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体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体育范文1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军团再掀夺金热潮,国人为之骄傲,世界为之艳羡,辉煌的战绩向世人表明: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崛起。但中国的体育事业承担了太多的政治、社会因素。而美国这个同样在各项体育赛事中呼风唤雨的金牌大户,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于是建设“体育强国”还是“体育大国”这个问题的选择上,中国和美国走着不同的道路。举国办体育依旧是中国体育走向强盛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为了取得好成绩,国家下大力气抓,成立专门的集训队,苦练强拼。从建国初期到90年代,我们需要的是在世界赛场上的好成绩为中国争得荣誉,获得认同。但是,在步入新千年之后,我们在举国家之力出体育成果的同时,是否可以运用“拿来主义”,强力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体制改革,走出一条新的体育强国之路呢?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美国不但是体育强国,更是公认的体育大国。这不仅体现在奥运会上夺得多少金牌,也不在于有多少知名的超级体育巨星。真正让美国人自豪的是他们无所不在的运动场所,随处可见的运动设施,庞大的运动人群,一流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层出不穷的各类体育人才。其中以其体育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最为人称道。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在学校,多年以来依靠业余训练为主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所谓的国家队,也只是在重大比赛之前,将参加各类选拔赛选拔出获得参赛资格的运动员集中起来,做一些适应性训练和为比赛而进行的技术指导。
和美国的NCAA联赛及一些大学生体育联赛相比,中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似乎走着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美国高校以培养体育人才进入职业联赛为主,大学生联赛是为了让喜欢体育的人走进体育,让擅长体育的人更加专业,而中国高校在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时则多以接受职业运动员为主,并没有起到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尽管各大学近年来都组建了自己的专业体育队伍,但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均以普及大众体育为主要目的。所以,高校很难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而职业体育人才又很难融入到高等教育中。
另外一方面,中国专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太过集中和体制化。国内许多运动员从小就进入体训队,从县队到省队再到国家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过程。当许多运动员功成名就后,再进入高等院校接受其他方面的教育。这种模式缺乏市场和社会的调节培养,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不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举学校之力办大国体育,无疑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是对中国现行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这不仅仅是体育事业之大幸,更是整个中国教育之大幸。
二、大学体育教育对策建议
1.充分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加大培养体育意识的力度。
所谓体育素养,就是体育文化水平。这主要包括体育意识(即体育运动的意义、作用,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身体运动的基本能力,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以及从事体育锻炼、娱乐和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等。
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实践。这是一个普通的道理。学生只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但不知道增强体质的科学道理,缺乏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缺少锻炼的科学方法。课堂上虽然也都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练习,但总有不少学生貌合神离。其原因就是不甚理解体育文化内涵。
2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热受祖国体育教育事业,愿为此奉献自己的青春、精力和智慧,是体育教师政治素质的体现。教师要用满腔的爱对待每一位学生,无私地将对健康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与时俱进,紧密与当今社会科学相结合,始终让自己走在健康、运动、保健之前列,努力使自己成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创伤、营养保健、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优秀教师,成为合格的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趣味游戏的组织者、协调员、裁判员、体育馆的管理员以及户外体育活动的教练员和救生员等,还应熟悉掌握外语、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营养学、文学修养等众多领域交叉学科的综合知识,只有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教育学生认识健康、认识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健康体育新思想和新内容,使自己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重视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
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首先是对师资队伍,队伍是学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没有一流的队伍,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就大学体育学科师资队伍的现状而言,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处于边缘状态.据教育部1999年的统计,大学体育师资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不足4%。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失衡难免要引起知识结构的老化和医乏,知识结构的老化和旺乏必然会引起学科建设的停滞.师资队伍建设边缘化是大学体育学科沦为弱势学科的重要原因.
4.课程模式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运动行为能力的提倡等,都对整个体育课程的发展以及教学内容的改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德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是随着学校体育观念的变革而变化的,我们的创新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以之为借鉴。他们的体育课程中有三种不同学派的课程模式:一是开展多种多样体育项目的课程模式,包括技术运动项目和健身运动项目;二是开发运动行为的课程模式,降低运动难度和运动负荷,使之适应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兴趣爱好;三是强调体验和参与的模式。这三种模式不仅是体育的教学改革思想,也是整个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路。重视竞技运动项目,是德国体育教学内容特色,但真正确定教学内容的还是学校。不同的学校可量体裁衣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季克异等,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仇军,现代教学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思考,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
高校体育范文2
管理学中的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目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一种多层次、多岗位以及具有相应人员隶属关系的权责角色结构,它是职、责、权、利四位一体的机构。组织包含了3种含义:(1)组织有共同的目标;(2)组织有不同层次的分工协作;(3)组织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体育组织是指负责开展各项体育工作的各级各类管理机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分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教学部、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进行的,体育教学部具体负责本校体育教学、体育科研教研、学生体育代表队的训练比赛、阳光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的组织和开展。学生体育社团归团委管理。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管理有三所学校归体育教学部管理,两所学校归国有资产处管理。在对沈北大学城高校组织资源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在各自的工作过程中都建立和形成了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机构和各项工作团队,通过管理机构和各项工作团队更好地开展各校体育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例如,沈阳师范大学因为体育科学学院工作突出,多次被教育部评为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辽宁大学因为学生高水平篮球队多年来比赛成绩优异,多次获得教育部授予的体育工作突出贡献“校长杯”奖。所以说,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机构和团队。
二、沈北大学城体育教师资源现状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保障,有效发挥教师的作用是高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名师名教等几方面来展开调查,能够了解到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的状况。
(一)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现状
对沈北大学城高校教师来说,年龄结构可以体现出教师队伍在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阳光体育指导能力和学生体育代表队训练能力的整体水平。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状况对高校体育工作健康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表1可以看出,沈北大学城高校共有体育教师189人,30岁以下教师共有19人,所占比例为10.1%;31-40岁年的教师共有75人,所占比例为39.7%;41-50岁年的教师共有50人,所占的比例为26.4%;51岁以上的教师共有45人,所占比例为23.8%。从统计数据来看,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分布较为合理,有利于沈北大学城高校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教研科研、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活动等工作。51岁以上的老教师知识经验和专业经验丰富,是高校各项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保证,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业经验传授给中青年教师,对中青年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富有朝气,是高校各项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未来。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31-50岁年的体育教师共有125人,所占比例为66.1%,中青年教师年富力强,工作具有创造力。从人的工作年限和身心发展角度来看,这一年龄段教师可以说是处在其体力、智力资本的“黄金期”,31-50岁的教师是沈北大学城高校开展各项体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年富力强,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干劲。另外,7—27年的工作经历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体育实践经验。
(二)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现状
高校教师职称结构指的是教师队伍各个级别职称的比例,职称结构可以体现出高校教师队伍在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阳光体育指导能力和学生体育代表队训练能力的整体水平(见表2)。沈北大学城高校共有专职体育教师189人,其中助教18人,占9.5%;讲师82人,占43.4%;副教授73人,占38.6%;教授16人,占8.5%(见表2)。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占总人数90.5%,教授、副教授占总人数47.1%。以上数据表明五所高校教师队伍在教学工作、教研科研工作、阳光体育和学生体育代表队训练等工作方面的整体水平较高。
(三)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现状
学历层次代表着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从表3可以看出,沈北大学城高校共有专职体育教师189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188人,占99.5%,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11人,占58.7%,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年龄绝大多数在45岁以下,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沈北大学城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学历水平较高,能够满足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的需求,而且随着高学历年轻教师的加入,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更高,沈北大学城高校的体育工作就有更好发展。
(四)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裁判员等级现状
体育竞赛的激烈性和公平性要求体育竞赛的裁判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准,良好的职业背景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师是各级各类体育比赛裁判员队伍的主力军。中国顶级赛事的各项体育比赛的裁判员绝大多数来自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高校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的裁判工作可以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同时通过自身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所在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扩大所在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对学校在社会上开展工作有一定积极意义。在所调查的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中,具有国家一级以上的等级裁判有29名。其中国际级3名,占1.6%;国家级7名,占3.7%;国家一级19名,占10.1%(见表4)。调查数据说明五所高校体育教师裁判员队伍水平较高,能够满足学校以及社会各类竞赛活动的需求。
(五)沈北大学城高校名师情况
名师是指有关单位或部门正式授予的优秀教师称号。这是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辛勤工作所赢得的应有尊重。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训练经验,是各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名师能够带动所在院校体育教学、竞赛、科研能力的发展。当然,应当看到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以及人们长期以来轻视体育教学的原因,体育名师相对于其它学科可能略显薄弱,影响力不够充分。可喜的是,辽宁省在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沈北大学城高校有1人获省级教学优秀教师,有16人获校级教学名师。如何发挥名师的示范效应,这也是沈北大学体育联盟所面临的一项课题。
三、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现状
众所周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育代表队训练等工作中离不开体育场馆设施的支撑,良好的体育场馆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满足学生自我锻炼的需求,所以说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高校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的保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作为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部门对高校办学条件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场馆数量是衡量一个学校能否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的指标之一。根据表6数据统计看,沈北大学城高校都能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院校体育场馆建设标准意见”的要求进行场馆设施建设,满足开展体育教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育代表队训练等工作的需求。沈北大学城高校总共有10块田径场和10块足球场,说明五所高校非常重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在五所高校中,学生非常喜欢的是篮球和乒乓球体育项目,篮球场和乒乓球台数量分别达到124块和218台。从使用情况来看,这些场馆在被调查学校中都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目前,高校学生中喜欢网球、羽毛球体育项目的人数逐步增加,虽然沈北大学城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网球、羽毛球场等场馆,但仍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高校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的保证。在对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的调查中发现,各高校在新校区建设的体育场馆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规格上都非常高,如:辽宁大学综合体育场可以容纳1万人,具备了举办省级比赛的基本条件,辽宁大学篮球馆具备全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的比赛条件。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游泳馆,设施完备。沈阳医学院体育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辽宁大学体育馆分别承担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排球、篮球、击剑、武术四个项目的赛事,这些场馆的建设带动了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体育场馆类型日益丰富,体育场馆质量、规格不断提升。
四、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信息资源现状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信息资源。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类信息网络系统中拥有大量高校体育信息,高校体育信息在网络中拥有量说明高校体育教学部领导的现代意识和管理水平。在调查中了解到五所高校中体育部在Internet(或校园网)上拥有主页,网页内容包括部门概况、部门新闻、机构设置、师资队伍、体质健康、运动队建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场馆、视频资料、精品课,等等。网页信息量大,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学校相关的体育信息,体育部与学生沟通信息渠道畅通。通过访谈了解到,沈北大学城五所高校体育专业书籍、专业期刊和教学光盘丰富,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科研、运动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学部应加快体育信息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教师和学生对体育信息的需求。
五、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实现
通过调查了解到,沈北大学城高校都有优质体育资源,有的学校在这些方面突出,有的学校在那些方面突出,沈北大学城学校优质体育资源不尽相同,沈北大学城学校优质体育资源封闭在本校内,学校优质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发挥出优质体育资源的最大效益。高校体育资源共享能够使各个学校的优质体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利于沈北大学城高校各项体育工作的发展。沈北大学城高校校际体育资源能否实现共享,关键在于提高优质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满足沈北大学城高校的需求。沈北大学城高校虽然有充足的体育资源,但是还需要有共享愿望。只要有共享愿望,资源共享就能成为现实。
(一)提高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资源总的配置现状:(1)体育人力资源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教师共开出21门体育必修课和22门体育选修课,由于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课教学环境相对封闭,教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师没能发挥其最大价值。(2)体育场馆资源较为丰富。(3)沈北大学城高校中体育部在Internet(或校园网)上拥有主页,沟通信息渠道畅通。沈北大学城高校应该使各自的优质体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提高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满足学生需求。沈北大学城高校可以有效地利用各高校的体育资源,促进各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沈北大学城高校办学效益
高校办学效益,就是高校办学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高校办学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素质全面、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经济效益体现在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体育是高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实现培养目标起着积极作用。就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发展情况来看,各个高校都有优质体育资源,却没有相互间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体育资源没有发挥其最大效益。体育资源共享能够很好地解决优质体育资源效益最大化问题,各个学校通过体育资源共享对优质体育资源合理加以利用,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节约体育经费投入,降低办学成本,为学校提高办学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三)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校体育范文3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改革 构想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体育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存在一些急待改革的问题:1.社会各界及各级学校领导仍对高校体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2.体育教师的素质和后继学习能力急需提高。3.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没有发挥体育的社会化功能。4.高校的体育科研落后于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许多生动有益的实践有待总结和概括,且缺乏有影响的重要理论成果推动和指导实践健康发展。
一、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才的长远目标
学校体育应当以为国家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材为目标。高校体育在终身教育的全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培养终身合格人才担负着重要使命。所以,要确立培养合格人才目标,必须转变以下思想观念:
(一)要转变高校体育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这种以学生体质是否增强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忽视了高校体育在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多功能”作用。
(二)要转变体育课是身体练习的认识,重视体育课的“教育功能”。体育是育体和育心的结合,既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又以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即身体教育”,“身体教育即体质教育”,于是体育课的“育人”、“育心”、“育体”等功能放弃了,只剩下一个“体”字,导致人们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偏见,单一增强体质的操练,成了体育课的主要任务。要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重视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否则体育教改只能在“硬件”部分进行,流于形式,难于开拓。
(三)要转变只重视“校园体育”,忽视学校体育与社会教育的接轨。我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发生了广泛的联系,为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克服思想障碍,实现长远目标的构思
(一)领导重视,有法可依。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工作主要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学校领导重视,经费就较充足,困难也容易解决,工作比较好开展,反之,其结果可想而知了。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程度,既是体育能否立法的原因,也是立法后法规能否认真贯彻执行的重要条件,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现学校体育长远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
按我国目前教育方针和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个大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全面教育,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全面考核的,在体育教育方面应该说已经历了十二年之久的学科类体育课程学时,达800学时左右,这里不包括活动类体育课程学时,似乎应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状是:大部分高校新生无明显体育特长,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少,几乎什么都不会的学生大有人在。当然也有少数发展全面,有所特长的学生,但比例很少,这部分学生的运动成绩往往取决于业余训练和自身的爱好,得益于体育教学的并不多。
1.改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尽快制定与中学体育课程体系相衔接的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使原来传统的体育课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技能,尽快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科类体育课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和爱好的活动类体育课相结合,编写高校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从而达到拓展体育教学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功能。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和心理的良好影响;掌握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启发学生自觉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加强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使学生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
2.改革高校体育考核方法,势在必行。近年实践发现,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用单一的统一标准考核已不能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存在着偏颇。尤其是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在体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统一的标准忽视了身体条件较差、身体发育较慢、年龄偏小、体质较弱的这部分学生,从而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心理上人为地受到压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均得不到发展;同时也忽视了身体条件好、年龄偏大、体质较强这部学生,助长了他们不参加体育锻炼也能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想法,极不利于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很难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落实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范文4
1.1、社会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在现代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工作压力也有所增大,由此也给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已有数据中显示,大量人群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中,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已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消费以及生活观念,积极参与到健身运动当中,并带动着社会大众对体育活动设施需求量的增加。但当前的社会现状却在于:社会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能够为大众所使用的运动休闲场所非常有限,其与大众参与锻炼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1.2、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
目前我国各类综合院校的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已经日臻完善,完全具备了举办大型体育休闲活动及开展群众日常健身的能力,同时高校所独有的体育人才优势也是其他社会体育资源不能比拟的。但是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仅仅满足了在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及锻炼需求,没有得到合理的统筹安排及开发利用,使得场馆设施闲置,体育资源白白浪费。
2、社会体育指导在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中的价值
2.1、提供优质社会体育服务
高校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与平台支持,无论是在体育设施的规模、数量、配备水平、还是种类上,都具有其他平台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还能够凸显的独有的学术性人文资源特色,因此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使高校体育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在社会体育指导中发挥价值,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开放的程度:即需要通过扩大开放程度的方式,缓解社会体育工作中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现实问题;(2)开放的形式:即需要在社会指导中通过体现高校体育资源特色以及优势定位的方式,促进社会体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3)经营管理的模式:即体育场馆需要自原来的公益性或事业性定位向着经营性转变,在这一过程当中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面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服务项目,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力求参与社会体育锻炼的群众能够得到规范化的指导,促进服务的优质化发展,从而将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
2.2、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合理利用
在逐步实现高效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效体育资源的平台优势,从社会体育指导的角度入手,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一定时期内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发展做出规划,积极面向以高校为中心的,周边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大众提供体育指导与服务。同时,高校还可以依托于丰富的体育资源,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运动保健、以及运动处方等多种类型的讲座,在展开健康宣教的基础之上,为大众提供健身计划方面的指导与服务。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社会体育指导教学更加的细化,从对大众体质监测的角度入手,根据大众不同的体质状态,制定针对性的体育指导与服务方案,并将与大众体质相关的监测数据录入专门数据库中,形成一个健全的健康服务体系,以达到提高高校辐射范围内群众体育活动开展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2.3、加速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
高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依托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够使健康、科学的运动项目指导策略以及锻炼方法在社会体育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落实。同时,高校所拥有的高素质的体育工作者还能够积极创新,结合实践,研发并形成具有简单可行以及形式创新特点的大众健身方法,以针对性的健身策略来满足社会范围内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诉求、以及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健身需求。除此以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在体育科研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展开体育健身相关课题的研究,并配合群众体质监测工作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把握社会体育锻炼与大众体质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一个适合群众锻炼的体育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大众的体育素养水平,促进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
3、对改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完善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提升,高校必须从师资队伍的角度入手,提高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技能水平。除了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外,还需要高校创造各种机会,集中组织教师参加业务方面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在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提高高校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目的。
3.2、突出社会体育指导的实用性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相关教学内容的讲授不能够脱离实际单独存在,而应当在教学中找准时机,将理论知识点与当前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结合起来,从教学内容的完善以及课程综合化的实施角度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全面教学改革。除此以外,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项目课程必须与社会指导以及医疗保健等课程相互呼应,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面能够多角度、宽视野的拓展开来。
3.3、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
为了能够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诉求相契合,就需要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当前社会中体育视野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热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高校需要多面向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从事社会体育指导教学的专职人员的请进学校,为学生讲授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掌握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技能与方法。
4、结束语
高校体育范文5
一、终身体育寓于学校体育教育之中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状况、满足精神需求。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关键的环节,它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务实精神,切实把学校体育的终身体育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当前学校体育现状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特别是体育课程教学)其指导思想都是“新”的,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特别是在一些普通高校,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不够高,体育改革只喊不动,因此体育教育仍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表明,我国大中专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水平呈增长趋势,反应速度、力量的素质指标有所提高,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因校园缺乏体育氛围,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指标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测率高达75%以上;学生健康意识不强,缺乏体育锻炼习惯和必要的运动技能。
三、学校体育改革思路与对策
1.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应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实质
当今时代,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观念得到充分肯定,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共识。学校体育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强调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实施教育的重点应是加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具备终身锻炼的能力,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品味健康向上的高质量生活。
2.体育教育要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
(1)加强实用性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改革力求与终身体育相对接,必须讲究实效性,探索融健身、娱乐、养生为一体的教育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特长指导学生选择终身锻炼项目,让学生从理论到技能掌握该项目科学锻炼的方法,并具备其能力,使他们现在或走向社会都能自觉地将体育锻炼贯彻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2)保障体育课时和“两操一活动”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院校毕业前1―2年不开设体育课,只作一些达标测验。这个时期的学生虽然在生理上正处在人体生命力最旺盛的高峰期,但在心理上仍处于断乳期,即心理学上称为“第二反抗期”,心理变化波动较大,部分人自律能力还比较薄弱,一旦从三年级停上体育课,会导致许多同学不再参加体育锻炼。“两操一活动”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坚持多年的锻炼形式,近年来高校体育在坚持学生早操和课外活动方面做得较好,而在课间操方面坚持得不够,甚至有些院校取消了课间操活动。这些势必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必须保障体育课时和“两操一活动”,贯彻教育的始终。
(3)优化校园体育环境高校体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是体现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保证深化改革、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物质前提。如果活动场地少、器材单一、设备简陋,体育活动的内容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激不起学习兴趣。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必须加大学校体育硬件的投入,营造体育氛围,优化校园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4)建立和健全各种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
开展校园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建立和健全各种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聘请有专长的体育教师作指导,广泛吸取对该项目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和比赛,营造校园全民健身浓厚的体育氛围。
(5)利用体育社会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传播媒介极为发达的时代,学校体育教育要很好地利用高科技设备与手段,让学生及时了解体育新闻、欣赏高水平体育竞赛,利用体育社会化的影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体验,通过体育熏陶和体育意识灌输,促使学生对学习体育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倍增。
3.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再提高迫在眉睫
二十一世纪,现代体育飞速发展,学校体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学校体育的性质也在逐步地发生变化,由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向知识性、特长性、健康性、保健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综合体育教育转化。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再提高,是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质量保证。因此,要加强思想素质的再提高、业务素质的再提高、文化素质的再提高。
高校体育范文6
[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会体育 终身体育
体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时限很强的短线学科不同,是要在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须牢固地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外延无限。从课程设置、训练内容和培养规格来看,可以说中小学体育属于普及型,高校体育属于提高型,社会体育属于单科发展型,总的目标是三者归一:强身健体、健美添姿。学生迈进高校的大门,经过体检和复检合格,标志着他们普及型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高校体育教育不能用毕业或结业为时限划上句号。高校体育既有学校体育教育终结的性质,又有向社会体育过渡的特点,行家说它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双重使命,而且后者的意义更是非同小可。我们讨论过渡体育教育问题,就是要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传导能力,强化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便使其离校走向社会以后能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更好地为国家四化建设服务,为大众服务。
1 问题的提出。五十年代后期,在知识分子(包括高校学生)中提出“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为祖国工作40年”的豪迈口号,曾经鼓舞脑力劳动者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人人争取劳卫制达标,那种你赶我超的龙腾虎跃局面着实令人憧憬。现今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特别是“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等急功近利的思想驱动,锻炼身体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在了脑后。社会上是如此,学校体育教育也不景气。有资料表明:目前北京市初中学生的完全健康率为21.6%,高中学生完全健康率为16.4%。这怎能向高校输送健康的新生呢?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教育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高等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以我们新疆地区为例,高校学生的完全健康率也只有20%左右,被认为身体素质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并不如人意,据有关院校统计,每日因病缺课率不下8%,还有不少人带病坚持上课。时至今日,我国真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并不普遍,请看几组简单数字:据调查现代都市中30%的人有药瘾;我国大学生有60%的人偶尔参加或不参加体育锻炼,50%左右的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偏低,50%的教师存在身心方面的疾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医院门前排队就诊的人络绎不绝,体育场所却门庭冷落……这些数据虽属个别,但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又有情况表明:大学生最终离开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学校,脱离受诸多清规戒律约束的集体生活,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不少人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一口气思想,过起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自恃年富力强,精力旺盛,认为参加身体锻炼与否无妨大局。久而久之,锻炼的意识也就淡漠了。“生命在于运动”,不参加体育活动,人体的一些重要器官就要早衰,免疫系统的防疫能力就会下降,疾病感染的机会便会随之增多,使某些隐疾便有滋长和发展的条件而酿成大患。近年来出现的“青年早衰”、“英年早逝”现象虽说与物质、精神生活与医疗卫生条件有关,但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看,疏于锻炼和保健、体质下降,也是其中一大原因。
2 给体育正位。体育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不仅向学生传授强身壮体的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体力和耐心,保证其他学科教学的正常进行,并且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在一些中小学以至高校,体育的这种特殊重要地位常被动摇或削弱,体育课时间常被挤占或挪用,体育教育任务很难完成,更有甚者,个别学校的体育课形同虚设,有名无实,成了一片空白,这是自挖墙基的表现。殊不知,身体是人生的最大资本,是创造辉煌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很难实现人生价值。所谓理想、前途、事业就可能化为泡影,强调学生课程负担重,升学深造竞争激烈,搞体育让路,是一种急于成功的短视行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体育正位,变体育让路为体育铺路,即学习越紧张越要注意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搞好“两课三操”活动,使其精力旺盛的投入学习和竞争。当前社会和家长呼吁“把健康的身体还给学生”、“把朝气蓬勃的形象还给学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只有输送德、智、体、美诸方面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才算交出“百年树人”的完美答卷。
3 抓改革、促提高、求发展,现行体育课的内容欠丰富,训练项目偏少,与社会和个人需要脱节,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主要是有些高校的领导对体育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近几年各类学校进行了扩招使场地和学生的人数不成比例,因场地的关系使学生的锻炼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大,这已成为半老不新的问题,现今社会上健身、娱乐和欣赏于一体的体育项目至少不下百种,真是五彩纷呈,各显其功。但我们学校的日常训练项目仅限于田径类和球类中的部分科目,未能向广泛的领域涉足,这就不能满足全员多方面的需求和特长的发挥,更不利于发现和培养各种各类体育尖子并使其确立个人为之追求奋斗的目标。因此要改变体育教学现状,必须从改革入手,在改革中求提高、求发展、求升华。具体地讲,就是要拓宽体育教学内容,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建立严密的操作规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严格考试、考核、考评制度,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体育改革中。传统项目要巩固发展,新生项目要发掘增添,其他配套项目的改革要得理、得法。学校体育课只有不断丰富其内容和提高档次,才能走出低谷,跃入新天地,吸引更多的青年积极参与。
4 抓好过渡性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锻炼。所谓“过渡”就是小学往中学过渡、中学往大学过渡、大学往社会过渡。抓好这几个层次的过渡性体育教育,使学生对某些体育项目产生兴趣,自觉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达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社会效果。那么,如何抓好过渡性体育教育呢?
4.1 要把体育教育同祖国四化建设事业结合起来。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健康状况的好坏是同国家的兴旺发达、事业的成就连在一起的。像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蒋筑英、著名数学家杨乐、才华横溢颇有声望的作家路遥、名扬四海的作曲家施光南、政治教育家方永刚教授、知名的战士作曲家士心等人的英年早逝,不仅是他们个人和家庭的重大损失,也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损失。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却忽视了自我保健和锻炼,这是个惨痛教训。因此,我们要求每位大学生坚持锻炼,炼就并保持一副强健的体格,实是情系全局
的大计。有些学生说得好:“道理虽浅,不讲不明,我们应把体育作为人生永恒的教育课。”
4.2 体育教育要与人生的辉煌结合起来。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已和人们结下良缘,健康长寿需要体育,潇洒人生也需要体育,不论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乃至垂暮之年都有适合自己年龄层次和特点的锻炼项目,都有参加体育锻炼之需要,所以我们在抓好基础科目教学的同时,还要抓一些终身项目的训练如游泳、竞走、棋类、拳术、静卧……以及“全民健身计划”中规定的其他适应门类,以便使人在漫长的岁月中都能按照自己的年龄和身体变化情况,适时“转移”、“移项”,不间断地参加日常体育活动,以达健身、健心、健美之目的。
4.3 体育教学要同医疗卫生保健结合起来。强身壮体,祛病延年是人人所企盼、人人所追求的。体育与医疗卫生相结合是最佳保健方法。体育卫生涉及保健卫生、心理卫生、饮食卫生、睡眠卫生、环境卫生以及防病祛病的医疗常识等。所有这些知识都应使受教育者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只有在卫生科学的指导下,才能进行科学的、有效的锻炼,达到人体各器官的均衡协调发展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增强,渐进地、稳步地提高身体素质,即使体弱多病者在“静养”的同时,也耍保持一定的动态,做一些力所能及、身体状况允许的适量的活动,循此道以祛病强身。恢复体力和健康,也不失为良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