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泥鳅养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泥鳅养殖范文1
1、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公斤。
2、饲养方法人工养殖泥鳅,也要投喂一定的商品饲料,如米糠、豆饼、豆渣、麦麸、酒槽等。投饵量一般为鳅体重的4%~5%,当气温在25~28℃时,泥鳅摄食最旺,可适当加大投饵量,促进其生长。投喂方法应定点设置食台投喂,投喂时间以傍晚投饵为宜。
3、日常管理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来源:文章屋网 )
泥鳅养殖范文2
泥鳅是底层温水性鱼类,多生活于软泥底的湖泊、河沟、池塘、稻田中的浅水水域。生活水温为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当水温上升到30℃以上时,即钻入淤泥中度夏;水温降到5℃以下时,潜入泥土小冬眠。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有三种呼吸方法,即鳃呼吸、皮肤呼吸和肠呼吸,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也吃配合饲料。
我县有水域面积16.86万亩,全县山塘水库总面积15637.8亩,其中已养面积14820亩;池塘面积22193.3亩,已养面积10860亩。我县的气候非常适宜泥鳅的生长,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受季风环流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夏热冬凉。光照充足,太阳辐射量多,光、热、水基本同步。我县平均气温20.3℃,年极端最高气温39.9℃,年极端最低气温-4.0℃;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8.5℃,最冷为每年1月,平均气温10.1℃,极端最低多年平均值为-0.9℃。泥鳅最宜生长期在每年的3月至11份。
目前市场泥鳅的市场销售价格可达60元每公斤,与四大家鱼的销售价相比,显现了极高的经济价值。养殖户也意识到了这明显的区别,已有少数养殖户行动起来。但只有极少数养殖户在池塘中放养,没有形成较大的养殖规模,社会效益偏低。而我县气候非常适宜泥鳅的繁殖生长,全年对养殖泥鳅可进行饵料投喂时间从3月至11月上旬,进行轮捕轮放模式养殖,一年基本可对养殖泥鳅起捕3次以上,养殖效益大大地显现。所以在本地发展泥鳅养殖,改良我县淡水养殖结构,提高我县水产养殖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可行途径。
我县黄冕乡六脉村村民潘勤源2012年4月在自己的10亩养殖鱼塘内投入规格5公分的泥鳅鱼种80万尾,利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2012年11月统一起捕,产量达6500公斤,以13元/公斤售往广东,产值达33.8万元,除去养殖成本18万元,获得利润达15.8万元,经济效益比较显著,每亩养殖水面产纯利润达1.5万元以上。
我县鹿寨镇石路村民覃龙才2013年4月投入2公分泥鳅苗150万尾,养殖面积水面7亩,利用本地产豆腐渣、花生麸等混合饲料进行投喂,到2013年7月,养殖时间3个月左右,自估产量达3500公斤,产值达18万元,除去养殖成本5万元,可获利润13万元,每亩养殖水面产纯利润达1.8万元以上。
以上两例泥鳅养殖户不同的饲料养殖,养殖泥鳅的养殖水面每亩纯利润都超1.5万元,比我县现阶段的四大家鱼养殖水面每亩纯利润收获超5倍多。
我县发展泥鳅养殖条件基本成熟:
1、养殖渔业稳步、快速地发展,科学养殖技术理论思想已经得到养殖户的认可,改良养殖品种,改造老的养殖结构,提高养殖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水产养殖户都达到共识。
2、 我县处于广西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3℃之间。非常适宜泥鳅的繁殖生产。
3、我县交通便利,水电和通讯设施非常发达,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泥鳅属于杂食性小型经济鱼类,抗病能力特别强,做好养殖前期的消毒工作,合理的养殖密度,泥鳅很少发病;养殖泥鳅以投喂本地产的农家饲料,加以配合饲料的搭配,所需养殖成本低廉。
5、泥鳅养殖有较强的技术服务体系,依托柳州市渔业站技术骨干力量及利用鹿寨水产畜牧兽医局技术骨干能力,可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养殖服务队伍,柳州市有高级的水产工程师 3名,鹿寨水产畜牧兽医局技术骨干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5人,助师和技术人员27人。全县9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1人。可为泥鳅养殖提供养殖技术保障。
发展泥鳅养殖,可以实现我县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的改造,提高我县水产养殖成品的质量和产值,推动我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加我县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品种种类,增加我县水产养殖户的收入项目。可以使农民由过去比较老旧的养殖模式转化出来,使养殖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综合养殖生产能力,增加养殖收入。
泥鳅养殖范文3
1.修建鱼池和肥水
鱼池的修建在尽可能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干净、方便的水源,水源地应无农药、化工污染,水质符合养殖用水要求。鱼池应背风向阳,且能应对旱涝的威胁,鱼池的大小根据各家的条件而定,50~150米2皆可,但面积不宜过大。鱼池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皆可。池底需30厘米左右的腐殖土底质、池水深60~100厘米,有条件的养殖户应修建水泥池,池口一般要求高于地面20厘米左右。鱼池的进排水口呈对角分布,进水口应高于水面约20厘米,且进、排水口要设置防逃网,防止泥鳅逃逸和野杂鱼的混入。开展养殖前要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杀灭泥鳅的敌害生物及致病菌,1周后注入新水。在池边用家畜、家禽的粪便和农作物的秸秆堆积制作有机肥,在充分发酵后投入到池塘中培育饵料。待水变肥后(呈黄绿色),即可放苗开展养殖。
2.选择苗种
因气候原因,各地放养鳅苗的时间有所不同,但一般在3~6月份。农村庭院养殖一般以买进苗种和捕捞野生苗为主,苗种规格一般要求是体长3~5厘米。苗种应无畸形,无皮肤损伤,活泼健壮,积极抢食,顶水能力强。鱼苗放养一般在中午进行,先用2%~4%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再放入养殖池中。同一池中投放的苗种规格应整齐,且要一次投足,防止分次下池,以免互相撕咬。放养密度为15~20千克/100米2。
3.成鳅养殖
按照“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投喂原则训练泥鳅集中进食,饵料中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的比例以7∶3为宜,家庭养殖可以投喂动物内脏、蚯蚓、蝇蛆等高蛋白动物性饵料,适量搭配豆粕(豆饼)、菜粕、新鲜菜叶,每日投喂1~3次,不可投喂过多,防止污染水质。每隔4~5天泼洒1次粪肥培养池中的天然饵料。
夏季池塘中可放养一些藻类和浮萍,既可以改善水质,又可以充实泥鳅的植物性饵料。泥鳅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2~27℃,所以初秋泥鳅进食最活跃,生长速度最快,是催肥增膘的最好时期。在此期间尽量投喂营养全面的新鲜饵料或粗蛋白较高的全价配合饲料,并每天加餐1次。秋季饲养直接关系到养殖泥鳅效益的好坏。
4.日常管理
坚持早、中、晚巡塘,观察记录水质变化以及泥鳅的摄食、活动状态;检查防逃设施,做到及时修补;做好防鼠、防蛇、防盗工作;定期向池塘中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以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做到至少7天换水1次;夏季高温时如条件允许可保持微流水环境。
5.病害防治
疾病防治以防为主,放养前一定要严格清塘消毒。按时检查水质,保证水质清爽。现将泥鳅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①水霉病。主要因鳅体受伤,霉菌在伤口繁殖,侵入组织内部所致。鱼体发病处簇生白色絮状物,病鳅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瘦弱致死。应尽量避免损伤鳅体,轻症者可用3%食盐水浸洗5~10分钟,重症者可用0.5毫克/千克水霉净浸洗5~15分钟。②腐鳍病。患鳅背鳍附近肌肉腐烂,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不摄食。发病后可用10~15毫克/千克四环素或氯霉素浸洗10~15分钟。③寄生虫病。寄生虫病一般流行于5~8月,寄生于鱼体体表和鳃,病鳅摄食量下降甚至停止摄食,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死亡。发病时可用1毫克/千克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其他常见的疾病还有气泡病、白尾病、赤皮病、打印病、肠炎病等,治疗方法与四大家鱼相似。
6.捕捞上市
泥鳅达到商品规格即可上市。常用以下方法进行捕捞:①诱捕法。将煮熟的动物骨头放在网具中利用香味诱捕泥鳅。②冲水法。鱼类有逆水上游的习性,可以打开进水口放水入池,泥鳅受到流水刺激会聚集在进水口附近,此时将预先放置好的网具收起即可。此外,还可以用干塘法、药物驱捕法。
泥鳅养殖范文4
目前存在的市场乱象主要包括:
1.自封品种,抬高身价 打开互联网,查询泥鳅养殖相关资讯的时候,经常看到“XX一号”、“XX八号”、“XX九号”等所谓的泥鳅品种。专业人士一看便知是一些炒种公司的自封品种,目的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制造 “有技术实力”的假象,致使有不少人受骗上当,特别是刚从事水产养殖业的。
国家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农业部设立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对水产新品种进行审定。对审定合格的水产新品种,须由农业部批准并正式命名后方可推广。其间须经农业部组织水产行业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进行多轮鉴定。这一程序十分严格,且过程十分漫长。
品种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最终的养殖效益,因此养殖户在买苗时应慎重考虑品种问题,最好选择品种纯正、有市场认可度的,比如TW-6台湾龙鳅。TW-6台湾龙鳅是由我国“台湾农业部”渔业署淡水所首席工程师林森庄先生耗时42年,将台湾、大陆及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诸国的泥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选育而成,是水产界公认的优良人工选育品种。
2.以假乱真,混淆视听 市场上存在一些假冒的泥鳅苗种繁育公司,他们低价从集贸市场上购野生苗,冒充人工苗高价卖给养殖户。同时利用广告狂轰滥炸,让养殖户信以为真。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受欺蒙的养殖户本来选对了产业,却因为误入圈套,形成了对泥鳅养殖产业的错误认识,误以为这个项目不好做。
拆穿炒种公司的这种把戏其实很简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各省市《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凡开展水产苗种生产和销售的单位,必须取得《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否则就不具备苗种繁育资质,属违法经营。另外也必须实地考察,要见到大面积的繁育设施设备,见到大规模的水花繁育场景,和寸片(3厘米及以上)培育场景。尤其是寸片,更是判断其是否具备真工夫的硬指标。如果连苗种都不可能繁育出来,那么,它出售的苗种又从何而来?
3.假借科研院所之名 每到泥鳅苗种供应的高峰季节,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广大养殖户求苗心切的心理,铤而走险,打着某高校或者省市级科研院所的招牌,拉虎皮做大旗,欺骗广大养殖户。其实他们仅仅是租用该单位的几间办公室作为临时办公场所,与该单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关系。一旦风声趋紧,便立马作鸟兽散,换一个地方故伎重演。
4.强行拉客,坑蒙拐骗 借科研院所之名,须装模作样,属于文绉绉的“文攻”。有些胆大的,干脆采用裸的方式,在火车站等地强行拉客。他们乔装成火车站的工作人员,胸配工牌,甚至身着假警服,手拿对讲机,对前来购苗的养殖户主动进行诱拐、拦截和洗脑。谁要是相信了他们的话,可就钻入了他们预先设置好的圈套。
泥鳅养殖范文5
保障出口泥鳅的质量安全,能促进泥鳅养殖和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现将出口泥鳅的养殖管理介绍如下:
一、养鳅环境要求
1. 水源。水源要求水质清新,水量充足。无污染的江水、河水、湖水、水库水、井水以及自来水均可用来养殖泥鳅。水源水质经检测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规定。
2. 土质。土质会影响泥鳅的体色、脂肪含量、骨骼软硬、风味等,因此,养鳅池塘的底质以黏土为好,呈中性或弱酸性。养殖池塘环境和底质必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的规定。
二、养殖场建造要求
养殖场的设计和建造要遵循养殖规范的原则,为以后的日常管理提供方便,这也关系到养殖效益。本文由收集整理
三、建立规章制度和执行有关的管理规定
有泥鳅出口注册登记执照的养殖场必须建立以下规章制度:养殖区及场区周围安全保卫、人员管理、水质管理、饲料存放与使用管理、药品存放与使用管理、废弃物和废水排放处理、疫情报告、养殖生产操作日志、档案保管制度等。
近年来,国家对水产养殖下达了不少规定和条例,如《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部第31号令)、《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sc/t0004-2006)、《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1-2002)等,均必须严格遵守。
四、池塘消毒与水质培养
在放苗前十余天,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每亩用量为50~60千克,生石灰用水化开后全池均匀泼洒,第二天可向池内注水20厘米深。清塘后可适量施入有机肥料以培肥水质,水色呈淡绿色时即可放苗。
五、苗种放养
1. 品种与市场。泥鳅出口市场主要有韩国、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区。用于出口的泥鳅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大鳞副泥鳅,体长,形状较真泥鳅侧扁,前部近圆筒状,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近圆锥形。其体色多呈浅黄色,故又称为黄板鳅。大鳞副泥鳅比较受外商喜爱且价格相对较高。另一种是青泥鳅(又称真泥鳅、泥鳅、肉泥鳅、圆鳅),其背部是砖青色,体态肥满,身体呈圆筒形。不同国家或地区消费习惯不同,如韩国人喜欢吃大鳞副泥鳅,日本人则喜欢吃青泥鳅。养殖品种的选择,要根据进口国家或地区的需求而定。
2. 苗种选择。①种苗来源。必须来自非疫区,无工业污染区。②品种质量。应选优质品种,其体表光滑、无伤,活力强。③分级。出口泥鳅应选择黄板鳅或青泥鳅通货,即大、中、小苗种均可。
3. 投苗时间。投苗尽量安排在早晨,最佳时间为每天下午4时以后至第二天上午9时之前。
4. 投苗量。根据养殖户自身养殖经验、经济实力以及客观条件等决定投苗量,一般1500~2000尾/米2。
5. 投苗方法。①苗种投放前常用5%食盐溶液消毒,浸泡时间为3分钟。②鳅苗投放时,要先计数后下池。③同一池内所投放的种苗必须品种、规格相同。④投苗时要特别注意温差,即盛苗容器中的水温与池中的水温不能相差过大,一般以控制在2℃以内为佳。放苗时可将盛苗容器倾斜于池水中,并轻轻拨水于容器中,让鳅苗缓缓游入池中,然后把容器向上提出离开
水面。如果苗种从外地用尼龙袋充氧运来,投放时须做“缓苗”处理,即将苗袋放置于养殖池内,约20分钟后再解开袋口灌入池水,让鳅苗从袋内缓缓游入池中。
六、饲料投喂管理
1. 饲料的选择。养殖出口泥鳅对饲料要求较高,要使用经过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检测备案的饲料。根据泥鳅消化系统的特点,饲料要求超微粉碎,高度熟化。在饲料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检测工作,不留有禁用药物残留。每批饲料要留下样品,并记录进料的日期、数量、批次等,以备以后检验。泥鳅苗种对人工饲料有一个适应期,养殖期内尽量不要更换饲料。
2. 饲料的投喂。鳅苗入池后不要立即投喂饲料,24小时后再向全池均匀撒少量饲料。为了掌握泥鳅摄食量,可在池塘四周设几个观察食台,根据2~3个小时后食台上的剩料量,判断泥鳅进食情况,并在放苗10天内逐步增加投喂量。①投喂量。不同规格的种苗,摄食量不同。种苗转入正常摄食后,饲料投喂遵循以下原则:体长8厘米以下的小苗,日投喂量为种苗总重的6%;体长8~12厘米的中苗为4%;体长12厘米以上的大苗则为2%。②投喂时间。水温22~27℃时最适宜泥鳅生长,所以要多投饲料。当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泥鳅即停食进入休眠期。③投饲方法。在高密度养殖的池塘,不必定点投喂,要全池均匀抛撒投料。
七、日常管理
1. 调整池塘水深。根据不同水温,控制池塘水深。在泥鳅冬眠和夏眠时,保持水深70厘米以上。在水温适宜泥鳅生长时,水深控制在50厘米。
2. 调节池水透明度。池水透明度大于25厘米时,应追施发酵腐熟的有机农家肥,以增加池塘中的桡足类、枝足类等天然饵料生物量;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应减少或停施追肥。
3. 定时巡塘。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了解是否缺氧。发现水质恶化或缺氧比较严重时,要加注新水、抛撒增氧剂或开启增氧机。
4. 定期施水质调节剂。在饲养过程中,为防止水质恶化,每隔7~10天施1次生石灰、漂白粉或光合细菌,以调节水质和消毒水体,杀死致病菌。生石灰用量为5千克/亩,用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漂白粉用量为1~2克/米3,用水溶解后全池泼洒。在养殖中后期,每月施光合细菌1~2次,用量为5~6克/米2。
5. 掌握泥鳅的生长情况。一般每隔10天对塘中泥鳅随机抽样过秤,方法是每个池塘取样2千克计算条数,并做好记录,以便分析生长情况,决定以后的投饲量。
6. 经常检测水质。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泥鳅的生长和发育,关系到泥鳅的质量和养殖效果。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检测水温、ph值、溶解氧、分子氨、亚硝酸态氨和硫化氢等。
八、病害防治
养殖过程中若发生疾病,采用药物防治时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安全用药。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控制用量、使用频率,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操作。提高用药理念,掌握进口国家或地区对各种药物残留量与重金属检测项目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泥鳅个体小,容易被敌害生物所猎食。泥鳅的敌害主要有老鼠、水蛇、青蛙、水禽等,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杀灭和驱赶敌害生物。
泥鳅养殖范文6
关键词: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泥鳅又被叫做黄鳅、鳅鱼,因为其鲜美的肉质,以及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同时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较低,所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人们美称为“水中人参”,属于人们餐桌上常备的一道佳肴。泥鳅是特种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品种,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并且很少有疾病,成活率也较高,一年四季全年供销。现如今的泥鳅养殖已经从单纯的苗种单养方式发展到了成鳅与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共养的高效养殖方式,并且养殖的效益也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
1我国泥鳅养殖的基本现状
20世纪80年代之前,泥鳅仍旧属于野鱼,还没有开展大面积的集中养殖。伴随着人们对泥鳅需求量的激增,野生的泥鳅资源不断减少,大部分的地区开始进行人工泥鳅养殖。泥鳅养殖的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投入的资金也不断攀升,人们凭借着泥鳅养殖走上了致富之路,并且也进一步促进了泥鳅养殖的火热趋势。
2泥鳅养殖的几项基本技术
2.1 池塘环境
池塘需要挨近水源,方便对水塘的定期加水,一般水塘的面积在200~400m2即可,太大或太小都不好。水塘的水深最好为40~50cm,保持水质的酸碱度在7.5~8.0,池塘的池底需要平坦少淤泥,将池埂最大化夯实,为了防止泥鳅钻洞逃走[1]。泥鳅生逃逸,尤其会趁着雨水较多的时候随着涨满的水流冲出的缝隙逃走,因此防逃逸措施一定不能马虎。为了便于后期的捕捞,可以在排水口周围开挖一个面积为7m2上下的坑池。池塘的消毒工作最好使用生石灰以及漂白粉混合,一般保证水深在10cm上下即可。每667m2的消毒使用50kg的生石灰混合15kg的漂白粉,融入水中泼洒至鱼塘内。
2.2 苗种放养
在池塘中养殖成年的泥鳅,通常情况下,是对每平方米水面投放泥鳅苗种40~50尾,要求泥鳅的苗种规格整齐有序,彼此间的大小差距不能够相差太大,防止出现大泥鳅吃小泥鳅的情况。一般泥鳅的苗种3~4cm最佳,泥鳅苗种下塘的时候需要先用浓度为10%的盐水浸泡5~10min,避免出现水霉病。
2.3 饲养管理
2.3.1 基肥给足
泥鳅没有固定的食物喜好,食性相对较混杂,水体之中的各种微生物、植物以及小型的动物都可以吃。因此,在池塘中下泥鳅苗种之前需要给足底肥,可以选择家禽家畜的粪便,通常情况下每平方米施的肥料在10~15kg。
2.3.2 饲养方式
对泥鳅进行人工养殖,一般需要喂食一定数量的商品料,像是糠或是麦麸等人工杂粮,投放的饵料大约是成年泥鳅体重的4%~5%。每年泥鳅生长最快的时候是在气温25℃~28℃时,这个阶段泥鳅进食量较大,因此,能够适当的多投入一些饵料,帮助泥鳅更好更快的生长[2]。喂食的方式可以选择定点喂食,一般选在傍晚时候效果最佳。
2.3.3 日常维护
实时对池塘的水温做监测,当水温在30℃以上时,泥鳅惧热通常会将自己埋在泥土中降温,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因为缺氧而出现的死亡,所以养殖户需要多注入新水至水塘中,降低水温,以及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除了加水之外,还可以做遮挡,避免阳光直射,在水面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例如浮萍等,遮挡阳光。除此之外,养殖户需要常常到水塘边巡查,一旦发现问题需要立刻解决。
2.4 泥鳅的生态性养殖方式
开展大面积大范围的泥鳅养殖,持续保持渔业产业的环保和节能,推广泥鳅养殖的生态型产业型技术,使用现代化的设施养殖,能够加大农民增收的力度。
使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降低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危害,提升生产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能够通过建立示范养殖基地,邀请广大养殖户观摩学习,讲述生态高效养殖的方式,例如莲藕和泥鳅共养,莲叶能够遮挡阳光,菱角上掉落的小虫可以供泥鳅食用,泥鳅排泄物能够当作莲藕的肥料,净化水质的同时又生产出了安全无公害的泥鳅产品[3]。
3 结语
总之,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充分了解泥鳅的各项习性,能够辅助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使用合理的方式饲养管理。另外,饲料的选择、品种的选择与水质的控制也十分重要,这些因素不但关系着养殖成本的投入,而且也和泥鳅的出品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再就是疾病的防治,泥鳅养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养殖户的重视程度,多进行技术经验总结,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罗艳萍,张家国,冷向军.泥鳅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41-8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