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相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惠子相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惠子相梁范文1

庄子,即庄周,战国时宋国人,古代哲学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老子一样,是中华民族“国民精神的源头”。但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机敏和幽默,诙谐与恣肆。他善于讲故事,借故事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志趣,达到言简意丰、生动有趣,让人豁然明白其中的内涵和意趣的效果。

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好朋友庄子来看望,但有人调拨说庄子是来与惠施争夺宰相位的,他马上起了疑心,在城中大动干戈地搜捕庄子,但庄子不躲不逃,反而神清气闲地主动来拜见惠子,并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故事中以“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来点明gR的比喻意义――志向高洁之士;又通过“仰、视”两个动词和“吓”这个拟声词的绘声绘色的描摹,进而揭示出鸱――那些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君子的小人。

那么,庄子是如何来绕着圈子骂惠子的,又是如何把自己的志趣和惠子的醉心功名富贵的嘴脸与故事中的两个比喻勾连在一起的?两者的契合点即末句中的“吓”字。

上文寓言故事中的“吓”字是模拟鸱护腐鼠而发出的声音,类似于狗守着一块无肉的骨头而发出的不让人靠近的恐吓的吠声。鸱得到了一只腐烂的死鼠,自以为是美味,当gR从头顶飞过时,无端地认为别人是来与之抢食儿的,便“仰而视之曰‘吓’”,那意思仿佛是说:“滚开!这是我先发现的,你谁都别想跟我争。”鸱殊不知,gR是何等高贵的神鸟,栖必梧桐,食必练实,饮必醴泉,一只腐鼠何以能入它的法眼!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个“吓”字,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了鸱护腐鼠的丑态。

惠子相梁范文2

转向辅助灯白天不会自动亮的,安装在车前、后、左、右转弯处,用于汽车转弯时发出明暗交替的闪光信号,使前后车、行人、交警了解其行驶方向。转向辅助灯当驾驶员打方向盘转向时,将有一个单独的灯泡组点亮。

转向辅助灯是指在驾驶者打方向盘转弯时,会有一侧单独的灯泡组点亮(部分车辆也有使用雾灯当转向辅助灯的),协助行驶中的车子照亮弯路盲区,待方向盘回正后不久,单侧的转向辅助灯就会关闭。一般常见的转向辅助灯有独立灯泡形式的,它们会放置在大灯罩内,也有一部分车辆是用前雾灯当转向辅助灯用。转向辅助灯相对于转向头灯来说,成本较低,照射盲区的效果也没有转向头灯好。

(来源:文章屋网 )

惠子相梁范文3

适时反击

反击能否成功,就要看提出反击的时间是否当掌握得准确。反击使用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在对方以恐怖战术来要胁你时方能使用,比如:你要保证一周之内你不准来催债;想要我还钱所以,它也可以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防卫战。适时反击也可以叫做借力使力,就是利用对方的力量,再加上自己的力量,发挥相乘效果,一举获得成功。

其次要注意的是,使用反击法时,如果对方不认为你是个言行一致的人,那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老赖相信催收是个说到做到的人,所以在催收尚未正式宣战前,可能会做让步。情况如果恰巧相反,结果也自然大不相同了。所以,在使用反击法之前,你必须先行了解,在谈判对手眼中,你是否是个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

攻击要塞

一个比较笨的办法,没辙的时候可以尝试。

谈判,尤其是对债务公司的谈判,参加者通常不止一人。在这种以一对多或以多对多的谈判中,最适合采用的,就是攻击要塞。

谈判对手不止一人时,实际上握有最后决定权的,不过是其中一人而已。在此,我们姑且称此人为首脑,称其余的为组员。首脑是我们在谈判中需要特别留意的人物,但也不可因此而忽略了组员的存在。

谈判时,有时你无论再怎么努力再换方法也无法说服首脑,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转移目标,向组员展开攻势,让组员了解你的主张,凭借由他们来影响首脑。这正如古时候的攻城掠地一般,只要先拿下城外的要塞,就可以长驱直入了。

使用攻击要塞战术时,关键在于有变化地反复说明。很显然地,首脑已经不止一次地听过了你的主张,而现在,如果要再拿同样的说词对组员展开游说,首脑自然感觉兴味索然。而对方组员也一样,对你一成不变的陈述方式,也不可能专心聆听的。所以,目的虽然相同,但是,在反复说明的过程中,就要特别留意其中的变化性,以免收到反效果。另外应注意的是,纵然你已经认真地说服了组员,但是,这却无法保证组员也会像你认真地说服他们般的去说服首脑。要是对方组员不肯这么做,即使你用尽了全力,要塞战术还是难奏其效的。

白脸黑脸

有一回,传奇人物亿万富翁休斯想购买大批飞机。他计划购买三十四架,而其中的十一架,更是非到手不可。起先,休斯亲自出马与飞机制造厂商洽谈,但却怎么谈都谈不拢,最后搞得这位大富翁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不过,休斯仍旧不死心,便找了一位人,帮他出面继续谈判。休斯告诉人,只要能买到他最中意的那十一架,他便满意了。而谈判的结果,这位人居然把三十四架飞机全部买到手。休斯十分佩服人的本事,便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人回答:很简单,每次谈判一陷入僵局,我便问他们你们到底是希望和我谈呢?还是希望再请休斯本人出面来谈?经我这么一问,对方只好乖乖的说算了算了,一切就照你的意思办吧!

要使用白脸和黑脸的战术,就需要有两名谈判者,两名谈判者不可以一同出席第一回合的谈判。两人一块儿出席的话,若是其中一人留给对方不良印象的话,必然会影响其对另一人的观感,这对第二回合的谈判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第一位出现谈判者唱的就是黑脸,他的责任,在激起对方这个人不好惹、碰到这种谈判的对手真是倒了八辈子霉的反应。而第二位谈判者唱的是白脸,也就是扮演和平天使的角色,使对方产生总算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就这样,二者交替出现,轮番上阵,直到谈判达到目的为止。

第一个谈判者只需要做到使对方产生真不想再和这种人谈下去了的反感便够了,不过,这样的战术,只能用在对方极欲从谈判中获得协议的场合中。当对方有意借着谈判寻求问题的解决时,是不会因对第一个谈判者的印象欠佳,而中止谈判的。所以,在谈判前,你必须先设法控制对方对谈判所抱持的态度,如果是可谈可不谈,那么白脸与黑脸战术便派不上用场了。

前面已经提过,谈判以在自己的地盘上进行较为有利,但是,在使用白脸与黑脸战术时,却反而以在对方的阵营中进行谈判为佳。不管第一位上阵的谈判者用什么方式向对方挑战,如果谈判是在对方的阵营中进行的话,基于一种反正这儿是我的地盘的安全感,对方通常不会有过度情绪化的反应。因此,当第二名谈判者出现时,他们的态度自然也不至于过份恶劣了。

相反地,若谈判是在自己的地盘进行,而对方又被第一位上阵的谈判者激怒了的话,便很可能拒绝再度前来,或者干脆提出改换谈判地点的要求。一旦谈判地点变更,对方便可能因此而摆脱掉上回谈判所带来的不悦,重新振奋起来,以高昂的斗志再度面对你的挑战。果真如此,那么白脸与黑脸战术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转折为先

不过这个不过,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说话技巧。我有一次催收时,就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技巧。我想你一定不想让你家人知道你欠钱了,不过。这个不过,等于一种警告,警告特别来宾,虽然你不喜欢,不过我还是要。在日常用语中,与不过同义的,还有但是、然而、虽然如此等等,以这些转折词做为提出质问时的前导,会使对方较容易作答,而且又不致引起其反感。

不过具有诱导对方回答问题的作用。我接着便这么问道:不过,债权人比较希望他们知道你借钱不还的事情,所以。被如此一问,债务人也就只有选择死扛或者有所松动。再下一步你可以继续选择施压还是选择鼓励。比如:其实我们也不想通知您家人或朋友,但公司和债权人催的也比较急。或者:我可以向公司争取些时间,但你也得拿出一部分诚意来。

缓和紧张气氛

在谈判过程中,我们有时难免会变得情绪化,有时则不得不提出某些涉及人身攻击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应该如何处置呢?这里举个与催收无关的例子说明。假设你现在的谈判对手,在不久之前,才和你谈过一件有关土地买卖的问题,当时对方觉得他所提出的价格非常合理,但事后却愈想愈不对,愈想愈觉得价格太低,自己吃了个大亏。在这种情况下,当这位谈判对手再度与你面对面,讨论另一件有关土地买卖的问题时,必然是心不平、气不和的。所以,不论你开出的价格再怎么合理,对方一定不肯轻易地同意。他之所以不肯同意,并非价格合不合理的问题,而是他已打定了主意,要以更高的价格把土地卖出,以强补上一次的损失。

类似这样的例子经常发生。所以,当你发现眼前的谈判对手对你心存不平时,就不得不慎重处理,小心应付。而化干戈为玉帛的最好方式,便是一开始便诚恳、开门见山地向对方提出解释,以消除其蓄积于心中的不满与怨气,让一切能重新开始。

也许你可以这么说:上一次土地买卖的事已经过去了,现在想来,我确实有些抱歉,不过。接着便要设法让对方明白,心中也不再怨恨不平,谈判便可以顺利地进行了。这就是所谓说话的缓动技巧。聪明如你,一定已经能转化到催收的案例中了对不对?

话中插话

话中插话的说话技巧,具有改变整个谈判情势的力量。

我之前的同事A曾承办过一件已经由法院判定的诉讼案件。但谈判双方对于法院裁决的有效性却还有所争议,而经过数次的讨论,仍无具体结果。不过,若男已看出对方的信心有了些细微的动摇迹象。

法院判决的有效与否,对谈判结果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虽然对方觉得此一议题已无再谈下去的必要,但A仍旧再三地使用话中插话的缓动技巧,努力地把话题拉回判决有效与否的问题上。A一再告诉对方虽然我们已就法院判决的问题充分地讨论过,再重新提出的话,确实是有些煞风景。不过,接着便说明自己对判决的看法。就这样,一有机会,A便反复陈述对法院判决的看法。最后,对方的信心终于完全动摇,而反过来接受A的主张了。此方法看似比较笨,但这不光是话语的把控,更主要的是对对方心里的把控。

文件战术

这个案例可能更适用于资产重组或者融资之类的大项目。

一家金融公司举行董事会议,十二名董事围坐在椭圆型的会议桌前激烈地讨论着。有十一名董事面前摆着纸和笔,而另外的一位除了纸笔外,还堆满了一叠叠的文件资料,每一叠几乎都厚达十公分。董事们对该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有关公司经营方针的变更,均勇跃发言,各抒己见,一时之间,难达结论。在混乱当中,那位携带了大批文件资料的董事,却一直保持沉默,而每一位起来发言的董事,都会不约而同地以充满敬畏的眼光,向那堆文件资料行注目礼。待在座人士都发言过后,主席遂请那名似乎是有备而来的董事说几句话。只见这位董事站起来,随手拿起最上面的一叠资料,简要地说了几句话,便又坐了下来。之后,经过一番简短的讨论,十一名董事均认为那最后发言的董事言之有理,而一致同意他的意见,纷乱而冗长的争论遂告结束。

散会之后,主席赶忙过来与这位一锤定音的董事握手,感谢他所提供的宝贵意见,同时也对其为收集资料所下的工夫表示敬意。

什么?这些文件资料和今天开的会根本是两回事嘛!这些东西是秘书整理出来的,先交给我看看,如果没有保存的必要,就要烧毁了。而我正打算开完会便外出度假,所以顺便把它们也带到了会场。至于我发表意见时手上拿的字条,不过是刚刚边听各位发言边随手记下的摘要。老实说,对这一次的会议,我事前根本就没做什么准备。

这位被误解了的董事做了如此解释。

任何事情,都不能光看表面。平常的董事会议,除了纸笔之外,大家什么也不带。而这一回,突然出现了一名携带了大堆资料与会的董事,除令在座人士惊呀之余,自然也会叫人联想到他带了这么多参考资料出席会议,想必在事前已做了充分地准备。正因为有这种联想,所以,不论这位董事说了些什么,都会使大家觉得有份量、言之有理,从而毫无异议地采纳了。

与开会不同的是,在谈判时若要使用文件战术,那么,你所携带的工具,也就是各种文件资料,一定要与谈判本身有关。如果你带了大批与谈判无关的资料前去谈判,想混的话,一旦被发现,谈判信用便将破产,而前面已再三强调过,谈判信用一旦失去,便将再难挽回,也无法弥补了。因此,在谈判时,你必须千万小心,绝对不要为图一时之便,而犯下招致信用破产的错误,这是谈判的原则。

文件战术的效果,多半产生在谈判一开始,也就是双方隔着谈判桌一坐下来时。为什么呢?试想,如果等谈判已进行至某一阶段,才突然搬出大批文件资料的话,对方能不起疑吗?携带大堆文件资料前往谈判的目的,是要让对方知道自己事前的准备有多么周到,对谈判内容的了解又是何等的深入。但如果中途才搬出大批文件资料,对方就不会如此认为了。

若是到对方的阵营中谈判时,就不得不考虑文件资料的携带问题。搭乘公共汽车不便携带大批文件资料,乘坐计程车,也有遗失之虞。而当对方见到你费尽千辛万苦,搬来了堆起来有如一座小山似的文件资料时,头一个想到的便是这一定是用文件战术来对付我了。

所以,在对方的阵营中谈判时,除了必要的,以及在谈判中将使用到的文件资料外,最好什么都不要携带。这么做,除了乐得轻松以及不致让对方起疑外,对信用的提升,也有无形的帮助。

而信用,正是谈判成功的关键所在。

调整议题

有一回,我乘坐卡车通过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路上的急斜坡很多,上上下下,下下上上,使得坐在助手座位的我看得心惊胆跳,直冒冷汗。然而,卡车司机的换档技术着实巧妙到了极点。他似乎完全是凭着直觉换档的,上坡时速度并没有减慢,而下坡时,也不至于急速的往前猛冲。总之,坐在车上的人始终是平平稳稳的,没有半点不舒服的感觉。

那么,谈判中的所谓换档又是什么呢?谈判中的所谓换档,就是在谈判进行时设法改变中心议题。而换档的技术如能象那位卡车司机那般的娴熟,那么,不管任何谈判,主导权都将操纵在你手中。

假设你是债务人,那么,对于催收方接二连三提出工作,家人,朋友等诸多问题这就是一种换档,随时改变议题的技术,或许会感到不满,穷于应付。然而,为了顾全大局,无论如何,你都必须做到使谈判继续下去的基本要求。

我曾经参加过一件牵涉极为复杂难的谈判,其内容大多有关证券与不动产,也有一部分涉及信托财产的文字解释。为了掌握谈判的主导权,从谈判一开始,我便充分地运用换档的技术,从价格查估问题到文字解释问题,再从文字解释问题到信用问题,如此反反复复,随心所欲地转换议题。不过,在每一次转换议题之前,我总会事先说明之所以转换的理由,以取得对方的谅解。就这样,对方终于拖进了换档技术的迷途中,而退至防卫线上。

在谈判中,对方一旦退至防卫线上,你便等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取得优势了。

打破僵局

谈判的内容通常牵连甚广,不只是单纯的一项或两项。在有些大型的谈判中,最高纪录的议题便多达七十项。当谈判内容包含多项主题时,可能有某些项目已谈出结果,某些项目却始终无法达成协议。这时候,你可以这么鼓励对方,看,许多问题都已解决,现在就剩这些了。如果不一并解决的话,那不就太可惜了吗?

这就是一种用来打开谈判僵局的说法,它看来虽稀松平常,实则却能发挥莫大的效用,所以值得作为谈判的利器,广泛地使用。

牵涉多项讨论主题的谈判,更要特别留意议题的重要性及优先顺序。譬如,在一场包含六项议题的谈判中,有四项为重要议题,另两项则不甚重要。而假设四项重要议题中已有三项获得协议,只剩下一项重要议题和两项小问题,那么,为了能一举使这些议题也获得解决,你可以这么告诉对方:四个难题已解决了三个,剩下的一个如果也能一并解决的话,其他的小问题就好办了。让我们再继续努力,好好讨论讨论唯一的难题吧!如果就这么放弃,大家都会觉得遗憾呀!听你这么一说,对方多半会点头,同意继续谈判。

打开谈判僵局的方法,除了上述只剩下一小部分,放弃了多可惜!、已经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再继续努力吧!等说话的技巧外,尚有其他多种做法。不过,无论所使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设法借着已获一致协议的事项作为跳板,以达到最后的目的。

金蝉脱壳

当谈判人员发觉他正被迫作出远非他能接受的让步时,他会声明没有被授予达成这种协议的权力。

这通常是谈判人员抵抗到最后时刻而亮出的一张王牌。在这时,双方都很清楚,这是为了不使谈判破裂。

然而,如果用直接了当的方式使用职权有限,这个策略还是有危险性的。因为,为使谈判得以顺利进行,就要求双方共同以适当的速度朝着预期的方向努力,要求共同交换条件,共同得到满足,共同做出让步。如果一方没有足够的权力 ,那么就会出现新的问题,若是一方认为可能会面临到,即无论与对方的谈判人员达成什么样的谅解,都不会被他的老板认可。其结果,一方会不得不做出进一步的让步。

某一方提出职权有限,对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它破坏也干涉了另一方让步的速度和方式,削弱了自己获取利益的可能,使任何谈判都更趋复杂化。

如果一方真是权力有限,则会降低谈判的效率。如果一方蓄意采取这一策略来愚弄对方,那么,它不但具有许多不利之处,而且这种人为障碍很可能被发现,而使自己受损。

惠子相梁范文4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自我意识;自由;对象化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黑格尔美学的总纲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142但这里的理念是处于特定阶段的理念,是化身为“心灵”的理念,而且正是处于从“有限心灵”向“无限心灵”过渡的理念。這就是说艺术美首先不是只作为单纯可能性的逻辑理念,艺术美以实在性为前提;其次艺术美又不是在孤独的个别意识上能够见出的现象,艺术美以共同体、以社会性为前提;同时,在艺术美中,心灵所确认的并不是有限的现实,而是将诸现实包含在内并超出诸现实的统一性,即“无限性”;并且在这种统一性中,心灵面对的并不是陌生的外在性,而恰恰在其中认出了自己。[1]120所谓“无限性”,就是“自由”的另一个名称,艺术美是心灵之自由的对象化,心灵在艺术美中看到了自己的自由。[1]124所以“自由”是黑格尔美学的内在线索,是其美学诸范畴内在的发展动力。比如像“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三个阶段,就是按照精神受物质的羁绊程度划分的,越往前则物质的羁绊越多,精神的自由越少;越往后则物质的羁绊越少,精神的自由越多。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自由”?黑格尔的“自由”一般来说是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来规定的:主体通过否定自身产生对象,又否定掉这个对象,将之收回自身,从而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1]124但这只是自由的“形式规定”,自由在具体的经验中如何一步步开展出来、如何越来越深刻地被把握住,这就是各不相同了。

本文特别试图展示主观精神阶段(自我意识)的自由在绝对精神阶段(美学)那里的两个回响。美学阶段的自由已经是步入了“绝对精神”领域的自由,也就是处于心灵否定掉“有限性”并由此向“无限性”进一步延伸的阶段。也就是说处在这个阶段的心灵已经能意识到那个作为“无限性”的至高的“同一性”,并且心灵知道它自己就在这“无限性”之中。在这个过程里,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意识要“从对立的东西里发现它自己”。在此之前,心灵虽然也在不断地“外化”着,但它并没有从外化的对象中认出自己,这样的心灵是蒙昧的、沉睡着的。那么精神是如何意识到“无限性”的呢?又是如何“从对立的东西那里发现自己”的呢?这就要从“自我意识的自由”开始说起。

在《精神现象学》的“主奴辩证法”一节中,“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恐惧”和“劳动”这两种现象有着根本的联系。“恐惧”意味着自然与自我之“对立”,而“劳动”则使它在这对立中“发现自己”。这里的“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在黑格尔看来,意识虽然高于生命,但必须以生命为基础,而生命又要以自然为基础,自然通过生命的转化而支持着意识。死亡意味着生命退回到自然之中,也就意味着意识的丧失。[2]121面对这种最极端的情况,意识的反应就是恐惧——但这恐惧同时也是对自我意识最极端的“提炼”,死亡恐惧让意识认识到自己的本质。自我意识需要以生命、以自然为基础,然而自我意识并不只是生命和自然的简单堆积,而是对生命和自然的超越。比如肉体作为生命的基础一般来说是为自我意识所珍视的,但面临重大疾病的时候,肉身的任何一个部分却又都是可以被手术切除的——只要能够保住生命。[2]121死亡恐惧让人最强烈地意识到“自我”。

《精神现象学》中的死亡恐惧在美学阶段获得的回音,就是“崇高”。“崇高”一向和“优美”并列为西方古典美学的两个范畴,在黑格尔之前对这一问题的最高研究成果当属康德。康德在“前批判时期”就有一本专著《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而在后来的《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又有了更系统的阐述。康德把崇高范畴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力量或气魄。后者就与“恐惧”有关。“力量的崇高”包含两个环节,一个是对象的威力大到能够令我们全部的生命力感受到威胁,这就激起我们的恐惧——但又并不会真地把我们置于危险之中;另一个是我们的理性能够战胜恐惧,于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对自己的崇敬。概言之,崇高感是一种藉由克服“恐惧”而获得的。

在黑格尔这里,他也对“崇高”范畴在自己的体系中做了研究,并提出了和康德不同的看法。在《美学》第二卷第一部分第二章,黑格尔特别提到了“崇高的艺术”。他首先肯定了康德关于崇高中的“无限性”的看法,就是说崇高是无限性见之于有限事物的表现。[3]79不过,康德把“崇高”看做与自然事物无关,而只在于主观心情,黑格尔从自己的哲学立场出发却不同意这种看法。在黑格尔看来,自然本来就是理念的外化,它终将回归绝对理念,主观与客观最终统一于绝对实体。同时,“存在即合理”,即使主观的情绪,在那之下起支配作用的依然是逻辑、是理性。这样一来,崇高就跨过了主客对立,而是“绝对精神”的反映。[3]80

黑格尔也谈到了“恐惧”在艺术现象中的意义。我们说崇高一般来说就是无限性对有限性的否定,那么,当人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时,这崇高便特别地呈现出恐惧。黑格尔引用了《圣经》中先知摩西的话:“你把他们冲掉,就像一次洪水,他们就像一场梦,也就像草,早上长得很茂盛,晚上就被砍掉,干枯了。你一怒,我们就要毁灭;你一发雷霆,我们就要死亡”[4]692;并总结说,崇高中的恐惧的特殊性在于既让人意识到自己作为有限的个体在无限的神性面前的渺小卑微,又让人由此获得了提升自我的方向。[3]96

“劳动”其实一直是隐藏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条暗线。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明线是理念的自我实现,简而言之这个过程是:理念从自在的统一开始分裂出自然和心灵,最后自然和心灵又复归于自在自为的统一。然而这个过程的后半段,即自然和心灵的统一,并不是一种平均的混合,而是心灵占据着主导方面,由心灵来统一自然,这个过程的所凭借的具体机制,就是人的劳动,凭借着劳动,自然被“人化”了。“劳动”最初就出现在《精神现象学》中。主人逼迫着奴隶去劳动,奴隶则在死亡恐惧的支配之下去面对自然,通过劳动将自然改造为适合主人享用的产品并献给主人。本来奴隶是以主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并无自己的本质可言,他的劳动成果也并不能供他享用。但正因为他的劳动成果对他来说并不能作为欲望对象而享用,这使得他反而能够注意到劳动成果的另一方面的意义,这就是作为他的才能的见证。这劳动成果就作为他的自为存在与自然的持存性(物质性)的结合而存在。他在这劳动成果上面看到了自己的本质。

“绝对精神”是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精神,而“绝对精神”之所以能认识到自己,同样离不开劳动的作用。艺术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本质就是离不开物质载体的,那么艺术与物质载体的结合,就当然也要通过劳动。黑格尔在第一卷第三章《艺术美,或理想》中谈到了“具体的理想与它的外在實在的协调一致”,这“协调一致”就是说人不再把自然当做未知的、不可抵抗的危险环境,而是感到在自然中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熟悉、安全、自在。[1]322然后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探讨此种统一,其中第二点所强调的就是此种“协调一致”的原因不是因为别的,而正是依靠人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人通过劳动自己把陌生的自然改造成了自己熟悉的家园。[1]322出于这个看法,他特别谈到了适合于艺术的理想时代,就是“英雄时代”,英雄时代的人们并不像牧歌时代中那样被动地安于自然的安排,而是热情而主动地去制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比如亲手猎杀牲畜,亲自制造武器、家具和房屋。自然并不让他感到担惊受怕,相反他充满热情地、积极地去探索和改造自然。[1]332这种热情来自于他在自己制造的工具、自己改造的自然上看到了他自己的“存在”——看到了他的力量、看到了他的技巧、看到了他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劳动对于他来说不再是冰冷的苦役,而成为了他自身价值的见证,自然对他来说不再是危险的囚笼,而是温馨的家园。[1]332-333在这里我们可以帮黑格尔补上一句,当人通过劳动改造了外在事物,并且把这经过改造了的外在事物当做是人的“活的价值意识”(自为存在)的见证(持存性)之时,这样的事物就成了“艺术品”。

这样一种观点甚至可以解决后世那个由杜尚的作品《泉》所提出的那个问题:艺术的本质何在?艺术品和生活用品的区分何在?有人认为这件“小便池”解构了艺术品的“本质”,取消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但藉由黑格尔观点的发挥,我们可以这么说:“小便池”究竟是不是一件艺术作品,取决于这么两点;首先要问这是不是一件人造物,这一点上答案显然为肯定的;那么更关键的就在于第二点,就是我们把它“作为”何物来看待。如果我们着重于现实功用的角度来看它,那么它显然是一个不需要打上引号的小便池;但若我们着重于人的设计才能和制造能力来看它,那么它就是一件艺术作品。然而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把它“作为”什么,或者我们如何去“作为”它,这并不单纯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选择,而和它所处在的那整个“环境”有关系,只有那个环境把它功利效用性的一面“遮蔽”掉了,它作为人的才能见证的一面才能“显现”出来。一个例子就是考古,在考古现场经常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把古人的生活用品当做了纯粹的艺术品,所以杜尚干的事情其实考古学家们早就在干了。这样的“环境”,我们可以参与其中,却并没有决定权。

总之,“自由”是黑格尔美学的内在线索,整个黑格尔美学都是关于自由如何达到和实体之绝对统一的初步阶段。而自由意识的觉醒所需要的两个前提则是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改造自然的“劳动”,这两个环节最初出现在《精神现象学》的“自我意识的自由”里,并在美学中出现了回声。我们可以说,按黑格尔美学,当人在自己的劳动作品上看出了自己的自由,当这种劳动作品作为人的纯粹自由、人的创造才能之见证的时候,这作品就变成了艺术品,这样一种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艺术。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惠子相梁范文5

【关键词】财务报告可靠性 信息透明度

一、机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背景

Vishny和Shleifer最早研究机构投资者积极治理作用,他们认为,股权集中度的效应被机构大股东的存在加大了,这样不仅有利于缓解股权太分散不集中所造成的“搭便车”问题,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强化。刘立国,杜莹(2003)对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分布特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相关性研究,其研究认为,股权集中度有效地解决了公司股权太分散的问题并有利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崔学刚(2004)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与信息披露与监管之间的关系性研究时,发现在拥有机构投资者的公司中拥有前十大股东的机构投资者,具有较高的公司透明度及良好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特性。范丽(2009)和丁方飞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高低和参与持股的机构数的多少与信息披露监督质量特性正相关。王莹(2011)使用托宾Q值与ROA作为参数,从公司财务角度与公司市场角度两个方向来判定公司绩效。同时以机构投资者在每家样本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作为其对公司治理参与程度的衡量。其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起到的作用影响虽有一定进步,但是对于完全符合其理想标准还差很远。张敏等(2011)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的结构大环境能够被机构投资者显著改善,是法制等外部治理环境的重要替代性治理机制。罗栋梁(2008)总结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相关影响的情况和途径,发现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施行积极的股东主义,可以通过普通诉讼、投票权、参与股东预案、公共建议、行业组织监督和披露、与公司沟通等方式。用脚投票是一种消极的股东主义,机构投资者通过抛售股票来表达自己对公司的不满。

二、机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意义

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在企业会计准则所构建的大环境中,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是放在首位的,所以本文将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的质量进一步归纳为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即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另外魏明海提出会计信息确认以及计量等基本质量即使在高质量的情况下也并不一定能带来高质量的报告,会计信息的报告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个环节,也在会计信息质量中占有重要席位。公司若长期的会计信息都是低质量的,中小股东的权利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失去对公司治理层的信心,那么,这将不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与大股东相抗衡的力量必须及早的出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中,这将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规范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并且会极好的让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很好的,机构投资者出现在中国公司里正好弥补了这样的不足及缺陷。最近一些年,在西方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来越高,成了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大股力量。股权分置改革实行后,相当大的流通股在上市公司中逐渐增加并且被机构投资者(包含国内和国外)持有,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越来越大机构投资者成为我们的研究的重点对象,并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机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研究

国外研究机构投资者的学者比较多,这样使得机构投资者在国外市场上的发展起步较早,关于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的作用是否有效的研究结论众说纷纭,一种学者研究认为,市场的波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的持股不稳定和盲从特征,并且股票的正确定价也会受到操纵,因此为了使盈余达到预期水平,避免盈余受到干扰,公司管理层会主观的进行盈余管理;另外一些学者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拥有的两大优势是雄厚的经济势力和信息采集处理,它能够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很好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促使管理层最大化的实现公司价值。由于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发展起步比较晚,且在最近几年才有非常迅速的发展速度,并且伴随QFII的引进及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在理论界掀起了对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影响的研究热潮。另外,由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对机构投资者的研究中,对机构投资者的股权分布特性(即机构投资者股权集中度)和持股比例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较少考虑,实际上一方面由于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在持股比例多少、持股时间和信息处理能力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的内部股权分布情况会对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产生影响,将导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空间。基于此,将认为可以从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影响、不同机构投资者股权分布特性这两方面展开全面深入研究。

以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的研究一般都只从会计确认和计量这个过程即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方面来衡量,而没有考虑到会计报告即财务信息披露透明度这一方面。由于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质量特性)与信息披露透明度(会计报告的质量特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不同维度,所以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这两个不同层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有不同的影响方式。从财务报告真实性以及信息披露透明度这两个角度去分析机构投资者的股权集中情况,并且公司持股比例不同的类型机构投资者对相应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即财务报告可靠性和信息透明度的反应程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路径和方法的影响很容易的被机构投资者所发现。

参考文献

[1]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J].经济研究,2009(2).

惠子相梁范文6

10月12日,记者在第二十三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亚太心脏大会获悉,“乐普医疗”在本届“长城会”上推出了四种自主研发、生产的新产品,其中的“Nano”和“Biguard”两种支架系统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乐普医疗共在“长城会”上推出了四种新产品。这四种新产品都是“乐普医疗”自主研发、生产的,分别为血管内无载体含药(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Nano)、雷帕霉素药物洗脱分支支架系统 (Biguard)、电生理导管和靶向灌注导管。

据介绍,作为全球首创的新产品,Nano于2011年年初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产品注册证,并且在全国多个省份进入了医院使用。Nano结合了裸支架(易内皮化,不会产生血栓)和药物支架(疗效更好)的优点,在保证成功抵御冠脉再狭窄的前提下,消除了现有药物支架中高分子聚合物对人体的有害作用,有效降低了远期血栓安全性风险,缩短了患者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雷帕霉素药物洗脱分支支架系统 (Biguard)是乐普医疗历时5年研发的、国内第一款专门用于分叉病变适应症的药物洗脱支架,于今年下半年取得了SFDA的注册证。该支架在分支开口处增加黄金材质的显影标记,使支架在植入人体时,更容易确定精准位置,同时简化了分叉病变的操作过程,为患者节省了治疗费用。

据悉,“乐普医疗”同时推出的诊断用电生理标测导管和治疗用电生理射频消融导管这两项产品,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取得注册证。此外,还有一项产品——靶向灌注导管,适用于冠状动脉、脑血管、外周动脉小血管、内脏动脉血管,其应用功能涵盖动脉血管分支选择性造影诊断、选择性给药治疗、选择性栓塞治疗肿瘤等。此次推出的电生理产品,标志着“乐普医疗”正式跨入心脏病诊疗的一个新领域——电生理诊疗。

据介绍,“乐普医疗”是一家高科技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心脏微创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1999年落户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2009年,乐普医疗成功登陆创业板。上市后,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完成了在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布局:心脏支架、配件(导管、导丝等)、心血管造影机、封堵器、心脏瓣膜和心脏起搏器、体外诊断试剂、电生理等。同时充分利用在心血管科室的营销渠道优势,打造多元化的产品线,成为综合型的高端医疗器械企业。“乐普医疗”完成国内市场布局的同时,国际化的步伐也在稳步推进。目前产品已应用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