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家范文1

——如果完全没有希望,我早就放弃了。

我的梦想啊!是做个有钱人,

不用为吃穿住行而烦忧,

有车、有房,银行有存款,

那样的日子才值得期待,

而非如今这般落破,

身无分文,寄宿篱下,

没有一天安稳的日子。

于是,我要寻找一条出路,

去找工作吧!没啥擅长,

做点生意吧!没有本钱。

这样的状况实在糟透了,

但我并没有着急,

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心儿需要平静才能保持理智。

诗歌!呵!这灵魂的艺术,

占据我的心灵已有多时。

童年的梦中见到过古人的心境,

陶醉中,时而幸福,时而伤感,

我是一个忠实的粉丝,

同古人乐,为前人忧,

早早地徘徊在待人的大门外。

诗人,曾经这个并不被我看重的称呼,

代表着失意和落漠和人生,

和风尘之的无聊感概。

直到前路迷茫,心中困惑之时,

我也情不自禁地故作,

当爱情出现,我心趋之之时,

诗歌!是我能拿出来的唯一的有趣。

无事可做,我重又拾起了这个行当,

写些感受,实际又简单,

谈点心情,思想慢慢地变得轻松。

除了这些,我还真没别的可写,

说思想吧!空谈不切实际,

讲哲理吧!不一定能讲清楚,

索性就随性而为了。

最近两个月来,我写了不少东西,

长诗,短诗,不计其数,

连自己也无法如数记清。

刚写出来就传到网上,

我不是夜郎自大的作家,

对自己的作品毫无把握,

网友的评论对我犹为重要。

事实与预料一样,并非理想,

那些信心满满的文章,

不久之后便石沉大海。

寥寥的回复,让人心灰意冷,

但我不是轻言放弃的人,

如同我不是轻易投入的人,

这是我的爱好,并非一次赌博。

成功!呵!谁不盼着成功!

成功的人自信满满,

成功的人风光无限。

但成功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情节,

一种证明自己的方式,

一种展示自己的方式,

没有则罢。成功对我如同奇迹!

我依旧平平淡淡地写文,

没有激列的思想左右我,

也没有必要的事要做,

我写文,如同对待自己,

善待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必刻求,作文如生活,

有时随意,有时任性。

并非什么题材我都写,

那些被故意笼罩的神秘主义,

那些消极和极端的反抗思想,

不会引起我的重视,

写些见闻就足够了,

偶尔表达下良好感觉,

希望带给读者同样美好的感受。

在关于我的文章的评论中,

部份认为结构不紧凑,

部份建议使文章更加凝练,

我考虑过这些建议,未有所为,

巨大的改动量令我望而生叹,

同时我也喜欢原汁原味的,

只愿以后能写出更好的。

在我的文学梦仍见不到睹光之际,

我常忧患地思考问题所在,

是文笔不好?还是写作方向不对?

但这些统统被我否决了,

如果仅仅是为了出名,

就一改作风,并不值得,

贪名图利,有其它的途径。

(意味深长地叹了一口气)

我想的还有许多,

一些实在的和实际的,

文学自然有文学特别的用途,

这是表达和传播的艺术,

不是独自取乐的玩物,

舍本求末并非明智之举。

拿着一张纸和一支笔,

我就是一个文学家

一个有知识、有阅历的人。

我已经写了不少东西,

但仅仅是我想表达的一部份,

文学家范文2

唐代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词人秦观,号淮海居士,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朱淑贞,号幽栖居士;南宋文学家刘克庄,号后村居士;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诗人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明代文学家唐寅,号六如居士;文征明,号衡山居士;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笃吾、恩斋、百泉居士、龙湖叟、秃翁、温陵居士;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号柳泉居士等。

二、称“××道人”“××山人”“××”散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南宋词人姜夔,号白石道人;元代诗人、书画家赵孟,号松雪道人;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号清远道人;戏剧家高濂,号瑞南道人。

唐代诗人杜荀鹤,号九华山人;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号凤州山人;王九思,号紫阁山人;宗臣,号方城山人;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号云亭山人;词人纳兰性德,号楞伽山人;吴趼人,号我佛山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文学家冯梦龙,号顾曲散人。

三、称“××斋”

南宋诗人陈与义,号简斋;文学家洪迈;号客斋;元初文学家周密,号萧斋;诗人萨都刺,号直斋;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号姜斋;清代文学家袁枚,号简斋;文学家张潮,号心斋;散文家魏禧,号裕斋。

四、称“××庵”

南宋理学家、文学家朱熹,号晦庵;明代政治家、诗人于谦,号节庵;文学家张岱,号蝶庵;清代小说评点家毛宗岗,号不庵;文学家戴名世,号忧庵;诗人龚自珍,号定庵。

五、称“××”翁

唐朝诗人顾况,号悲翁;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号醉翁;南宋词人,号觉翁;诗人陆游,号放翁;明代诗人沈周,号白石翁;戏曲家汪道昆,号函翁;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号笠翁。

六、“××子”“××先生”

唐代诗人王绩,号东皋子;诗人卢照邻,号幽忧子;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号空同子;散曲作家常伦,号楼居子;清代文学家张维屏,号松心子;近代文学家、文论家刘熙载,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文学家文廷式,号纯常子。

元代戏曲作家白朴,号主谷先生;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王守仁,号阳明先生;散文家唐顺之,号荆川先生;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号亭林先生;清代散文家姚鼐,号惜抱先生。

七、称“××叟”“××主人”

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号已斋叟;明代诗人袁凯,号海叟;小说家许仲琳,号钟山逸叟。

元代诗人胡天游,号松竹主人;明代文学家凌蒙初,号空观主人;清代文学家石韫玉,号花韵庵主人;学者、散文家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

八、称“××生”“××客”“××老人”

唐代诗人罗隐,号江东生,诗人李商隐,号玉溪生;元代文学家陆友,号砚北生;明代诗人徐贲,号北郭生;戏曲作家沈自晋,号鞠通生;清代文学家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唐代诗人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南宋词人黄升,号花庵词客;明人游记文学家徐宏祖,号霞客;清代文学家郑文焯,号冷红词客。

文学家范文3

“对啊,孩儿他爸,今天你就留在家里给孩子过过生日吧!”旁边一位中年妇女附和着说了一句,继而又转变成一种愤怒的语气,“你天天晚上出去观察什么星象,有啥用啊?能当饭吃吗?看我们那一亩三分地全都荒芜了,我一个弱女子哪干得了啊!每天晚上都只留给我一个冰冷的被窝……”说着说着竟落下了几滴眼泪。

“够了!”男子终于开口,“你们懂什么啊?天象的变化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唉!”长叹一口气,男子愤怒地摔门而出,他讨厌妻儿的不理解。

夜,黑沉沉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无情地扎着男子的脸颊。中年男子安静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专注地观察着天上的星星,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

不知为什么,这阵子海王星好像偏离了轨道,一直在向天蝎座的方向移动,要是相撞了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啊!还有,冥王星也不太正常,好像是要引发一场洪水……

“扑通”一声,男子忽然被猛地一拽,掉入了一口枯井。井太高了,任凭男子如何努力也无法爬出井口。她大声呼救,他依稀记得这附近有一户人家,现在自己唯一的希望就全寄托在他们身上了。

“旺旺旺……”不远处传来了狗叫的声音。他知道自己有救了,更加拼命地呼唤。不久,井上传来了一个壮汉的声音——

“朋友,你怎么掉到井里去啦?”

“我夜观天象,一不小心失足落井了。”

“哈哈哈……”井上传来了一阵大笑,让他觉得很刺耳,“你怎么只留心天上的东西,而不顾地上的东西呢?”

“朋友,你能不能就我上去呢?”他有点急了。

文学家范文4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据记载,张衡“通《五经》,贯六艺”,而且“常耽好《玄经》”[ ],也就是说,张衡精通儒家的五经,通晓儒家的六艺,并对汉儒扬雄的《太玄》非常感兴趣。

扬雄的《太玄》认为,“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原则,他说:“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 ]“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执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 ]张衡非常推崇扬雄的《太玄》,并且说:

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矣。[ ]

而且,张衡还受到扬雄《太玄》的影响撰著《玄图》,其中说道:“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籥元气,禀受无原。”张衡把“玄”看作是自然之根本,显然是吸收了扬雄的思想。他还在阐述其宇宙论和天文学思想的重要著作《灵宪》中说: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 ]

张衡把宇宙的最初状态说成是“幽清玄静”,应当说,这种宇宙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扬雄的影响。

与扬雄一样,张衡对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也进行了批评。他在《请禁绝图谶书》中写道:

自汉取秦,用兵力战,功成业遂,可谓大事,当此之时,莫或称谶。若夏侯胜、眭孟之徒,以道术立名,其所述著,无谶一言。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

张衡认为,谶纬之学为后人编造,并非古代圣人所作。他接着说:

《尚书》尧使鲧理洪水,九载绩用不成,鲧则殛死,禹乃嗣兴。而《春秋谶》云:“共工理水”。凡谶皆云黄帝伐蚩尤,而《诗谶》独以为“蚩尤败,然后尧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输班与墨翟,事见战国,非春秋时也。又言“别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汉世。其名三辅诸陵,世数可知。至于图中迄于成帝。一卷之书,互异数事,圣人之言,势无若是;殆必虚伪之徒,以要世取资。往者侍中贾逵摘谶互异三十余事,诸言谶者皆不能说。

在这里,张衡指出谶书中存在的自相矛盾,否认其为圣人之言。与此同时,张衡还用事实来证明谶纬预言的无效。他说:“永元中,清河宋景遂以历纪推言水灾,而伪称洞视玉版。或者至于弃家业,入山林,后皆无效,而复采前世成事,以为证验。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因此张衡认为,谶纬之学“皆欺世罔俗,以昧势位,情伪较然”,应当“一禁绝之”。[ ]

此外,张衡还著有《周官训诂》,并且曾“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 ]。可见,张衡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儒家学者。

刘洪(约公元129—210年),字元卓,泰山蒙阴(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他的《乾象历》比四分历精密得多,且有许多进步之处,被称为“划时代的历法”[ ]。然而,《乾象历》的理论依据来自《周易》。《晋书律历中》称刘洪的《乾象历》“推而上则合于古,引而下则应于今。其为之也,依《易》立数,遁行相号,潜处相求”。

虞喜(公元281—365年),字仲宁,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东晋时期的天文学家;著有《安天论》,在宇宙结构问题上倾向于“宣夜说”。虞喜在天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最早发现了岁差,并提出冬至点每50年西移一度的岁差值,被认为“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尤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据《晋书虞喜传》记载:“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洁净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可见,虞喜也是一位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的学者。

何承天(公元370年—447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因曾任衡阳内史,故被称“何衡阳”,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他利用前人的观测纪录,加之他自己多年的观测,撰《元嘉历》,对旧历作了多项的改进,是古代重要的历法之一。何承天在上表中说:

夫圆极常动,七曜运行,离合去来,虽有定势,以新故相涉,自然有毫末之差,连日累岁,积微成著。是以《虞书》著钦若之典,《周易》明治历之训,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也。[ ]

这里所谓的“顺天以求合”,就是要求根据天象制定历法并使历法符合天象;《尚书尧典》中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制定历法以及《周易》中所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就是“顺天以求合”。何承天认为,制定历法应当以儒家经典《尚书》中的《虞书》以及《周易》为依据,应当“顺天以求合”,而不是为了让天象符合于历法,不是“为合以验天”。

何承天不仅以儒家经典《尚书》、《周易》作为编撰历法的依据,同时,他在儒学上也颇有影响。据《宋书何承天传》记载,“承天幼渐训义,儒史百家,莫不该览。……《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合并,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并《前传》、《杂语》、《纂文论》并传于世”。而且,他还在形神关系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曾说过:

天以阴阳分,地以刚柔用,人以仁义立,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三才同体,相须而成者也。……若夫众生者,取之有时,用之有道……所以明仁道也。至于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 ]

形神相资,古人譬以薪火。薪弊火微,薪尽火灭;虽有其妙,岂能独传?[ ]

这些观点对于当时形神关系问题的讨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在数学上,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和对球体体积的计算都代表了当时数学的最高水平。在天文学上,他编制了《大明历》,并首次在历法推算中将岁差的影响作为考虑的因素。祖冲之曾说自己在编制《大明历》的过程中,“搜练古今,博采沈奥,唐篇夏典,莫不揆量,周正汉朔,咸加该验”[ ],并且研读了包括汉儒刘歆、郑玄在内的许多学者有关历算方面的著述。刘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祖冲之将所编制的《大明历》上表给孝武帝,并说:“臣博访前坟,远稽昔典,五帝躔次,三王交分,《春秋》朔气,《纪年》薄蚀,……探异今古,观要华戎。”他还说,他的历法有两大改变,其一,提出每391年设置144个闰月;其二,“以《尧典》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此推之,唐尧世冬至日,在今宿之左五十许度”。接着,祖冲之还论述了他的历法的三个“设法”,其中之一是,“以子为辰首,位在正北,爻应初九升气之端,虚为北方列宿之中”[ ]。对于祖冲之的《大明历》,朝廷重臣戴法兴大肆责难。祖冲之则予以针锋相对的反驳,其中还就《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以及《夏小正》中的“五月昏,大火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由此可见,祖冲之在编制《大明历》时,是把《春秋》、《尚书尧典》、《周易》、《诗经》、《大戴礼记夏小正》等儒家经典中有关天文学的内容当作重要的研究资料和依据。

祖冲之不仅为编制《大明历》,研习过儒家经典,而且也是在儒学上很有造诣的学者。据《南史祖冲之传》记载,祖冲之还“著《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术》数十篇”。

僧一行,俗名张遂(公元683—727年),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唐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他所编制的《大衍历》是当时最好的历法;此外,他在天文仪器制造、天文观测等诸方面也多有贡献。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曾读汉儒扬雄的《太玄》,撰《大衍玄图》,后来出家为僧。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一行应召入京,并在此后奉昭编制《大衍历》。[ ]《大衍历》中有《历议》十篇,其中《历本议》说:

《易》:“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合二始以位刚柔。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纪闰余。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历。……故爻数通乎六十,策数行乎二百四十。是以大衍为天地之枢,如环之无端,盖律历之大纪也。[ ]

在一行看来,《周易》的“大衍之数”是历法的基础和出发点。把历法的数据与《周易》的“大衍之数”联系在一起,这在今天看来的确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是,当时包括一行在内的天文学家的确这样做了,并编制成历法,这却是事实。

苏颂(公元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厦门)人,宋朝时期的天文学家、医药学家。他组织领导了水运仪象台的创制,并撰《新仪象法要》,同时还编撰了《本草图经》。苏颂饱读儒家经典,曾有诗曰:

占毕自忘老,攻坚常切问。六经日沈酣,百氏恣蹂躏。《礼》、《乐》原夏商,《春秋》道尧舜。论《诗》识温柔,讲《易》知谦巽。《书》要通上古,史亦蕲尽信。复熟《中庸》篇,推名善恶混。[ ]

苏颂还要求学校以“《春秋》兼《三传》,《礼记》兼《周礼》、《仪礼》,并为大经”,“《毛诗》为中经”,“《周易》、《尚书》为小经”。[ ]可见他对儒学的重视。

与苏颂同时代的曾肇在为他作墓志铭时称他“以儒学显”,并且说:“公天资闳厚,有犯不校。……凡所施为,主于宽恕,故天下称为钜人长者。尤以礼法自持,虽贵,奉养如寒士。……博学,于书无所不读,图纬、阴阳五行、星历,下至山经、本草、训诂文字,靡不该贯,尤明典故。喜为人言,亹亹不绝。学士大夫有僻书疑事,多从公质问,朝廷有所制作,公必与焉。”[ ]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八年(1063年)举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历任司天监、权三司使等官职。他博学多才,所著《梦溪笔谈》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学以及工程技术等诸多科技领域,此外,他还有专门的医药学著作《苏沈良方》。

然而,他的科学研究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沈括12岁开始延师受业,接受儒家的正统教育,历时12年。他的人格和学问较多地受到孟子的影响。他曾撰《孟子解》,其中说道: 屈伸俯仰无不中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立于天地间而无所憾,至大也;……。

思之而尽其义,始条理也;行之而尽其道,终条理也。

所谓修身也,不能穷万物之理,则不足择天下之义;不能尽己之性,则不足入天下之道。[ ]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沈括对于儒学的深入研究以及他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此外,他还说过:“虽实不能,愿学焉。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不至则命也。”[ ]儒家经典《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是沈括为学成人的真实写照。

黄裳(公元1147—1195年),字文叔,四川隆庆府普城(今四川梓潼)人,宋朝时期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在天文学方面,现存的苏州石刻天文图为当时的王致远根据黄裳的天文图所刻;在地理学方面,他作有一幅全国总图。

据《宋史黄裳传》记载,黄裳长期在王府讲授儒家经典,尤擅长于《春秋》,曾经“作八图以献:曰太极,曰三才本性,曰皇帝王伯学术,曰九流学术,曰天文,曰地理,曰帝王绍运,以百官终焉,各述大旨陈之”,“有《王府春秋讲义》及《兼山集》,论天人之理,性命之源,皆足以发明伊洛之旨”。而且,黄裳还非常赞赏朱熹的学问,并曾予以荐举。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元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他在天文仪器制造和天文观测方面成就突出,尤其是他作为主要贡献者所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把古代历法体系推向高峰”。[ ]

郭守敬从小随祖父长大,他的祖父郭荣通晓儒家五经,且精通数学和水利。后来,郭守敬又从学于刘秉忠。刘秉忠,字仲晦,邢州人。据《元史刘秉忠传》记载: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显然,郭守敬从小较多地接受儒学尤其是理学方面的教育。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忽必烈下昭编制新历法,授张文谦昭文馆大学士,领太史院,以总其事。在太史院,负责具体工作的主要是王恂和郭守敬。王恂很早就以数学方面的才能而闻名。据《元史许衡传》记载,当时,王恂认为,“历家知历数,而不知历理”,因而推荐许衡参与主持编制历法。许衡认为,“冬至者历之本,而求历本者在验气”。于是,他“与太史令郭守敬等新制仪象圭表,自丙子之冬至日测晷景”,并且“参考累代历法,复测候日月星辰消息运行之变,参别同异,酌取中数,以为历本”。[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有杨恭懿入太史院参与修订历法。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新历告成,以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敬授民时”为据,命名为“授时历”。

一般认为,郭守敬是授时历的主要贡献者;这不仅因为他在共同合作的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许多后继的工作以及最后的定稿都是由郭守敬独立完成的。但是不可否认,在编制授时历的过程中,王恂、许衡、张文谦、杨恭懿等人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郭守敬的这四位主要合作者,恰恰都是在儒学上很有造诣的学者。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其父王良曾弃去吏业,潜心于伊洛之学。据《元史王恂传》记载:“恂早以算术名,裕宗尝问焉。恂曰:‘算数,六艺之一;定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每侍左右,必发明三纲五常,为学之道,及历代治忽兴亡之所以然。”许衡(公元1209—1282年),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怀庆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宋元之际理学家。他崇信程朱理学,对于传播理学发挥过重要作用。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据《元史张文谦传》记载:“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凡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杨恭懿,字元甫,奉元人。据《元史杨恭懿传》记载:杨恭懿“暇则就学,书无不读,尤深于《易》、《礼》、《春秋》,后得朱熹集注《四书》,叹曰:‘人伦日常之用,天道性命之妙,皆萃此书矣。’”

郭守敬从小接受儒家的教育,他在编制授时历过程中的四位主要合作者的学术背景也均属于儒学,而且许衡还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从这些事实中不难看出儒学对于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刚开始编制历法时,王恂就推荐“知历理”的许衡参与工作,这本身就足以说明理学对于天文学研究的作用。

王锡阐(公元1628—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别号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明清之际的天文学家。他的天文学著作有《晓庵新法》、《历法》、《历策》、《五星行度解》等。

王锡阐曾自称:“治《诗》、《易》、《春秋》,明律历象数。”[ ]同时,他与诸多儒家学者有过交往,其中有顾炎武、朱彝尊、万斯大等,晚年又与吕留良、张履祥一起讲濂洛之学。[ ]这些学者都是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朱彝尊(公元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经学家,著有《经义考》、《曝书亭集》、《明诗综》等。万斯大(公元1633—1683年),字充宗,学者称褐夫先生,浙江鄞县人,清经学家;为学尤精《春秋》、《三礼》。吕留良(公元1629—1683年),字用晦,号晚村,崇德(今浙江桐乡)人,清初理学家,学宗程朱。王锡阐与这些儒家学者交往,不可能不受到儒学的影响,

与元代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既讲历数又讲历理一样,王锡阐也说:

天学一家,有理而后有数,有数而后有法。然惟创法之人,必通乎数之变,而穷乎理之奥,至于法成数具,而理蕴于中。[ ]

古人立一法,必有一理,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好学深思者自能力索而得之也。[ ]

因此,他反对将历理和历数二者分割开来的做法。他说:

至宋而历分两途,有儒家之历,有历家之历。儒者不知历数,而援虚理以立说,术士不知历理,而为定法以验天。天经地纬躔离违合之原,概未有得也。[ ]

他还说:“天地始终之故,七政运行之本,非上智莫穷其理。然亦只能言其大要而已。欲求精密,则必以数推之。”所以他认为,“因数可以悟理”[ ]。应当说,王锡阐既讲历数又讲历理、“因数悟理”的思想与朱熹所谓理气不可分、格物致知的思想是一致的。

具有儒学背景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曾推动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并走向辉煌。这至少可以说明,儒学中有其利于科学发展的一面,也说明文化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今天要发展科学,离不开建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文化,这样的新文化是否可以从曾有利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儒家文化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呢?

注释:

[ ] 《后汉书张衡传》。

[ ] 扬雄:《太玄玄图》。

[ ] 扬雄:《太玄玄摛》。

[ ] 《后汉书张衡传》。

[ ] 张衡:《灵宪》,载《玉函山房辑佚书》。

[ ] 参见《后汉书张衡传》。

[ ] 《后汉书张衡传》。

[ ]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7页。

[ ] 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虞喜”条。

[ ] 《宋书律历志中》。

[ ] 《周易系辞上传》。

[ ] 何承天:《弘明集》卷四《达性论》。

[ ] 何承天:《弘明集》卷三《答宗居士书》。

[ ] 《宋书律历志下》。

[ ] 《南齐书祖冲之传》。

[ ] 参见《宋书律历志下》。

[ ] 参见《旧唐书一行传》。

[ ] 《新唐书历志三上》。

[ ]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感事述怀诗》。

[ ]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十五《议学校法》。

[ ] 曾肇:《曲阜集》卷三《赠苏司空墓志铭》。

[ ] 沈括:《长兴集》卷十九《孟子解》。

[ ] 沈括:《长兴集》卷七《答崔肇书》。

[ ]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4页。

[ ] 另可参见《元史历志一》。

[ ] 王锡阐:《松陵文录》卷十七《天同一生传》。

[ ] 参见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晓庵遗书序》。

[ ] 王锡阐:《晓庵遗书杂著测日小记序》。

[ ] 王锡阐:《松陵文录》卷一《历策》。

文学家范文5

    一、环境与时代

    如果说种族特质是构成精神文化的内在动力,那么环境则是其巨大的外在力量,这里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更多解释了对于生理因素的单一性影响,丹纳更为注重社会环境的多元作用,包括社会风俗、阶级审美特征、舆论影响等因素的制约。时代的内容更加宽泛,涵盖社会制度、精神意识、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丹纳认为,时代精神正是种族内力在环境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后天动量”,因而概括为“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针对环境与时代之间的范畴界限,从概念属性角度来讲,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归于现实生活基础,因而同生产基础紧密相连。被丹纳总称为“精神的气候”的时代,在具体的论述中往往是从精神意识、民族心理和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要素出发,是对社会风俗基本面貌的一种高度浓缩和提炼,因而它源于且受制于生产基础,并且随着生产基础的变化而发生微妙抑或根本性的改变。从独立性范畴而言,环境由于依托自然社会的性质面貌,使得它本身就可以微观宏观自由切换分析,将基本概念融入到具体事例的阐说当中,所以自成一体毋庸置疑。对于时代本身这个概念,它仅是从时间角度划定的环境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是从抽象意义上标明的对于客观事物先后继承的一种关系,因而不存在实体性的独立范畴,只有同环境联系在一起才具有自身意义。

    二、对文艺社会学的影响

    丹纳建立了实证主义和进化论的文艺社会学的模式,从横向纵向、广度深度等方面着手,来论述社会与文艺之间包含与被包含及文艺对社会的直观反映的关系。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文艺不仅能够影响社会,而且能创造社会。对文艺进行社会学的考察,首先要确立文艺是一种社会现象。丹纳在《艺术哲学》开篇中就认为艺术品属于一个“总体”,一是它要和文艺家的其他作品在风格、手法、节奏等方面有显着的相像之处;二是这个总体涵盖了艺术家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三是艺术家家族或宗派包括在了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就是在它周围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这就是丹纳为“艺术品”规定的三个总体,也是围绕作品的三大包围圈,其中圈外的对圈内的起着决定作用,较大的总体是较小总体产生的外部条件,从而构成一个考察文学艺术的总体参照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文学艺术被看做是整个社会总体中的一部分,社会总体是最大的总体,作家与流派是艺术与社会的中介。据此,对文学艺术的研究就必须从外围“总体”出发,通过社会总体的研究实现文学自身的研究。用丹纳自己的话说,这就是“我的方法的出发点”。从研究方法而言,与形而上的方法相比,丹纳从现象事实出发,从对作品、作家、流派、社会的考察出发,即为实证的形而下的方法。而从历史出发、从事实出发的实证方法的具体实施即是以“种族、环境、时代”三元素说来进行论证。关于特征三个“程度”的阐述,丹纳认为流行的风气是最肤浅和不稳固的,种族的特征才深刻而经久;关于特征的有益程度,不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道德价值的作用;关于效果的集中程度,强调种族、遗传、先天气质、后天培养、教育、环境等对人物性格的影响。这些都显示了其衡量标准的社会学特点。因而整体而言,丹纳美学思想中的从社会学角度对诸多文艺现象的解释是十分可贵的。他从历史与事实现象出发的治学态度对后继的研究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点的文艺社会学发展到更为丰富全面的马克思科学文艺社会学奠定了基础。以历史眼光来看,丹纳内涵着较于中世纪神学束缚而具有现代意识的关于文艺社会关系的研究,是独立于之前学术研究禁域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他的这套研究方法也令那一时代的人们耳目一新,并且对中国“西学东渐”的和之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作用,因而我们必须以更加全面辩证的视角去取其精华,汲取它有益的部分,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创新提供可靠的理论支点和历史依据,从而再现其积极价值。

文学家范文6

在恒星形成早期阶段的碰撞可能撞下了大块的碎片,而这些碎片可能在太阳系之间旅行。这些碎片有可能为地球带来了原始生命。或者有可能,地球的碎片将生命带到了围绕兄弟太阳运转的星球。德克萨斯大学的Ramirez教授称:“可以说,太阳的兄弟恒星可能是搜寻地外生命的关键。”

一旦更多的太阳兄弟恒星被鉴定出来,天文学家将进一步了解太阳如何形成以及来自哪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力学专家将通过模拟所有已知太阳兄弟恒星的运行轨道找到它们的出生地。

永不会输的猜拳机器人问世

日本最近开发出一台神机,这台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猜拳永远不会输!如果用我们基本的常识来判别,在猜拳这一环节上,考虑不可预测性与随机性,似乎是人类更具有优势。不过最近由东京大学石川大奥实验室设计出的一款机器人彻底粉碎了人们的猜想。这是一款不可战胜的猜拳机器人,它拥有超高反应速度的视觉系统。客观来说,这款机器人其实是通过作弊才赢得比赛的。它通过观察对手的手指运动,从而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分析人们即将做出的手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对策来赢得比赛。根据实验室网站上的信息,机器人识别人类的手势只需要短短的1毫秒!而在接下来的1毫秒中,机器人会做出相应的判断,并完成它的出拳,人类就这么败下阵来。

智能红绿灯,可根据需要自动调整换灯时间

红绿灯能够让交通更加有序,但固定的换灯时间却不够灵活,有时明明无车行驶,行人却要苦等绿灯;有时则是刚走过一半却已变回红灯,让人紧张不已。据香港《东方日报》4月21日报道,英国伦敦交通部引进了一套智能行人过路灯系统,交通灯会自动配合行人需要,适当调整换灯节奏,让行人可以更安全和顺畅地过马路。

这套名为SCOOT的智能行人过路灯系统,是首套着眼于行人角度来调整换灯节奏的交通灯系统,目前已安装在伦敦一个地铁站外的路口,并已进行实地测试。整套系统包括了光学感应镜头、计算机和计时装置。当装在交通灯里的镜头探测到有大批人要过马路,便会视人数多少自动延长绿灯时间,直至所有人都平安过完;若没有人在等过马路,交通灯就会保持红灯,待有人按下要过路的按钮,交通灯才开始为换灯计时。一旦按键人中途离去,计时程序会自动停止,静待下一位过路人士来临。

一张照片让你看清楚手掌上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