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范文1

关键词:小步教学 教学原则 中职教学

小步教学法是针对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不足、文化基础普遍薄弱进行教学改革的一种课堂模式。小步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以学生自主的“学、练”为主,以教师的“教、讲”为辅。

纵向上分步教学,制订与学生能力相对应的小步教学目标,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的学习内容和层次,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学、教、练、讲”,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进行“测、评”。

横向上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为学生创造相互协作、互相交流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达到当堂学会的目标,从而学到学习的方法,最终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

一、小步教学法的定义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由六个环节和六条教学策略组成。六个环节为学、教、练、讲、测、评,六条教学策略为小步教学、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和当堂学会。

教师将教学目标分步,把教材内容分块,按教材呈现顺序进行小步教学。小步教学法改变过去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变“教师为主体”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先主动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而后教师再补充地教;学生先尝试地练习解题技能技巧,而后老师再补充评讲或点拨。在学生的学和练、教师的教和讲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学到知识、练会技能、完成教学内容,然后进行测验。接着小组、师生互评,反馈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当堂学会的目标,取得课堂教学最优化。

小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分为学、教、练、讲、测、评六个环节,有时一节课可以完成所有六个环节,有时可用两节课完成。当然还有一些变式,如习题课,因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已学过了,就可以省略“先学后教”,不再学习基础知识,而是在先前课程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先练后讲”。在有些情况下,因内容不能分块,课堂容量较大,测和评不能当堂完成时,可在课下或下节课进行,由两节课甚至更多节课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

二、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小步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和练习是学生必须去自己尝试的过程,老师就像苏格拉底比喻的“催产婆”那样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到技能,帮助学生学到如何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同时,教师也在成长,借此学到更加方便快捷、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达到教学相长。小步教学法具有相应的教学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教育本质上是唤醒人的生命意义,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为目的的活动。它直接指向人生,指向人的生命存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是人”。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总的依据和原则。

在小步教学法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认真贯彻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第一,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保护每个学生的尊严。在对学生分组时,我们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兴趣爱好,尽量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第三,坚持全面发展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分步,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学、教、练、讲”,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地发展。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小步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方法。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在小步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以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是为学生创造的条件的引导者;第二,保证学生主动学和练功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第三,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练”和教师“教、讲”的比例均是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和接受的程度出发的;第四,“测、评”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及生生互评,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

3.整体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小步教学法的各环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环节落实的情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对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坚持整体性原则就是对小步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构思,既要扎实的落实每个环节,又要每个环节有侧重;既要把握小步教学的全过程,又要完成每个环节的教学步骤。

在小步教学过程中,贯彻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从整体上进行备课,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及其他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第二,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保证小步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各步策略扎实有效,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整体功能,以达到整体的教学目标。

4.调节性原则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信息相互输出和输入。小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课程难易程度,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策略等作出必要、适时、恰当的调节,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学有余力时,可提高教学目标,加大学生自学自练的比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进行主动调节学习过程;学生力不从心,可降低教学目标,减小学生自学自练的比例,加大小组合作,教师引导,以及教师“教、讲”的比重,引导学生被动自我调节。

三、小结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体现了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学习基础普遍薄弱的职校学生来说,小步教学法打破了教学起点难定、教学着眼点难选、教学切入点难找的“三难”局面,解决了传统“大统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厌学、辍学等种种弊端,真正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叶澜.教育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教学原则范文2

关键词: 中专化学 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 化学教学 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服从于一般认识过程,但又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人为设计的,要求获得认识的最大效果,因此,教学过程是严密的,不是松散的;是有特定目的的,不是漫无边际的;是有时间限制的,不是无时无刻的,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特点。

教学过程中第二特点是由师生参加的双边活动,教和学密切配合,从教来说教师则是主体,从学来说学生则是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没有这个转变,不能称完成了教学过程。

按照这两大特点组织教学过程,就必须发挥教师、学生两者的积极性。而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完全反映在学生身上的,教是为了学,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使用一切手段发动学生,使学生具有自己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基于上述原理,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智能培养时可以遵循的教学原则应该是:

一、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原则

鲜明生动的知识可给学生带来兴趣,而兴趣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达尔文本来是学神学和医学的,却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成了大生物学家。教学中传授的知识一般都是间接知识,而不是直接经验,这些知识是经过别人抽象和概括了的,为便于理解,我们常设法再现为可供学生观察和感觉到的东西。演示和学生实验就是这样的。国外很重视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历史和过程介绍给学生,便于使学生从中领悟到研究和发现的道路。中专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上百个,这些可供用来引导学生从形象感知走上抽象思维的道路。

有些知识无法还原成可供观察的事物,有些理论原理也没有具体形象,但也应尽力按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化成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或化成图表、图式、图形、幻灯、电影等。例如,分子、原子的大小,原子核与原子相对大小等都可比喻;原子结构、氧化还原反应分析都可设计成图式;物质溶解度、空气成分、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等可画成图表;实验装置可普遍画成图形……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挥这些形象教学的作用,鲜明生动和直观会使学生的整个认识活动处于最积极状态中,但是,形象的感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教学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抽象思维的作用,使两者紧密结合,这在上面已经讲过了。具体事物要使之抽象化,抽象概念要使之具体化,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二、循序渐进和勇于探索相结合原则

"循序渐进”是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学习规律的概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都是表达这一规律的。说到化学教学,则要循元素族到周期表之序,循物质结构理论体系之序,循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在联系和规律之序,循教材合理安排之序。知识有序,认识过程也要有序,无序就不能成为一门科学,正像一箱零件不能称一部机器一样。传授知识和培养智能的过程也都有序可循。国外有所谓教学机器,不仅把知识编排了程序,而且把学习的活动方式也编成了程序。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经历了:(1)得失氧,(2)得失或转移电子,(3)化合价升降,(4)有机反应中去氢、加氢等阶段。酸碱的概念经过了:(1)能否直接相互反应生成,(2)是否存在H+(H-O)或OH-,(3)[OH-],(4)直接得失质子等的阶段。化学计算中的物质的量的单位也经过了(1)克、千克,(2)原子量(相对质量),(3)摩尔,(4)当量等阶段。这种循序渐进的化学例子比比皆是。

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状态、知识基础、与认识能力等)发展智能,为了促使学生勇于探求,教学上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这些难度和深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克服和达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也就是国外的流行说法:“最近发展区”。超越实际可能的难度是没有学习推动力的。没有相对的难度,则没有学习的高质量。例如,在讲了O2和N2密度后,笔者向学生说明在均匀混和物空气中VO2占21%,VN2占78%,要求学生求出空气中的平均分子量。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思维是很积极的。

学生往往不满足于书本的“经实验证明”、“由计算得到”之类的空话,这是学生具有学习积极性的明证,要因势利导。为了让学生勇于探求,教师要“引而不发”,让学生在已知中自己去探求新知。过去总认为知识要由教师传授,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实践已经证明,如果教师引导正确,有些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获得。例如,讲分子和原子时,学生在物理课中已获得一些知识,是着重在颗粒的角度来认识的,笔者估计了学生的实际可能有性,安排了学生自己看书和讨论,完成了教学。

循序渐进不是束缚师生手脚,相反在强调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要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的积极性,要想方设法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志,促使他们加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这转化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一般认识能力和应用能力。总之,不要让学生在一帆风顺中学习,要让学生勇于探索。也不要把学习搞得高不可攀,把能力培养搞得神秘莫测,使学生无所适从,反而影响了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能力。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书本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从死读到活读。

三、“学生发现”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教条式教学在历史上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存在,但这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这个方法忽略了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平时我们说的教书育人、管教管导就是说不能忽视了教育的对象。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和学生“发现”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是漫无边际的,“思而不学则殆”,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上我们经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列举条件,再让学生去获取结论;另一种是先向学生交待明确的结论,再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究原因。例如,淀粉、KI试纸检验氯气。笔者把它作为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问学生:为什么用KI、淀粉试纸可以检验氯气?又为什么检验时试纸必须湿润?又例如讲H2的还原性时提出了还原反应。此时,课本上没有把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笔者则要求学生在所学的反应中找出实例说明在发生还原反应的同时,对不同物质来说也必然有氧化反应发生。又例如,在讲了爆炸成因及爆炸极限后,要学生讨论,如果把H2和Cl2以等分子数混后和点燃时,会不会爆炸?要求作这样的推断:(1)是放热反应,(2)有气体产生,(3)充分反应时时间极快,(4)等分子数反应从方程式来看肯定到达爆炸极限。又例如,讲溶液一章中的溶解过程时,先做两个实验,再从侧面说一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伴随的能量变化,如酒精擦在皮肤上有凉感,一般的化合反应放热。然后让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得到两个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且分清了吸热和放热与溶液温度的上升、下降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教学原则范文3

一、高校钢琴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讲授法由于钢琴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讲授法来讲解钢琴理论知识,首先要让学生系统的了解理论脉络,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根据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讲授法来描绘形象化的音乐场景,通过语言的勾勒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要把钢琴演奏的系统知识灌输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吸收完整的理论知识。另外,教师采用讲授法还要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要做到语言的清晰、生动和准确,赋予学生对音乐意境的联想和营造,因而学生在钢琴弹奏中的音色美,主要取决于学生自我的想象和情感的植入,其核心就在于教师对讲授法的灵活运用。

(二)示范法钢琴艺术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正因为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法来增强学生对指法的认知。事实上,示范法在钢琴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对其手指变化进行观察,进而模仿,从而获得理性的认识。教师准确的示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在进行指法练习之前能形成表象的认识,并通过自身的不断练习来巩固指法动作。同时,示范法的运用并不仅仅运用在钢琴演奏的手指练习,还可以融入到整个钢琴的教学中,让学生对表象的认知转化为理性的运用。

(三)谈话法谈话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交流的形式来实施教学策略。谈话法的运用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人物的设计,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掌握学生的基本思想动态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谈话法在钢琴教学中同样适用,但钢琴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谈话方法,例如钢琴基础扎实的学生之中,教师就可以举例出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作为问题,让学生深入地谈谈自己的弹奏领悟。值得说明的是,采用谈话法要求教师能提前做好课堂准备,把问题和框架进行提前梳理,而且提出的问题也要保证逻辑性,满足学生的认知。

(四)欣赏法欣赏法可以与钢琴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相对应,由于欣赏法主要以情感体验为核心,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营造相应的情景,带领学生一同重新认识新事物,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欣赏法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由于欣赏对象的差异会形成各不相同的欣赏方式。因此,除却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另外,欣赏法还能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欣赏法运用的前提是,学生对欣赏的对象能熟悉的掌握,包括钢琴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平经历等,因为只有学生对这些背景知识提前掌握才能在认知活动中产生其他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欣赏法和语言的描述相结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音乐的视野。

二、结语

教学原则范文4

关键词:创造力 思维能力 个性教育 情感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规律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必然会有章可循;教学又是一种艺术,艺术的形式又决定了教学的多样化。我们所说的教无定法,不是指没有一定的目标,出现讲则散、练则杂、动则乱的局面;而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能力,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英语创新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创造力教学原则

1.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思想的火花才会迸发。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要讲究批评艺术。对脾气暴躁、自制力差的学生,宜先找出优点加以肯定、赞赏。在紧张气氛缓解后再加以批评;对性格内向、自卑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用温和的语言指出其错误;对性格温和、乐观大方的学生,批评可作“幽默”处理,使他们在善意的笑声中猛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2.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 again.” “Don’t worry.” “Take it easy.” “I think you can do it well next time.”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对学生的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生活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感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向一个又一个的新的目标迈进。

二、培养思维能力教学原则

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直觉思维能力,即老师给学生不充足的信息,让学生直接推测事物的发展和结果。如给学生一个故事的开头,让他们说出故事可能发展的过程和结尾,或者给出一道题,让学生很快说出这道题的结果,这样的方法对学生的直接思维是有好处的。其次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作出的解答暂缓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回答方案。这种方法的关键所在是推迟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评价。在反应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价值被教师无条件地接受,从而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打破定势,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同类型的题目。有时我们在解决难题时,按正常的思维方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有时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注重个性教育原则

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与量度。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目标分为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智力目标。其中,认知目标又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能随意改变、任意拔高或降低目标层次要求。此外,教学目标的定量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状态。英语的教学效果不仅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因素,而且也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心理引导的作用,要重视学生的心理个性差异,及时加以引导,教师应把学生的个性看作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情感教学原则

教师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信心。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渊博的社会文化知识,更需要教师具有爱心、幽默感、并能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艺术。如在学单词system和policy时,教师如果列举“One country ,two systems”和“One child policy”等鲜活的例子,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会马上理解并激发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必须建立在一种融洽、民主的朋友关系上,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同学谈心――生活的、学习的、社会的、古今中外的等等,用满腔的热情感动学生,用无微不至的关切影响学生。

教学原则范文5

1.声乐趣味教学

趣味性练声——练声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练声训练,可以打好歌唱的基础,逐步提升歌唱能力。然而传统的练声曲对于少儿而言,未免太过枯燥,易导致孩子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状态不积极。趣味性练声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们开拓创新,充分运用编创能力,编创出具有趣味性的练声曲。趣味性歌唱教学——声乐趣味教学,一环扣一环,任何一环都不容疏忽。趣味性歌唱教学,即声乐教学中的教唱环节,这一环节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选取具有趣味性的歌曲进行教唱。歌曲的选择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尤为重要,不仅要选择适合少儿学唱的歌曲,而且要注意歌曲的趣味性。少儿对于歌曲的学习十分挑剔,歌曲是否受少儿喜欢,不仅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少儿对老师的喜爱程度,进而影响其学习的动力。当前少儿声乐教学中用的教材几乎都是少儿声乐考级教材,在此基础上有的教师可能会加上一本儿歌教材。笔者建议教师们在考级教材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时代之音,选择孩子们喜欢并且适用于少儿声乐教学的歌曲(如《熊猫》《亲亲猪猪宝贝》等)进行辅助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闲暇之余多听赏少儿歌唱类节目,多关注少儿歌曲审美的动向。另一方面可以改进教学方法,选择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师教旋律学生唱词,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唱,加入趣味性的动作编排教学等。

2.声乐审美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进行音乐教学”与“从乐(yuè)中学”教学原则所表达的内涵一致,声乐教学同样应该以审美为核心。声乐审美教学可以从两方面得以体现:欣赏教学——音乐作品“细节”的表现手段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即旋律线、节奏型、速度、节拍、音色、织体等元素的有机组合。通过音乐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作品的情绪特征。少儿声乐教学可以适当加入欣赏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多接触、听赏优秀的歌唱表演、歌舞剧、音乐剧等,创设美的情境,通过对旋律、节奏、速度、音色、音强等音乐语言的感知与欣赏,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特征,领略声乐艺术的美感,提升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常规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所谓常规的声乐教学,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包含导入、练声、教唱环节的声乐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学中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同样需要予以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关导向,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教学太枯燥,又要将音乐语言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小养成专业学习的习惯。很多学生声乐过了六七级,却连基本的节奏型都弄不明白,这是我们少儿声乐教学的失败。作为声乐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获得更专业的知识和更好的学习体验。除此之外,家长在孩子的声乐学习道路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如果选择学习声乐,家长就要对孩子的声乐学习上心。只有家长予以足够的重视,孩子才会坚持学习。其次,家长在配合完成好教师布置的任务外,还应当随时注意培养孩子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兴趣爱好,可以让教师选取一些既有趣味又能提升孩子审美的音乐,在课外时间放给孩子听。少儿声乐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在这里我们只是提及皮毛,对少儿声乐教学的首要原则进行阐述,希望能为少儿声乐教学理论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刘浪琴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学原则范文6

一、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一旦提到探究式学习,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基本模式,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一基本模式。尽管强调过程中不一定包括以上所有环节,但探究式学习是不是只有这样发现式呢?只有通过以上的环节才可以进行吗?我们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呢?以上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只要是学生在主动地探询,就可以认为是探究。也就是说,探究不仅仅限于以上的一种模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模式。从知识的现有程度上分,探究式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发现式探究与接受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适用于没有现成的知识可以直接搜集或者不容易搜集到,或者为了注重发现的过程,也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前面提到的基本模式。比如,“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为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欧姆定律的得出过程,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所以我们采用前面提到的基本模式,首先猜想电阻、电压、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教材中所说的相除、相乘,也包括我们可以想到的加减等方式,猜想后,强调控制变量法,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所用仪器,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个是发现式探究的过程。

接受式探究使用于已有现成的知识,但需要经过查询、分类、解读、研究、分析、归纳、综合等过程。现有的资料丰富多彩,图书、网络、电视、科技展等多种形式,可以供学生选择。比如,学习完“电磁波的海洋”后,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波对人类的利与弊,学生会主动获取他们急于知道的信息,积极性大为增加。在对现有资料的查询整理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最终可以小论文的形式,汇报他们获取的知识。

二、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条件

从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上看,必须给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额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在探究中如果没有充足的材料,组织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即使学生有了兴趣,也很难展开和深入,甚至积极性可能被打消。因此,充足的器材配备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保证。从时间方面说,学生要猜想新想法,验证新想法以及必要的讨论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因此,课堂的知识总量必须加以控制,以使科学探究活动有充足的时间。另外,探究活动对教师要求也很高,要求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探究活动作出充分的准备,包括活动的设计,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方式,对活动结果的预测,活动结果的要求,必须可以灵活处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了上述时间的准备,还需要物质上的准备,包括学生自己创造的、教师或学校创造的。对于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所必须的器材简单易寻,学生可以自行准备,比如,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所需的器材包括玻璃、蜡烛(或者棋子)、直尺、火柴等,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可以教给学生自己准备。另外可以采取积累的方式,这届学生使用以后,教师可以收集,供下届学生使用。对于接受式探究,物质上的准备也很重要,计算机在学校或者家庭中已经相当普及自不必说,书籍可以采取购买的方式,更简洁经济的方法是图书馆借阅,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搜集摘抄。以上的物质准备是探究成功的前提。

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也可以使探究更加成功。在现今班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分组探究是普遍使用的方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另外,也可以采取自制教具的方式,更大限度发挥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加深学生对探究过程前提的认识。

三、探究的重点不在于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

学生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为了搞科学研究。因此,在探究过程中,不必对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要求过高。当然也不是说探究的过程是随意的,仅仅满足于青少年自发研究,而应当着眼于“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是相似过程,而不一定是严谨的科学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把科学探究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学生求知欲,加深对身边世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四个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分析与概括能力。

为此,我们强调注意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甚至直接设计探究过程,哪怕是错误的,也要给他们机会。在磁感线的教学中,课本上的探究过程并不十分完整,用到省略号,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他们的想法丰富多彩,通过实验操作,进而归纳总结,磁生电的条件便展现在面前。至于操作的细节不必去追究。

青少年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周围的世界,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究,探究并不是十分复杂,高不可攀的,他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青少年从事的探究与成人的探究本质上没有区别,但由于年龄的限制,不可能也没必要追求完美。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是作为探究之本质的共同方面,如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而不必强调某些具体的方法与技能。

四、探究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一定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青少年的探究过程往往是漫无目的的,但实际的探究是井然有序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往往疑惑、阻力、阻碍、关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和激动,不仅仅是轻松愉快,也伴随着畏惧、退缩、激进、偏激等现象,此时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转化学生的不正常情绪。

教师引导学生的时机把握很重要。介入过早,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仅差一点就成功的遗憾;介入过晚,会出现学生思维的无序状态,学生茫然,手足无措。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深度很重要。指导要充分,但不意味着所有。探究初期提供或布置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和准备性知识,探究中期适时引导或帮助,探究末期提供必要的提示。指导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为了完成适时正确的指导,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倾听学生。学生对于各种现象的理解,受到年龄的限制,往往与成人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重视相互交流与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以此为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调整自己的见解,走上正确的探究之路。

上一篇穷养富养

下一篇江南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