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体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体育

高校体育范文1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体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必然要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观念文化的发展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中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知识经济的消然兴起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对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智力资本的体育应以自身的变革,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运动水平等适应社会必然发生的变化并与之保持同步协调发展,因此作为体育内涵之一的竞技体育的发展,也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更不能一味照搬国外模式,而是要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出发,使竞技体育这一实践活动符合实际,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果。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已居亚洲领先地位,悉尼奥运会上金牌和奖牌榜跃居第三。在竞技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我们还应清楚地看到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竞技体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着许多弊端,虽然目前也在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旧体制和机制遗留下的问题并不能立即解决,而要随着机制的创新,运用全新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文化素质偏低给运动员的就业带来了困难,导致运动队伍进出不畅,造成一、二、三线队伍的比例不适宜以及断层现象严重,竞技体育事业费短缺等等,已给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因此中国竞技体育要想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应借鉴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结构合理、优化组合,多维支撑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

1.体育强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与高校竞技运动开展之间的联系与现状。了解国外竞技运动的发展与高校竞技运动开展之间的联系,重视打造高校竞技体育明星,从而有效地开发高校竞技体育市场,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中国高等教育在面对国际教育市场和校际之间的激烈竞争中,正以优化内部结构和创品牌院校的态势不断推进,从这一角度看,打造高校体育明星,培育高校竞技体育市场,发挥体育的强大功能,参与社会和国际间的教育竞争显得尤为迫切和必须.通过开发高校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体育赛事是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通过各种媒体介绍、报道、展示了学校竞技风采,同时也便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扩大信息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也会使体育赛事无形资产增值。实践表明,高校各种竞技体育赛事等活动下愈来愈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通过体育赛事达到宣传学校的效果,同时又给学校带来更大的效益。有效开发利用本校体育无形资产,将会促进学校教育产业的新增长点。

3.有利于高校和企业的联姻、开拓体育市场,解决高校体育事业资金投入问题。当今体育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密切,高校开拓体育市场必须与企业联姻。现在企业主要从两方面切入体育,一是许多企业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往往将目光投向体育。二是企业的产品要通过一个载体来推广、扬名,体育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因此企业赞助体育,通过体育达到广告宣传的作用;同时,顺理成章地解决了高校体育事业资金投入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体育明星的价值

1.高校体育明星广告易于引起消费群的购买行为体育明星广告是一种真实、动人的人文关怀,展现的是体育的独特魅力。1999年女足世界杯阿迪达斯公司给孙雯定做的广告中,讲述了一个球星的成长之路,广告片中全是音乐和极具冲击力的镜头,虽然没有一句话,但令人难忘。消费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就喜欢和购买该产品,达到更好的广告效果。

2.高校体育明星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明星效应是商家看中高校体育明星做广告的主要原因。体育是最具动感、最真实的事物,吸引人的是那种人性最原始的竞争。体育明星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体现公司形象或产品质量的活载体,是企业文化宣传的最好的代表。这正是商家看中高校体育明星做广告的主要原因。美国安利公司选择伏明霞做广告的原因,一是她具有世界性的知名度、健康迷人的形象,以及一个奥运冠军充满亲情的成长故事;二是她3夺奥运冠军,无愧为“跳水皇后”的美誉;三是她优美、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这正是安利公司所追求的一流产品的形象。

3.高校体育明星广告的感召力效应强。由于现代体育涉及面广,震撼力强,加上现代媒体的传播速度,具有其他社会现象难以抗衡的魅力,且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特别是体育与媒体的密切结合,极大地增强了竞技体育的观赏价值和体育明星的号召力和新闻效应。

三、打造高校体育明星,培育与开发高校体育市场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体系。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在从较低层次起步,然后形成较高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具备一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即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必须在遵循我国体育发展战略和运动员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完善的体系。

2.规范市场行为。首先,有关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制定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经营管理法规与政策。其次,在管理行为上,应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为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配套手段的机制。再则,相关管理机构必须依据体育广告市场经营和政策,对体育明星广告市场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和监督。

3.加强体育明星中介组织建设,发挥体育经纪人作用。高校体育明星及高校竞技体育市场的培育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营者的数量和质量,缺少一个高素质的中介经营队伍,高校体育明星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在队伍建设中,既要立足于本系统、本部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又要大胆引进、广纳天下贤士为己所用,与此同时,还应该加紧培养一批深谙中国某一个或几个竞技体育项目、通晓中国的体育法、工商、税务、财会及相关法律条文、并具有“伯乐”慧眼的德高业精的体育明星经纪人,他们作为高校体育市场的中介,他们是体育明星和高校竞技体育培育与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要重视体育经纪人、广告公司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发展,使其能够深入挖掘高校体育明星广告市场资源,正确处理好高校体育、企业(或市场管理部门)与体育经纪人、广告公司的关系,努力创造体育管理部门、体育明星、体育经纪人和广告公司多赢的局面,共同实现体育明星广告市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4.加强高校体育明星和商家的自主意识。高校体育明星承接多个广告会对被宣传产品之间造成干扰应尽力避免这类情况。同时还应注意不能做国家所禁止的一些特殊产品的广告。对商家来说,不应只注重新闻效应或借体育明星的名气使自己的产品出名。

高校体育范文2

1.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相关研究

目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大多是在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加以界定。由于文化本身是一个十分丰富、复杂的系统,目前,有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以下几种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理解,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认可并较具代表性。

1.1.1“总和式”的广义定义

广义方式的定义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范围最大化,大多是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某某、某某的总和”的方式进行概念界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云学容(2004)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的依托下,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洪教(2008)指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氛围和环境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和各种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王秀强(2010)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发生在高校范围以内的与体育有关的文化现象,是指以校园为空间,学校师生员工所采取的体育精神、实践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的体育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1.1.2“罗列式”的狭义定义

广义定义虽然涵盖全面,但其最大问题在于操作性不强。因此,在进行具体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时,研究者更倾向确立一个“狭义定义”。例如,邱欣(2007)指出: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

1.1.3群体文化说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群体文化说”也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重视与认同。如王成军(2005)在其研究中的界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人造环境中,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刘超,顾春先(2010)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界定为“在大学校园环境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交汇的结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在校园空间环境内形成并创造学校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为目标,并不断进行设计和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以校园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不同体育形态的群体文化。”从以上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研究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总和式”的广义定义、“罗列式”的狭义定义、“群体文化说”,大多数概念界定都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突出了主体的实践活动。总和式的广义定义从某种程度上说缺乏可操作性,但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和推崇。这可能是由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文化”一词指向具有模糊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有200多种,对文化的基本概念难以达成共识,这就导致了文化的下属概念的模糊与混乱。“罗列式”的狭义定义倾向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各种要素中抽取出较抽象的、较具代表性的要素进行罗列,但这并不能完全体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综合各方面因素,笔者更倾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群体文化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要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1.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的相关研究

《体育大辞典》中将体育文化结构定义为:组成体育文化的各个层次及其相互联系,其基本结构为价值与观念、规范、技术与教育和物质设施。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更倾向从文化学的角度,借助文化结构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进行分析。其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层说”,物质、制度、行为、精神文化的“四层说”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认同。“三层说”以高洪教在《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关系的研究》的阐述较为全面:从文化学的角度,可以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表层的物质文化层(主要包括校园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地、体育雕塑、体育服装和体育用品);中层的行为制度文化层(学校的体育传统、规范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竞赛等的规章制度和各类学校体育组织);内层的精神文化层(体育观念、体育思维方式、体育精神和价值观、体育知识等),这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四层说”:乔立波(2008)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分为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教育与制度文化、高校校园体育行为与规范文化、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四层面。赵钟晖,陈再勇(2010)以希恩(schein)的组织文化的层次及互动模型和Beare,CaldwellandMillikan的学校文化概念模型为理论依据,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的层次结构和要素,分为大学体育文化物质层、大学体育文化行为层、大学体育文化制度层和大学体育文化精神层。许多研究者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基本持相同观点,但对于要素的组合方式略有不同。在“三层说”说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相对来说,“四层说”的划分更加全面和细致,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各个要素都列在了不同层面上,笔者更倾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四层说”。不管是“三层说”还是“四层说”,每个层面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这一系统的子系统,各层面之彼此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其中,精神文化层居于主导地位,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层是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和保障;制度与行为文化层是联系精神与物质的中间层面,对其它两层起到桥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需要在一定的宏观作用下,对每个层面进行建设

1.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的相关研究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后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特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性、导向性、健身性、娱乐性、客观性、校园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如刘林箭的《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柏慧敏等人的《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马万凤,徐金华等人的《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中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的分析。此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规律性、渗透性、实践性等特征也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高度认同。在众多关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只是把校园文化的特征与体育文化的特征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并没有做到两者的融合。本文试着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特征、内在表现特征、社会属性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①外在表现特征:娱乐性与趣味性、群体性与实践性等特征;

②内在属性特征:校园性、教育性、导向性、隐蔽性、层次性等特征;

③社会属性特征:时代性、传承性等特征;其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主要的表现是高校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因此,校园性与教育性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殊性的核心所在。

1.4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相关研究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研究中,研究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体育学等不同角度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其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如王平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甄别与探讨》、王秀强的《我国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论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加深,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以及大学生社会化等方面中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5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的相关研究

在探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的相关研究中,较多研究者倾向根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分别对物质、制度、行为、精神文化等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最为常见。例如,邱欣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何轶的《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白磊的《武汉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等。近年来,研究者试着从新的角度分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其价值取向,提出了较有价值的建设途径。如刘超、顾春先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取向研究》一文中从文化哲学视域、大学精神视野、和谐教育理念的视角分析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以人为本,以先进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文化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最终实现学校文化建设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此外,研究者普遍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应从多元化入手,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先进的体育文化完善高校的管理,突出高校的特色,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全面施行。同时必须要适应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应着眼于全面规划、长远建设;必须要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

2已有研究的成果与问题

综观国内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已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所持的理论视角较为广泛,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人类学等角度的研究都有涉及。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突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大学精神、和谐教育理念的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育人、学生的社会化的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等研究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虽然目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①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特征、功能、结构、社会价值、发展的制约因素建设途径等问题上,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逐步达成了共识。但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基本问题的探讨,特别是结构、功能、特征、价值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重复劳动太多,内容相似度很高,这使一些研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②在众多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中,虽然众多研究从各个层面提出建设途径和策略,但很大一部分研究提出的建议过于空泛,针对性、操作性不强。

③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学生的社会化、和谐校园建设、人文精神等研究已逐渐得到重视,但目前大多研究都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的论述,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

④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描述与分析,这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最为常见。但从历史的角度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纵向研究相对较少。

⑤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精神、和谐教育理念、高素质人才培养等研究已有所涉及,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其他事物的单方面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事物的互动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证研究上都相当匮乏。

3结语

高校体育范文3

著名学者卢元镇将体育文化界定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发生在学校范围内的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高等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体育比赛中自由发挥的创造精神、挑战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都是高校学生最重要的文化素质。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学校的办学思想,行政决策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具体营造。其次,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具有“传道,授也,解惑”的职责,还因为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个性,专业特长等都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体育教师通过运用体育课,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实施体育教育,建设体育文化,做到课内外相结合,要重视课外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能力,习惯这一重要阵地,发挥综合的整体效益,以形成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风气,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1体育课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形式

体育课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宣传体育文化,组织学生学习体育技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高校开设体育课,对体育文化的建设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一方面是学生通过体育课能继续接受包括身体,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主体,体育课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较全面的,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文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体育兴趣,是指对体育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在对体育的特点功能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它可以转化成体育活动的动机,成为激励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推动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让体育课不仅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组织性,和趣味性,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去。

3.2 体育理论知识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体育活动的健康知识是体育文化特有的形式。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运用已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自我锻炼,中国传统保健体育,现代健身体育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其它教育不能达到的。实践证明,体育教师把发展身体素质理论,身体锻炼方法,人体运动基本规律,运动损伤预防及简单处理等体育理论知识,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教学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加强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科学性认识。如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强调某些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方法。还可以利用体育活动开展专题讲座。这样可以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之中。

3.3 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具体表现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要求的同时,更多的是创造条件,提倡积极的体育氛围,从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入手。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和保健体育。这些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学生们活跃在运动场上的身影,也成为了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4 体育设施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

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前提,是保障。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因此,高校要重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在招生人数日益增多的情况下,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应不断得到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4 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两点建议

4.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需坚持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标。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至关重要。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围绕提高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个中心,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具有本校特点和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范文4

(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和质量

通常人们以数量指标来衡量某些或某地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之所以把人、财、物等资源的增量作为衡量学校教育发展的尺度,是因为数量指标是硬件,容易测定,也因为数量的扩张和规模的膨胀给人的感受更直觉、更可观也更急功近利。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教育资源的丰富,也可以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数量的增长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它不能直接导致质量的提高,数量增长反映的只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表层,属于“外延式发展”。而质量的提高才是反映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层,属于“内涵式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须转移工作重心、健全工作机制,要把工作的重心全面转移到“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2]。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没有无数量的质量,也没有无质量的数量,数量增长是基础,质量提高是目的,没有数量增长就没有质量的提高,但有了数量的增长不一定能提高质量,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增长是没有意义的,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3]。

(二)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元素很多,但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指标。例如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而内涵式发展则是指学生的身心、个性、能力等内在品格和机能上的质的变化。从学校体育工作过程看,学校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场地器材建设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均表现为数量,而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则表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看,体育教学内容或课时的多少、组织群体活动或竞赛的次数多少、参加体育社团或运动队训练的人数多少等都表现为数量,而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的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则表现为影响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体育教育结果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毕业率、运动成绩高低以及奖牌榜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数量,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综合素养的提高、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则直接反映出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和效果。所谓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抓住体育的本质属性,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切入点,拓展体育教育范畴和教育内涵,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过程。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正确把握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体育教育目标,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育人的基本功能,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但就目前我国高校现状来看,在部分高校中存在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偏离国家教育方针,脱离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极端现象。首先,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明确,教育目标偏低且单一,使多数学生失去了体育教育特有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动机。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复,教学缺乏文化育人和个性培养。第三,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成为短期解决问题的形象工程或手段,缺乏科学的、长期的规划和发展对策,致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因此,要正确把握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教育教学目标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育人和思想、个性、智慧的培育,根据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把握高校体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发展定位、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以育人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把高校体育回归到教育层面,以育人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模式,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高校体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挖掘潜能,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品德,磨练意志,启迪智慧,提高能力。

(三)加强改革创新,确保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既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也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4]。创新是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源泉,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质量提升为核心,要大力推动学术创新[5]。因此,高校体育应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确保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育人学校不仅是传播文化的场所,也是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园地。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无形资产,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竞争为特殊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财富的总和,是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创新的源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6]。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在文化育人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教学中重技能传授、轻文化内涵教育现象比较普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等。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积极拓展教育教学范畴和文化内涵,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育人,促进内涵式发展。

(五)以特色促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应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要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校本课程、学科特色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形成本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建立独具风格的学校体育特色,并在不断凝练和彰显特色中提升本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竞争力。首先,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育人环境、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师和学生发展方向等方面创出自己教学特色。其次,学校特色项目的选择要以办学经验、教师优势、学生特长和教育教学资源情况,以彰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民俗特色、校本特色、师生特色为基础。第三,学校特色的创建应确保制度的支撑和校园文化的积淀。第四,特色的创建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高校体育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26-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加快了我国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已达900多所,他们大多是由中专学校转变而来,它们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这些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中专教学模式,在也不能适应如今的教学需求,因而它们对原来的课程和教学都做了一定的改革,体育也同样成为这次改革的对象。可以说,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事业进程中,属于刚出现的新鲜事物,还处在刚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去参考,所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形式和课程设置方面,都参照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模式。这些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类学校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然而,这并不完全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还是有区别的,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当务之急是了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由于高职院校都是由原先的中专或技术学校升级或合并而来,尽管在升级后,办学层次上来了,但是大部分学校在其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由于学校领导的体育意识不强,把更多经费投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因而,在体育教师引进和课程安排上并没有实质的变化。由于体育教师队伍中缺乏新生力量的加入和体育新课程改革涉及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并不多,使的高职体育教学仍然处于中专或技术学校那种老的,教学大纲时代的观念。从而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致使体育教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

2.体育教学()整理目标并没有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因而他们要适应紧张而单调的流水作业;要承受来自机械的振荡、噪声干扰;要经得住特殊气味、冷热空气的侵袭;要能在高、难、险的环境担负高精细的生产工艺等。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身体素质。而我们很多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和普通中学乃至于高校并无差别,完全脱离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

3.体育教材编写不合理,缺乏针对性。翻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不难发现与其他类型学校的教材并无太大差异,主要围绕的还是篮球、足球、健美操以及田径等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些项目可以说并不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服务。首先,这些项目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场地或器械,这对他们工作以后来说,不太容易实现。其次,这些内容对他们今后在工作中,预防某些职业病缺乏针对性,并不能使他们通过这些运动,达到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4.体育师资不足。这是许多的高职院校存在的共同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第一,高职院校领导并没有意识到要加强体育师资的引进,他们更多的是把有限的引进的名额,落实在专业课教师的引进上。第二,高师院校的毕学生对高职院校缺乏了解,认为这类学校的学生比较调皮,体育课很难组织,从而毕业后,许多人都不愿意去高职院校任教。第三,高职院校盲目追求体育教师学历,这些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候,提出了前来应聘者,必须达到硕士学历,从而使得一些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只能望而却步。而这些学校对具有硕士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又缺乏吸引力,他们不愿意来这类学校教学。这一点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显得特别突出。

高校体育范文6

1.研究对象

XX高校2010-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逻辑归纳法等。

二、结果分析

1.XX高校2010-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招生情况

对XX高校2010-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调查得知,该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几乎全是本科生,因此,XX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时的起点是一样的。通过调查发现,XX高校2010-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情况有增有减,但基本保持平衡的状态。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高校就业问题一直是受到人们热议的问题,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并不很好,从我们开展的调查的情况也能看出来。据调查XX高校2010—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12年的就业率平均54.8%,13年平均就业率45.1%,平均下降了9.7%。造成这一现象的发生,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不断增加,基本上平均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一方面,政府已采取很多的措施进行了调整,但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来看,跟发达国家比较,国内的服务业在GDP中比重还相对较小,而这一行业是最能容纳就业率的地方。这一矛盾,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减少。大学生的工作选择就只能是基层、中小企业、农村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渠道相对较少。同时,由于毕业生的大量积累,很多人在就业岗位上感觉比自己的期望值要低,于是转头走进别的行业。另外,受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就业压力也慢慢增大。第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毕业生希望选择去类似政府、学校等事业单位或是国有企业,这些单位相对稳定,有固定收入,也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和空间,因此,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说,可以选择的渠道就更加狭窄。第三,对于一些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就业单位,一般都是对整个专业知识要求比较低的。如一些社会的体育培训机构,根本不需要相应的本科文凭,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

三、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建议和措施

1.调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适应当前国家对体育人才的各种需求,对体育专业教育相关要求进行调整,按照国家总体规模控制好体育专业人才的招生规模,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等,加强体育院校层次的控制,对不同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不同的定位,避免造成学生资源的浪费。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灵活性,重视体育专业大学生全面素质和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积极培养为社会各个层次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2.不断提高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注重提高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同时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进行学科交叉环境下的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适应社会各种岗位需求,全面提升各种社会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未来的就业面和就业选择。

3.努力培养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业意识

培养创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精神就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创业教育,通过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船业意识,拓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加强对体育创业指导课的认识,培养创新精神。

4.调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心态、树立正确就业观

在就业的引导和教育过程中,高校应该组织好对体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和引导,多方面、多渠道、多领域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要教育学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进入到公务员或是视野的队伍中。同时,公务员或是事业单位也不是铁饭碗,国家也在逐步尝试建立能进能出的制度。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

四、结论