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美与表现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美与表现评价范文1
一、分析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美术教学过程中,艺术实践教学比欣赏教学难,相对来说现代作品的欣赏难度也有所提升。从审美意识角度剖析一个作品形式审美体验的因素,或者把握、评价作品的情感是非常难的。欣赏教学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功能:①认识。②教育。③审美。如果欣赏教学脱离了审美功能,而是将注意力放在教育功能及认识功能上,显然与欣赏教学的本质是不相符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为了实现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审美体验以及艺术方式直接感知去进一步提高欣赏教学。其中审美体验以及艺术形式的感知就是欣赏教学的两个主要特征。
二、 分析审美评价具备的功利性
首先审美评价拥有社会功利性,其能通过审美帮助判断出潜在的利害判断。例如,对作品中苹果的形状以及色彩产生美感的过程中,也能当做是“望梅止渴”的一种情感体验,也就是单纯几何形状能给人们传达一种情感,从而引起人们无意识的一种利害判断。除此之外,美感评价中也存在有益于社会的一些内容,若将壮观的战争场面作品当做是总体艺术,人们通常不会喜欢这种艺术形式。这是因为审美价值在进行判断的过程中会受到伦理价值以及人们认识价值的制约作用。
欣赏教学中,学生之间以及师生在经验、知识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审美评价以及判断。所以,美术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并且拥有良好的修养,掌握普通的审美意义,了解不同作品的形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一颗宽容的心去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意识感知、欣赏每一幅作品,逐渐将日常的情感转变为审美判断能力。
三、 欣赏教学中的绘画欣赏评价
1.绘画作品的形式及内容
通常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是为作品内容提供服务的,作品内容会在作品形式本体中体现。虽然两者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但是绘画作品都是拥有再现性内容以及表现性内容的多重性内容。对于具象绘画而言,表现性内容存在阴处,而再现性内容则体现在显处。例如丁托莱托、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作品中展示的再现性内容一致,由于在人物构造、整体构图以及透视等方面的处理形式不同,在隐处就存在另外不同的内容,这就是不同表现性内容给欣赏作品的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差异。如果欣赏人事前不了解此绘画中的圣经故事,在观赏达・芬奇及丁托莱托的作品时,就会发现丁托莱托的作品中透视焦点不是居中而是偏向一边的,并且长形餐桌显示为纵向消失,从而给人一种倾斜的纵深感。另外,画面的不对称,使其缺乏稳定性,并且人物表现为相互重叠、前俯后仰,盘旋在上方的小天使,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受。而达・芬奇的作品中透视焦点位于中间,整体构图表现出对称形式,并且空间给人形成一种稳定、平静的感觉。
2.对形式与作品进行分析
审美与表现评价范文2
关键词:欣赏教学;审美评价;审美价值;绘画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39-02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改革,高中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与审美观方面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艺术欣赏活动本质上是欣赏的对象与欣赏主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本质上的制约,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审美价值的评价与认可标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欣赏水平与审美评价能力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交流去教会学生客观地去欣赏,多层次、多方面地进行审美评价,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感悟与总结,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进行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对于许多高中美术教师来说,欣赏教学尤其是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教学要比实践教学难上许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欣赏传统的艺术作品时,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相关史料的讲述,使得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能够吸引学生一定的兴趣,故而能够产生比较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但是在讲述现代艺术作品的时候,却缺乏相关资料,再加上现代艺术作品欣赏的角度很难直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衔接,这就导致了学生一时难以跨越现实角度与欣赏角度之间的障碍,影响了欣赏教学的效果。人对于审美感知和审美意识的形成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来形成。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内在的情感内涵,通过不断地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来达到审美欣赏中的继发性作用,并最终达到欣赏教学的目标。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价值与评价
1.美术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审美价值的客观性。高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重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因为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的基础上的,所以审美价值必然会具有客观性。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由于地域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别,人们有可能会出现差异很大的价值观。对同一作品在实际的欣赏中,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当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或朋友时,再愉悦的形式也不会让其感觉到丝毫快乐。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遇到愉快的事情了,即使是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也会感觉到欢乐,畅快淋漓。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很难被一位西方友人接受,而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不管有多少美学知识,也感觉不到棋盘中形式的美丽。如果一个人具有很高的欣赏水平,那么它就能感知和体验大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甚至能够将平常的信息转换成美的体验。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选择欣赏材料,并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如果选材不好,那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学设计高于学生的鉴赏水平,那么有可能无法展开。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多方查阅资料,还要具体地了解一下学生的欣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上出高水平的课来。
2.高中美术教师一定要提高对学生审美评价的功利性高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不但要引导欣赏关注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还要提高学生对审美评价的社会功利性,这是由人潜意识中对审美判断的利害判断决定的。作为一个具有思想与意识的人,在进行审美评价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己潜意识内的伦理价值、认知价值以及利害判断的影响,就比如若是将宏大壮观的战斗场面看做艺术的话,尽管其场面宏大而震撼,但是我们却难以接受,因为我们潜意识里的伦理价值与道德判断知识我们拒绝接受这样的艺术。
此外,在高中美术教师进行欣赏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阅历与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美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素质修养,用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胸怀来对待学生对审美的感受与评价,对学生耐心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评价。
3.美术教师要指导学生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尽管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评价却带有主观上的多样性,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审美的行为是由审美主体产生的,必然受到审美主体的知识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审美评价的行为就必然具有主观的成分,而正是这些主观成分造成了审美评价难以统一。高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引导学生去进行审美感知和评价,通过不断锻炼,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评价观,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三、美术教师如何知道学生进行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审美与表现评价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 美术 课堂教学 评价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评价被广大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对其重新注入新的意义,赋予了新的含义。我认为对学生美术学习进行评价应注重两点:1.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第一条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它反映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他人评价,都是老师给学生打分,评价的标准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说好就好,老师说不好就不好。而学生却没有对自己作品发表想法的机会,即便是好的想法也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这样,学生就要按照老师的标准去努力,学生自信的、大胆的表现心理将会受到挫伤。因此,课堂上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发挥学生的创造力。2.注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表现的评价。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方面的。现在老师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往往还是偏重于技能技巧的评价,重视结果评价,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老师要全方位地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他们的听课效率、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操作技能给予全面及时地评价。
一、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美术新课程正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美术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美术的理解融于一体。新课程从实际出发,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教材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即要在新环境下与教师接触,学会与新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老师和新朋友间的友爱、温暖,才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对新集体的依附感,才会对其他的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因此,在教材的第十课中设计了“我的新朋友”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样的“玩法”,挖掘“一起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既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情感体验,激发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美术教学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美术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其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美术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征。美术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艺术也无从谈起。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美术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通过多学科的整合,促进智能的发展
美术的学习,除了美术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美术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欣赏美术需要自我身心智能,绘画需要形象智能及空间智能。工艺制作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美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美术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美术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例如,一位语言朗读能力很强而美术能力平平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可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热情也不高,但在语文课参加配乐朗读却非常积极,学习的效果也相当的不错。有些在美术上有突出能力的学生,可能在对其他学科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加强对那些学科的兴趣。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美术,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从而使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和,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记录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美术和文化的连接,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人情各不相同。美术教学通过观看或欣赏中外美术作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美术的特点,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
五、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审美与表现评价范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民歌;原生态唱法;评价标准
当前国内的“非遗”保护在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问题,而其中很多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便是缘于评价标准存在的理论偏差。由于这些理论偏差在原生态理论与原生态民歌保护实践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因此本文拟以原生态唱法比赛为个案,围绕原生态民歌的理论与保护实践活动,对当前“非遗”保护中的评价标准问题做出一定的反思,以期为进一步的理论建设与保护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原生态理论是一种中国式的“非遗”理论形态,在当前中国的语境中,主要的讨论范围是民族民间音乐领域,与民族音乐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理论对于原生态民歌是这样定位的:原生态民歌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区域内传唱的、较少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的、风格纯正且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并通过民间口耳相传的方式延续下来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原生态”一词借用了自然科学上的“生态”概念,原本指的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生存发展状态,把该概念借用到民歌上,应是指附着在各民族、各地区特定的生活环境里的各种民歌形式,与它们的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交互影响的共生关系。各地相异的习俗、方言、自然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等因素,必然导致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具有相异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所以在评价它们时,绝对不能简单化对待,以一种标准统一不同的音乐文化产物,或用一种音乐文化的标准评价另一种……这实际上已成为评判“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评价原则,也早已是文化研究中的常识之谈。但我们在原生态民歌保护工作中却不断出现违背以上评价原则的情况,尤以原生态民歌的各种赛事表现最为明显,这暴露出了我们在“非遗”评价标准问题上存在的重大问题。
在现在举办的多种所谓的原生态唱法比赛中,在进行评价时,较为突出的现象是用单一标准评价不同的民歌唱法。这种评价误区最主要的表现形态是,以学院派的“科学”唱法的观念来审视、评价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唱法。国内目前被定位为“科学”的唱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西洋歌剧唱法,即美声唱法,另一种是现代民族唱法,这两种唱法的共同之处,都是以西洋美声的发声技法作为衡量尺度,而对原生态唱法的评价,主要以现代民族唱法作为标尺。
首先,撇开对“科学”唱法概念的争议,单就原生态唱法比赛评价过程而言,它完全采用一种刻板、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这与艺术的特征是明显相悖的,因为艺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特殊性,抹杀个性而去追求规范化、标准化,这将无法真实地反映民间艺术的本来面貌。况且学院派的现代民族唱法,从发声技法角度来讲,已不是纯粹的原生态唱法了,它是美声唱法与民歌唱法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民歌唱法,因此以它作为评判原生态唱法的标准,恰与音乐史研究中用古典主义标准去衡量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作品的情况类似,是一种使批评标准与批评对象完全脱节的、牛头不对马嘴式的批评。而对于原生态民歌而言,其独特的价值与特点,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伴奏形式、表演形式上,而且还体现在音乐演唱风格的独特性上,即它是基于不同语言系统、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而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演唱方法。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特有演唱方法绝不能简单以“不科学”的评价轻易抹杀,也不能依据“科学”的墨线随意指责。
其次,演唱方法不能以是不是“科学唱法”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论者认为,一种演唱方法的合理与否,其真正的衡量标尺,首要的是看它能否长期健康地生存、广泛地流传,能否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并能世代传承,以及是否能确切地传达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并体现自身特有的审美观念等。原生态唱法明显合乎这一标准,因为原生态民歌是与各自的文化生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样式,是民族生活的特殊审美观念、审美经验的集中体现;对它的艺术处理与演唱方法的选择,也完全决定于生活在此文化环境中的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这些艺术处理与演唱方法逐渐固定下来,被世世代代的口头传承。它们对于本民族地区的民众而言,是最美妙的、最合宜的,但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观众可能是无法接受的超乎“常规”的声音。坚持科学唱法的人们也正是这样判断的,这在“青歌赛”中表现得极其明显。一些专家与歌唱家普遍表现出对一些原生态歌手唱法的质疑,较为集中地对歌手声音控制的“度”的问题进行讨论。
审美与表现评价范文5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 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再说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再说音乐知识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是所谓“最为枯燥”的。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让他们背音的高低、长短,背“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即使是“被迫”吸收了这些东西,但是一唱起谱来,无节奏、音不准,更不能正确把握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的各种要素。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弛。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 ;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与表现评价范文6
关键词:低年级;绘画作品;欣赏策略
本文以游戏融入低年级学生绘画作品的欣赏活动,多角度引领他们睁开慧眼去发现美,发现作品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同时体验审美的乐趣,提高审美品位。
一、感受形象――与作品画面交流
(一)星级评价赏画面
星级评价是既适应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能让全体学生、全部作品参与的欣赏活动。这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展示、被评析的机会,根据评价主体不同,分为自评式星级评价和互评式星级评价,这两种形式的评价都以“作品星级评价表”为载体。
1.自评式星级评价
自评式星级评价是学生对作品的自我评价。学生首先理解评价标准和评价的实施方法,比如觉得自己的作品在色彩方面是属于色彩鲜艳、搭配协调的,就在自评栏中涂红五颗星,属于色彩较丰富的,就涂红三颗星;然后学生就按要求自我欣赏自己的作品。
2.互评式星级评价
互评式星级评价是学生同桌间进行的交换评价,其欣赏步骤为:了解评价标准和方法―同桌相互交换绘画作品和作品星级评价表―欣赏作品,并在“互评栏”进行涂星评价。
从自评和互评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对学生的创作有了更全面的评价,可以了解到同学的创作能力,在相互比较学习中,增长知识和技能,提高绘画能力、审美能力,明确今后的欣赏引导方向。
(二)精品展示赏画面
精品展示即由学生分小组评选出组内精品作业,再进行班级展示评价的欣赏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组内讨论中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依据对作品的直观感受,推荐自己认为是精品的作品,待各组的精品作品选出后还能再一次进行探讨。
1.组评优秀作品
学生首先在组内展示自己个人的作品,通过组内成员相互讨论与交流,评选出1~2张组内的优秀作品,送到作品展览区张贴。学生在面红耳赤中对同伴作品自由抒感,培养了自己的形象感知能力。
2.师生互动评价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先观赏作品展览区的学生作业,再对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题材、主题、形式等方面,用简短的话语描述着一件件精品作业,并适当进行点拨与小结。让每一个学生享受美术创作的愉悦,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造型表现能力、审美能力上都有“更上一层楼”的提升。
3.班评每课创作小能手
学生欣赏着精品作业,享受着师生互动评价环节中学生的“百家争鸣”,再对评选为精品中的优秀作业发表意见,对创作优秀作品的小画家,授予“创作小能手”称号。
二、触摸情绪――与作品内涵交流
教师联系低年级儿童的知识认知范围和思想实际,善于借助音乐、表演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多角度引领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触摸作品带给人的情感与情绪。
(一)角色模仿――演情节活动类作品
低年级儿童喜欢用故事情节去评述作品,一幅看似简单的画面,却能被他们编出好多版本的有趣故事情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画面中的某些角色,并在虚拟的场景中模拟活动和行为。这种用角色模仿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发生角色的转变,在角色体验活动中增加情绪情感的认识,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和愉悦的欣赏学习状态中。
(二)配音体验――说人物造型类作品
配音体验即是对某幅作品中的人物会说什么话或者正在说什么话进行配音表演。通过配音体验人物感情进而体验作品内涵,使学生对画面的理解更形象更丰满。配音体验的欣赏过程由三部分组成:观察感悟、讨论研究、配音表演。
人物的表现在低年级学生绘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感受去解读身边的人物,正是这样,配音体验恰好是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人物,运用“说”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以及画面的理解,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充分展现出来。
(三)听音选曲――配风景表现类作品
学生作品表现的内容是风景时,则适合运用感悟画面、搭配音乐的方法,这是一种能让全部学生快速陶冶在愉悦氛围中的欣赏方式。音乐和美术同样是人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美术欣赏与音乐相结合,使知识易于理解、给学生愉悦,使他们获得审美。
在学生的绘画作品欣赏环节,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不赏”与“讲赏”,运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欣赏方法,以游戏等方式融入低年级学生绘画作品的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多角度引领他们睁开慧眼去发现美,发现作品中的美,掌握用简单的话语或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