的需求”信条,在此基础上建构的企业组织和企业的管理形式,只能是具有技术效率特质的职能管理,企业通过这种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物质实体的产出和流动。于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之前,企业的竞争的焦点是生产成本和产品的价格,各种有助于实现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自动化和规模化大生产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手段层出不穷,并将物美价廉的市场学说推向极至。这是传统管理的本质。
而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企业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经过传统的社会化产品生产的推动,过去的供给导向的市场转变为需求导向的市场,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个时期市场的特点是消费者主导而不是过去的生产者主导,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体现了这种特点。在这个市场上,作为个体的消费者,它的需求首先是独立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并且,作为生产者的企业,所核算的市场需求总量也不是各个个体需求量的简单的相加。这种需求总量的计算就像人际关系的计算一样复杂,经验看来,这种计算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在这种转型的市场上可以说是非常地无助。此时,企业作为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没有改变,市场的变化促使企业必须转变过去的对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关注为对消费者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关注,并建立起完善的消费者导向的生产和服务体系。对消费者的争夺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对变化着的消费者市场的把握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三、消费者导向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流程管理
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变革的构想应运而生,从流程再造切入,应用信息技术来配合组织变革。传统工业时代的企业不是不存在流程,但是传统工业时代的企业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基础之上的,由于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的注重对生产流程的精细分工,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是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细致的岗位划分,流程管理完全地处于一种被动的从属地位。传统的市场比较稳定,那时的流程也就相对固定,更高的效率的追求可以通过职能管理获得。而在今天,企业面对的是消费者主导的变动的市场环境,由此决定的企业的流程也必须不断地变动,流程管理也就必然地取代传统的职能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西方有关企业流程管理的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是哈默博士提出的“再造企业”理论。哈默再造企业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彻底抛弃分工理论,将科层组织结构压缩成扁平组织,企业将工作任务或不同的步骤压缩起来,全部交给专案员或专案组来完成。流程是哈默再造企业理论的核心概念。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与归宿是顾客,企业作业流程的一切步骤均是为了顾客,企业作业的一切步骤均是按照富有弹性的、面向顾客的、最有利于生产的方式进行。中国联想集团的实践生动地说明这种企业管理哲学转变的必要性。在1997年以前,联想集团一直搞的是岗位责任制,按照职能分工,比如:财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能,售后服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能等。后来发现岗位定完之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接口成为了问题。尤其是模糊地带,部门互相推诿或者互相重叠。联想公司试图把接口的职责说清楚,结果发现是越说越麻烦。最后的结论是,现代的企业不能再按照职能来划分部门,而应该以客户的需求来划分,以上游的供应产商为链接条件,在公司树立流程观念。
建立在流程管理理念基础上的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提倡的是以顾客导向进行组织变革,鼓励员工授权以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的目的,核心是要为企业构建“把顾客的需要放在中心地位”的流程体系。包括:要求从订单到交货(提供服务)的企业的一连串作业活动,按照“所有工作活动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的原则,打破原有的科层组织中的职能和部门的界限,使企业的活动重新构建在跨越职能部门和分工界限的“顾客需要导向”的基础上。要求重新检查不具有价值增殖的作业活动,简化或合并非增殖的部分,剔除或减少重复出现和不需要的流程所造成的浪费,并将所有具有价值增殖的作业活动重新组合,优化企业的整体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从管理学发展的一般逻辑来看,可以说流程管理是对传统的职能管理的发展,如果流程管理能够创造出什么价值,发挥出一点积极的作用,那么它也是建立在传统的职能管理的内在的完备和有效性上的。也就是说,企业流程管理(再造)理念是针对西方企业中分工过细而造成的管理障碍而进行的改革,它从一开始就是以传统的科学的职能管理为基础的,流程管理只是以另外的一种新的方式对这种已经存在的职能管理力量的重新整合,当然,这种整合是带有根本性的观念,某种程度上也有技术方面的变革。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面临的并不是分工过细,而是职责不清、分工不明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问题,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消费者为中心的管理哲学的确立、以流程方式管理和改造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技术则是企业成长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第四版).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余箐编著.企业再造: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3.时蓉华主编.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城市管理学范文5
第二条本市市区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第三条市除雪指挥部负责全市除雪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市城市除雪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工作。
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对本辖区内的除雪工作负完全责任,区长(管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所属的城市除雪管理部门(机构)负责具体工作。
公安、交通、工商、教育、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除雪工作;新闻单位应当及时播发除雪通知和报道除雪动态。
第四条除雪工作以义务清除为主,按照区域管理、分级负责、分片包干的原则,采取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组建除雪清扫清运公司,实行有偿服务,逐步实现除雪工作的市场化、产业化。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与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与辖区内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城市除雪管理部门(机构)或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与除雪责任单位之间应当分别签订除雪工作责任状。
建立除雪保证金制度,督促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履行职责,有效组织本辖区内的除雪工作。每年除雪工作开始前,区人民政府向市人民政府缴纳10万元除雪保证金,管委会向市人民政府缴纳5万元除雪保证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向所在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缴纳除雪保证金,具体数额由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自行确定。每年除雪工作结束后,达到除雪标准的,全部退还除雪保证金;未达到除雪标准的,视其情况退还部分或不退还除雪保证金,所缴纳的除雪保证金用于补充除雪劳务费和奖励资金。
禁止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收取除雪保证金。
第七条除雪工作按照下列规定实行分工负责:
(一)部分主要街路、广场和所有桥涵的除雪工作,由环卫专业队伍负责;
(二)其余的主、次、支路的除雪工作按照城市除雪管理部门(机构)划分的责任段,街巷路的除雪工作按照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划分的责任段,由社会力量负责;
(三)公园景区的除雪工作由管理单位负责;
(四)实行物业管理的居民区的除雪工作,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居民区的除雪工作,由街道办事处负责;
(五)集贸市场的除雪工作,由市场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六)拆迁工地、建筑工地周边街路的除雪工作,由开发建设单位负责。
第八条除雪责任段的划分,按除雪单位在册职工总数、个体经营者从业人员数及大、中学校在册教职员工和学生数,以人均25-35平方米的标准划分。
对无除雪能力的单位或个人自愿以费代工的,按每年每平方米3元的标准收取除雪劳务费,专项用于除雪劳务支出。
第九条除雪工作应当以雪为令,雪停后24小时以内清除完毕。
实行机械化除雪作业的道路及桥涵,应做到及时除雪,边下边除,不留积雪。
第十条除雪责任单位应保证除雪质量,做到无空段、漏段;主、次街路和所有桥涵应当达到见路面、见道线、见沿石的标准;其余街路和区域应当达到方便行人行走和车辆通行的要求。第十一条对需外运的积雪,由除雪责任单位承担运雪任务,并在规定时限内运完,运出的积雪要在指定地点倾倒。对不需外运的积雪,在不影响行人通行的情况下,可堆放在人行步道靠近路边石处,做到堆放整齐。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向冰雪路上抛洒沙石、渣土;不得在公交车站点、交通设施、垃圾容器、公厕等公用设施周围堆放积雪或将积雪堆压在树木和绿篱上;不得往雪堆上倾倒垃圾、污物、污水。
第十三条市除雪指挥部应当在每场雪后对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的除雪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布。
第十四条对除雪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五条对违反本办法,拒不接受除雪任务的以及除雪质量未达到标准或不及时清运积雪、乱排乱卸积雪的,由城市除雪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通报批评,并按每场雪处以每平方米10元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1000元。
第十六条对违反本办法,向雪堆上倾倒垃圾、污物、污水或向冰雪路面抛洒沙石、渣土的以及向公用设施周围堆放积雪或将积雪堆压在树木和绿篱上的,由城市除雪管理部门责令立即清理,并处以2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城市管理学范文6
1.现象分析
现象一:上课铃已经响过,一年级二班的小学生仍然是“娃声一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畅谈着,除了十几个学生拿出下节课的课本,其他学生的课桌上狼藉一片,自己还全然不顾,仍然聊得热火朝天。于是教师讲课的好兴致骤减……
现象二:三年级的英语课已经开始了,教师正兴致勃勃地和大家用英语进行对话,几个学生却满头大汗地姗姗来迟,原来他们利用课间进行了激烈的追逐游戏,当他们大喊“报告”的时候,教室内原本情景对话的师生被打断了……
上述问题成为我校今年发展过程中不和谐的音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探索性尝试,在学校管理中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2.实施目的
(1)及时处理班级中的突发事件,改变师生的沟通方式,教师不再是问题的发现者,而是事情的陈述者,变教师“听说”为亲眼观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2)实现学生的无缝隙成长。通过学习和生活的无缝隙管理,不仅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德智体各方面的关注,培养新时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意志坚强的学生。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中教师只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学生问题表象的局限,实现了对所有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关注,给予学生最公正的评价。
(4)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让每位班主任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职,对工作负责,对班级负责。提升师生的管理意识和责任心,实现管理中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
(5)实现班级文化的新突破。每个班级成为学科教师的博物馆,教室成为师生向往的去处、成长的生命乐园。
二、基本做法
1.放慢脚步,步步为营
(1)部分释放,启动“管理地点”的无缝隙。从2011年11月开始,学校层层召开无缝隙管理研讨会议,论证班主任搬进教室的目的和意义。
(2)学校对于无缝隙管理的研究提出统一要求,从时间、地点、管理层面和管理主体的参与以及管理效果中提出重要指标,从班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家长学生满意度、师生关系的改进等方面进行分析。
(3)课题推进,扎实落实。通过梳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转化为教师行动的目标,以问题解决的方式推进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此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2.全员关注,人人管理
班主任搬进教室,除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知识学习外,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情感障碍、心理需求等问题,改善师生关系。
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学校根据师资状况,为每个班级配备了副班主任,为每位学生配备了成长导师,协助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学科教师除了关注本学科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关注学生整体心智的发展,走出课堂以后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关注和教育,如对楼梯打闹、破坏公物、不讲文明话等现象进行制止和教育,每位教师发现问题后要与班主任及时沟通,第一时间处理发生的问题。
3.多元评价,全面关注
(1)不定期抽查反馈。综合每周、每月班级的各项表现,看是否在无缝隙管理实施前后有明显改善。
(2)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做法,并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经过师生访谈,课题组邀请专家进行诊断与研讨等形式,把握研究方向。
三、主要成效及推广价值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了,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动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交流,消除他们的焦虑、浮躁等情绪,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和谐发展。此外,班主任能及时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他们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的态度。这样,班主任工作显得有的放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建立新型的教师成长路径。教师进入教室后,把无管理中的困惑、纠结、争论、思考变为班级管理解决的目标,将研究变为工作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